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本地人似乎更喜欢去泉州。不仅消费比厦门低,那里的海滩没有熙攘的游客,清澈见底的海水不输三亚;青石板铺就的红砖巷道里保留着与台南相似的古早味。
行走在泉州的街巷,你会心甘情愿地迷路。喜欢在街道的转角处听见浓厚的闽南语,也喜欢随意闲逛,不经意间邂逅一间庙宇,或遇到几栋早已褪色的老楼。
接下来小编就简单介绍下泉州几个值得去的地方吧。
中山路骑楼,泉州最有洋味的街道
鲤城区
说到骑楼,大家会想起广州上下九吧?而泉州的骑楼,则更具独特的南洋风情。
它在一楼商铺的门前留出几米宽的走廊,前后贯通并用大柱子支撑,能让走在其间的人从容逛遍整条商业街,而不必担心有日晒雨打的麻烦。
最令人着迷的是骑楼身上的市井味,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摆摊的小贩突然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各自占据长廊一角叫卖。你可以看着沿途真实的街景,想起儿时的记忆……
涂门街中段,泉州最有异域风情的清真寺
想要一睹伊斯兰教的风采,不必跑到遥远的新疆,泉州就有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中亚风格的寺门上,双凹半穹顶的门廊让人敬畏伊斯兰教崇尚的圣洁。
步入寺内,寻一处草坪席地而坐,看它经历了1604年和1607年两次大地震的模样。然而,数千年的洗礼却无法冲淡这里留存的魅力,空无一人的安静似乎连风拂过老树沙沙作响的声音尤为动听。
永宁镇红塔湾,泉州最安静的海滩
石狮市
没有游人如织的熙攘,没有污浊的垃圾,只剩下清澈见底的海水与奇石组成的石滩,这便是泉州红塔湾。闪耀的阳光投射在身上,耳边是海水一遍遍拍打石滩的声音。数不清的渔船鳞次栉比地停靠在港口,落日则渐渐消失在了叆叇的暮云之后,泉州的傍晚是一片宁和的气氛。
西街176号开元寺,泉州最出名的寺庙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送别》就出自泉州开元寺的弘一法师,即李叔同之手。耳边回荡着这首歌,从他的全世界路过。
在榕树与菩提树的包围中,阳光洒在红墙房檐,焚一炷香,轻闭双眼,祈求着新年的平安。开元寺中的一对石塔分别位于东西两侧,守护着这座低调小城的世世代代。
神灵在泉州有点挤,穿梭在每一条巷子间也许都会邂逅一座庙宇。试问在哪一座城市,既有道教、佛教,还有伊斯兰教的多彩呢?
泉州市西街旧馆驿,泉州最不能错过的手巾寮厝
鲤城
每个来到泉州的人都不会错过一条历史长达1300的老街——西街。两侧的小巷道特别有意思,最令人深刻的便是一处叫做旧馆驿的巷子。
巷子里有座手巾寮厝,这是曾被大名鼎鼎的诗人舒婷曾为“风雪驿站”。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古朴且落落大方,走入这巷陌中,好似走进了台湾的安平古堡。
(著: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泉州西街金簪巷,被称作泉州最尴尬的巷子
说起这条巷子,它曾因为另一个雷人的别名而红遍全国。(具体是什么,建议你百度一下)100多米的巷子,宽度不足一米,成为泉州最窄的巷子。据说以前经常有女性走过小巷,因为太窄,与男性同胞相遇时只能“擦胸而过”吃了亏,走在巷子里很尴尬。有趣的是,台湾鹿港也有一个,已成为旅游观光点。
核心提示
在农村租个房子,正成为一种时髦,流行于艺术家、年轻人、数字游民和新中产等人群中。他们中有的正打造梦想中的家,有的想开个工作室,有的专注于在农村发展商业空间。
这样的趋势,与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向不谋而合。
不久前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可以获得文物建筑一定时限的管理使用权,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
保护历史建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放历史建筑“使用”大门的背后,是对资金投入的渴求。近年来,福建省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率先搭建平台,推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古建筑认养模式,成为创举。
等待“出嫁”的历史建筑
见到陈德明时,他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国庆节。
两年前,看准了家乡文化旅游的前景,在德化从事陶瓷产业的陈德明,决心回到永春岵山镇拓展自己的事业。
泗州堂,是陈德明在岵山镇茂霞村租下的一座历史建筑。其由当地政府部门代管并修缮,而后租给陈德明作为陶瓷产品展示空间。
“租了5年,年租金1万元出头,一年大概有5万元的运营成本。”陈德明坦言,近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游客量下降,自己便利用古厝的特点,拓展研学、手工体验、餐饮等业态,以维持运营。今年国庆节期间,他喜迎一拨又一拨游客。
岵山镇,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乡镇拥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吸引了大量历史建筑传承保护的资金和团队,仅2021年,岵山镇就获得历史文化名镇改善提升资金补助900万元。数据还显示,近年来永春已累计投入8000万元,并累计争取资金补助3800多万元,修缮古厝37万平方米。
古厝修好了,谁来开发利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为永春瞄准的方向。大量修缮资金的投入,为历史建筑开发利用打下基础,也吸引了一批像陈德明这样的返乡创客。
“永春共普查出历史建筑1100处,我们先从本地人入手,引导扶持村主干、能人利用历史建筑经营、发展特色业态,包括展馆、农家乐、民宿等,打造示范亮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永春县 住建局二级主任科员黄金仕说。
资金注入后,一栋栋古厝“活”了。岵山镇和塘溪路沿街14间闲置店铺统一装修风格,掀起当地古建筑修复利用热潮;永春五里街埔头村,废弃古厝被人改建为乡村博物馆,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自筹资金500多万元主动修缮古厝10栋。
无独有偶,2020年, 福州市 闽侯县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活化”,集中推出20多栋古厝吸引社会认养,拥有28处文物点的白沙镇就有4座被列入。
记者在白沙镇林炳村看到,被列入认养名录的李宅,已由开办文旅企业的孔祥锋认养,化身为村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目前,林炳村中有古厝改建的游客中心、文化展示馆、党建基地、民宿,也有许多等待或正被改建的古民居。
白沙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余孙淮说:“白沙镇在李宅等地试点历史建筑认养,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初显成效,但仍有许多历史建筑未能成功‘出嫁’,如何有效‘招商引资’,还需要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为古厝和租客双方搭建桥梁
福建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20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76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二;有1193个传统村落,其中494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六;有9258栋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信息,也延续、传承着福建文化的“根”和“魂”。
然而,历史建筑大多地处偏远山村,如何让它们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
记者了解到,熟人介绍、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并不能有效链接社会需求。瞄准信息不对称痛点,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等城市都逐渐出现了专门租农房古厝的中介平台。
“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则是福建省创新探索的模式。2020年1月,由省住建厅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发建设的租养平台上线,目前,这个历史活化利用平台已上线10个地市182个传统村落的448栋房屋。
由村委收储并发布,与意向租养人洽谈;租养人长期承租并斥资修缮、使用,获取收益;承租期满后,修缮后的建筑归还给产权人。这是该租养平台推出的历史建筑认养模式。
“打造这个平台,我们坚持公益初心,为双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免去不必要的后顾之忧。”该租养平台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伟英介绍,“我们不允许个人上传房源,必须经村委或镇政府把握,同时引入法律团队、规划建筑团队等资源,为租养各个环节提供全面保障。”
王伟英介绍,每个租养人在顺利认养房屋后,同时会收到一份“古厝修缮手册”,手册在建筑内部改造和建筑风貌等方面对修缮人进行指导,帮助其既延续建筑传统韵味,又植入现代功能。
一头挖掘可供认养的历史建筑,另一头连接起寻找房源的人,租养平台为社会资本反哺乡村搭建了一座桥梁。
打开“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在房源列表中选择 泉州市 永春县,进入眼帘的,是10余栋等待认养的古厝。“我们共上传了28栋历史建筑,目前已有15栋找到了‘主人’,单栋租金在5000元至30000元之间。”黄金仕介绍。
福安市 潭头镇渔溪洋村,于今年7月在“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上传了一批历史建筑,其中一栋闲置小学被看中,租养人陈先生经过与村委反复磋商,双方于9月完成认养手续,10月份就动工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根雕奇石馆。
“我一直想选个合适的地方开展馆,苦于找不到房源。当时在租养平台上反复挑选,看中了这套面积大、环境好、租金也不高的房子,谈下来也非常满意。这个村子的游客比较多,未来会有不错的收益。”陈先生说。
“客家土楼、沿海石头厝、闽南红砖古厝,我们正推动更多历史建筑上线。”王伟英表示,历史建筑租养是统筹人居环境改善、传统建筑保护、社会资源调配等各方面细节的系统性工作,租养平台上线两年多以来,不仅让租养人成功认养到心仪房源,同时宣传推广了福建的传统村落。
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政策鼓励、平台助力,似乎打开了历史建筑认养的大门。但真正实现“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的目标,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国有文物建筑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部分文物建筑由于投入不足,长期无人看管,面临坍塌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等待认养的历史建筑中,有已经由政府部门修缮完毕的,也有需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修缮的,以低租金甚至零租金进行招商招租。
如何让社会资本愿意投、留得住,还能赚到钱?除了情怀,地方政府的要素保障必不可少。记者了解到,福建省正涌现出一批可供借鉴的模式。
将历史建筑作为招商项目重点推介,是泉州的创举。泉州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李溢海告诉记者:“我们整理了11个传统村落,将村里的历史建筑作为局里招商项目,印制成册,前后共开了5次线下展示会及对接会进行重点推介。”
永春县湖洋镇溪西村就是11个传统村落之一。溪西村保留着从宋朝至今各式各样的闽南官式大厝,拥有130多栋历史建筑。目前,溪西已成立运营公司,谋划了研学旅游、农业观光和康养民宿等一系列建设运营项目。招商负责人黄宗祥说:“对乡建乡创团队,我们采用以修代租的方式进行招商招租,并视项目情况进行优惠洽谈。”
这样的方式,成为政策鼓励的方向。《意见》明确,各地可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给予引导资金和项目支持;对社会力量参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可通过文物保护基金等给予必要的奖励。
因地制宜,引资发展“古厝经济”,也成为福建省亮点。永春县岵山镇和林村35号历史建筑,由省花协副会长郑泽新认养,并创新将其打造为花卉产业园区办公场所。郑泽新表示,在和林村打造的海峡花卉文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入驻苏州花园集、福建一枝园艺等8家企业。“我们会根据古厝的特点,为入驻企业打造花卉直播展示等场景,开发古厝功能,探索古厝经济。”郑泽新说。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福建省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历史文化保护资金16亿元,带动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保护资金累计投入400多个亿,涌现出屏南龙潭、连城培田、福安廉村、尤溪桂峰等一批保护利用典型。
“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搭建平台、广泛宣传,为的是破解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筹措难题。”省住建厅风貌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民间经济活跃,社会资本实力雄厚,对历史文化保护很关注、很热心,全省还有数以万计的老建筑需要保护,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吸引社会力量更多参与。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要有高度的紧迫感。”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和公共建筑,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大部分、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绝大部分。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主要分布在福建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莆田市及其所辖的泉港、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晋江、石狮、南靖、平和、云霄、诏安、东山、漳浦、龙海、华安、长泰等地。
闽南古建筑体现了闽南文化。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土著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闽南建筑具有极明确的辨识性。随着闽南向外发展的移民,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扩散出去,明末传播到台湾,清代则远播至南洋,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台湾自从明末郑成功驱荷之后,大量的漳泉移民涌入,后来虽有客家人移人,但闽南文化在台湾仍是主流。
闽南建筑,无论寺庙道观或民间宅第,屋顶多喜作曲脊,曲面特别明显,并且弯曲度随着建筑规模变化,越是高等级的寺庙或士绅宅第,其屋脊起翘越明显,被称为“燕尾脊”,民间相传要具备官位才能建燕尾脊。
闽南式建筑的屋瓦有朱色与青色两种,但屋脊却少用瓦,而是以砖砌出曲线,外表粉刷白灰这是一种现场手工才能完成的屋脊,与中国北方多用琉璃瓦件砌脊大不相同。也因为系匠师在屋顶上完成,因此发展出各种工艺,例如彩画、泥塑、镶瓷或陶片剪粘,屋顶的曲度由工匠判断制作,多彩华丽,成为视觉的焦点之一。
闽南建筑内部,特别是寺庙,会发现闽南传统建筑保存了宋代建筑的许多特征。在宋朝李诫《营造法式》这部建筑专著中,特别绘有向上略弯曲的“虹梁”与成排相迭的斗棋“襻间”,这些宋朝的构造特征都可在闽南建筑上看到。闽南古建筑较少做天花板将梁架遮住,反而喜将梁柱斗棋露出来,施之精细雕刻,最明显的是瓜柱雕成“瓜筒”形,圆胖形的瓜筒下方还伸出爪子,有力地包住梁身,彰显它的力学美感。
屋檐下及室内梁架可以看到“斗棋”,这是中国古建筑最具特色的构造,以许多“棋”与“斗”将屋顶重量层层传递下来,发挥缓冲与悬挑的作用。闽南古建筑的“斗”使用有曲线的形状,斗底凸出一道线,古称为“皿斗”,这是汉代就使用的形式。棋身弯曲也比较眀显,被称为“关刀棋”或“葫芦平棋”也多用单向的“插棋”。这些技术在宋代东传至日本,如今在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及兵库县净土堂仍可见到这种特色的斗棋。闽南的传统建筑除了红砖、曲脊、梁架与斗棋具备明显特色,还特别善于用石。闽南盛产质优的花岗石,包括白石与青石。最受欢迎的是南安的白石与惠安玉昌湖的青石,这些石材近年因环保而渐少开采,显得更为珍贵。
在优质石材的基础上,闽南石匠的功夫也是举世闻名的。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双塔为宋代所建,东塔“镇国塔”高48米,西塔“仁寿塔”高45米,皆为五级浮屠,塔身全以花岗石砌成,檐下斗棋亦巨石雕成,可看到前述的“皿斗”特征。不仅是在开元寺这样的大寺,一般寺庙道观也大量运用石材。除了柱珠、抱鼓石、门枕石、石狮及龙柱,寺庙、大宅的正面也喜用石,因此从墙脚的“地伏”“柜台脚”“裙垛”“腰垛”及上层的“螭虎团炉”石窗、门楣,皆可用石雕成,不仅精美且极坚固。
闽南古厝屋顶设计为三角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承受压力。在闽南古厝的屋顶设计中,采用三角形的设计可以增加屋顶的稳定性,使其更加坚固和耐用。
2 雨水排放:闽南地区多雨,雨水对建筑的侵蚀和破坏很大。三角形的屋顶有利于雨水的流动,可以更好地保护房屋免受雨水侵蚀。
总之,闽南古厝屋顶设计为三角形,既是为了稳定性,也是为了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
在漳浦霞美镇过田村大厝社有一座古厝,在闽南古厝建筑风格当中不算太起眼,但它可是“大有来头”。
它是明朝万历进士刘霖和进士刘正中出生的地方,现在叫〈刘霖故居〉也可叫〈两进士第〉他们俩是叔侄,也是霞美镇地域有史以来唯一的两位进士。
刘霖故居的建筑面积为300多平方,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现正申请: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和拟建漳浦廉政教育基地。
刘霖为官执法如山,风裁甚著,这在明末衰世,吏治败坏之际,确实难能可贵。
如一朵奇莲出淤泥而不染,万历皇帝感其功德,赐“殿中执法”牌坊,以对刘霖的褒扬!
皇宫式建筑风格的闽南古厝相传五代十国时期,惠安县黄氏之女厥,被闽王王审知册立为妃。某年梅雨季节*雨不断,这天,她在宫中联想起老家房屋破漏,难以遮蔽,父母不知如何熬夜,不禁暗自流泪。适被闽王发现,经征询再三,她如实禀奏。王审知当即口谕宽慰:“既是如此,孤家赐汝一府皇宫起”,特许她娘家按皇宫式营建房屋。她连忙跪叩谢恩,利用歧义,大发慈悲,即差太监传旨。 一时府城大兴土木,相继建成许多堂皇富丽的宫殿式住宅,晋江、南安、惠安等县也纷纷仿效。后来有人密报泉州府民众僭越,意欲谋反;闽王方才省悟是误伟所致,于是下旨纠正。当王命下达南安县地界时,有的屋顶忆粘三槽瓦筒;君命不可违,退缩不好办,反正不知者不为罪,下不为例。故该县这种民居遗传至今,就是当时那样。 它的正大门适当退后,与两连形成一个凹形,俗称门斗。通常只有遇到婚丧喜庆或家族大事,方才开启。门楣一般雕刻用来表明宗族渊源的匾额,如“九牧传芳”“陇西衍派”“彭城衍派”等。两扇大门往往嵌有门钹,质地或铜或铁,形状不一:门轮包铁箍,上长下短,门顶椿,门下椿;正大门平时都用竖门椤,木门闩关闭(有的加横门椤或铁圈木横闸,以确保门户安全)。门斗左右,设置两个相对的偏门。正大门和偏门,均有石刻对联。 跨过门槛,就是下厅,又称下照厅;它两侧是左右下房,又称下照房;两间下房一左一右,共有两个角间,又称尾间——这些组成下落。 下厅和下房前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天井,花岗岩石板构筑,俗称“深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泄雨水的作用;天井两旁称为庑,如砌墙设门,则为榉头;榉头前有走廊,是雨天从下厅到大厅的过道空间。在两侧榉头和下房、上房之间,都分别设有角门,也叫巷门,作为防火疏散之用。 过了天井,登上台阶,便是大厅,即正厅。它分开敞式和斗敞式,有两部分,前厅排高长案桌和八仙桌,是整座住宅的中心,供奉先人、祭祖、成婚、治丧、接待和宴饮的正规场所;后设两个边门进入后厅,即后轩,是连通大房或后房的活动空间;后轩外墙两侧,各有一门通向户外或后落;正厅两侧为大房,空中用木板分隔,上为阁楼;大房如果一分为二,后者则叫后房;门口称屏步,靠近大厅斜前方,各有一根屏步柱;两间大房一左一右,共有两间落规。大房和落规前面,统称侧厅——这些组成顶落。 这种旧式十间张大厝,大厅、下厅、通巷、走廊和天井公共活动,来往方便,住房按面积和质量分排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大房、落规、榉头、下房、尾间。它突出厅堂,重心稳定,主次分明,两边对称,和谐统一,舒展闲适。背面能添后落,若是两道便成四落;两侧可加护厝,若是双重,则成为“四落四条护”。多进深,多单元,每个院落,都有房间、厅堂和天井。也就洋洋大观,更加称心如意了。它内部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主体,木柱圆鼓形石础垫,背檩、椽子、门板等,保持原有木质花纹,显得古朴庄重。 屋顶正脊呈曲线尾形,两端高高翘起;屋面或悬山式,或硬山式,或单坡,或双坡,高低错落;覆盖红瓦或黑瓦,分陇砌槽,俯仰间隔,有些还加一重瓦筒,瓦缝勾灰;天井四周的厅堂、下房和榉头的上端边缘,均深挑檐椽,形成檐廊,檐口配置滴水。 讲究的外墙封清一色的红砖,墙裙正面砌花岗岩条石。外观呈封闭式,高大而厚实的墙体环抱,开小石窗,房间一律内向布置,以便防晒、隔热,降温。门口通常铺设石板,埕角开挖水井,两旁栽花种果,后面手植风水树。
闽南古厝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在闽南古厝的传承中,“红砖文化”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红砖文化”不止是闽南古厝建筑特色的发展与成就的概括,更多的是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睿智、温良、自省、拼搏的特质以及务实、进取、勇敢、奋斗的作风的概括。“红砖文化”是与闽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相连接的文化,是闽南人民繁衍壮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不仅是闽南人的瑰宝,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2、闽南古厝的开间: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其中二进的大厝为小三开间或小五开间,三进或三进以上的称大三间张或大五间张。而“一进”民间俗称“一落”,如“三进”为“三落”。在建筑单体名称上,以三落为例,通常第一进称“下落”(前落),第二进称“顶落”(上落),第三进称“后落”。
3、闽南古厝的榉头:
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4、闽南古厝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园,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5、闽南古厝的天井及护厝:
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
厢房之外,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如属单护厝,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既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独具特色的整体形式美感和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
1、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
2、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3、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
4、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上面的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二、讲究细节的可视性和图象故事的可读性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民居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
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
三、独特设计体现的实用性和美感
实用的排水系统及富有美感的屋脊:
闽南古厝的排水系统:在古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古厝内的中央有一个较大的排水池,而古厝的埕的排水系统更加完备。在古厝的四周,一般都有较深的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便不会出现水涝的问题。而且这种功能又使古厝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冬暖夏凉的功能,堪称中国古民居的奇迹。而且古厝的屋顶和房瓦也都符合排水的需要。以下以来具体说明。
闽南古厝的屋脊:闽南古厝的屋顶正脊或者为马鞍脊,或者为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两端探出高昂翘起,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如果是五开间房屋,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在中国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为了防御台风,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着,但檐角高翘,带来一种向上飞起的动感。从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脚,上面是红砖红瓦,红白对比,明艳动人。细部装饰精雕细刻,万紫千红,绚烂至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