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伦敦圣保罗教堂走来,又从那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离去。16年的风雨历程,悲欢荣辱从此划上了句号。一朵光彩照人的玫瑰就这么凋谢了,一个曾给人以同情、爱心和理解的王妃就这么离去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外,成千上万的人为她祈祷,她的灵柩经过的77英里道路上洒满了鲜花。
许多人难以忘怀,因为他们曾是16年前那场“世纪婚礼”的见证人。1981年2月29日,同样的万人空巷,迥然的气氛情绪,伦敦是欢乐的海洋。那一天,戴安娜披着7米多长的婚纱,在圣保罗教堂与英国王储查尔斯立下永生相爱的誓言,那情景恍如昨日,白金汉宫阳台上的“世纪之吻”仍历历在目。如今曲终人去,天上人间!
“灰姑娘”邂逅王子的那个舞会是在查尔斯30岁生日的晚会上。尽管戴安娜只是个凑数的宾客,甚至没机会与王子共舞一曲,但故事毕竟开了个头。随后,最重要的章节要数戴安娜那番关切的话:“你在教堂的走廊上显得非常悲伤。这是我见到的最悲伤的情景。我看到你悲伤,我的心也在为你流血。我想这不公平。你太孤独了,应该有个人来照顾你。”他们谈的是不久前查尔斯的叔叔蒙巴顿的葬礼。那天是1980年的7月,当时两人坐在朋友庄园的干草堆上聊天。这番话令查尔斯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以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约会、订婚、半年后结为百年之好。
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最华美的篇章。然而好景不长,新婚燕尔,争吵接踵而至,随后便是猜疑、不忠、分居和离婚,戴安娜最终因车祸惨死塞纳河畔。一则美丽的童话故事最终因车祸衍变为一场人间悲剧。
故事是残酷的,但细想起来也在情里之中。他们毕竟生活在20世纪的现代化时代,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念。应该说,恋爱时的玫瑰、蜡光晚宴以及查尔斯的地位、王室生活的富贵,对戴安娜的爱情的确起到了某种催化作用。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哪个少女不向往美好生活,哪个姑娘没有梦见过白马王子
事实上,这一婚姻的浪漫色彩更多的是由善良的人们演绎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它一开始就包含诸多的现实考虑。在查尔斯漫长纷杂的寻妃道路上并不是没有心仪的姑娘,只是作为王妃,未来的王后,她们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最后相中戴安娜,是因为她基本能满足王室的苛刻条件。首先,她年轻,貌美,出身贵族,家族信仰新教。其次,她的家庭与王室相熟,她本人就象邻家女孩那样为王室所熟悉。更重要的是她从未交过男友,是个处女,不会有人说东道西,丢王室的脸。在她之前查尔斯的多个女友都因为这一点而未能进入王室。也有人说这里面还有更重要的,即当时英国的经济形势严峻,失业、罢工等使王室的威望江河日下,王室希望通过迎娶这位当过幼儿园教师的平民女子来取悦人民,拉近与人民的关系。当时年仅19岁的戴安娜当然不可能想到这些,但是后来她确实起到了这一作用她的风采、她的行动给王室注入了活力。这当然也是她本人始料未及的。
走进深宫之后,戴安娜对王室的生活从雾里看花到切身感受。繁文缛节,清规戒律,隔阂冷漠令她这个初来乍到的年青女子备感紧张、孤独、无助。可她的丈夫没有给她以适当的帮助。尽管她嫁给查尔斯多少有点图慕虚荣,但在她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依然是真爱,是有人能关心她。童年父母离异,失去关爱,这种创痛时时刻刻追随着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亲情、对爱的渴求与日俱增。查尔斯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她全身心地爱着他,一片痴情。她的理想是象童话故事中说的“从此她和王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白头偕老。
美国故事片《异国恋人》
女主人公似乎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好像去欧洲旅行。途中遇到幽默不羁的男主人公。车上发生了一些事情,女主人公一直对男的没好感,直到下车的一刻。女主人公正在为不能再见黯然,接着梦幻之旅开始了。记忆中男女主人公似乎都曾结婚但又都失去了爱人。男的已经有孩子好像不只一个。庄园中有养马。去城堡的途中都是乘马车,女主人公和车夫有对白,从车夫口中得知男主人公是个好人。并且在火车上的表现幽默,机智让人印像深刻。看似唐突的告白,也实满含深情。女主人公的一场奇遇同时也是非常美妙的浪漫爱情故事。
不用疑问,就是这个名字。我也很喜欢这部**,可惜网上没找到资源。如果你能找到,我也想再看一次。谢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吕导的九部作品:
1981年 《Avant dernier, L' 最后的阿旺特》
这是一部短片,因为都没看过,所以不好意思了,当时这部影片曾在Fantastiqe d'Avoriaz**节上展出,是吕克贝松的处女作了。
1983年 《Dernier combat, Le 最后的战斗》
贝松的崭露头角之作是1983年的《最后的战斗》。这似乎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影片,但片中的世界并不能看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延续性,片中有大量对人类未来的富于想象力的寓言性悲观描写。
1985年 《Subway 地铁》
接下来是一部以巴黎地铁为背景的惊险片《地铁》,想象力仍然是影片最大的特色,这也显示出贝松成年后才接触地铁的特异思考和想象。故事发生在巴黎地铁复杂而广阔的空间中,弗莱德抢了海伦娜丈夫的保险箱,逃到地铁中,由此结识了长期生活在地铁中的滑轮小子、鼓手无名氏等人。弗莱德找海伦娜要赎回文件的钱,海伦娜的丈夫手下一伙和警察都在追捕弗莱德。海伦娜在寻找弗莱德夺回文件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他,而越来越背叛自己的阶级和生活环境。弗莱德从小嗓子受伤不能唱歌,一直希望组成一个乐队。在地铁同伴的帮助下,弗莱德成功地组织起一只乐队,他还抢劫了运钞员,用抢来的钱争取了一次地铁演出的机会。在乐队“枪不杀人人杀人(gans don't kill people,peoples kill people)”的演唱声中,弗莱德倒在枪口之下,匆匆赶来的海伦娜只能含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吻了他。
影片名为“地铁”,而片中绝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地铁中,吕克贝松成功的表现了地铁中的生活空间和独立的小世界。弗莱德闯入这个小世界,马上发现这里比地面上更适合他,这个后来者从一进入地铁就再没有出去,直到最后死在地铁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显然,贝松用自成体系的地铁世界隐喻社会中非主流的另类人群,绝不循规蹈矩的生活和摇滚音乐是这个小世界中的典型特征。几乎影片中所有人物的过去都暧昧不明,只生活在现在,只有阿佳妮饰演的海伦娜是从过去走到现在。这种心理时间层次的表现,使得影片只处于一种表面描述的状态,无法更深层次塑造人物形象,这几乎是吕克·贝松最大的弱项。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是虚幻的,他们的超现实无法博得观众的认同,反而几个配角倒很有趣味:滑轮小子、雷诺饰演的鼓手、不时出现的卖花人、警长的两个手下——一个叫“batman”,一个叫“罗宾”等等。这些配角一起使整个地铁世界更加完整,也使影片更富娱乐性,但也从他们身上看出贝松对这个另类世界的有意粉饰。这种平衡的结果,就是使这个地铁世界更加平庸化,更能被“地面”上的社会所接受。从影片中的音乐就可以看出,最后的乐队表演虽然歌词是“枪不杀人人杀人”之类的“警世”之句,但音乐却是类似香港“温拿”乐队一般的流行歌曲旋律。一方面强调个人世界的另类色彩,一方面却又以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包装,这就是贝松的“地铁世界”。
从影片类型上说,这也是一部古怪的影片:惊险、警匪、爱情、音乐,贝松在此表现出他对好莱坞各种类型片的熟悉和仰慕。可能,这样的组合让人不由对比西班牙阿尔莫多瓦的影片,但贝松远没有阿氏作品的尖锐和力度,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逼真的扭曲描述。如果说阿氏作品是超现实主义的话,贝松的这部《地铁》只是一个经过包装的、混乱、虚幻的梦境。
1988年 《Grand bleu, Le (The Big Blue) 碧海情》
1988年,吕克贝松执导了自己早期**中最成功的影片《碧海情》。杰克和亚舍从小在希腊的海边长大,十分熟悉水性,长大后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潜水员。杰克的母亲很早就离开两父子回美国了,父亲在一次潜水中因事故在杰克面前丧生,对杰克产生了强烈刺激。亚舍找到杰克,希望他也参加潜水冠军赛。纽约的女保险员若安娜在见到杰克潜水之后,对他产生极大兴趣,追踪他来到冠军赛。杰克在冠军赛上获得极大的成功,和亚舍再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若安娜也到了情浓难舍的地步。不过,杰克还是对大海和他在大海中的朋友——海豚,也一样充满依恋。杰克赶到纽约去见若安娜,但大海和海豚的呼唤经常使他感到不安。一次潜水中,亚舍出了事故,杰克悲痛地把亚舍的尸体送入深海。杰克从此更加陷入迷乱的情绪之中,仿佛他已不再是人类,而是一只大海中自由的海豚。影片结尾处,正要潜入海中的杰克听到妻子若安娜怀孕的消息,他深情地向妻子凝望之后,纵身跃入夜色中的大海,跟随着海豚的召唤,消失在漆黑的海水中。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贝松的成名之作,来自童年的记忆和梦想饱含着作者无尽的深情,这种真诚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影片中大量精美的水下摄影,展现了神秘幽深的海底世界,令观众大饱眼福。稍带喜剧性的人物性格描写并没有流于庸俗噱头,而是带着自信与爽朗。其中对于生活在美国、纽约的人们的窘态的奚落,也带着典型的欧洲人的自豪,与开阔明朗的海边景色形成鲜明对比。这部影片是贝松最出色的**之一。 可以看出,贝松在影片中融合进了自己的一些童年经历和少年梦想,成功塑造出一位以大海为家,以海豚为友的年轻潜水员杰克·马约尔的形象,片中有大量优美的水下摄影,表达了贝松自己对大海的热爱之情。该片在当年恺撒奖评选中获得最佳音响和最佳音乐奖。在受到众多观众的热烈请求之后,贝松后来还发行了一个长达3小时的版本,加进了很多拍摄的素材,包括这个超长版本,在巴黎地区就有200万人次观众看过这部影片。可以说,这部影片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1990年 《Nikita 尼基塔》
相隔两年多以后,贝松再次推出自己的又一部力作《尼基塔》。几个流氓地痞抢劫了一家商店,和赶来的警察发生火并,罪犯中只有一个女子活了下来,但她也因为枪杀警察被判终身监禁。法国秘密警察把尼基塔改造成为一个秘密杀手,为国家工作。尼基塔以新的身份重新进入社会,并有了新的爱人和生活,但这个新的身份也同时带给她谎言和血腥。影片结尾,尼基塔在完成一个重大任务之后脱身离去。
影片主要情节和结构绝非完美,甚至有点松散,这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应该是个不小的“硬伤”。尼基塔的秘密受训、执行任务的各个片断缺乏内在的联系,成了多个孤立的“生活散记”。而尼基塔各个时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既没有细腻的描绘,更缺乏深刻的理解。种种内心深处的曲折,都被乖张的外部行为掩饰起来,而这些行为除了一个原则上的解释之外,更多时候则显得比较暧昧,或多或少地带着虚张声势的成分。
影片的开始部分是很成功的,带着非洲色彩的强烈鼓声不仅引出一批街头地痞的疯狂行为,而且成为全片中惊险动作场面的音响标志。在这个大家死光光的黑色段落里,主人公尼基塔虽然只在最后几个镜头中出现,但极度黑色的心理和行为为影片开了个紧张而充满疑问的好头。接下来审讯和法庭上的几个场面,把尼基塔的野性描写得淋漓尽致。而终生监禁的判决也把故事讲得似乎山穷水尽,尼基塔看来无论如何没有办法推翻判决,而整部影片就将在这条窄路上发展,尼基塔始终处在孤立无援、进退两难的困境中,从而把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矛盾的冲突推到极至。
尼基塔始终是孤独的,生命在她看来充满痛苦,而忍耐痛苦则是她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在特训期间,还是重回社会之后,甚至找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都不能平息这种痛苦。这是尼基塔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尼基塔不断地试图找到人间温情,而又不断地失望。生日时,特训教官鲍伯带她出去吃饭,而送她的生日礼物却是杀人的指令;她和男友度假旅游,却在宾馆浴室狙击暗杀,尼基塔就在对平静幸福的渴望和无法言说的痛苦中挣扎着。这几乎是个死结:尼基塔本来是终生监禁的囚徒,而这种可以触摸到幸福却始终无法得到的生活,几乎比任何的监禁都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影片最后的结果,实在有点无可奈何:尼基塔一走了之。真的能这样简单吗?这样的结果固然令尼基塔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但情况真的这样简单,那她甚至根本不用执行任务,政府的这种行为也几乎失去了控制。好在将近100分钟的影片已经快把观众和尼基塔一起逼疯了,观众的自我带入情绪使他们忘记了尼基塔的黑色过去,所有人一起欣慰尼基塔的解脱。观众在导演引导性的刻意描绘之下,代表社会体会、谅解了罪行。从这一点上来说,导演成功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也是贝松出露好莱坞特色的**之一。
1991年 《Atlantis 亚特兰提斯》
贝松以个人方式制作了一部《亚特兰提斯》的影片,他不仅自己导演,而且自己亲自担任摄影指导和剪接,可惜影片并没有掀起大的反响。
1994年 《Léon 杀手里昻,又名这个杀手不太冷》
1994年,贝松再度出击,以《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莱昂)轰动整个世界影坛。由意大利来法国谋生的莱昂,一直是孤独的雇佣杀手。直到有一次,他为了救一个面临死亡危险的小女孩打开了自己的房门,两个人从此开始相依为命。莱昂教她“杀人技术”,她教给莱昂法文,两人的关系日趋亲密。杀害小女孩一家大小的疯狂警察找到了这两个人,一场血战之后,莱昂与该警察同归于尽。
意大利杀手在美国的亡命生涯,这本来就是个法国**中少见的题材。我们似乎能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美国意大利社区黑帮片中约略找到一点影子。在这个大片横行的新时代,贝松出于对娱乐性的追求,着眼点、处理手法、影像风格都完全不同于马丁的纽约社会写实派**,充斥影片始终的更多是枪战和爆炸的刺激性场面。尽管影片以感官刺激和夸张的漫画手法增强娱乐性,但成功的却是对两位主人公的独特刻画,其中的细腻浪漫之处,是我们无法对好莱坞动作片强求的。
雷诺饰演的“酷”杀手莱昂,把内心的孤寂和痛苦都外化为冷漠麻木的行为举止和自我封闭的风衣墨镜,这种造型可以在阿兰·德龙全盛时期的法国黑帮片中找到根据,像《独行杀手》,《杀手杰夫》等等(本专题将在以后的黑帮**中涉及)。比较之下可以看出,新时代**强调的是外化的、平面的、简明极端的影像风格。莱昂的思维在现代社会显得简单、固执,种种行为使他像个都市中最“酷”的“乡巴佬”——如果他没有了瞬间夺人性命的杀手本领,那他就是个纯粹的都市农民了。简单封闭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使这个夸张的人物更加贴近观众的心,杀手的冷酷与乡巴佬的憨直结合地是那样自然,也难怪莱昂称自己的工作是“清洁工作”。在莱昂的思维里,杀人只不过是个工作,和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同样平凡也同样无法摆脱。这就是莱昂的生存方式,他的情感也是如此封闭麻木,影片中隐约透露出当年莱昂的一段“情史”可以让我们揣测这种封闭的原因。在同样孤苦的小女孩出现后,莱昂开始恢复自己已经死去的情感,寄托他情感的象征就是片中那盆著名的花草。
小童星娜塔丽·波特曼的角色,未必有多少揭露法国社会现实的企图,分明是一种带有投机倾向的剧本操作。不过,这个角色在世界范围得到青少年影迷的喜爱,也能够从侧面反映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在这部漫画一般的影片中,贝松不仅塑造出极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而且创造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枪战段落,这也是影片能够在全世界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莱昂的出场就先声夺人,以神龙难见首尾的杀手技巧凝成气势。影片中段,莱昂在杀手基础课的传授中显示了深厚的“职业理论基础”,巩固了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奠定“绝顶高手”的场面,是莱昂十分钟搞定缉毒署大楼,从警察手中救出小爱人的段落,大有温酒斩华雄的大将风范。在影片最后一场,莱昂一身独对警方两百多人,虽然身死,但猛志长存,成就辉煌英名。这几个段落层次分明,设计巧妙,是动作片结构的绝佳范例。观众争相到影院观看这部既有狂暴的枪战场面,又有绕指柔情的暧昧老少恋的异国风味的好莱坞式大片。主演雷诺和波特曼也一举成为世界级偶像明星。
1997年 《Fifth Element, The 第五元素》
如果说贝松正是一步步走向好莱坞,并以自己个人风格的大片向好莱坞宣战的话,那么1997年的这部《第五元素》也可以说是贝松与好莱坞的一个媾和成果。不仅影片模式已经完全好莱坞化了,而且故事发生场景也是在纽约,拯救人类和地球的也是好莱坞明星布鲁斯·威利斯。影片仍旧是在拯救地球,这个古老的主题在片中政府向布鲁斯·威利斯交待任务时都险些令人发笑,而威利斯的表情也分明在说“又来了,我都烦了”。这几年威利斯也确实够累的,经常拯救美国、拯救地球,光纽约就拯救了好几次。好在这是一部娱乐片,能发笑也是卖点。除了关于未来的某些独特的想象力可以看出贝松的个人痕迹之外,影片完全可以归到好莱坞生产的一大堆科幻片队伍里去了。整个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是相当“大片化”的,未来都市的设计、未来的枪械军火、宇宙人物的造型等等都在自觉不自觉的仿效着美国经典科幻片。但不管怎么样,该片还是在1997年成为了法国**票房冠军,全球总票房超过2亿美元,并且获得戛纳**节的技术奖。
1999年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圣女贞德》
接近世纪末,贝松突然以好莱坞史诗片的模式运作完成了一部大制作的古装片《信使:圣女贞德的故事》。要知道德莱叶和布莱松的“圣女贞德”都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作品,而且几年前贝松的法国前辈雅克·里维特刚刚拍过一个版本,美国的版本也刚刚完成,贝松有把握挑战这些高手吗?这几乎是所有观众和影评人的疑问。
1429年,一个法国小女孩贞德在看到自己的家人惨遭英国人毒手后,在经历了神秘的幻觉之后,她对外宣称自己获得上帝的指示,将带领法国军队击退英军。法国储君查理,在母亲的怂恿下接见了贞德,并将大批军队交给贞德带领。在贞德神圣业绩的鼓舞下,法军战无不胜,奇迹般地将英军击退,查理也在胜利中加冕。国王登基后,一味图谋媾和,贞德被设计陷害落入英军之手。最后,贞德被指斥为巫女而被英国当局烧死。
这似乎是贝松为情人乔沃维奇度身定做的影片,影片豪华的古装大场面成了乔沃维奇展示“演技”的理想背景。从影片一开始的戏剧性转折、神秘气氛的营造,直到英法两国大军对峙交锋,贝松一直忙于刻画贞德的外部形象和神奇的事迹。就象十年前的《尼基塔》一样,贝松把对人物内心描绘的任务,全部交给女演员,任由她们表演出暧昧的“神经质”、“惊慌”、“疯狂”等等外部行为,更把解释这些行为内心动机的任务交给观众。这样单一的极端手法并不能达到更深层次揭示人物内心的结果,而更象是对于塑造人物力不从心或无暇顾及的简单处理。
和美国版本一样,贝松花了大量的笔墨描述贞德得到法王支持后的前两次战役,并着重强调了贞德作为精神统帅在战场上的神奇作用。而对于贞德面对死亡和上帝的受审程,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显然贝松并不想向影坛前辈德莱叶和布莱松看齐。 圣人和疯子就是一线之隔,也许贝松就是这样认为的。除此之外,影片就几乎没有多少好说的,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纪之交法国的西席·地密尔式的豪华巨片。对了,影片最后出现的、由达斯廷·霍夫曼饰演的上帝的使者,算是贝松对贞德题材的一个“特殊处理”吧。
第十部影片就是《天使-A》,吕克的封镜之作
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和爱情故事,我为您整理了10部用浪漫编织的**地图,截取了胶片中发生的数段爱情,以每座城市特有的人文气息,令那些故事各具特色、各自精彩。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10部**看遍全球城市爱情!1西雅图——《西雅图夜未眠》
关键词:电台、帝国大厦
一对看上去有缘无份的男女经由一个孩子的“妙想”凑到了一起,鳏夫和超龄剩女之间于是有了一段西雅图爱情故事。他们没有刻意在美国这座多雨的城市展示海枯石烂的狗血剧情,却是在著名的帝国大厦上来了一段有滋有味的情调约定。兜兜转转之后,两人情定高楼。缘,妙不可言。
城市恋语:“当你被某个人吸引时,那只是意味着你俩在潜意识里相互吸引。因此,所谓命运,就只不过是两个疯子认为他们自己是天造一对,地设一双。”
同城情作:《晚秋》、《北京遇上西雅图》
2纽约——《纽约,我爱你》
关键词:邂逅、闷骚
这座伍迪·艾伦最爱的城市,通过一群名导演和大明星的演绎,促就了“小资情调”的终极展示。无论是岩井俊二镜中因一部《罪与罚》牵系起的缘份,伊桑·霍克与Maggie Q在斑马线上暧昧性感的搭讪调情,还是一段坐着轮椅的谎言引发的爱情……每个区都有自己的传奇,都有自己的甜美格调。
城市恋语:“这个旅馆没有多少美国人,这是纽约最讨我喜欢的地方,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
同城情作:《曼哈顿》、《纽约的秋天》、《两个情人》
3洛杉矶——《风月俏佳人》
关键词:灰姑娘、骑士
她是红灯区的流莺,他是身家百万的企业巨头,然而命运偏偏让他们相逢在洛杉矶街头。这个略显荒诞的故事因为有了年轻的茱莉亚·罗伯茨而显得不那么匪夷所思。她的活泼、美丽以及坦率的幽默感不仅征服了青年才俊爱德华的心,也倾倒了银幕前的万千观众。
城市恋语:“当我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每次我做错事 妈妈就会把我锁在阁楼上。我就幻想自己是个公主,被邪恶的皇后关在塔楼上,突然来了一个骑士,骑着一匹白马,身后彩云缭绕,他举起手,拔出长剑。我向他挥手,他就爬上塔楼,把我救了出来。在我的梦想中,从来没有过一次是骑士对我说,来吧,宝贝,我送你到一个豪华公寓去。”
同城情作:《天使之城》、《和莎莫的500天》
4伦敦——《真爱至上》
5巴黎——《巴黎,我爱你》
关键词:烂漫、华丽、古老
海外度假就选第六感;http://wwwsenseluxurycom
塞纳河畔追踪一个修行少女的神秘浪漫,玛海区一对同性恋男子的邂逅,在巴士底广场游荡的出轨男子,圣丹尼一位用心眼看人的盲男子用自己的一切爱一个女孩……这座法国浪漫之都的边边角角都经由**人之手触探到了,用简单的人生小品构筑了一个多棱的爱情艺术品。
城市恋语:“现在,哪怕已经过了很多年,只要一看见穿红外衣的女人, 他的心还会颤抖。”
同城情作:《天使爱美丽》、《巴黎小情歌》、《新桥恋人》、《戏梦巴黎》
6罗马——《罗马假日》
关键词:童话、公主
凝聚了意大利全部历史沉积的罗马城,因短发精灵奥黛丽·赫本的旋转而生机勃勃,这部被无数人铭记的经典爱情**,通过一位公主的初恋故事在罗马洒下了爱情的光辉。格利高利·派克骑着机车带公主浏览全城的时候,观众亦跟着他们的脚步享受了罗马最明媚的春光。
城市恋语:“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这很难说,罗马!不管怎么说,就是罗马。我将会永生永世珍惜我访问此地留下的回忆。”
同城情作:《罗马新年》、《爱在罗马》、《许愿池艳遇》
7威尼斯——《魂断威尼斯》
关键词:单恋、美少年
托玛斯·曼那部亢长厚重如学术著作的小说经由维斯康蒂之手改编成了一部美若晨星的“单恋曲”,威尼斯的浮光掠影配以美少年娇嫩的玫瑰面颊,为威尼斯烙下了最深的情书。老迈的艺术家在威尼斯每条临水的弄堂里兜转的追随,少年踏过海滨的轻盈脚步,宛若天使刚刚降临这座上帝都钟情的水之城。
城市恋语:“有时候我觉得,艺术家就象是在黑暗中瞄准的猎人,不知道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能不能射得中。但你不能指望生命能照亮目标,让你瞄得准一点。”
同城情作:《情定日落桥》、《卡萨诺瓦》
8柏林——《隔着柏林墙的爱恋》
关键词:爬墙、密爱
即便是政治局势最紧张的年代,也无法阻挡爱苗的滋生,于是有了《隔着柏林墙的爱恋》。东柏林的守卫与西柏林的女生隔着一道墙、一扇窗拼命传递情愫,哪怕被恐吓、被阻拦、被拘查,也无法阻止他们越走越近的脚步。这段爱情才是推倒冰冷高墙的最大力量,也是这座饱经战火侵袭的城里开出的一朵坚强的小花。
城市恋语:“我们带上巧克力和香蕉去欢迎他们,哦,不,还要有香槟!”
同城情作:《柏林爱情》、《柏林苍穹下》
9维也纳——《爱在黎明破晓前》
关键词:偶遇、叨唠、文青
美国男孩与法国女孩在风光旖旎的维也纳炮制的“一夜情”如此刻骨铭心,他们谈谈情、散散步,带观众游遍这座闪耀艺术光芒的古老之城。普拉特的公共游乐场,夜幕下的河岸,神秘的吉卜赛女郎奉上的占卜预言,乃至明月当空时公园的亲密相拥,最后都成了**史上的经典桥段。九年之后,这对聚散有时的恋人将再次相逢,延续维也纳“人生若只是初见”的美好。
城市恋语:“如果现在给我一个选择,永远不见你还是娶你,我会选择娶你。也许这有点浪漫过头,但好多人结婚的理由比这还少。 ”
同城情作:《第三人》、《钢琴教师》
10 巴塞罗那——《午夜巴塞罗那》
关键词:热辣、极端、艺术
伍迪·艾伦把《理智与情感》的故事放在了热情奔放的西班牙第二大城市,那里有一群追求情欲的男女,风情肉感的斯嘉丽·约翰逊与保守端庄的丽贝尔·豪尔都为一个西班牙艺术家神魂颠倒。开放到有些*荡的多角关系,将西班牙的旖旎风光全数收在镜中,令**充满盛夏的香气。
城市恋语:“人们兜兜转转,活了几千年,也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抛弃自尊心,放下优越感,毫无所求地爱一个人。”
同城情作:《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真正的幸福或许就是这么简单的坚持。七夕已到,愿你与城同在,与 TA 同欢。
这部**根据1985年畅销小说《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得来,是由德国作家聚斯金德所著。这是一部演义人性,社会,理性与感性非常透彻的的作品。欲望一方面扼杀了人们固有的天真,另一方面又刺激着人类生存与向上的激情。格雷诺耶在刚出道的时候,在刚刚进入专业香水世界的时候,只是留恋一些无生命的花草,有着人的气味的衣物,而一旦这类东西对他的创造没有了动力,他必然的走向了直接残杀有生命的人的道路,欲望驱使他直到生命的终结。而在书的前半部他还未正式成为一个罪孽深重的杀人犯时,他甚至是被同情的。欲望促使他谋杀了别人,同时也在无形中谋杀了自已。在这点上他与书中的其它人物无本质上的区别。
《香水》的上映让人们期待了二十年。二十一年前,Süskind的小说被文学界称为“一个重要的事件、一个奇迹,无数制片商争购**版权,隐居的 Süskind认为,只有《闪灵》和《发条橙》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才能执筒。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3年后,Süskind的好友、曾拍摄《玫瑰之名》和《帝国陷落》的伯恩德艾钦格以千万欧元求得《香水》**版权。《罗拉快跑》的导演汤姆·提克威获得伯恩德艾钦格青睐执导本片。
根据畅销名作拍片,这种方式为**增加了神秘感与亲切感。面对大批书迷,伯恩德艾钦格说:“我们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营造出气味的氛围。” 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他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用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20几次的鼻部特色和深呼吸镜头、以慢镜调动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不过,汤姆·提克威用须后水代替了重要的道具:香水。
一个从出生身上就完全没有味道的男子葛奴乙,却是个嗅觉天才,他能制造出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杰出香水,这些香水的制作方式和一般的并无不同,唯一差别之处,是他所使用原料—处女的体香,只要是葛奴乙挑选中的女子,他便不计一切代价将她杀害,将新鲜的尸体身上的香味用来作成香水的材料,让这个香味永远只专属他一个人……。
1744年,法国,香都弥漫着难以想象的恶臭,肮脏杂乱的菜市场;一个男人将一筐鱼倒下,和一个同样浑身腥臭,湿头发披脸前的女人。片刻之后,这个女人突然表情痛苦,镜头转向她圆突的肚子。她倒在地上,使劲,然后伴着哗啦一阵水声,她用杀鱼刀剪断自己这部分脐带,踢开婴孩--这就算生产完毕。有人前来,她吃力站起来,神情虚弱恍然,然而却真的似乎没有发生过什么一样。
那个婴孩躺在鱼堆上,肚子上的脐带,浑身的残血,让人看了可怕。他闭着眼,但是小鼻子抽动。四周的一切气味,鱼腥味,狗味,垃圾味……刺激着他天生无比灵敏的嗅觉。约一分钟之后,他终于睁开眼睛发出哭声。
人们开始寻找声源,通过鱼摊掩布的缝隙看到了这个才出生的婴孩,于是寻找孩子的母亲。
这是第一个因为他而死的人。第一个遗弃他的人。他的母亲。在他出生的那一刻遗弃他。不知道他吃什么度过生命最初那段时间。他竟然这样活了下来。他叫Jean-Baptiste Grenouille。
在襁褓里被送去孤儿院,刚到的夜里占了一个男孩半张床。这个男孩和其他几个孤儿打算闷死他。他的哭声吵醒了孤儿院太太,救了他,也让那些孩子吃了棒子。可以想象他慢慢长大,都是不受其他孩子欢迎的,于是他很大了才开口说话。而灵敏的鼻子早已让他和任何人不一样。他总是用力吸气,闻着各种新鲜的气味。也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学语言背单词--用嗅觉。他甚至可以闻到很远以外池塘里的青蛙卵。
他把树枝,树叶,苹果放在一起闻,背后飞来一个果子,他闻到所以躲开,不知道那个砸果子的孩子会不会被吓到。他甚至闻死老鼠,闻到里面的蛔虫。
再大些,他被卖去码头当劳工。孤儿院太太却被抢钱的人杀死在几步之外的门口。这是第二个遗弃他然后马上死去的人。
Grenouille在码头干活,突然有天工头让他一起到巴黎市区送货。这一行,大开“鼻界”。各种各样新鲜的气味在城市中间向他飘来。他在香水店外隔窗闻了很久。店里生意兴荣,调香师在太太**面前晃动香水瓶,飘动滴着香水的手帕,她们则一片痴迷神情。尤其那蓝色瓶子里的香水,更是迷惑众人。
突然一股特殊的气味吸引了他,他寻香而去,跟踪一个红发少女的背影走过了几条街。他从未闻过这种香味--少女和她那篮柳橙。少女给了他第一份爱--以为他想吃橙,伸手递给他两个--这个善良的女孩,片刻前曾同样送给街边乞丐老太两个橙。
他说不出一个字,也没有接橙,却是捧住女孩的手,死命闻。女孩吓到,抽手转身逃走。而他那超能的嗅觉,哪怕跑了几里也能够寻找。
他找到她,从背后出现,继续闻女孩的背。女孩回头,吓了要叫,正好有人经过,他堵住她的嘴。
第三个因为他而死的人,第一个他杀的女孩。但是是误杀。
他愣住,那一刻他没有太多想法,既没有害怕,也没有伤心,他一时还没有接受现实。他舍不得那个充满神奇香味的身体。最终他解开她的衣服,嗅遍她全身,很用劲地嗅。最后,尸体冷却,香味不再,他开始不安。
回去工头那里,挨了一阵打。而那晚,他一直没有睡,他在思考。回味那少女的气味,思考不再存在的气味如何复制。
香水店没有一个客人,老板兼调香师在内打瞌睡。当年年轻有为的调香师已经江兰才尽,没有灵感,甚至嗅不出那蓝色瓶子里香水的配方。房子时不时地震般颤动一下。
一天夜里,Grenouille送一批皮料去香水店。他的鼻子第一时间闻过所有气味,辨认和记忆更在瞬间完成。
老板终于同意他试,只同意配一小瓶。他不认识那些瓶子里东西的名字,但是了解气味。很快,他配好,老板又惊又怒,他说他没有完,又加又配,然后说那才是出色的香水。老板闻也不闻赶他出门,但是同意考虑收他。
第二天,老板把他从工头那里买回。那个工头开心地拿着钱,却在桥上失足落水。第四个因为他而死的人。也是第三个遗弃他的人。
香水店因Grenouille东山再起。他实验着他的想法。老板教他各种基础常识,如何将原料(花草)煮沸再蒸得植物浆液,以及香水的前,中,尾三调。每个调4个小瓶子,但是需要非常与众不同的第13瓶压轴。这样的气味才能留得很久很久。
一天夜里他砸了很多东西,老板赶去看,他实验了丢各种东西进大锅炉(玻璃杯,皮料,甚至小狗!),但是什么气味也没有得到。老板告诉他,这些东西就是不会出来气味的,不存在的就是无法复制。就这么一句话,无法复制物体原有气味,竟让他立即晕倒,差点死去。老板很紧张他的安危,但是不是因为爱,是因为他给他带来很大利益。
他醒了,喃喃着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复制气味。他离开了,于是和老板达成协议。他留下很多香味配方。
老板拿着那本配方开心入睡,然后房子震动,这次是彻底倒塌。
这次,是他离弃老板,但是老板还是在他离开之后立即死去。
Grenouille需要远离大城市,找简单,纯净的环境去思考复制气味的方法。他需要复制那个不在存在的红发少女的气味。
没有地图,没有任何工具,靠着鼻子的辨别方向,岔路口凭着感觉选择。
他在一个山洞里住了很久,慢慢忘记了自己的计划。一天夜里,他梦到那个红发少女,他就站在她面前,而她却看不到他。他对她而言不存在。他醒来拼命闻自己,再冲进大雨中洗澡,再闻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他害怕自己就这样死去,然后没有谁记得他曾经存在过;更可怕的是,也许他根本就不曾存在。
他要继续他的计划,他要寻找和尝试他的方法。
又是一个红发美少女,因为这个美少女的体香,Grenouille来到这个小城。小城开始了不幸。他继续实验他的想法,煮了一个女孩,但是什么都没有得到。之后他花钱找妓女回来,想把发膏似的那个东西涂在她身上,然后用类似保险膜作用的布裹起来,隔上一夜再刮回来,这样会有女人的体味。结果那个妓女怕了,于是他开始了蓄意杀人。
小狗证明了他这次实验的成功。
这以后,接连12个女孩遇害,被发现时候都是被剪了头发的裸体。小城开始恐慌,骚动。
不过他的嗅觉太灵敏了,别人在哪里,在干嘛都不能逃过他的嗅觉。
那一排准备前、中、尾三调的小瓶子被装满。剩下最后一个。最重要,最特别的第13瓶香。那个红发少女一共逃过3次。她聪明的又极爱她的法官父亲要求搬家,知道那个坏人要在这些女孩身上得到什么才会完结。他预感最后这个人就是他最爱的女儿。
他还故意兵分两路,让仆人上女儿的马车,自己带着女儿单独逃跑。
父女二人在一个家庭旅馆住下,父亲将女儿锁在窗口对着海的悬崖的房间,自己在隔壁。但是,钥匙,居然放在床头柜!女孩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更觉得委屈。
夜里,Grenouille从房东的窗口爬进,他去父亲房间,拿走了女孩房间的钥匙。
第二天清晨,当父亲打开女孩的房门,女孩像其他女尸一样被剃了头发裸体躺在床上。父亲的哭痛彻心扉。不远的山坡上,Grenouille在专心蒸煮这最重要的第13瓶香。用最快速度加入已经调制好的香水里,藏进贴身衣袋。然后被捕。
女孩的父亲将Grenouille倒吊,置于水桶中再抽上来。他神情呆滞地苦苦逼问Grenouille,为什么要杀他的女儿。
一个伤心欲绝的父亲,苦求完全没有意义的答案,只因为他已经不知道缺失的生命要如何继续。
回去那个小城,全城人都恨他,都要看着他死--那种叫嚣、那种痛恨。
可是,Grenouille把香水通过手绢点在自己的大动脉上。他用这瓶完美香水迷惑了所有人。
前调:人们感动地拜他,觉得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中调:人们迫切需要他的香味,得到时几乎要昏厥;
最后,他把那块滴了香水的水帕抛了出去。
尾调:人群全像着了魔一样,开始脱衣,开始**。有异性也有同性,甚至三人,甚至神父。
Grenouille也嗅着这个香味。他自己也从前调走到中调再到尾调。人群踢翻一箱橙的时候,他想起最初那个红发少女。
这时,他的幻想里出现的是少女向他伸出手来,他们拥在一起……相爱相吻,身体接触,气味并和。
然而所有人都被香水迷惑了时,他却清醒。他清醒记得她僵硬地躺在地上,她死了,那个体香不再,眼泪滚下他的脸庞。
这瓶香水让人都有爱的错觉,就是让人得到最想要的。哪怕是幻境,也至少存在。所以那些人疯了晕了迷糊了,但是那个状态应该是幸福的。
唯独他,错觉只是片刻,始终清醒所以痛苦;他意识到他的爱已成风,于是绝望于是消失。
原来Grenouille还是有爱的。
第13瓶香的那个美少女的父亲向他走来,他也还清醒。可是当他走近,也还是跪倒在这个香味里,抱着Grenouille痛哭……因为失去儿子,无比珍惜女儿。当都失去,心已跟着死去。
这瓶香水让他得到他最想要的环境,所以他跪倒,抱住Grenouille哭……
Grenouille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在难民区那样的地方,将整瓶香水从自己头上倒下。那些身上破烂肮脏并且饥饿的人们冲来围着他,要吃掉他。对于这些人,最想得到的就是不再饥饿。他们闻着那个香味时候的神情就好似一块巨大的可口肥肉近在眼前。然后,他就这样消失。只剩下衣物和那个倒尽的空瓶,如同他出生之时,一无所有。
诺贝尔奖大家并不陌生。
获得诺贝尔奖是许多搞研究人一生的梦想。
而中国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也用了一个世纪。
诺贝尔的任何奖项,不仅代表着财富,也代表着时代的最高荣誉之一。
晓得诺贝尔奖的人许多,但是晓得奖项创始者故事的人却非常少。
诺贝尔,这个曾被称为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的人
他只上过小学,一生却有200多项发明专利。
他一生都在研究炸药。可他的弟弟在实验中去世,他的父亲因为炸药终身残疾。
他赚了那么多钱,却一生孤单,最后在一群异国他乡的陌生人中去世。
诺贝尔出生于1833年。出生的那一年,他的家庭因一场大火而破产。诺贝尔也因为从小过于瘦弱,一度被担心是否能够活到成年。诺贝尔的妈妈名叫娅赛,受到过较好的文化教育,为人乐观,在一场大火之后对生活依旧信心满满。他的父亲名叫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个普通机械师。那时父亲是一个热心科学的人,尤其喜欢化学实验,虽然家庭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但是他研究炸药的热情从没消减。
8岁那年,诺贝尔到当地的约台小学上学,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接受的正规教育。由于生病,诺贝尔的几乎没在学校上过什么课,可他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曾有富二代嫉妒诺贝尔的成绩想「修理」他一下,可是想到诺贝尔家是做炸药的,他们也就放弃了。诺贝尔曾问过自个的父亲:「炸药是一种杀人的东西,那爸爸你为什么还要制造它呢?」他的父亲回答:「可是炸药也可以用来开山辟路,发展工业。技术并没有好坏,关键看人怎么使用。」之后不久,诺贝尔的父亲的研制的水雷被俄国皇帝赏识,全家搬去了俄国。于是父亲给自个的三个孩子请了当时俄国最有名的化学家当他们的家庭教师。
那时候,九岁的诺贝尔除了俄语以外,他几乎每一天都在学习化学。虽然诺贝尔的最高学历仅止于小学,但是这却对他学习化学没有丝毫影响。诺贝尔从小喜欢跟着父亲,在工厂帮忙。久而久之,在他也喜欢上了父亲在做的事情。 诺贝尔没有接受太多的学校教育,受家庭的影响很大,16岁的他就已成为了一名有能力的化学家。1859年,父亲所在的工厂破产,诺贝尔一家搬回瑞典。当时瑞典的炸药根本满足不了采矿的需求。于是诺贝尔和他的弟弟一起,建立了一所实验室,开始研究炸药。 经过多次试验,诺贝尔终于发明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诺贝尔开心得不得了。可研究炸药不是开玩笑的,随时都有危险。
1864年9月3日,他们的实验室在制造炸药的时候发生了爆炸。弟弟被炸死,父亲也受了重伤。这对诺贝尔来讲是巨大的打击。周围居民也开始非常害怕,强烈反对诺贝尔的实验室继续,瑞典 也禁止重建这间实验室,并以为诺贝尔是「科学疯子」。这种改进的炸药把他们的实验室送上了天,巨大的声响让法国的民众认为他们遭到了「神罚」,不了解事情真相的人甚至以为,诺贝尔是在研究巫术。 整个欧洲都不允许诺贝尔建厂,因为他们怕诺贝尔把「神罚」带给他们。诺贝尔忽然发现,那些以前支援自个的人们突然变成了自个的敌人。
偌大的一个欧洲,竟容不下一个诺贝尔。他陷入了双重困境。
不得已,诺贝尔只能把自个的第一座工厂建立在了一条破旧的驳船之上。这条船同样也是诺贝尔工业帝国的起点。可在船上到底有着诸多的不方便。诺贝尔努力让瑞典 看到新型炸药的潜力,瑞典这才允许他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地方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工厂。
可命运却偏偏不肯放过这个落魄的男子,诺贝尔这座化工厂生产出来的硝化甘油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和火车中引起了大爆炸。这种灾难性的爆炸让民众痛斥诺贝尔是「恶魔」,并接连 要求 禁止使用这种产品。在巨大的压力下,各国 纷纷出台了硝化甘油的禁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这种产品。诺贝尔又一次被逼到了穷途末路。过去带来荣誉和财富的炸药,变成了致命的武器。
诺贝尔只得来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并在那里建立了自个的第二座工厂,开始炸药的改造工作。这一次,诺贝尔终于研制出了一种安全的,无论怎样碰撞燃烧都只能用雷管引爆的炸药。为此,诺贝尔和他的父亲一起获得了瑞典科学院颁发的最高奖「雷特斯泰奖」。可是这奖,却让诺贝尔高兴不起来。
诺贝尔研究成功是1864年,而从1840年开始,世界上的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研制出来的这种炸药被世界各国大量的用于军事。世界各国 都把它当做杀人的工具。
同样的孤单,也出现今他的感情生活中。
他总共有3段感情。诺贝尔17岁的时候去法国学习化学。在巴黎的塞纳河畔的一座桥上诺布林邂逅了一个漂亮的姑娘,马上他们便陷入了热恋。可他们的爱情跌宕起伏的就像韩剧一样。恋爱的第二个月,这位姑娘被癌症夺取了生命。
26年后,诺贝尔发明了胶体炸药。炸药成功试爆的第二天,诺贝尔就迎来了一个女秘书。诺贝尔对伯莎一见倾心,因为她是诺贝尔的秘书,诺贝尔追起她来非常轻松。可刚追了没多久,伯莎便告诉诺贝尔自个早就心有所属,伯莎对诺贝尔说:「我们还是当朋友吧。」诺贝尔在被火速发放好人卡后,郁闷的诺贝尔在奥地利来了一次商业旅行。在路过维也纳的一家花店的时候,诺贝尔遇到了卖花女索菲。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索菲不仅貌美,而且也没有男朋友。当时已建立自个工业帝国的诺贝尔财大气粗地给索菲买了一套漂亮的别墅,不久后又在巴黎的富人区给索菲买了一座华丽的公馆。
纵然她没有什么文化和教养,诺贝尔也依然想让她成为自个的伴侣。可是15年间,索菲除了对诺贝尔的礼物照单全收外,对伴侣这件事却不太认可。1891年,索菲给诺贝尔寄出了一封信,告诉他要「喜当爹」了。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诺贝尔一怒之下,支付了30万分手费给索菲。从此再无联络。
诺贝尔曾自嘲说自个是「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他居无定所,没有妻室儿女,他的生活中只有工作,他曾说「哪里有工作,哪有就是我的家。」诺贝尔曾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描绘了这样的一个情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临终时没有一个人在他耳旁温柔的说过一句话,咽了气也没有一个亲人为他合上眼皮」。事业上的成就,没有给诺贝尔带来多少安全感。
他越成功,越悲哀地发现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分享快乐的亲人,也没有任何可以互相支撑的伴侣。去世之前,他的义大利医生和法国医生围绕在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们听不懂这个通晓5国语言的老人在死前发出的瑞典语嘟囔。他们用尽了各种办法,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去世,帮他合上眼睛的,还是他的法国佣人。
在诺贝尔死后,用他的财产设立了诺贝尔奖,用来奖励那些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其中还开创性地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可这样一个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奖项也惹来了不少风波。首先是诺贝尔的祖国瑞典指责诺贝尔「不爱国」。一家媒体是这么说的:「一个瑞典人给瑞典带来没有任何利益的麻烦,那便是纯粹的不爱国。」接着,有人开始鼓吹诺贝尔的亲人拿回属于他们自个的遗产。然后, 开始发声说诺贝尔的遗嘱没有合法性,「他应当把自个的遗产还给社会上的人民。」
诺贝尔设立的奖项给了后代巨大的荣誉。可他生前却一直说: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在那个战乱纷繁的年代,他全部想要的,也许,只是一个可以最终回去的依靠。
诺贝尔的一生注定是孤单的,他不善言辞,爱好孤单且易于畏缩,所以对一般大众只将他视为战争与破坏工具的发明人而不多做辩解。他喜欢思考,具有空想的诗人及梦想家本质、敏锐的洞察力及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憎恨战争,对炸药被转为军事用途而感到忧心。总之,他的性格中有相当明显的对立性。他对人生常保持着诗人的态度。
毕译左拉早期小说内容简介
赵兴华2013年10月
左拉(1840—1902)是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巨匠,自然主义文学大师。
左拉早年的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兼有自然主义准确、详尽、客观的写实风格,以及实验小说对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和分析。他的文风清新,文字优美抒情,他那诗一样的语言,清逸流畅;许多故事情节曲折惊奇,引人入胜,细致而耐看,读后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这些小说在当年曾深受法国女性读者和青年读者的青睐。
这次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首批出版的毕译左拉小说,是左拉早期的作品,包括三部长篇:《克洛特的忏悔》、《岱蕾斯·赖根》、《玛德兰·费拉》和五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给妮侬的新故事》、《磨坊之役》、《蒲尔上尉》和《娜薏·米枯伦》。其中《给妮侬的故事》是左拉的处女作,而《克洛特的忏悔》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它们几乎囊括了左拉发表过的大部分中短篇小说。
其中的七部小说,1948年曾由世界书局和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过,《克洛特的忏悔》1998年曾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过。除《岱蕾斯·赖根》外,其余七部小说在解放后都没有出版过。这次新出版的八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毕修勺先生亲自修改后的新版本,新版本已于2013年7月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如下:
《给妮侬的故事》 左拉著毕修勺译2013,7
这是左拉将1859~1864年间发表的短篇,于1864年结集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处女作。他用优美抒情的文笔,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梦幻仙境中许多美丽的童话小故事。
辛普列斯: 叙述了在美丽的森林和小动物中,一位森林王子和泉源女神水花相爱的浪漫故事。
跳舞签名册:以诗一样的语言回忆起舞蹈女神的仙姿和乡间男女纯朴、粗犷的舞蹈。跳舞签名册,它曾使女子们回忆起那艳丽的青春,许多曾经瞬间相遇的那些俊男和好友们,勾起那无穷的思绪。
爱我的她:穷人们,缺情少爱的各式男女老少们,花了两个铜子,终于在魔镜中看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爱我的她”,享受到了心灵的满足。而这个“她”,却是扮演“大众情人”的一个贫苦女工。
爱的仙女:在古老城堡中,等待人欣赏的美丽少女,遇到了英俊的青年骑士,在爱的仙女保护下,相亲相爱,终于变成了爱的连枝玛柔兰花。
血:战场上,四个战士从死尸堆里起来,消失在黒夜中,各自做了可怕的、凶残的、血流成海的噩梦。清晨,他们终于醒悟,埋掉了武器,去靠劳动挣回自己的面包。
贼和驴子:这是两个献媚的游荡青年,紧追年轻女子求爱,大献殷勤,而女子早已心仪他人,两人被人愚弄的一个可笑故事。
穷人妹妹:善心的穷人妹妹得到了圣母的魔法铜子,给天下穷人广施钱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道德和人性。
大西顿与小曼德利漫游记:通过童活式的游记漫谈,左拉阐述了他对国家、政治、战争、历史、科学、教育、理想社会、动物本性、人性……等等的观点和看法。
《克洛特的忏悔》 左拉著毕修勺译2013,7
贫穷诗人克洛特出于怜悯、爱恋,收容了沦落街头的青楼女子罗兰斯,试图以真诚的爱,使其感化、改造,脱离污秽、邪恶。诗人日久生真情,自甘沉沦,想追寻人间纯洁的真爱。但自小流落街头、在污浊中长大的罗兰斯,却对此木然、愕然,无法理解,只有本能的顺从和习惯的反应,在爱情观上她与诗人可以说没有交汇点。本性难改的她,依然留恋往日的场景,无可救药,私下仍去操旧业。心灵和自尊心受到极度损伤的诗人,最后只得默认自己的无能,伤感地黯然离开巴黎,逃回故乡,到清静的南方——普罗旺斯去疗伤。
这是一出法国版的诗人才子和风尘女子令人感叹的爱的悲剧。
1998年,此书曾在台湾以世界文学名著精华本出版,在大陆是首次出版发行。这是左拉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融入了作者早年在巴黎闯荡、谋生、失落、沉沦时,许多自身的感受与经历,文字秀丽、隐晦,情感真挚,以书信体写成。
《岱蕾斯·赖根》左拉著毕修勺译2013,7
生于非洲的混血儿岱蕾斯,内心充满野性、 、话力,长期与体弱多病、庸碌怯懦的丈夫赖根相处,倍感压抑。当丈夫的朋友,精力旺盛、健壮贪欲、懒散成性的罗朗出现之后,两人立即迸出爱的火花,为延续 ,他们谋害了赖根。犯罪后,两人曾设法掩饰案情,但自身的热情已经消散,情欲已不再吸引他们,而内心的恐惧、焦虑和死者的气息、幻影,却时时向他们袭来,使他们精神崩溃、发狂,梦魇缠身,无法驱散死者的阴影。在极度恐惧之下,相互折磨、防范,最后竟反目成仇,双双服毒身亡。
这是左拉早期根据一桩社会谋杀案,试图用实验小说的手法,以生理分析为基础,写出的病态心理分析小说。小说发表后,曾引起法国文坛激烈的争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会“污秽恶臭”,是“腐烂性文学”,有人则认为“结构完美,构思巧妙,体现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严肃的观察者所追求的不是消遣娱乐,而是真实”,是一部“在当代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当然这有些过誉。
《玛德兰·费拉》 左拉著毕修勺译2013,7
懦弱的贵族私生子威廉,偶遇年轻、美丽、成熟的玛德兰,两情相悦,双双坠入爱河。为了不伤情感,对初恋女友一往情深的威廉,不想知道玛德兰的过去,但是在求爱的旅途上,却处处残留着玛德兰过去情夫的痕迹。这个情夫不是别人,正是过去一直保护过威廉、深受威廉敬重爱载的、正在海外服役的好友贾克。
几年过去了,威廉、玛德兰和他们的女儿,一直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此时,大难不死的贾克,却奇迹般地突然从海外归来,使这对夫妇非常狼狈、尴尬。对两个自己最爱的人:爱妻和好友,过去的情夫和丈夫,内心情感的纠结与煎熬,使他们无法面对。于是,两人设法逃避、隐匿,远走高飞。但是,那些无法磨灭的往日回忆,那些剪不断的情丝,那些情夫留下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爱的痕迹,却无时无处不在折磨着、敲击着两颗年轻的心。善良的弱者,经受不起这种打击,不敢直面人生,旧日情人的阴影和残留的痕迹,始终挥之不去,内心的疑虑、犹豫左拉简介,理智与感能的冲突,使他们怀疑自己今后是否还会有真的幸福和真的爱。最后,在爱的纠结与痛苦中,双双服毒身亡,自毁情爱。
它是《岱蕾斯·赖根》的姊妹篇,同样是一部用实验小说的手法,进行解剖的生理和心理分析小说。
《给妮侬的新故事》 左拉著毕修勺译2013,7
左拉将1865~1874年间发表的短篇,结集成《给妮侬的新故事》,于1874年出版。这是他给妮侬讲述来巴黎后的种种感受、对故乡普罗旺斯往事的深情回忆及各式小人物的故事。
洗澡:古堡中,亚德琳夜间在清池中洗澡,邂逅了曾暗恋她两年的年轻伯爵,两人演绎了一场浪漫、隐隐相爱的故事。
草莓:在春天的田野上,展现了一对少男少女清纯相爱的情景。
大米舒: 这是中学时代,憨直的农家学生带领学生反抗校方的故事。
断食:一面是疾言厉色地要信徒们赎罪、忏悔、断食、接受炼狱的煎熬,自己心里却急切地想着快点赶去享受贵妇人的美酒佳肴和美人的抚爱。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教士道德的虚伪。
侯爵夫人的肩膀:在社交场上,侯爵夫人展露其美丽的肩膀,放纵的姿态,这常常成为一种招牌和政治斗争的武器。
我的邻人杰克:生动展现了一个善良、贫穷的抬尸夫,因职业的卑贱,压抑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情景。
猫的天堂:偷逃后,经过一天流浪生活的体验,家猫最终发现:家才是猫的天堂。
莉莉:巴黎的小女孩,自小就被培养成一副摆弄礼仪、搔首弄姿、贵妇人滑稽的式样,令人感叹、吃惊。
爱神小蓝袍的传说:她是以爱心在拥抱世界,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爱,将爱施舍给经过的每一个路人,以减轻人们的痛苦。
铁匠:乡间的铁匠勤劳、健壮、阳光,用铁和火为田野提供农具,在烈火中锻造着明天的社会,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失业:一个失业工人的家庭,没有面包,忍饥挨饿,呈现出一副无奈、无助的悲惨景象,令人心酸。
小农村:昔日荒野、宁静、平和的小农村,突然飞来大祸,残酷的战争,血流成河,使它一夜成名,变为坟场。这种滑铁卢式的小农村,今天究竟在哪里?
忆:与妮侬一起深情地回忆起昔日的往事和漫游的情景,遐想联翩,思绪万千。忆起:在普罗旺斯一起观看“圣体瞻礼”的 ,和那色彩缤纷的热闹场景;夏日,在塞纳河喧闹的浮动浴场上,看那千姿百态的浴客各露丑相;冬季的清晨,一起守候在岗岭的松树林中,巧计逮鸟鶺;在家中抚弄和观察两只个性绝然不同的母猫,看它们是如何地斗智、活动;清晨,在喧闹、杂乱的菜市场上,察看那种种忙乱的景象;到郊外访问波希米亚人,看那肮脏、贫困的栖息场所和她们的魔法表演;去探访制造各种人造宝石的化学家;在凡尔赛荒凉的石头广场上,观看刈草妇人与蔓草和苔藓斗争的场景。
忆起:军队出征时的那种英武场面,当带回死亡信息,战士归来时的那种凄凉景象,以及老兵对战争真实感受的诉说;活着是骑士,死了也是骑士的贾克,情人死了,他愤怒地用武器守卫着死者的幽灵,直到战死;浪漫的巴黎人,他们都纷纷拥去凭吊和游览昨天的战场,并观看远方战斗的情景。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一小节一小节的叙事散文。
约翰·古尔东的四日:从小跟着叔父长大的青年农民约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布下了爱情,就奔赴战场;在战场上,在生与死的人生搏斗中,他侥幸生还;返乡后,结婚生儿育女,勤俭持家,使田庄十分兴旺,不久,叔父年老去世;当冬天来临,一场大水又毁灭了他的一切,冲走了家室和妻儿,只剩下他和小女儿,经受了灾难和悲痛的他,却依然是在想:等着来年再奋斗。
四季的变换轮回,生命总是生生不息地繁衍,继续着永恒的苦与乐。
《磨坊之役》左拉著毕修勺译2013,7
你想知道一个头脑清醒肢体已僵死的“假死症”病人,在病危时,妻子悲啼,被医生判定死亡之时纠结的心情和想法吗?你想知道“死者”在被钉入棺木、掩埋入土之时内心的感受吗?你还想知道他在地下死而复活,挣扎求生,奋力自救,以及逃出地狱重见天日时的真实情景和种种思绪吗?再有,几个月后,当这个已“死”的丈夫,见到自己年轻的妻子已投入新情人的怀抱时,他又将作出怎样的人生决择呢?请看《奥里维埃·柏伊格的死》的描述。
《磨坊之役》讲述佛兰梭士和多明尼克正准备举行订婚礼时,普鲁士士兵突然袭来,为保卫家乡,多明尼克不幸被俘,第二天他将被处决。深夜,佛兰梭士冒险救出并放走了她的情人。翌日,普鲁士士兵发现俘虏已逃跑,而且还死了一个士兵。于是,军官逼迫佛兰梭士去找回她的情人,等候处决,否则就将杀死她的父亲。在父亲和情人之间,她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位死亡,在这样一种残酷的选择面前,她又将作出怎样的选择呢《磨坊之役》中将给出它的答案。
这是发生在普法战争时的一个悲壮而又感人的小故事,是一篇拷问人性和灵魂的杰作,也是左拉自然主义的一篇代表之作。
《娜薏·米枯伦》 左拉著毕修勺译2013,7
娜薏·米枯伦:自私、怠惰、放荡左拉简介,在城里娇生惯养的东家少爷佛雷岱列克,随母度假,与自小相识的健康、美丽、充满活力的佃户女儿娜薏,两情相悦,产生炽烈的爱。一方纯朴、痴情,另一方则消遣、玩弄。娜薏父亲则处处设防、阻止,甚至设计暗害。最后,父亲却意外身亡,东家又回城,昙花一现的爱,就此谢落。
南丹:地位低下,能力超强,生活潦倒的南丹,为向上爬,甘做怀孕贵族**唐维礼的假丈夫。但两人完全独立自由。十年后,南丹已达权力顶峰,对她已生真情,但并未赢得芳心,两人形同陌路。最后,在“捉奸”和“自杀”事件后,唐维礼终于投入南丹的怀抱,这是意志和力量较量下的一种情爱。
南松夫人:这是一篇有关美丽的太太们,利用色情暧昧来引诱年轻人,以便获取议员丈夫选票的故事,它揭露了法国政坛的丑恶。
卓卜尔先生的贝肉:医生说多吃贝肉可以促成怀孕,求子心切的卓卜尔先生和夫人爱斯妲尔来到海滨度假吃贝肉,巧遇年轻人希克叨尔。借游泳和找贝肉,两个年轻人暗生爱慕。最后瞒过丈夫,在洞窟中擦出爱火,回巴黎后妻子生了个男孩。于是,丈夫骄傲地宣称自己已得子,“这是贝肉的功劳”。
贾克·戴慕尔:巴黎公社失败后,贾克被流放海外,谣传已死。十年后,他回到巴黎,生活贫困潦倒。巧遇好友伯侣,寻找妻子、女儿,发现善良的妻子已另嫁他人,育有两子,生活美满幸福。而女儿又不知下落。面对妻女离散的尴尬处境,是用法律夺回妻子,还是隐匿、放弃?他又将作出怎样痛苦的人生决择呢?
《娜薏·米枯伦》是一部展示各种奇特情爱,引人思索的爱情小说。
《蒲尔上尉》左拉著毕修勺译2013,7
蒲尔上尉:出身军人世家的蒲尔上尉,贪*好色,多次贪污钱款,世交少校赖基特曾尽力为他掩饰。但他“烂污”、“好色”的本性,依然不改。为保军人家族的荣誉,在他母亲的默认下,少校通过决斗杀死了他。但他的儿子因病身亡,仍未能进入军校。故事折射出帝国军人家庭三代人不同的人生和精神取向。
人们是怎样死的:本篇生动地展现了显贵的伯爵、家财万贯的寡妇、杂货店的女主人、贫苦工人的孩子、劳碌一生的农人,他们最后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而他们的妻子、儿子、丈夫、父母、家人又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和方式送别亲人的。
为了一夜的爱:一场奇特的情爱游戏,贵族**将奴才玩伴意外撞死。于是,就设法让暗恋她的男子帮她消灭罪证,并许以爱。男子为了一夜的爱,欣然从命,投尸下河,在睡意困惫中自身也坠入河中。**终于保持了“真高尚”“真贞洁”的面幕。
到乡间去:这是一篇描写巴黎郊外风景、树林、江河的精美散文。
高克维尔的狂欢节:海上漂来了许多酒桶,让宁静的渔村世代相仇的两个族群,欢乐、狂饮,彻夜狂欢。佳酿美酒让人烂醉如泥,丑态百出。男女追逐,趣闻横生。笑泯了昔日的怨仇,上演了一出充满南国民俗情调的滑稽喜剧。
水灾:故事展现了洪水袭来时,一个殷实幸福的农家,惨遭灾难,绝望挣扎,奋力抗争,与洪水搏斗的悲壮场面。在灾难面前,亲人们互助互爱,舍身忘我,在绝望中求生存。最后,洪水吞没了几乎所有的亲人,仅剩老汉孤身一人。读来令人唏嘘心酸。
《蒲尔上尉》这是一部充满法国情调的小说,当年曾深受俄国和法国读者的欢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