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家之中,早逝的徐志摩拥有较多一些的青年读者,这是很自然的。好多次,《再别康桥》的句子,冷不防从妙龄男女口中随意吟出,令人怦然心动。徐志摩,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 尽管徐志摩的作品集子已经出版过不少,但一个中型的选本,恐怕是适应较多的青年朋友的。这样的选编方式算作一个尝试,未能尽符规例,无疑较多照顾了个人偏好,如果能够为读者所喜欢,就算不违初衷了。 目前容易见到的徐氏作品集的两个全集最全,其中广西民族出版社版《徐志摩全集》较之香港商务版《徐志摩全集》(另有补编)新且全,有系统,还做了较多校订、注释的功夫,本书选编时得到不少助益,这是特别要表示感谢的。 出于徐志摩的个人认识及时代的局限,在他的文章中,他对当时的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怀疑和恐惧的,他的摇摆不定到流入颓废,都是显而易见的。请青年读者注意加以辨别。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把年代均用公元纪年表示,明显是当年的错误用字,以及对容易引起歧义的个别用字,如“象”“像”等,做了校正;而当时的一些明显不符合今天我们用语规范的字,如“的”、“地”、“得”的使用、“原素”(元素)、“那”(哪)、“化”(花)、“分”(份)等,和不少大异于今天规范要求的人名、地名的翻译用字,为尊重当时的历史,保持作品的原貌,我们均未做改动,敬请读者见谅。 选编中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希望专家和读者们不吝赐教。 选编者 1996年2月
邂逅是一种偶然回眸的心动,或许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有着缘定三生的宿命,也有离多合少的梦绕缠绵,最多的还是那些疼痛,烙在骨子里,却疼在心上。
人生聚散不定,彼岸与此岸永远有无法摆渡的舟楫,总是无法抵达梦想的境界,一如“梦想总是无法和四月的种子一起破壳,飞翔的鸟也总是抵达不了天空的高度。”偶然的邂逅,必然的分离,停留只是一瞬,回首却是一生,注定悲情的笔墨在邂逅的前尘往事里永远勾勒着一抹凝重与忧伤色彩。
凡是生命,都会疼痛,你和我会疼痛,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
缘起即灭,缘生即空。季节是爱情的驿站,你我他都是季节的过客。还有自然的万物。譬如冰凌是枯枝草叶与水的邂逅,让寒冷深刻地冰冻那个等待的姿势,晶莹了一个冬天的童话。邂逅是一个偶然,凝固是一种疼痛,当温暖的阳光印证生命的真实,融化也是一种疼痛,点点滴滴的冰释象泪,淌在了春天的河流。
那句“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曾经交集时刹那间的光芒已然消散,可是却在彼此的心间留下永远的温暖。”的诗句,其中“温暖”一词,你说诗句里的“温暖”怎就象一个难以冰释的疼痛?不知读到此诗的人,他们的目光和心灵是会被这“温暖”的词性明媚,还是会被这样的温暖灼伤?
曾在沈园读到陆游和唐婉邂逅的疼痛,那“断云悲歌”与“残壁遗恨”的《钗头凤》里,谁真正懂了他们的离情别恨?携着旧梦远去的陆游,在去古蜀州(今四川崇州)的行路上黯然神伤,步履沾满了岁月的苔痕;思念成疾的唐婉,终是香消玉坠,注定了沈园、蜀州梦魂萦绕的一曲悲歌,缘生缘灭奈何天?那是骨子里无法冰释的一种伤痛。
清雅绝俗、纯净洁美的林徽因与浪漫多情的徐志摩的邂逅,写尽了人间四月天的浪漫与悲情。曾经十指相叩的温暖与缠绵,终成别离后的凄清无语。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吟诵仓央嘉措的情歌,会有一种蚀骨的细腻与疼痛,那是因了爱情在青海湖迷失生命的活佛痴情的呼唤,那缠绵悱恻的情思经久不绝,唱痛了理塘的大山小河,唱疼了有情人的喉咙,光阴便在尘封的心灵成了青海湖盈盈的碧波。仓央嘉措爱过,深深浅浅爱过;仓央嘉措痛过,真真切切痛过。世人能有几人如此义无反顾,如此无怨无悔而本真地爱过?
季节依序而来,春天,为爱情远足。风中飘散着春天的郁香,绽放一抹明丽的忧伤。为赶赴那场春天的约定,为梦想拥有烂漫的四月芳菲,为见证那轮月圆,情丝顺着明晰的筋脉,如蝶纷飞。穿越流浪时空的翅膀,去赴天涯海角那场红尘之约。心里就有了“天空为你盗走/上帝流放的爱情/万物的美涉水而来/为你洗涤清澈的梦/和你一起驻守/一生一世,人间的爱与美……”的诗行。
四月,没有来得及辨别永恒的色彩,已模糊,成了藏在雨水里的眼睛。美的绝望,美成了心唯一的路。
春天的落英,在岁月的河面沉静地漂浮,仿佛那枝头的摇曳,已是前生。转身的瞬间,能听到河对岸一个声音的呼唤,却没有能渡你的舟楫。在后来离别的路上,走得那么决绝,有多痛,已经没人知道了。
在梦里看到了张爱玲在暗夜里一张凝重的表情,仿佛听到她幽幽叹息样的声音在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声音象是对她自己,也象是对所有红尘中的人。那一瞬间你说你还看到神话的出现:牛郎看着王母娘娘带走了七仙女,消失到看不见的地方。
你知道那是一座断桥,飞到那儿生命就变成了另一种虚无的形式。那个出口像天堂的一片白云。那条路上,伤到再怎么努力也挽回不到伸手可以触摸的地方,满地都是伤,仿佛空气都静止了,静止到窒息。
樱花开在春天最灿烂,极至的时候,纷纷地消亡。美,真的很美,美丽的死亡,承载了许多无端的怀想。在迷离的岁月里做一次千帆过尽的怀想,但思绪无从拾一地的离愁别情。那一夜的雨落,一如一树樱花的飘零,在你迷离的泪眼里,樱花似雨落,落英在你的足音里轻舞流年,染红了你一往情深的双眸。
刹那间如何能接受樱花这般灿烂的死亡?
春天的扉页上写着邂逅绚烂的极致与伤悲,写痛了埋藏在时间泥土里的根,写落了从早上升起来的太阳,写残缺了天边那轮圆月,写不尽春天流动的水。那水多象生命没有枯竭之前,流在心里源源不绝的泪水……你再看这些字迹,它们已经悄然模糊,仿佛打落着心底渴望开不败的花。纵人间百回千转,总得像河流一样,流向一个梦的远方。周国平文字里“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是否能诠释如是的情爱?
缘在今生来世中轮回,人在红尘陌上行走,梦在万里之遥重复。春天依旧,谁又在河的彼岸彷徨?谁的思念在天幕上似烟花样激情地捻开,散落一地夏花样的灿烂。梦里,是否心忧郁成了冬天的模样,叫牵挂成冰凌样的风,一道道地在心上割着。
读到子禅那些既远又近,远到在水之遥遥,需重新启动一份人生才能够得到;近得夜夜入梦,成为心底不消散的块垒文字,心儿,不经意间被砸伤,兀自地痛楚。
谁说过,最绚烂处最孤独,最喧器时最寂寞。热爱文字的人,伤痛就在文字里寂寞地婉约。文字是否够稀释你内心一世的忧伤?是否能解读有情人一生的梦绕缠绵?古往今来,邂逅演绎着是极致的美丽,有着苍凉的疼痛,有种一世情深的守望。曾经回眸的相逢,别离后的转身,无论前世前生,还是今生今世的红尘,相思会在岁月如歌的行板上烙上憔悴与沧桑的印记。
读着“佛,在身前写字/我,在你身上写字/昨日,情缘圆满/今日,情缘未尽/在你的心上,刻/在我的心上,刻/刻成爱恨别离,永不绝……”诗句,象是从远古时空划过的弧线,生动地勾勒一世的守望。又象是水样的旋律,淌过月照的窗棂,漫卷成思念的浪涛,淹没了薄凉的月夜……
《再别康桥》读后感
暑假,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康桥”的清新淡雅,“康桥”的美仑美奂,饱醮深情的志摩以无限的眷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清幽家园。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挚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朴实无华的句子,带给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感受。别具一格的用词,使诗的意境更为精妙地体现,贴切而生动三个轻柔的动作加上“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诗中淡雅的忧伤像毛毛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的心肺。
再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再别康桥》读后感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后感
读过很多离别的诗,最喜爱的还是《再别康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加任何修饰的简单言语,充分体现出作者在离别康桥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让人读来感到格外的柔美,并流露出淡淡的伤感。
最初接触这首诗不是在书本中,是在电视播出的一档文化节目上,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深情地朗诵着,配着舒缓的音乐,变换着美丽的背景,我深深地陶醉在诗的意境中。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首诗的意义,但已被它轻柔、委婉的情调所打动。
再次听到这首诗是在语文课上,听到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这首诗的真正含义。课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年轻的徐志摩在英国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美丽的康桥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英国上世纪浪漫主义的诗歌和其他西洋文学给予他熏陶。他追求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自由和美的生活理想。而康桥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美妙结合激发出徐志摩的创作的灵感。他深情描绘康桥那无尽的自然美景,热烈赞美康桥灿烂的人文精神,深切表达对康桥的无限眷恋热爱之情。他满怀深情地对康桥说: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康桥让他的生命达于极致美的境界。
这首诗写的是徐志摩第二次来到康桥时而引起的一番感想。诗中的一字一句无不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惆怅气氛。在诗的开头处写的是向云彩告别,而结果是“不带走一片云彩”,虽然全诗字数不多,却已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尤其喜欢《再别康桥》中唯美的意境!第一节中的出现的三次“轻轻的”,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隐约听到诗人踮着脚尖走路的声音,给人无限的遐想,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轻轻的”巧妙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整体之美。同时,让读诗的人有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首诗,一段意境,我喜欢。
《再别康桥》读后感
老一辈的文学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爱。特别是他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使得他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来,《再别康桥》除了“那美丽动听的音节和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之外,一个“再”字或许更能让我们有所了解。
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曾写过多篇关于康桥的诗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离开康桥时曾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后又曾写过《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等诗,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给志摩的印象及影响都是很深刻的。他是要从罗素才到英国的,用他的话讲是“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他的“书”没念成,因为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但他却留在了伦敦,后又到了康桥。徐志摩在康桥最初的日子应该说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几间小屋的张幼仪业已成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曾这样写到“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条件。”他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了康桥。他又曾这样表述“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相当有交情的。”康桥对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况又是一位在“单独”时一起相处的朋友。这便难怪他不止一次的写到康桥,再一点,康桥对于他人生的成长的帮助也是巨大的。他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得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便是他前几次写康桥的感情由来:对康桥的留恋,对往昔的怀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别康桥》却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单纯的感情。《再别康桥》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于11月6日在轮船上写成的,在徐志摩的书信卷上看到致陆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写)曾提到过要去印度的“为还几年来的一个心愿,在老头升天之前再见他(指泰戈尔)一次”,然后回沪。如若当时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后回的国,则《再别康桥》应该是在从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轮船上所作。在这封信中,徐还曾写到“乘眉,我想你极了,一离马赛,就觉得归心似箭,恨不能一脚就往回赶。”由于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陆,并急切地想回国的,那么他又怎么会写出《再别康桥》这样深情难抑,洒脱而又缠绵的佳作呢其实也不是难以理解的,正是对康桥留恋,怀念和对眉的思念这些矛盾的心里,使得徐对康桥的“告别”深情又不至缠绵,留恋又不失洒脱。像是一滴若即若离琼浆,想告别却粘着你的心。于是,才会有“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的这一次重游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连,于是便有几分轻松与洒脱。可是,毕竟如前面所讲,康桥给徐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于是想要告别,往事就会如陈酒香气回肠,激荡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桥的一幕幕情景再现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对这份眷恋的加重升华,应该说是从第五节“寻梦——”开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勾起了他对当年的旧梦,那些缠绵的“宿愿”和“理想”的记忆。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诗人想再寻旧欢,注定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时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桥”,是作者自己。诗人已完全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当作者醒来,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别,使得诗的结尾便带上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于是,这最后的“挥袖”便带了几分无奈进去,诗人不愿带走一片云彩,那云彩想来便是那些梦,诗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心中(也许包括那些和泰戈尔一起的日子)。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在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艺术形式上,音乐的美和建筑的美皆融其中,这大约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再别康桥》读后感
有一首诗,独特美妙,有一首诗,世人赞颂;它就是《再别康桥》。读完这首诗,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句话很美,这首诗也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徐志摩为了康桥写下了这首诗每一句诗都包含着他对康桥的爱,如果你闭上双眼,这首诗的景象就浮现在脑海之中,如画一般。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他招手,彩虹似的梦在他心中,他遐想着在康桥的生活。他几乎忘记了自己要离开康桥,他希望自己可以放声歌唱。但他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只能在心中唱响那首离别的笙箫曲。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打扰康桥。他对康桥依依不舍,挥之不去的伤感一直绕在心头。
作者喜爱康桥的生活,迟迟不愿离去。我很喜爱这首诗。喜欢诗的优美,喜欢这首诗的深厚情感,更是为了我心中,那属于我的彩虹似的梦。
有一首诗,独特美妙,有一首诗,世人赞颂;它就是《再别康桥》。读完这首诗,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句话很美,这首诗也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徐志摩为了康桥写下了这首诗每一句诗都包含着他对康桥的爱,如果你闭上双眼,这首诗的景象就浮现在脑海之中,如画一般。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他招手,彩虹似的梦在他心中,他遐想着在康桥的生活。他几乎忘记了自己要离开康桥,他希望自己可以放声歌唱。但他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只能在心中唱响那首离别的笙箫曲。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打扰康桥。他对康桥依依不舍,挥之不去的伤感一直绕在心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