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古道在祁门大坦乡,从太平湖去,正宗的走法应该是取道黟县县城再往西走,这是一条阳关大道。但我在地图上找了一条捷径 —— 黟县美溪乡往南十公里处有个小村子叫杨家墩,沿着小路(下图)往里走大约二十公里,便可到大坦乡,这样走可省下一半的路,而且,这种大山里多么令人神往,进去能看到些什么呢?身未动,心已远。
沿途的村子。
这就是大坦乡,一个很小的地方,皖南好像遍地都是这样的小地方。
到达大坦时,已是下午四点,只能住下,只有一家客栈,就是这样的条件,爱住不住,至于房费,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晚上蚊子肆掠,点蚊香没用,既来之,则安之,用一条随身带来的超薄睡袋把自己裹起来,既卫生,又抵挡了蚊子, 我现在的适应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大,是灰常强大。
去以前做过功课,了解到大坦乡附近有座漂亮的廊桥,静静地伫立在距大坦乡一里路的阊江上。
内部显然刚维修过,幽幽廊桥,迎来送往,承载了多少故事。这儿有过千年的擦肩而过,也有过一段唏嘘不已的邂逅。
从窗口往外探,阊江在静静流淌,夕阳漫上了大坦村。
往另一窗棱看去,青山依旧在,望断雁南飞。
山重水复,回首方觉,或许,唯有这条青石板路,才是通往安逸的捷径。
第二天早起,天下起了小雨,但还是得冒雨走,行走大洪古道是主要任务,不可轻易放弃。
大坦距离大洪古道山脚下的燕窝村还有十二公里之遥,路况不太好,且都是上坡。雨断断续续的下,雨大的时候就在村边的屋檐下躲躲。
古道的起点 —— 燕窝村,村子很小,大概十几户人家。还好,天很给力,快到燕窝村时,雨停了。
穿过村子,就是古道起点,树立着一块“大洪古道”的石碑。
这段好像是现代人修缮过的,雨水停了,路面泛着光泽。比之上回走过的浙岭徽饶古道,大洪古道显得更宽一些,但没有那么规整,也不是清一色的青石板。
所谓“大洪古道”是徽安古道的一部分,徽安古道是古徽州府至安庆府的一条重要通行和通商古道。从歙县沿徽浮古道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北上,经胥岭、大坦、转向西北,经琅田、大洪岭至雷湖,入石埭县境,再经横渡、七里、矾滩,沿鸿陵溪北行,入贵池县境全程210公里 —— 百度如是说。
整条古道中,以眼下这条大洪岭古道最为难行,当然,也会最原始,最有风味,最适合户外的路线。
大洪古道的那头是雷湖乡,爬完古道再绕回来拿车就太远了,只能选择扛车翻山。你想想看,一只手上提溜着相机,背上背着20来斤的双肩包,一会儿扛,一会儿推,还要留心脚底下别滑着,口干舌燥,汗不住地流,那叫一个累!身临其境,终于体味了何谓 ‘’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 了,那是一种为生计而奔波的无奈和苦痛!
这条古道还有个特点,每年清明前后,道路两边,但见大片的杜鹃。我看过很多照片,一路古道,一路繁花,累并浪漫着。
回眸燕窝村,云雾缭绕,也因此知道它为什么叫燕窝村了。
路上亭子的顶棚完全坍塌了,徒有四壁,类似的破败的亭子还有几个,但没有徽饶古道上的“同春亭"那么完美。
越往上走,道反而平坦了一些。这古道完整走下来是多少路程?当地村民就有个 “七上八下” 的说法,也就是十五里路,可能是累了,感觉好像不止。
见到了一座石块勾砌的比较精致的石亭。据说,这里在古道繁华的时候有等同“国税”机构人员在此收税或交换商品。
古亭的石门框,做工很精致。
记得来的时候,骑车到黟县美溪乡附近的一个村子,想借用村民家的自来水洗手吃点东西,这家的媳妇问我准备去哪,美溪这一带风景不错,骑行者并不少见,对我这种装束的人,她已经见惯不怪了,我说去祁门翻一座山。她笑了,说你们这些人真有雅兴。我听得出她是话中有话,便说 “不是雅兴,是吃饱撑的,” 她大笑:“对对,我公公就是这么说你们的 ”。
路上经常会和村民闲聊几句,然后彼此会心一笑,疲惫顿消。
这是一处石碑群,清朝古道重修后,在岭头修建了一个碑亭,风格独特,是以巨大的青石碑为墙,碑亭宽约两米,由八块石碑砌成,两头深约3米,由4块石碑组成,上下镶有石条固定。树木枝干上与残损的石块上落满青苔,尽显岁月的沧桑。
碑文描述了大洪古道的艰险和开拓大洪岭的历史,指出开垦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对道路的危害。附有大量捐款人名单、商号、数量,真实记载了这段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这儿就是大洪岭的山顶了,若是沿着前面的石阶左转,可以到达海拔1126米的望江尖,据说,从望江尖可以遥望到长江,不过我选择了石阶右边的古道下山。
终于可以看到古道的北坡了,此处海拔接近800米。大洪岭南边是阊江正源,北边是秋浦河正源,大洪岭是分水岭。看着绵延不尽的山川,感到自己有的时候伟大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下山路上一座破败的石亭。古道的南坡属于祁门大坦乡,他们的宣传力度比较大,古道修缮的比较好,北坡属于祁门县雷湖乡,暂时没怎么开发,道路上杂草丛生,几乎掩盖了路面,损毁比较严重。很怕踩着蛇,硬着头皮往前走,总不能再调转回头吧,我这人喜欢一条道走到黑。
这是一座小拱桥。
桥头立有石碑,只能看清“桥”这个字。
山下感觉人活动的痕迹愈发的明显,比如,可以看到路边茶窠和路上的牛粪。下山途径牛栏基、茅草棚和鸦坑等几个荒废的村子,由于泥石流频发,已经整体搬迁至五里拐村。 这次走古道,路上没遇着一个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