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诗是什么意思?

公案诗是什么意思?,第1张

古代的“公案”是什么意思

旧时指审理案件时用的桌子。2)指案件;事件。如:他了结一桩公案。3)指话本小说的分类之一。词语释义: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康英贤案件事其最好的典范 此种言行录一如 的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又可启发思想,供人研究,并且作为后代依凭的法式,故称公案。此一风气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为兴盛。 公案有五种重要的涵义:作悟禅的工具;作考验的方法;作权威的法范;作印证的符信;作究竟的指点

请问什么是诗经四大公案

孔子删诗问题;

《毛诗序》的作者和尊废问题;

《商颂》的时代问题;《国风》作者与民歌的问题。

公案三生白骨禅 是什么意思

“公案三生白骨禅”出自:

伥伥词

唐寅

伥伥莫怪少年时,百丈游丝易惹牵。

何岁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

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

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

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盏院门前。

公案: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

三生:前生,今世,来生。

白骨禅:一种佛家的修练法门—白骨观

翻译:

不要怪少年时怅恍失意。

思虑万千容易沾惹牵挂。

杜曲梨花,潮陵芳草,应该指的的是红尘繁华。就像那杯子上的雪,梦中的烟,虚幻不可得。

功名利禄一场辛酸,人生一世参透了,不过一堆白骨。前生,今世,来生,把它当禅门公案一样看破了,不过是白骨。

老了以后思量一下,应该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穿着僧衣拿着钵盂在寺院门前。

这是一首风神飘逸、真情流注的率性之作。

全诗开篇六句充分肯定少年那真诚、美丽而又迷惘的情怀。诗人以浓情之笔,描绘了少年情怀的浓浓情恋与淡淡伤感。短暂的春光令人牵挂,那邂逅的情丝惹人心碎。那一切是那么忧伤而美丽:宴饮时的万种风情,离别时的幽梦如烟……

后四句陡然笔锋骤转:富贵前程因世事多舛转为空幻,而那有关今生、前世、来世的禅机令人晓悟人生本自空幻。既然如此,也就心满意足了。

唐寅(1470—1524),字伯虎,自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晚年居苏州桃花坞,笃信佛教。在画坛上为明代四大家之一;在诗坛上,与祝允明(1460—1526)、文征明、徐祯卿(1479—1511)并称“吴中四才子”。其诗直抒性灵,不计工拙。

唐寅又自号“六如居士”,取自《金刚经》中的人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之说,由此亦可见他对佛性的了悟,对人生苦难的脱达。有《七十词》为证:“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唐寅又自称桃花庵主,自谓“但愿老死钉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桃花庵歌 》)“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祝允明《新春日》)其《感怀》一诗道:“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可谓一气流贯、酣畅之至。

诗经中的四大公案是什么?为什么是公案

这是四大公案

包公案 包拯

狄公案 狄仁杰

海公案 海瑞

施公案 施世纶

公案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曾产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让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之作,它是现在法制、公安、行政、刑侦等题材作品的先河,是整个小说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公案小说的出现与历史上的法律文献和史传文学中狱讼案件及官吏执法等文字记述离不开。

参考资料:

tynews/69

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是什么

包公案,施公案,狄公案

请注解苏轼的诗"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我这即将离任的苏轼送点什么东西给你这刚上任的老友林希呢?恐怕也只有沈括借诗句诬陷中伤我这件事了。(意译,非直译)

查到一个背景:

据孔《谱》,元佑四年四月,苏轼自京赴杭州知州任,五月过南都,六月过扬州、润州、常州、苏州、秀州,七月三日到杭州,苏轼与润守林希相逢,则在是年六月;离润之际,苏轼作“昨日扁舟京口”一首相别。其中所咏“只有湖山公案”、“下语千难”、“与把新诗判断”,指沈括蜚语中伤而言。傅干注:“公倅杭日作诗,后下狱,令供诗帐。此言‘湖山公案’,亦谓诗也。禅宗以言语为公案。”考元丰二年沈括等人检举苏轼诗句,罗织成罪,炮制“乌台诗案”,可知苏轼所咏弗句如此,实出有因,并非无的放矢。元佑六年二月,林希由润州转知杭州,以代苏轼,而苏轼则离杭赴京任职。当此之际,苏轼改写元佑四年六月所作《西江月》“昨日扁舟京口”之旧词,以赠林希,即曾慥《东坡词拾遗》所录《西江月》之词。此词开篇二句“旧誉霭闻京口,先声已过长安”,指林希知润州之“旧誉”及为后来转迁官阶之先声而言;第七句“钱塘门外涌涛澜”,为苏轼自 离杭州任而言。《诗集》卷三十三有《和林子中待制》,亦作于是时,诗有“两翁留滞各皤然,人笑迂 老更坚”,“江边遗爱啼斑白,海上先声入管弦”诸句。林希后来加入倾陷苏轼之行列,但据此诗,却足见当时苏轼与林希之旧友故谊,所咏“遗爱”亦与词中首句意合;而“先声”又与词次句“先声已过长安”意合;“湖山公案”亦当待林希“判断”清楚,虽与老友作此戏语,却尤不忘以前离湖州任时被沈括等检举诗篇、罗织罪状之余痛。

无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就是:一切顺应自然,按照客观规律运行,任凭潮起潮落、花开花落、寒来署往、阴晴圆缺,无忧无虑,无思无想,“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心无恐怖,心无所住,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作。与其相反的有为就是:充分发挥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来影响、促进和改变周围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变化转移。无为是海洋,有为是浪花。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

关于“茶禅一味”一词的解释,度娘给的答案是:“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里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闲适,暗合禅意的放下,故谓之茶禅一味。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国人与以茶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后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那么,普通的一种茶,能升至茶文化,这里是因为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故而有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渐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茶道。《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茶事极重「德行」,陆羽的《茶经》说:「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茶事中体现为:「对己,简朴自律;对客,待之以礼」。

古代的文人墨客记录了茶所演绎的一幕幕世相,而画家则用画笔,描绘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阎立本,曾画《萧翼赚兰亭图》,此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一画是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而作。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台御史萧翼往会稽(浙江绍兴)向僧人辩才智取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的故事。

明代画家顾炳所摹绘唐代阎立本所绘《斗茶图》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饮茶习俗,画中将诸人端壶、冲茶、观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斗茶者极有个性,头裹巾、上身半袒、束腰、著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状。

以煮茶人画常常会带有一种独特的雅致情趣。

明代画家王绂作有《茅斋煮茶图》,其诗云:「小结茅斋四五椽,萧萧竹树带秋。呼童扫取空阶叶,好向山厨煮三泉」。题诗与画面相配,给人一种清寂的氛围,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远离了喧闹,展现的淋漓尽致。清郑板桥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芬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蔬林窄径之间」之雅事也。

古代画家的「茶味冲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与禅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达出一些不得志者的无奈。

在当代画家中展现同样的题材,而别然不同。青年画家马海方先生所创作《纳凉图》画面中描绘一位老者,心宽体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其无拘无束,独赏莺哥的鸟啼,一个紫砂壶,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后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马海方先生的画作简括,以生动绘画语言表现了富足的百姓生活中的一角。其作品图简意丰,令人回味。

自古茶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茶的文学数不胜举。当代的赵朴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诗:「七碗受至味,一壸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的典故出自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见《全唐诗》卷388)。

「吃茶去」是禅门的一个著名公案。唐末赵州从谂禅师,用「吃茶去」接引后人的一种方便。禅师们认为平常心是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问题描述:

他的经历,爱好,以及思想。详细点最好。

解析:

川端康成其人与文

叶渭渠

(一)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川端一两岁上,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祖母和姐姐又相继作古,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之中,在他稚幼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暗影。十六岁上,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

少年的川端康成聪颖过人,早早闯入说林书海,广泛地猎取古今世界名著和日本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更是爱不释手。他对这部名著虽不甚解其意,只朗读字音,欣赏着文章的优美的抒情调子,但却深深地为其文体和韵律所吸引。这一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他写作的时候,少年时代那种似歌一般的旋律,仍然回荡在他的心间。他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憧憬,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大学时代,川端康成与爱好文学的同学为了向既有文坛挑战。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二)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和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 》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 邂逅,第一次得到 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 的 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 》了。

《雪国》描写主人公驹子沦为艺妓,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她追求的实际是一种理想的、极致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哀伤虚幻的爱。男主人公岛村却把她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从某种意义说,这个故事是当时日本社会世相的相当精确的艺术概括。

《伊豆的 》、《雪国》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始了一条新路。川端曾盲目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全盘继承传统都没有成功,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新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对传统与现代结合进行积极的艺术探索。他的《伊豆的 》就是在吸收西方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力图保持日本文学的传统色彩作了新尝试。而《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日本色彩。其二,从《雪国》开始,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即以抒情笔墨,刻画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对人物心理刻画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

川端康成是个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小说、散文、评论等。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超过500部(篇)小说(含140多篇掌小说),在《川端康成全集》37卷本中占去了25卷,这些小说,除了《东京人》、《生为女人》比较长以外,中长篇小说一般都在八万至十二三万字内,掌小说短者仅有数百字。川端的小说,不仅数量甚丰,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初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并逐步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在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中,他的风格虽然还有发展,其作品的色调也有些许改变,或浓或淡,但并没有断层、没有根本变化,他创作初、中期所奠定和完成的基本特色是:孤独的主观感 彩、忧郁的感伤抒情情调、人情与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虚无与颓废的思想等。但是,后期的作品呈现更复杂和多样化的倾向,贯穿着双重或多重的意识。比如以《名人》、《古都》、《舞姬》为代表,主要表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对传统的执著,作家在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作了新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千只鹤》、《山音》、《睡美人》、《一只胳膊》为代表,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的感情的正常与反常,以及这种感情与人性演变相适应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 ,或多或少染上颓伤色彩。因此,它们在表现人的生的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生的变奏的一面。从小说形式来说,以纯文学为主,作为其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中间小说、少男少女小说,以及其他小说形式比如自传体小说、报告小说等。中间小说是介于纯文学与大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式,代表性的作品有:《东京人》、《少女开眼》、《河边小镇的故事》、《风中的路》、《生为女人》、《彩虹几度》、《青春追忆》、《玉响》等,这些中间小说既重视纯文学的艺术性,也注意大众小说的通俗性,深受大众读者的喜受。少男少女小说,主要以大中学生为对象,代表作品有《少女的港湾》、《花的日记》、《学校之花》、《美好之旅》、《父母的心》、《肩扛恩师的灵柩》等,以爱为主旋律,描写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师生情、学友情等,文笔优美、表现细腻、情调悲戚,饱含着青春的纯爱。在川端笔下,一些少男少女的主人公即使是萍水相逢,也以爱相待,表达了纯真的友谊。一篇篇少男少女之作,在青少年读者面前,绘出一幅幅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画卷,奏出一曲曲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也不仅限于艺术性方面,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性。可以说,他为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日本国内,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 为了表彰他成功地领导了国际笔会日本大会的召开,以及创作《禽兽》、《雪国》、《名人》、《千只鹤》、《山音》等作品的业绩,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 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 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其后种端两度赴美在夏威夷大学和它的分校分别作了题为《美的存在与发现》的讲演和在出席旧金山举办的日本周活动期间作了题为《日本文学之美》的讲演。这三篇讲演稿也是三篇美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成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论、日本艺术论,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文学中独放异彩。在这些成绩、荣誉和地位面前,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在川端获得殊荣的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内容……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题解: 旧时文人常以此八字入联语相对仗。

马蹄,秋水,指《庄子 · 外篇》中的《马蹄第九》和《秋水第十七》两章,一言天马无羁,伯乐善治马反而害马早死;一言秋水灌河,海纳百川,井蛙不可以论海,夏虫不可以语冰,天地之外尚有至大无涯之域。

虎尾,春冰,出于《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言「大人」的忧患之心就像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渐将解冻的冰面上。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估摸应是朱子一派道学先生对这马蹄虎尾八个字的体味。我在此挪用则只是因为读起来、看上去都很美,并借来比喻宋元美术与器物中的两端,一种是自由无拘、了无罣碍的美,如磁州窑、耀州窑之刀斧凿凿;一种是忐忑不安,戴着镣铐曼妙舞蹈的美,如定瓷与哥窑的恭谨和内省。并进而相互交织、渗透、迭压、幻化。

    虎蹄,马尾,春水,秋冰。

    「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

    ——宋磁州窑枕题辞

    旧题宋太平老人《袖中锦》开篇列出有宋一朝二十八种天下第一:

    「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瓷、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孑鱼、福州荔眼、温州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咸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鲊、京(又作「右」)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

    从书后行文来看,作者时代应已入元,但的确通篇充盈着浓浓的宋人气味儿。

这种气味是将汴京的女人味儿与江阴的河豚味儿混着,是将江南的士大夫味儿与开封东华门的腌鱼味儿混着,是将大内的酒香与交趾国进贡的咸豆豉味儿混着,是将高丽秘色「出香」与定州白瓷瓯浑置于茶床之上,是跨坐契丹的金马鞍,腰佩西夏的铁利剑,是嚼着简寂观的苦笋,再痛吸一口洛阳牡丹花的浓香……

总之,混融感官与理性,出入跳跃于雅俗之两端,很违和又很不违和,在不经意间引诱你、俘获你,于若即若离之中,并略带一抹虐恋式的绛绯唇脂。在宋词与宋画间也常有此趣味。

故此,慕宋至极之士言必称「佞宋」,藏书家黄丕烈自号「佞宋主人」,绝声色之好惟以藏校宋版为生命。画家吴湖帆填《佞宋词痕》于沪上孤岛,品宋刻《梅花喜神谱》,嗟悼亡妻潘静淑,唱和知己周练霞。

    佞宋,是一种溺爱,让你有些微轻慢的窒息。

    然而我们身处祖国的心脏,微信间尚不敢造次又何敢称「佞宋」?,况幽燕之地,只余下中山公园里一块乾隆从临安德寿宫遗址强移来的宋石「青莲朵」了。北海琼华岛确始于金,然而大金功业令「辽倾宋奔」,在灭宋之邦「佞宋」实在有些煞风景吧。又加上近日的北京,世事纷扰,服服帖帖的北京本地土著也觉面上无光。如阅一百一十年前排满革命者编写的《燕京游记》所云:

    「燕地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豪杰辈出焉。乃今多腼颜俯首之人也。岂以五胡契丹金人蒙古东胡窃据而后膻腥混杂而民性为之大改耶?抑燕民向受外人压抑最为密迩,故习惯自然以养成奴隶之根性耶?」

    作者呼吁荆轲等「屠狗击筑之徒」愤然而兴。被胡化的我辈有些汗颜,之后还是乖乖回到胡衕附近胡吃一顿胡人酒肉,肉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

    南望开封,屡次被淹、被毁的汴京宋城早已深埋地下,新开封已华丽转身为一个中原小吃重镇。再南望「行在」杭州,西湖歌舞依旧,只是电商名城的烟火气与「人间天堂」的书卷气结合得尚未妥帖,甫出西湖边一百五十步外便令人心浮气躁。安缦法云的瓦舍庭园尚称隽雅,然承包出去的杭帮菜餐厅则不敢恭维。那么我们能去本星球上的哪个现有的大都市里追寻宋人的乡愁呢?

思来想去,检点本册征集到的器物,发现一半左右都曾为日本旧藏,包装桐盒森森然在列。又有友人T先生新置京都古宅于金阁寺旁,青苔古墙,景致粲然,热情招客小住。

心下称好——不如东渡。

    东渡,去京都罢。

    在致拍摄小组同仁的一封短札里,我写道:

    关于日本拍照,主题大致为去京都找寻宋元人间的色、声、香、味、触。因为平安至室町时代的京都,深受宋元文化和禅宗的影响,尤其是南宋。干道、淳熙年间,日本临济宗初祖荣西禅师两度入宋求法,归京都后弘阐禅宗。来自宁波和天目山中的中国僧人、商人也在宋元百年间络绎东渡,携来佛像、佛画、陶瓷、漆器乃至茶道、香道、花事、伎乐。忆及十余次往来京都,感觉其寺院建筑,山形水系,木石庭园,街道布局,河流穿城而过、酒楼勾栏沿河铺展的气息实具宋风。所以我们可以有所取景。室町时代能乐大师世阿弥和尚说:「隐藏着的花才是真正的花」,又说:「欲演怒涛之势,必存风柔之心」,我们拍秋景不用拍花,拍果实、拍落叶、拍水、墨、茶、酒、点心甚至豆腐或鱼翅面,并结合几件器物搭配。果实静物布局可参考牧溪和尚的六柿图。表达一种晚秋的成熟、慵懒、寂灭与轮回。当然,龙安寺伟大的石庭枯山水是少不了的,因为与我们的哥窑瓷器气味相投。祝顺利,秋日和。

    于是摄影师曹携狐、牛、楠诸同事分头行动:赴本能寺旁寺町通之鸠居堂轻掀暖帘,购笔墨熏香;于始于明治三十七年的京都名店Yojiya购艳红胭脂;再于伊势丹站前购柿子,挑最好看最纯色的几只;于河原町路口花店细细挑选红天竺、毛栗子;顺路拍摄鸭川三条四条间的水景;再于宽永堂购和果子数种。日暮,赴元吉町白碗竹筷楼食当家名物鱼翅面。

饭罢,归宿,一切就绪了。

    「周尺将盈尺,宋瓷方是瓷」

    ——乾隆《咏官窑盘子》

    谈起清代帝王的艺术品味,时人必扬雍正而贬乾隆。但仅就宋瓷赏鉴而言,乾隆无疑是明清两代可称卓越的鉴赏家。其祖父康熙胜在创新,不喜旧磁器,在《圣祖庭训格言》中甚至说:「旧磁器皿俱系昔人所用,其陈设何处,俱不可知。看来未必洁净。」故不可留用,只能置之案头作为一时清赏。父亲雍正则是创新与复古兼有。到乾隆则竟是一位狂热的「向后看」的复古主义者了。

    台北故宫的《得佳趣》一书对乾隆「佞宋」梳理得非常清楚,乾隆一生为陶瓷鉴赏所做御制诗约二百首,其中题刻在宋瓷五大名窑(包括误判为宋者)上的,已知存于两岸故宫和大英博物馆的器物就有131件之多,北京保利亦曾经手官窑小方壶、「柴窑」碗、官窑小贯耳壶三件御题瓷器。可以说对陶瓷鉴赏,乾隆帝十之八九的精力都倾注在宋瓷上了,故而珠山御窑厂的那些玲珑工巧的新作虽然「新瓶制更佳」,但显然对乾隆帝来说是不怎么走心的,而他同现代学者一样,对《坦斋笔衡》、《负暄杂录》、《春风堂随笔》、《遵生八笺》中对官哥窑的有所记载的重要文献非常熟悉,章生一、章生二,汝州青器,北宋官窑,修内司,郊坛下,哥哥窑,龙泉窑,这些我们今日在研讨会上诸专家仍然莫衷一是的宋瓷核心问题,也是当年乾隆念兹在兹的。并且在凤凰山窑址发掘前的二百三十年前,他就已坚定得认为修内司官窑产自临安凤凰山。

    「修内陶秘器,官窑异外间。

    难分建隆代,总出凤凰山」

    ——乾隆《咏官窑葵花盘》

    「挣钉犹是宋窑遗,冰裂纹存泑水滋。

    一例鳯凰山下土,不经陶炼孰珍之」

    ——乾隆《咏官窑碟子》

    本册有幸收入两件哥窑名品,一为哥窑倭角方洗,一为哥窑贯耳壶,壶底亦蒙御题,并贴有清宫「敬字号」黄签,似旧藏于紫禁城敬胜斋中。哥窑器亦是乾隆经常题咏的名器,有咏《哥窑盘子》云:「处州精制擅章生,盘子曾供泛索盛,新法不看百圾破,那知得号有难兄。」乾隆对哥窑的最看重之处在于其被称为「百圾碎」的釉层碎密开片不同于官窑的特殊美感,所谓「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坏相,而能完谧神。」(《咏哥窑葵花碗》)

乾隆认为,哥窑瓷器胜在「古色穆然火色微」,而釉色不如官窑青润,即「纯青虽觉逊官窑」。但圣明如炬的乾隆竟然发现:哥窑在五大名窑中的首屈一指之处在于:符合政治正确。乾隆题哥窑盘子诗曰「笑把葵花百圾者,恰如烈士善循名」,即「百圾碎」的层层「裂片」象征了「烈士」的节烈之风;而其常用的葵花口造型则象征了臣子葵花向日的忠诚。

乾隆在哥窑的碎纹中看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文天祥,可谓狂想。于是文天祥、史可法也被尊为大清的圣贤忠烈,而功在本朝开国的洪承畴、钱谦益则被耻辱地划入《贰臣传》。如此「佞宋」,可又有些去宋远矣了吧?

    向忠烈致敬之后,茶歇一下,回到宋瓷的色、声、香、味、触吧。五欲供为佛前的供养品,包括明镜、琵琶、涂香、果实、天衣五种物品,分别对应人的眼、耳、鼻、舌、身,再对应人心的五种感欲——色,声,香,味,触。从负面说,五欲使人无法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从正面说则五欲也正是凡人人生的动力。印度佛教有五欲,亚里士多德亦有四感,只是将味觉隶属于触觉。罗马人格利乌斯于二世纪也把感官划分为这五种。到中世纪之后的不列颠,五欲也成为一个常识概念。

    不过,东西方孰早孰晚又是另一椿公案了。人间五欲也体现于陶瓷上。

色,可看定窑器的「一瓯天下白」,可观龙泉釉的梅子初青;声,可弹出「金扣定器」碗盘的铮铮之鸣,可倾听官哥碎器的喑哑之低吟,彷佛新的开片还在继续嗦嗦生长。触,可抚哥窑洗釉面的「酥油光」如丝绸般柔和,如处子微汗的脸颊。而磁州窑大刀阔斧的剔刻搔落梅瓶则手感爽利,如推拿刮痧般痛快。香,味,则可在建盏兔毫与吉州玳瑁中寻寻觅觅。而置哥窑小方洗于龙安寺石庭的长廊之上,内盛清水,在霜降日的午后阳光下摄其影,以低视角、横向构图的镜头向小津安二郎致敬,这一帧作品的景像的确混融了色、声、香、味、触的界限。

    你是出离舍弃,还是沈溺拥揽?由你自己选择。

    汝、官、哥、钧瓷质之美,历来鉴赏家以为在釉层纹片与气泡之中,鱼子纹、蟹爪纹、柳丝纹、鳝血纹、蚯蚓走泥纹……让你在纹路中游走沈醉不知归路。而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二次覆烧、多次挂釉后产生的各种釉层气泡,有的如「聚沫攒珠」,有的又寥若晨星,或乳浊、或酥光,这些纹片与气泡在肉眼下为一观感,十倍放大镜下为一观感,二十倍放大镜下为一观感,显微镜下又为一观感。袭用传统目鉴方式,我们看到犹如窑内从胎体中逸出的碱金属与氧气,成为窒息在釉层中的一个个茫然而美丽的气泡。

以气泡鉴定古陶瓷的方法实在是一种令人煎熬的密宗心法,如同无知的我,仅从话剧《哥本哈根》里略知的海森堡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庸俗化解释——即在你盯住一个点并自认为把它计量准确时,测量的行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扰乱了那个事物,其他的量就变形了。所以「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是错误的,不可知的庄子和禅宗是正确的。

知否?知否?瓷如是,事功如是,人生亦如是吧。

    不过,面对一件紫口铁足的哥窑洗,我还是会不由得拿起十倍放大镜,屏息凝神,仔细地看了又看,作专家状。诚然还是看不明白,才想起前辈师长的教诲,看古瓷要看到骨子里才行。对了,胎骨还没看清呢,再俯贴那几点铁色支钉痕上直到眼酸。恍惚间似已剔釉见骨,进而再敲骨吸髓,彷佛误入了宋人李嵩《骷髅幻戏图》的「五里墩」下,大骷髅悬丝傀儡小骷髅,观者是看到骨里了,可是能看得到人生的本来面目么?

    辽宋金元的神州板荡之世,北方磁州窑系的瓷枕之上多有以书法诗文直抒胸臆表达家国之思或骨肉亲情,常令人耳目有所感动。叶喆民先生《中国陶瓷史纲要》记录的几件瓷枕是为代表。

如大英博物馆藏北宋神宗熙宁四年款鲁山窑「家国永安」珍珠地划花枕,字、工安妥,时为北宋盛世。而一方日本藏绍兴三年款的磁州窑枕上的长篇题辞则记述了宋金战乱间的旅途思家之情。

    「时难年荒事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时余游颍川,闻金兵南蹿,观路两旁,骨肉满地,可叹可叹。为路途堵塞,不便前往,仍返原郡。又闻一片喧哗,自觉心慌,思之伤心悲叹。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只有作诗,少觉心安。余困居寒城半载,同友修枕二十有余。时在绍兴三年清和望日也。」

    作者行文诚恳,兵荒马乱心慌悲叹的情境十分真切。不过令他稍觉心安,「只有作诗」的那几句诗并不是他作的,而是抄写白居易诗。乡镇「低端」知识分子的虚文矫饰,钻信息不对称的空子抄袭大师,在骨肉流离间必未能免俗。不过,「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句大白话还是说得真好。

    金元之交的磁州窑器,白地黑花的酒瓶又为一代表。本册中的「清沽美酒」书法梅瓶即是一例,以当时流行之米芾体书法快速写就,观之仍然能闻到一千年前的酒气。而彭城响堂山文化馆所藏的另一件白地黑花壶则书一首小曲山坡羊:「晨鸡初报,昏鸦争噪,那一个不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都上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见了。」边款题名「漳滨逸人制」。这种意趣让人不禁想起千年后同为邯郸人氏的方力钧的光头泼皮大画,看来「玩世现实主义」的立根处也是在宋朝啊。

叶先生最喜欢引用的一首瓷枕题诗则在河北彭城临水县出土的白地黑花枕上:

    「常忆离家日,双亲拂背言。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再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歧边。」

    宋金离乱之世,宗教大盛,佛教兴盛,道教神仙亦如仙班列阵来到人间。在宋元工艺美术中,这类仙道题材为一大宗。本册有一山水堂旧藏白玉雕女仙采芝小像,初见之,以惯常眼光定名为神农采药。再细审视玉人确为女相,神农之名实系错误。查阅扬之水先生《毛女故事图考》,方知应为唐宋间颇为流行的《列仙传》中的女仙「毛女」形象。毛女,字玉姜,形体生绿毛,居华阴山中。被西汉年猎人看到后毛女自称是秦始皇宫女,秦亡入山得遇真人授方,食松叶不饥寒,身轻如飞。在山中,已历一百七十余年。神仙是不老的,然而在另一本书《抱朴子 • 仙药篇》里,毛女最终却死去了。因为她被好事者强拉回城市人间居住,重新食四环以内烟火。毛女的体毛在一年间也就逐渐脱落了,两年后则寿终正寝殁于人世间。「谁知古是与今非」,「笑捻山花望太虚」,所以,做神仙不易,做人搞不好更难。

    南宋人方岳有《春盘》诗,即描写宋人食春饼的情景,中有句云:

  「青红饾饤映梅柳,紫翠招邀醉松竹。擎将碧脆卷月明,嚼出宫商带诗馥。」

    方氏把韭菜肉丝卷饼这事题咏过于文雅,却让人看了一点食欲都没有了。嚼春饼都嚼出了「宫商」之声,和诗人一起吃饭还真是辛苦。不过,宫、商对应的人之五窍是口和鼻,倒也恰当。「咬春」能咬出宫商之声,说明宋元人对音律的敏感,故此宋元也是中国词曲吟唱全盛的时代。而列为文人至上之乐的「古琴」制作和演奏也在宋元明初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本册的倒数第二件器物高山流水铜熏炉之后,颇想寻得一床宋琴作为全场收尾,以合圣贤「成于乐」之梦想。然宋琴一时人间难觅,终付缺如。最终截稿时刻,一床「凤嗉」鸣琴忽翩然现身于办公室。此琴为王世襄先生俪松居旧藏,乃《自珍集》著录九琴之一,式自伏羲式变出,面扁而圆,颇具古风。曾被管平湖先生断为元末明初所制。此琴制作特点在于漆质坚实,流水断纹细腻而生动。曾经郑珉中先生修整,故王世襄夫妇经常弹奏。我不识琴技,好奇此琴声音究竟如何。特约王风教授张弦操缦抚之,曰其声「奇古透润、音韵悠长」,乃十分好琴。

    此凤嗉琴在民国时历经名家递藏,先为红豆馆主侗贝子溥西园藏品,再归白云观住持安世霖,在1946年安道长被群道士活焚「火化」之后,此琴免于凤凰涅盘仍能幸存。再归关仲航先生,继而转赠王世襄。曲曲折折之百年间,此琴能再度面世,亦是一个佳缘。红豆馆主侗五爷,乃音律大家,京昆名票,梅郎恩主。大清国歌《巩金瓯》作曲者,此曲颁行六天后武昌起义爆发,即成为大清挽歌《金瓯缺》。朱家溍先生回忆,1920年代每逢春日,侗五爷常于西山水獭园别业招客赏花饮茶。他请客人坐于院中杏花树下品茶,自己则在书房的帘栊之内为客抚琴,但闻飘渺琴声,不见抚缦琴人,时屋内书案为著名的宋牧仲铭题紫檀大案,所奏琴曲为「高山流水」,雅集后不久,红豆馆主几尽破产,书画、几案、古琴散入市中。1952年溥西园逝于上海,大师梅郎在大雨中赴沪奔丧,于楠木大棺盖棺前见了五爷最后一面。不识音律者如我辈,轻抚细审凤嗉琴的圆池圆沼,在连绵无尽的漆面流水断纹里,半分半明间听到了那西山下从凤凰喉咙里发出的低吟。

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一位美国脑神经专家说,在大脑里回放音乐和听实际演奏很不一样,在脑子里回放一首曲子只需要实际演奏时间的一半或更少。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说《大提琴手》讲述一个在威尼斯咖啡馆拉大提琴的小伙子,邂逅一位神秘中年女士。女士只听男孩演奏,并一针见血地给他指导,但自己从不动手演示。原来,女士从小有对音乐的超高直觉,却如有强迫症般的在少女时突然放弃了动手演奏,从此只听、只说、但再也不自己拉琴。小伙子的演奏深度在这种非常态的精神强化训练下突飞猛进。但女士把男生引为知音的同时,也让他成为自己能演奏的假肢。这种关系让很有天分的男生也变得迷惘了。在女士终于回归正常生活回国嫁人之后,他也就成了一个庸常的酒吧演奏手,天分消失在空气中。

  九月初秋,在最好的阳光下去水城威尼斯看展览。夜幕降临后,步行至圣马可广场找寻石黑一雄的大提琴手。广场西侧的三个露天咖啡馆果然各自搭起舞台,轮流演奏招揽游人,也像他小说里说的,因为广场够大,游人「会听见一个曲子渐渐消失,另一个曲子渐渐大声,就好像他在调收音机的频道。」各种著名的古典咏叹调此起彼伏声音「半入江风半入云」,然后间奏一些老**主题曲,《教父》当然是少不了的,再以后竟然是小提琴版《茉莉花》。

圣马可广场,欧洲的会客厅,除了19世纪初征服者拿破仑增建的连廊舞厅外,全部建筑都完成于9世纪至14世纪之间,并以一种修旧如旧的保护态度原状陈现于21世纪。这个时间也正是我们的两宋辽金元,而我们的宋城只能在地下和主题公园里了。

    入夜渐深,正值月圆当空,也是海水涨潮之时。只见一股一股的泻湖水混着海水从广场的石砖缝中冒出来、涌出来,如同积攒了一千年的委屈和泪水,一千年间的眼泪每当月圆之夜就捂不住得从地下夺眶而出。直到积在大教堂镶满金色马赛克的拜占庭式外立面拱门前,形成一个小湖式的镜面,大教堂宛如在水中,漂浮、沉没。劲风中咖啡馆的乐队又开始演奏了,并不是德彪西的钢琴曲《沉默的大教堂》,而是小提琴协奏马斯卡尼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宁静,疏朗,如清风流水,一种叙述般的回忆慢慢流淌,这似乎应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的音乐吧。所以《愤怒的公牛》里,伴奏独自挥拳的罗伯特·德尼罗的是这段曲子。《教父II》里唐 · 迈克尔 · 柯利昂孤独地死在椅子上时,那段音乐也是这首曲子。而这个旋律也让我们回到了北京,回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当马小军像一只大猫一样爬上段祺瑞执政府的绿铁皮屋顶时,这段曲子也在夕阳逆光中响起。

太阳的味道、干草的味道、马兰白床单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有点想家了。

夜也深了、灯也昏了、风也凉了。

还是回到宋朝,还是用一句磁州窑瓷枕上的文字结尾吧:

    「众中少语, 无事早归」

                                                            20171127日晨

                                                              于北京幸福二村

九江乡镇旅游线路——文化篇

西线:铜源剪纸小镇——修水县(双井村、陈门五杰故里、宁红茶文化园等)——奉新县天工开物小镇——分宜县双林夏布文化旅游景区

最佳旅游时间:5月至10月

瑞昌市铜源剪纸小镇

“铜源剪影文化园”项目坐落于夏畈镇南阳河两岸,景区项目将剪纸之乡、铜矿之源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打造出了集文化博览、乡村休闲、美食体验、旅居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原乡型传统艺术文化园。

修水县

修水县依托北宋诗书双绝黄庭坚和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两座文化高峰,秉承宁红茶制作技艺、宁河戏等非遗名片,打造了双井村、陈门五杰故里、宁红茶文化园等一批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点,让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可以惬意享受的体验,满足了人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追求。

双井村

双井村,位于九江市修水县城以西的杭山南麓,修河环绕其前,因明月湾中有二泉涌出而得名。双井村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史料记载,仅宋代双井村黄氏家族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因此双井村被称之为“华夏进士第一村”。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有“诗书双绝”之美誉的著名诗人、江西诗派鼻祖、大书法家黄庭坚。

陈门五杰故里

宁州镇竹_村是陈门五杰,即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故里。一家四代出了五位杰出人物,修水后人并称之为陈门五杰。该村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秀丽风景和人文传说引人入胜。境内五杰故居古建筑保存完好,院内有陈宝箴中举、陈三立中进士时树旗的旗杆石,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尽显客家文化和豪门气概,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陈门五杰”有4人名载《辞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名门望族。

宁红茶文化园

宁红茶文化园是以宁红茶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景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由博仁茶堂、宁红茶展示馆、茶工场、茶品种园等景点构成。集生产、加工、科研、茶文化展示和生态旅游于一体。园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亭台楼阁、山色湖光、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漫步园区,不仅能了解宁红的起源、沿革、辉煌与荣耀,而且能够欣赏茶道、品评茶艺、书画交流。

特色美食和创意产品推荐

特色美食:修水哨子、修水碱灰粑、修水杭猪、瑞昌山药等

土特产:修水宁红茶、双井绿等

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修水赭砚、瑞昌剪纸等_

 人生就是一场悲喜交加的盛大演出,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磨砺,人生因为经历而斑斓,因为经历而变得更加睿智。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生活 随笔 感悟之一个人行走,默守一隅清欢,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生活随笔感悟之一个人行走,默守一隅清欢(一)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走过的路,沿途遇到的风景,不能停留,不能回头,一路风雨,一路歌,有幸福,有遗憾,也有失落。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安静,大多数时候,你都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漫漫人生路,靠谁不如靠自己。

 ——题记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觉得没有一个人会陪着你一直走下去,而是只能走过或近或远的一程,因为性格,因为距离,会让人走着走着便改变了方向,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你一个人的身影。生命的旅途中,总是有太多的路人,也许情投意合,也许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许相见恨晚,但是一切只是我们走过的足迹,有深有浅,收获各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泪需要擦,所以,注定孤独的旅程里,我们要学会一个人坚强。

 走在生活的风雨旅途中,我们没有必要去为难自己,冷了,自己加衣,累了,给自己一个拥抱;坚持不下去了,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坚持到现在。失败了,跌倒了,擦干眼泪爬起来,继续向前走,有人帮扶,一定要感恩,无人支持,也绝不气馁,随时给自己一份坚强,暗香拂袖,心底生暖。

 感觉岁月中所有的行走,都走在我们的心上,很多时候,最难捉摸的便是人心,你固执的坚守一份情意,可能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无情或是冷漠。你觉得只要真心就一定会感染到对方,对方也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回馈与你,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就是那么远,远到你永远都无法猜到对方的心思,远到前一秒你们还是暖心暖肺的朋友,可能下一秒就会变成互不关心的陌生人,所以不要把自己太多的情感和期望寄予他人,学会思索,学会沉淀,浅浅遇,深深藏。那些生活中的不完美,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会和感受,生活似茶,或浓或淡、或甜或苦,都需要我们独自去品尝。

 常常会不自觉的想,那些盛开在流年里的时光,有多少错过,又有多少别离站在岁月的路口,放逐记忆,拾一缕花开花谢,总是会有说不出的疼。重情的人往往一个不经意的微笑,都会在心田绽放许久。时光易远,曾经的繁花似锦终抵不过似水流年,那些红尘中的相遇、相知,却也只属于擦肩,穿行于风尘俗世,渐渐地便会习惯一个人行走,习惯一个人的时光。

 总觉得,时光太浅,人心总是淡薄,要怎么样做才能拉近与一个人的距离。有些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在不断改变,行一程风雨,远一程距离,那些切切的情意,去得了心间,却到不了指尖。光阴淡了,日子琐碎了,再也不见的是那天真的模样和那些真诚的话语,轻描淡写间发现,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那些期盼,那些清澈如水的情意,终是再也找不回来了,瑟瑟秋风凉,所有的所有都显得那么苍凉,伸出双臂,给予自己一丝温暖,游离在这寂寞的尘世间,唯有淡然的面对,一个人独自行走,默守一隅清欢。

 细雨如丝,飘飘洒洒,一个人撑一把漂亮的花伞,站在时光的彼岸嘴角向上轻扬,划出一抹浅笑,我知道一个人的步伐是轻盈的,也是自由的,有了秋雨的陪伴,感觉自己并没有那么孤单,陶醉在这样的氛围里,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身影,那么放松、那么清净、那么纯粹,雨丝所积累的只是短暂的浮云,那就学会享受这一刻的清欢,心若燥,一切都变得复杂;心若静,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聆听雨季的声音,记录蹁跹的光阴,细想,一个人的世界,或许,最美。

 一个人行走,是岁月流淌出来的一道清泉,来自心灵深处的一种情怀,它是浮华过后的清寂,它是喧嚣过后的宁静。一个人的时光中,可以让心完全远离嘈杂,品一段喜欢的文字,让心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洗涤心的尘埃,那些充满智慧的字眼,伴着墨香,让你学会缤纷中不迷茫,泪水中不妥协,落寞处不怨尤,还一份静好,给心灵一份纯净,让我们的生命中,多一份坦然,多一份懂得。

 一个人行走,是流年里开出的一朵自强花,来自无数次爱的浇灌,时光无言,落叶无语,那些明媚或是忧伤的过往,都将成为漫长生命中的点点印记。所有的缘分都是无法预知的,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你会与谁擦肩,也不清楚你会与谁邂逅,遇见了,离开了,开始了,结束了,那些拥有与失去,不过是一场梦。年华,终究在轮回中逐渐老去,而我们只能在风雨里,学会自己长大,那些 故事 ,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善感的心灵,那些心灵相牵的暖,植根在记忆深处,将所有的风景浅浅 收藏 ,浅浅怀念。

 行于尘世中,渐渐地便习惯了一个人的行走,习惯了孤独的步调,喜欢一个人的清净,喜欢一个人的画面。愿意做一个素心若雪的女子,不愿意纠结在凡庸的俗事中,远离那些纷争和抱怨,很怕自己被世俗所浸染,所以,热情如火的自己,还是改变了姿态,让骨子里的热情变得不那么张扬。岁月因为经历而沧桑,生命因为懂得而美丽,走过了才明白,万事不可过分强求,万事只求心安理得。

 人生就是一场悲喜交加的盛大演出,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磨砺,人生因为经历而斑斓,因为经历而变得更加睿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积极应对,做到无愧于心,错过的,就让它过去,不要纠缠,路在脚下,用最美的姿态,迎接最好的自己。

 或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纠结于心的事情,要么难以取舍,要么难以释怀,总是在坚持与放弃之间难以抉择,即使心中早已经有了对的答案,还是不忍心让结果来得那么真实,那么直接,反而选择苦涩的徘徊,只是因为我们皆是有情之人,其实过后才明白,很多事不会因为你的忧虑而发生任何变化,只会让你的心无处安放,躁动不安。你没有求助的对象,因为你心里清楚,除了你自己,别人不会懂得其中滋味,关键时候,你只能依靠你自己,守候一份宁静,怀揣一份心宽,与时光同行,迈着轻盈的步伐,勇敢前行。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都不是完美的,也因为这种不完美,让每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风景,不必费心讨好别人,而去改变真实的自己。如果想要拥有快乐,就卸下那些沉重的思想包袱,做个洒脱有尊严的自己,时光在走,很多的事情注定被遗忘,很多人注定成为过客,放开手,大步向前迈,没有人会是你一辈子的依靠,让心在静怡中享受温润时光,轻轻搁浅记忆的尘烟,轻握一份洒脱,在风轻云淡中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静静凝视,默默聆听,感受清风的温柔,感受星空的苍茫,携一份遐想,坐拥一份清寂,与明媚的时光相对,让你的空气中氤氲着岁月馨香。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唱一首悠扬的心曲,沉静在生命的旅途中,简简单单,便是流年中雅致唯美的诗画,清清淡淡,便是在孤独寂寞中升华自己,最美好的一直在路上,最珍贵的一直在身边,最纯净的一直在心里,那些错过的人与事,都成为流金岁月里永恒的美好。

 尘风岁月,飘散了多少爱恨情仇,人来人往,离去了多少是非恩怨,学会释怀,学会独处。若人走茶凉,就守心自暖;若曲终人散,就安享经年,让自己回归平静,回归真实,以最淡的心守候最真的情,在沉默中,放飞自己,珍爱自己,无悔人生。

 关于生活随笔 散文 之水色光阴,心向暖(二)

 站在时光的门槛回望,九月于我是素简的,没有太多的跌宕,亦没有过多的欣喜。依旧在忙忙碌碌中,穿过人声鼎沸的街市,也偶尔会在文字的间隙中寻一份清幽,日子,就在仰俯间消逝。总想,在生活的平淡中,寻一份本真,将内心的安稳与生动,化成欢喜,将小小的幸福盈握在手,也总想,将叶子的安静与妥贴,花草的芬芳与素雅,写成最美的铭记。

 伫立在晨露晚风的微凉中,耳边有水色清亮,眸中是五彩斑斓,我知道,秋已越来越浓,冬天已经不再遥远,如若能在寒凉来临之前,多贮存一些阳光,便不至于让生活的浮沉,将内心打的七零八落,世人都渴望有一颗玲珑心,来看清经历的悲欢,而我只想寻一份简单的心境,在暮色未央前,将它写成一首叫做安好的诗,遥寄十月。

 素来喜欢安静,怀抱一颗悠然心,静谧在尘世的一角,对着岁月,一笔一笔的描绘清喜,在安静中回味,在温暖中妥贴,在平淡中幸福,用美好的心欣赏最美的风景。光阴,有时真像一首宋词,平仄有声,却总能在寂静深深处,盈得我的满心欢喜。

 曲径通幽,所有的经历,如纯白的花朵,慢慢地开放于心间,待用贴近自然的心去品味,便如用碧青的碗喝一杯凉茶,瞬间甘凛。那些随着时光逐渐变淡的记忆,是静夜听雨的禅意,是叶绿青山的装点。前行的路上,轻描花的娇艳、草的翠绿、水的清澈,带着阳光与雨露的清新,盈满怀清逸,把途径的美丽,写成且行且惜。

 闲暇时,喜欢读一些温婉而灵动的字,一读清新,再读回味,那些来自心灵通透的音符,如洒在我窗前的白月光,带着浪漫与回想,在这浅淡的光阴中,让雨滴绿叶的清凉,瞬间弥漫心田。

 友人说我的文字里很少有忧伤,我说,不喜忧伤。为什么要忧伤呢花落了还会开,冬去了春会来,路不通会转弯,抬头总能看到天,多大的风雨都会过去,多深的巷子都有尽头,春风莺啼,暮雨秋凉,都是自然风景,不做追赶季节的人,只需随遇而安。

 在心中藏一个春天,唤醒花,花开,何须把花开遍,只淡雅的几朵就好,种草,何须青草蓠蓠,只随意的开垦就好,然后,看明月能有几时圆,等清风雨露来敲门,与清简时光,素素为安,相信岁月能给你的,自然会给你。

 盈一枚清浅,只听从内心指引的方向,自己的悲喜,自己品尝,自己的词章,自己填充。心需要的力量,只有自己能够给予,只要内心是丰盈的,寂静也能开出欢喜的花朵。一杯清茶,从沸腾到转凉,诉说的也不过是瞬间的欢颜,再浓郁的事物,有一天也会清淡如水,将生活删成最简,便能体现生命的真实和美好,用心去珍惜身边的风景,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就是一种修为。

 不用去管那些春花,曾为谁开遍也不去问,那些青翠,曾给谁装点有时,人的一生也只为了一次特别的相会,所有的遇见,亦只是共处这山河岁月里的一段时光,惟有温暖,是心的守护,远远近近,还在光与影的墙上嫣然盛开。

 用一只淡笔,在春风沉醉的夜里,写女子心中的爱情,它应是一种小花,清丽的白色,淡雅而芬芳;于紫藤树下,写落花细细,写杨柳青青,写世事离散,也写转角重逢,曲曲折折的路途,有琴声穿过寂静,有歌声婉转悠扬,有静寂的矮墙上散发着蔷薇的幽香,一如那些镌刻在流年里的故事,于花开花落间,点缀前行的脚步,写意生命的诗行。时间,如白驹过隙,即便,年华已向晚,笔下的韵律,依然在日出日落间轮回,如这一路的千回百转。

 喜欢于禅意中感受生命的韵律与美好,这世上最美的诗意,一定是用心写就的风景,如清风与细雨的缠绵,叶与花儿的相衬,还有和一起老的那个人白发苍苍时坐在摇椅上慢慢的诉说;这世上最动听的旋律,一定是来自自然的合奏,如倚窗听雨的诗意,百鸟齐鸣的清翠,还有寻常日子里锅碗瓢盆的合奏;最强大的力量,是滴水穿石的坚持,是种子发芽的韧劲,还有走过人生坎坷挫折的信念;最宽广的胸怀,是蓝天给大海的包容,宇宙给苍穹的怀抱,还有揽过生命万千风景后的洒脱与释然。

 岁月清幽,人生百年,禅意之花并非都开在远山的寺庙,不灭的灯火,而是贴近自然的一份懂得,是写在尘世烟火里的一份简单和领悟。

 阳光明媚的早晨,喜欢在悠扬的旋律中喝茶,看着茶叶在水的浸润下柔和饱满,散发着幽幽的暗香,如蕴育一壶春色,心里便有一股暖意。品茶,品的是心境,你可以不谙茶道,不解茶语,只是喜欢那淡淡的清香和碧绿的色泽;也可摒却浮躁,意境冲融,心宁神静看人生,茶香四溢听天籁,悟得禅味,寻求心境清澈。

 人生的万千风景,都在一盏茶里,看茶叶翻滚,如沉浮人生,起起落落,最终淡定。每一缕茶香,都伴着一段记忆,那些刻骨的,平淡的,都会随着岁月的风烟渐行渐远,留下的是如水的心情和隽永的心境。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盏茶,待有一天,就着岁月一饮而尽,是清冽甘醇,还是寡淡苦涩,惟有转身,独自回味。

 行走于尘世,总有一些经历,会让你瞬间成长。蜕变,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百转千回后,逐渐学会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与自己安然静好。简单,就会薄而清透,安于当下,便会内心丰盈。

 路过的风景中,一树一叶都是生命的演绎,一山一水都是生活的馈赠,不用去问永远有多远,爱,是生命全部的供养,不用去丈量与幸福的距离,只需收藏点点滴滴的温暖,将生命开成一朵白莲,宁静为篱,恬淡为阶,纵然零落成泥,依旧香如故。

 关于生活随笔散文之做人如饮酒,半醉半醒最适宜(三)

 人生的路,总有几道弯,几道沟,几道坎;生活的味,总有几分苦,几分酸,几分涩。有些事,看不惯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人,猜不出就假装糊涂,有些理,想不通就顺其自然。日子如茶一杯,一口一口悠然品味。最舒适的还是清淡滋味,读懂了岁月,品透了红尘,你会发现,人生清欢是看淡。

 事看淡了,就会简单,情看淡了,就会释怀。缘看淡了,不悲聚散,是非看淡了,计较变浅。成败看淡了,顺心自然,得失看淡了,自在坦然。生活如何要看我们有怎样的心态,活着就应该快乐。走过,经过,尝过,还是平淡最美;听过,看过,想过,还是简单最好。

 所谓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无非是枕边的一场梦,醒来时天已亮。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几多沧桑梦断,谁又能携手同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看尽繁华三千,终是花飞叶落随泥土,谁能将青春留住谁又将柔心轻锁

 洗尽铅华呈素姿,淡看红尘几多愁。梦里花开,梦外花落,烟雨锁重楼,生死两茫茫。一路走来,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暮色重重,烟雨蒙蒙。几度桃红,几度秋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曾经烟消云散,更那堪冷落回眸。了却几生浮云。眸然惆怅、痛也不痛。再回首,已是沧海变桑田……

 擦肩的人,皆是无缘的过客;错过的事,终究化成一抹云烟。再刻骨的人,再深藏的事,也耐不住时间的软磨硬泡。别沉浸在往事中难以自拔,别让回忆成为一种羁绊。感情里,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谁的故事里没有卑微过,谁的感情里没被轻视过。

 我对你举足轻重,你对我满不在乎;我视你有目共睹;你视我不屑一顾。一辈子不长,不要让珍惜变成惋惜;能遇见不易,不要将无话不谈变成有所隐瞒。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真诚;情与情之中最长的拥有是包容。路有多远,脚知道;情有多深,心知道。真心留给能懂你的人,真情留给珍惜的人。善待缘分,尊重感情。

 人生,是一场跋涉,路难、事难、做人难。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所苍凉;或深或浅,都有些无奈。有些事,不明不白,让你猜不透;有些人,戴着面具,让你看不清;有些理,概念模糊,让你悟不出;有些路,坎坷难走,让你行不通。

 现实残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是人人都让你如意,不是事事都让你称心。言者随意,适者生存,风雨人生,凡尘俗世,做人如饮酒,半醉半醒最适宜;做事如握笔,半松半紧是自然。累了把心靠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受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

 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黑是黑,白是白,让时间去证明。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宽心做人,舍得做事,赢的是整个人生;多一份平和,多一点温暖,生活才有阳光。

 人,是活给自己看的。别奢望人人都懂你,别要求事事都如意。苦累中,懂得安慰自己。没人心疼,也要坚强;没人鼓掌,也要飞翔;没人欣赏,也要芬芳。生活,没有模板,只需心灯一盏。烦时,找找乐,别丢了幸福;忙时,偷偷闲,别丢了健康;累时,停停手,别丢了快乐。平凡生活中,忙绿于工作,安然于家庭。不求事业多大进步,只愿生活甜美温馨;不想生活多么富有,只愿家人健康欢欣。

 什么都记住,只会让你的背囊越来越沉重,只有抛弃那些不必要的负担,你才能走得更远。永远不要为失去的感到遗憾,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的一朵花,整个春天还是你的。有些人,你可以接近,但不可以交心,交心,你会心痛;有些事,你可以参与,但不可以倾心,倾心,你会受累。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信任的;不是每一件事,都能让我们顺心的。

 人有百态,事有百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今天捧你的,明天也许会毫不留情地踩你,今天踩你的,说不定明天抢着捧你,人生所有的得意和失意,所有的喝彩和喝倒彩,到头来只是过眼云烟,今朝满堂掌声,他日曲终人散,浮华如斯,看不开是执着,看得开就是智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425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