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牛姓详细解释

百家姓 牛姓详细解释,第1张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牛(Niú)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宋国。微子启有后人名叫牛父,曾任宋国司寇。宋武公时,长逖军队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后来其后世子孙以他的字“牛”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牛姓是由寮姓改姓而来的,北魏时有一个名叫寮允的大臣,被赐姓牛,其后世子孙也随之以牛为姓。牛弘是隋朝的吏部尚书。牛僧孺是唐朝时的宰相,是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著有《玄怪录》。

《百家姓》详解

1and2bokee/blog/2605668

一、姓氏源流

牛(Niú)姓源出有四:

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始祖为宋微子启。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所载,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子(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王父字为姓,称牛氏。

2、出自尞姓改为牛姓。据《隋书》及《路史》所载,隋代牛弘,其父尞允,在北魏朝廷做官(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常通用,故尞也作寮、了等姓。(一说三国时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宜僚,改姓尞氏。至尞允赐复本姓)。

3、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和有牛姓:

① 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

②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

③ 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皇族微子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省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三、历史名人

牛 邯:狄道人,东汉名将。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 弘: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人,隋朝大臣。性宽厚,好学博闻,隋文帝时任礼部尚书,致力贯彻各级地方官吏皆由中央任免的政策。擅长文学,精通律令。有《牛奇章集》。

牛 峤:陇西人,唐末官吏、词人。乾符年间进士、历官拾遗、补阙、校书郎。王建镇蜀,辟为判官,及开国,拜为给事中。今辑《牛给事词》。

牛 皋:汝州鲁山(今属河南省)人,南宋抗金名将。为岳飞副将,收复随州、襄阳,又驰援庐州,败金兵。后随岳飞镇压杨么起义,杨么携钟相子钟义投水,他入水擒获。后擢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1147年,被秦桧使人毒死,遗言谓“所恨南北通和”。

牛 富:霍丘(今属安徽省)人,南宋抗元名将。曾守襄阳五年,后移驻樊城,率军死守,拒不投降,城破后,身受重伤,以头触柱赴火而死。

牛 鉴:甘肃武威人,清朝大臣。嘉庆年间进士。1841年任两江总督,鸦片战争时,畏敌如虎,不战而走,致使英舰长驱而入南京江面,后随耆英至英舰签订《南京条约》,不久被革职议罪。

牛仙客:鹑觚人,唐代大臣。任河西节度使时,省用所积巨方。后历任工部尚书、宰相等职,任相期间,独善其身,仅唯诺而已。

牛僧孺:安定鹑觚人,唐朝大臣。唐末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在穆宗、文宗时二度为相,又屡次遭贬。著有传奇集《玄怪录》。

牛希济:陇西人。五代十国时官吏、词人。前蜀时,累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任后唐雍州节度使。今辑有《牛中丞集》。

牛存节:青州博昌(今山东省寿光),五代十国时后梁大将。其勇武果决,节操高尚,野战攻城,无坚不摧,因而威名远扬,为梁末帝所器重,更难得的是他忠心不二,有大将风范,累官至检校太保、同州节度使。

牛兴祖:晋宁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历中书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牛天畀: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武进士,累官至贵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会剿苗民,先后屠戮上万,后被苗民击毙。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牛氏望出陇西郡。

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2、堂号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

2、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

牛姓宗祠通用对联

〖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牛父;

望出陇西。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牛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庐州却贼;

校尉平羌。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名将牛皋,字伯元,鲁山人,出身射士。曾聚众抗金,后归宋跟从岳飞,攻克随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随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尚岸,屡立战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下联典指东汉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气雄于边陲,光武帝时任护羌校尉,曾与来歙平定陇右。

-----------------------------------------------------------------

〖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瑞日波中上;

仙禽雾里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牛凤及《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句联。

-----------------------------------------------------------------

〖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御史休祥预报;

天官选举惟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太子少师牛僧孺,历官御史中丞。下联典指隋代吏部尚书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鹑觚人。有文集。

子孙贤族乃大;

兄弟睦家之肥。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济源市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门口两边八字墙联,内容明白如话,寄托着祖上对后辈子孙的殷切期望。

-----------------------------------------------------------------

〖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为民自愿称孺子;

相国乐于献丹心。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析取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句意。

应贞女诗文应梦;

奇章公邂逅奇缘。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牛肃长女牛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牛李党争”牛派首领,两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传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庙,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绿珠等,相互吟诗。天明时辞去,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座荒庙。

颍水一支分派久;

涎河两岸卜居多。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林泉县定庙牛氏宗祠联。牛氏自元代初年迁来,已成当地大姓,民谚说:“砖集刘,黄岭侯,赶不过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阳世泽;

五百年毫西名门。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偃师县牛氏家庙堂联。

-----------------------------------------------------------------

〖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好学博文,史称大雅君子;

清操正气,人号廉洁自将。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时,寮(后赐姓牛)弘,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下联典指宋代宝章阁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扬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洁自将。

枢府转环,奠唐瓯于中叶;

铨曹秉鉴,调隋鼎之初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时与李宗闵结党,权震天下,时称“牛李”。下联典指隋牛弘,好学博闻,寡欲清高。隋初为秘书监,清开献书之路,修五礼,立明堂,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史称“大雅君子”。

============================================================

附录一:牛姓典故、趣事

〖最佳牛氏贺婚联〗

绣阁团圆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清·纪昀贺牛稔文之子新婚联

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地方官牛稔文之子娶妻,《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书赠了这副贺婚联。上联暗用“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联隐嵌“对牛弹琴”的成语。此联妙就妙在贺牛氏婚喜,上下联均说“牛”,但联语字面却无牛,耐人寻味。这副对联被后人推为最佳的嵌典姓氏贺婚联。(下附“牛郎织女”和“对牛弹琴”的典故)

〖中华成语:对牛弹琴〗

述源:汉·牟融《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各其耳矣。”

源出:古代有个很有名的音乐家公明仪,能弹得一手好琴,但轻易不给人弹。在城里住着太过嘈杂,便搬到农村幽静处,饮酒弹琴,好不痛快。

一天,他见牧童骑牛放牧,吹着竹笛,悠闲自在,便突发 奇想,人民都说我弹琴到深处,听者都想翩翩起舞,我何不弹奏一首欢快的曲子,让牛给我跳舞呢?于是公明仪就认真地弹奏起来,弹得满头大汗,但牛只是低头吃草,仿佛无动于衷。

公明仪很是丧气,手按在琴上,无意间发出“哞哞”之声,那牛立即竖起耳朵,抬头望来。公明仪自觉得可笑:“牛把我的琴所发出的声音当成是小牛叫了。”

今喻:讥笑听话的人不懂所说的是什么。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白费口舌。

〖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附录二:牛氏祖宗训

家谱受修谱时代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有不少内容需要我们批判继承,但也有好多内容,如一些祖宗训、家规等,保存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在各地牛氏家谱中,常见到如下“三训”:

敬老训

对待长辈,定要尊敬。出必告诉,返必回禀。

早晚问安,聆听教诲。所托之事,尽心完成。

赡养老人,义不容辞。念念不忘,衣食住行。

老人患病,快请医生。确保长辈,身心康宁。

同辈训

兄弟和家业自兴旺,姊妹和亲友情意深。

夫妻和百年同偕老,姑嫂和家中少纠纷。

妯娌和家事样样顺,叔嫂和全家都欢欣。

同辈之间团结紧,黄土也能变成金。

亲如手足福满门,萁豆相煎祸临门。

教子训

生就为人子,当报父母恩。

父母谆谆教,牢牢记在心。

行成在于思,业精在于勤。

成就栋梁材,利国又利民。

办事秉公论,勿做势利人。

父母年事高,赡养要尽心。

遗弃父母者,非吾牛门人。

类似这样的家训、族规,蕴含着老一辈的心愿,也是他们生活经验总结,寓意深刻,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极为有益的。

牛氏寻根问祖

牛氏民间传说

牛氏史实依据

牛氏迁徙繁衍

牛姓历代名人

牛氏家谱宗祠

牛氏世系谱

牛氏字辈谱

中国人民 牛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bbslnd/dispbbsboardid=112&id=75216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代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他的七绝与李白的并称为"双璧"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他的闺怨,宫怨诗也有很多佳作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其中, 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

高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如《燕歌行》

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生卒年月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青年时期,性格豪迈,多才多艺他会写诗,又会唱歌跳舞《唐才子传》说王翰"工诗,多壮丽之词"是盛唐的边塞诗派存诗不多,以《凉州词》最为著名

崔颢(704 —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从崔颢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早年曾漫游江南一带,也在长安和洛阳居住过开元后期在河东节度使幕中任职,到过幽燕河朔边塞之地

李颀(690 -751 ),颖阳(今河南省登封县西)人开元二十三年(735)

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辞官归隐他的边塞诗及描写音乐的诗和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的赠别诗,都很有特色,激昂慷慨,富于艺术的感染力他擅长五古及七言歌行,七律虽只留存几首,但也写得很有气势他广交游,和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卢象均有唱和 盛唐边塞诗人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初盛唐以来,由于国势强大,军事力量雄厚,经济基础牢固,同域外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们有很多出塞的机会,或是从军、或是游历,遥远陌生的边塞不但不使人们感到荒凉可怕,反而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猕漫在初盛唐社会,不少著名的诗人都亲历过铁马秋风塞北的军旅生活,如陈子昂、高适、岑参、崔颢、戎昱等人。充满英雄传奇色彩的塞外军旅生活、雄奇壮伟的域外风物,都足以引起诗人们的创作兴趣,于是从隋代的杨素、卢思道、薛道衡以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边塞诗,在盛唐又出现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推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渤海蓨是汉代的行政区域,唐时已无渤海蓨,《旧唐书》本传称其为“渤海蓨人”,是以郡望相称)。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虽然高适的祖父、父亲曾经当官,但到高适的时候,家境已经中落。高适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他自己说:“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别韦参军》)他原以为凭借才华,可以一举获取功名,结果失望而归。此后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但也是“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归来之后,大约有十年间是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流浪生活,其间他也几度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四载(745),他和李白、杜甫邂逅于汴、宋之地,一起登临怀古,把酒论文,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天宝八载(749) ,因人举荐,高适试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但因这个官职的“拜迎长官”、“鞭挞黎庶”(高适《封丘县作》),他三年后便辞职不干,不久入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高适跟随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此后官运亨通,屡屡升迁,最后官封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因为经历的复杂,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杜甫曾称他:“高生跨骏马,有似幽并儿”(《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所以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仕途得意之后,诗歌创作数量不多,总体成就不如未达之前。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燕歌行》,是他开元二十六年(738),第一次北上蓟门归来以后的作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前有作者自序,明确表示此诗是为“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适自己也有过边塞生活的体验,所以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守边士兵浴血苦斗、“死节不顾勋”的高尚品格、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的讽刺;既肯定男儿当建功立业,横行天下,又同情战争给征人思妇造成的痛苦。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概括当时边塞战斗生活的广阔场景以及各种矛盾。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批判将帅骄奢荒纵,不恤士卒,是全诗的中心所在。此诗语言多用七言偶对,几乎每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音调铿锵,表达了诗人时而沈郁、时而激昂、时而悲壮的心情,但给人的感觉不是形式的华美,而是沈至、浑厚、质实、雄健。

高适的边塞诗,议论深刻,见解过人。如他的《塞上》诗,指出当时边患的严重和朝廷对外战争的失策:“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他认为唐朝习用的“和亲”手段已经起不到羁縻强敌的效果,应该像汉时的李将军那样,迅速扫平残敌,解除边患。他的边塞诗中,还经常出现对士兵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的赞颂,对他们艰苦生活的同情。除了《燕歌行》,这一类的作品还有《蓟门五首》其四中:“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答侯少府》中:“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高适的边塞诗还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雄心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慨。如《塞下曲》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他的理想就是塞上立功,身后扬名。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在《蓟中作》中又写道:“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孙吴事”,指用兵之道。自己虽然有军事韬略,无奈无人赏识,那些不学无术的将领,早已得到皇帝的封赏。

高适的边塞诗多是五、七言古体,但一些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凛。如《送董大二首》之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荒漠雪景,反而衬托出了英雄豪杰的不凡襟抱。《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把塞外雪夜写得多么明净寥廓,一支《梅花落》曲子又把它点缀得绚丽如画,而且情韵深厚。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赞高适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高适的诗多从现实出发,写自己的真感情,真怀抱,或抒情、或议论,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矫揉造作,这是“多胸臆语”;而语言的质实有力,情调的豪迈雄壮,便是“兼有气骨”的表现。这两者相结合,形成了高适边塞诗“尚质主理”、“悲壮沉雄”的风格特色。

和高适并称为盛唐边塞诗代表的是岑参。

岑参(约715-769),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和高适一样,岑参的祖、父辈都曾有过显赫的政治地位,但到岑参幼年时,家道已经中落,父亲又早死,全凭他勤奋读书,天宝三载(744),二十九岁时,应举及第 ,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冬天,岑参第一次赴安西边塞(今新疆库车附近),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任职,两年后回长安。天宝十三载(754)夏秋之际 ,岑参赴北庭边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中供职,三年后东归。因杜甫的举荐,岑参入朝任右补阙,又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后转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秩满罢官,流寓蜀中,卒于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诗约四百首。

岑参一生两次出塞,共写作了七十多首边塞诗,是盛唐诗人中写作边塞诗数量最多的。岑参边塞诗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是抒发为国安边、建立功业的抱负,表现了强烈的入世精神。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有的是抒写边思乡愁

,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初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写在边塞思念家人的感情,语淡情浓,气度却显得豪爽。

但岑参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那些描写域外奇异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作品。

岑参赴边之时,已是天宝后期,唐王朝内外危机重重,但安西、北庭边塞的兵力一向雄厚,唐帝国的声威依然显赫,所以岑参的情绪高昂、豪迈,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他的性格又具有好奇的特点,杜甫就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而且想象力丰富

,域外奇伟壮丽的风物,极大地刺激了他的创作欲望,所以他的边塞诗如殷璠所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殷璠此语虽是针对岑参早期写景之作而言,但似乎更符合他的边塞诗的艺术特点。关于岑参诗的“奇”,清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如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翁方纲《石洲诗话》称:“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岑参边塞诗的“奇”,首先表现在以奇特的想象抒发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将域外荒寒的奇异风光,用豪迈高远的语言和声调来表达,给人既振奋又新鲜的感觉,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雪兼写送别。他把边地的雪写得那么绚丽,又用雪来表现奇寒,而后过渡到送别的场面、惜别的心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用梨花盛开的春天景象,来比喻严冬飞雪,既形象,又使全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在漫天皆白之中,突出了红旗的鲜丽,画面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陈绎曾说“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胡应麟认为他的诗“清新奇逸”(《诗薮》),都指出了岑参诗善于写奇景的特点。再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描写的是大漠中恶劣的环境:黄沙入天,夜风怒吼,飞石如斗,但诗人用夸张的笔法描写这些景物的时候,心中却充满了昂扬激动的情绪,因为他是用如此奇伟的景色,衬托奔赴沙场的勇士的英雄气概:看将士们半夜行军,幕中草檄,何等英姿飒爽!这首诗给我们美的感受,已不仅仅来自塞外奇景,还由于盛唐时代诗歌中鼓荡着的慷慨豪迈的激情。

岑参写塞外奇景的作品,数量颇多,且多用歌行体。如《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异的色彩,而岑参又驰骋想象,给以夸张

,更显得奇丽壮伟,震人心魄。

岑参边塞诗的“奇”,还表现在声韵上。

岑参边塞诗最擅长的是七言歌行和七绝。其七言歌行音节流畅,用韵灵活多变,既借鉴了高适等人纵横跌宕,开合自如的体势,又接受了乐府诗的形式特点,有时句句用韵,有时隔句用韵,有时一韵到底,有时二、三句一转韵,总之,视内容而作音律上的调度安排。所以音节嘹亮铿锵悦耳。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句句用韵、三句一转,且平、上、入三声互换,以急促劲折的声韵,表现出军情的紧急和土气的高昂。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关于两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曾有诗论家将他们归在一起品评。如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辛元房说:“(

岑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卷三)。但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他们两人的风格,并不能以“悲壮”二字归为一类。由于经历、个性,接受的艺术熏陶不同

,两个同时代的著名的边塞诗人的风格,也是同中有异的。具体地说

,高适的边塞诗“悲壮”的色彩更浓郁一些,岑参的边塞诗更“奇丽

”一些。所以说高适诗“悲壮而厚”,岑参诗“奇逸而峭”。(《师友诗传续录》)“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

》引《吟谱》)。

在盛唐边塞诗人群中,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人,也是各有建树的作家。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 ,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 ,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他早年家境贫寒,“多知危苦之事

”,但他又十分渴望建功立业,向往军中生活。他在《九江口作》中说:“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变行路难》中说:“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这种强烈的事功精神,慕侠尚气,慷慨豪爽的个性和他亲赴塞垣的生活经历,使他在边塞诗的创作方面,能有独特的成就。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曾被明人评为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作者从边关明月想到从秦汉以来,筑关备胡,耗时良久,但战争仍持续不绝,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边将不得其人。这种论点的提出,是基于作者对历史的深刻了解思考,而且语言精炼,以秦汉时的明月关山落笔,创造了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艺术感染力很强。因此清人黄生评此诗道:“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他的《从军行》共有七首绝句。其中一、二首分别是: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两首诗主要是抒发征戍者斩不断理还乱的乡思别愁。作者善于表现典型环境中人物的感情。如第一首写一个守边士兵,在秋日的黄昏

,萧瑟海风之中,坐在兀立的烽火台边,耳中是缭绕不去的《关山月

》曲子声,他不由得想起了万里之外闺中的妻子,是怎样苦苦地思念自己,于是愁绪萦怀,思情万端。情与景高度融合,悲凉中又有柔婉

。第二首写军中作乐的场面,人们在琵琶曲的伴奏下,蹁蹁起舞,但是乐曲怎么换都离不开“关山”的离别之情。浓浓的别愁,弹也弹不尽,听也听不腻,夜色渐渐转深,月亮已西落于长城之下了,边愁猕漫在塞外的夜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五)

这两首主要表现立功塞上的雄心壮志,如其四中,身经百战的将士,表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第五首写的是一次夜战。前两句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后两句突出胜利的结果。将前后几首诗结合起来读,使人感动于这些古代士兵崇高伟大的心灵:他们和常人一样有儿女情长,但一旦国家需要,他们便舍生忘死,不计个人得失。王昌龄因为早年有亲上塞垣的经历,对军队中的情况比较了解,他自己也有马上取功名的理想,所以在这些将士的身上也寄托了自己的热情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说:“少伯塞上诗,多能传出义勇”,的确如此。

王昌龄不但以边塞诗著称,他的反映妇女生活的诗篇,历来也备受推崇。他笔下的妇女形象有宫中怨女、有闺中**,也有劳动妇女

。如《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人先写**因为“不知愁”,所以盛妆打扮之后登上高楼观赏春色。没想到原野上灿烂的春光,突然触动了她心中索寞的情怀和对青春华年流逝的伤感,引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叹。诗对**心理的描写可谓细致、传神。清人俞樾评此诗:“以无情言情则情出

,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王昌龄诗以七绝成就最高,数量也最多,人称“七绝圣手”。一般都认为,王昌龄的七绝,在唐代只有李白可与比肩。王世贞《诗评

》引焦竑语称:“龙标(王昌龄)、陇西(李白)真七绝当家,足称联璧”。清人叶燮《原诗》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李颀(约690-754) ,嵩阳(今河南登封)人(据姚奠中《李颀里居生平考辨和诗歌成就》 ,《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1期)。李颀于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他和盛唐时代的许多士子一样,有强烈的功名心,企慕富贵荣华的生活:“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缓歌行》)这首诗写出了当时寒俊之士的“白日梦”。但是李颀的仕宦生涯并不如意:“数年作吏家屡空,谁料黑头成老翁”(《欲之新乡签崔颢綦毋潜》)由于对仕进失望,李颀不久便辞官不就,归隐田园了。

李颀性格中有豪爽任侠、倜傥不群的一面,又有长期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他的边塞诗浑雄刚健,苍凉悲壮,代表作《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旁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借咏汉武帝征西域史事,感叹古往今来的边陲攻战,付出了数不清的性命和财产,换来的只不过是小小的蒲桃移植在长安!沈德潜评此诗道:“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卷五),诗的思想很有深度。这一首七言古诗音韵宛转,章法整饬。诗中描写的荒漠景色,色彩黯淡,情调低沉,表现了李颀个人悲怆的情怀。

李颀其他的边塞诗还有《古意》、《古塞下曲》等,情调都很苍凉悲壮。

李颀精通音律,对音乐的感受特别敏锐,而且能准确给以表达,他有几首描写音乐的诗篇,都十分成功。如《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房给事》中: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诗中的“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胡笳声”即《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不是吹奏胡笳。

诸葛茅庐在哪里董永到底是在哪里遇到七仙女的汉光武帝刘秀到底是湖北人还是河南人河南与湖北文化遗产之争,网上一直不断。

从炎黄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看,除了文化遗产争论,两省有哪些合作空间呢湖北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玉德在中部六省炎黄文化论坛上分享了他的观点。

理不清的名人、地名之争

河南和湖北都是中部实力很强的省份,一个每年在河南新郑拜祖祭祀黄帝,另一个则在湖北随州祭祀炎帝。

2014年河南全省生产总值接近35万亿元,全国排名第五;同年,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万亿元,全国排名第九。中部六省中,两省占据了冠亚军宝座。就经济增长速度而言,湖北比上年增长97%,河南比上年增长89%,湖北增速略高于河南。

除了比经济块头,两省文化遗产方面多有争执,主要是名人之争。湖北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玉德在中部六省炎黄文化论坛上,称两地之争为中原的大象遇到了南方的强鳄。

诸葛茅庐在哪里

一篇出师表使得诸葛亮获得了智圣、忠臣的美名。关于诸葛亮躬耕隐身之地南阳,河南与湖北有争议,从大清国一直到现在。

现行人教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陋室铭对南阳注释为:南阳,郡名,诸葛亮躬耕隐身之地邓县隆中,属南阳郡。湖北人坚信隆中就在襄阳。而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陋室铭对南阳注释为:南阳,今河南南阳。

董永在哪儿邂逅的七仙女

汉代的董永,流寓于汝南,又迁徙于湖北孝感。

那么董永是在什么地方邂逅七仙女的呢古人说在河南的汝宁县或西平县,明清两代的汝宁府志对此均有记载。而湖北人坚持认为董永的故事全发生在孝感。

刘秀等跨界伟人

汉光武帝刘秀,出生于湖北枣阳,活动于河南南阳,是介于两省之间的历史伟人。

你说他是哪里人呢就像你小时候跟爸妈在老家,工作后迁居别地,安居落户在此,户口本、身份证都是别地的,那么你家是哪里的呢唉,不好说。

诸如此类的跨界伟人还包括: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人;春申君,战国时期楚国属国黄国人。

花木兰是哪儿的人

花木兰本姓魏,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人。隋朝,朝廷全国征兵,父老弟幼,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屡建奇功。

可湖北黄陂有座木兰山,并新编楚剧少年花木兰,为此黄陂把木兰生态区建成木兰史迹、宗教旅游、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区。

  杜甫诗集

  ·卷一(46首)

  方舟子 编校

  编校说明

  几年来我陆续输入了三百来首杜诗,并试图编一册电子版

  杜诗选。最近施铁民(david steelman)先生寄来大五码的全唐

  诗,我即抽出其中的杜诗,转成国标码,做了增补、校对,并

  以编年为序重新编排,编成二十卷。校对、编排参照中华书局

  所出的《读杜心解》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的《杜诗镜诠》。

  为方便阅读,凡国标所无的生僻异体字均以较常见的通用字取

  代,异文一般也只选较通行的,不一一注明。

  方舟子一九九七年七月

  卷一

  (开元、天宝间,公居东都,游齐、赵及归京师作。)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

  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一作灵)籁,

  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

  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

  令人发深省。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时甫父闲为兖州司马)

  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岱,

  平野人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

  临眺独踌躇。

  题张氏隐居二首

  春山无伴独相求,

  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

  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

  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

  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

  邀人晚兴留。

  霁潭□(“檀”换鱼旁)发发,

  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

  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

  归醉每无愁。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

  秋水清无底,

  萧然静客心。

  椽曹乘逸兴,

  鞍马到荒林。

  能吏逢聊璧,

  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

  泓下亦龙吟。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秋水通钩洫,

  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

  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

  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

  遥忆旧青毡。

  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

  东岳云峰起,

  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

  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

  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

  骑马到阶除。

  巳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

  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

  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

  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

  难酬支遁词。

  房兵曹胡马诗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画鹰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宋公旧池馆,

  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

  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

  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

  悲风日暮多。

  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

  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看(一作说)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

  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二仪积风雨,

  百谷漏波涛。

  闻道洪何坼,

  遥连沧海高。

  职司忧悄悄,

  郡国诉嗷嗷。

  舍弟卑栖邑,

  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

  版筑不时操。

  难假鼋鼍力,

  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

  济上没蓬蒿。

  螺蚌满近郭,

  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

  碣石小秋毫。

  白屋留孤树,

  青天失万艘。

  吾衰同泛梗,

  利涉想蟠桃。

  赖倚天涯钓,

  犹能掣巨鳌。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

  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

  植慈竹,盖兹数峰,□(上山下钦)岑婵娟,宛有尘外

  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一匮功盈尺,

  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

  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

  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

  佳气日氤氲。

  龙门

  龙门横野断,

  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

  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

  川陆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

  生涯尽几回?

  李监宅二首(一作李盐铁)

  尚觉王孙贵,

  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

  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

  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

  女婿近乘龙。

  华馆春风起,

  高城烟雾开。

  杂花分户映,

  娇燕入帘回。

  一见能倾座,

  虚怀只爱才。

  盐官虽绊骥,

  名是汉廷来。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

  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

  蔬食常不抱。

  岂无青精饭,

  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

  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

  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

  方期拾瑶草。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

  北渚临清河。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原注:时邑人蹇处士在座)

  云山已发兴,

  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

  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

  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

  从公难重过。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

  (原注:时李之芳自尚书郎出齐州制此亭)

  新亭结构罢,

  隐见清湖阴。

  迹籍台观旧,

  气冥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

  遗堞感至今。

  芳宴此时具,

  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

  筵秩宴北林。

  不阻蓬荜兴,

  得兼梁甫吟。

  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野亭逼湖水,

  歇马高林间。

  鼍吼风奔浪,

  鱼跳日映山。

  暂游阻词伯,

  却望临青关。

  霭霭生云雾,

  唯应促驾还。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

  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

  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

  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

  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

  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

  谁欲讨□(艹专)羹?

  不愿论簪笏,

  悠悠沧海情。

  郑驸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

  留客夏簟青琅〔王干〕。

  春酒杯浓琥珀薄,

  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屋过江麓,

  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

  时闻杂佩声珊珊。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今夕行

  今夕何夕岁云徂,

  更长烛明不可孤。

  咸阳客舍一事无,

  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

  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

  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

  家无儋石输百万。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特进群公表,

  天人夙德升。

  霜蹄千里骏,

  风翮九霄鹏。

  服礼求毫发,

  推思忘寝兴。

  圣情常有眷,

  朝退若无凭。

  仙醴来浮蚁,

  奇毛或赐鹰。

  清关尘不杂,

  中使日相乘。

  晚节嬉游简,

  平居孝义称。

  自多亲棣萼,

  谁敢问山陵?

  学业醇儒富,

  词华哲匠能。

  笔飞鸾耸立,

  章罢凤骞腾。

  精理通谈笑,

  忘形向友朋。

  寸长堪缱绻,

  一诺岂骄矜?

  巳忝归曹植,

  何知对李膺。

  招要恩屡至,

  崇重力难胜。

  披雾初欢夕,

  高秋爽气澄。

  尊□(上三“田”下“缶”)临极浦,

  凫雁宿张灯。

  花月穷游宴,

  炎天避郁蒸。

  砚寒金井水,

  檐动玉壶冰。

  瓢饮唯三径,

  岩栖在百层。

  谬持蠡测海,

  况邑酒如渑。

  鸿宝宁全秘,

  丹梯庶可凌。

  淮王门有客,

  终不愧孙登。

  赠比部萧郎中十兄

  有美生人杰,

  由来积德门。

  汉朝丞相系,

  梁日帝王孙。

  蕴藉为郎久,

  魁梧秉哲尊。

  词华倾后辈,

  风雅蔼孤骞。

  宅相荣姻戚,

  儿童惠讨论。

  见知真自幼,

  谋拙愧诸昆。

  漂荡云天阔,

  沈埋日月奔。

  致君时已晚,

  怀古意空存。

  中散山阳锻,

  愚公野谷村。

  宁纡长者辙,

  归老任乾坤。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有客传河尹,

  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

  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

  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

  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

  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

  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

  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

  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

  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

  谁话(一作难说)祝鸡翁?

  赠韦左丞丈济

  左辖频虚位,

  今年得旧儒。

  相门韦氏在,

  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

  天伦恨莫俱。

  〔令鸟〕原荒宿草,

  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

  衰落岂壮夫!

  家人忧几杖,

  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

  还来谒大巫。

  岁寒仍顾遇,

  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

  饥鹰待一呼。

  君能微感激,

  亦足慰榛芜。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裤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

  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

  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

  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

  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

  〔焱欠〕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

  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

  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

  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

  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逡逡。

  今欲东入海,

  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

  回首清谓滨。

  常拟报一饭,

  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配极元都□(“门”内“必”),

  凭高禁御长。

  守祧严具礼,

  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

  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

  日月近雕梁。

  仙李蟠根大,

  猗兰奕叶光。

  世家遗旧史,

  道德付今王。

  画手看前辈,

  吴生远擅场。

  森罗移地轴,

  妙绝动宫墙。

  五圣联龙衮,

  千官列雁行。

  冕旒皆秀发,

  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

  红梨迥得霜。

  风筝吹玉柱,

  露井冻银床。

  身退卑周室,

  经传拱汉皇。

  谷神如不死,

  养拙更何乡?

  高都护骢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

  声价〔焱欠〕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

  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

  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

  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

  交河几蹴会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

  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

  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

  何由却出横门道?

  赠翰林张四学士

  翰林逼华盖,

  鲸力破沧溟。

  天上张公子,

  宫中汉客星。

  赋诗拾翠殿,

  佐酒望云亭。

  紫诰仍兼绾,

  黄麻似六经。

  内颁(一作分)金带赤,

  恩与荔枝青。

  无复随高凤,

  空余泣聚萤。

  此生任春草,

  垂老独漂萍。

  倘忆山阳会,

  悲歌在一听。

  赠陈二补阙

  世儒多汨没,

  夫子独声名。

  献纳开东观,

  君王问长卿。

  皂雕寒始急,

  天马老能行。

  自到青冥里,

  休看白发生。

  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

  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

  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

  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

  空有鹿门期。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

  重与细论文?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

  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流天地间,

  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

  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一作玉女)回云车,

  指点虚无引归(一作是征)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

  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馀,

  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

  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

  道甫问讯今何如?

  兵车行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廷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

  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

  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

  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

  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

  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

  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

  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

  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

  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

  日晏昆仑邱。

  黄鹄去不息,

  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

  各有稻粱谋。

  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赤县官曹拥才杰,

  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

  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早荒秽,

  青门瓜地新冻裂。

  乡里儿童项领成,

  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

  况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

  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

  此老无声泪垂血!

  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

  麟角凤觜世莫识,

  煎胶续弦奇自见。

  尚看王生抱此怀,

  在于甫也何由羡?

  且过王生慰畴昔,

  素知贱子甘贫贱。

  酷见冻馁不足耻,

  多病沈年苦无健。

  王生怪我颜色恶,

  答云伏忱艰难遍:

  疟疠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

  肉黄皮皱命如线。

  惟生哀我未平复,

  为我力致美淆膳。

  遣人向市赊香粳,

  唤妇出房亲自馔。

  长安冬□(艹俎)酸且绿,

  金城土酥静如练。

  兼求畜豪且割鲜,

  密沽斗酒谐终宴。

  故人情义晚谁似?

  令我手脚轻欲旋。

  老马为驹信不虚,

  当时得意况深眷。

  但使残年饱吃饭,

  只愿无事常相见!

  示从孙济

  平明跨驴出,

  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口尊〕沓,

  且复寻诸孙。

  诸孙贫无事,

  客舍如荒村。

  堂前自生竹,

  堂后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

  竹枝霜不蕃。

  淘米少汲水,

  汲多井水浑。

  刈葵莫放手,

  放手伤葵根。

  阿翁懒惰久,

  觉儿行步奔。

  所来为宗族,

  亦不为盘飧。

  小人利口实,

  薄俗难具论。

  勿受外嫌猜,

  同姓古所敦。

  杜位宅守岁

  守岁阿戎家,

  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

  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

  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

  烂醉是生涯。

  元都坛歌寄元逸人

  故人昔隐东蒙峰,

  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

  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元都坛,

  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归夜啼山竹裂,

  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诚长往,

  芝草琅〔王干〕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

  致身福地何萧爽。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6937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5
下一篇2023-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