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之所以六下江南,其实是有三个目的,下面我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个,就是为了拉拢汉朝官员。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的时候,虽然是外族人做皇帝,但是我们汉族的人,做官的还是比较多的。所以皇帝下江南,有时候也是为了笼络我们汉族的官员,毕竟不是同一个种族,就有可能有二心,乾隆下江南的一个原因,就能去保证汉族官员对他忠心不二,时常检查一下还是比较好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监督江南水务。
虽然说在乾隆那个年代,官员们还是比较老实的。但是贪污腐败也是存在的,乾隆下江南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去审查当地的官员是否贪污?如果治理水患的官员都在贪污的话,那么百姓将会遭遇到洪涝灾害。这一点是令乾隆最头疼的问题了,所以他下江南的一个目的就是去审查官员。
第三个原因,治理黄河。在乾隆那个年代,黄河水患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到了梅雨季节黄河水就会上涨,从而使得各地遭受洪涝灾害,乾隆下江南,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去和大臣们一块治理黄河,不然的话国家是不安稳的。
当然了,在野史上也提及到乾隆下江南,是为了寻找他的生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无从讨论毕竟也是没有得到证明,我们也不知道乾隆是不是为了找他的生母,才下江南的。还有人说乾隆下江南就是为了去找美女而已。
乾隆后来之所以恨绝了如懿,是因为如懿故意为之。如懿至始至终,都只想和乾隆一生一世一双人,只想得到皇上的宠爱和那一颗真心。但是皇上的后宫佳丽,皇上对如懿的猜忌,都令她不断失望,最后,她毅然决然地剪断头发,失去了皇后之位。
乾隆恨如懿吗,恨。但是感情的事,若无爱,哪来的恨。两人在府中之时,感情深厚,互相照顾,生活甜蜜蜜。弘历非常在意青樱的感受,处处体贴入微;青樱也时常挂念着弘历,一直陪伴左右。两人恩爱往常直到入宫。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对眷侣,却因种种事情生了嫌隙,二人最终走向了陌路。
青樱刚入宫时,因为自己表姑母的身份,受到排挤。虽然有其他妃嫔的欺压,但是皇上力排众议,对她关怀备至,两人之间还算甜蜜。但时间久了,弘历已不再是那个少年,他成了大清的皇帝,凡事以国家为先。皇上因为自己不是皇太后的亲儿子,对自己的身世一直耿耿于怀,想要好好栽培如懿的十二阿哥,但是如懿却不愿十二阿哥从小就负上沉重的枷锁。皇上对如懿产生了不满,认为如懿不理解自己,不能替他分忧。
后宫佳丽三千,如懿体谅皇上的苦衷,不争不抢,但皇帝却以为她不在意自己,怀疑如懿的感情,皇上的猜忌一步一步让她寒了心。曾经,青樱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常伴身侧的爱人,但是皇帝一步一步离开了她的身边。皇帝要求如懿能一心一意的对待自己,自己却一次又一次践踏如懿的真心,让她难堪,令妃等人的算计,也让如懿力不从心。
而如懿放弃争宠,每日不再过问时,皇上又嫌弃如懿的冷漠。如懿恨皇上,恨他不能给她想要的,如懿不贪图荣华富贵,只希望能求得一颗真心。她知道帝王无情,不再信任皇上,倔强高傲的如懿,不会别的妃嫔的谄媚讨好,终归是选择了与帝王陌路。
在清朝,断发是大忌,但是心灰意冷的如懿还是选择挥刀断发,一同剪断的,是她对皇上的爱,是她最后的一丝希冀。如懿断发之后,皇帝勃然大怒,他将如懿打入冷宫,并收回封号。如懿最后一个人深幽冷宫之中,受尽折磨之后离开了人世。
这部剧里,没有人是获得最终幸福的。如懿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她心中理想的恋爱,皇上也在如懿死后,感到悔恨内疚。
其实现实世界里,常常会有情侣因为这种种的阴差阳错而无疾而终。不论是如懿还是青樱,她想要的一直都未曾改变,但是弘历在当上皇上之后,因为天子权倾朝野,众人皆是奴仆,没有人敢忤逆。
但是如懿一次一次的冲撞皇上,不听从皇帝的命令,只顺从自己的内心,导致了皇上的厌恶。再加上宫中政治关系复杂,妃嫔和太后等势力互相牵制争斗,使得如懿最后成了深宫之中的牺牲品。
原文如下:
登古道,过黄庄,见一美女碾黄粮玉腕杆头抱,金莲裙下忙轻扫扫,慢簸扬汗流粉面花含露,糠出娥眉柳带霜勤而俭,贤而良,可惜佳人配农郎
创作背景: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年秋天,皇帝乾隆又微服巡游率领一班随从骑着高头大马,一路行来赏天赏地赏人,真是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一日,皇帝一行人路过一个庄子,大道旁有户人家,只见满树果子红红的挂满树枝,院里鸡犬追戏,门前蔬瓜花草,一派田园景象院中有一石碾,有一个年轻农妇正推着碾子,碾黄米眉梢挂上一些米尘,碾子重,又要不停地走,都累出汗了,小妇人长得标致,十二分美丽乾隆皇帝直勾勾地看那小美人;想不到这小小庄子竟然还有如此漂亮的美人!惊喜之下心潮难平,诗兴大发,边行边成诗一首。
清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更是有“康乾盛世”为据,为中华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起清朝不得不提的就是乾隆帝,乾隆帝在位时六下江南,其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像民间所传寻找亲生父母,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江南的目的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说到乾隆下江南,民间对其下江南的目的,是众说纷纭。虽然有很多史料都有记载,但是都不统一,甚至完全不同。有人说,乾隆六下江南是为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有说那是去旅游观光,也有说是去挑选江南美女,当然也有说是去公干,考察民情和官情等等。
首先这六次下江南的时间分别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和乾隆四十九(1784)。
乾隆继位初期,依旧继承其父亲雍正帝的制度,并没有太大的改革,甚至对百姓和官员都比较宽容。所以首次下江南更多的是体察民情,也就是调研,当然也存在观光旅游的成分,因为是带着皇太后一起去的。
在挚爱孝贤皇后富察氏去世后。乾隆化悲痛为力量,开始整饬朝纲,施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取得非常大的成效。接下来的三次下江南,更多的是整治江南腐败,巡视黄河治理工程,视察浙江海塘工程,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时隔十五年之后,才开始最后两次的下江南。此时我们所熟知的和珅才开始“发光发热”,并迅速成为乾隆的宠臣。乾隆整天活在和珅的“甜言蜜语”中,开始好大喜功,南巡的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也一次比一次多。而此时的下江南,更多的是满足自己那颗在自己治理下的“乾隆盛世”的虚荣心。
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的下江南的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并没有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一步步将大清推向深渊,下江南耗资巨大,劳民伤财,即使最终变成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乾隆下江南才造就了当时的一片盛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