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在诗歌里特定内涵

蝉在诗歌里特定内涵,第1张

古诗词中的“蝉”意象解读(洪合民)

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们有的是作者的化身,有的是报秋的精灵,有的借蝉鸣衬幽静,有的渲染了悲凉氛围和满腔愁绪……

1、 作者的自况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作者喻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况,委婉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中,唐代虞世南的《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作者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所致。独特的视角蕴涵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代李商隐写的《蝉》中的蝉,也是作者的自况。“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为人清高,生活清贫,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蝉的难饱正与作者自己的举家清贫相应,物我融为一体,暗示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全诗运用双关、隐喻手法表达面对现状,即使自己有高洁的品性,也不为世人所了解的苦恼。  

2、 报秋的使者

刘禹锡的《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诗中的“我”即“秋风”,重返人间,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作者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作者的身边共话别情。据《礼记·月令》记载,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

宋代姜夔的《惜红衣》词中“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的晚蝉,也在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

3、衬托环境幽静

唐代诗人姚合写的《闲居》是一典型例子。“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作者身处县城,却性喜静趣,居所也适应自己的疏鄙之性,没有马迹过门,访者稀少。蝉声聒噪,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暗透一个“静”字。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颈联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尾联借禅理说心之静趣。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有这样一句:“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诗句中“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更是以动衬静的典例。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句写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辛弃疾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4、 渲染悲凉氛围

蝉的生命就只有几个月,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孟浩然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该诗抒写作者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上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忽闻蝉声,怎能不“益悲”呢?

唐代骆宾王的《咏蝉》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开头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未直接描写别离,借助寒蝉的凄切之声渲染了剪不断的离愁别绪。宋代王沂孙的《水龙吟·落叶》:“啼螿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螿”即寒蝉,词中蝉吟鸿鸣仿佛交织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协奏曲,使人愁思满肠,表现了作者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以排谴的抑郁之情。宋代赵彦端的《点绛唇》中的“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一句将那无边无际的愁苦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了出来。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话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蝉叫声凄惨,诗人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或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诗人哀痛之情。

一、蝉的释义

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成虫刺吸植物的汁。

二、汉字字源

形声字。虫表意,表示蝉是昆虫;单表声,蝉有大义,表示蝉的鸣声特大。声旁简化。蝉又名知了。

三、组词

蝉衣、蝉联、蚱蝉、寒蝉、蝉蜕等。

四、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一、蝉衣 [ chán yī ] 

中药上指蝉蜕。

二、蝉联 [ chán lián ] 

连续(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

三、蚱蝉 [ zhà chán ] 

俗称知了。昆虫。体长4—48厘米,是最大的一种蝉。前、后翅基部黑褐色。斑纹外侧呈截断状。雄性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发音,声音尖锐。幼虫栖于土中,吸食树根液汁。蝉蜕可供药用。

四、寒蝉 [ hán chán ] 

1、天冷时不再叫或叫声低微的蝉。

2、蝉的一种,身体小,黑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翅膀透明。雄的有发音器,夏末秋初时在树上叫。

五、蝉蜕 [ chán tuì ] 

1、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蜕下的壳,可入药。

2、比喻解脱。

有一个成语是“蝉不知雪”,蝉往往六七月份生,到秋天便会死去,是等不到冬天的。所以,蝉鸣多在夏末之际,古人也以蝉鸣作为秋天到来的信号

蝉通常在浓密的树荫下鸣叫,能听见蝉鸣之处,也多为僻静之地。所以,文人也常通过写蝉鸣来衬托环境的幽静听蝉鸣也体现了文人的生活情趣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出惊动了在树枝上栖息的鸟,蝉鸣让夜晚显得更加的寂静,这首《西江月》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展现恬静的生活之美和词人对山村生活的乐趣。南朝王籍在五言诗《入若耶溪》中,就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以动衬静,以蝉噪和鸟鸣来写山林之幽静。

再如,唐代诗人姚合在《闲居》一诗中描写自己的闲静生活,“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此处也正是以蝉声来衬自己住所之幽静,现自己闲居之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就将蝉与秋联系在一起。潘安在河阳做县令时,写下“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徐陵在《山池应令诗》写道:“猿啼知谷晚。蝉咽觉山秋”;薛道衡的《夏晚诗》中也有“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之句。

最早写到蝉的诗歌出现在《诗经》里。《诗经·七月》中写道:“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月份草长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听得见蝉鸣。《诗经·荡》中也写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蝉鸣如沸水一样,扰乱人的思绪。这里的蜩、螗指的都是蝉。

先秦时,写到蝉的诗歌多写其鸣叫。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将蝉入诗已不单单是描写其声音,而是对声、形、生活方式等进行多方面描写。如南北朝时期范云的《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液,飞音承露清。”此诗就对蝉的多方面进行了细腻的描述。

  1、最早写到蝉的诗歌出现在《诗经》里。《诗经·七月》中写道:“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月份草长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听得见蝉鸣。《诗经·荡》中也写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蝉鸣如沸水一样,扰乱人的思绪。这里的蜩、螗指的都是蝉。

 2、先秦时,写到蝉的诗歌多写其鸣叫。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将蝉入诗已不单单是描写其声音,而是对声、形、生活方式等进行多方面描写。如南北朝时期范云的《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液,飞音承露清。”此诗就对蝉的多方面进行了细腻的描述。

 3、魏晋时期的诗人在写蝉时,已将蝉赋予了感情色彩。陶渊明在《己酉岁九月九日》写道:“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西晋的陆机在《拟明月何皎皎》中写道:“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这里的“哀蝉”、“寒蝉”正是作者对蝉赋予了感情。

 4、等到唐宋时期,诗词创作已经达到顶峰,写蝉的篇目也大大增加。诗词中的蝉与文人多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唐宋文人在诗词中多有用到托物寄情的手法,蝉被赋予诸多情感象征。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古诗词中蝉的意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9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