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资料需要用到一些模版,这里收集了小学阶段的多种模版,可供你参考。
我们都整理成集,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阶段语文、英语、数字、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科学等》百度网盘资源大全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对于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各科各类资料,我拍改们都收集、归类并定期更新。欢迎有需求的家长、老师收藏。
走进世博会是一本关于世博会知识的书籍,书名为《走进世博会——世博知识150问》,简称为:走进世博会,是由《上海世博》杂志编辑部编辑,由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发行。
图书详细描述:
版次:第1版
简介 为呈现150多年世博历史的辉煌,进一步增加民众对世博会的认知度,激发兴趣,鼓励参与,特意组织编写了本书,回顾了历史上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二十几届世博会,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世博会的精彩与魅力。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举行,全世界人民将相聚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主题,共同展望“城市”美好的未来。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举办2010年世博会,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 目录“水晶宫”里的盛会 ――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 纽约的“复制”水晶宫 ――1853年美国纽约水晶官世博会 艺术与工农业相遇 ――1855年法国巴黎世界工农业和艺术博览会 王室缺席的博览会 ――1862年英国伦敦国际工业和艺术博览会 贵族的芭蕾舞台 ――1867年法国巴黎农业、工业和艺术博览会 多瑙河畔演绎中国文化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 费城故事美国秀 ――1876年美国费城独立百年展览会 记忆中的经典 ――1878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 欧洲文明的伴奏 ――1880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世博会 埃菲尔铁塔的故事 ――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 美味与娱乐的盛宴 ――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 世博与奥运邂逅在巴黎 ――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 圣路易斯安娜的狂欢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 中国赛会巴拿马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 美国独立150周年的庆典 ――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 现代世界的艺术与技术 ――193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 建设明天的世界 ――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 太空时代的人类 ――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 人类与世界 ――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 环境,无污染的进步 ――1974年美国斯波坎环境世博会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 发现的时代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 人类、自然、科技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 后记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爿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查看全部8个回答
精选商品
旧书八成新/数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14
初中三年级数学,数学初3,同样是辅导,总结高效提分方法。
关注初二数学的人也在看
初中三年级数学,掌门1对1拥有10000+教研人员,1对1针对性教学,查缺补漏,快速提升!初中三年级数学,初高中在线1对1辅导,好老师1对1辅导教出好成绩。
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广告
小学三年级下册英语作文,孩子从差生变成学霸,只因妈妈做了这件事小学三年级
孩子成绩差班级垫底,用了这个方法,期末考试升至前五!小学三年级
文山宏政教育信息咨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高三数学怎么学习,高中知识点总结,提高的不仅是成绩,
高三数学怎么学习提供新的高中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公式大全,免费全面学情评测,找准学习短板,找出失分点,成绩快速提升!
572020-05-12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0字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一边帮父亲看店,一边依旧不忘学习。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没有纸没有笔,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122 浏览6902019-10-12
关于一些数学家的一些故事100字以内(不能超过),不要华罗庚的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58 浏览56132016-12-01
数学家的故事大约100字(9则)
1、华罗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2、高斯 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小学时计算1+2+3++100的值。当时高斯上小学,老师在班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叫大家算。那个老师以为至少要20分钟以后才会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谁知屁股还没坐稳高斯就说算出来了。老师很惊讶,问他怎么算的,他就说先算1+100=101,2+99=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因此结果是5050。 还有一个故事,是高斯19岁的时候,本来他打算学法律的,结果不经意间解决了一个2000年的数学难题,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圆规17等分圆周。高斯还证明了当且仅当N=2^(2^n)+1时,能够用尺规N等分圆周。从此高斯对数学的兴趣大增,并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3、欧拉 欧拉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城,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这本书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这在当时是个奇迹,曾轰动了数学界。 小欧拉是这所大学,也是整个瑞士大学校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在大学里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并逐渐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约翰·伯努利后来曾这样称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我介绍高等分析时,他还是个孩子,而你将他带大成人。”两年后的夏天,欧拉获得巴塞尔大学的学士学位,次年,欧拉又获得巴塞尔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1725年,欧拉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4、陈景润 陈景润不爱走公园,也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5、牛顿 “我一定要超过他!”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 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经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185 浏览72722019-09-04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150字左右
1、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许多人。 途中闲暇无事,华罗庚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 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隔了一会儿,华罗庚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可是,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罗庚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 1980年华罗庚教授在苏州指导统筹法和优选法时写过以下对联: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 2、华罗庚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 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 1964年初,他给毛泽东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泽东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 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毛泽东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扩展资料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华罗庚也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 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 学家的故事,一个故事100字左右,不用太长。
①蒲丰: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巴西尔·扎哈洛夫(18491006-1936112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最著名的军火商,本名巴西里奥斯·扎哈利亚斯,希腊族人,出生在奥斯曼土耳其,向俄国贩卖大批军火,后加入法国籍,在许多法国人视他为同胞时,却是英国军火公司的代理人,英国授予他大十字勋章和巴斯骑士称号,希腊-土耳其战争时支援希腊扩张,惨败后退出公众视野。
军火之王巴西里奥斯·扎哈利亚斯一生神秘,他有个绰号就叫做"欧洲的神秘人"。他的神秘首先体现今他的出生,有说他出生在安纳托利亚海岸的,有说他出生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某地的,也有说他出生在俄国的。往往以为,扎哈罗夫1849年10月6日出生在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附近一个名叫穆拉的地方,希腊裔,扎哈洛夫这个姓是因为家族在1821年俄国一次反希腊东正教的运动中遭到流放的结果。1840年代家族回到土耳其,巴西尔出生后不久,1855年,全家搬到伊斯坦布林的塔塔弗拉贫民区,年轻的巴西里奥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加拉塔(Galata)当导游,后来又当过消防队员,19世纪伊斯坦布林的消防队灭火水平不怎么样,抢救贵重财富的动作倒是挺麻利的,因为有不菲的报酬,除此之外消防队员们还会干些非法交易甚至直接偷盗。
后来他进入本家族经营的一家贸易行担任买办,参与了倒外汇的活动。1873年,扎哈罗夫因商业欺诈被贸易伙伴告上法庭,这壹次庭审涉及君士坦丁堡到伦敦之间的非法商品交易,伦敦的土籍希腊人要求将此事交给他们自个的社团来处理,但没有得到法庭的同意,巴西尔在被要求支付100英镑并赔偿原告损失后获释。他已不可以在土耳其发展,于是去了希腊。
扎哈罗夫在雅典待了将近4年,靠做各种零工为生。后来结识了正在旅游的政治家伊蒂恩·斯哥劳迪斯(Etienne Skouloudis),他说服斯哥劳迪斯相信他在伦敦的事件中的行为是合法的,由此得到了斯哥劳迪斯的支援,机缘巧合,斯哥劳迪斯的一个朋友,一名担任瑞典军火制造商托尔森·诺登菲尔德公司代理的瑞典军上尉正好离职。斯哥劳迪斯此时正好政治上春风得意,遂向诺登菲尔德推荐了扎哈洛夫补缺。扎哈罗夫得知这一讯息后,兴奋得涕泪横流-----他终于有机会施展自个的才能了。1877年10月14日,扎哈罗夫正式就任诺登菲尔德自动武器公司贸易代表,开始了他最辉煌的职业生涯,尽管最初他的薪资为每周5英镑。这时,扎哈罗夫刚满28岁。由此开始了扎哈罗夫传奇的一生。
俄国发家
不过,扎哈罗夫最大的传奇是和绰号"死亡镰刀"的马克沁机枪联络在一起的。19世纪80年代,马克沁开始与诺登菲尔德竞争自动武器市场, 马克沁的自动机枪对之前的手摇式机枪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马克沁的枪在那时优于诺登菲尔德所拥有的所有武器。在观看了马克沁于1886和1888年的两次演示后,扎哈罗夫立即为之倾倒,决心把它搞到手,在义大利斯培西亚港的演示会上,马克沁和诺登菲尔德的机枪同台演示,这时,义大利权贵热那亚公爵到场,十分喜欢马克沁机枪,但是这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马克沁的代表:一个陌生人给了他们一份错误的斯培西亚导游册使他们迷了路;第二回合的较量在维也纳打响,奥地利官方要求竞争者修改他们的武器口径以适应奥地利标准的子弹,在试射了几百发子弹后马克沁的机枪就出现了不稳定的状况并卡壳了。当马克沁拿起机枪检视时,发现已被做了手脚,要修复要花非常长时间;第三轮较量仍是在维也纳,这壹次武器试射非常正常,但是一个陌生人突然拜会在场的奥地利高官,称制造这样一件精密的仪器需要非常好的工艺技术,而且只能由一个人从头到尾手工打造(现今看来这是非常低阶的谎言,但是在那个时代贵族大都没有什么科学知识,很好骗)。假如不可以大规模制造就无法满足奥地利军队的需求。于是,诺登菲尔德和扎哈罗夫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在领教了扎哈罗夫的厉害后,马克沁以可观的代价与诺登菲尔德合并。在这一过程中,扎哈罗夫成功地同欧洲军工部门以及上层社交圈有影响力的人士建立关系,并成为新公司具有主导地位的推销员。
1890年,马克沁-诺登菲尔德的合作破裂,扎哈罗夫选择与马克沁合作。在扎哈罗夫的操作下,马克沁的公司获得了钜额利润,最后,扎哈罗夫向马克沁提出,他要求成为与马克沁一样股东而不是雇员。到1897年,马克沁公司已在军火行业占据了重要地位。另一军火巨头英国维克斯对马克沁提出了收购意向。这对马克沁和扎哈罗夫来讲是一笔实惠的买卖。
尽管19世纪末频繁爆发的大战,如中日甲午战争、美西战争、布林战争等给军火商们提供了赚钱良机,扎哈罗夫最看重的却是俄国的订单,这主要是因为俄国军队规模是当时欧洲最大的,而且沙皇为军队花钱毫不吝惜。1895年,扎哈罗夫通过贿赂手段,让沙皇对马克沁机枪产生兴趣,后者亲下一道御令,宣布1895年款马克沁机枪为俄军正式装备。
这时,眼见马克沁机枪的装备量日趋扩大,俄国政府迫切希望实现本土化生产,以降低采购成本。1901年,已是维克斯公司经理人的扎哈罗夫与俄国方面展开谈判,他开出合作条件-俄国必须在10年内每生产一挺机枪,付给维克斯公司80英镑专利费。俄国人嫌他要价太高,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成果。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猝不及防的俄国赶紧筹措军火,在与维克斯公司的谈判中也不再计较价钱了,合同非常快签署。但俄国还是惨败了,这时沙皇又决定出巨资重整海军,国际军火商们一下子都被吸纳过来,而第一个出现今圣彼得堡的不是别人,正是扎哈罗夫。凭借一口流利的俄语,东正教希腊教会成员的身份以及对俄国官场的熟悉,扎哈罗夫顺利取走最大一块蛋糕。某种程度上说,同俄国的交易使扎哈罗夫成为世界军火领域大师级的人物,并在俄国开设了一家军工厂作为维克斯的子公司大发俄国的战争财。
一次大战
到1911年,当马克沁的生意和热情都在减退的时候,扎哈罗夫在维克斯的股份和经商热情却在节节高涨。随着马克沁的退出,扎哈罗夫加入了维克斯的董事会。在20世纪的前十年,扎哈罗夫利用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大肆兜售军火,也赚了个盆满钵满,尤其是德国和英国的海军军备竞赛让他收获许多。
这时的维克斯公司已是其他军火商难以企及的巨人,它不仅在各大洲众多国家建了军火制造厂,还设立了银行、钢铁厂等各类下属公司。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从爱尔兰到日本、从北海到大洋洲的维克斯军火标准。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扎哈罗夫这个优秀推销员的努力。尽管非常少有记录,扎哈罗夫还是因其大量的贿赂和腐败行为为世人所知。不过这些事非常少有在公开场合进行的,比如他向日本海军将领富士大肆行贿,大部分都是在幕后交易。
在一战前夕,已加入法国籍的扎哈罗夫又转变思路,在新的领域寻到了突破来支援他的军火业。通过买下由支援重工业企业传统的联合巴黎银行为他自个的军火事业资金来源;通过控制《至上报》(Excelsior)报社,大肆为自个的军火事业制造正面舆论,获得公众的支援与理解。他还为法国退役海员设立了俱乐部,向巴黎大学空气动力学学捐款并因此获得了荣誉理事称号。1914年7月31日,著名反战人士让·饶勒斯(Jean Jaurès)遇刺身亡,同日,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签署总统令,授予扎哈罗夫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14年3月,维克斯迎来了公司历史上的新纪元:在接下来的世界大战中,维克斯将要生产四艘战列舰,3艘驱逐舰,53艘潜艇,3艘辅助船只,62艘轻型船只,2328门大炮,8百万吨的军用钢材,9万个地雷,22000条鱼雷,5500架飞机以及10万把机枪到1915年,扎哈罗夫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结下了非常深的友谊。据说,有一次扎哈罗夫拜访白里安,临走时在白里安的办公桌上留下一个信封,内有捐赠给阵亡将士遗孀的100万法郎。扎哈罗夫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在战争中确保希腊参战并加入协约国,从而在东线牵制同盟国部队。这是一个看似不大概的任务,因为德皇威廉二世是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的大舅子。扎哈罗夫在希腊设立了一个机构,专门散布亲协约国舆论,过了几个月,希腊国王就免去了反战的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首相的职务。而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则在萨洛尼卡另立政府,请协约国出兵废黜了国王,希腊正式站在了协约国一边。到一战结束时,《时代周刊》预计扎哈罗夫从协约国一方至少赚得5千万英镑,这还只是他庞大资产中的一小部分。
战后生涯
战争结束后,扎哈罗夫转向小国事务,此时欧洲四强正忙着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对扎哈罗夫的主动隐退非常是满意。他来到希腊帮助希腊从孱弱的土耳其分到了大片领土,并怂恿希腊入侵土耳其,希土战争的结果是希腊军队被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大的大败,几乎全军覆灭。扎哈罗夫也名声大损,受到了巴黎和伦敦舆论界的抨击。扎哈罗夫非常快转向新的生意场,通过1920年10月两次金融投机,他成为了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的股东,并十分看好石油这一新的利润点。接着,他通过摩纳哥大公路易二世买下了蒙特卡洛的著名赌场Société des Bains de Mer,该赌场正面临债务危机。他成功地使赌场扭亏为盈。同时,他与克里蒙梭交涉,使法国在凡尔赛和约上同意了保证摩纳哥独立的条款。为路易大公免去了饱受法国蚕食的担忧。
扎哈罗夫对航空事业很着迷,他为英国、法国、俄罗斯早期的航空先驱投入了大量资金。他怂恿马克沁制造了一架飞机,并宣称自个和马克沁是第一批飞行的人。1924年9月,75岁的扎哈罗夫再婚了。(他早年为了混到一个英国护照而和一名英国女子结婚)。他与一名30年前在苏黎世到巴黎的东方快车上邂逅的女士结了婚。这位女士叫María del Pilar Antonia Angela Patrocinio Simona de Muguiro y Beruete,她的前夫是Francisco de Bourbon亲王。由于信仰天主教,她没法和前夫离婚,因此他们只好等到这位亲王过世之后再结为夫妻。婚后仅18个月,她就死于感染。最后的岁月里,扎哈罗夫卸下所有职务,开始写自个的记忆录。不料记忆录甫一完成,就被他的仆人偷走了,这个仆人打算靠抖露记忆录中的丑闻来发大财。不久警方追回了记忆录并交还给扎哈罗夫。扎哈罗夫付给警方非常高的酬劳拿回了手稿,随后便将它们付之一炬。1928年,扎哈罗夫正式宣布退休,开始隐居生活。8年后,他在摩纳哥安静地去世。
扎哈罗夫的一生让许多传记作家们着迷,比如他的忠诚问题,传记作家们无法准确回答扎哈罗夫忠诚于哪个国家。扎哈罗夫是希腊人,出生在土耳其,加入法国籍,是英国军火公司的代理人。在许多法国人视他为同胞时,英国却授予他大十字勋章和巴斯骑士称号,为此,担任过法国总理的乔治·克列孟梭曾特意向下议院担保说,"扎哈罗夫先生是法国人"。扎哈罗夫是个有语言天赋的人,会土耳其语、希腊语、法语、义大利语、德语、俄语以及一些巴尔干方言---或许是这个才能太突出,有记者夸张地称他会14种语言。扎哈罗夫还是个名人,有关他生活习惯、恋情、饮食爱好等的传言很多,但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们却非常少发现能显示其存在的档案、书信、演讲和会议,他的合伙人马克沁在自传中竟然也丝毫没有提及扎哈罗夫。扎哈罗夫就是一个一直待在幕后的人。
从别处Ctrl+c Ctrl+v来的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