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了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遵从理智的告诫,将它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性
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受理性化思维方式影响,西方饮食较讲求科学,特别是在现代营养分析科学产生后,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固有的理性分析倾向,致使他们在饮食搭配上更注重营养成分的组合,根据人的身体的具体状况来配给饮食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但同时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极大的局限如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同时在烹饪技巧上也显得机械呆板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各式蔬菜也决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若要论档次,就要靠餐具、环境、菜肴原料在形和色的搭配来区别了西餐的这种机械性,却又是我们要克服的总之,西方饮食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用“科学”、“营养”来排斥能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食,虽能满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美中不足,而中餐在这一点上却正好相反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中国烹饪常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调和,使它们各自几乎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却产生一种新的完整的美味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瑶柱、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从这道菜里面再也吃不出各菜的本味,尝到的是一道美味佳肴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煌煌,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中国饮食的感性化,使它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倾向于艺术化,这是一种超越了必然性的自由境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同一菜肴可因地区、季节、对象、等级的不同而操作处理不同在原料采用上,可化腐朽为神奇,鸡脚可变成“凤爪”,鱼头可做“砂锅炖鱼头”等在制作技法上,更是信手拈来便是一道美味佳肴中国饮食对营养科学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模糊把握如一桌宴席,必有各类荤菜,也一定配有蔬菜,其道理很简单,荤易生腻,必须要有清淡爽口的菜类来中和这里没有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判断,只是一种经验和一种习俗罢了这也正是中国饮食的不足之处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视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有其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分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炖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
饮食内容就是吃什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异,根源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人多食用荤菜,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在其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这是与西方的游牧、航海民族文化相联系的航海、游牧民族以渔猎及养殖为主要活动,辅之以种植业,这就决定了他们饮食的主要来源是动物不仅是饮食,而且生活的其它许多方面的需要都取之于动物而中国人受农业文明的影响,在其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为五谷,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我们通常称之为“素菜”,通常只在年节里才加进荤菜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之更加明显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灭的,更不能食用佛家提倡的“戒杀放生”等思想,与儒家的“仁心仁闻”观点相契合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逐渐趋向融合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食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几样小碟是冷菜外,主菜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饮食方式也即怎么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它是以氏族宗法观念为基础的会食方式首先在家庭及家族中普遍存在,继而推广到家族之外中国人常通过这种用餐方式来教化和表达各种“礼”,来反映长幼、尊卑、亲疏、贵贱等关系以及交流感情由于这种围坐共饮的方式迎合了传统家族观念,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家庭稳定和促进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的作用,所以长久地流传下来合家老小,欢聚一堂宴饮也确是一种天伦之乐但同时这种用餐方式也有它的弊端,主要是不讲科学、不卫生,浪费也很大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种弊端,开始改革,如我国的国宴已实行了分餐制,但在全社会尚有待于普及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在西式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西方分餐制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就是自助餐就餐者各取一套餐具,从已准备好的食物中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这种用餐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所以在西式饮宴上,食物只是一种手段和陪衬,而不是全部的目的,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的大一统文化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社会大力提倡平等、自由、人权、个性解放等精神,使人的个性及自由意识得到极大的张扬,造成了一种强调个性自由发展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这种用餐方式文明、卫生,符合科学精神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四、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
五、用餐礼仪的差异
在礼仪方面,中西之间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的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劝人家吃,也不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不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具体不同有以下几点
在衣着方面,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T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方穿得隆重一些但在西方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
入座的不同,中国一般是客来齐后在入席,而且座位是按长幼顺序来坐座次“尚东为尊”、“面朝大门为尊”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西方国家以女士优先为主,讲究绅士风度
上菜的顺序,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在西方国家里上菜顺序一般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食物在桌上的摆放的不同,中餐是一次性的上完每道菜,大家共享所有的食物而西方用餐,所有人各自有自己的一套餐具,菜品是吃完一道后再上另外一道菜在对食物的要求方面,中国不需要客人把所有的菜吃完,而西方,将自己所盛食物吃完是一种礼貌,对主人的尊重
六、用餐器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主要有不锈钢或镀银、纯银等餐具,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也是各司其职,不能混用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象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是的浙江卫视有杭州东方烹饪学校的电视广告
这个学校离我们学校不远
就在我们学校的后面
确实还不错
下课的时候再在楼上能看到他们学校报名咨询的人挺多的
应该挺好的吧
最近好像有一批韩国人到他们学校
上面有两条横幅有一条是韩文写的我不认识
具体的你可以去他们学校看看
地址就是在振中路202号
不知道这样回答可以不
呵呵!
新东方烹饪教育_杭州东方烹饪学校是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大型烹饪专业学校,是培养国家中高级烹调师、烹饪管理人才的国际餐饮教育基地(IFBA——EPNT),学校隶属于著名的新东方烹饪教育机构。该机构拥有实力雄厚的全国性教育网络和资源,在杭州、安徽、北京、成都、长沙、江苏、江西、云南、贵阳、郑州、山东、广州、石家庄、山西、沈阳、福建、陕西、等地设有职业教育院校。
新东方烹饪教育_杭州东方烹饪学校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湖科技园振中路202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东连留石快速路,坐车8分钟可到汽车北站,高架30分钟可直达火车城站,毗邻国家西溪湿地地质公园和西湖旅游景区;西边紧靠绕城高速,三分钟可出城远行;北沿104国道,直通省内外。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素质高、技术强、教学精而著称的高级烹调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始终如一,名列全国前茅。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拥有全新不锈钢油气灶300多台;建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切配、热菜、冷拼、雕刻、面点等各类实习大厅和标本展示厅50多间。独创的互动式“模拟餐厅”教学,开创了烹饪教育的先河。学校采用先进的“二元”管理模式。在教学上实施“技能+素质”一体化教育,一方面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
学校本着“弘扬饮食文化,推动杭帮菜发展,立新东方之品牌”的办学宗旨和“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的教学理念,特开设两年制大厨精英班,专门培养高级烹调师。学生毕业考核合格后可获得国家劳动部门认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 为确保学生顺利就业,学校在杭州、安徽、北京、成都、长沙、江苏、江西、云南、贵阳、郑州、山东、广州、石家庄、山西、沈阳、福建、陕西、等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就业办事处,与10000多家大型宾馆、酒店建立了用人关系并签订了长期用人协议。多年来,学校综合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学校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及“餐饮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时,学习餐饮企业管理知识,不仅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同时还能学到酒店管理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就业及发展增加砝码。
“汇集天下名菜,培养厨师精英”。23年风锤雨炼,开创中国烹饪教育新模式;23年励精图治,铸就中国烹饪教育知名品牌;23年辉煌历程,打造中国烹饪教育的航母。新东方人本着“团结、务实、开拓、奉献”的企业精神,为中华大地培养了三十余万品学兼优的烹饪人才,为我国餐饮业的发展、为国家推行“再就业”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多次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示范窗口学校”、“先进办学单位”、“信得过培训单位”、“文明学校”等称号。
新东方烹饪教育_杭州东方烹饪学校将继续以“汇集天下名菜,培养厨师精英”为办学宗旨,本着“团结、务实、开拓、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浙江省餐饮业的发展、为国家推行“再就业”工程作出巨大贡献。新东方烹饪教育_杭州东方烹饪学校——中国现代化餐饮教育行业先锋。
1、东方美食杂志。
2、东方美食。
3、东方美食杂志订阅。
4、东方美食烹饪艺术家。
1泰森烤羊腿、鱼蛙献宝、招牌炸鲜鱿、法式双鲜卷、霸王肘、珍珠木瓜培根卷、日式烧玫瑰虾球、三味豆腐。
2招牌炸鲜鱿:原料:大鲜鱿400克。
3调料:天妇罗30克,脆炸粉30克,色拉油1千克,盐4克,味精5克,胡椒粉3克,自制豉油100克,青、红椒粒各3克。
4制作:鲜鱿洗净,切长4厘米、宽1厘米的条,加盐、味精、胡椒粉腌渍5分钟。
5腌好的鲜鱿吸干水分,裹上混合均匀的天妇罗、脆炸粉的混合粉。
6锅内放入色拉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鱿鱼小火浸炸3分钟至色泽金黄,取出控油,撒青、红椒粒,跟自制豉油上桌即可。
7特点:皮脆肉鲜,色泽金黄。
8备注:自制豉油的制作:美极鲜400克、老抽150克、味精500克、万字酱油400克、冰糖700克、水5千克、鱼露175克、鸡粉150克、洋葱、姜、蒜、西芹、香菜、虾米小火煮出味。
9东方美食是一款以中国菜为主打的菜谱软件。
10休息了是不是想自己下厨犒劳犒劳自己。
11在电脑上找菜谱是不是不容易使用啊。
12东方美食可就不一样了,他可以让你拿到厨房。
13当你手忙脚乱时还可以为你读出菜谱步骤,解放你的双手。
14而且还可以联网升级,东方美食为你提供最新菜谱。
15年11月9日,东方美食因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未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完成整改,被工信部要求在相关应用商店下架东方美食是一款以中国菜为主打的菜谱软件。
162020年10月27日,工信部通报131款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东方美食在列。
17年11月9日,东方美食因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未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完成整改,被工信部要求在相关应用商店下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