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一些谚语和歇后语!!!

请提供一些谚语和歇后语!!!,第1张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 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阿斗的江山——白送 矮子爬坡——贪便宜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 暗室里穿针——难过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安禄山起兵——反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按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按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把脸装进裤裆里——见不得人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白蜡材结桂花——根子不正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略显其能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百斤重担能上肩,一两笔杆提不动——大老粗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搬菩萨洗澡——越弄越糟;白费神;空劳神

斑鸩打架——卖弄风流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露了蹄 半山崖的观音——老实(石)人

半夜做梦娶新娘——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稻草人救火——引火上身 厕所里照镜子——臭美

财迷转向——走路算账(比喻总是在算计) 茶壶有嘴难说话——热情在里头

财神爷戴乌纱帽——钱也有,权也有 茶铺里不要的伙计——哪一壶不开单提哪一壶

楚霸王自刎乌江——没脸回江东 嫦娥跳舞——两袖清风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长颈鹿进马群——高出了头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长城上的砖——未知经过多少风雨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长丝瓜当扁担——不晓得软硬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唱戏的胡子——假的

彩虹和白云谈情——一吹就散 扯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

葱头不开花——装什么蒜 扯裤子补补丁——堵不完的窟窿

踩着肩头往头上拉屎——硬欺负人 城隍娘娘有喜——怀的鬼胎

苍蝇嘴巴狗鼻子——真灵 城隍庙里着了火——小鬼的嘴里都冒烟

苍蝇叮菩萨——看错人了 城楼上亮相——高姿态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吃了对门谢隔壁——错了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吃鱼不吐骨头——带刺

断了线的梭子--白钻空子 打肿脸充胖子--冒充富态

断了柄锄头安了把--有了把柄 打破脑袋叫扇子扇--豁出去了

盗马贼披袈裟--嫁祸于人 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

躲雨躲到城隍庙--尽见鬼 大门日的石狮子--成双成对

点燃的蜡烛一长命(明)不了 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

点着火的双响--气得嘣八丈高 大象喝水--有肚量

搭起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 大圣吃毫毛--变得真快

搭起戏台卖螃蟹--货色不多,架势不大 大街上的行人--有来有往

挡凤板做锅盖--受了冷气受热气 大流子的弟弟--二流子

打上黑脸照镜--自己吓唬自己

大雁飞行--成群结队

打足了气的皮球--蹦老高 大热天穿皮袄--不是时候

打灯笼走亲戚一明去明来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打锣卖糖--各于一行 打鸟姿态一一睁只眼,闭只眼

大车初一打拼伙--穷鬼们聚到一块了 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

大姑娘肿脸一一难看 打开天窗--说亮话

大虾炒鸡爪儿--蜷腿带拱腰 打乌米的眼睛--尽往上看

大姑娘瞧嫁妆--有日子的人了 打足气的气球--早晚要炸

大姑娘嫁太监--享福又受苦 大海里的一滴水--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戴着面具进棺材--死不要脸 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戴着面具亲嘴--没一点情味 大年三十看黄历--没有日子了

鹅蛋石跌进刺蓬里——无牵无挂

耳朵里塞棉花——装样(羊)

儿子不养娘——白疼了一场 饿狼窜进羊厩——无事不来

二流子打鼓——吊儿郎当 饿猪占木槽——死不放

二尺长的吹火筒——只有一个心眼 饿着肚子做梦——空想

二不愣当家——出不了好主意 二踢脚——两想(响)

二两棉花——弹(谈)不上 鹅伸脖子——等着挨刀

鹅在水中寻食——尾巴翘上天 鹅盆里不准鸭插嘴——无牵无挂

恶鬼见钟旭——不得不老实 恶人雕戴皮帽——假充鹰

恶人雕戴皮帽——假充鹰 恶人登门——送福

恶狼生个贼狐狸——不是好种 恶狼和疯狗作伴——脾气相投

饿虎进宅——不怀好意 恶狼对羊笑——不怀好意

二百加五十——二百五 饿狼日里夺脆骨——好大的胆

二郎神的印堂——独具只眼 耳朵塞驴毛——说不通

二万五千里长征——任重道远 额头角上搁扁担——头挑

额头上插牡丹——忍痛图好看 鹅蛋石跌进刺蓬里——无牵无挂

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

放屁捂屁股--多加一分小心

放了气的皮球--软蛋 放屁砸了脚后跟--真倒霉

放了血的猪--趴下了 坟场上堆冰块--冷死人

房檐上玩把戏--玩命 坟地里摆酒席--鬼作乐

房檐上的流水--上头的事

坟地里的夜猫子--不是个好鸟儿

房顶上失窟窿--不是门儿 坟地里拉弓--色(射)鬼

房顶上种麦子--刺激(脊) 放屁打饱嗝--上下通气

房顶上放风筝--起手高一层 放羊娃喊救命--狼来了

房上的草--刮来的种几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粉球滚芝麻--多少沾点儿 放毛虫上身--找痒来抓

粉刷的乌鸦--白不久 放出去的凤筝--越飞越远

粉条泡在滚水里--直不起腰来

飞机上晒衣服--高高挂起

粪堆上长灵芝--臭得出奇 飞机上抬头望--天外有天

粪堆上插旗子--臭名照著 飞蛾撵蜘蛛--自投网罗

斧大好砍树,针小能穿布--各有各用处 肥鸡饨汤--油水多

伏天穿皮袄--赁来的 两代寡妇--没功(公)夫

发了霉的葡萄--一肚子坏水 扳倒礁窝,吓跑婆婆----泼妇

发高烧不出汗--胡说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翻穿皮袄--装羊(样) 风地里的一盏灯--不知啥时候灭

翻身的王八--四脚朝天 风马牛--不相及

饭店门前摆粥摊--抢人生意

风前蜡烛--说灭就灭

旮旯里藏毒蛇——不露头 橄榄屁股——坐不稳;坐不住

胳肢窝里夹耗子——冒充打猎人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嘎小子买烧鸡——闹了个大窝脖 擀面杖分长短——大小各有用场

盖房请来箍桶匠——找错了人 擀面杖钻石头——纹丝不动

盖了九床被子做美梦——想不透 干活打瞌睡——迷迷糊糊

干草点灯——十有九空 刚扯帆就遇顶头风——出师不利

干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 刚出炉的纯钢——宁折不弯

干旱的庄稼——熟得早 刚出山的太阳——红光满面

干河沟的鱼——跑不了 刚出水的虾子——活蹦乱跳

干河滩里种牡丹——好景不长 刚出土的黄连——苦苗苗

干萝卜缨熬汤——乏味;淡而无味 刚逮住的鲤鱼——乱蹦乱跳

甘蔗拔节——一节也不通 高飞的鸟儿遇老鹰——凶多吉少

甘蔗林里种香瓜——从头甜到脚 高级合金钢——过得硬;够硬

甘蔗皮编席子——甜蜜(密) 高山头种辣椒——红到顶了

赶场带相亲——一举两得 疙瘩饼子送闺女——实心实意

赶场走进死胡同——行不通;走不通 割下鼻子换面吃——不要脸

赶鸡下河——硬往死里逼 隔黄河送秋波——没人领情;不领情

赶脚的骑驴——只图眼前快活 隔年的春联——没用处;无用;没得用

赶龙王下海——巴不得 隔年的臭虫——瘪了

赶着王母娘娘叫大姑——想沾点仙气 隔山打鸟——见者有份

猴子戴凉帽--不知几品 黄鼠狼的脾气--偷鸡摸蛋

猴子的屁股--自来红 黄牛拉磨--慢工出细活

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黄连树上结糖梨--甜果都从苦根来

狐狸钻罐子--藏头露尾 黄连树下种苦瓜--苦生苦长

狐狸吃刺猬--下不了口 黄豆煮豆腐--父子相认

狐狸吃不到的葡萄--全是酸的 皇帝补皮鞋--难逢(缝)

葫芦里卖药--不知底细 猴学样--装相

葫芦里装水--为的是嘴 喉咙长刺口生疮--说不出好话来

葫芦掉井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红娘挨打--成全好事

葫芦蜂的窝--心眼多 红花女做媒--自身难保

胡萝卜就烧酒--图个干脆 洪泽湖的鱼鹰--老等

胡萝卜刻的小孩儿--红人 烘炉里的王八--干瘪(鳖)

胡屠户的女婿--犯劲(范进) 横杠竹子--进不得城

猢狲穿衣裳--象个人似的 哼哈二将斗法--喷云吐雾

护城河的王八--混年号 黑旋风的本名--理亏(李逵

花轿前的乐队--大吹大擂 黑瞎子上轿--谁抬你啊

花果山上没外姓--一窝孙 黑瞎子吃石榴--满肚子熊点子

花骨朵碰在屠刀上--心碎 黑瞎子耍门扛--人熊家伙笨

花瓶里种树--大不了 黑李这碰见猛张飞--见面就崩

花岗岩下油锅--扎实(炸石) 黑老鸦下了个白鸡蛋--就当自己长得白

画笔敲敲--有声有色 花架下养鸡鸭--煞风景

画面上的酒菜--叫人眼饱肚饥 画匠不给神作揖--知道你是哪块地里有呢

黄鼠狼见了鸡--眼馋 怀儿婆的口粮--两人一份

豁子喝米汤--无耻(齿)下流 豁子吵嘴--谁也别说谁

黄鼠狼下息--一窝不如一窝 黄鼠狼抽了筋--浑身打哆哆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谚语大全

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邻居好,赛金宝。

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4.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5.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6.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7.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11.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12.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 

13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14.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 

1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6.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  

17.不怕慢,就怕站。 

1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9.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 

20.花儿凋谢不再开,光阴一去不再来。 

21.今朝有事今朝做,莫将忙事待明天。 

2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3.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 

24.浪费时间,等于缩短生命。

25.无事不登三宝殿。 

26.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27.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8.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1.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32.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33.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3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5.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36.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37.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38.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3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4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 

41.好学深思,心知其义。(多思) 

42.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多问) 

43.三人行,必有我师。(多问) 

44.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 

45.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多读) 

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 

47.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多写) 

48.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49.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50.多行不义必自毙。 

51.家丑不可外扬。 

52.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53.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54.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5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56.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57.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58.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59.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60.勤人睡成懒人,懒人睡成病人。 

61.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 

62.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63.天上掉下馅饼来。  

64.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65.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66.挂羊头,卖狗肉。 

67.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68.猫哭老鼠假慈悲。 

69.当面是个人,转脸是个鬼。

70.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1.满招损,谦受益。 

72.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7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74.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75.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76.满瓶不动半瓶摇。 

77.好汉不提当年勇。

78.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79.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80.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81.喊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8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83.学文化,从字母开始;讲文明,从小事做起。 

84.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 

8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86.上梁不正下梁歪。 

87.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88.人心齐,泰山移。 

89.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90.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荡。 

91.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92.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 

93.办酒容易请客难。 

94.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95.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96.树挪死,人挪活。 

97.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98.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99.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100.心慌吃不成热粥,骑马看不好《三国》。 

歇后语大全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枣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回答者: 杨俊1981 - 探花 十级 4-9 19:52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感谢呀!!!!!!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66% (2) 不好

33% (1)

相关内容

• 谚语大全

• 谁有俗话大全和谚语大全,要带解释词

• 这是小学二年级训练计划里的作业,我明白意思,但不

• 指导人生的谚语

• 谁知道气象谚语、生活谚语、和其他谚语???

查看同主题问题:谚语 大全 解释

其他回答 共 1 条

这些谚语一看就懂,解释起来还复杂

太多了!

谚语第一缉

◆一等二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

1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冻(动)人

2孔夫子拜师/孔子求教——不耻下问

3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

/故意找茬(碴)儿/没碴打碴/没事找事

4人争气,火争焰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5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二流子学徒——混日子/

野人生活——过一天算一天)来形容人混日子;

用(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

土地老打玉皇――刨根问底)来形容人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6双休日,我和爸爸摆开棋盘杀了好几盘,遗憾的是爸爸棋艺精湛,我是(孔夫子搬家——净是输),爸爸笑着对我说:“胜不骄败不馁哟!”

7小明是班上的调皮鬼,虽然老师循循善诱地教导他,可他(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手拿谜条难猜着——执迷不悟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什么时候才能改掉自己的毛病呢?

茶壶里的饺子————有嘴倒(道)不出

隔着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聋子的耳朵————摆设

瞎子点灯————白费蜡

谚语

刀不磨要生锈———— 人不学要落后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8727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