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960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有超过 40% 的土地被草覆盖
草原面积达 3928 亿公顷
其中,青藏高原孕育了
全世界最独特的高寒草原类型
图源:老山货
草原,也是户外人充满向往的目的地之一
有地处横断山脉,平均海拔在 3800 米的 格聂草原
这里集雪山冰川、河流湖泊、草原森林
及湿地温泉等多种地貌景观于一体
有位于新疆伊犁天山中部的 喀拉峻大草原
这里的草原立体起伏如波浪,高低错落
颠覆了一般草原给人带来单调的审美疲劳感
被誉为“中国最美立体草原景观带”
图源:red sleeves
有因高山积雪形成的 祁连山草原
它拥有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
每年 7、8 月,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
而草原上却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中
图源:MichaelSong97
当然,不能不提的
是位于内蒙古东北部
坐拥 10 万平方公里的 呼伦贝尔大草原
也是最能配得上“草原丰美”称号
的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图源:锌梵
这里的蓝天、白云、碧草、骏马
群羊、飞鸟、敖包、牧歌、毡房
几乎就是中国草原风光的最好代名词
图源:老山货
图源:孝 通葛
每年五月,沉寂了一个冗长的冬日
“无边光景一时新”
再过 20 天后,各种野花争相竞放
牛羊点点似珍珠般洒落在花林草甸上
碧野千里,花海汹涌
是怎样的一种视觉享受
图源:蓝色港湾
6 月,漫山遍野的芍药花限定开放
7 月,金**的油菜花海由东向西北蔓延
8 月,麦浪滚滚,大片的向日葵
在阳光的映射下璀璨夺目
到了秋季,大地披上金毯
金黄的白桦树铺满大兴安岭森林
一秒进入“秋天的童话”
图源:诡e诡e
这或许就是林海草原的奇妙之处
万物以如此具象的方式在眼前铺展开
每个季节如此跳跃的颜色变换
生怕你忽略它的存在
图源:TseSeven
莫日格勒河
天下第一曲水
图源:柠乐
当莫日格勒河从大兴安岭的西麓探出头来,就望见了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草原,它好像迷了路一样,在大草原上左冲右撞,把自己弯成了一条曲折的彩带。
图源:老山货
莫日格勒河发源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境内,河长 319 公里,流域面积 4987 平方公里,河水从东北向西南蜿蜒蛇行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于滨洲线乌固诺尔车站附近汇入海拉尔河,属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水系。
图源:柠乐
河水并不宽阔,如不是汛期,最宽处也不过五六米,由涌泉汇聚形成,并且所经过的区域多是杳无人烟的山地、草原,所以河水很是洁净,是完全没有经过污染的水源。弯曲如此之多的河流,在全国十分罕见,著名作家老舍曾称之为“全国第一曲水”。
图源:老山货
夏季来自东南沿海的季风,将触角延伸到这里,包括莫日格勒河在内的三千多条河流与五百多个湖泊纵横交错,把草原分成了一块块蓝绿色的棋盘。蓝色格子里是积水成洼的湖泊,点缀其间的白色是羊群和蒙古包,它们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副色彩和谐的画卷。
图源:老山货
蓝天白云,青青碧草,百花烂漫,绿草如茵。我们行走在无垠的草原上,莫日格勒河抚挽滋润着风光秀美的牧场,河边炊烟袅袅的蒙古包,游动着的牛马羊群,宛如仙境一般。
图源:柠乐
轻徒步,从草原到森林
徒步是 探索 草原的最好方式。
除了呼伦贝尔的名片——莫日格勒河,我们还安排两段 15+10 公里的轻徒步,探寻鲜花盛放、牛羊成群的夏季牧场,还有开满各种野花和限定野芍药花开放的兴安岭森林。
图源:20210703队伍
被邀请进入私家星空牧场,夜晚可观“触手可及”的星河星空,在大自然中迎接清晨带来的和平曙光
图源:小妖
第二天的 15 公里草原私家牧场徒步才是重头戏,深入铺满鲜花的草原腹地私,远处山峦起伏,草原上野花肆意开放,美的让人挪不开眼。
图源:蓝色港湾
呼伦贝尔草原的芍药花分布于海拔 480-700 米的山坡草地及散生林林下,草原到森林的过度带最多生长。
每年开春以后,野芍药花的芽就破土而出,在春寒时节慢慢地生长着,到了五月未,株叶而长成,初显花蕾,到了六月,从额尔古纳市到根河市沿线,额尔古纳市到恩和沿线,恩和到七卡,七卡到黑山头的边防线上都是芍药花的主要根据地。
图源:20210703队伍
草原上芍药花是野生的,它的花期不长,每年 6 月初至下旬,你就会看到它的风姿,在广阔的草丛里随风飘摇,山坡上、草地上一株株芍药花,洁白的、粉红色的花瓣让人欢喜,像羞答答的少女在展示他们的容颜,迎着风眺望前方。
10 公里大兴安岭私家牧场穿越,白桦林、樟子松林,远处的森林壮观景色随处可见,行走在这田园牧歌中,清风吹拂脸庞,草的叶子被风刮出正反面,深浅两色,在草的舞蹈里,野芍药花别有姿态,它们随风俯仰,每一簇花都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片叶子都在阳光下倾诉内心的喜悦
徒步结束后,沿着中俄边境线行驶,就到了 8 卡的芍药坡,碧波荡漾的草原上成千上万株芍药花竞相开放,汇聚成万亩花海。每棵三五朵花,纯白色,不串其它色。野芍药开大劲了,茶碗那么大的花瓣向后仰,像歌唱家在飙高音。
田园牧歌,这里是恩和
两百多年前,俄罗斯人与中国闯关东者在这里相遇并联姻,便构成了今天的华俄后爵族群,这里是国内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恩和。
图源:王发起
恩和俄罗斯民族乡位于中俄边境线额尔古纳河右岸,与俄罗斯赤塔州相望,这里的民居深受西伯利亚农庄建筑风格影响,走进恩和,仿佛时间都瞬间慢了下来。
图源:柠乐
远山、河流、草甸、森林、牧场,四周被森林青山环抱,大兴安岭遥遥在望,额尔古纳河缓缓流淌,村外风吹麦浪,野花遍地。傍晚时分,阳光打下来,一切如田园牧歌般美好。
图源:柠乐
恩和的魅力藏在安谧可爱的田园风情里,村子美得像个童话小镇,在河流环绕的沿岸,矗立着一栋栋极具异域风情的小木屋,道路旁俄式的“木刻楞”房屋恬静安然,用木篱笆围成的院墙下,花朵迎着阳光向道路上的行人招手,静谧中透着热情。
童话般的小镇住着豪迈又浪漫的俄罗斯族同胞,走在街上,时不时碰到金发碧眼、高颧骨深眼窝的她们,虽然有着欧洲人的面孔,但一张口却是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透出一股亲切感。
起个大早看日出,然后享受俄罗斯风味 美食 ,列巴面包、奶油、蓝莓酱是标准的主食,土豆泥肉饼是地道俄罗斯风味,木耳、蘑菇、鲜鱼是大兴安岭山区的本地特产,还有苏巴汤、俄式烤肉……
图源:柠乐
没有喧嚣造作,没有争名逐利,只有山林间传来的窸窣风声,和草原牧歌般的隽永生活。
额尔古纳,中俄边境线
说到古老的民族,一定要说的恐怕就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河流:额尔古纳河,它就宛如见证了上千年人类 历史 的老者,孕育了这里的人民,度过了悠长的岁月。它是恩和人神圣的母亲河,宛如一条宛如一条游弋的银龙,在无垠的天空下闪闪发光。
沿额尔古纳河的路上,会看到有五卡、六卡、七卡、八卡、九卡等很奇怪的地名,这源于清政府自 1727 年沿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设置的若干个卡伦(满语“哨卡”之意),即第几号卡伦的意思,如今卡伦早已经消失在 历史 长河中,但是仍作为村庄地名被沿用。
图源:蓝色港湾
黑山头至“蒙古源流”室韦的边境公路沿额尔古纳河蜿蜒着,途经当年的卡伦,沿途风光壮美,这条公路也被自驾发烧友们称为“卡线”。
图源:蓝色港湾
其中黑山头镇所辖的八卡 历史 上是科尔沁故地,“科尔沁始祖”哈布图·哈萨尔曾驻帐于此。今天,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丰美草场上,蒙古族牧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游牧业,民族风情浓郁,自然环境优美,是“卡线”上的一道靓丽景观。
在八卡有一座被称作“芍药坡”的山坡,每年六月满坡开满芍药花。碧波荡漾的草原上成千上万株芍药花竞相开放,在内蒙古碧蓝的天空下开出了一种磅礴的气势。近观雍容大气,丰硕的花瓣如茶碗那么大向后仰,像歌唱家在飙高音,一枝枝摇曳在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额尔古纳的原野上到处可见芍药花,无需照料,它熬得过零下四十度的严冬,春来根深叶茂,夏季恣意绽放,从不娇柔,却毫不吝啬的把美丽带给人间。
站在制高点欣赏额尔古纳河对岸的俄罗斯村庄风光。
蒙古牧民文化全体验
呼伦贝尔有着十万平方公里的天然牧场,蒙古族,曾经马背上的民族,关于这两者你的想象,是否是热情彪悍的民族依旧策马扬鞭,奔腾在一望无际的辽阔大地上呢?
图源:蓝色港湾
驰骋疆野,策马扬鞭,是个每个来内蒙的旅客心之所向。徒步行程结束后,在草原尽头,马队正等着我们,选中你心仪的那匹马,帅气的蒙古族马师带你亲自感受马背上的旅行,安全专业, 15 小时深度体验, 追逐当年蒙古铁骑的豪情与魄力,也许还赶得上一场绝美的草原日落。
夜宿蒙古包 , 品尝黄金家族带来的“烤全羊” ,感受真正的大口吃肉,在星空下围着篝火跳“安代舞”。
如今的草原人家已不再游牧,而是骑着摩托车驰骋在自家草场上放牧。如果想要了解曾经的草原人家,探访旧时的草原游牧部落是不错的方式。
勒勒车对他们来说就是流动的家,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最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防止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着大铃铛,叮当叮当地响,以便前面的人能够听到
探访草原游牧部落 ,喂羊羔、挤牛奶、品尝奶干奶茶,穿上民族服装、射箭、坐勒勒车体验原始的牧民生活。
满洲里,东亚之窗
图源:蓝色港湾
在人口稠密的腹地生活,多少会觉得,城市都一样,没什么特别。来到边境,这种千篇一律总算被打破了。满洲里就是这样一座边境小城,它就像是镶嵌在草原上的一颗明珠,独领中俄蒙三国风情,素来有着‘东亚之窗“的美誉。
图源:孝 通葛
浓浓的异国风情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街道上林立着各类欧式建筑,拜占庭、哥特、巴洛克风格璀璨夺目,半圆形穹顶、小尖塔等华丽浮雕随处可见,闪烁 历史 和艺术的光辉。
图源:蓝色港湾
傍晚,华灯初上,整座城市如同披上来黄金甲,金光闪闪。
图源:柠乐
套娃广场,另一种童话般的体验。
图源:柠乐
呼伦湖,海一样的湖
呼伦湖与贝尔湖互为姊妹湖,这也是呼伦贝尔得名的由来,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泊”。它是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第一大湖,也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匈奴、突厥、契丹等民族野曾在此繁衍生息,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图源:老山货
在行程的最后,从广袤无际的草原天路驶来,去拜访这一“草原上的明珠”,大草原的“世界尽头”。湖水蔚蓝如镜,牛羊肆意的润吸着大地的馈赠,成群的水鸟嬉戏在呼伦湖的温暖怀抱。
呼伦贝尔花季穿越徒步
《飞禽记》是一本由约翰·巴勒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76,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禽记》读后感(一):温情与诗意并驾齐驱的自然记录
机缘巧合下,拿到了《醒来的森林》和《飞禽记》两本书,都是美国著名博物家和作家约翰巴勒斯著作的。内容有一部分相同,只是译者不同。两本翻译的都很不错,但相比之下,后者更有趣味。如果将这两本书都比作酒,《醒来的森林》就是一杯威士忌,《飞禽记》则是伏特加,入口浓烈,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前者文字平淡朴实,如潺潺溪流,缓缓流淌,给人宁静致远清幽雅致的感受。后者更活泼灵动,每一个文字都带着鲜活的生命般跳跃,更富有 。
约翰巴勒斯一生致力于鸟类的研究,他对鸟与自然的热爱洋溢着书中的每一个角落。这与他从小就亲近自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童年的记忆使他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一般人看来,鸟和鸟只有体型、毛色和叫声的差异,巴勒斯却能随时一眼看出鸟类情绪上的差异,在他眼里,鸟与人一样,充满着喜怒哀乐,或者,他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它们中的一员。只不过套着人类躯体的外壳,却有着与这些鸟儿一样的灵魂。不然他怎么能如此懂得鸟儿,每一声呼唤、昂首、跳跃,哪怕一回头轻微若有所思的样子,都逃不过巴勒斯的眼睛。连鸟儿在他身边歌唱了1088声还是390声,他都数的清清楚楚。
读这本书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我们跟随着巴勒斯的眼睛,仿佛打开了一座由各色鸟儿组成的梦幻岛,无数的鸟儿以他们最真实,最灵动的生活状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而在现实里,哪怕我们这些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一睁眼就能看到山岚中飞过的鸟儿,却从没仔细观察中它们中的任何一只。就算有幸接触过,也从来分不清这一只和那一只又有什么区别?我们无心与它们对立,但从未想过与它们对等。
英国作家爱德华卡彭特在给惠特曼的信中曾说巴勒斯是“一个带着双筒望远镜的诗人。一个更为友善的梭罗。装束像农民,言吐像学者,一位熟读了自然之书的人。”对这种赞誉,巴勒斯当之无愧。他有着诗人一般的情怀,所有的鸟儿,连我们通常最不待见的乌鸦,都能在他眼中散发着不一样的气质。他的文笔更是细腻优美,善于简短排比,有着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令人有一气呵成心中濯清的畅快。他笔下的橙顶灶莺唱起歌来,爆发力十足,专业范十足,“歌声穿过树枝,在一根根树枝间跳动,速度越来越快,最后,提升到树顶,到了五十英尺或更高的高空。然后,突然变成了令人狂喜的歌曲,节奏明快,宛转悠扬,热情奔放,不再像它以前的习惯性表演,倒更像是一场比赛,一支火箭;简短却振奋人心,坚决却悦耳动听,当飞翔的高度与歌声达到顶点的时候,它收拢起翅膀,像云雀一样垂直俯冲下去。”这段描写简直可以收进我们的小学课本作为背诵的典范,颇有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这本书另一看点是装帧的精美,书中60幅绚丽插图,出自史上最著名博物画家詹姆斯奥杜邦之手。每一幅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一只鸟儿都仿佛要从画中时刻准备腾空飞起,呼之欲出。如果只有文字,恐怕我们还不能清晰拼凑出某种鸟儿的外形,但正是有了这些插图,我们一眼就能知道这种鸟儿是否在身边见过,有哪些特征。书与画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这本与《瓦尔登湖》并称双壁的鸟类温暖列传。
虽然书中有些翻译上的小瑕疵,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我们无法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寻找到最真实的自然,那么,坐下来静静沉浸在这本书中的世界里,想必是最便捷的亲近自然了吧。
《飞禽记》读后感(二):约翰·巴勒斯笔下的小精灵
在很多人看来,鸟类不过一种有着漂亮羽毛、身形轻盈的小动物。有些鸟鸣叫声清脆悦耳,有些鸟则羽毛美丽异常。但是在美国博物学作家、环保思想先驱约翰·巴勒斯先生看来,鸟类不仅有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而且还有着独特的思想。他在《飞禽记》一书中,便用温暖细腻、形象生动的文字把鸟类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或许是巴勒斯先生的文笔太过细腻了,所以即便是一部讲述他本人与一些鸟类“打交道”的故事,也丝毫不会让读者生出枯燥无趣的感觉,哪怕这些故事里还穿插着一些关于鸟类的自然知识,读来依然会觉得充满了乐趣。
这种带着鲜明情感的文字风格,大概得益于巴勒斯先生本人就是个充满童真、对大自然和其他生物抱有喜爱与敬畏的“大男孩”。在他的观察视角中,鸟类不再成为一种研究对象,而是他的好朋友,他是带着对鸟类的真挚感情而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进行细致观察的。因为观察得足够细致,而且作者本人有着丰富的博物学知识,所以这部洋溢着浓厚文学色彩的科普作品便给人带来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读者可以从这部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的《飞禽记》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优美并得到温暖如春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书中有相当的篇幅用来介绍关于鸟类的一些常识,而且这些常识都是他通过长期观察研究得来的,因此本书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这本书中最出彩的部分当属对鸟类的情感、情绪进行的生动描绘。在巴勒斯的笔下,小鸟们化身为人,或者说,巴勒斯成为了鸟的同类。正是站在这种平等的地位上,巴勒斯笔下的鸟儿们才真正地活了起来,它们是小精灵,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万物之灵”。巴勒斯总是在文字里传达着一个理念: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的生灵,本就应该是和谐相处的一家人,人类对自然和其他生物投入了多少关注,便是对生命本身投注了多少情感;而人类对生命本身投注的情感,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人类真正的强大,并不是表现在他对自然征服到了什么程度,而是他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献出了多少爱。从巴勒斯笔下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到他那纯净的心中怀有的大爱,也正是这种超越了物种的爱以及对自然的感恩,让我们看到了人之为人的最高贵、最闪光处。
约翰·巴勒斯笔下的自然世界充满着诗情画,他故事里提到的那些小精灵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但如果不是他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相融在一处,又如何能写出这样多情而动人的故事来?
《飞禽记》读后感(三):有多久没见鸟飞来
人与自然何时才能真的和谐共生呢?大概多数人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为生态平衡考虑呢。当我翻开这本《飞禽记》,我有一点十分不希望,即我不希望将来的某一天,我的根长在书本上,页面中,博物馆里。如果说恐龙死于自然的威胁,人类如此下去将因自身而毁灭,物种的急剧消失便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讯号,还有干涸的河流,被污染的水源,日益变暖的气候,动植物的异化生长,人类自身无法抵御的癌症,从年龄角度来说,患癌的人越来越年轻;从数量上说,越来越多,似乎一个家庭里就会出现一位癌症患者。
有一次,一位蒙古朋友来我家,说起我们的天,怎么总是阴着呢,后来才明天这就是晴天。不错,自我有记忆以来,除了很小的时候,我生存的这片天总是灰蒙蒙的,似乎没有真正晴朗过。现在再看看北京,能见度更是低到可怕。说可怕是否夸张了呢?天暗了,鸟不见了,松鼠亦不再来,许多物种消失了。
写到这里我是真恨这支笔, 对生态污染一点用处也没有,发展经济是大势所趋,只是工业发展在欧洲已经经历过了,照理说对预防生态恶化应有前车之鉴,可说这些又有什么用了,还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嘛,在很大的利益前面,谁会为保护生态系统平衡而呐喊呢?即便有,也是人微言轻,另一方面,如果人可以决定这一切,这又需要多大的权利呢,人权与制度不是又出现问题了么。更有多少人觉得,贫困线下的人还管不过来,谁还有心去管自然的健康与否。环保主义者们还不是无可奈何,到头来,还不是无法改变他者,只能改变自己。
可是看看我们沈阳的这个冬季吧,到现在最低气温不过零下十几度罢了,而且还是仅有的几天,要是在往年都会达到零下二十几度。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我想这同人口的密度,小汽车的发展,自然资源开发,乡镇城市化,化工厂的增多,废气排放有关,还有那厚厚的雾霾层。除外树木也在大面积的消失,整座城市全年都在拆迁与施工的交融下进行,生长了几十年的树被砍伐,成了一排一排的居民楼,防护林周围尽是垃圾与污水,几十年的树林不再飘满绿叶。没有树,鸟不再来。没有树,我可怜的松鼠朋友你是否安好?没有树,反而来了风沙。走在街上,不出一会儿功夫已满脸灰土。
还是来翻翻这本《飞禽记》吧,这本书不是传统的科普类书籍,因为兼顾了很大的文学性,所以别有一番趣味。而且排版尤其用心,可以说别出心裁,从目录上看到了各种鸟类,围绕这个鸟类出现了一篇篇精致的文字,可以看到作家非常仔细的观察,以及对动植物的小心翼翼,传达出的一份深沉的爱护。充满新意的是,每一个鸟都配上一首诗,回味起来韵味绵长,整个人仿佛置身在林间。除此还配有博物学家詹姆斯·奥杜邦绘制的鸟类图谱,绚丽绝美。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好书,特别力荐。
看到这些,我收获到一份亲切感。人来自于自然,当我们养护一株植物,这便是我们对自然的思念,是一种本能。还记得瓦力么,当他在巨大的垃圾堆中看到那小小植物的时候,真是凄悲的很。如果我们想健康地生活,不仅要爱护人类自身,还要明晰一个事实,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必然的要爱护自然,为生态系统的平衡负起责任。
《飞禽记》读后感(四):自由的歌者,美丽的精灵
约翰巴勒斯是美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自然文学家,被誉为“美国乡村的圣人”“走向大自然的向导”,是他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童年时在卡茨基尔山区他父亲的农场里度过的时光。那片有鸟儿鸣叫的树林,以及长着野草莓和五颜六色野花的田野,让他沉醉不已。他经常坐在岩石上,观察着美丽的大自然。
1873年,巴勒斯在哈德逊河西岸购置了一个九英亩的果园农场,亲手设计、修建了一幢石屋,称为“河畔小屋”。1875年,他又在距“河畔小屋”两英里处的山间盖了一所简易的小木屋,称为“山间石屋”,从这里走一英里半的路程,就能进入森林。此后,巴勒斯过着农夫与作家的双重生活,将自己一生的后48年沉浸在这两处贴近自然的乡间小屋中,体验自然,书写自然。
巴勒斯一生共创作了25部作品,内容多为描绘自然,抒写鸟类,他因此而被称作“鸟之王国的约翰”。在《飞禽记》一书中,巴勒斯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鸟类王国,描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鸟类图像,鸟类的习性、他们之间的战争与爱情、求偶、筑巢、哺育、唱歌……鸟类的千姿百态,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有谋有略,同时作者也为鸟类生命的脆弱,报以无限同情。
和人类一样,鸟儿的习性也各不相同。没有人能像巴勒斯这样,将鸟儿写得有血有肉,饱含感情。《棕林鸫》中,写高贵文雅的棕林鸫,有着帅气的外表,像诗人一样优雅,富有才华,风度翩翩,“他是不是古代的王子转世,将曾经王室的那份优雅与风采保留至今世呢?”同时 ,也提及了其他一些鸟儿来进行对比。“与之相较,旅鸫显得吵闹而轻浮,飞上枝头发出的生气的叫声和挥动翅膀调情的动作,给人的感觉是缺乏教养。而嘲鸫或红鸫在飞翔时那么的鬼鬼祟祟,像个在逃的嫌疑犯,永远隐藏在茂密的桤木林中。至于灰嘲鸫,给人以卖弄 、好管闲事之感。棕胁唧鹀则以一副冷冰冰的姿态审视着你的一举一动,看起来像个探员。而上述所有这些不良的品行,棕林鸫都没有。” 正如曾经的《大西洋月刊》主编WD豪威尔斯所说:“这是一部由一个熟悉并热爱鸟的人写就的关于鸟类的书——它不是一本干巴巴的鸟类目类,而是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鸟的画面。”
鸟儿的生活完全以鸟巢、以家为生活的重心,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雌鸟像个辛劳的家庭主妇一样,筑巢,孵蛋,哺育宝宝,样样都少不了她。而有着光鲜亮丽羽毛的雄鸟呢,则像威严的一家之主,站在不远不近的枝头上引吭高歌,陪伴着雌鸟,守护着他们的家。即使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走在林荫道上,漫步在小树林,抬头向树梢望去,也会在树杈间发现三三两两的鸟巢。鸟儿筑巢不容易,就像人类盖房子一样,我们要学会接纳和欣赏这自由的精灵带来的美好,跟鸟儿交朋友,保护他们,不去破坏他们的家园。我想,这也是巴勒斯写这本书的初衷。
要转载,先豆邮~
《飞禽记》读后感(五):万物欣欣
央视播放的《动物世界》令观众喜爱的原因除却拍摄内容的精彩外,赵忠祥老师那磁性声音引人入胜的解说亦功不可没。紧张而凶残的捕猎过程,轻松而温馨的嬉戏时光,都伴有声情并茂的旁白,其引领观众从视觉、听觉契入动物的内心,予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读美国人约翰巴勒斯创作的《飞禽记》,给人带来的体验一如观看《动物世界》般,巴勒斯的文风自然祥和,写其鸟鸣则令人感受到寂静林中清脆悦耳之声,述其形态如目睹上跳下串相互嬉戏之景。随着巴勒斯的文字,我们仿佛就置身室外、林中,与其一同静默的观察着这些生灵。在巴勒斯的诸多作品之中,他善于用文字为读者引见大自然的神奇与微妙。
《飞禽记》是巴勒斯通过对鸟类观察而为读者展示自然魅力的一部佳作。他的文笔极具趣味性,且显温馨,他的文章不显雕凿,以一种温和的态度转述着源于自然的声音,这其中不仅有态度深情而优雅的金翅雀,也有目光锐利而深邃的白尾鹞,即使因外表漆黑被视之不祥的乌鸦亦有客观的对待,巴勒斯称其讲究礼仪,风度翩翩。对这些不同鸟类的印象,都得益于巴勒斯对它们细致入微的观察。
观察者应该保持着一个客观的态度,但巴勒斯更热衷于记录他对这些生灵所流露出的生命气息的感受,这是生命保持于自然的状态。他在《东蓝鸲》一文中,当巴勒斯与泰德想找一个有树洞的枯树为东蓝鸲建造一个巢时,他们所选的树却恰恰已经有东蓝鸲在其中筑巢,并在巢中有所发现。“之前,我们根本没有听到任何鸟叫声,也没有看到羽毛。当我们把树干扳倒仔细看树洞的时候,才发现两只尚未长成的东蓝鸲幼鸟,这真让人尴尬哟!”如果巴勒斯不是对这些鸟类习惯的熟悉,也不会发生这样的巧合,这趣事的出现恰恰验证和肯定了作者对鸟类习性的正确认知。
巴勒斯的观察是极其敏感、入微、准确的,在随后鸟妈妈回来发现巢穴不在原位时焦虑而恐慌的表现,便是作者对鸟儿心态的精准捕捉和预见。“我对泰德说:‘她去找她的伴侣了,她现在深陷困境,渴望得到同情与帮助呢。’”事实再次证明了巴勒斯的正确性,随后雌鸟便带着雄鸟回来,在原位上不停的来回飞腾,着急地寻找着巢内的幼鸟。
《飞禽记》不仅仅是一本动物观察日志,其中所包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敬惜,巴勒斯在书中写道,“如果我知道鸟巢有这么多鸟蛋的话,我是绝对不敢打扰她的,那样她可能因为恐慌打碎几个鸟蛋的。” 巴勒斯的著作令人对自然有了一种全新的、人文的认识,他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并非独孤的生物,在自然界中还有着许多生灵与我们相伴,同时他也通过自身对这些生灵的观察,打开了一扇对自然向往的门窗,他的作品长久不衰无疑就是人们对其的肯定。
诗人惠特曼在给友人的信中称赞“巴勒斯掌握了一种真正的艺术――那种不去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成功艺术。在成为作家之前,他首先是个农夫。那便是他成功的真谛”。巴勒斯不仅仅是位农夫,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自然文学家、博物学家,人们赞誉其为“美国乡村的圣人”,但对其的另一称誉“走向大自然的向导”却更为贴切。
《飞禽记》读后感(六):一部关于鸟类的温暖列传
《飞禽记》是一部关于鸟类的温暖列传,适合作为学生们的一部自然科谱读物来推广。这本书独具匠心的地方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它的文字,它在介绍这些美好生灵时的叙述中,是从人物的生活开始,似乎这个讲述者跟这些鸟,如此的亲近,充满着故事和回味,像打开了一幅唯美的生活画卷。这样的文字方式,非常的灵性温暖,也非常的吸引人。如果讲太多苍白的知识,也许我们读它的时候就不会这么享受了。对,我想了“享受”这个词,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是真的觉得很享受,有许多关于自然生灵的畅想。第二点是它的画,60多幅奥杜邦的手绘插图,这可是出自史上最著名博物画家詹姆斯·奥杜邦的手笔,线条简单明快,颜色鲜艳灵动,构图更昌完美,非常的有韵味,大师级的东西就是耐看。
《飞禽记》的作者巴勒斯是美国的著名博物学家和作家,在美国是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同样级别一样受人瞩目。他的文章是美国中小学生阅读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书通常赏心悦目,文字和配合完美,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在他的世界里,真的把动物们当作邻居和朋友,互相关注又喜欢欣赏,在不打扰它们的生活的和谐相处,读这本书感觉很温暖、很舒服。
《飞禽记》所记录的就是布洛与各种鸟类邂逅的故事,他在细腻的观察中,你通过他的眼睛甚至能感受到鸟儿的灵魂,鸟儿们的爱恋,一切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关怀都淋漓尽致。作者要表现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居高临下,也不是对研究对象的冷漠的客观,而是一种深挚的移情,视这些鸟类为同类,可以在对视中相互抵达心灵的深处。
这样的特别,也这样的美好,而且非常的简单,谁都可以不掏一分钱就能获得。
一点儿小遗憾, 《飞禽记》中介绍的诸多鸟儿,我是多数不认识。光看是找不到亲切的。只是循着作者的文字,体会了他与自然生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找到了对鸟儿们的感觉。回归自然的感觉真好,我决定了,以后利用更多的时候,到旷野里去找人生去。我要挣扎现实中的各种物欲和交易,放灵魂去自然脱缰去。
《飞禽记》读后感(七):能听懂鸟语的人
约翰巴勒斯出生在纽约加斯克山下的一个农庄里,幼年的农庄生活让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眷恋,正是这种眷恋使他成为美国著名博物学家和自然文学家,也是早期最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巴勒斯著作颇丰,《飞禽记》不过是他二十三卷文集中的沧海一珠。他那曾被编辑误以为是爱默生的自然文风,笔下动物如人类的生动情趣,都在此中得到完美呈现。
“他是世上惟一能懂鸟语的人,他心中有个愿望,在死后能够变成一只鸟”这首歌用来形容约翰巴勒斯真是再适合不过。看过他在《飞禽记》中对东蓝鸲喂食绘声绘色的描写,你也会这么想的。他写鸟妈妈把啄碎的蝉送到小鸟嘴边,说“呐,再试试看哦”。吞不下大餐的小家伙则大叫“我噎着啦,我噎着啦!”。然后鸟爸爸“直截了当”、“相当简明”地对鸟妈妈说:“把那只虫子给我。”巴勒斯笔下鸟妈妈慈爱、小鸟天真、鸟爸爸果断的形象近在眼前,真仿佛他就是这家的成员一样自然。
在大数人眼中,鸟类之间只有体型、毛色和叫声的差异,但是巴勒斯却能在同属鸫类的鸟中看出它们的不同性情。他说,旅鸫的叫声和挥着翅膀调情的动作,给人的感觉是“缺乏教养”;嘲鸫或红鸫飞翔的样子则“鬼鬼崇崇,像个在逃的嫌疑犯”;灰嘲鸫给人的感觉则是“卖弄 、好管闲事”;棕肋唧葅则冷冰冰地审视你,看起来像个“探员”;而棕林鸫“高贵文雅,安逸沉着”的风姿令巴勒斯倾倒,甚至揣测“他是不是古代的王子转世,将曾经王室的那份优雅与风采保留至今呢?”经过巴勒斯的描绘,书上色彩鲜艳的配图都变得更灵动了。
巴勒斯有时就像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顽童,在密林杂草间细心搜寻小鸟的巢穴;有时又像个正义的侠士,危急时刻从邪恶的黑蛇口下拯救险遭灭顶之灾的小鸟一家。更多时候,他像个懂鸟语的小说家,把小鸟破壳而出、第一次振翅、觅食、求爱、建巢、死亡的生命历程,它们快乐、好奇、生气、恐惧的种种情绪,用亲切活泼的语言解读给我们。看到他每天敲击树干确定“他的鸟”在不在窝里,直到他认为鸟儿嫌他烦了,真让人忍俊不禁。
巴勒斯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大自然的怀抱中,见到世上最鲜艳的羽毛,听到最动听的鸣叫,可以亲手抚摸那些柔软的小生灵。相比之下,生活在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中的我们,却常常匆忙地行走,忘了头顶还有片宽阔悠远的天空,看不到天空中还有许多自由翱翔的小鸟。所以平凡的我们看不出每只鸟儿的差别,听不懂它们在唱些什么。更可悲的是,我们与鸟类亲近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因为人类不断在砍伐森林,侵占鸟儿栖居的家园。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高压电线下面,每天也都躺着不可计数的鸟类尸体。现代的各种电子波,也常使迁徙的候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美丽脆弱的小生命,
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如此不堪一击,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小鸟关在笼中欣赏它们的美丽,可以从耳机里听到婉转的鸟鸣。有此人确实是这样把自己关在巨大的笼子里,却假装亲近自然。但我们很清楚,我们的灵魂与自然终究是隔绝的。在这个意义上,《飞禽记》恰如一声意味深长的鸟鸣,代表大自然对我们灵魂的呼唤。
如需转载请豆邮
《飞禽记》读后感(八):《飞禽记》:鸢飞戾天,鸟语呢喃
我们生活的周边,总离不开鸟的身影。它们或三五成群在枝头玩闹,或出双入对在林间嬉戏。它们一方面给我们带来欢喜和愉悦,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欣羡和憧憬,希冀在空中自由飞翔,因此才有了莱特兄弟的飞机和滑翔运动的诞生。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景观逐渐被城市景观代替,平房屋舍变成了摩天大楼。现今,在由钢筋水泥重重包裹的城市中,飞鸟的行迹似乎愈发难寻。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清新动人的诗句,或许将只能在记忆中搜索。
《飞禽记》(The Stories of Birds),美国著名博物学家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著,一部书写鸟类日常生活的佳作。巴勒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德拉瓦尔郡加斯克尔山下一个农庄,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巴勒斯常去山中进行“冒险”,对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尤为好奇,总是流连忘返。成年之后,在工作之余,巴勒斯开始了自然文学的创作,屡获评论界褒奖。他受文学家拉尔夫爱默生影响较深,其作与梭罗《瓦尔登湖》并称“美国自然文学的双壁”。
《圣经》中说,上帝在创造亚当之后,随即赋予亚当万物主宰的地位。而自《圣经》以来,西方文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传统有增无减。在这一传统下,动植物显然不具有审美价值,只有被屠戮被利用的工具价值。不过,在“大传统”之外,也有着些许微弱的“小传统”:基于科学理性而对动植物进行观察的博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在精准客观之外,留有人文余韵。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再到博物学家布封,直至约翰巴勒斯。
在《飞禽记》中,约翰巴勒斯并非属于高高在上的动物观察员,而是与鸟类平等的局外人,一个因为好奇所以观察、因为观察所以喜爱的普通人。他观察时,屏息不语,生怕带来惊扰;他喜爱时,拍手叫好,急欲与之亲近。鸟儿的一举一动和离合悲欢,他都全程参与。从常见的山雀、乌鸦、苍鹰、烟囱雨燕到少见的金翅雀、褐头牛鹂、鹪鹩、白尾鹞,他能一一辨别,如数家珍。《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巴勒斯正是以知为乐。
在细致周到的观察中,巴勒斯得以倾听东蓝鸲在清晨的动人歌唱,也得以窥见雄性旅鸫之间“互相挑逗嬉戏”的美丽场景,偶尔更是能够与烟囱雨燕亲密接触,可也因此有了不少麻烦。飞鸟对他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的冷漠实体,而是有着自身内在价值和灵魂的存在。觅食求偶。玩耍嬉戏。无一不令人啧啧称奇。它们与人类虽有外形上的差异,但都彰显了生命的活力。生命只有一次,飞鸟如此,人类亦复如是。在生命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自诩为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炫耀至高无上?
在笔者看来,与其将《飞禽记》看作一部博物学作品,不如视之为一部扣问生命的启示录。生物学家或许只关注鸟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诸如觅食行为、求偶模式、嬉戏方式等等,但对普通读者如你我而言,鸟类其实就像我们自己,一个受到本能驱动同时也有感觉的生灵。当观察鸟类的生老病死和辛酸遭际时,我们无形中已转换角度在思考自己,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你对鸟儿发笑,也请对生活发笑;如果你为鸟儿悲伤,请你不要失去生活希望,相反,你更应珍惜你作为人的生活,尽管,现实之中,似乎“没有比做人更无趣的事了”。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蓝鲸1号线到高明西岸庆云洞
佛山旅游城巴1线公交线路_佛山火车站到高明西岸
佛山旅游城巴1线,佛山蓝鲸,佛山蓝琼,佛山蓝鲸线路,佛山蓝鲸路线,佛山蓝鲸巴士,佛山蓝鲸公交线路,佛山火车站,中山公园,梁园,旋宫酒店,祖庙,环球国际广场,佛山科技学院,石湾站,南风古灶,美术陶瓷厂,南庄镇政府,永安站,金典广场,樵园路口,黄飞鸿武术馆,高明灵龟公园,高明中医院,七星岗公园,西岸桥头
南沙区榄核镇。南沙区,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为广州城市副中心,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西岸,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位置在南沙区榄核镇北斗大桥旁4亩农庄,建筑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4月,南沙区成为广州市行政区。2012年9月,南沙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物共约500平方,茶室,客厅,饭厅,厨房,厕所,观景台等一应俱全。
收费。南阳蓝达农庄非常好,是吃,住,玩非常好的一个地方。南阳蓝达农庄座落在白河西岸,那里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是休闲和旅游的好去处,因为饮食方面,菜品齐全,味道还不错非常好吃,妥妥的农家味;住宿方面房间多,也宽敞干净,住宿非常舒服;玩这方面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还有适合孩子玩的蹦蹦床,碰碰车等等。只要属于营业时间进入都是需要收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