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潘金莲最倒霉的不是碰上武大而是邂逅武松?

为何潘金莲最倒霉的不是碰上武大而是邂逅武松?,第1张

武松是英雄,紧急关头把持得祝可是,推女人干嘛伸拳头干嘛终究是太紧张,好像对自己也很恼火。

  《金瓶梅》故事的开头是从《水浒传》借来的:武松景阳冈打虎后,与兄长武大郎相见,认识了嫂子潘金莲。潘金莲想要勾引武松未果,转与西门庆偷情,后来毒死武大。只是武松为兄报仇的情节被挪走了,然后把故事的中心场所放到了西门庆的宅院里。

  和《水浒》相比,潘金莲在《金瓶梅》中出场时,已经经历了丰富的人生折磨,并因此而变得悍泼。她是个裁缝的女儿,九岁被卖到王招宣府里学弹唱(属于家养的歌妓)。主人死了,她又被她妈妈“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于张大户家”。到十八岁被张大户暗中“收用”了,又因为家主婆不容,把她撵走。而张大户特地做了精心安排,将她白白送给武大郎做老婆。不仅如此,还常常送些银两给武大郎做生意本钱。为什么呢就是图个常有机会到他家里与金莲厮会。

  武大郎连矮子也算不上,“身不满三尺”,是个侏儒。又且“头脑浊蠢可笑”,还“一味酒”。他不可能与风流俊俏的潘金莲般配,再加懦弱无能,是张大户挑中他的条件。而武大郎也从不曾真正把潘金莲当作自己的妻子,有时撞见张大户,也不敢声张,因为“原是他的行货”,自己不过是个拿了人的钱替人看管“行货”间或也占点便宜的角色。说实话,潘金莲除了不该毒死武大郎,做什么也不能算对不起他。

  张大户死了,潘金莲活在一生最郁闷无聊的日子里,武松来了。“身材凛凛,相貌堂堂,身上恰似有千百斤气力”,打虎的英雄,现任巡捕都头(县刑警大队长)。当然不是武松的错,可是难道不是可恶的命运拿他来勾引潘金莲吗

  况且武松也是有错的。最初的见面,兄嫂在家里陪他用茶,潘金莲还不曾拿出手段,那武松先自“见妇人十分妖娆,只把头来低着”。作者的写法,暗示他心里受到了扰动。接着金莲想尽法子套亲近,问了“莫不别处有婶婶”又问“叔叔青春多少”再赞“若似叔叔这般雄壮,谁敢道个不字”!一路下来,情态已近挑逗:“妇人陪武松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身上”,而武松呢,“吃他看不过,只低着头,不理他”。好大汉子,含羞似地只是低头,能不把事情弄尴尬

  初次见面,如此情形,武松也低了好久的头,不应该不知道危险。可告辞出门、正好将一切了结时,因潘金莲殷勤邀他搬家里来住,武松却满口答应:“既是吾嫂厚意,今晚有行李便取来。”潘金莲也只要求“是必上心”,没说日子,武松接口就答应“今晚”,着急了一点吧当然不是有什么歹念,只是他心里有点乱。喜得潘金莲嗲嗲地一声“奴在这里专候”,事情就往更坏的地方走下去了。

  终于到了最后摊牌,那个下雪的日子,燃着火盆,叔嫂二人对饮。潘金莲心热了,以为那边的火候也该到了,举着喝剩的酒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杯儿残酒。”却惹急了武松,一把几乎将妇人推了一跤,慷慨地宣布:“武二是个顶天立地的噙齿戴发的男子汉,不是那败坏风俗伤人伦的猪狗!嫂嫂不要这般不识羞耻1还宣称“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像是又要上山打虎的样子。当然,武松是英雄,紧急关头把持得祝可是,推女人干嘛伸拳头干嘛终究是太紧张,好像对自己也很恼火。

  同情潘金莲的人总想给她编一些另外的故事,譬如她跟武松是不是可以情节更丰富一些。但《金瓶梅》绝不会那么写。它写潘金莲生育于罪恶,她只有在以恶毒的方式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品尝到快乐,毁灭才是她的拯救。

武松与孙二娘的邂逅将其制服既是正当防卫又是疾恶如仇,二者并不矛盾。武松早就对孙二娘卖人肉包子的恶行有所耳闻,既然路过孟州道十字坡了那就干脆直接把孙二娘制服。武松是顶天立地的好汉,他的骨子里就流淌着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基因,因此他绝不会任由孙二娘作恶而坐视不管。

武松先是故意以言语挑逗观察孙二娘的反应,两人都是老江湖但显然武松的江湖经验和阅历更胜一筹。从一进门看到孙二娘的穿着后武松就断定这个女人并非良家女子。

我们来看孙二娘的穿着: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纽。

封建年代里谁家的正常妇女会像孙二娘那样穿着?武松一看到孙二娘这种打扮心里就有数并提高警觉了。武松用言语挑逗孙二娘实际上是非常普通的江湖套路,孙二娘的反应并不像普通女子那样感到愤怒或者是羞涩而是嘻嘻哈哈全然不当回事,一看就是老江湖了。

为了让孙二娘现出原形,武松要求孙二娘拿出好酒来。孙二娘在舀酒的时候趁机放上了蒙汗药然后给武松端了上来。武松又让孙二娘去切肉然后趁孙二娘转身离开的时候迅速将酒倒在偏僻之处。

孙二娘当然是不会去切肉的,她计算着药力将要生效的时候走回来一边指着武松和两个解差,一边说倒了、倒了。两个解差喝了蒙汗药酒直接晕过去了,武松则将计就计也假装晕了过去。

这时候孙二娘原形毕露,她先是把武松的银子收了然后让两个伙计把武松抬进里屋剁成肉馅,没想到两个伙计竟然抬不动武松。孙二娘一看两个大老爷们这么没用于是亲自动手,光着膀子轻轻一提就把武松提起来了。

孙二娘万万没想到武松是清醒的,武松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将其制服。武松的出现让孙二娘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好汉,两人不打不相识最后还成了生死之交。

  21:这一回书,写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阎婆使心计把宋江赚到县衙前面,本想扭住他喊冤,被唐牛儿一冲撞,宋江趁乱中逃跑了。于是知县就揪住了唐牛儿不放,打算徇私舞弊,来一个“糊涂官断糊涂案”,先把唐牛儿抵罪,再慢慢儿放他。但是遇上正好是张文远经管这件案子的档案,就撺掇阎婆三番两次到公堂上去闹,弄得知县也不得几次三番派人去搜捕宋江。这就叫“阎婆大闹郓城县”。

  第二件,朱仝平素和宋江最好,领了搜捕宋江的牌票下来,带了士兵,装模作样地到宋家庄搜捕,暗地里却和宋江见了面,还叫宋江赶紧逃跑,回目就叫“朱仝义释宋公明”。实际上,第一,宋江并没有被捕,谈不上“释”,只能算是朱仝营私舞弊,故意不抓宋江。这里特别不妥当的是这个“义”字。如果宋江没有犯罪,是被冤枉的,朱仝不论是出于朋友的义,还是主持正义的义,不抓宋江,都可以说他是“义释”。如今宋江明明和抢劫犯晁盖沟通在先,杀死阎婆惜在后,宋江案发,即便宋江和晁盖的关系还没有暴露,至少宋江杀人的案子是铁定的了。朱仝作为县政府的刑警队队长,不是铁面无私地把宋江逮捕归案,却是出于朋友情面,第一次放了抢劫犯晁盖,这一次又放了杀人犯宋江。这样的都头,应该说是很不称职的。这样的行为,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义释”。“义”有大义、小义之分。为国家、民族、社会考虑的,是大义;只为朋友情面而违背国法,作为小小老百姓,尚且为人所不齿,何况是堂堂县政府的执法人员。对这样的犯罪行为,施耐庵居然称之为“义释”,真不知道他老先生对这个“义”字是怎么解释的。

  第三件,宋江逃出郓城县,到了柴进的庄上,邂逅与武松相遇,从而引出武松的一系列故事。这个相遇,只是一场过场戏,下面就要把故事引向武松了

  22:武松打虎~~ 不用详细说了吧

  23:这一回书,以王婆说风情为主要篇幅,没什么好说的

  24:说潘金莲和西门庆一起毒死了武大郎 武松回来后,找了很多人证,然后杀了潘金莲,再斗杀西门庆~ 大部分是写武松找证据

因为在没有遇到武松前潘金莲都是恪守本分和武大郎好好过日子,在见到武松后才发现自己嫁的人到底有多不好,所以就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导致红杏出墙最后直接被武松给杀了。

一、要是没见到过武松潘金莲就不会产生不平衡的心态。

其实在潘金莲没见过武松前跟武大郎的生活挺平静的,但是在见过武松后她的心里就产生了极度的不满,想着亲兄弟怎么就差了这么多,哥哥是个矮矬穷弟弟却是个高大帅气的英俊男子,武松没来之前还觉得武大郎对她挺好,如今一看,这些好都不及有一个帅气的老公。

在勾引武松没有效果后潘金莲觉得很受挫,正好西门庆喜欢她愿意和她在一起,恰好西门大官人还是个英俊帅气的公子哥,这让潘金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也就开始了和西门庆没羞没臊的生活了,再加上有王婆做掩护,这事儿就更加顺利了。

二、和西门庆混在一起不过是和武松没结果后才发生的事儿。

按照故事的发展进行来看,西门庆和潘金莲在一起真的是勾引武松没有效果后,当时潘金莲想和武松谈个恋爱,但是武松碍于潘金莲的身份赶忙拒绝,为了避嫌还搬出去住了,但是没想到潘金莲正是因为武松的拒绝才开始对武大郎产生厌恶,这才和西门庆有了恋情。

如果说潘金莲一直都在家里待着,估计也会安心伺候武大郎,没准俩人还能来个白头偕老,但只怪造物弄人凡事都有天注定,武大郎虽然娶了娇妻但最后也是死在了娇妻的手中。

最后:

总得来说,潘金莲其实也是个可怜人,要是没嫁给武大郎也就没有后续的这些污糟事儿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66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