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桂花的初中作文600字5篇

描写桂花的初中作文600字5篇,第1张

1描写桂花的初中作文600字

 又是一个秋天,我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淡淡的馨香牵动着我的鼻,抬头望去,看到一树树桂花,耳边传来叫卖声:“卖桂花糕哩,桂花糕。”丝丝缕缕的愁绪如烟雾袅袅般缠绕在我心间,将我带回了那温暖的秋天。

 红红的屋顶,残破的石墙,高大的桂花树,树下坐在藤椅上的老人,故乡的小院温暖依旧。

 枫叶提着火红的衣裙走进九月的馨香。故乡的桂花开了,巨大的树冠华阴如盖,素淡的花朵团团簇簇,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要数摘桂花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桂花。摘不着的就让奶奶抱着我去摘。我摘下一大束桂花,别在奶奶的发丝上,淘气地说:“奶奶,你好香。”“你是要把奶奶变成老妖精。”奶奶做势要打我,我灵巧地躲开了。忽一阵风拂过,一朵沾满露水的桂花落在她的衣襟上,她用手指捻起,放入口中,微眯着双眼,嘴角微微上扬,如一名脱离凡俗的女子,很美很美。疯玩了一天的我,在花香中渐渐有了睡意,本想小憩一会儿,只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睡意便在那香味中忽而消散了。“桂花糕做好了,快来吃吧!”我拿起一块,咬一小口,香甜便像涟漪一般在我心中荡漾开来。软软的面粉与清香的桂花交融在一起,让我的心被秋雨滋润,被秋阳感动,便在这世间化成一滩清水,随风飘散。“丫头,好不好吃呀?”我“嗯嗯”的回答。

 阳光被高大的桂花树剪得支离破碎,星星点点,从窗外透进来,攀在她的银丝上,浮起一层层光晕。那双眼角已有深深皱纹的大眼依然炯炯有神。我扑进她的怀里,伴着这淡淡清香,悄悄进入梦乡。

 “天上的星星低垂,地上的玫瑰枯萎,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三年的时间像针尖的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回音。又是一个秋天,回忆童年,你给予我的爱一同。漫漫长夜,我酝酿出一杯叫思念的酒。再见,奶奶的桂花糕。再见,奶奶。

2描写桂花的初中作文600字

 似曾相识的风,又是一年秋。桂花如约飘香,风儿也带着一些许醉意,又想起那甜甜醉醉、温暖的回忆。

 记忆里,是老宅的桂树。每每秋天,桂树上总会长满大大小小一团一团的金橘色的桂花,藏匿在厚厚的叶片中。当你闻见它的香气时,一回头,总是会先看见那一棵郁郁葱葱的树,而后才是藏匿在叶片根茎处的它。

 小时候,奶奶总是在桂花刚刚开放的时候摘下小部分,因为刚开放的桂花是最香的,放在簸箕中,让太阳将它晒干,然后放在密封的袋子中保存,使香气不会发散,花也不会枯萎。将桂花制成甜甜的糖桂花,放入无水无油的罐子中保存。每当我们一家人回到老家,奶奶就会去厨房里忙活做酒酿圆子。爷爷帮忙在一边打下手。奶奶总是嫌爷爷做工不仔细。

 奶奶将略带鹅黄的糯米粉放入盆中,用手轻轻揉捏着,爷爷则负责在奶奶停下的间隙里倒入一点水在盆子里,两人十分有默契的行动着。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部分混上紫薯粉和成一个个小圆子放入锅中烹煮,加入酒酿和些许制好的糖桂花,等酒酿香飘来,就可以盛出了。

 连汤盛出,盛在一个大碗中,已是黄昏。奶奶戴着隔热手套将大碗端上桌子,木头做的桌子上面,一个大大的白瓷碗正在向上冒着热乎乎白白的水汽,香香的,醉醉的。奶奶一声哟嗬:“点心好了!”我就马上往堂前冲,爸爸妈妈总是跟在我后面,一边慢跑着一边嗔怪我不知饭前洗手。一人一碗,温温的,烫烫的,带着甜甜的醉香,谈笑风生,好不尽兴。

 这些永远只存在了小时候的记忆中。时间飞逝,人皆变老。回老家的时候越来越少,两个老人慢慢地也被接到了如今的家中。只有那桂树在守护着那个家,那份回忆,那醉醉的香气。

 秋风里,被吹落的桂花,还带着暗暗的香气。“暗香浮动月黄昏”,醉了无数记忆的轮回,朦胧的记忆里暗香浮动的黄昏,如此温暖。

3描写桂花的初中作文600字

 我家乡的小房子的后头,有几座连绵的小山丘。这是一片被桂花树所占领的小山丘。每年秋天,这几座小山都会褪去一身青衫,染上满地的金黄,浓浓的桂花芳香,飘出了十里山地之外。

 秋天也是我们全家一起出动的好时节,拿上几个大竹篮,雄赳赳气昂昂,一起上山采桂花。外婆把这些桂花挑去花颚,洗净,晒干,盛在一个瓶子里,放上砂糖,腌制成糖桂花,然后封存起来,待冬天到来时,就是一道可口的甜点了。

 那时的我,最喜欢桂花的清香。家家户户都晒桂花的时候,满村的香气惹得我心绪不宁,非要到处逛逛才能平静。我便在村子里到处跑,每见到一个小筐,都要拿一点桂花,偷偷放进嘴里,然后立马逃得无影无踪。那还未晒干的桂花散发着淡淡的清爽的甜味,伴着若有似无的香在我口中荡漾开,久久没有散去。

 过年了,家人们都团聚到了一起,吃年夜饭。而这个时候,我最期待的还是那美味的汤圆。

 做汤圆是外婆的拿手好戏。和好面粉,准备好一切,便唤来一家老小开工。而我只是一个纯粹的吃货,只会享受成果,好在因为年纪小,坐享其成也不会被批评,于是便心安理得地看着大家包汤圆。外婆的手最巧,她舀一勺芝麻酱,揪一个面团,双手像蝴蝶一样上下一阵翻飞,一个圆滚滚的汤圆就诞生了。

 没多久,白白胖胖的汤圆们都下了锅,它们慢慢地又调皮地浮到水面上,外婆用勺子翻动几下,再静待两分钟,就是激动人心的出锅的时刻了。

 外婆把汤圆盛到一个个小碗里,然后拿出那让我期盼已久的桂花,洒在那些汤圆上。桂花的香气立刻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蔓延在我们心田。

 不等外婆拿过来,我已经去偷了一碗品相的桂花汤圆,抢先品尝到了那份甜蜜。那甜甜的汤圆在我的嘴里融化,很快滚落到我的腹中,唯有那淡淡的桂花香气还停留在口中,像是要永久地刻入我的记忆一样,不愿散去。

 现在,我也常在外面的小吃店里吃汤圆。汤圆还是那么甜,只是没有了那熟悉的桂花香。

4描写桂花的初中作文600字

 它不像玫瑰一样妖艳,也不像牡丹一样高贵,它平凡却又小巧精致,只要悄悄绽放四片小小的花瓣,顿时香飘满园。这就是我最喜爱的植物——桂花。

 俗话说得好: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每天中午,我都会经过学校的桂花树,抬起头望着耀眼阳光下闪着光泽的葱茏叶片,静静地等待金色桂花的绽放。

 一天,二天,三天……慢慢地,慢慢地,在我无数次抬眸后,终于把桂花盼来了,远看,它笔直的树根和疏影横斜的枝桠就像挺直腰杆的老爷爷,慈祥地向我打招呼;近看,它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害羞地用苍翠的绿叶捂住小脸,那星星点点的花瓣如同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小精灵,和我们一起玩着捉迷藏,偷偷地藏匿在枝干下。轻轻地摇一摇干裂的树木,小精灵便随着摇曳的频率翩翩起舞,轻盈灵动地飞落在我头上,肩上,鞋子上,那沁人心脾的味道萦绕在我的发梢,浸染着我的衣角……

 桂花树的树干非常粗糙,坑坑洼洼的表面让人不敢触碰。远远看去,一身灰褐色的衣服显得苍老无比。树叶油亮而暗黑,但因为有了那汇聚在枝头星星点点的桂花的加入,变得独树一帜,变得让人眼前一亮。

 那金黄发亮的花朵仿佛在开巡回演唱会,密密麻麻地散布在每一条枝头,与自己的小伙伴绿叶弟弟快乐玩耍,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使我陶醉其中。有时候路过那挺拔的桂花树下,我总是狠狠地深吸几口气,把这独特的幽香深深地藏入心田,留给自己独自欣赏,流连在这一片心旷神怡的世界里。

 在秋日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不愧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它真是我心里无可替代的花中君王呀!

 啊!桂花,你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点点色彩,那令人心旷神怡的香气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芳香,期待与你的每一次邂逅!

5描写桂花的初中作文600字

 每逢秋天,桂花的清香总会扑鼻而来,尽管年年都有,但仍然不觉得厌烦,在老家门前就有两棵桂花树,有时伴随着花的清香与书为乐,有时看到铺满草地的桂花,又会不禁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还有时,呆呆的望着两棵桂花树,仿佛看到童年时代与表弟、表姐玩闹的场景。

 那年我10岁,而表弟才6岁,还有一个比我大一岁的表姐,国庆节放假时,我回到老家,他们二人老早就出来迎接我了,而那时恰好是桂花盛开的季节,表弟古灵精怪,说:“你们喝过桂花茶吗?”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没少喝茶,但用桂花泡的茶倒也没喝过,于是我摇摇头,表姐也十分好奇,三人决定摘点桂花试试泡茶喝,门前的两棵桂花树长得十分茂盛,我们踩在各式各样的石头上摘着桂花,表弟那时还比较矮,我站在石头上自然比他高一大截,足以看到他的头顶,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把一些桂花撒在表弟的头顶上,从正面看就犹如戴了一顶花冠,表姐看了后,忍不住直哈哈大笑,而表弟也不是好欺负的,他看到我们这么不正常,若有其事的摸摸头顶,马上低头,用手把头上的桂花理清了,接着又将自己手中的桂花朝我们扔过来,不知不觉,我们已然忘了最初的目的,此时却打起了桂花仗,树上的桂花也被我们毁的面目全非了,爷爷见状,把我们三人叫进堂屋,了解事情的原委后,乐呵呵的说道:“那你们泡茶喝过了吗?”我们这才想起正事还没办,于是跑出去又摘了点桂花泡茶喝,爷爷说:“你们把我的桂花树毁成这个样子,就罚你们把桂花茶喝掉!”我心里一乐,说:“喝桂花茶有什么难。”说完,端起杯子就喝完了,喝完后嘴里全是苦涩的味道,马上跑去喝凉水,而表弟表姐却哈哈大笑起来了……

 “呵呵!想起喝桂花茶的事情就丢人,”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看着眼前的桂花树,想着过去的回忆,不禁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和表弟表姐虽分离,却仍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件# 导语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桂花雨》,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设计理念

 海德格尔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诗。”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思的精华,思的表达,尤其是《桂花雨》这类抒情散文,更是蕴含着无限诗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的“诗”,一方面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语文课堂的本体,它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诗意的境界。因此,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还原文本诗意的教学”这一理念。本文的教学正是力图创设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诗意盎然的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读书交流。(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二、导学全篇扣“诗”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设计意图:《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本文的教学中,我以“香”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如这个“浸”字,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些寻常而耐人寻味的字词上驻足欣赏、品味一番,去感觉花香弥漫,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并渐而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

 三、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心里美)

 设计意图: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课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插图都是以儿童的形象出现,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情趣。这个片段中,对插图的观察,基于观察的想象,图文对照让学生品位文本的意蕴,让摇桂花的快乐感染学生,开放学生的情感。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师配乐范读)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了吗?尽情地喊出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讲究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情感、灵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学生摇花的向往之情涌动之时,用话语创设了一个亲近课文语言的情境,并和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摇、看、发现、喊叫,让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演绎出一个快乐的摇花场景。“摇”并非简单模仿,为摇而摇,要有恰到好处的语言引领,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学生才会在摇的过程中关注桂花的飘落,发现盎然的诗趣。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9、写作反馈。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的学习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让学生通过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摇桂花”“淋花雨”的体验和想象,唤起了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起他们灵动的思维,此时,安排片段写作训练,让孩子们的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大家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缤纷美妙。那是一种如童话世界般的美,是一种诗意洋溢的境地。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指名读)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

 么这样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父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示最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设计意图:阅读要注意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领会语言内涵。理解母亲话中的思乡情无疑是本文难点,然而,由前文对桂花香、花雨美、摇花乐,父母亲的爱花喜花一一体悟,以及课前背景资料的相关阅读,学生对母亲和“我”感怀家乡的金桂,对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便有了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六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桂花雨”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读起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全体师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悟其旨,得其辞,体其境。”读是一门用眼睛、声音和心灵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要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7.桂花雨爱桂花──香点点桂花雨摇桂花──乐片片思乡情思桂花──情

 

篇二

 教学要求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策略

 1、教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4指导感情朗读。

 5“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动笔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附: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7、桂花雨

 怀念童年生活

 “摇花乐”

鹧鸪天·桂花原文: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红 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 通:栏)

鹧鸪天·桂花翻译及注释

翻译 淡**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2「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3「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鹧鸪天·桂花赏析二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鹧鸪天·桂花赏析一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像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 宋代 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像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鹧鸪天·桂花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由于 北宋 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纷扰,在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诗词作品: 鹧鸪天·桂花 诗词作者: 宋代 李清照 诗词归类: 宋词精选、咏物、写花、抒怀

文学名作《萧丽红·桂花巷》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萧丽红,女。1950年生人。台湾省嘉义县布袋镇人。曾获1980年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她的家乡——台湾省嘉义县布袋镇,这是一个曾经繁荣过的小城,也和台湾另一座古老的小镇——鹿港一样,有着初期大陆移民的古老的中国民族中原文化传统。萧丽红的小说,都是以充满中国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布袋镇为故事背景。著有: 长篇小说《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短篇小说集《冷金笺》等。

内容概要 本书的女主人公高剔红,生在19世纪末,是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主义前后。剔红手巧心细,美丽出众。她父亲出海捕鱼沉船死难之后,母亲又劳累而死。她埋葬了母亲,靠自己刺绣养活相依为命的弟弟。北门屿人人知晓,高家的女儿桂花巷,绣得一手好花,十里、八里,也有人送来。她弟弟年纪小小的,在万利号的渔船上干活。和他在同一条船上干活的秦江海,对剔江很是照顾。一日傍晚,剔江回家,说秦江海托他请剔红给他做一个荷包。一个大男人,要什么荷包剔红心想:这就看出他心意来!他哪是要什么荷包!他是——。想到这里,剔红的心,跳得擂鼓一样,双颊、耳根也红起来。接着,2月16日祭神,这一天本境内大小庙宇的神像,一一被请出殿。神明轿子过街,好不热闹!剔红和**妹们结伴来到北门屿观看,扮艺阁的队伍,一支接一支,狮阵、龙阵过去,便是权充宋江阵的本境年轻子弟。秦江海在队伍中是最显眼的人物。只见他一身干净,上下银白,独掌宋江阵大旗,那行止、脚步,都慑人无数;旗帜一偏、一晃、一摇、一挥,全都恰到好处。围观的绣花女儿们的心,一颗颗都在他身上了。她们在议论说:“整个北门屿,只有他不像渔夫!”队伍停停、走走,然而剔红明白:他一直腻搭搭地看着自己。这事之后,连着好几日,剔江都见秦江海不时从桂花巷绕路经过,可是好些日子下来,两人也不曾说过一言半语,常常只是一记微笑,一个眼色。仅仅这样,剔红仍旧明白,在他们的年代里,也就足足够了。她知道,有一天,他会叫媒人来,他底下还有七八个弟妹,反正自己也不能早嫁;剔江今年才13,过个两年,等他16岁,先给他娶了亲,自己才能丢下这边!她多么希望,有个壮阔的肩膀来依靠,凡事再不必自己挑担。一日,北门屿第一富家李清风的夫人和剔红的舅父舅母来到她家,给她保媒提亲,对方是林石港辛家,那辛家是远近皆知的大族,人称辛员外的辛照月,他儿子今年20岁,比剔红大4岁。剔红又想起,迎神队伍前那个独掌大旗的男儿。剔红迳自低头,不住地绞着手中的罗帕。媒人见她不置可否,便说不必一时一刻,等过个几天,等她决定了再说。正在这时,只见万利号的管事和记帐的慌慌张张走来。他们还未开口,剔红的手却先抖了起来,不光是手,她整个人都在发颤,一时她忽想伸出手去,趁他们还未张口,先捂住他们的嘴,再寻根大针给全缝合起来。万利号渔船翻了,只有秦江海一人获救,剔江失踪了。待弟弟的尸体找来后,剔红痛不欲生,晕了过去,剔红醒来时,发现秦江海也在眼前的人堆里。她想到,这个秦江海虽然逃过这次大劫,他却活在随时会死命、丧身的搏斗里。他仍然是个渔夫,照旧得出海去。她难道还要跟他去生活,为他去生一堆孩子,等有那么一天,他出海去,再不回来,或像剔江这样地被扛回来她趴在剔江身上,思前想后,回头再看看,这群生在海港的人,他们千篇一式的命运,于是她决定接受媒人提的亲,嫁到辛家去。穷日子,她是太熟了,过惯而且过怕,她不要再过它了。剔红嫁给辛瑞雨那年,正是甲午隔年;随后,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了。刚嫁过来时,她总是四处赔小心;人家几代世家,规矩多,这碗饭也不是好端的。然而过不了多久,她弄清楚了:真要以自己的能力,来治这个家,绰绰有余。虽是如此,她还是懂得深深收敛,凡事由瑞雨去做主,只是他天生的不爱管事,有时她也就不得不出两声。现在,她穿的是绢缎,盖的是细绸,手上拎的是真丝,一身绫罗;又是娴婢,又是厨娘,老的小的,使奴差婢,连梳头都不必自己动手。大概她命中离不开桂花巷;林石港也有这么一条巷子倒不奇,巧就巧在辛家也在桂花巷。同样的红砖,同样的时光流转;不同的是,从前高家的房子,微不醒目,今日这辛府,却占了大半条巷子。从前天下雨,她家的房子便漏水不止;现在她则是一身洁净,那丝绸门帘琉璃窗,再大的雨也泼不到她。她到辛家,好像只是为了避雨来的,避人生的一场大雨。当辛瑞雨和她亲热时,她有时也会忽然想起一个人来,那人不曾这么亲近她的身,他们之间也不曾有过一句话。如果,那也能叫爱,他们爱得多凄凉、多苦涩。那到底不能算得爱,只能说两人曾经心许、相惜,而那点根苗,不等它发芽长起,就被自己亲手拔除干净了。剔红18岁那年,生了儿子惠池。不久,剔红的丈夫瑞雨患了不治之症死去。他弥留之际,叮嘱全家:你们要扶她寡妇、孤儿,撑此门户。”叮嘱剔红:“他日我们儿长大,要教他:勤俭、守旧、务本、踏实,言语迟、行止重,最要紧的不可由他支使唤人,或取水、添茶,出门不可坐轿,不能由较他年长的人服侍他,不能年少骄逸、恣情,更不可养鸟、饲鱼……”惠池8岁那年入了公学校,在这之前他也和堂兄弟们跟教书先生学过中国古典文学。剔红教育儿子很是严格,动不动就用竹片打他。一次为了惠池晨起不吃饭,问他何故,居然说看了肉脯,便觉口干,不想吃。剔红拿了竹片,抓了惠池便打,一面教训他:“你知道从前的人,怎样节俭过日子的你外公、阿妈和阿舅,经常是有饭没菜,扒两口粥,用那双毛竹筷子蘸蘸酱油,放在嘴边吸舐两下,便又埋头吃饭算数的,偶尔一条咸鱼、半碟腌瓜,就像宝贝似的,一餐留过一顿,只舍不得吃。今日你丰盛盛、摆满一桌子,却还论长道短,来说你不吃饭”她道着从前,愈是有气,愈气愈打,打得竹片断了,还不放手,又寻出一根来。惠池18岁那年中学毕业,便和堂兄两人去日本留学。惠池一走,剔红这才发现,四周围空空荡荡,好不寂寞。不久,剔红开始吸上鸦片。她找来个替她卷烟的后生杨春树,这个杨春树的相貌酷似20年前的秦江海。一天,她和杨春树发生了关系,并怀了孕。但杨春树只是个身躯健壮的男人,他不是他心仪的真男儿,他既不是辛瑞雨,更不是秦江海,她却为他犯下这个错误。恰在她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时,儿子惠池从日本回家度假来了。惠池提议,他要请母亲跟他一同去日本游历一番。剔红知道,儿子是看出她的难处来了,难得的是,他不知想了多久,才想出这个万全的办法来,轻轻描过,不伤自己一点颜面,又能把事情解决,真是一个纯情至孝的儿子,母子连心,她不说一句话,他都能灵感相应,完全知会、照心。惠池住下几日,原不知情的,也多少猜了出来;然而,千不是,万不是,天下没有父母的不是。他甚而悟到:这罪行应由自己来赎:人活世上,其一言一行,不独关系自身福分,是上荣父母,下荫儿孙。孝行孝思,是汉民族文化的命脉,是他真正的根;几千年来,中国经历多少战乱与浩劫,而今天,他还能站着,便因为他有这些根,这深深入土的根。小时候,认汉字,读经书,到日本后,因内地来了不少中国同学,更可以读汉文了,在异乡远地,才接受真正发源的民族文化。临行前,剔红接受惠池的意见,将卷烟的杨春树打发走了。他们母子,在京都与大阪间一个叫茨木的小地方,找了住屋,暂时栖居。约过4个月,剔红就在这里产下一女婴,未等到满月,就送给当地的一对日本老年夫妇了。她回来之后,给惠池订了一门亲事。惠池24岁那年暑期,剔红把他叫回来完婚。儿媳沈碧楼虽然是出身富贵人家,剔红却很不喜欢她,百般刁难、折磨她。儿子归家后,她又将儿媳逐出了家门。沈碧楼走后两年,惠池到西洋念博士,以后转赴大陆内地,在南京任职。他从南京回来过几次,还偷偷去找过沈碧楼。沈碧楼早已改嫁,辛惠池找到她时,见她背个孩子在煮饭,生活艰苦,还拿钱给她。以后,惠池在上海结了婚,剔红非常喜欢这个儿媳,疼得比女儿还甚。惠池夫妇一走,剔红又孤独守着辛家一幢大屋院子。爱和恨终也相同,就是改不了她生命中那两个字:独活。她60岁那年,惠池夫妇带了孩子回来,给她做寿,她北门屿娘家的几个亲戚也都来贺。10日之后,惠池夫妇牵了儿女又走。剔红送走了儿、媳、孙子,整个心又冷清下来。她还是忘不了秦江海,总想今生今世再见上一面。于是,她回到了北门屿的桂花巷。旧地重游,不免感慨万千。自嫁到林石港后,从此断了秦江海的音讯。在那条同样叫做桂花的巷子里,她享尽人间富贵,却也尝够有钱无人,那种苦心苦肝的滋味。比起屋漏接雨来,辛家桂花巷的光阴、岁月,才是她真正更苦的命数。这四十多年,她对秦江海的思念,无一日止过,虽是时醒时睡,他终究是她贮在心房内的人。她的坐车停在桂花巷的同时,另一边巷口也驶来一辆私家用车。她只看到有个穿洋服西裤的老绅士走出车来,原来此人正是秦江海。他早年去了日本,现在已大富特富,在日本置下好多产业,又讨了几房妻小,住在台北。这些年,她在不知不觉里找他,没找着,却拉了个替身——那个杨春树……,为了这,她犯下大错,险些连命一起赔上,今天,她找着了,却是这样模糊一团暗影,找了半辈子的脸,却在这样擦身而过的一辆车窗上出现,往后的路,谁也不知谁了。他们注定了无缘,她还有什么说的然而,只要她知道,他只要回来,一定去看她旧时居住的所在。此生,她也就足足够了。当她知道,经过这么四五十年,那人还再找回桂花巷,去惆怅旧情,光是这点,剔红觉得,所有她吃过的那些苦,都可以值得而不算什么了。1945年,台湾光复,日本人走了。惠池带着妻儿回来,同时在台湾本省南北,各创下不少事业。三个孩子也在台北念书。父子、母女虽然经常回来,剔红仍然有她寂寞的时候。儿子、儿媳几次求她和他们一起住到台北去,她却不肯去。1959年春天,80岁高龄的高剔红离开了人世。

作品鉴赏 作者在此书扉页的题辞为:“献给粗手厚茧的先人”。女主人公高剔红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日据时期,一直到光复后,从她少女时代一直到80岁高龄的老太太。她的命运有些近似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七巧,她这个赤贫的孤女,由于美貌又高攀,通过婚姻改变了一生,一步登天,从赤贫走入了富贵之家,她和七巧不同的是,她在富贵中总忘不了童年的悲苦。以后,甚至到了晚年也常常忆及过去的岁月,就像光着身子在大雨中疾走,经过十里百里路,也没有个可以遮蔽的所在。她就这样,从头到脚,被淋个全湿,淋个透里透。有时她会自问:嫁到富贵人家就只是为了避雨而来的吗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剔红年轻时缠足的细节,和大陆作家冯骥才的《三寸金莲》差不多,但并不卖弄,而是与时代背景、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发展紧紧扣在一起的;剔红年老临终之前躺在床上,“听见风声里夹着和阔的细雨丝,不,还有另一股分它不出的声音,是银龙飞掠屋顶的声响,响在凄冷的夜空,是古老中国特有的一份情义。”作者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言谈举止、情致思索,都栩栩如生,这些人物和她们那有血有肉的“胡愁乱恨”,使《桂花巷》今日和后世的读者都充满了难以抵抗的魅力。难得的是作者写这部书时也不过二十六七岁,她在后记《剔红是我》中说:“一个感受敏锐、自制力又强的人,在新潮流冲击下,忍不住对从前旧文化种种的怀念,于是她有这么多的话要说,那些书中人物,便在这样情况下,一一被接生出来,去演变人世不同遭遇里的各自生相。细心的人,一定从这书里,尽窥出我对剔红那种血肉浓粘的感情,我真是爱她这样的人,直爱进心去。剔红是谁在我的感觉里,剔红是最可爱的中国旧式女子,真真的爱恨强烈,恩怨分明,叫人爱也不是,不爱也不是……事实上,汉文化漫漫五千年的岁、月、光、阴里,不知生活过多少这类女子。她们或远或近,是我们血缘上的亲人,在度夜如年、度年如夜的时空里,各自有各自的血泪、辛酸。(所以,《桂花巷》的故事,说假是真,说真是假。)她们的好,难掩犯下的错,而那些错,却也减不了她们的好。就因为这纵横交错,叫人在叹息之余,对人性、肉身,有另一种清楚、明白。”由于海峡两岸人文环境的不同,作者在作品中一定程度上流露了封建迷信的宿命论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389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