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宫崎骏老先生的作品,每当看他的动画都仿佛自己就在那个画面中,听着蝉鸣,“知了”的叫;还有绿荫,阳光透过树丛的缝隙照进来,在树荫下玩耍,乘凉是个多么美好的事情;还有那清澈的小溪,哗哗的流水声,想起儿时的记忆;还有夜晚那美丽的星空,就好像每个星星都在跟你眨眼睛一样!
还有那回忆里最美好的童年;有着夏天里所有的美好。可以说夏天是童年的样子,童年是《龙猫》里的样子;夏天是疯玩的季节,有着属于我们的童真;就像《悬崖上的金鱼姬》的美好;好像《岁月的童话》是随处可见熟悉的乡村风光;常常暴雨后的夏日和雨后的宁静都是属于《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夏天也是一个容易起风的季节,在那个美丽的夏天等待着属于自己美丽的邂逅!
就像我们童年的那个夏天,空气永远是那么清新,一群小伙伴相约去小河边,在那郁郁葱葱的树荫下,玩着水,打闹着;而母亲会在一边洗着衣服,告诉我们,“衣服都要弄湿了,别掉河里了;”河这么浅,怎么会掉进去呢?即使掉进去还是可以自己站起来的啊;只不过不想反驳,因为那是母亲的关心!
童年是个很美好的样子,而那个夏天的童年给我留下的是深深的记忆;我的夏天真的就像宫崎骏动漫中的夏天,空气清新,茂密的大树,有蝌蚪的小池塘,更有那雨后躺在草地上吹风的凉爽;只是我的夏天回不来了,而宫崎骏先生的夏天依然存在!
生命中总有些回忆让你每每想起总能触动内心 情感 心弦,让你沉醉其中,幸福不已,更难以忘怀。 对我而言,小的时候在老家背后的那一片竹林,特别是大雨过后,那般场景与心境,依然历历在目。
90后的童年我觉得尤为特别,既比80后多了些轻松与乐趣,又比00后多了些烟火气息与新的花样。诸如掏鸟窝,捉泥鳅,捅马蜂窝,弹珠子,玩弹弓,打陀螺,烤红薯等等。在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当暴雨过后就喜欢一个人跑到竹林里悠悠漫步,领略那一片独特的美景。
老家的背后有一片特别大的竹林,比房子的高度都高出很多,对于当时是小孩子的我而言,简直就是巍峨大山一般。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有时候一阵大风吹过,竹林随风摇摆,纵然扎根很深,竹尖还是被摇的东倒西歪,傻傻的我经常想着万一把房子压倒了可怎么办。当然我的顾虑是多余的,竹林与风的共舞中,总会演绎成一场豪华的华尔兹联谊会,不乏生气与乐趣,更多的是开怀与陶醉。
小时候我会特意等待着老天下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最好能够把整片竹林从里到外彻彻底底的冲刷一番,这样我就可以“肆意”的跑到竹林间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予我的欢乐。 当你内心总是充满期待的时候,惊喜总能与你邂逅,不期而遇。
夏日的大雨犹如有些人爆发脾气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依然一个人独自前往内心向往的“神圣净土”当中。现在的 社会 总是说要讲究生活仪式感,我突然开始对号入座,当时的我,每当准备要进去竹林的时候,我总要率先深呼吸一番,大致整理一下身上有些皱巴巴的衣服,眼神期待而坚定的往前走。
在入口处成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竹林外的光线尤为明亮稍带刺眼,竹林中则有些色彩暗沉,可能是竹林浓密的原因。顿了顿,我轻轻地迈着脚步,开始 探索 和感受其中的奥妙之处。
竹林内仿佛还有一场“小雨”,淋洒在竹叶上的雨滴总会在你不经意间滴到你的头上,肩上和背上,要是你好奇的想要抬头寻找这“小鬼”,有时候你就中招了:刚好滴到你的眼珠子里面。像极了在滴一瓶眼药水,真是灵丹妙药啊。
整个竹林里就像一个空调房一样,或者像小型的冰窖一般,空气中散发着一阵阵的清凉与湿润,好一个天然的避暑圣地。要是你原地不动,微闭眼睛,你能够微妙的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清凉湿润分子开始慢慢附着在你裸露在外的皮肤。心再静一点,甚至你能够感受到它们一点一点的渗透到你的皮肤内,既像薄荷叶挥发香氛一样,又像把冰棒偶尔触碰着皮肤,更像一缕清风吹拂你的身体,微微蒸发身上的汗液一般。
时不时你会听到几声清脆悦耳的鸟叫声和稀碎的蝉鸣音。细心的人会发现,高温环境下大自然的声音和雨后大自然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你在烈日当空的时候听到的蝉鸣音特别的刺耳狂躁,似乎要把心中的烦躁一吐为快一般,终于明白为啥叫知了,似乎就是要告诉别人:天气热,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可大雨过后的声音尤为特别,似乎雨水已经把其中所有的闷热和燥气都已经冲洗掉了,反而更能把声音的最动听的部分,最美妙的气息给引流出来。
竹林的美妙与神奇之处可不局限在触觉与听觉上,在嗅觉上的感受也大为不同。什么是乡土气息,是当你脚踏黄土,心与自然合一,与感官融为一体的时候,你能随处感受到它萦绕在你的身旁。尝试着做深呼吸状,你能闻到淡淡的,轻轻的,微微的泥土的芳香气息,甚至你能闻到一股泥土下微生物发酵的独特味道。当然嗅觉上的特别少不了竹叶的清香,雨水的作用可不仅是降低空气中的温度,它还能把所有竹叶上的尘土与泥垢通通清洗掉,把竹叶最纯真的香气给慢慢导引出来,既有勾魂的清香味,也有捣碎的草汁味。
得到竹林的保护与滋养,地面上满是长得清一色的小花小草,特别是那些郁郁葱葱的小草,紧挨着生长在一起。竹林赐予了它们最合适的湿度、温度和恰到好处的营养供给。飘落在地面上的竹叶在逐渐干枯之后,成为了土壤的天然肥料,也成为了有些小虫子的天然别墅,更催生了一些菌群,比如一些不知名的蘑菇和菌子,还有野生出来的木耳,包括一些似乎要过来凑热闹破土而出的绿叶植物。
每当风吹过来的时候,绝对是你最欢快喜悦的时候。风有时候会很调皮,不把竹叶上的雨珠吹落在地面上就不罢休,似乎要跟大伙说这是我的化身,或说这是我的孩子,你们不能占有。其实更像是在捉弄捉弄着你,非要把你全身湿透了,才会离你而去。风来的时候不用说了,这种清凉是在空调和风扇中感受不到的,空气中的湿润度和雨滴的温度,以及风特殊带来的凉意,让你全方位,最独特的享受身体凉爽的快感。
一般在半小时之内我就要往家里赶了, 美的东西当你长时间的占有,你会觉得你不够珍惜,不懂享受。留一些空间与时间,留一份唯美的期待,留一点小小的遗憾,这样你会更期待下次的如约见面。
长大成人了,虽说物是人非,可我还是会偶尔一个人到竹林里走走,我依然能够清晰的回忆起当时的种种情景,更重要的是,那颗童心不曾丢弃,它一直就在你的内心!
它会成为你人生一股温暖的力量,会成为你自我疗愈的神奇能量,也会成为你不忘初心的纯真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它一定会成为你此生发自内心感谢生命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诗经中描写娇艳花朵的诗句有哪些
先秦·佚名《诗经》中描写娇艳花朵的诗句有:
1、桃花——《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2、木槿花——《国风·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译文:有位姑娘和我在一辆车上,脸儿好像木槿花开放。
3、荷花——《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4、荇菜——《国风·周南·关雎》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5、芍药——《国风·郑风·溱洧》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2诗经中表达女子对男子思念的诗句《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诗篇,大致可分为婚前和婚后两种类型。婚前一般表达的都是男女对于异性的爱慕和渴望,以及对对方的思念,多有少女怀春之篇。而婚后的篇章,则多怨妇,表现的大多是丈夫有了新欢后对旧爱的离弃,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社会下对女性的不公。当然亦有妇人对征夫的思念,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在表达少女对感情的爱恋和对心上人的思念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风中女性的开放,对爱情表露得大胆而直白,这在中国后来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邶风雄雉》中,作者以一介女性,发出“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易云能来? ”日子一天天经过,思君之情悠悠不绝。路途遥遥千万里,你什么时候才会来?这样的思念之情从一个少女的嘴里娓娓道出,诚而真挚。
《匏有苦叶》中载有“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不涉昂否,昂须我友。”翻译出来即为:船上的艄公招手让我快点上船,但别人上船了我偏要留下来,因为我在等我的男朋友。
《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描绘的是一幅娴静女孩约会情郎于城角却故意隐身不与之相见,使得情郎搔首等待来回寻找的情景。
《陈风泽陂》中的思念之情则更为强烈:“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一个女子在荷塘边见到一个美男子,彻夜思念难以入眠,竟而至于因相思而“涕泗滂沱”。
《王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就是一名戍边兵士对家中妻子的思念。而《伯兮》中所记述的则是一名妇人对征夫的深深思念:“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自夫君随王征东。妇头发零乱如飞蓬,并不是没有油脂来洗,只是因为不知道为谁去整饰仪容!可惜的是,“曷月予还归哉”和“谁适为容”,却都不能让自己的心上人看见,只能留与后人凭文而吊。
《诗经》中,就我所见最让人动容最凄惨的篇章,莫过于《唐风葛生》,它叙述的是一妇人对亡夫的思念,其中诗句断人心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葛藤覆盖着荆条,蔹草长满山冈,我的夫君亡于此,谁人来和他做伴?他独处多悲伤。可怜我未亡人度日如年,夏漫长,冬凄凉,只待百年后,与你共墓床。这一句,胜过了所有海誓山盟!
3有关于蝉的诗句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
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
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新蝉》);唐 白居易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早蝉》);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唐 孟浩然:“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唐 元稹:“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
唐 雍裕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唐 卢殷:“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唐 姚合:“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异,各臻其妙。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小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4)与咏燕诗不同,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之污浊者。代表之作当属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 。
陆龟蒙:“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罗隐:“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在陆之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而罗之笔下,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两诗借蝉言志,旨在讽刺批判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昏暗。
(5)其余如:唐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蝉》)、清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
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咏蝉》),也。
4古诗中蝉的意思是什么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
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一 意象与寄托 纵观诗词理论,不难看出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诗词中。
诗歌评论家鲜明的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意象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观事物触发的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它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性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我们可以得知客观物象与主观的心意一旦组合起来,各种意象就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越鸟巢南,昆鸡悲鸣,景非一时,物非一地,而且本来不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由于作者带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两个层面加以组合,便产生了崭新的意义。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据。
钱钟书提出“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谓之有寄托”。寄托在诗词理论上是举足轻重的,前人认为咏物诗词以寄托为上乘。
南宋词家出现了寄托一派。宋四家词选序论云:“咏物最争寄托意,以意贯串,深化无痕。”
张炎也在《词源》中提出了“所咏撩然在目,目不滞留于物。”的创作规范。
因此,我们可以说咏物诗词奇妙之处在于有寓意,而寓意的绝妙之处不能指实,它所寄托的是某种情感,心态和人生感悟。咏蝉诗词作为咏物佳品势必渗透了恰到好处的意象和寄托。
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中有无寄托,观看其意象流变之美。二 没有寄托的蝉诗 作为微小的生物而被诗人关照进入诗词中,就其初始阶段而言,仅仅是一种客观自然物,这主要体现在先唐诗歌中。
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
可见,蝉鸣这一生活特征已经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歌表现了昆虫鸣叫的原始生活习性。“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
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以蝉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大量出现了,但作者并非有意赋物,还没有寄托之意。梁代范云《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
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此诗写出了蝉的形体、声音及活动时间等诸多面特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腻贴切的描述。
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
又如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露下绥恒湿。
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等等这些诗,要么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要么写生命活动的情况,但大体上都描写了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不能不说是咏物的优秀作品。
尽管这类咏蝉诗没有寄托这一体例的巧妙运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风格。一直沿袭下去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句子,为诗词增添了亮色。
显示出独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蝉在诗坛名气大噪的,则是有寄托的作品。
三 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 蝉,能在诗坛上博得美名,有赖于寄托在唐诗中的发展。众所周知,唐是诗歌的时代,寄托一法到了唐人笔下,开始摆脱生硬稚嫩的手法,进入到一个运用自如,兴寄无端的境界,托物寓意传情超过了前朝。
许多理论源发于此。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这在唐代不少咏蝉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此时诗中蝉充当的意象,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又是性灵的流露。
“别愁逢夏果,归与入秋蝉”(李端《晚游东田寄司空曙》)之类的富有寄托而又体现特定意象的诗比比皆是。文人寄寓于蝉而形成一种悲剧美,构造起点缀诗坛的鲜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主体精神。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以显示出时间变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环的时间直线性体现出来。
引出好一种自我的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自怜,使历代作家普遍产生了生命短暂而宇宙永恒的伤逝之感,其实质乃是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密相关联,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顿悟,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惊恐、悲叹,把握和执着。”诗人刻意写蝉,看似对小昆虫的怜惜,而实质上寄托了一种“夕阳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惜时之感,这是一种砭人股骨的力量。
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
5所有关于蝉的诗句原发布者:杏猫网
关于描写蝉的诗句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1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12、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13、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1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15、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16、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
6《诗经》中关于友谊的诗句有哪些《诗经》中关于友谊的诗句有:
1、《小雅·白驹》——先秦佚名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译文:马驹毛色白如雪,空旷深谷留身影。喂马一束青青草,那人品德似琼英。音讯不要太自珍,切莫疏远忘友情。
2、《小雅·伐木》——先秦佚名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译文: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3、《小雅·常棣》——先秦佚名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译文: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4、《国风·秦风·无衣》——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5、《诗经·木瓜》——先秦佚名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7诗经中含婉字的诗句1、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先秦:佚名《野有蔓草》
译文: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2、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唐代:白居易《母别子》
译文: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
3、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两汉:苏武《留别妻》
译文: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
4、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唐代:顾况《游子吟》
译文:从远方来到此处,无法了解这江河有多深。
5、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先秦:佚名《新台》
译文: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蛤蟆样。
6、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唐代:温庭筠《题柳》
译文:静婉:即张静婉,为南朝羊侃的宠姬,善歌舞。歌尘起:形容歌声动听,余音绕梁,惊起梁尘。娇娆:一本作“娇饶”,即董娇饶,为东汉宋子侯《董娇饶》诗中所咏的美女。
7、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先秦:佚名《候人》
译文:云蒸雾罩浓又密,南山早晨云雾多。美丽俊俏真可爱,少女忍饥又挨饿。
8、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先秦:佚名《甫田》
译文: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只几天没见面,忽戴冠帽已成年。
9、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先秦:佚名《猗嗟》
译文: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10、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唐代: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译文:秋天寥廓,红谢绿潜,万物蛰藏。
8诗经中有没有出现萤火虫的诗句,具体哪些诗经·国风·豳风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
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
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
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
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这是译文了,后面是赏析:)~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我在东方说要回,我的心向往西方好伤悲。缝制一身新衣,不用再衔木棒。蠕动的毛虫,长期在桑林野外。卷缩成团独自睡,钻在兵车下。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瓜蒌的果实,挂在房檐上。土憋虫在屋里跑,喜蛛在门上结网。田舍旁的空地变成野鹿的活动场所,还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并不可怕呀,倒使人更加思念呀!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鹳鸟鸣叫在小土堆上,妻子唉叹在屋里。清除走障碍物,我家征人要到了。圆圆的苦瓜,长久放在柴堆上。自从我们不相见,到今天已经三年。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黄莺正在飞翔,闪闪发光的羽毛。这人女子出嫁时,黄白色花马去迎娶。她的母亲为她系佩巾,繁多的仪式一个个。她新婚时非常美好,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1 文言文
主人待仆人甚薄,衣食常不周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秋蝉"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仆问:"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叹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也"
主人对他的仆人很苛刻,给仆人的衣服和食物总是不尽周到仆人听到秋天的知了在鸣叫,就问主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在叫?" 主人说:"是秋天的知了" 仆人说:"知了吃什么东西?" 主人说:"呼吸风,喝露水而已" 仆人问:"知了穿衣服吗?" 主人说:"不用穿衣服" 仆人叹息道:"这知了正好适合跟着我的主人啊"
2 秋蝉文言文仆人说的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主人待仆人甚薄,衣食常不周。
仆闻秋蝉鸣,问主人曰:“此鸣者何物?”主人曰:“秋蝉。"仆曰:"蝉食何物?"主人曰:"吸风饮露耳。
"仆问:"蝉着衣否?"主人曰:"不用。"仆叹曰:"此蝉正好跟我主人也。
"主人对他的仆人很苛刻,给仆人的衣服和食物总是不尽周到。仆人听到秋天的知了在鸣叫,就问主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在叫?" 主人说:"是秋天的知了。
" 仆人问:"知了吃什么东西?" 主人说:"呼吸风,喝露水而已。" 仆人问:"知了穿衣服吗?" 主人说:"不用穿衣服。
" 仆人叹息道:"这知了正好适合跟着我的主人啊。"意思是说他的主人很苛刻,对自己不好。
3 查找咏秋蝉的古诗一声自远蝉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并不是借了秋风。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4 秋蝉大结局《秋蝉》大结局中在受降仪式上,佐藤大藏向千万香港人民低下了头。抗站胜利了,叶冲、何樱等人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携手奔赴新的战场。《秋蝉》是由欢瑞世纪、东阳国文联合出品,付宁、李昂联合执导,任嘉伦、李曼、刘欢、何杜娟领衔主演,菅纫姿、李亭哲、胡亚捷、王劲松、刘学义、傅方俊、梁婧娴、孙信宏等联合主演的谍战剧。
该剧主要讲述的是叶冲是一名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爱国青年,他来到香港协助佐藤大藏组建香港的宪兵及情报机构。但叶冲早已选择为国报效,在新京时就以秋蝉为代号,为我党提供日军重要情报。叶冲来到香港与宫本苍野和佐藤大藏、清泉上野等老牌日本间谍斗智斗勇,他陷入重围一路披荆斩棘,一次次地化解了身边的危机。
但叶冲最终还是身份暴漏,被送回日本受审,在何樱的帮助下逃离了虎穴,回到香港继续为 进行地下工作,在好友的帮助下,击败了宫本苍野和清泉上野,为抗战胜利作着不懈努力。受降仪式上,佐藤大藏向千万香港人民低下了头。抗站胜利了,叶冲、何樱等人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携手奔赴新的战场。
5 关于秋蝉的诗句1、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 2、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早蝉》 3、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画蝉》 4、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闻蝉》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 6、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
《闻新蝉寄桂雍》 7、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
《闻蝉感怀》 8、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
《秋蝉声》 9、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听新蝉寄张昼》 10、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11、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
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
宝筝闲玉柱。东风暮。
《垂丝钓》 12、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13、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14、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
《咏蟹》 15、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
《与友人会》 16、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
《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17、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风蝉》 18、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
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
《闻蝉》 19、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六月三日夜闻蝉》 20、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闻蝉》 21、娇声娇语。恰似深闺女。
三叠琴心音一缕。趓在绿阴深处。
《清平乐(咏蝉)》 22、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
《新蝉》 23、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早蝉》 24、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
《闻早蝉》 25、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早蝉》 26、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
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新蝉》 27、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28、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赋得弱柳鸣秋蝉》 29、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
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
《晚山蝉》 30、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晚蝉》 31、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
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
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齐天乐(蝉)》。
6 关于秋蝉的诗歌1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2 蝉 [唐初]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3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4 齐天乐·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5 齐天乐·蝉 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音早鸣秋树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6 齐天乐·蝉 周密
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
7 《寒蝉鸣泣之时》里每级的最后一句话1 能相信吗 亲眼所见的事实 能相信吗 所发生的事实 能相信吗 我 寒蝉鸣泣之时 鬼隐篇 其之二 隐情 你 能相信吗? 2 你所能看到的 只是虚伪的居所 在那能看到的 只是空虚的眼神 我所能看到的 只是重演的悲剧 寒蝉鸣泣之时 鬼隐篇 其之三 疑心 你 能相信吗? 3 请不要畏惧 明日的对岸 请不要伤害 你的心灵 请不要道歉 昨日的一切 寒蝉鸣泣之时 鬼隐篇 其之四 歪 你 能相信吗? 4 希望你能凝视 真正的自我 希望你能原谅 无常的你 希望你能理解 另一个我 寒蝉鸣泣之时 绵流篇 其之一 嫉妒 你 能相信吗? 5 想见到的 是黑暗中的形状 想听到的 是迟疑的脚步声 想知道的 是真正的居所 寒蝉鸣泣之时 绵流篇 其之二 鹰野 你 能相信吗? 6 正在颤抖的 是你的心灵 正在靠近的 是黑暗之影 正在冻结的 是虚伪的我 寒蝉鸣泣之时 绵流篇 其之三 谎言 你 能相信吗? 7 无法终结的 后悔 无法致歉的 故事 铭刻在那的 是另一个我 寒蝉鸣泣之时 绵流篇 其之四 愿望 你 能相信吗? 8 已经忘却的是 你的那份温柔 不断重复的是 悲伤的脚步声 邀你进门的是 记忆的小碎片 寒蝉鸣泣之时 崇杀篇 其之一 哥哥 你 能相信吗? 9 无法全部拯救的 是一行泪水 无法完全阻止的 是向绝望的呐喊 将来拜访的 是仇恨的连锁 寒蝉鸣泣之时 祟杀篇 其之二 羁绊 你 能相信吗? 10 所寻求的 是往昔所拥有的安睡 所听到的 是充斥着恶意的雨声 所流入的 是通向黑暗的门扉 寒蝉鸣泣之时 祟杀篇 其之三 分界 你 能相信吗? 11 诱惑的是 后悔的脚步声 追赶的是 疑惑的脚步声 彷徨的是 另一个自己 寒蝉鸣泣之时 祟杀篇 其之四 失物 你 能相信吗? 12 脚步声 是由过去而来的细语 所看见的 是迷雾之中的真实 所听到的 是给予你的宽恕 寒蝉鸣泣之时 祟杀篇 其之五 谢罪 你 能相信吗? 13 不期而至的 是傍晚的日影 茫然进入的 是时光的黑暗 相遇邂逅的 是过去和未来的间隙 寒蝉鸣泣之时 暇溃篇 其之一 雏见泽 你 能相信吗? 14 追求的 是不动的面影 寻找的 是光明的退路 遭受的 是平常的悲哀 寒蝉鸣泣之时 暇溃篇 其之二 征兆 你 能相信吗? 15 相遇的 是通往温柔的代价 掉落的 是通往悲伤的迷宫 烧焦的 是通往仇恨的感情 寒蝉鸣泣之时 目明篇 其之一 初恋 你 能相信吗? 16 渐渐失去的 是往日的回家路 没能守护的 是我和你的约定 无法消失的 是我心中的回忆 寒蝉鸣泣之时 目明篇 其之二 清算 你 能相信吗? 17 消失的 是记忆的芳香 看到的 是仇恨的伤痕 回响的 是来自过去的脚步声 寒蝉鸣泣之时 目明篇 其之三 鬼的血脉 你 能相信吗? 18 寻求的 是些许的安宁 看到的 是憎恨的长廊 掉入的 是黑暗的对面 寒蝉鸣泣之时 目明篇 其之四 报复 你 能相信吗? 19 指间滑过的 是摇曳的面影 耳边响起的 是悲伤的回音 扑鼻而来的 是烧焦的回忆 寒蝉鸣泣之时 目明篇 其之五 冰冷的手 你 能相信吗? 20 慢慢走过的 是一如既往的岔路 飞快跑过的 是黑暗阴森的拐角 挣扎到达的 是走向破灭的陷阱 寒蝉鸣泣之时 目明篇 其之六 断罪 你 能相信吗? 21 拘束你的 是来自过去的残像 引诱你的 是来自未来的虚像 等待你的 是又一个玩笑 寒蝉鸣泣之时 罪灭篇 其之一 幸福 你 能相信吗? 22 贯穿一切的 是对幸福的期盼 互相交错的 是和朋友的约定 获得救赎的 是一瞬间的迷茫 寒蝉鸣泣之时 罪灭篇 其之二 归宿 你 能相信吗? 23 飞速奔跑的 是一如既往的归路 蠢蠢欲动的 是来自不幸的预兆 渐渐揭开的 是迷惑人心的碎屑 寒蝉鸣泣之时 罪灭篇 其之三 34号文件 你 能相信吗? 24 渗出的血 是过去的回忆 察觉到的 是罪孽的深重 等待你的 是了断的未来 寒蝉鸣泣之时 罪灭篇 其之四 地球侵略 你 能相信吗? 25 所误入的 是回忆的教室 所响起的 是通向绝望的计时器 所到达的 是起始的终结 寒蝉鸣泣之时 罪灭篇 其之五 重摄 你 能相信吗?。
1 求梁祝化蝶的原文
梁祝传说的渊源演变考 (澳大利亚)谭先达 优秀的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说的是东晋时的恋爱悲剧。
它的梗概是:晋永和七年,会稽有个善良纯朴的书生梁山伯,上虞有个聪明貌美、女扮男装而远出求学的**祝英台,二人到杭州同校读书。山伯秉性憨直,不懂爱情。
二人同窗三年,感情深厚,结成异姓兄弟。后英台奉父母之命回家,英台在送别山伯时,反复吐露爱情,但山伯毫不觉察。
后来,他回家时去拜望她,知道她是女子,才要求父母遣媒去求亲。英台在父母之命的压力下,被迫许配马俊,但她仍钟情于山伯,山伯因己贫祝富,又为势利的祝父所反对,终气愤吐血而死。
英台出嫁时,花轿经过山伯墓侧,便前去拜祭,那坟墓裂开,她奋力跳进,墓便合拢,终以殉情而死。英台她对封建婚姻作了有力反抗,这传说暴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这个传说,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多年。它最初大约产生于晋末,约在公元400年。
但在宋代以前,已无直接的具体史料保存下来。今天可见的较早资料,是唐初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所说:"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见于宋代张津的《乾道四明图经》)据此可推知,民间传说很丰富,经文人记录后,无疑地是把它压缩了。后来,传说经过人民大众进一步的口头加工发展,就形成了早期较完整的故事雏型。
晚唐张读便把它收进了《宣室志》,原文是?quot;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
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
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 城西。
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见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七"梁山伯访友"条)。
这个记录,只说梁祝同埋一处,到底梁祝是如何结下深情,如何反抗封建礼教,又如何殉情,未有具体叙述,已难得知了。 到了北宋徽宗大观间(公元1107年),明州知事李茂诚写过《义忠王(梁山伯)庙记》(见清代闻性道康熙《鄞县志》的《坛庙》类),大意说:梁祝同窗三年后,祝思念亲人先回家,两年后,山伯也回到家里。
当他去拜访祝家时,知道祝是女子,便遣媒人说亲,因去的迟了,祝已许配马家。后来山伯任鄞(今鄞县)令,病死后,祝出嫁时路过山伯墓侧,前去祭祀,忽然墓裂,她便跳进去殉情而死。
当时丞相谢安奉表,封为"义妇冢"。梁山伯的阴魂,则帮助刘裕平"寇"--农民起义立功,故被封为忠义王,又得人们立了庙祠。
故事中,山伯变成了主角,一心要忠于帝王,希望得到封侯立庙,这样,比原来传说是曲折得多了,但由于作者站在封建立场上,故民间反封建、反礼教的重大主题,已被歪曲。当叙到英台已许配马家时说:"神(山伯)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加上他的鬼魂去协助刘裕平"寇",是想得到封侯立庙。
这样,山伯成了坚决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者。英台之死,又被赞为合乎"义"。
因之,她对封建婚姻、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全部丧失,这是主题受到了封建文人的严重篡改,民间的色彩已不见了。结尾说,英台哭墓、地裂并埋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
"可见,祝是自动投崖自杀而死。 英台死后化蝶的结尾决不迟于南宋。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至1162年)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云:"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清初吴骞《桃溪客语》也引南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说:"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庵名)空有潦樘场?相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蝴蝶。
"可见梁祝死后化蝶的结尾,至迟在南宋咸淳(公元1265至1274)年间已盛行。它增强了传说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使故事更为悲壮动人。
从大体上说,南宋时近乎今天的梁祝传说的主要部分已经形成。宋代词牌有《祝英台近》,元代白朴有杂剧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1623536《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足证宋元作家已很熟悉这个传说。
明代,因受无名氏传奇《同窗记》的关目《十八相送》、《楼台会》、《柳荫结拜》、《书馆谈心》、《英台思兄》、《四九求方》、《马家逼婚》、《英台殉情》等影响,在不少有关梁祝的民间戏曲和曲艺说唱中,又吸收其中某种成份,丰富了自己,从而增加了新内容。这些又已为各地民间传说所吸取,使它们增添了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更为民间所喜欢。
梁祝传说最初产生于江浙,由于深刻反映过去民间某种美好愿望,便不迳而走,流传到全国各地,为各民族爱好,至今不衰。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甘肃等省,均有关于他们的庙宇、坟墓、读书处保存下来。
如号称"双洞江南第一奇"的宜兴善卷洞,洞壑幽奇,洞外有碧鲜庵相传为梁祝读书处,虽毁于火,但唐刻石碑"碧鲜庵"三字仍存。那里还有"英台阁"、"双蝶亭"、"英台琴剑之冢"。
至今广西贺县的过山瑶和镇边黑衣瑶,也都争认梁祝就是他们的祖先。可见,梁祝传说早已深入中国民间。
不但如此,它还流传到。
2 谁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文言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
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
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
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
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
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
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
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
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
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
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
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
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
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
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
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
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
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
1953年,该剧由上海**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
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
3 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蝶的诗句《梁祝》: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来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自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百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梁祝 吾爱梁祝婉转曲,凄凄美美有悲音。 纵使草桥能相见,中间又有谁伤心。
自古度多少姻缘事,到头总是离别情。 如今花开复花落,不知此曲有谁听?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
4 梁祝化蝶的故事内容是什么梁祝化蝶相传东晋时,曾任府台的祝员外有八子一女。
小女九妹,名叫祝英台。祝英台想去杭州城求学,又恐父亲阻拦,她便打扮成一位占卦先生,祝员外竟一点也看不出破绽,便同意女儿去杭州城读书。
谁知这件事却引起了祝英台嫂子的妒嫉。 祝英台的嫂子也是出身名门闺秀,论品貌、才学,与祝英台不相上下。
现在听说英台要去读书,很不服气,妒嫉之心便油然而生。她笑吟吟地上前对祝员外说:“公公,姑娘此去一举双得,实在可喜可贺。”
祝员外听了,不解地问:“何谓一举双得?” “公公,凭姑娘这般聪明伶俐,读上三年书,便是一个‘女状元’,这是一得。” “那二得呢?”祝员外捋着胡子得意地问。
嫂子望一望站在一旁的祝英台,用手掩着嘴低声一笑道:“公公,恕媳妇直心直肚肠,说出来公公和姑娘不要见怪。姑娘三年杭州城归来,祝家门庭还可以抱上一个白白胖胖的外孙皇帝呢!这不是二得嘛!” 英台听了不觉满脸绯红,又羞又气,嫂子从中作梗使刁,实在欺人太甚。
可是祝英台要去杭州城求学的志向很坚定。她见嫂嫂这样戏弄她,忽然抬头一看,只见搁几上放着一只高脚花瓶,就二话不说,转身来到了花园,采了一朵活鲜鲜的牡丹,插到了那只花瓶内,并对祝员外说:“父亲,女儿出外读书,一定洁身自爱,今天以这朵牡丹花向父亲赌咒,如果我在杭州城没有守住身子,这花便死在瓶内;如果我在杭州城洁白无瑕,这花一定鲜艳不败。”
祝员外听了,不由满意得直点头,说:“我女儿岂是等闲之辈?作父亲的准你去杭州城求学就是了,希望你早去早归,处处保重。” 第二天,英台和侍女银心女扮男装,高高兴兴赴杭州城读书去了。
祝英台走后,她嫂子经常去察看那朵牡丹。说也奇怪,三月半载都过去了,牡丹花还是鲜艳如常。
后来,她心生一计,偷偷把瓶内的水换上了滚烫的开水,以为第二天牡丹花会必死无疑。哪知过了几天,那枝牡丹不但没有枯死,还发出阵阵幽香。
嫂子惊得目瞪口呆,觉得此事非比寻常,便再也不敢打这牡丹的坏主意了。直到以后,整整三年过去了,到后来英台读书回到家里,那朵牡丹花还活鲜鲜的同原来的一样。
话说,英台和丫环银心从上虞出发,穿过杏花村,过了桃花店,在一座桥的桥头遇见了一位从会稽山去杭州城求学的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于是结成了金兰朋友,并以兄弟相称。
这天晚上,他们在旅店住宿,既是兄弟,于是就同床而眠。山伯因旅途困顿,脱衣倒头便睡。
他一觉醒来,但见英台还坐在一旁看书。山伯催道:“贤弟,保重身体要紧,还不快点安寝!”英台说:“你睡吧,我不打算睡了。”
“为什么呢?”山伯好生奇怪地问。 “梁兄你有所不知,我晚上睡觉脾气很怪,一旦入睡,不准任何人碰,如果被人碰一下,就会头痛欲裂,所以我还是不要睡的好。”
山伯说:“贤弟,人怎能不睡觉呢,既然不能碰你,我加倍小心就是了。” “梁兄既然这样说,我遵命就是了,只是我们中间必须放上一杯水,用以作为界线,你看怎么样呢?”梁山伯连声说好,并且亲自打来一杯水放在床铺中间,英台这才和衣躺下。
“贤弟,你睡觉为何不脱衣衫?”山伯看到英台和衣而睡,就又不解地问。 “梁兄你有所不知,我自幼多病,特别怕冷,母亲专门给我做了件衬衫,上面有三百颗纽扣,如果颗颗解开,恐怕天明也来不及的,所以我每晚都是和衣而睡的。”
祝英台一本正经地回复梁山伯。梁山伯都信以为真。
从此,祝英台和梁山伯虽然同床共眠,但忠厚老实的梁山伯一点也看不出英台是女儿身。 祝英台和梁山伯双双赶到杭州城拜见先生。
那天,先生正端坐在学堂上,只见两人一前一后进门,前面的山伯是左脚进的门。后边的英台是右脚进的门,先生看了,心中暗自对英台产生了怀疑。
后来,先生对英台细细观察,又发现了不少破绽之处。特别是课间休息时,其他学生都一窝峰去厕所解手,惟有英台绝不肯与众人一齐同去,有好几次,祝英台去解手时,其他学生也跟着去,祝英台虽然憋得满脸通红,却推说不去了。
先生猜中了其中原委,一天,在课堂上宣布说:“从今天开始,立一个规矩:学生如要去厕解手,都要轮流进去;一人在内,挂牌示意;谁坏了规矩,重责不饶。”众学生虽然莫明其妙,但只得遵守这个规矩。
花开花落,光阴似箭。山伯、英台在杭州城求学,转眼三个年头过去了,英台已经十分思念父母了,再说总是女扮男装也有许多不便,在征得先生同意之后,祝英台决定回一次家。
英台与山伯三年同窗共床,一旦离别,心中有说不出的离愁别绪,便取出花笺,写了一首诗赠给山伯,诗曰:忆昔初上杭州城,与兄陌路两相逢。 来时龙山梅方白,去日娥江花正红。
三载兄长随左右,谁知一旦分西东。 与君暂且相分袂,未审何时会玉容? 山伯接过,逐句细品,想起同窗友情,早已潸然泪下,他也取花笺一张,题诗一首:当日辞亲谒道宗,草桥路遇与君逢。
来时莺啭杨枝绿,三载共窗同日夜,一朝芸馆别西东。 离情绵绵车难载,怕看柳枝恋春风。
山伯题诗毕,与英台说:“为兄送你一程。”于是两人出了学堂,往钱塘大道而来。
一路上虽然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但两人无心无绪。
5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诗一、诗歌
1《梁祝》: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2梁祝
吾爱梁祝婉转曲,凄凄美美有悲音。纵使草桥能相见,中间又有谁伤心。
自古多少姻缘事,到头总是离别情。如今花开复花落,不知此曲有谁听?
3梁山伯与祝英台
晋浙上虞玉水边,
祝家小女惹人怜。
聪颖美丽好诗篇,
班昭文姬幼心钻。
常恨家里无师范,
求学神往万松院。
恐父惦念乔打扮,
会稽邂逅山伯男。
一见如故读相欢,
草桥亭上结金兰。
杭州城里书声传,
同窗不觉满三年。
山伯引来英台恋,
始终不解梦中缘。
祝父思女急催还,
十八里送依情绵。
借物抚意秋波掀,
忠厚纯朴却难见。
谎称家中九妹端,
愿替作媒红线牵。
梁生家贫未顾眷,
谁料错过好姻缘。
楼台相会泪如泉,
满眼深藏两凄然。
山盟海誓立真言:
生不同衾死共眠。
鄞县令上郁疾患,
身后埋葬九龙山。
英台闻讯绕祭奠,
风雨雷电伴翩然。
今生不能同百年,
随即化蝶舞蹁跹。
二、文言故事
1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2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县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6 急求太长了,到我空间里找 ,日志里有。
梁山伯与祝英台
(大合唱)啊……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求学受阻 (大合唱)祝英台在闺房,无情无绪意彷徨,眼看学子求师去,面对诗书暗自伤。
祝英台(以下简称“祝”):跟你们说我吃不下,你们又拿来干什么?
奴1:**,自从进香回来已经几天了,你一点东西都不吃怎么行呢。
奴2:是啊,身子骨要紧,书要念,饭也得要吃啊。
奴1:不念书饿不死,不吃饭
祝:够了够了!你们懂什么。
奴1:**,你就少吃点吧!
祝:不吃不吃,说不吃就不吃。
奴1:好好。不吃不吃。
祝:唉!拿走拿走。
祝:干什么?
奴:夫人叫我送来的莲子羹。
奴:还有夫人自个儿炖的银耳。
祝:拿走拿走。听见了没有,拿走。
银心:**、**、**,不好了。
祝:什么事啊,大惊小怪的。
银:夫人又亲自上楼来了。
银心:夫人,**刚睡著。
祝夫人:**的病怎么样?
奴:唉!更重了。
祝夫人:唉!这孩子,银心呀,赶快请个郎中给**看看。
伪装郎中
(大合唱)名门闺秀千金女!抛头露面事可羞!
祝老爷:怎么样?祝夫人:这怎么得了呀,成天茶不思,饭不想的,我看你就答应她吧!唉!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
祝老爷:都是你把她惯坏了。
祝夫人:郎中来了。
祝老爷:郎中!?
银心:见过我家员外夫人。
祝老爷:请坐请坐。
祝:谢坐。
银心:先生请坐。
祝老爷:这个郎中有点面善。
祝夫人:是啊,有点像英台的表哥。
祝:请问员外夫人,府上哪位玉体违和啊?
祝老爷:是小女身体不适。
祝:这个,医家之道嘛,在乎“望闻问切”,望者观气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问病情也,切者切六脉也,但不知令嫒的贵恙因何而起?
祝老爷:因为小女想去杭城读书,是我不允,故而抑郁终日,病倒在床,请先生替她医治医治。
祝:哦!得的是这种怪病。
祝夫人:啊!怪病。
祝:这种病,药方倒有,只是药引难求。
祝老爷:只要能治好小女的病,不论任何珍贵药品,我都不惜金钱。
祝:可是这几味药引子,实在太难找了。
祝老爷:哦,先生你不妨妨看。
祝:员外,听了--
(祝)一要东海龙王角,二要虾子头上浆,三要万年陈壁土,四要千年瓦上霜,五要阳雀蛋一对,六要蚂蝗肚内肠,七要仙山灵芝草,八要王母身上香,九要观音净瓶水,十要蟠桃酒一缸。倘若有了药十样,你**病体得安康。
祝老爷:先生,你这十味药简直是开玩笑嘛!
祝夫人:先生,这些个药上哪去找?
祝:所以,我说你们**的病是心病,这心病嘛—还得心药医。
祝老爷:心药?
祝:这个既然是**心想到杭城去读书,员外就答应她吧!员外要是答应了她,我想**的病一定就会好的。
祝老爷:因为一个女孩子家,混在男子群中很不方便,所以我不让她去。
祝:小人倒有一个办法,保可无虑。
祝夫人:什么办法?
祝:不如让她改扮男装。据**的性情看来,不让须眉,如果改扮男装,一定与男子一般无二,就是父母也看不出来。
祝夫人:先生的话未免过份,我的女儿是我一手带大的,怎么会看不出呢?
祝老爷:是啊,一定看得出。
祝:一定看不出。
祝老爷:要是真的看不出来,我就让她去。
祝:员外的话是真的?
祝老爷:当然是真的。
祝:多谢爹爹。
祝老爷:是你?
祝:女儿英台。
银心:员外,夫人,连**都看不出来?
祝老爷:胡闹,这简真是胡闹!
祝夫人:刚才你亲口答应的,就让她去吧!
祝老爷:你看,都是你把她惯坏的,唉!
祝:孩儿叩别爹爹、母亲。
祝夫人:好了,爹爹已经答应了,快起来吧!
祝:谢爹爹。
草亭结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