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的每集分别叫什么名字

大国崛起的每集分别叫什么名字,第1张

大国崛起

出品人: 赵化勇

总监制:罗 明 袁正明

总策划:袁正明 麦天枢

学术指导:钱乘旦

总撰稿:陈 晋

创作总监:康健宁

监 制:郭振玺 韩建群 高小平

总制片人:任学安

总编导:任学安

执行总编导:周 艳

编 导:刘军卫 程乐平 段 骏 李 宁 高晓蒙 苏全军 石世仑 高 隽 万剑英 毕岳昆 章晓宇 李成才 刘 颖 黄 蔚 包润峰

撰 稿:周 艳 章晓宇 孙 岷 崔文华

摄 影:潘大为 刘维明 苏全军 李 臻 曲立南 司光志 毕岳昆 刘才云

历史脚本:秦海波 董正华 高 岱 高 毅 徐 健 宋成有 徐天新 何顺果

作 曲:叶小纲

解 说:孙占山

音乐编辑:李 宁

录 音:李 宁

国际制片:徐 雨 王洪彬 秦海波 周 峥 彭文兰 彭仲民 张 旻 张文鹏 王克力 白峻松 安雪枫

动画制作:刘华 滕杰 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助编:顾 锐 刘嘉维 郭 亮 秦 磊 李 臻 刘兴华 张世敬 杨丽娜 刘飞飞

制片主任:崔小龙 郭 宁 陈 龙 雷 磊

国际制片主任:谭湘江 陶立保

总制片人:任学安

承制: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有限公司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这一过程也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中国的几代***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

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即以上述九国的发展历史为内容。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大国崛起》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以九国崛起的大致时间为序。

分别为:

第 一 集 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

第 二 集 小国大业(荷兰)

第 三 集 走向现代(英国·上)

第 四 集 工业先声(英国·下)

第 五 集 激情岁月(法国)

第 六 集 帝国春秋(德国)

第 七 集 百年维新(日本)

第 八 集 寻道图强(沙俄)

第 九 集 风云新途(苏联)

第 十 集 新国新梦(美国·上)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美国·下)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结篇)

《大国崛起》一片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片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

《大国崛起》一片将五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历史立体地、直观地呈现给了观众。但它并不是以全面呈现一国历史为目的的教科书的电视版,也不是一部以挖掘历史细节或揭秘历史真相为目的的考古式纪录片;它不拘泥于历史的支脉,不进行文明的比较,而更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以此为宗旨完成一部影像化的五百年大国兴起史,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和中外学术界鼎力合作的成果。中外百余位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及前政要接受了本片的采访,使本片得以反映出各国专家对于国家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现阶段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知程度。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纪录片人为回望世界历史提供的一个独特的视角。本片制作历时三年,创作者不仅在浩如烟海的九国历史中进行了一次思想的长征,同时也在电视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

岁月流逝,很多历史还“活着”:活在一栋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残破的遗址间,一个偏僻的博物馆里,或者活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远流长的典礼仪式上、活在专家学者的考据里。本片的七个摄制组分赴欧、亚、美九个国家进行深入采访和实地拍摄,拍摄了大量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历史档案、文物、遗迹等,获得了大量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为了尽可能地接近那些遥远的、别国的历史,本片用电脑特技复原了大量重要的历史瞬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等等。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

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

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

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

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C16860/01/indexshtml

第一集:海洋时代(开篇·葡西)

导 语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这是当时欧洲人笔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块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分别由三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统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开。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

第一集 海洋时代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漫长的两千多年,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葡萄牙历史学家 J·H·萨拉依瓦:

12和13世纪葡萄牙的特点是,它不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而是人民的王国,葡萄牙的国王不仅受到贵族、也就是他的臣属的支持,而且得到百姓的拥戴。

强大的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但实现国家的强盛却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葡萄牙只有不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资源十分匮乏,东面近邻的绵绵战火,又不断侵扰着这块贫瘠的土地,独立之后的葡萄牙王国在经历了两个世纪之后,也依然是危机四伏、风雨飘摇。

这个率先建立的民族国家究竟能够持续多久?强大的君主制将会给它带来什么?葡萄牙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一直靠近海捕捞谋生的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被称作“死亡绿海”的大西洋。

这个船型的纪念碑,是1960年葡萄牙政府为纪念“航海家恩里克”逝世五百周年而建的,碑的正面写着:“献给恩里克和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正是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境遇,正是在恩里克的带领下,葡萄牙启动了征服大海的行程。

恩里克出生在1394年,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第三个儿子。

当时的欧洲正从蒙昧的中世纪走出,发轫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如星星之火逐步燎原,科学和人文的思想一点、一点地照亮了欧洲的天空。

就在恩里克王子12岁的时候,1406年,一本尘封了一千两百多年的书籍的出版,引发了一场地理知识和观念的革命,这就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学指南》。

原葡萄牙航海纪念委员会主席 若尔金·麦哲伦:

这本书和希腊其他学者的许多作品一样,在当时一度被世人遗忘。其间,在亚洲,这本书并没有被遗忘。而在西欧,一直到1406年才在意大利被关注,从15世纪末期开始被印刷出版,才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

尽管从今天看,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谬误百出,比如,非洲和南极紧紧相连,除欧洲、亚洲、非洲以外,世界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海洋,赤道没有动植物生存等等,但在当时,它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神话和道听途说的游记,仍然提供了许多较为可靠的地理信息。

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绘的这个样子吗?大西洋真的无法航行吗?巨大的问号折磨着欧洲大陆,也燃烧着痴迷于地理学和航海战略的恩里克王子。

与此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变故又把葡萄牙推向了历史的前台,撬动历史的主角就是这些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胡椒粒。

今天,连欧洲人自己也很难理解,他们的祖先为什么会对香料如此依赖!

西班牙皇家国际战略研究所 研究员 卡洛斯·马拉穆德:

在当时,14、15世纪的时候,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赖香料,因为当时没有冰箱。所以欧洲人对于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欧洲市场的价格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接着,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欧洲急于摆脱困境,不论是神圣的宗教,还是世俗的商业,都希望能找到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在陆地上的军事突围失败之后,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到海洋寻求出路。

欧洲人如何才能成功呢?

萨格里什,葡萄牙最南端的一个小渔村,直到今天,这里仍然荒凉无比。

根据葡萄牙编年史的记载,15世纪时,在恩里克王子的主持下,这里曾经建立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国立航海学校,曾经有过为航海而建的天文台和图书馆,这座建于15世纪的灯塔,经历了近六百年的风霜雪雨,依然骄傲地矗立着。

葡萄牙宗教学 教授 娜塔丽亚·科雷雅·格德斯:

根据当时史料的记载,尤其是传记作家费尔南·洛佩斯的记载,堂·恩里克王子是一个非常慎重、果断的人,他非常清楚他需要什么,善于同其身边的出色幕僚相处。

我们无从知道看起来面容古板的恩里克王子是因为具有雄才大略而包容,还是因为包容而具有了雄才大略。意大利人、阿拉伯人、犹太人、摩尔人,不同种族、甚至不同信仰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他的麾下。他们改进了中国指南针,把只配备一幅四角风帆的传统欧洲海船,改造成配备两幅或三幅大三角帆的多桅快速帆船,正是这些20多米长、60到80吨重的三角帆船最终成就了葡萄牙探险者的雄心;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由数学家组成的委员会,把数学、天文学的理论应用在航海上,使航海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葡萄牙历史学家 J·H·萨拉依瓦:

航海发现是首先在葡萄牙作为国家计划的,是一个全国计划,是一个由一个王子主持的计划。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像那些商人为贸易所进行的孤立探险,而是一个两百年来有规划、有系统组织的任务和策略。

通过二十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原来神秘莫测、令人望而生畏的大西洋逐渐显露出一些规律。葡萄牙人终于向南出发了。

每个到葡萄牙游览的客人,罗卡角是必然的选择,这里是欧洲的“天涯海角”,是远航的水手们对陆地的最后记忆。

刚刚进入秋天,冰冷的海风已经吹打得游人无法立足!

千百年来,这块伸入海水的巨石就像一个孤独的老人,无奈地守望着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守望着欧洲的梦魇。直到16世纪,葡萄牙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卡蒙斯在搏击大海的征程中创作了史诗《葡萄牙人之歌》,罗卡角才一扫往日荒凉、失落的阴霾,一跃而成为欧洲人开拓新世界的支点。

“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

一天天,一年年,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消失了。

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从罗卡角出发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尔角。在此之前,这里是已知世界的尽头。

为了这一天,恩里克王子和他的船队已经奋斗了21年。

与中国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条帆船微不足道,但是,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

葡萄牙波尔图大学 副校长 路易斯·亚当·达·丰塞卡:

随着海外扩张的继续推进,人们到达了越来越多的海域,于是形成了对“大海洋”、即今天的大西洋的全新认识,过去人们认为,“大海洋”仅仅是一个沿海狭长的海域,现在他们发现,这个大海洋比他们想象的大得多,它同时向南、向西无限地延伸。

随着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涌入里斯本,充满了葡萄牙的国库。

幸运的是,就在葡萄牙大张旗鼓地进行海洋探索并从中获利的近一个世纪里,欧洲的其他地区还在中世纪的封闭中明争暗斗:

英格兰和法兰西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贵族之间战争不断;

德意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几百个邦国在进行着远交近攻的游戏;

意大利的城邦正享受着传统贸易带来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

而葡萄牙的邻国西班牙还在为光复国土而战。

到1460年,被葡萄牙绘在地图上的非洲西海岸已经达到了4000公里。就在这一年,恩里克去世了,这个终生未婚、在萨格里什苦修了45年的圣徒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虽然恩里克一生从未亲自出海远航,却无愧于“航海家”的称谓,因为欧洲航海界所有载入史册的伟大发现,都是以他倾一生之力组织实施的航海计划作为起点的。

公元1487年7月,恩里克去世27年之后,葡萄牙航海事业的继承者若昂二世国王,派迪亚士率三艘帆船继续沿大西洋南下。

航行半年后,船队突然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风暴,在被风暴裹挟、被动地向东南方漂泊了13个昼夜之后,迪亚士命令船队掉头北上,这时,他意外地发现: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为纪念这次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迪亚士给这个海角取名“风暴角”。

但若昂二世却郑重地将这个名字改为“好望角”。现在,只要再努一把力,葡萄牙人就能到达梦寐以求的东方。商路即将打通,意味着财富的香料贸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的手中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葡萄牙遭遇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刚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那么,西班牙人将凭借什么和葡萄牙竞争呢

格拉纳达是今天西班牙境内最具有伊斯兰风情的城市,伊斯兰建筑的经典之作阿尔汉布拉宫,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火灾兵难,仍然优雅端庄。

五百多年前,西班牙光复运动的最后一仗就在这里进行。1490年春天,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率领十万大军包围了格拉纳达。

西班牙军事史学家 胡利奥·佩尼亚兰达·阿尔瓦尔:

西班牙王国的重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收复失地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八个世纪。到15世纪,格拉纳达王国还处于穆斯林信徒摩尔人的统治之下。

在格拉纳达对面的这座石头城堡里,伊莎贝尔女王亲自督战。这位女王平素一身洁白,每天要沐浴更衣四次,美貌曾惊艳欧洲王室。但此次她发下重誓:不夺取格拉纳达决不脱下自己的战袍。

1492年1月2日,在西班牙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摩尔人弃城投降。长达八个世纪的战争宣告结束。伊莎贝尔女王亲吻了格拉纳达的土地,与她的丈夫费尔南德国王一起进入阿尔汉布拉宫。

而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随着女王进入格拉纳达的队伍中,有一位等待女王召见的热那亚人,他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克里斯托夫·哥伦布

从当时已经普遍传播的地圆学说中,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能很快将欧洲人带到东方,但是,在此前的六年中,哥伦布在葡萄牙却一直遭受冷遇。

西班牙古铁雷斯·梅利亚多学院 副院长 费尔南德·阿梅利戈·古埃尔沃阿兰戈:

若昂二世没有接受哥伦布的建议,是因为葡萄牙的航海策略主要是越过好望角,经过非洲再向东,寻求新的航路到达亚洲,从而和印度进行贸易。

航海知识丰富的葡萄牙专家们认为: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实际距离,将远远超过哥伦布的预测。但正是葡萄牙专家这个正确的判断,使葡萄牙王国丧失了一次历史的机遇。

1492年1月,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伊莎贝尔女王第三次召见了哥伦布。

葡萄牙依靠海权的迅速崛起,让整个欧洲嫉妒得红了眼,但财力、物力和人才的缺乏使所有的国王、贵族、商人们望而却步。雄心勃勃的伊莎贝尔女王用23年的时间缔造了统一的西班牙,现在,她开始成为西班牙远洋探险的总赞助人。

西班牙古铁雷斯·梅利亚多学院 教授 索尼亚·阿尔达·梅西亚斯:

只有统一的国家才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来资助哥伦布这样一场伟大的航行,这也充分展示了当时欧洲封建强国的力量和决心。

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的谈判进行了三个月。

出生在布商家庭的哥伦布,从小就耳濡目染讨价还价的商业行为,在葡萄牙的八年航海经历又给了他提高价码的理由,哥伦布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权益。

而女王也并不认为与一个普通百姓坐下来讨论利益分配的问题有什么不妥。

西班牙国家远程教育大学 主讲教授 卡洛斯·马丁内斯·萧:

对于殖民地的占领,虽然是由探险者完成的,但是其基础在于同王室签订的合同和条约,这就好像在合唱中当头的是领唱一样,得到的殖民地由探险者进行殖民,但是殖民地的主权还是属于王室的。

1492年4月17日,双方签订协议,国家的意志同航海家的愿望最终结合在了一起。

哥伦布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一切财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并一概免税;对于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

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

向西。再向西。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

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

西班牙国家远程教育大学主讲教授 卡洛斯·马丁内斯·萧:

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

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虽然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到达了印度,但事实上,他到达的既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欧洲人从来都不知晓的新大陆。

因为哥伦布的误判,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拥有了一个同他们毫不相干的名字——印第安人,直到今天,我们还感觉他们仿佛是亚洲的远方亲戚。

就在哥伦布出发的这一年,人类最早的地球仪制作完成了,在这个地球仪上,属于美洲大陆的这个位置还是一片大海。

西班牙人成功的消息震动了整个欧洲。这一天——10月12日,后来被定为西班牙的国庆日。

欢迎仪式十分热烈,伊莎贝尔女王兑现了向哥伦布允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奖励,哥伦布在六个印第安人的簇拥下,举着五彩斑斓的鹦鹉招摇过市。

但最早看到哥伦布凯旋的并不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而是曾经拒绝了哥伦布的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哥伦布返航时首先到达里斯本,若昂二世专门接见了他。

半信半疑的若昂二世拿来一碗干豆子,让哥伦布带来的印第安人在桌子上摆出新世界的模样。这个地理游戏后来让他暗自捶胸顿足:“见识短浅的人啊,我为什么让这样重要的大事溜走了呢?”

一切已经无可挽回,未知世界才刚刚浮出海平面,竞争就已经摆在两个毗邻的航海大国面前,谁将拥有未来世界的发现权呢?

葡萄牙历史学家 J·H·萨拉依瓦:

在那个时代,关于大海的理论认为,大海不是开放的,人们都认为大海属于它的发现者,毫无疑问,是葡萄牙人发现了它。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谈判,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这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

从当时绘制的这幅油画上看,讨价还价的过程异常激烈,但事实上,精确的计算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无论是葡萄牙人还是西班牙人,与欧洲以外的大陆才刚刚有了一点点接触,还没有人准确地知道这个地球究竟有多大。

西班牙古铁雷斯·梅利亚多学院 院长 伊西德罗·塞甫尔维达·穆尼奥兹:

这个条约在西方文明中产生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先例,这一趋势在后来的柏林条约中达到了顶峰,欧洲各国坐在一起将全世界已知和未知的地方全都加以分配,形成了当今世界格局的雏形。我们可以说西方世界开始全球扩张始于这个条约。

游戏规则已经制定,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看谁的行动更迅速了。

1498年5月,经过四年的生死考验,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的船队终于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这也正是七十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展示天国德威的地方。

与郑和不同,葡萄牙人这次带来的不只是友好的问候,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恩里克王子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欧洲航海家几十年知识和勇气的积累开始转化为耀眼的财富。

面对葡萄牙在东方的成功,西班牙再次出发。

1519年9月20日,又一个被葡萄牙冷落的航海家麦哲伦,带着5艘船和265名船员,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

这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壮举,它的意义甚至可以和人类离开地球登上月球相比,所不同的是,当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迈出那一步的时候,他知道全世界至少有七亿人正在为他喝彩。

但450年前的麦哲伦却没有那么幸运。在历经1080个日夜、17000公里航程之后,1521年9月5日,就在这个宏伟的教堂里,18位环绕地球的幸存者手擎点亮的蜡烛,为在这次史诗般的伟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祷,其中包括他们在菲律宾被杀的船长麦哲伦。

18盏烛光是那么微弱,但它照亮的却是人类文明的进程!

现在展现在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个地球了。

地球飞快地旋转,制图员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仍然满足不了人们对修订版地图的需求,地图在潮湿和未着色的时候就被取走,航海家开辟的新航线成为了欧洲控制世界的铁链。

在坚船利炮的猛烈攻击下,一个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相继成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据点,葡萄牙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在16世纪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从22万英镑迅速上升到230万英镑,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第一强国。

与葡萄牙在东方的收获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陆上的掠夺更加直接。

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与欧洲人的扩张相伴随的,却是美洲两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战争屠杀和欧洲传来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区的人口从2500万下降到265万,秘鲁的人口由900万下降到了130万。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从那以后急剧减少了90%。

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 教授 安东尼奥·曼努埃尔·埃斯帕尼亚·欧西门:

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王室联合起来时,就是在葡萄牙的菲利普一世或者是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统治期间,据说菲利普王国的太阳从来不降落,因为葡萄牙和西班牙国王的版图到达了整个世界,从墨西哥到菲律宾、中国、印度和非洲。

在欧洲,西班牙统治着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在亚洲,它征服了菲律宾;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都归西班牙所有。葡萄牙的殖民地遍布非洲、巴西以及环大西洋、印度洋航线的岛屿。

伊比利亚半岛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奇迹会不会也像神话故事那样,见首不见尾,缥缈不定,来去匆匆呢?

这是马德里惟一一个以国家名字命名的广场,西班牙的骄傲——作家塞万提斯的纪念碑赫然矗立在正中央,每一个走近塞万提斯的人,都忍不住要用手摸一下骑着瘦马的堂·吉诃德和紧随其后的仆人桑丘。

西班牙古铁雷斯·梅利亚多学院 院长 伊西德罗·塞甫尔维达·穆尼奥兹:

塞万提斯生前出版了许多书,他的戏剧作品在当时也大受欢迎,但是,他年老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所认识的那些大人物都没有给他足够的生活资助,以至于他死的时候仍然十分贫困。

塞万提斯的命运,在有意无意间折射了伊比利亚半岛的荣辱兴衰。

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不愿意看到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他们甚至荒唐地把数以万计的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了。

西班牙国家远程教育大学 主讲教授 卡洛斯·马丁内斯·萧:

西班牙渐渐习惯了,不去投资本国的工业,而转身购买国外昂贵的商品,久而久之,国内的工业极度萎缩,而货币又急剧贬值,人们却还沉迷于消费。

原葡萄牙航海纪念委员会主席 若尔金·麦哲伦:

我们知道,一个机构极有可能因为没有能力做出改变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不能做出改变而衰落。

罗卡角的太阳缓缓落下,这是欧洲大陆的最后一抹阳光。

到16世纪下半叶,曾经拥有难以计数的金银和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的伊比利亚半岛,在世界性的演出中开始谢幕。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老百姓甚至也没有获得像样的衣、食、住、行。

或许,沉醉于中世纪英雄梦想的堂·吉诃德至死都不明白,他的盾牌掩护的是一个旧世界,他的长矛刺向的是一个新世界,其结局只能是不断重复的无奈和失败!

世界历史舞台上的第一场大戏悲剧性地落幕了。下一场,将会是哪一个国家,身披新世界的霞光登场演出呢?

周秦文化内容有两部分:周文化、秦文化。

1、周文化

周文化是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从而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

其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发端,影响了周以后近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

周文化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巨大的精神魅力。

2、秦文化

秦文化是我国历史进程中最有建树、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秦文化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西戎、西羌等中国西部基本文化,为秦国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基本国策。

在政治文化方面,吸收和兼容了六国等长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秦文化形态。其特点和原则是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即求实重实、质朴率直、不事虚浮、求大求多、注重拓展、主动性强、强悍尚武等。

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结束了诸侯割据达数百年的动荡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秦王朝自今甘肃清水一带发迹,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其24代国君曾在宝鸡陇县、千阳、陈仓、凤翔建置过都城。

周秦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1、周秦文化开创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先河,在政治、宗教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这些因素对后续封建王朝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周秦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经历了诸侯割据、国家分裂的局面,最终实现了长期分裂状态下的统一,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3、周秦文化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了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其中的一些制度传承至今。

4、周秦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悠长历史。而中国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绝不输于世界其他民族。

中国的很多纪录片,都能够令人感受到制作组的匠心和一腔热忱,而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更是其中的精品。

河西走廊

无论从服装、配乐、画面等任何角度看来,《河西走廊》都有资格居于中国历史纪录片之榜首。这部纪录片围绕着位于河西的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地理通道,从汉武帝反击匈奴、开拓西域开始讲起,直到共和国时代结束,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

《河西走廊》更弥足珍贵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讲述了如汉武帝、隋炀帝、林则徐等等伟大人物的事迹,也叙述了驿站长和画匠等小人物在这里留下的足迹。而悠扬古朴的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更是这部纪录片的点睛之笔。

大明宫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充满活力的太平盛世,而要说起讲述唐朝最完美的纪录片,当属这部《大明宫》。

纪录片由玄武门事变开场,直至大唐亡国结束,以唐帝国的大朝正殿大明宫为中心,通过讲述它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和引申而出的历史事迹,讲述大唐三百年的兴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大明宫见证了一切,最终作为一位殉葬者随着大唐一起灰飞烟灭,曾经的盛世繁华,如同南柯一梦。

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始建于大明永乐年间,为明清两朝皇宫。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北京故宫仍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实在是中国的一大幸事。

《故宫》与《大明宫》类似,都是以皇城建筑为切入点讲述历史,从永乐大帝营建紫禁城开始,一直讲述到新中国。最后一集描述了2005年的故宫大修,这座辉煌的宫殿能够绵延600年,依靠的就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尽心呵护。

圆明园

百年屈辱史是中国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唐朝的大明宫毁于战乱,明朝的紫禁城尽管经历过多次的毁坏和重修,但仍然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而清朝的圆明园则在一场大火中灰飞烟灭,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圆明园在雍正之后已经成为满清皇帝实际上的居所,紫禁城则更像是一个办公场所。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将这一融合了中西方不同风格的宏伟建筑毁于一旦。火烧圆明园事件是百年屈辱史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页。落后就只能挨打,当永远铭记。

公元一六四四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陷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殉国,随后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多尔衮带着八旗铁骑踏遍中原万里江山,这一系列的巨大变故在同一年间接踵而至,史称甲申国难。

这四个人代表了当时的四种势力,农民起义军、大明王朝、投机军阀和满清政权。在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中,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但却都走向了死亡之路。而笑到了最后的人,却是一个由北方而来的侵略者,满清摄政王多尔衮。

这部纪录片的一大看点就是对每个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反推,如果当时他选择了另一条路,结果是否会不同呢?

苏东坡

苏轼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文学家。

年少便颇负盛名;在朝廷上坚持己见,不惜与当红的王安石叫板;蒙冤被贬之后依旧乐观生活,写诗、种菜、研究美食;与胞弟多年未能相见而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老年见到宿敌却终能彼此“相见一笑泯恩仇”……这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纪录片的风格极具文化气息,分镜和配乐无可挑剔,令人感到仿佛就置身于那个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北宋时期,陪着苏东坡走完他那充满波折却又乐观有趣的人生。

玄奘之路

俗名陈祎,法号玄奘,他还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称呼,唐僧。

纪录片《玄奘之路》,讲述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真实过程,偷渡出关,历经千难万险,没有孙行者护驾,更不是金蝉子转世,只为心中的那个信念,曾与成群结队的同伴共同前进,也曾只身一人踽踽独行,曾在茫茫沙漠中忍饥挨饿,也曾遭遇凶狠的强盗,曾在一个好心人面前痛哭流涕,也曾为一个国君许下终未能实现的诺言……走遍一百一十个国家,只为求还原真实的大乘佛法。回到长安后致力于编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留下了有关唐朝西域的珍贵史料。

从很多角度上来说,这位出家人,都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伟人。

中国通史

将中国历史娓娓道来,从史前中国一直讲述到满清灭亡,共计100集,工程十分浩大。也正因如此,它的细节不如其它一些优质纪录片考究,制作不算非常精良,但作为通史类作品,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适合对中国历史基本不了解却感兴趣的朋友观看,足以将中国历史大概掌握。

  世界文明发端时已然走向不同得道路

  今天,它们一东一西,迎接人们审视的目光,传达艺术的力量,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大门开启,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由此开始……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共12集,每集40分钟,分别演绎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东西方艺术演进历史,穿插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最新评析,同时也呈现了卢浮宫和故宫依托宫殿建筑设立博物馆的精妙构思与创意。 我们希望完成一次梳理,以中国人的眼光、现代的立场来叙述艺术与历史。面向东方与西方,包容共同与差异,展现交流与碰撞。从文物看文化,从文化思考文明,力图呈现一座媒体的世界艺术馆,建造一条民族之间增进了解、各文明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道路——这对于中国观众或者西方观众而言,都将是一次全新的视觉体验与思想碰撞。尽管它们来自于一次偶然,而中国人相信机缘,这让我们确信此时、此处,我们必须要做这件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第一集:《遇见》

  卢浮宫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代表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卢浮宫与紫禁城,就此相遇……

  它们拥有相同的历史:从皇宫宫殿开放为博物院;它们都见证着个人的成就:拿破仑和乾隆皇帝。今天,它们一东一西,迎接人们审视的目光,传达艺术的力量。大门开启,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由此开始……

  第二集:《逐荡两河》

  巴比伦是一片在历史的迷雾中闪光的神秘土地,与古老中国同在亚洲大陆东西两端,与华夏文明在六千年里遥遥相视。

  故宫收藏着甲骨文和彝文钟鼎,卢浮宫收藏着楔形文字泥板和人类已知第一部完整法典,汉莫拉比法典石碑。对两种文字的比较,显示出世界文明发端时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关于文字的行为艺术则是在思考“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羁绊,人类就可以沟通了么?”

  第三集:《永恒天沙》

  这是关于两条大河流域的纪事,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孕育了古华夏文明,商王的青铜器、法老的金字塔,深奥的帛画,神秘的木乃伊……这些幸存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两大文明古国的讯息。

  让我们与中国艺术史学家巫鸿一起去探寻两种文明的起源。这是关于生与死、权力、宇宙以及永恒的故事,也是一次对人类艺术起源的探究。

  第四集:《典雅千古》

  卢浮宫,古希腊诸神近在咫尺;紫禁城,依旧雄浑深沉,两种文明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截然不同的面貌?

  断臂维纳斯、自由翱翔的胜利女神,西方艺术最经典的象征,她们的地位好似三希堂之于故宫,书法之于中国艺术。希腊雕塑与中国书法形象的巨大差异是否正映射着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路径?而在当代艺术家隋建国的手中,希腊雕塑又会品读出怎样的意味?

  第五集:《铁血长风》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称霸整个欧洲;与此同时,在它的东方,也有一个伟大帝国傲然于世,那就是大汉。

  一条丝绸之路使古罗马与汉王朝在人类历史上有了第一次相遇。尽管他们的交流只限于民间用器、琉璃丝绸,但帝国的神韵却传扬千年——直到乾隆与拿破仑的梦想。卢浮宫的凯旋门,紫禁城的午门,成为胜利的象征。这一次汉画专家朱青生将带我们回望盛世,展望将来。

  第六集:《神圣无上》

  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考古,掘出卢浮宫中世纪的基石,让我们开始了在卢浮宫的中世纪之旅。圣像画里,一张张冰冷的面庞为何透出神圣的光芒?而在紫禁城,梵华楼、雨花阁里的唐卡中,一尊尊佛像神圣而恬静,是什么样的艺术,长久以来一直抚慰着人类的心灵。

  台湾禅者林谷芳向我们讲述宗教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形式直诉人类的心灵。

  第七集:《完美人生》

  2009年,卢浮宫邀请艺术家严培明在《蒙娜丽莎》相邻的展厅举办画展,题为《蒙娜丽莎的葬礼》。这种安排暗藏什么样的寓意?

  随着这条线索,我们进入文艺复兴,也让达芬奇与倪瓒相遇。同样画树,一个科学、理性,一个清逸、幽远。达芬奇的树在卢浮宫中幻化成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抹微笑在当代艺术家的笔下继续蔓延,而倪瓒的树遗落在故宫深处,逸笔草草,看似轻描淡抹,却超然于尘世。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不同理解,又如何一直影响到今天?

  第八集:《激越内心》

  同样的时代,不同的文明中,一幅幅画作怎样将心情寄托。

  看伦勃朗如何在激情中去寻找平和,

  看八大山人如何在静默中涵养张扬。

  卢浮宫的荷兰展厅内挂着一幅著名的《牛肉》,当我们离它越来越近的时候,蓦然发现,画面的笔触充满了写意的感觉,这不由地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绘画的写意水墨。喜爱伦勃朗又深谙中国水墨的著名画家范曾将向我们解释他对巴洛克和中国艺术的独特理解。

  第九集:《东西对望》

  18世纪,紫禁城里,中国皇帝把玩着西洋的钟表,却对西方不以为然;卢浮宫里,法国贵族欣赏着油画里的中国风情,却不知这风情原本似是而非。

  300年前,欧洲艺术的洛可可时代,东西方之间第一次热烈的对话便在双方的误读中开始。

  今天,当代艺术家谷文达的那把中西合璧的椅子又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了那个时代。我们走进卢浮宫,通过洛可可大师们的画作,去探寻那个时代两种文化如何被相互影响和误取,去感受巴黎充满中国趣味的生活风情。

  第十集:《再造往昔》

  赵孟頫研习古代书画,举起了元代绘画复古的旗帜;普桑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古典造型和结构,点燃了法国古典主义学院绘画的火种。前者是中国文人画的宗师;后者被看作法兰西绘画之父。

  他们从各自的传统中悟到怎样的真传?又如何发扬为各自文化的经典

  八百年后,当代画家陈丹青如何从他们的画作中唤醒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

  第十一集:《生于浪漫》

  德拉克洛瓦,用烈马、雄狮伴着死亡、屠杀来表达激情,他的激情成为浪漫派的写照,实际上,他生性安静。

  紫禁城里收藏的徐渭画作虽然尽是摒弃了色彩,只用水和墨,但狂放却在笔底喧嚣。他自号青藤,却像虎豹一般暴躁。

  他们相同的却是,各自开创了一个激情自我的时代,在各自的国度里,都被称为浪漫主义的先驱。画家许江将为我们演示和讲解,带领观众进入两个国度的浪漫主义精神世界。

  第十二集:《人间关切》

  法国画家柯罗笔下这片银色的雾,传递出一个叫巴比松森林的气息。然而谁能料到这片银色的雾改变了徐悲鸿,也改变了一个时期中国艺术的观念和创作方法。

  19世纪,西方列强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有识之士奋而学习西方文化。

  徐悲鸿旅欧,带回中国的并不是西方先进的现代艺术,却是中国传统中不曾有的写实风格。艺术史专家朱青生与我们一起探求和反思,现实主义艺术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艺术,却在西方走向了终结,被人们请进博物馆,成为卢浮宫的终结收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9801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