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第1张

端午节风俗活动有:赛龙舟、佩香囊、吃粽子、插艾条、拴五色线。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

4、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

5、拴五色线:

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端午节风俗传统有吃粽子、拜神祭祖、喝雄黄酒、赛龙舟、端午悬艾草等等。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之一,也是端午节必吃的食物。民间传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都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几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罗江,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就有了吃粽子这个习俗。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2、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3、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自古就有,传说喝了雄黄酒可以杀菌驱虫、解五毒,而在经典影视作品《新白娘子传奇》中,就有喝雄黄酒的说法。

4、赛龙舟

龙舟,顾名思义,是形似龙的船。这艘船的船首像个高高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有不同的颜色。龙的大小不同,桨数也不同,有六对、十二对、十七对、五十二对。如参赛方式相同,则龙舟的尺寸必须相同。若为新船,则亦须举行祭礼。

赛龙舟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5、端午悬艾草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简短50字如下:

1、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3、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端午节的传统民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吃粽子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去喂江里的鱼龙虾蟹;老医师还把雄黄酒倒进江里,想要麻醉江中的蛟龙水兽,以保全屈原的身体。后来,人们用楝(liàn)树叶把米饭包起来,外面缠上彩丝,慢慢就演化成现在人们最喜欢吃的粽子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用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来欢度端午节。

佩香囊(náng)

端午节里,大人们常常会给小孩子佩戴香囊,有避邪驱瘟(wēn)之意,实际上就是用于襟(jīn)头点缀(zhuì)的装饰。

香囊,就是以丝布缝制的包,里面一般放上朱砂、雄黄、香药,戴在身上能够清香四溢(yì)。当然,香囊还可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或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líng lóng)可爱。

吃五黄

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之为“五黄月”,因为这个时节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黄鱼、黄鳝(shàn)、黄瓜、咸蛋黄和黄酒)。在端午节的中午,江南人家都要吃“五黄餐”——人们把五种带“黄”音的食物混在一起,做成美味佳肴,特别有趣味。

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正好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这一天的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候吃“五黄餐”,可以聚集阳气,抑制(yì zhì)病气,提升精力。

悬(xuán)艾叶菖蒲(chāng pú)

有民谚(yàn)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的时候,插艾和插菖蒲是非常重要的节俗。家家都要打扫庭院,将菖蒲和艾条插在门眉上,或悬挂在厅堂中。还可以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等,制成人形或虎形的包包,称为“艾人”“艾虎”,或制成花环和佩饰(pèi shì)悬挂起来。

艾,又名家艾、艾蒿(hāo),它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出来的奇特芳香可驱(qū)蚊蝇、虫蚁,还能净化空气。

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qiào)、杀虫灭菌的好药材。

在端午节里,人们插艾和菖蒲的习俗其实是有实际功效的,就是防病驱虫。所以,端午节也可以说是人们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源自上古时代祭龙崇拜,祈福辟邪和战国时期纪念屈原而来,赛龙舟,包粽子等。

1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包粽子包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端午节包粽子一是为了纪念屈原,二是驱赶蛟龙等。

(1)纪念屈原如今,端午节做粽子最广为人知的含义是为了纪念屈原,据说,爱国诗人屈原在面对亡国之痛时,于五月五日愤怒的跳入江中,为了防止鱼和夏伤害他的身体,人们把大米放进竹管中,然后放入河里,这就是粽子的前身。

(2)驱除蛟龙建武年间,在长沙人的一个梦中,一个叫老板的人牺牲了龙吃的东西,他们需要用艾草和五色细线捆绑,这是龙最害怕的两个东西,这样龙就可以被赶走了,粽子慢慢演变成玉米,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赛龙舟,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都是如何形成的吗?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习俗: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3567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7
下一篇2023-09-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