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最流行的说法是文化辐射导致语言接近,我则觉得没那么简单。南方土话从一到十分别是,耶,尼,赛,思,恩,勒,切,巴,纠,涩。和日语很接近,须知就算是山顶洞人在初学发音造字的时候,最先就应该是造出数字。不信你在不用数字的情况下说一天话试试,肯定会累死还表达不清楚。也就是说,日语中,1也几,2尼几等数字的发音雏形应该是一开始就有的,不可能唐朝以前还在说王土索瑞佛,唐朝后就该成也几尼几了,这种文字中的基础字眼可不是说改就能该的。也就是说,也许徐福虬髯客武大郎的故事也不尽都是传说,想我怏怏中华,一般改朝换代战乱四起就是移民海外之巅峰时期,每百年逃到日本千八百人的并不稀奇,何况还有海商和海盗,都是移民的主力。几千年下来,人口形成一个国家也是正常之事。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朝鲜、清帝国使用的文字都是一样的。
明治维新后,直至1900年左右,日本逐步改革了本国文字,使用平假名片假名,即现在的日文。部分保留了汉字(繁体字)。
稍后时期,日本也进一步发起了简体字改革。但是日本汉字改简体字的过程中,与中国的简体字改革相互参考借鉴,有些日本简体字借用中国简体字的改法,有些中国简体字直接照搬日本简体字,有些简体字两国又改得各不相同。
因此形成了目前的日语与汉语的相似关系。
后来朝鲜与韩国脱离日本统治独立后,强烈排外,排斥强加于他们头上的日语,自创了韩语。规定韩语为官方语言,同时也一并排挤了汉语。
日本民族最开始的时候,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只限于口头表达,没有用于记载书面的文字。大约是在隋唐时代,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人一开始先是直接采用汉字作为日本文字来记载日本语言,后来才逐渐根据汉字来创造出日语的字母——假名。
假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字体。平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体简化而来,片假名则是由汉字的楷体简化而来,采用了汉字的偏旁部首。
每个假名都有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两种写法,平假名用于一般书写及印刷;片假名则主要用于书写外来语、电报或特殊的词汇。
一个假名代表一个音节。现代日语实际上共有71个假名、68个音(因为お和を、じ和ぢ、ず和づ的发音相同),包括清音、浊音、半浊音,还有拨音。
此外,日语还有由两个或三个假名组成的音节,也就是拗音、长音以及促音。其中拗音共有11行33个。
将清音假名按发音排列起来的表叫作“五十音图”,因为所有的清音假名正好分为五段十行共五十个音。实际上加上单独另占一行的拨音“ん”,应该是五十一个音。但是在现代日语中,や行中只剩下三个假名,わ行只剩下两个假名,所以现代日语的五十音图中的清音实际上只有46个假名。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他们曾一度完全借助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在长期的中日友好往来过程中,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民族文字。对于日语文字来源于中国的汉字,人们是一直公认的,但是,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众说不一,始终未成定论。
关于上述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世纪中叶说,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在一世纪中叶至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他们主要根据公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在公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人已到过中国,有可能接触到中国的汉字,《后汉书·倭传》中也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表明,日本人不仅已使用汉语,对中国的群臣礼节也很明晓。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认。因此,又有人提出公元三世纪左右说。据中国晋朝陈寿的《魏志·韩传》记载,公元三世纪时,朝鲜半岛上临近日本列岛的辰朝已使用文字,因此有可能通过辰朝将文字传入日本。第三种说法认为,日本使用文字应在公元四世纪下半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日本文字最初是由百济传入的,而大和朝廷在公元四世纪初才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州,所以,同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往来,最早也在四世纪下半叶,日本使有文字也应在这之后。第四种说法认为,汉字是在五世纪初传入日本国。主要史料是《古事记·应神记》中的记载。书中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这种说法,多数人表示怀疑。
上面的说法,各有依据,但也各有弱点,一时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中文对日语存在着巨大影响。中日之间语言词汇的传播、互动与共享关系呈现出难以厘清的缠绕关系。
汉语在语言学分类上属于:汉藏语族汉语支汉语族。日语和汉语在语言学上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日语含有大量汉语词汇是因为日语、汉语之间互相“借词”造成的。在语法结构上完全不同,这也是日语和汉语最大的区别。
中文语法在语序上基本和英语相同,但是日语是谓语在后的语言。最大的区别是日语各式各样的语尾表现。所以,就算我们没有学习过日语的中国人能够看懂一些日语汉字,但是多变的语尾表现会成为句子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反问,否定,强调,尊重,不屑的语气几乎都是通过语尾表现的。
我们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我们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我们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
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 音读”的念法。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中日汉字的异同点
从字音、字形和字义上来对比一下中文汉字与日语中汉字的区别。
字音
相同点:
①一个汉字都有多个读音
中文:
“和”这个字可以读作“h锓h蔓huó”“huò”“hú”。
“给”这个字可以读作“gĕi”“jǐ”。
日语:
「人」可以读作:
人口(じんこう)
人间(にんげん)
人影(ひとかげ)
恋人(こいびと)
「物」可以读作:
植物(しょくぶつ)
食物(しょくもつ)
果物(くだもの)
②一个读音可以对应多个汉字
中文:“jì””可以对应“记”“计”“济”“寂”“绩”“季”等40个以上汉字。
日文:「shi」可以对应「始」「市」「私」「诗」「师」「死」等70个左右的汉字。
不同点:
①中文: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日语:不一定是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
比如中文和日语都有「外出」这个词,并且意思也差不多。但用中文读的话是[wài chū],两个文字对应两个音节。而在日语里却是[ga i shu tsu],两个文字却对应了4个音节。
②中文:每个汉字都有声调,并且声调不同意思也不一样。日语:单个的汉字不带有声调。
比如刚刚说的「外出」在中文里是[wài chū],拆开来的话是[wài]和[ chū],每个字有每个字的声调,声调本身没有变化。而因为日语并不是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外出」这个单词只有一个音调,如果拆开的话就没有音调了。
字形
对于中文学习者和日语学习者来说,汉字是最容易掌握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原因在于中文汉字和日语汉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无意识的能看懂对方的文字。比如像”地球“”哲学“这样的汉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能看得懂。也因此容易受到母语的汉字影响而理解错误,比如 说像日语里的「舎」「悩」在中文里写作“舍”“恼”。
①一般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都是比较容易理解一些生活中常用简单的基础单词,难的较少用的高级词汇比较难记忆。比如对于学英语的人来说像“pen”这样的单词就比较好记,而像“concept”“porteins”这样的单词就比较难记忆。
而学中文和日语却是相反的。比如学日语的中国人看到「冷蔵库」「万年笔」这样的日常词汇反而会常常感到很困惑这到底是个啥。就像日本人看到“冰箱”“钢笔”这样的词也一头雾水一样。但是像「概念」「蛋白质」这样不算基础词汇的词日本人中国人却能够容易理解。
②中文有很多被创造出来的新汉字,日语里也有很多被创造出来的国字,而这样的字互相并不能通用。
例:中文:“ 钠”“氦”等表示化学元素的文字;一些方言发展而来的文字如“搞”“馍”“靓”等;一些感叹词如“哎”“呀”“吧”等待,这些在日语里是没有的。
日语:「鯒(こち)」「鱚(きす)」等这些日本人创造的国字在中文里也是没有的。
字义
虽然日语和中文里很多汉字意思是差不多的比如“大学”“教授”等,但还是有很多汉字意思并不一样,稍不注意就会犯错。
比如:
[看病]
中文:去医院请医生给你看诊
日语:照顾病人,看护病人
[手纸]
中文:厕纸
日语:信
[勉强]
中文:强制或是做不愿意做的事
日语:学习
古代东亚很多国家都是用汉字的,就像现在英语是通用语一样。
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过去都是这样。
比如日本曾经将汉字当作官方文字吗?所介绍的。
文书虽然以文言为书写方式,其阅读方式,却使用返り点之帮助,向来为日式读法,此与朝鲜吏读式汉文相同。
譬如:文书上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而日本人却读作『外人の为に道ふに足らざる也』,因此,日本虽使用汉文,却并不使用汉语。
汉字刚传入日本时,日语完全使用汉字书写,甚至直接用汉语书写,也就是嘴里说日语,而书写则和中国一样。
只有上层人士才看得懂这些文字,普通人是不会写的。
话说回来,其实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咱们自己的老百姓也看不懂。
由于日语和汉语的差异确实太大了,慢慢的就出现了一些只表音的汉字,也就是假名。
这样,日语的音,就可以写出来了,比如五个元音「a、i、u、e、o」,写成「安、以、宇、衣、於」,这是万叶假名的写法。
再后来,这些只表示音的假名被简化,形成了现在的平假名「あ、い、う、え、お」和片假名「ア、イ、ウ、エ、オ」等。
除了这些假名以为,还有很多的汉字词语被保留了下来,沿用至今。
这些汉字是有意思的,不像上边提到的只用来注音。
这些汉字,从读音角度主要分两类,音读和训读。
音读,即按照汉语的音来读,不过是古代的读音。
比如「恋爱」读作「れんあい」,即ren ai,日语里r发l的音。
日语的汉字音读(音読み),又称「日本汉字音」,依其传入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分为以下数种:古音:早於吴音传入日本的汉字音。
源於中国上古音。
吴音:早在西元5世纪、6世纪辗转而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语与律令用语。
通说吴音是从南方六朝或经由朝鲜半岛辗转而入,但缺乏史料证实。
「吴」是本来学汉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
汉音:於西元7世纪左右,日本始派出遣唐使自大唐所习得之字音,多使用於儒学。
近代又用於大量创造新辞汇(和制汉语)。
对当代日语影响最为深远。
新汉音:汉音的最晚层,约在唐末期传入日本。
唐音:指宋元以降才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以南方口音为基准。
宋音:指鎌仓时代(南宋至元初)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
包含於广义的「唐音」。
训读,即只取汉字的意思,按日语本来的叫法来读。
比如日语里みず(misu)表示水的意思,也用汉字写成「水」,但是读作「みず」。
这种做法在朝鲜语、越南语以至于汉语方言中都存在。
不过具体的历史记载, 日本汉字描述如下: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百济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
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
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参考日本汉字训读音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