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名里带社字的诗词有哪些
寄南社同人作者:马君武
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 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 辛苦挥戈挽落日,殷勤蓄电造惊雷。 。
次韵刘原甫社后对雪作者:梅尧臣
社日遇群饮,北风归马骄。 阳乌云斗晦,来燕翅难调。 朝霰侵花冷,春阴到地消。 宿酲无酒解,薄被觉寒饶。 。
社日作者:施宜生
浊涧回湍激,青烟弄晚晖。 缘随春酒熟,分与故山违。 社鼓喧林莽,孤城隐翠微。 山花羞未发,燕子喜先归。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作者:权德舆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春社日寄李学士作者:李涛
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 恼乱玉堂将欲遍,依稀巡到第三厅。
2诗名里带社字的诗词有哪些寄南社同人作者:马君武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
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 辛苦挥戈挽落日,殷勤蓄电造惊雷。
。次韵刘原甫社后对雪作者:梅尧臣社日遇群饮,北风归马骄。
阳乌云斗晦,来燕翅难调。 朝霰侵花冷,春阴到地消。
宿酲无酒解,薄被觉寒饶。 。
社日作者:施宜生浊涧回湍激,青烟弄晚晖。 缘随春酒熟,分与故山违。
社鼓喧林莽,孤城隐翠微。 山花羞未发,燕子喜先归。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作者:权德舆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春社日寄李学士作者:李涛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 恼乱玉堂将欲遍,依稀巡到第三厅。
3关于“社团”的句子有哪些1、是母校,赋予我生命新的意义,指导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一定量的权力,必然以某种名义存在于社团中,存在于一些人的手中。
3、环境高雅,宽敞明亮;气宇轩昂,雍容华贵,可同时容纳约400人,无论是社团宴会,还是各类型会议,都能想您所想,是您选择的绝佳场所,施展形象的宜人之地。
4、浦口真热闹,社团大招新,到底进什么,心协!
5、你最好将大学里毫无意义的占用你时间的活动推掉,譬如班干部、学生社团、无聊的稳以及其他运动、学生会等等。
6、一个社团的基本努力或许就是设法使其成员平等,但其成员个人的自尊心却总是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在某处形成某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平等作者。
8、去年他对美国新闻报纸编辑社团说:在这个行业,我们很多人都毫无原因地沾沾自喜。
9、一天是社团的人,一辈子都会是。
10、就算你金盆洗手,只要社团需要你,你都不可以拒绝,因为可能有一天,是你需要社团呢。
10、社团和俱乐部有些是官方认可的,有些则在国家视野以外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
11、大学生创建并办好一个社团,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往往也要白手起家,艰难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和真正的创业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
12、他是个孤儿,没受过什么教育。年轻时一直混社团,也算黑社会头目,后来被判刑劳教很多年。
13、为了能兼顾功课和社团活动,现在的我已是焦头烂额,分身乏术了。
14、不断追求生活目标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举办各种专业比赛,组织各种旅游活动它们充实了我大学生活中的每一天,给了我追求的源动力。
15、当你把这个社团称为一群互相吹捧的人的时候,你确切地把它描绘得惟妙惟肖。
16、生活总是在不断的追求中度过。回首过去一年的大学生活,我经历过失败的痛苦,品尝过成功的喜悦。
4求十句社甫的诗句社甫。。。。是杜甫吧
一定要采纳选为满意答案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1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7、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2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2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8、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化卿》
2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3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
33、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蜀相》
5社牧的古诗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旦尝测妒爻德诧泉超沪唱后庭花。 6、《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7、《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9、《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0、《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1、《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2、《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4、《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15、《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6社甫有哪些爱国的诗句《归雁》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卷216_1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卷216_2 「送高三十五书记」杜甫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卷216_3 「赠李白」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卷216_4 「游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一名阙口在河南府北四十里)」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卷216_5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卷216_6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
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卷216_7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杜甫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
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
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
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卷216_8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杜甫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 独在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知君此计成长往, 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卷216_9 「今夕行(自齐赵西归至咸阳作)」杜甫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
咸阳客舍一事无, 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卷一·释冤上
1、孙登比丸
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旧出吴志本传。旧,指五代和凝、和子所撰疑狱集。郑克折狱龟鉴系以疑狱集为基础增广而成,故称之为旧集,或省称为旧。吴志,即三国志吴书。孙登传在吴书吴主五子传中。
按: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此事虽小,可以喻大,故首着焉。
2、曹摅明察(于公、孟尝二事附)
晋曹摅,为临淄令。县有寡妇,养姑甚谨。姑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姑愍之,密自杀。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知其有冤,更加辨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出晋书本传。
按:前汉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傥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家,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出前汉书于定国传。于公乃定国父也。
后汉上虞有寡妇,养姑至孝。姑以寿终,而夫女弟先怀嫌恨,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酖其母。官吏不察,户曹史孟尝言于太守,亦不为理,遂以冤死。郡中连旱二年。出后汉书本传。此两事,旧集并不载。
临淄寡妇若不遇曹摅,则与东海、上虞无以异矣。惟鉴彼负冤之可戒,乃显此释冤之足尚,故附着之。
3、苻融占梦
前秦苻融,为司隶校尉。京兆人董丰,游学三年而返,过宿妻家。是夜,妻为贼所杀,妻兄疑丰杀之,送丰有司。丰不堪楚掠,诬引杀妻。融察而疑之,问曰:“汝行往还,颇有怪异及卜筮否?”丰曰:“初将发,夜梦乘马南渡水,返而北渡,复自北而南,马停水中,鞭之不去,俯而视之,见两日在于水下,马左白而湿,右黑燥。寤而心悸,窃以为不祥。还之夜,梦如初。问之筮者,云:‘忧狱讼,远三枕,避三沐。’既至,妻为具沐,夜授丰枕。丰记筮者之言,皆不从之。妻乃自沐,枕枕而寝。”融曰:“吾知之矣。周易:坎为水,离为马。梦乘马南渡,旋北而南者,从坎之离。三爻同变,变而成离。离为中女,坎为中男。两日,二夫之象。坎为执法吏,吏诘其夫,妇人被流血而死。坎二阴一阳,离二阳一阴。相承易位,离下坎上,既济。文王遇之囚羑里,有礼而生,无理而死。马左而湿,湿,水也。左水右马,冯字也。两日,昌字也。其冯昌杀之乎?”于是推捡,获昌而诘之。昌具首服,曰:“本与其妻谋杀董丰,期以新沐、枕枕为验,是以误中妇人。”旧出晋载记本传。占梦辞烦,删取其要。
按:古之察狱,亦多术矣。卜筮、怪异,皆尽心焉。至诚哀矜,必获冥助。是以冯昌之罪具服,而董丰之冤得释也。冯之马边非水,乃冰也;昌之日下非日,乃曰也。苻融以意言,其事遂验。此周宣所谓“神灵动君使言”者也,岂非至诚哀矜而然欤!占梦事又见察贼门。
4、辛祥察色(法雄、魏丕、赵德彝、薛奎、唐肃、杜衍、孙沔、姚仲孙、程坦、孙廉、靳宗说、刘纬、宋昌言凡一十三事附)
后魏辛祥,为并州平北府司马。有白璧还兵药道显,被诬为贼,官属咸疑之。祥曰:“道显面有悲色。察狱以色,其此之谓乎!”苦执申之。月余,别获真贼。祥终于安定王燮征虏府长史。出北史辛绍先传。祥,其孙也。旧集不载。
按:后汉法雄,为青州刺史。每行部,录囚徒,察其颜色,多得情伪。盖察狱之术有三:曰色,曰辞,曰情。此其以色察之者也。若辞与情颇有冤枉,而迹其状稍涉疑似,岂可遽以为实哉?苦执申之,理亦应尔。后十二事是也,故附见之云。
魏丕初从周世宗镇澶渊,奏授司法参军。时有强盗五人,狱具,将伏法。丕疑其冤,缓刑而察之。不数日,本盗就擒,五人获免。后事本朝,终于左骁卫将军。
信都郡王德彝,雍熙中判沂州。儒生乙恕,郊居肄业。一日,有横尸在舍侧,逻者见之,捕恕送官,狱具,将伏法。德彝疑其冤,命别司鞫问,亦如之。因令缓刑以俟。未几,果获贼,恕乃得释。
薛奎参政,为隰州军事推官。时有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而博者四人适至,启户,溅血污衣,遽惊走。逻者因捕送官,考讯,引伏。奎独疑之,请缓其狱。后数日,果得杀人者。
唐肃待制,为秦州司理参军。时有商人,夜宿逆旅,而同宿者杀人亡去。旦起视之,血污其衣,为吏所执,不能辨明,遂自诬服。肃为白其冤,而知州马知节趣令具狱,肃固持不可。后数日,得真杀人者。就辟本州观察推官。
杜衍丞相作河东提刑时,上党民有继母为人所杀,或告民杀之,不胜楚掠,遂自诬服。狱既具,衍疑非实,未论决间,果得真杀人者。已上六事,并见本传。
孙沔副枢为赵州司理参军时,盗发属县,为捕者所迫,乃弃其刀并所盗赃于民家。后即其家得会饮者十六人,适如其数,捕系县狱,掠使服罪,法皆当死。以具狱上,沔疑其枉而留讯之。州将怒,然终不敢决。未几,得真盗,州将反喜,谓沔曰:“微子,吾得自脱耶!”见王圭丞相所撰墓志。凡本朝公卿事,惟载于国史本传者称名,若墓志、行状、杂书、小说所载,则或称爵,或称字。此皆以名书之,庶得古今一体;且临以绍兴恤刑手诏,则于礼亦当书名也。
姚仲孙龙学为许州司理参军时,民有被盗杀者,其妻言:“里胥常责贿于夫,不与而怨之。此必盗也。”乃捕系狱,将傅以死。而仲孙疑之,知州王嗣宗曰:“若保非盗耶?”然亦不敢遽决。后数日,果得真盗。嗣宗复喜曰:“察狱当如是也。”改资州。转运使檄往富顺监按疑狱,全活者数十人。
程坦国博为郢州司户参军时,民有执盗者三人,法当死。州趣狱上,坦疑其自诬,辄留更讯之。后果得真盗。自是,虽他州疑狱,监司必属坦平决。子戡,为宣徽南院使,赠太师。见王圭丞相所撰墓志。
孙廉观察初隶亲事官,后以慈州刺史知沧州。有劫盗,狱既成,廉疑之。谓僚属曰:“我武人也,狱辞固非吾事。然试召某邻里,询其行止,皆曰此平日跅弛不事,今以为盗则非也。”后数日,果得真盗。降诏奖谕。
靳宗说馆使,初以荫补三班奉职,监沧州盐山务。尝摄县事,有系囚,坐杀人,法当死者。宗说疑之。会囚言:“母年九十,病。”且言:“愿得一别母而死。”宗说恻然,释缚,令人与俱至其家。既而,更获真杀人者。
刘纬大卿,知邢州。属邑有卒死于林中,捕盗者从旁得一人,俾偿死。纬疑不实。明日,得死卒戍所移文,乃二人共窜。亟令追获其一同窜者,考之果服。
宋昌言大监知泽州时,有大辟狱具,昌言疑其冤,持之不决,果获真盗。已上四事,并见本传。
右十二事,皆以其辞与情察之者也。若靳宗说释死囚缚,使别其母,非知其冤而然也,但以囚有念母之心而悯之耳。冤状卒明,出于邂逅,是亦至诚哀矜之效也。其余审谨不敢遽决,亦因详缓,每获辨释。盖宁可淹系以求其实,毋或滥刑以陷于冤,庶协舜典“钦恤”之义也。易曰:“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此之谓欤?
5、李崇绐兵
后魏李崇,为河东太守。有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杨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同军兵苏显甫、李盖等所杀,诣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伪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在北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便即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苦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之,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顾几何?当放贤弟。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告崇,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他尸?”庆宾伏引。更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崇断狱精审,皆此类也。
按:此亦察其面之色、款之辞、事之情,而疑其诬服者也。但用谲钩慝,以验诬告,为异耳。然所以绐而验之者,欲释诬服之冤也,故列于此焉。绐兵事又见辨诬门,质弟事又见钩慝门,鞭巫事又见惩恶门。
6、司马悦视鞘
后魏司马悦,为豫州刺史。有上蔡董毛奴,赍钱五千,死于道路。或疑张堤行劫,又于堤家得钱五千。堤惧楚掠,自诬言杀。悦疑不实,引毛奴兄灵之问曰:“杀人取钱,当时狼狈,应有所遗,曾得何物?”答曰:“得一刀鞘。”悦取刀鞘视之,曰:“此非里巷所为也。”乃召州内刀匠示之。有郭门者,言此刀鞘其手所作,去岁卖与邻人董及祖。悦收及祖,诘之,具服。灵之又于及祖身上认得毛奴所服皂襦,遂释张堤。出北史司马楚之传。悦其孙也。旧集不载。
按:悦所以能使及祖服罪者,虽有智算,亦偶然耳。向若贼不遗刀鞘,或鞘非州内刀匠所作,何从知及祖为贼耶?其可称者,哀矜审谨,合于中孚“议狱缓死”之义,故卒能获贼以释冤也。认鞘事又见迹贼门。
7、宋世良放囚
后魏宋世良为清河太守时,阳平郡移掩劫盗三十余人,世良讯其情状,惟送十二人,余皆放之。阳平太守怒曰:“辄放吾贼!”及推问,送者皆实,放者皆非,始叹服焉。出北史宋隐传。世良,其族曾孙也。旧集不载。
按:他郡移掩劫盗,虽或诬引,咎不在我,据名缚送,斯亦可矣。世良乃复讯其情状,实者送之,非者放之,是哀矜审谨之至也。传言:齐天保初,大赦,世良郡无一囚,率群吏拜诏而已。此其效欤?
8、苏琼推盗
北齐苏琼,为文襄仪同府刑狱参军。并州尝有强盗,推其事者所疑贼徒并已考伏,失物家亦识认,惟不获盗赃。付琼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语前妄引者曰:“尔辈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出北史本传。旧集不载。
按:琼推盗之术,固有可称。然君子所贵者,不在核奸,而在释冤也。
9、柳庆问饮
后周柳庆,初仕后魏,为雍州别驾。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闻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旧出北史柳虬传。庆,其弟也。
按:缄闭不异而失其金,则盗非远,故疑主人。庆察其色、其辞、其情,而知主人诬服矣,故问其管钥所在,同宿、同饮者谁。沙门无故与贾酣宴,不一而止,果何意哉?此必伺隙为盗也。醉而昼寝,彼乃得便,其金于是失之,沙门非盗而何?庆之明察,亦可称矣。用以释冤,尤为美也。问饮事又见迹盗门。
10、韦鼎览状(萧怀武一事附)
隋韦鼎,为光州刺史。有人客游,通主家妾。及其还去,妾盗珍物,于夜逃亡,寻于草中为人所杀。主家知客与妾通,因告客杀之。县司鞫问,具得奸状,因断客死。狱成,上州。鼎览之,曰:“此客实奸,而不杀也。乃某寺僧绐妾盗物,令奴杀之,赃在某处。”即放此客,遣人掩僧,并获赃物。自是部内肃然,道无拾遗。出南史韦睿传。鼎,其孙也。旧集不载。
按:鼎所以知者,能广耳目,以察奸慝也。苟不如是,则无以释疑似之冤矣。夫治民之有耳目也,犹用兵之有间谍也。兵法云:“非圣智不能用间,非微密者不能得间之实。”广耳目,察奸慝,亦犹是也。不然,则所使察奸慝者,或反为奸慝矣。
王蜀时,有萧怀武,主“寻事团”,乃军巡之职也。所管百余人,每人各养私名十余辈,或聚或散,人莫能别,呼之曰“狗”。深坊、曲巷,马医、酒保、乞丐、佣作、贩卖、童儿,皆有其徒,民间偶语,无不知者。或在州郡及勋贵家,掌庖、看厩、御车、执乐,公私动静,即时闻达。于是人心恐惧,自疑肘腋悉其狗也。怀武杀人不可胜数,冤枉之声满于内外。郭崇韬入蜀,乃族诛之。见成都古今记。
是使察奸慝而反为奸慝者也,岂能资耳目之用,释疑似之冤乎?鼎异于此,故可称也。
11、蒋常留妪(韩思彦一事附)
唐贞观中,卫州版桥店主张逖妻归宁。有魏州三卫杨正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发。是夜,有人取其刀杀逖,却纳鞘中,正等不觉。至晓,店人追及,刀血狼籍,收禁考掠,遂自诬服。太宗疑之,差御史蒋常覆推。常至,追店人十五以上皆集,人数不足,因俱放散,独留一妪年八十余,晚乃令出,密遣狱典觇之,曰:“有人共语,即记姓名。”果有一人问妪:“使人作何推勘?”前后三日,并是此人。捕获诘问,具服:与逖妻奸杀逖,有实迹。正等乃释。旧不着出处。当是唐人小说所载,今亡其本耳。余类此者,同。
按:李崇用谲钩慝,蒋常用谲察贼,而皆能释冤,斯无恶于谲也。留妪事又见谲贼门。唐韩思彦,使并州。有贼杀人,主名不立。醉胡怀刀血污,讯掠已服。思彦疑之,晨集童儿数百,暮出之,如是者三。因问:“儿出,亦有问者乎?”皆曰:“有之。”乃物色追讯,遂擒真盗。见唐书本传。
此亦用谲获贼而冤乃释,但不若常独留一妪密觇问者为精审耳,故特附见之也。
12、裴怀古抗辞
唐裴怀古,为监察御史时,真定有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怀古得其枉,为后申析,不听,怀古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即其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见唐书本传。旧集不载。
按:怀古当酷吏深文之时,独能申析诬枉,抗辞执法,始终不挠,其徐有功之流亚欤?
13、李元素奏狱
唐李元素为御史时,东都留守杜亚,恶大将令狐运。会盗劫输绢于洛北,运适与其下畋近郊,亚疑而讯之。幕府按鞫无状,更以爱将武金掠服之。诏监察御史杨宁覆验,事皆不。亚劾宁罔上,宁抵罪。傅致周内之,若不可翻者。德宗信不疑,宰相难之。诏元素与刑部员外郎崔从质、大理司直卢士瞻驰按之。亚迎,以狱告。元素徐察其冤,悉纵所囚以还。亚大惊,复劾元素失有罪。比元素还,帝已怒,奏狱未毕,帝曰:“出。”元素曰:“臣言有所未尽。”帝曰:“第去。”元素曰:“臣以御史按狱,知冤不得尽辞,是无容复见陛下。”帝意解,即道运冤状。帝感寤曰:“非卿,孰能辨之。”然运犹以擅捕人得罪,流归州。武金流建州。后岁余,齐抗得真盗,繇是天下重之,迁给事中。出唐书本传。
按:运之冤,初按鞫无状,后覆验不,虽傅致周内之,若不可翻者,亦非难辨也。但帝怒斥令出,又云“去”,元素气不慑,辞不挠,卒辨其冤,而帝亦寤,斯为难能耳。语曰:“仁者必有勇。”此其所以能释冤也。
14、柳浑白冤
唐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表柳浑为判官。州僧有夜饮火其庐者,归罪喑奴。军候受财不诘,狱具。浑与其僚崔佑甫白奴冤,少游趣讯僧,僧首服。因厚谢二人。见唐书柳浑传。
按:僧饮酒、失火,二罪俱发,而谓失火者喑奴耳,且掩其饮酒之迹也。若非军候受财不诘,则此狱岂难辨乎?唯上下相蒙,不以狱事为意,故莫之辨耳!浑与佑甫,一代英贤,而白其冤;少游能听用之,故趣讯僧云,斯亦可称也。
15、袁滋称金
唐李勉,镇凤翔。有属邑耕夫,得马蹄金一瓮,送县。为令者虑公藏主守不谨,而置之私室。翌日,开视之,则皆土块耳。以状闻府,遣掾案之,不能自明,诬服换金。初云“藏之粪壤,被人窃去”,后云“投之水中,失其所在”。虽未穷易用之所,而皆以为换金无疑。府中宴集,语及此事,咸共嗟叹。时袁滋在幕府,独疑其枉,勉乃移狱就府,俾滋鞫之。滋阅瓮间,得二百五十余块。诘其初获者,则二人以巨竹舁至县。乃于列肆索金,依块形状,镕写校量。始秤其半,已及三百斤,计其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即是在路之时,金已化为土矣。令乃获雪。旧出康骈剧谈录。
按:唐书袁滋传云:“滋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无凤翔属邑事。又云:“滋累从张伯仪、何士干辟。”无在李勉幕府事。康骈所记,传闻失实,故非特本末差误,抑又事理乖舛:夫六百斤金,固非二人竹担可举,若在路时已化为土,则到县时自当验实,虽色未变,而轻重顿异,亦易知矣,令何故尚虑公藏主守不谨,而置之私室乎?乖舛如此,无足取者。和能释冤,载于旧集,意则善矣,不若唐书本传为得其实也。
16、刘崇龟换刀
唐刘崇龟,镇南海。有富商子泊船江岸,见一高门中有美姬,殊不避人。因戏语之曰:“夜当诣宅矣。”亦无难色,启扉待之。忽有盗入其室,姬即欣然往就。盗谓见擒,以刃剸之,逃去。富商子继至,践其血,洿而仆,闻脰血声未已,觉有人卧于地,径走至船,夜解维遁。其家踪迹,讼于公府。遣人追捕,械系考讯,具吐情实,惟不招杀人。崇龟视所遗刀,乃屠刀也,因下令曰:“某日大设,阖境屠者皆集球场,以俟宰杀。”既而晚放散,令各留刀,翌日再至。乃命以杀人刀换下一口。明日,诸人各认本刀。一人不去,云非某刀。问是谁者?云某人刀。亟往捕之,则已窜矣。于是以他囚合死者为商人子,侵夜毙之。窜者闻而还,乃擒,置于法。富商子坐夜入人家,杖背而已。旧不着出处,盖亦唐人小说所载,今见唐书刘政会传后,崇龟其七世孙也。传辞太简,故于旧集删取其要。
按:凡欲释冤,必须有术。换刀者,迹贼之术也;毙囚者,谲贼之术也。贼若不获,冤何由释?故仁术有在于是者,君子亦不可忽也。
17、庄遵审奸
庄遵,初为长安令,后迁扬州刺史,性明察。尝有阳陵女子与人杀其夫,叔觉,来赴贼,女子乃以血涂叔,因大呼曰:“奈何欲私于我而杀其兄!”便即告官。官司考掠其叔太过,因而自诬其罪。遵察之,乃谓吏曰:“叔为大逆,速置于法。可放嫂归。”密令人夜中于嫂壁下听。其夜,奸者果来,问曰:“刺史明察,见叔宁疑之耶?”嫂曰:“不疑。”因相与大喜。吏即擒之送狱,叔遂获免。旧不着出处,亦不着何代人。与蜀庄遵姓名同。和氏父子各载一事,皆附卷末。或疑是唐人,然其叙闻哭事言:巡行部内、驻车听之,则非唐刺史也。唐之扬州刺史,治广陵,领江都、江阳、六合、海陵、高邮、扬子、天长七县,而无阳陵。汉之扬州刺史,治历阳,领九江、丹阳、庐江、会稽、吴、豫章六郡,而丹阳郡有陵阳县,岂非陵阳误为阳陵乎?其云阳陵女子,岂非王尊传所谓“美阳女子”之类乎?以此观之,乃汉人乎?但未有明据,不敢决定。故且依和氏,序唐人后,此聊以志疑也。克编次已定,始见蜀本华阳国志:后汉巴郡士人,有扬州刺史严遵,字王思:徐州牧严羽,字子翼。羽乃遵之子也,父子并著称云。遵在扬州,每当迁,民遮止之,天子就增州秩中二千石,居十八年,卒于官。则遵果是汉人也。势难移改,姑仍旧贯,览者察之。
按:遵之罪叔而放嫂,盖用谲以擿奸也。于是既得其情,遂擒其人,岂非释冤有术而然欤?
1 虞集传文言文译文答案
译文:虞集,字伯生。
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
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
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
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
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
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
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原文: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虞集资料:元代文学家。
祖籍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位成都市南)人,字伯生,为宋丞相虞允文之五世孙,其父任黄冈(今湖北省黄冈县位鄂城市北)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位杭州市西南)。
1297年(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元年)他至大都(今北京市)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图铁木耳)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参加《经世大典》之编写工作,。
2 元史列传第六十八虞集翻译虞集传译文 虞集,字伯生,宋朝丞相允文五代孙。
其父汲,黄冈县尉。宋亡,寄居于临川崇仁,与吴澄为友,吴说他的文章明白朴实。
虞集家境贫寒。晚年稍有发迹,后以翰林院编修官之职位隐退。
娶国子祭酒文仲之女杨氏为妻。 虞集三岁就知读书,至元十二年(1275),汲携带家眷赴岭外,战争中无法携带书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和欧、苏的文章,集听后都能背诵。
返长沙后,在外傅处就读,虞集和弟弟虞般木都是在家接受学业的,离家后又与意志相合的世伯吴澄交往,故教与学都有深厚的渊源。 左丞董士选任江西南行台中丞,请虞集任家教,直到大德初年(1297),才去京师。
经大臣推荐,任命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他虽以教诲儒生为业,但更重充实自己,从不浪费时间。后任国子助教,把执行师道作为己任。
在国子监祭祀的大殿上,有个名叫刘生的儒生酒醉失礼,虞集要将他除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谢罪,虞集不允,说:“国学是培养礼义人才之所,如此失礼而不处理,何以为教?”仁宗传诏命集勿狠追此事,集把刘生失礼的情况陈述于上,并迁詹事院办公,刘生终被除名。仁宗更认为虞集是一位贤德之人。
大成殿新赐登歌乐曲,而来自江南的琴师与来自河北各封地的乐生,性情各异,虞集亲自教他们,然后才能演奏。虞集请求设立司乐一人做总管,便于考核。
仁宗即位后责令监学拜台臣为祭酒,任命吴澄为司业,希冀有所改革,以符合仁宗的意愿。虞集竭力赞助这种主张。
因持不同主张的人阻止改革,吴澄弃官而去,虞集也称病辞官。不久又任命为太常博士。
丞相拜住刚任院使,问集关于礼器、礼节、仪式的事,集对答如流。拜住听后,甚为叹息,更信儒生是有用的了。
朝廷要以科举选拔人才,有人认为治理天下只要有武力即可,只有虞集认为要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着手。后任命虞集为集贤修撰。
大德六年(1302)任命集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曾对左右的人叹息说:“儒生都已启用了,只有虞伯生没有提拔。”当时正逢仁宗驾崩,未能重用。
英宗即位后,任拜住为相,能重用有德才之人,拜住就向皇上推荐了他。泰定初年,在礼部主持考试,对共事的人说“:国家考试各科的办法,经书的注释都虽各有见解,但主要是用来统一道德、同化风俗,而不是使学生专门擅长某一家的学说,像近代学习五经的陋习,经典道理深远,不是一个人的见解能阐明的。
考试要录取成绩优秀的,不要先有定见,否则求贤就会受到局限,错误就会从这里开始。”以后又两次担任考官,大致都按这个说法,所以每次都能录取合意的人才。
泰定初年任命虞集为国子司业,后升迁为秘书少监。天子驾临上都,因经筵讲臣多年事已高,命虞集和集贤侍读学士王结携经书跟随。
从此常随帝行。经筵之制,专门选取经史中合乎德行治国的内容,采用蒙古文、汉文荐与皇上阅读。
而虞集每选一篇文章,都以古今名物进行反复的辨析,做到言辞通达。很多人都不如他,都无不暗自惊叹。
帝又任命虞集为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国子祭酒,在研讨事情时,他列举京师依赖东南运粮的事例,指出耗民力运输是无法估量的,他对同僚们说:“京师之东,沿海几千里,北邻辽海,南近青州、齐鲁,是长芦苇的地方,利用海潮淤泥为沃壤,采用浙江人的办法,筑堤挡水为田。富人中想做官的,将他们召集来,分给土地,官府划定边界,能用一万人耕地的,授给万夫之田,使他成为万夫之长。
千夫、百夫同是如此,发现懒惰的就换掉他。第一、二年免税;第三年看收成和土地优劣,由朝廷规定征收数目,以后按等次逐渐征收;五年就有积蓄了,给他官爵,按储蓄给以俸禄;十年发给符印,并能传给子孙,像军官的法规一样。
那么东面有几万民兵,可以保卫京师,抵御岛上来犯的敌人,东南可以放宽海运,以减轻百姓的劳累。于是有钱想当官的人,能够用他;在江海间游荡的盗贼,也都有所归宿。”
在议论中,由于有人认为执行的人一定会受贿赂,不可行。此事就放下了。
以后海口设万户制,大概就是按上述做法。 文宗当太子时,已知虞集之名,即位后仍命集兼经筵及奎章阁侍书学士。
当时关中灾情严重,饿死者众多,方圆几百里都没有幸存者,帝问怎样救关中,集说“: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贪图安逸,有志的人,急功近利,怨言就出现了。重灾之后,执政者要采用新的办法,拯救灾荒,如果派遣一、两位有才能又熟悉民情的人,稍稍放宽禁令,使他们能有所作为,由郡县选择可办事的人,在故居处划定城郭,修建闾里,开通河渠,限制田亩,减轻徭赋,把伤、残、老、弱的人组织起来,以他们的力量来治理灾害。
那么远离家乡的人就会逐渐回来,春耕秋收有人帮助,一年两年不征税,免徭役。田亩划分既定,友邻相助,各方的人都聚集在此,整治有方,那时三代的百姓将会出现在这旷野的地方了。”
文宗认为很好。他又进言说“:希望给我一个郡,试用此法,三五年中,一定能回报朝廷。”
左右的人说“:虞伯生想借此走掉。”于是此事又作罢了。
当时宗藩之间有隔阂,功臣奢侈越制,政教未能确立,文宗要通过朝廷考试,选拔人才,虞集被任命。
3 元史 列传第六十八翻译虞集传译文 虞集,字伯生,宋朝丞相允文五代孙。
其父汲,黄冈县尉。宋亡,寄居于临川崇仁,与吴澄为友,吴说他的文章明白朴实。
虞集家境贫寒。晚年稍有发迹,后以翰林院编修官之职位隐退。
娶国子祭酒文仲之女杨氏为妻。 虞集三岁就知读书,至元十二年(1275),汲携带家眷赴岭外,战争中无法携带书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和欧、苏的文章,集听后都能背诵。
返长沙后,在外傅处就读,虞集和弟弟虞般木都是在家接受学业的,离家后又与意志相合的世伯吴澄交往,故教与学都有深厚的渊源。 左丞董士选任江西南行台中丞,请虞集任家教,直到大德初年(1297),才去京师。
经大臣推荐,任命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他虽以教诲儒生为业,但更重充实自己,从不浪费时间。后任国子助教,把执行师道作为己任。
在国子监祭祀的大殿上,有个名叫刘生的儒生酒醉失礼,虞集要将他除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谢罪,虞集不允,说:“国学是培养礼义人才之所,如此失礼而不处理,何以为教?”仁宗传诏命集勿狠追此事,集把刘生失礼的情况陈述于上,并迁詹事院办公,刘生终被除名。仁宗更认为虞集是一位贤德之人。
大成殿新赐登歌乐曲,而来自江南的琴师与来自河北各封地的乐生,性情各异,虞集亲自教他们,然后才能演奏。虞集请求设立司乐一人做总管,便于考核。
仁宗即位后责令监学拜台臣为祭酒,任命吴澄为司业,希冀有所改革,以符合仁宗的意愿。虞集竭力赞助这种主张。
因持不同主张的人阻止改革,吴澄弃官而去,虞集也称病辞官。不久又任命为太常博士。
丞相拜住刚任院使,问集关于礼器、礼节、仪式的事,集对答如流。拜住听后,甚为叹息,更信儒生是有用的了。
朝廷要以科举选拔人才,有人认为治理天下只要有武力即可,只有虞集认为要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着手。后任命虞集为集贤修撰。
大德六年(1302)任命集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曾对左右的人叹息说:“儒生都已启用了,只有虞伯生没有提拔。”当时正逢仁宗驾崩,未能重用。
英宗即位后,任拜住为相,能重用有德才之人,拜住就向皇上推荐了他。泰定初年,在礼部主持考试,对共事的人说“:国家考试各科的办法,经书的注释都虽各有见解,但主要是用来统一道德、同化风俗,而不是使学生专门擅长某一家的学说,像近代学习五经的陋习,经典道理深远,不是一个人的见解能阐明的。
考试要录取成绩优秀的,不要先有定见,否则求贤就会受到局限,错误就会从这里开始。”以后又两次担任考官,大致都按这个说法,所以每次都能录取合意的人才。
泰定初年任命虞集为国子司业,后升迁为秘书少监。天子驾临上都,因经筵讲臣多年事已高,命虞集和集贤侍读学士王结携经书跟随。
从此常随帝行。经筵之制,专门选取经史中合乎德行治国的内容,采用蒙古文、汉文荐与皇上阅读。
而虞集每选一篇文章,都以古今名物进行反复的辨析,做到言辞通达。很多人都不如他,都无不暗自惊叹。
帝又任命虞集为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国子祭酒,在研讨事情时,他列举京师依赖东南运粮的事例,指出耗民力运输是无法估量的,他对同僚们说:“京师之东,沿海几千里,北邻辽海,南近青州、齐鲁,是长芦苇的地方,利用海潮淤泥为沃壤,采用浙江人的办法,筑堤挡水为田。富人中想做官的,将他们召集来,分给土地,官府划定边界,能用一万人耕地的,授给万夫之田,使他成为万夫之长。
千夫、百夫同是如此,发现懒惰的就换掉他。第一、二年免税;第三年看收成和土地优劣,由朝廷规定征收数目,以后按等次逐渐征收;五年就有积蓄了,给他官爵,按储蓄给以俸禄;十年发给符印,并能传给子孙,像军官的法规一样。
那么东面有几万民兵,可以保卫京师,抵御岛上来犯的敌人,东南可以放宽海运,以减轻百姓的劳累。于是有钱想当官的人,能够用他;在江海间游荡的盗贼,也都有所归宿。”
在议论中,由于有人认为执行的人一定会受贿赂,不可行。此事就放下了。
以后海口设万户制,大概就是按上述做法。 文宗当太子时,已知虞集之名,即位后仍命集兼经筵及奎章阁侍书学士。
当时关中灾情严重,饿死者众多,方圆几百里都没有幸存者,帝问怎样救关中,集说“: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贪图安逸,有志的人,急功近利,怨言就出现了。重灾之后,执政者要采用新的办法,拯救灾荒,如果派遣一、两位有才能又熟悉民情的人,稍稍放宽禁令,使他们能有所作为,由郡县选择可办事的人,在故居处划定城郭,修建闾里,开通河渠,限制田亩,减轻徭赋,把伤、残、老、弱的人组织起来,以他们的力量来治理灾害。
那么远离家乡的人就会逐渐回来,春耕秋收有人帮助,一年两年不征税,免徭役。田亩划分既定,友邻相助,各方的人都聚集在此,整治有方,那时三代的百姓将会出现在这旷野的地方了。”
文宗认为很好。他又进言说“:希望给我一个郡,试用此法,三五年中,一定能回报朝廷。”
左右的人说“:虞伯生想借此走掉。”于是此事又作罢了。
当时宗藩之间有隔阂,功臣奢侈越制,政教未能确立,文宗要通过朝廷考试,选拔人才,虞集被。
4 虞集《风入松》的译文听风听雨听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嵴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隐晦一夜苔生。
[译文] 听着凄风声,听着苦雨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满腹愁情地草草掩理好遍地的落花,我又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绿荫浓暗处是昔日依依惜别的地方,当中的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寸柔情,在乍暖还冷的春寒中,我独自一个人喝着闷酒,想借几分醉意到梦境中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黄茑交杂的啼声惊醒了我的晓梦。西园的享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密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的纤纤素手所把握过而留下的芳香。我是多么怅茫伤心,盼望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那幽寂的空阶上,一夜之间早已经长出了青青的苔藓。
[注释] [草]草写,初创。[瘗(yi义)花铭]葬花辞。瘗,埋葬。铭:文体的一种。铭:文体的一种。[绿暗]指树阴浓密。[分携路]分手的地方。[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中酒]醉酒。[交加]形容杂乱。[秋千索]系秋千的绳索。[双鸳]鞋上绣有鸳鸯,指女子鞋,此处代指女子。
[简要评析] 吴文英的词大多辞藻华丽而且晦涩朦胧,令人难以理解。但这首词却是清雅素淡,细腻委婉。本词是清明怀人之作。上片将清明时节的凄凉之景与作者内心的深思之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浑然无间,下片写清明已经过去,风雨忆止,天气放晴了,但思念已经别去的情人,何尝忘怀?词中抒发了作者醉心于缅怀往事的惆怅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与盼望。情韵俱备,风格耽曲。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陈洵分析得比较有道理,他说:“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屡见。《渡江云》题曰‘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则别后第一个清明也。‘楼前绿暗分携路’,此时觉翁当仍寓西湖。风雨新晴,非一日间事。除了风雨,即是新晴,盖云我只如此度日。扫林亭,犹望其还赏,则无聊消遣。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双鸳不到’,犹望其到;‘一夜苔生’,踪迹全无,则惟日日惆怅而已”(《海绡说词》)。这段话对理解本词十分有帮助,且可信。正因为是分别后第一个清明,所以思念之情更加刻骨铭心,而且还幻想着情人能再度前来,所以思极念极,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精神也就倍感痛苦。该词以情真、境新、语雅而深受读者的赏识,陈廷焯说:“情深而语极纯雅,语中高境也”(《白雨斋词话》)。
5 陈循传文言文和译文文言文:(景泰)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陈)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鎡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
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
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
译文:景泰)二年十二月,晋升为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皇帝想更换太子,内畏惧各位内阁大臣,事先赐予(陈)沿等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铁的。
等到下诏议,陈循等人于是不敢劝谏,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任命太子令旨赐给百官银两布帛。
过了一个月,上帝又赐陈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照旧。沿子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乡试落榜,相互构陷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人弹劾。
皇帝也不罪。
6 文言文《虞初新志·郭猫儿》译文扬州有个叫郭猫儿的人,擅长口技表演。
清康熙年间,我在扬州时,一位好友偕同郭猫儿一起来到我的住所。酒过三巡,郭猫儿站起来,请主人允许略献薄技以助兴,主人爽快地答应了。
郭猫儿于是在宴席右侧摆设围屏数扇,不放置灯烛,坐在屏后,主客也安静下来,等着表演开始。很长时间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很多只鸡(被惊吓得)乱叫,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点。
一会儿听父亲叫他的儿子说:“天快亮了,可以杀猪了。”儿子挣扎着起身后,到猪圈里喂猪。
只听群猪吃食、嚼食、争食之声,他的父亲烧水、进炉、倒水声,此起彼落。没多久,少年捆来一头猪,那猪被绑时的嘶叫声,儿子磨刀、杀猪声,猪被杀、出血声,烫猪褪毛声,都听得清清楚楚的,没有一处不像的。
最后,父亲对儿子说:“天已大亮,可以拿去卖了。”听到把肉放到桌案上的声音,接着又听到了卖猪肉时数钱的声音,有买猪头、猪内脏、猪肉的人。
正当热闹滚滚时,突然“哗!”地一声,四周都安静下来,(表演也结束了)。
7 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的文言文翻译《明史》原文: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翻译:张以宁,字志道,福建古田人。父亲的名字叫张一清,担任元朝福建、江西行省的参知政事。张以宁8岁的时候,有人到县里告发他的伯父,导致伯父被关押进牢房,张以宁就跑到县衙里去为他伯父申辩明理,县令十分惊讶(因为他年纪那么小就懂事理),命他当场做一首诗,名字叫做《琴堂诗》,结果张以宁马上就写了出来,因此伯父就被释放了(县令叹服张以宁这个小神童,所以就判断他的伯父是冤枉的),张以宁也因为这件事情而名声大起,远近知名。在元顺帝的泰定年间,他依靠《春秋》考中了进士,先做了黄岩县的判官,然后提升为六合县的县令,但因某事牵连而导致丢官罢职,并且被滞留在江南和淮河一带地区达十年之久。之后元顺帝(因为他的名望)征发他做国子监的助教,累积迁升到翰林侍读学士和知制诰。当时在朝廷里的著名的儒家大师们年纪都很老了,比如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等人,相继去世,而张以宁靠着优秀的文才,广博的学识,超强的记忆能力,在当时享有盛名(老学问家都死的差不多了,所以更加显得他出类拔萃),大家都称呼他为“小张学士“。(因为他年纪相对较小,然后又是朝廷里的著名学士,所以叫做小张学士)。
1 权德舆传翻译(古文,人物传记)
权德舆,字载之。
父名皋。德舆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哭跪拜一如成人。
不到二十岁,他的文章就受到读书人的称赞了。韩泗任河南黜陟使,召权德舆为自己幕府。
后又跟随江西观察使李兼,在他府中任判官。杜佑、裴胄交相推荐他。
德宗听说他的才能,召他任太常博士,改为左补阙。 贞元八年(792),关东、淮南、浙西州县发大水,冲坏了房屋,淹死了好些人。
权德舆向皇帝建议“:江、淮一带的田地,若有一次好收成就能够支援好几道的食用,所以天下大计,一向仰仗东南。现在两个季度*雨不止,农田无法耕种,离乡求生的日渐增多。
最好能在群臣中挑选能明察全局且有胆识权宜处理的人,去持节抚慰,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免其租赋,与当地连帅守长研究赈济办法。赋税从百姓中征来,现时不如藏在百姓手中更为有利。”
皇帝于是派奚陟等四人巡察慰抚。裴延龄因善于奉迎而进官,管理财政。
德舆上疏斥责说“:裴延龄将常赋中计划支出未用尽的作为羡利进奉,以夸耀自己的功劳;用官钱收购一般杂物,又卖出取利,称之为‘别贮羡钱’,以此欺骗皇上;边军粮饷匮乏,他不运粮过去,以致招来边祸,此非小事。陛下怀疑以上均为流言,可就新利为由召延龄来,查核其收支明细;另选朝臣去查核边域费用开支情况。
如果传言的事确实,则邦国的要务,不可交给不正派的人。”奏疏送上去,没有下文。
权德舆升任起居舍人。兼掌制诰之事,升为中书舍人。
当时,皇帝亲理政务,十分重视除拜官职,凡有任命,必定亲自批示下发。起初,权德舆掌管制诰事,徐岱为给事中,高郢为舍人。
几年后,徐岱死,高郢调任礼部,权德舆一人担负了中书、门下两省之事,忙得几十天才能回一次家。于是上书皇帝:“中书、门下左右两省,承旨拟制天子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所司。
旧制,分部治事共有十人,以备相互监督检查。一般来说,若事有所壅闭,官吏有了干违法之事的机会,四方之士如得知这种情况,会认为朝中缺乏任事之人。
政要部门不宜长期空缺。”皇帝说:“我不是不知道你的辛苦,但想觅一个像你一样的人,还没找到啊。”
很久以后,权德舆主管礼部贡举、实授侍郎。三年来,甄选评量极为仔细,他所选拔的人相继都任公卿、宰相。
取明经不限名额由此始。 贞元十九年(803),天大旱,权德舆即此上书陈政事:“陛下净心精简膳食,同情怜悯百姓,到宗庙向祖先报告求助,再向天地祝祷,请求赐福。
凡有可祈求之物,定致敬礼;一个士人有所请,定要详听其言,这样,关心他人之心可称完善。臣听说,消化天灾的,定要修善其政;感召人心的,定要广施惠泽。
祥和之气洽比,自然会有祥瑞的应和。王城内外,大部分都成了荒地,转徙逃荒的人,不少都死于道路。
担心到种麦时,无种可下。最好诏令各地根据情况留下所需之种子,到时贷给百姓。
今年的租赋以及过去的欠债,一律均免除。即使不免,也没理由收取。
不如先做出决定,百姓就会感恩皇上。以前十四年(798)夏天的旱灾,官吏催促常年的租赋,以致发生县令被百姓殴打侮辱的事,不可不引以为戒。”
权德舆又说“:漕运本是为关中需要而设。假如改将东都以西诸道的仓储都运入京师,再督促江、淮所缴纳的备足常数,然后估量太仓留一年的食用,多出来的全都卖给百姓,那时价不会涨得太高而储蓄的人愿意卖出来了。”
又说“:大历年间,一个缣值钱四千,如今只八百钱。税收仍与过去一样,百姓实际缴纳的则是以前的五倍。
四方之官热中于上献,结果是为国家聚怨。又广求军车器械等物,而兵籍中不少虚额,多方剥取。
虽有心计巧法,能贾功利,但其做法有如割股肉塞口福,使大家都陷入困顿。”又说“:近年来遭绌官外放的,自以为不可能再磨灭以前的过错,以致自暴自弃;冬荐官过了三年都未授具体官职,以致衣食皆尽,溘然而逝,这也是使人穷困的一个方面。
近来陛下为被绌放的洗宽恕罪,有的起用为二千石。其他与之相类的人则相互勉励,知道复官有望。
就此推而广之,可使人人自我约束。”他的这些建议,皇帝很多都采用了。
宪宗元和初年,曾任兵部侍郎,因牵连获罪,降为太子宾客,不久又回任前官。那时,泽潞的卢从史虚诈而又傲岸,渐渐不受制约,他的父亲卢虔死于京师。
成德的王承宗父亲死了,上书请求承袭父职。权德舆入谏,他认为:“如想改变山东形势,先要选好昭义的将帅。
卢从史从军校选拔上来,傲慢不遵法令。现在可以就其父丧期,另选守臣把他替下来。
成德父死子袭已成习俗,该慢慢地制约他们。可以同意成德的要求,而昭义的要求则不可应允。”
皇帝不听。及至王承宗叛变,卢从史设诡计阻挠王师,费时而无功。
权德舆再次请求赦免王承宗,贬徙卢从史。后来的事都如他所预料。
其时宰相裴耹有病,权德舆从太常卿委任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王锷由河中入朝,求兼任宰相,李藩认为不可以,权德舆也奏言:“平章事一职不是逐步升迁可得。
方镇而兼任宰相者,定要大忠有大功者,此外强悍不听制约的,不得已而给予以羁勒。现在王锷无功,又不是姑息之时。
若一开此例,以后就无以禁止了。”皇帝乃作罢。
董溪、于皋。。
2 翻译文言文: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年进士第,移西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
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3 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旧唐书·陆贽传》,怎样翻译《旧唐书·陆贽传》: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
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
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
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
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
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
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臣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
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
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
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
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译文: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
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
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
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
陆贽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
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
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土。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
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
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
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
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
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 。
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
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乱,陆贽随德宗奔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感动。
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因户部侍郎裴延龄构陷,被罢相。
永贞元年(805年)卒于任所,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
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
《全唐诗》存诗3首。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另有《陆氏集验方》50卷。
旧唐书: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4 取笑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唐·刘长卿《取笑》白话释义:
甲乙同行,甲望见显者冠盖,谓乙曰:“此吾好友,见必下车,我当引避。”不意竟避入显者之家,显者既入门,诧曰:“是何白撞,匿我门内!”呼童挞而逐之。
乙问曰:“既是好友,何见殴辱?”答曰:“他从来是这般与我取笑惯的。”
原文:
甲乙两个人同行,甲望见一位显贵人士的车顶,就对乙说:“这人是我的好朋友,看到我一定会下车,我应该回避一下。”谁知他一不小心竟然回避进了这位显贵的家里。
显贵进门后,诧异地说:“这是哪里来的白日行窃的人,藏到我家门后来了!”于是就叫门童把他打出去了。
乙问甲说:“既然你们是好朋友,怎么被他殴打侮辱?”甲回答说:“他从来就是这样跟我开玩笑惯了的。”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念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新唐诗·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诗·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
权德舆曰:“刘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所谓五言,当是指他的近体诗。当时或以钱(起)、郎、刘、李并称。他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见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其自负,也未免倨傲。
他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描写荒村水乡,著名的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据传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辩)所考,刘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5 文言文:袁黄公力行节俭袁黄公力行节俭 原文 袁黄公力行节俭,与缙绅相约:每会荤素五品,不许宰牲。
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已而渐少,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
盖向来买食,皆由讼者邀宴吏胥。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故皆徙业耳。
(节选自《感应篇》) 译文 袁黄公努力施行节约俭省的政策,与官宦和儒者相互约定:每次会聚(只备)荤菜素菜五样,不许宰杀牛羊。然而县衙附近都有熟食店,由来已久,每天宰杀牛羊很多,袁黄公也不能禁止。
后来逐渐少了,一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的店铺了。大概先前来买熟食的,都是打官司的人邀请宴请官府的小吏的。
如今袁黄公(对案件)随察随结,县衙里没有积压的案件了,(所以)买熟食的人很少了,因而卖熟食的店主都亏损(严重),所以都转行了。注释1、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
2、力行:犹言竭力而行;努力实践。《书·泰誓中》:“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犂老,昵比罪人。”
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陵压》:“严安之、崔谭俱为赤尉,力行猛政。”
宋曾巩《与王深甫书》:“士诚有常心,以操群圣人之说而力行之,此孔孟 以下所以有功于世也。”廖仲恺《序》:“读先生之遗文者,能体化而力行焉,则此集之刻,为不虚矣。”
3、缙坤:即搢绅。插笏于绅。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晋读为搢绅之搢,谓插于绅带之间,若带剑也。”
《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后用为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东观汉记·明帝纪》:“是时学者尤盛,冠带搢绅,游雍而观化者,以亿万计。”唐权德舆《知非》诗:“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
清昭连《啸亭续录·内务府大员》:“内府人员惟充本府差使,不许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许与搢绅为伍。”林纾《与姚叔节书》:“伧人入城,购搢绅残敝之冠服,袭之以耀其乡里,人即以搢绅目之,吾弗敢信也。”
3、荤:指葱姜蒜等辛辣味的菜。4、已而:旋即;不久;后来。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史记·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新五代史·梁臣传·霍存》:“存伏兵萧县,已而瑾果与溥俱出迷离,存发伏击之。”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过午一时,潮乃自远海来,白作一线。已而益近,群舟动荡。”
5、期年:亦作“朞年”。一年。
《左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后汉书·侯霸传》:“百姓老弱相携号哭……皆曰:‘愿乞侯君复留朞年。’”唐李德裕《渔鱼骨》诗:“昔日任公子,期年钓此鱼。”
《金史·宗翰传》:“盟未朞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清袁枚《续新齐谐·曹公梦》:“于是有言梦不足徵者,有以期年半载相机进退劝者。”6、向来:刚才;方才。
原来;先前。《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蓱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沛国刘璡,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著衣帽故也。’”唐张鷟《游仙窟》:“五嫂向来献语,少府何须漫怕!”宋陆游《夏雨》诗:“向来秧底乾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
7、吏胥(xū):旧时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唐白居易《和微之除夜作》诗:“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徵役钱。”清龚自珍《明良论四》:“律令者,吏胥之所守也……守律令而不敢变,吏胥之所以侍立而体卑也。”
8、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符教,决于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
唐司空图《唐故宣州王公行状》:“会鄂州盐铁使赃状上,闻有力者持为滞狱,公驰传即讯,涉旬辨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帝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三十日,小事十日,不须追捕而易决者无过三日。”
参见“滞讼”。9、鲜(xiǎn)少:很少。
《国语·楚语上》:“私欲弘侈,则德义鲜少。”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宋王安石《送李宣叔倅漳州》诗:“居人特鲜少,市井宜萧索。”郭沫若《断断集·社会发展阶段之再认识》:“分工在封建制之开花期中鲜少成立。”
鲜:少。10、折阅:(1)谓商品减价销售。
(2)谓买主杀价。这里指亏损。
11、徙业:谓不专心本业,见异思迁。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夫外慕徙业。
6 唐朝权德舆写的一组《玉台体》所有的诗词,谢谢标题:玉台体
作者: 权德舆
体裁: 诗
格律:五言绝句
年代: 原文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藳砧归。
译文:昨夜晚,我的裙带突然松解,今清晨,又看见蟢子四处飞窜,莫非是,丈夫就要回来,我须得,好好梳妆打扮。 赏析 此诗写一位新娘初入夫家,惟恐处事不当的心态。
南朝徐陵曾把梁代以前的诗选作十卷,定名《玉台新咏》。严羽说:“或者但谓纤艳者玉台体,其实则不然。”(《沧浪诗话》)可知这一诗集,香艳者居多。权德舆此首,标明仿效“玉台体”,写的是闺情,感情真挚,朴素含蓄,可谓俗不伤雅,乐而不*。
人在寂寞烦忧之时,常常要左顾右盼,寻求解脱苦恼的征兆。特别当春闺独守,更易表现出这种情绪和心理。我国古代妇女,结腰系裙之带,或丝束,或帛缕,或绣绦,一不留意,有时就难免绾结松弛,这,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夫妇好合之预兆,当然多情的女主人公马上就把这一偶然现象与自己的思夫之情联系起来了。啊!“昨夜裙带解”,莫不是丈夫要回来了吗?她喜情入怀,寝不安枕,第二天,晨曦临窗,正又看到屋顶上捕食蚊子的蟢子(喜蛛,一种长脚蜘蛛)飘舞若飞:“蟢”者,“喜”也,“今朝蟢子飞”,祥兆迭连出现,这难道会是偶然的吗?喜出望外的女主人公于是由衷地默念:“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我还得好好严妆打扮一番,来迎接丈夫的归来。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象“裙带解”、“蟢子飞”,这都是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的小事,但却荡起了女主人公心灵上无法平静的涟漪。诗又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丈夫出门后,女主人公的处境、心思、生活情态如何,作者都未作说明,但从“铅华不可弃”的心理独白中,便有一个“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作者简介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少有文名,曾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诗多而无甚特色,只有少数乐府诗为人称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