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遇孤独》,季羡林的这本书就要读完第一部分了,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回忆。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终将遇孤独。所有的同时代的亲朋友爱,终将老去……每一个同时代的灵魂,也终将带着一生的故事,荣辱,尊卑,孤独的走向属于自己的末路。
这样看来,活着,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活着,见一些自己喜欢的风景。活着,吃一些自己欣喜的美食。活着,实实在在的体会生命里相遇的美好与馈赠。
阳光,雨露,风雨,雷电,清风,明月,鲜花,小草……与大自然深度融合,这样的话,灵魂,也便少了一些寂寞,也便独而不孤了。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摆脱孤独了吗?
我想这个答案并不是唯一性的。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是公开透明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方便了,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了。
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就能解决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少了见面的机会;一个视频、一个**就能摆脱的无聊,人与人之间少了聚会的乐趣。
现在的人,渐渐地缺失了倾听与诉说的能力。有的时候,你想说说心里话,却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可以见到的人,更多的是客户、同事和领导,又不是那个能够让你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的人。
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单身的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看**。可人在世上总归是需要有一个伴的,于是人们选择了养猫、养狗、养蜘蛛、养蜥蜴。
虽然说精神上的幸福,只能依靠自己,可如果能够有一个人陪你,总归比没有好。
我常常想,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一般。最终我还是没说,你还是忽略。
其实恋爱有时真的很随机,早点晚点多爱点少爱点勇敢点怂点,一念之差就是另一个不同的人生。
而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大的弊端,恰巧就在于这“一念之差”。你以为我会说,我以为你会懂。其实,你不说,别人怎么能懂。
回忆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误地理解了自己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我称它为:年少时光。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回忆,这些回忆,亦知无须宣之于口。正因为有了这些让我们缄默于心的事情,使我们内心更加的孤独,更加的渴望爱与被爱。
可我们都知道爱了难度,或者说了解了爱的限度,我们就可以探讨友谊。可是我们知道友谊也是存在难度的,或者说是明白了友谊也是有限度的,我们就只能探讨孤独。
当孤独也成了一种奢侈的事……
我们应该谈论什么?
是失望。
如果我们孤独都不去探讨,我们的生活就只剩下了失望。所以我们为了不失望,只能假装自己喜欢孤独。正如村上春树所说的: 哪里有人会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比起失望、孤独,我更喜欢爱。
哪怕只是,自己爱自己。
爱与孤独经典语录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周国平《爱与孤独》
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孤独的发现和抚慰。
——周国平《爱与孤独》
你感觉到隔膜,前提应该是你有沟通的愿望,你对那些你不曾想到要与之沟通的人是不会感觉到隔膜的。
——周国平《爱与孤独》
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周国平《爱与孤独》
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门,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有好的微笑,你就会觉得这一天十分美好。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独立到了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
——周国平《爱与孤独》
原本非常亲近的人后来天各一方,时间使他们可悲地疏远,一旦相见,语言便迫不及待地丈量着疏远的距离。人们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生活的无情莫过于此了。
——周国平《爱与孤独》
也许可以说,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他对爱的体验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他的爱的容量。反过来说也一样,人类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那些伟大的灵魂,其深不可测的孤独岂不正是源自那博大无际的爱,这爱不是有限的人世事物所能满足的
——周国平《爱与孤独》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感情,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
——周国平《爱与孤独》
到世上来一趟,为不多的几颗心灵所吸引、所陶醉,来不及满足,也来不及厌倦,又匆匆离去,把一点迷惘留在世上。
——周国平《爱与孤独》
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
——周国平《爱与孤独》
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儿,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爱,都想要有人疼。
——周国平《爱与孤独》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因为发现了隔膜的存在而真正感到痛苦呢当然是在我们内心非常在乎那个人、非常在乎彼此的关系的时候。
——周国平《爱与孤独》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可能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父母既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必然根据,也不能成为保护我们免受人世间种种苦难的可靠屏障。也许在童年的短暂时间里,我们相信在父母的怀抱中找到了万无一失的安全。然而,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后,当死神召唤我们的时候,世上绝没有一个父母的怀抱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是奉献,但爱的奉献不是单纯的支出,同时也必是收获。正是通过亲情、性爱、友爱等等这些具体的爱,我们才不断地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深深地爱一个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而且也是与整个人生的联系。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是的联系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翰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
——周国平《爱与孤独》
今天的时代有种种弊病,包括人们过于看重功利,由此导致人情冷漠。我不主张对少年人隐瞒社会的实情,让他们把一切都想象得非常美好,这会使他们失去免疫力,或者陷入幻灭的痛苦。但是,我更反对那种一味引导他们适应社会消极面的实用主义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少年人今天的精神面貌决定了社会明天的面貌。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而爱的幸福就在这给予之中。许多贤哲都指出,给予比得到更幸福。
——周国平《爱与孤独》
个只想被人爱而没有爱人之心的人,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爱,而是占有。爱心是与占有欲正相反对的东西。
——周国平《爱与孤独》
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
——周国平《爱与孤独》
常常听人说:爱情会把人掏空。这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好像尤其如此,倾心相爱的那个人离你而去了,你会顿时感到万念俱灰。可是,我知道,只要你曾用真心去爱,爱的收获就必定会以某种方式保藏在你的心中,当岁月渐渐抚平了创伤,你就会发现最主要的珍宝并未丢失。
——周国平《爱与孤独》
如果说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那么,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不管爱的经历是否顺利,所得到的体验对于心灵都是宝贵的收入。因为爱,我们才有了观察人性和事物的浓厚兴趣。因为挫折,我们的观察便被引向了深 邃 的思考。一个人历尽挫折而仍葆爱心,正证明了他在精神上足够富有,所以输得起。在这方面,耶稣试一个象征,拿撒勒的这个穷木匠一生宣传和实践爱的教义,直到被盯上了十字架仍不改悔,因此而被世世代代的基督徒信奉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即救世主。
——周国平《爱与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有自己的伤心事,不该再为一个陌生人流泪。
——周国平《爱与孤独》
昨天我们越是感觉心心相印,今天的裂痕就越是使我们疼痛,我们的隔膜感就越是尖锐鲜明。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可以让你不寂寞,但是却无法让你不孤独。即使是最亲密的爱情,最贴心的爱人,不能,也不应该替代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内心对话。不要把这个责任强加到爱人身上。作为独立的人,我们应有所担当。应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生活和情绪
——周国平《爱与孤独》
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独立到了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
——周国平《爱与孤独》 ;
当他的爱心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无可寄托时,便会投向花朵,小草,河流和天空,并因此感受到心灵的愉悦。
一个只想被人爱而没有爱人之心的人,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爱,而是占有。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而爱的幸福就是在这个给予之中。
在爱情中,也是当你体会到你给你所爱的人带来了幸福之时,你自己才最感到幸福。爱的给予既不是谦卑的奉献,也不是傲慢的施舍,它是出于内在的丰盈的自然而然的流溢,因而是超越于道德和功利的考虑的。
爱心如同光源,爱者的幸福就在于光照万物。
社会越是进步,一切越是社会化。越是社会化,人也越是不能离开社会。譬如,在乡下,喝水是自己去挑,吃饭是自己去做,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经济单位。只管自己,而可以不去管旁人。可是在城市里就不同了。因为城市的社会进步,已经成为社会化,而大家也不能离开社会了。越是不能离开社会,对于社会所负的责任,也越是要重。
三不朽:一是立德,二是立功,三是立言。三不朽中,立德是最要紧,而且也是每一个人可以做到的。至于立功、立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必须看自己的才学和所遇的机会如何而定。
注重兴趣。一个人如果对于某一件事感到兴趣,那么,那件事和他的性情一定是很相近的。
在从前,一个人做了官,不但全家可以享福,而且三代都受诰封。可是一个人犯了罪,全家也都随着同受惩罚。因此,在从前的社会制度下,一般人对于家庭所负的责任是很重的。可是现在不同,现在是一人做事一人担当,和家庭没有关系,因而对于家族所负的责任,也就比较减轻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把成功看得太真,就要感到许多痛苦。我们在一生中,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
他的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他的爱的容量。人类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那些伟大的灵魂,其深不可测的孤独岂不正是源自那博大无际的爱。
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一个冷漠的人,他不但没有爱心,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没有心,没有灵魂。无爱的灵魂中没有了一切积极的情感,这样的灵魂已经名存实亡。对于社会来说,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它使个人失去生活的意义,使社会发生道德的危机。当今社会最触目惊心的现象之一便是人心的冷漠。在一个太重功利的社会里,冷漠会像病毒一样传播,从而使有爱心的人更感到孤独,甚至感到愤恨。保护爱心,拒绝冷漠乃是我们对于自己的灵魂的一份责任,也是我们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
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因为爱,我们才有了观察人性和事物的浓厚兴趣。因为挫折,我们的观察便被引向了深邃的思考。一个人历尽挫折而仍葆爱心,正证明了他在精神上足够富有,所以输得起。
人与人之间的完全沟通是不可能的,因而不同程度的隔膜是必然存在的。任何一种交往要继续下去,就必须是能够包容隔膜的。
歌德显然懂得,居家过日子与精神交流是两回事,隔膜的存在并不妨碍日常生活。与歌德相反,荷尔德林用纯粹精神的尺度衡量世俗的人际关系,感觉到的是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不可穿透的隔膜,结果在自闭中度过了凄凉的一生。
大多数人仍然是善良的,但是,他们的善良只敢对自己了解的人表现出来,一旦置身于自己不了解的人群中就不敢善良了。
由于少数恶人及其恶行为未受到有力的遏制和惩罚,便使大多数善良的人们失去了安全感。人们不敢善良,因为人们怕善会招祸,怕善有恶报。当不敢善良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时,表现出来的便是普遍的冷漠。在这种普遍的冷漠中,恶势力就愈加猖獗,善良的人们就愈加失去了安全感,形成了恶性循环。
马克吐温:神圣的友谊如此甜蜜、忠贞、稳固而长久,以致能伴随人的整个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钱的话。
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觉得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啊,我孤独了。--你配吗?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
精神上的幸福,只能靠你自己。永远如此。
囚禁在虚无境,再去掉时间属性。人性是怎么一种变化形态?
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得到肯定。
交谈往往如此,每个人都乘机发泄一下谈谈自己的热望。女人尤其如此。
无隙--和睦的亲情,真爱情,友情都非常稀少,大抵转化为情感+物质-价值,的合体,而不是纯粹的精神。
爱是一种奉献的激情,爱一个人,就会遏制不住地想为她做些什么,想使她快乐,而且是绝对不求回报的。
爱是一种了解的渴望,爱一个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她的一切,把她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切当作最珍贵的财富接受过来,静心保护。
人心如此深厚,没有途径和办法透过重重迷雾去读懂一个人,怎么可能爱上对方?充其量是爱上的是自己幻想出来的TA。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
人的认识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就是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感性面对现象,知性用逻辑来整理现象,理性则追问本体,是一种形而上冲动。
男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他能够承受人生的压力和挑战,坚定地站立在世界上属于他的那个位置上。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
直到饱经人间的风霜,或者自己也做了父母,父母的慈爱形象在我们心中才变得具体,丰满而伟大。
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距离和爱的距离。
美好的婚姻是由视而不见的妻子和充耳不闻的丈夫组成的。我们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了解而分离。
不要试图到婚姻中去寻找天堂,斯威夫特会告诉你,天堂中有什么我们不知道,没有什么我们却很清楚——恰恰没有婚姻!
能自嘲是健康的,它使我们得以在一个无法避免的错误中坦然生活下去。
人们往往把未知的东西和难以得到的东西美化,理想化,于是邂逅的新鲜感和犯禁的自由感成了性爱快感的主要源泉。
把自己当人质,通过折磨自己使对方屈服,是夫妇之间争吵经常使用的喜剧性手段。一旦这手段失灵,悲剧就要拉开帷幕了。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
天才的孤独是指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他却也是愿意有个好伴侣的。
才赋和事业只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优秀,不能决定他是否幸福。
无家的人倒是一身轻,只怕这轻有时难以承受,容易使人陷入一种在这世上没有根基的虚无感觉之中。
两个生命因相爱而结合为一个家,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生命随岁月的流逝而流逝,流归何处?我敢说,很大一部分流入这个家,转化为这个家的生命了。共同生活的时间越长,这个家就越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其中交织着两人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无数细小而宝贵的共同记忆,在多数情况下还有共同抚育小生命的辛劳和欢乐。即使在爱情已消失的情况下,离异仍然会使当事人感到一种撕裂的痛楚。此时不是别的东西,而正是家这个活体,这个由双方生命岁月交织成的生命体在感到疼痛。如果我们时时记住家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也知道疼,它也畏惧死,我们就会心疼它,更加细心地爱护它了。
抽象的决定往往会在个人支配不了的生活实践中改变或放弃。不管是因为本性还是因为习俗,坚定的独身主义者是很少的,实际生活中的独身者多半并非出于信念自觉地选择了独身,而是由于机遇不佳无奈地接受了独身。
在你问世之前,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你的模样。现在你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完美,仿佛不能改动一字。有没有出息也只是人生的细枝末节罢了。有了你,世界和我息息相关了。
如果一个人不曾亲自迎接过来自永恒的使者,不曾从婴儿尚未沾染岁月尘埃的目光中读过永恒,对永恒会有多少真切的感知呢?
过去常听说,做父母的如何为子女受苦,奉献,牺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同时就是享乐,这奉献同时就是收获,这牺牲同时就是满足。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远远大于所予。
直到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我们才真正学会了爱。
爱情的报酬就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
养育小生命或许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种体验了。
生命是一个奇迹。
给予者更爱接受者,世上最珍贵之物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
即使是作品,一旦发表,也会活的独立于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所谓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当作宠物或工具,而是视为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爱他疼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商量。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朋友式的讨论和交流的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里,孩子能够逐渐养成基于爱和自信的独立精神,从而健康地成长。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广阔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的人。
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
从总体上比较,少年人比成年人更具精神性,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谊,荣誉,志向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利益。当然,由于阅世不深,他们的理想未免空泛。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
试想种种强烈的情绪,愤怒或痛苦的姿态,如果没有观众在场,其中有多少能坚持下去?
人都是崇高一瞬间,平庸一辈子。
自卑的价值是形而上的,自信的用处是形而下的。
即使在悲伤的时候,打开窗户,有新鲜空气涌入,仍然会禁不住感到一阵舒畅。
读书,写作,一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做的时候都是享受。但是,倘若限定了时间,用赶任务的心情去做,享受就变成了苦役。
比起那些冷静的人,我有太多的感情。比起那些放纵的人,我有太多的理智。这正是我的不幸。
爱,是世间最美好的向往。拥有爱,心是温暖的,柔软的。
孤独,是人的宿命。爱亦不能把它根除,只能将它抚慰。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追寻爱,都是为了抚慰内心的孤独。
生命是一场旅程,沿途皆是风景,我们在旅途中一路遇见,一路成长。
无论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在生命的旅途中,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爱与孤独,是成长的必修课。
遇见爱,懂了冷暖与悲欢
生命的伊始,就遇见了爱。否则怎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
因爱而生,因爱而知世情冷暖,离合悲欢。
这一生,我们遇见的最初的爱,是父母之爱;我们遇见的最初的情,是亲情。
后来,我们遇见了很多人,也就遇见了友情和爱情。
世界纷繁复杂,真挚的爱、深挚的情并不易得。万千之中能得一二,已是莫大幸运。
但请你务必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你终将遇见美好,遇见爱。
爱,不只是得到,也是付出。当你遇见能让你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人,也是一种幸运,一种幸福。
爱,让人变得勇敢,变得坚强。
虽然,爱也会带来痛苦和伤害,但所有的痛苦和伤害,都会让你变得更成熟、更睿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这场艰难的旅程,唯有遇见爱,才能真正懂得冷暖与悲欢。
遇见孤独,灵魂更加饱满丰盈
什么是孤独?
有人这样描述:“当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情绪不能用语言说出来,而宁愿让自己渐渐消失在深夜亮着着华丽街灯的街道上,这就是孤独。”
孤独,是精神上无人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纵然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也会感到怅然、落寞。
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讲“相异律”时提出:“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意思是,天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
诚如所言,试图找到与自己完全相同的灵魂,真是愚蠢至极。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没有人能百分百理解自己,懂得自己。即便真的遇到了相似的灵魂,那也只是相似,并非一模一样。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再相似的两个人,也有无法共通、无法共情的地方。
因此,无论你的生活多么丰富精彩,身边有多少人围绕着你转,你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遇见孤独。
孤独并不可怕,孤独是圆满的开始,当我们学会面对孤独,享受孤独,但能在孤独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孤独是人生常态,遇见孤独,灵魂更加饱满丰盈。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人生路上,我们会遇见很多很多。蓝天白云,风雨雷鸣,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一切一切都各有各的意义。
爱,是人生路上最美的遇见。
孤独,是人生路上最具考验的遇见。
遇见爱,孤独可以得到抚慰。
遇见孤独,爱显得更加珍贵。
爱,像太阳,光芒万丈,照亮全世界。
孤独,像月亮,在幽暗的夜空独自皎洁,它照不亮全世界,却照亮了自己。
人生路上,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爱与孤独就像太阳和月亮,将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