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适合去上海定居吗?

北方人适合去上海定居吗?,第1张

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都市。大都市意味着现代和繁华,上海也不例外,但是在现代和繁华的背后,不少人找到了自己最沉醉的宁静。

由于哥哥在上海工作,我父母为了带孙子不得不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居住,也就亲身体验了不同城市生活不同的感受!

在节假日经常去看父母哥嫂,时间久了也会对这个城市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吃过晚饭,和父母沿着黄浦江穿过半个上海,来到鲁迅公园,坐在梧桐树下的长椅里,站在这里听时间倒流的声音,感觉美极了,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也一定过来和家人来这里定居!

好多年前自从哥哥到上海工作后,我们全家人便开始关注上海,有时也会到上海和哥哥一起度假,其乐融融! 小侄女在上海出生后,由于要帮助儿子带孩子,他们老两口进入上海生活,特别是妈妈,大部分时间要在上海。父母在的地方便是我的家!所以和上海更多了一份亲切!

哥哥一开始住在上海市中心的徐家汇,市场繁华,交通方便,老爸老妈感觉到真正的大都市的感觉,热闹非凡,隔三差五的光顾徐家汇各个超大的购物广场。但时间久了,开始想念老家小城市的清静,想念邻里之间的嘘寒问暖

过了几年,为了让满足爸妈的愿望,哥哥在上海市郊区买了套别墅,内有较大的花园,他们终于脱离了闹市区。小区风景优美,空气新鲜,环境安静,非常适合老年人生活居住;但是物价昂贵,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不菲,比如蔬菜价格是内陆市区的一倍以上;而且气候冬天阴冷,夏天酷热,一年有八个月时间需要空调,对爸妈这样在北方生活习惯了的老人而言有些不适应,但每次一回到老家他们又开始怀念上海!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质, 在上海呆得越久就越会喜欢上这个城市,因为上海的魅力、上海的味道是需要细细品读的。上海对我而言终究是一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城市:我在你怀里,你在我心里!

不太适合,这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发展问题,而是气候和水土问题。

先说气候:

北方常年干燥少雨,在北方长大的人除非是住在山脚下,否则很少有得关节炎的。但是上海大不相同,上海位于长江流域和黄海交汇处,不仅雨季较长,而且湿度很大,一侧沿江,三面环海。尤其上海冬天的那种湿冷是东北人都难以承受的。北方的冷是由外而内,长三角地区的冷是由内而外。如果你有其他北方亲友去江南一带工作定居的,你可以问问他们,十有八九都得了关节炎,而且很多是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疼痛只要一变天就会发作,比天气预报还准,并且难以根治。

北方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天数少,早晚温差大。而江浙沪一带夏季绵长,新四大火炉占两个,日间均温比广东还高,而且早晚温差较小,比北方的体感舒适度相差很多。

再说水土:

北方由于降雨量小,不仅江河少而且水量小,所以北方地区对于地下水的依赖性较高。比如你在北方煮绿豆汤,煮完以后烫是红色的,这是因为北方水含铁量高,也就是老百姓常说水质发硬,而且烧完水之后水垢比较多。

而南方降雨量充沛,大江大河多、水流量也大,因此对于地表水的依赖性更高,由于地表水的流动性强、存储周期短,所以金属矿物质少、水质绵柔、碱性小,煮完绿豆汤是绿色的,烧水也很少有水垢。

虽说南方水质更好,但喝惯了北方水的人去南方还真未必好适应,尤其是东北和山陕一带的人,别说是去南方,就是去了青岛、大连这些城市,都会觉得水有咸味,但事实上没哪个城市会喝淡化海水,怎么会咸呢?广义上的南北方也是一样道理,抛开水土不服导致的身体不适不说,就单说喝不习惯当地水的味道都容易导致摄水量少,长期如此对身体也是有潜移默化影响的。

综上所述,题主有钱买上海的房子令人羡慕,但是有钱住得起,身体可未必消受得起,还是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说。如果题主来自北方的山东南部、河南南部等接近于南方的地区,那或许还好一些,如果来自山西、山西、内蒙古、河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真的要认真考虑气候和水土问题。不妨先租房住一整年时间感受四季之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适应,再买房不迟。

我是40多年前出生在上海的北方人,现在广东生活。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是西安人,但他们都说我不像,这时候我再告诉他们我出生在上海,我爸是上海人。哈哈。其实我也会说上海话。爸爸毕业分配到西安,我到了七岁就去西安读书了,因为户口在西安。班里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小上海。过年或者暑假的时候还会回上海看看爷爷奶奶和亲戚朋友。我想我会适应上海的生活,特别是饮食方面,我喜欢甜咪咪的上海菜和小吃,生煎,小笼,馄饨,葱油拌面,腌笃鲜……其实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别早已没有那么大了,我觉得广东的包容性更大些,气候也更好些,比如我现在还穿短袖衫呢。让我去上海定居我也没问题,但前提是我得有房啊

北方人其实不要适合去上海定居,首先是饮食文化不同,北方人很难吃的惯,还有口音,上海的口音北方人听不懂,很难交流,虽然他们也说普通话。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海上都市太大,消费也高,路上不像北方那么开阔,堵车在上海是每天必修的课,北方人应该很不习惯。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有着富丽堂皇的骄傲,最为中国经济最好的一线城市,本身就不太适合宜居,更适合经商或者创业的人群,哪怕是 旅游 也不错,但真心不建议来宜居,毕竟消费不便宜,家里要是有钱的人,这就另说了,毕竟上海什么都要,交通业发达,吃的也多, 娱乐 项目在国内都是最好的。

在上海周边的很多城市都不错,都适合宜居,不用非的上海,比如苏州和昆山,距离上海也很近,就很适合养老,还有吴江,前几天去了吴江的七都也非常不错,安静的小城非常的整洁,房价也不高,交通发达,当地城市的建设也漂亮,挨着太湖风光也好,总比去上海人挤人强吧,而且上海的房价已经接近6位数了,家里多有钱才能在上海买房啊, 汽车 摇号更是难上加难,只能买电瓶车,你们说呢?反正本人是穷点,不敢奢望在上海定居,生活质量其实没有周边城市高。

笼统地说,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不适合在上海定居和生活。其理由一,生活方式的差异太大;理由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回异;理由三,为人处世不对点。上海人,素来瞧不起外地人,他们把外地人统统视为“乡下人”。上海人尤其瞧不起东北人,他们把东北人看成未开化的蛮野人,粗俗、丑陋、愚顽,反正没有好印象。上海人有一种超强的“大都市情结",这如同北京人的“皇城根情结",骨子里有强烈地优越和莫名的自豪。京沪当地人,有一种强烈的排外情绪,他们心底坚定地以为:外地人分享了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压缩挤占了他们的空间。因此他们在生活和工作方面,并不喜欢同北方人结伴和为邻。

所以,不建议中老年人(五十岁以上者)去上海生活。有学历的大学毕业生,且学校有名,你学习优秀,可以考虑去上海闯荡。适应了就留下来,不适应,走人。

结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吃小米,别走得太远。

移居一座城市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的,这对谁来说都一样,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人的适应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至于适不适合的判断,更多还是看个人。

上海是一线城市,交通便利,城市设备也健全优质,城市相关的生活服务也有着一线城市的规格,服务意识也好,服务效率也罢,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保障。这些都会让新到上海居住的人感受到方便。

北方人到上海也好,还是东南西北任何一方的人去到别处,都有着气候适应和饮食适应的问题,北方人去到上海,得看具体是那个北方的城市,总体来说,冬天或许会更能适应一些,夏季的上海高温大概要难捱一些,但有些北方城市的夏季也很炎热,但总体来说,气候上应该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至于饮食,上海也有当地可口的 美食 ,也有着不同城市的口味餐厅,更有不少超市可以买到全国的食物,就算没有,凭借着网络的发达、快递的流通,要吃一口家乡菜,也不是难事。

总的来说,如果真有计划和需要定居上海,一段时日后适应上海生活应该没问题。唯一需要担心的大抵是心理因素,城市归属感、城市生活节奏,慢慢有自己的圈子和朋友,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些也不会是问题。

人生在奋斗,生活在闯荡,只要有决心,四海皆是家。大上海,许多人想往的地方,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发达的经济、交通、文化、 旅游 、饮服、商贸;得天独厚的长三角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造船、轻纺、化工、 汽车 、钢铁、食品、服装、建筑、航空、铁路、航运、门类齐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与贡献。无论你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确实有才华、资金、技术、技艺、智慧、甚至是体力与胆识,来上海读书、工作、 旅游 、定居、发展、追梦,均可尝试。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有能力和有信心的人,朋友来吧,溶入大上海,祝你快乐、成功、发展、发迖!

北方的范围不要太广好哇,理论上说淮河以北全都算北方,北京是北方,黑龙江漠河也是北方,如此大范围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想法、习惯,如果一刀切就有地域歧视的嫌疑。

上海是典型的国际大都市气质特征,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如果以前是生活在北京、天津这样北方大都市的人,我觉得去上海定居就很容易适应,毕竟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生活准则都是大同小异。而如果是北方一些小城市县或者偏远农村的北方人,去上海生活肯定要多花些时间去适应,这不仅是去上海要适应,去北京去广州去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他们都需要有很长的适应过程。

首先是经济压力,上海的消费水平远超北方大部分乡村地区,能在上海生存肯定需要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济实力。其次是生活习惯,江浙包括上海的饭菜普遍清淡偏甜,北方人则喜欢油腻重口。上海冬天没暖气很冷,北方人则被暖气宠爱惯了,很难适应湿冷的冬天。第三是人情冷暖,北方特别是东北那边都比较豪爽,而上海人的处事方式则比较细腻,沟通起来会需要磨合的过程。

其他至于上海人说上海话,歧视外地人。。。这些我觉得都是老黄历,很多同学朋友都是外地去上海工作的,在白领工作圈这些问题都基本是不存在的。其实很多人从外地小城市或乡村来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开始都会有类似的困扰,包括国外巴黎、纽约也一样,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别人在歧视你,只是规则不同而已,融入之后就会发现没有什么适应不了的。

关注 @长腿叔叔

挺好的,没什么不适合!只要你有经济实力,只要你喜欢上海,只要你愿意打拼,大上海这个城市适合所有中国人,上海是全中国人民的上海,也是上海人和中国人的骄傲!还有很多老外也选择定居上海,毕竟它是中国最繁华发达的城市东方明珠……就像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我在上海工作了几年,一句话:很喜欢上海。我曾对朋友说:在上海古老的、最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东西你都能看到。徜徉在古镇巷道、洋房街道另有一番韵味。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日常百姓生活吃穿物价并不高,收入也高,生活很惬意!对于我们北方人来讲,有点不适应的就是江南一年四季雨水较多,较为潮湿,尤其梅雨季节。我觉得上海的夏天较为酷热,冬季湿冷。最喜欢的是它春秋两季,时间长,阳光灿烂,温暖宜人。是出行的最好季节。不过,想在上海定居,门坎是很高的,高昂的房价对打工来说只能望尘莫及。

quora网友:我爱这两个城市,在这两个城市都居住过。我喜欢把“上海vs北京”比作“纽约vs旧金山”和“莫斯科vs圣彼得堡”——这意味着“小妞、金钱”vs“潮客、文化”,所以它倾向于吸引有相关风格的老外。我也注意到,老外们最先来到一个城市,往往就热爱这个城市,而不能再忍受另一个。因此,它一定是某种深深扎根于城市特性中的东西。

What do expats living in Beijng and Shanghai think about each other

美版知乎北京老外和上海老外如何看待彼此?

以下是评论部份

回答一Kevin D Aslan, lives in Shanghai(凯文D阿斯兰,上海老外)

上海老外和北京老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本土化。

简单地说,在上海生存要比在北京容易得多。在不认识任何中国人的情况下,能勉强度日。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大部分食物,你可以在外国人的小圈子里发展,感觉就像在家乡一样,而不必与当地人交流。

在北京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上海有很多国际公司的总部——这些公司往往更倾向雇佣外国员工。而与此同时,北京最著名的是它的国有企业,英语可以不重要。

上海有这么多棒极了的派对,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学习中文上?而在北京想要更好的生活,是要苦学中文的必要了。

而与此同时,北京则有吸引更多美国学生的倾向——通常这些学生已经学习普通话多年,深入钻研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名

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这种差别——随便让一个法国人说出中国的一个城市,他很可能会说上海。我们曾经在那里有租界,它是东方明珠。问一个美国人,他会说北京——因为尼克松,奥运会等

那么,这对这两个城市的外国人意味着什么呢?嗯,北京的老外有点轻视上海的老外,认为他们挺软弱的,很难融入当地(其实很多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也很难融入上海的)。

回答二Greg Blandino, works at Beijing, China(北京老外)

很难找到任何一件事比Reddit上的这个帖子更能概括北京老外对我们上海兄弟的看法:“星巴克——它们在中国有可可碎片星冰乐或其他类似的东西吗?”(帖子内容如下:)

上海的老外很多是法国人。他们比我们挣得多,被一家“真实”的公司或某个行业高薪聘用。而不是经营着一个河北女同性恋编篮公社的微博,一边追求音乐事业,一边在快乐长颈鹿国际双语幼儿园当兼职老师,追逐着成为艺术和美食记者的梦想,或者把妈咪和爹地的钱都花在胡同四合院里,体验几年真实的老北京。

上海的派对比我们的更酷、更棒,有更辣的模特儿,更多的卷哨,更少的蓝带啤酒或它的中国版。北京的老外喜欢用Line或者Whatsapp(脸书旗下移动社交平台),并把将银行卡与微信绑定起来作为一项重要成就。他们会兴奋地告诉你,他们在上周第一次用淘宝购物。他们会强烈怀疑出租车司机带着他们绕远路,但又觉得司机太穷了,值得拿到这笔额外的钱。

与此同时,在北方的首都一个北京老外选择和一个上了年纪的中国人一起练太极或其他类似的东西,而不是和俄罗斯模特调情。

北京的老外中有一点“不能打道回府的失败者”的氛围,他们觉得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在中国再次一试身手。他们已经入乡随俗了,不吃无国界料理,有一起结伴同游的当地朋友(当然不是指说着英语的中国女朋友),他们很可能没有一套西装。由于他们每年夏天和冬天经常吸入“雾霾”,所以他们会早死5到10年。

哦,我差点忘了:北京的老外骑飞鸽牌山地自行车、死飞自行车或某种其它的自行车。上海老外则骑电动车。

回答三Evgeny Bakhtin, lives in Beijing, China(北京老外)

我爱这两个城市,在这两个城市都居住过。

我喜欢把“上海vs北京”比作“纽约vs旧金山”和“莫斯科vs圣彼得堡”——这意味着“小妞、金钱”vs“潮客、文化”,所以它倾向于吸引有相关风格的老外。

我也注意到,老外们最先来到一个城市,往往就热爱这个城市,而不能再忍受另一个。因此,它一定是某种深深扎根于城市特性中的东西。

回答四Sean McDirmid, lived in Beijing, China (2007-2016)(北京老外,从2007年到2016年)

并不是很好。我的意思是,它们是彼此遥远的不同城市。见鬼,在北京,老外有点儿稀少,所以我们不会对彼此想太多,除了在三里屯酒吧搭讪的时候。我认为上海的老外更多一些,但我猜想他们与我们相似?

回答五FJ Shi, lives in Shanghai

我从一位上海老外那里听说了一个笑话:

“如果一个上海老外开始看不起北京老外——那么,你已经在中国待了很久。”

“洋女婿”在话题榜高居不下,原来是“洋女婿”变成“洋大人”引起的。

这是又一起“超国民待遇”操作。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是上海在疫情时期,洋人“超国民待遇”成媒体当功德来宣扬。

电视剧《完美关系》里,观众都可以一窥魔都被“崇洋媚外”文化严重渗透。

整部剧里,除了男主角卫哲,主要人物都一起用外国名字,“斯黛拉”、“露易丝”、“马邦尼”、“江达琳”、“杜威廉”······

在中国大地,这些有高文化高职位的精英,以别人叫他们外国名为荣,这不是集体“崇洋媚外”吗?

名字是代表一个人形象的名片。

现实中,在上海很多公司,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好像没叫你外国名字,你就很土一样。

而天天叫你外国名字,你还是中国人,是骨子里对有外国名字的外国人崇拜,恰是对自己身份的自卑。

剧中的马邦尼,是一个在上海打拼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她爱“洋餐”、爱交“洋男友”,恶自己姓名及家乡一切,自己妈妈及弟弟从家乡来时,特别怕被人看到。

本以为她只是穷怕了,爱物质而已。可她喜爱的物质,都是和“洋”有关的所有东西挂钩。

交上个洋人男友,就等于喜欢的都实现了。天天说外语、吃西餐、还有移民的机会,立马就和自己本土同事区别开来。

所以在大街上,即使一个长得又老又丑的老外,都不乏年轻貌美女同胞搭着他的手,满脸优越感的神情和老外打情骂俏。

一个忌讳别人叫她原来姓名、知道她出生地,以吃洋餐厅交“洋朋友”为人生追求的人,也是在上海不少女孩的真实写照。

在夜幕降临时,在上海很多酒吧里,有形形色色的中国女孩围绕在老外的身边,说着外语向老外献媚投怀送抱。

有时几个女孩为一个老外争风吃醋相互嘲讽,老外在一旁得意地笑看风云。

殊不知,这些被她们追崇的老外,有多少是在他们国度混不下去,多少是无业游民,有不良前科的,才到中国来讨生活。

在这里一下成了“香饽饽”,有高级培训机构聘请当讲师教书育人,有企业邀请他们当顾问,有多少可爱的国民过去合影拍照发朋友圈,甚至当成自己的微信头像。

对比一下,我们大部分都是名校精英出国留学就业,他们也极少享受到这等待遇,至多让人平等对待,就很就不起了。

国外感谢我们为什么容易上热搜,因为我们太在意得到被人认同和点赞了。

自己灵魂都认为低人一等,别人怎么会和你平起平坐?

自己都对他们仰视,他们傲慢不遵守规则不是很自然的吗?这说到这次的“洋女婿”事件。

“洋女婿”事件是新民晚报出来的消息,标题是:《孩子才两个月,辗转多国回沪的英国籍女婿不愿集中隔离怎么办?》

大家看这设置疑问的标题很自然被吸引进来。

“怎么办?”

正常的思维应该是强制隔离。

谁知道内容真的出乎意料,动用了街道办主任、居委会书记、英语口译精英,花了6个半小时把“才两个月孩子”抱出去。

事件大体概述是这样的:

一位去过德国、法国、瑞士,再从台湾进上海的英国女婿到达小区后,丈母娘和妻子为了怕影响两个月大的女儿,建议女婿到集中隔离区隔离。

听起来合情合理的嘛!

可这位英国女婿不干,硬要住在小区家里。

毕竟是有个两个月大的女儿,小孩健康比较重要,她们和这“洋女婿”僵持不下,后来需要居委会出来做协调工作。

居委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泣神州的“大招”,从新民晚报的讲述中,字里行间都显示居委会书记陈奉涛办事有多精、准、狠。

“两全其美的招”,然后难题“迎刃而解”,他们“严格执行政策”,又“暖心关怀”,“洋女婿”非常之“动容”。

这“暖心关怀”基本都用在对“洋女婿”身上,让他“动容”了。

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招”啊!

为了出招,辖区街道办一点不怠慢,街道办主任刘超坚带队,带领工作人员抵达现场,工作人员里还有精干人才,“通过高级英文口译考试”的吕盈承担翻译工作。

可他们从健康、安全、专业多方面讲解,“洋女婿”还是不被说动,就是不愿意去集中隔离怎么着?

后来得知丈母娘有亲戚在附近,最后还是让“洋女婿”一个人住下,丈母娘、妻子及两个月大的女儿搬出去亲戚家借宿。

从下午两点钟,直到晚上8点30分,这领导和工作人员花6个半钟协调,结果是给“洋女婿”暖心关怀,令他“动容”了。

可这新闻出来,震惊到广大网友们,这不是给“洋女婿”超国民待遇吗?

从疫情地区回国的人,都会遵守疫情防控规则,自愿配合集中隔离14天。

自己人可以隔离,“洋女婿”为什么不能?

大家都知道入乡随俗,去到别的地方,需要遵守该地方规定。

可这“洋女婿”过来,没说什么原因,就是赖着不走,最后反客为主了。

居委会、街道办,历经辛苦没错,最后让“洋女婿”变成了“洋大人”。

上海街道办及居委会的“暖心关怀”,不应该送给“才两个月大”的小孩吗?

她才是祖国的花朵呢。

这样操作连“侠客岛”也看不过去了。

在岛叔微评话题里,以“洋女婿不是洋大人!想要防疫质量高,骨头需要硬一些”为标题,明确指出这种“超国民待遇”行为,伤到遵纪守法的国民的心。

在国民都讲“规则”的情况下,对“洋人”讲“情面”。

3月23日的“洋女婿”事件反转内容,只是在澄清“洋女婿”居家隔离的“合规”,没有对“超国民待遇”进行回应。

网友们说一个假设,如果是湖北女婿到上海,会不会有这般待遇?

想都别想,即使现在湖北有零增长,比英国、德国、法国都少感染。

全国女婿去上海,会不会有?大家自己想想吧。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包容和开放,但再善良好客的人,也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387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