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属于诗的时代!大唐最后的十大诗人唱响时代挽歌!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大唐又死了一个皇帝。
此前短短二十六年的时间里,从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到会昌毁佛的唐武宗,唐朝先后换了五个皇帝。他们或因沉迷丹药,暴毙而亡,或因宦官弄权,死于非命。
大唐的落日余晖洒落大地,暮霭之间一片凄凉,忆昔贞观治世时、开元全盛日,连影子都抓不住了。王朝迟暮,如蹒跚老者般踽踽独行,一步步走向沉沉的黑夜。
同一年,年逾古稀的白居易与世长辞,元和诗坛的辉煌至此终结。
▲白居易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人生的最后阶段,白居易在洛阳过着退休生活,居于东南隅的履道坊,自号香山居士。
此时的白居易不复当年锐气,诗作中逐渐萌生归意。晚年的他自嘲为“中隐”,笑言“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别。闲居洛阳的十几年间,元稹走了,刘禹锡也走了,无人再与白居易唱和。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与此同时,长安和洛阳存在几个年轻诗人的群体,他们所引领的晚唐诗坛正在悄然崛起。
白居易当然知道,有个出身名门的后生,年方弱冠就以一篇针砭时弊的《阿房宫赋》名扬天下,又曾以一首《张好好诗》感伤风尘女子的悲剧生涯,一如自己当年的《琵琶行》。
这个后生,叫做杜牧。
白居易也曾与另一个年轻人见过面。他一组迷离朦胧的《燕台诗》让洛阳歌女深深着迷,风靡一时。据说老顽童白居易甚至还曾对他开玩笑说,希望死后能够投胎当他的儿子。
这个青年,叫做李商隐。
江山代有才人出,遥望天地之间,唐诗正在最后一丝光亮间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但白居易注定看不到唐诗的结局,那已不是属于他的时代。
1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风流的杜牧在江南留下不少印记。正因如此,近代学者刘大杰一度认为,杜牧除了迷恋酒色外,别无长处。
在扬州,年轻的杜牧投身牛党领袖、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工作之余常四处冶游。他“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是青楼姑娘们最心仪的“小鲜肉”。
牛僧孺爱惜其才,担心这小伙子学坏,还派小吏偷偷跟在杜牧身后暗中保护。
等到杜牧将要去别处任职,牛僧孺耐心劝勉他,你还年轻,才华横溢,如今去别的地方工作,也要注意生活检点。
杜牧以为上司不知他沾花惹草的事情,就说感谢叮嘱,可我经常约束自己,从不胡来。
牛僧孺见他不认账,命人取来一个大篓子,里面一张张纸条,清楚地写着杜牧哪一日在哪一家过夜。杜牧一看,惭愧不已,当即拜谢。
其实,杜牧也有政治抱负。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杜牧,自小享尽荣华,再加之家学渊源,年少时便已崭露头角。
二十出头的他,在论述秦亡教训的《阿房宫赋》中暗讽唐敬宗大兴土木、昏聩无能。尽管他并不赞赏白居易的诗歌,却无疑深受其“文章合为时而著”口号的感召。
文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少年得意的经历,养成杜牧豪放华丽的性格。他的人生狂放而不放荡,诗歌风流而不下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些佳句传颂千古。
《泊秦淮》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 更是哀叹国势日衰,晚唐当权者若仍醉生梦死,国家必然危险。
灯红酒绿中,杜牧仿佛已经看到大唐王朝的结局。
无论是朝政,还是人生,都让杜牧感到失望。临终之际,这个年少成名的天才为自己撰写墓志铭,闭门在家焚烧文稿,平生诗文仅留十之二三。
汉学家宇文所安说,杜牧是迟来的李白,一位炫耀而神采十足的诗人,却转向内心和忧伤。
2
张祜《宫词》(其一)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风流才子的好友,必有浪子。
会昌五年(845年)秋,杜牧在池州任职,诗人张祜来访,二人相谈甚欢。
张祜是一位职业诗人,备受大众追捧,被誉为“才子之最”,却不为官场所容。
唐穆宗在位时,听说张祜才名,找来元稹打听情况。元稹却回答,雕虫小技,或奖激之,恐害风教。
这是说,张祜的诗纯属雕虫小技,如果陛下任用他,恐怕会败坏朝廷的风气。元稹之所以这么反感张祜,只因其嗜酒狎妓、放荡不羁的行为惹人反感。
从此,张祜求仕屡屡碰壁,几次赴京应举也都徒劳而返,不得已终身以处士自居。
后来,他的诗却阴差阳错地传入宫中。
杜牧极爱吟唱这位友人所写的《宫词》,他曾写诗盛赞张祜“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据说唐武宗死时,宫中一位孟才人为其歌唱《河满子》一曲,声调凄咽,闻者涕零。数日之后,孟才人悲伤过度,肠断而死。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将这一凄绝的故事化作诗歌。
此诗深受宫女喜爱,在大明宫中传唱。她们唱的是自己无可奈何的人生,幽居宫中数十年,在漫长的等待中耗尽了韶华。
其实,她们在宫中的命运就像此时的大唐,再也不复当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象。
3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晚唐的诗人似乎总是心怀惆怅,一如乌烟瘴气的晚唐乱象。
若论仕宦之路,李商隐和张祜一样不幸,可他的不幸更让人感慨。
李商隐曾说,自己“年方就傅,家难旋臻”。
李商隐不到十岁就失去了父亲。那时,身为长子的他亲自把其父的棺柩送回河南的老家。回到家乡,却发现那里没有他的“户口”,一时陷入“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的困境。
守孝三年后,李商隐还要想办法奉养自己的母亲,于是“佣书贩舂”,一边打工,为人抄写、舂米,一边孜孜不倦地苦读。
所幸,李商隐遇到了贵人。
文坛前辈令狐楚读到其诗文后,对这个青年才俊赞赏有加,将其招入幕下,还时不时指导其写文章。令狐楚后来官至宰相,李商隐如果抱住这个大腿,可谓前途无量。
万万没想到,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在进士及第的第二年前去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处任职,被招为女婿,从此身陷党争的漩涡中。
牛李党争中,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一边是恩主,一边是岳父,李商隐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令狐楚不再对其施以援手,王茂元在世时也没有助李商隐晋升。
更何况,李商隐还是个极具正义感的直男,两边都不讨好,对人褒贬只看其本身,无论对方是牛党还是李党。这就使得两党的人都不把李商隐当同志。
仕途一落千丈的李商隐不得不四处奔波,又在流浪生涯失去了爱妻王氏。
大中五年(851年),39岁的李商隐前往四川任职,写下这首《夜雨寄北》。然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据学者考证,在李商隐入川的当年春夏,王氏不幸病逝,她没有读过《夜雨寄北》,也等不到与丈夫的团聚。这个出身富贵人家的女子,生前始终在悉心照料家庭,支持着失意的丈夫。
李商隐的诗大多晦涩难懂,其中一首将朦胧美运用至极致的《锦瑟》成为其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关于其解读,有苏东坡的咏物说、钱钟书的诗序说、王蒙的混沌说,还有清代朱彝尊的悼亡说。
朱彝尊等文学家认为,李商隐《锦瑟》所悼念的正是王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杜牧去世的三年后,李商隐去世前几年,科举考场上爆发出一件惊天丑闻:当年考试题目被提前泄露,一个考生被发现雇请枪手代考。
这名作弊考生乃京兆尹柳熹之子,他所请的冒名顶替者,是文坛大咖——温庭筠。
温庭筠是没落贵胄出身,《新唐书》称其“工为辞章,与李商隐皆有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才思敏捷,自己虽屡试不第,倒是经常在考场上帮别人救场。每次应试,题目要求押官韵作赋,他在思考时两手相拱,每次叉手写成一韵,八叉手而成八韵,人称“温八叉”。
温庭筠恃才傲物,甚至连宰相令狐绹(令狐楚之子)都敢得罪。
据史料载,唐宣宗是《菩萨蛮》这一词曲的“歌迷”。令狐绹投其所好,私下请温庭筠代替自己填一首《菩萨蛮》进献给唐宣宗,并承诺给他丰厚的待遇。
如此大笔生意上门,温庭筠自然欣然同意。只是令狐绹再三要求他不能泄露出去,温庭筠竟然把这八卦传得路人皆知,到处炫耀。
令狐绹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后来令狐绹在审查温庭筠进士资格时,特意给他一个“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的评语。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放飞自我、一身傲骨的温庭筠因得罪权贵,终生怀才不遇。
在仕途受挫后,温庭筠常流连于风月场,终成一代词宗,作品多绮罗脂粉之诗词,被誉为“花间鼻祖”。
绝望的寻欢,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5
鱼玄机《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晚唐诗坛有一次命运的邂逅,是正值豆蔻年华的鱼幼微与温庭筠的相遇。
鱼幼微出身娼门,自幼富有才名。温庭筠惜其才情,主动做鱼幼微的文学启蒙老师,生性豪放的他丝毫不顾及其出身卑贱,倾尽心力教授,两人常有诗篇往来,传为佳话。
后来,在温庭筠的撮合下,鱼幼微嫁给状元李亿为妾。本是一段美满姻缘,却成为鱼幼微悲剧的起点。
李亿深爱鱼幼微才貌双全,与她度过一段和谐美满的生活,但李亿正妻一直嫉妒鱼幼微受宠,对其百般刁难。
鱼幼微自嫁入李家后,备受李亿夫人欺凌。懦弱的李亿显然更在乎正妻家的权势,22岁的鱼幼微最终被负心郎无情抛弃,被迫前往京郊咸宜观出家为道,从此改名鱼玄机。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大胆坦率的谴责道出了男权社会中无数女性的不幸遭遇。
更可悲可叹的是,鱼玄机最终竟因失手打死婢女,被京兆尹温璋处死。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6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鱼玄机为情所困的那些年,黄巢正在谋划干大事。
黄巢不是诗人。他以贩盐为业,年轻时也曾一心求取功名,屡次应试进士科,却名落孙山。
有的人落榜,悻悻然感慨自己是loser,黄巢这愤青却从不怀疑自己的实力,只相信是制度的问题。于是,他写下一首《不第后赋菊》,满怀愤恨地离开长安。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已成为盐帮首领的黄巢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
黄巢恨唐朝恨到骨子里,一定要把大唐往死里打。当王仙芝想接受招安时,黄巢痛斥老大革命立场不坚定,说:“当初我与你共立大誓,横行天下。如今你自己去做官了,那咱们手下这帮兄弟咋办”
王仙芝战死后,黄巢被推举为王,号“冲天大将军”,集结起义军摆脱唐军围剿,率军南下广州。
唐军将领高骈派兵紧追不舍,起义军损失惨重。恰逢那年岭南大疫,死者十之三四,起义军命悬一线。
黄巢不愧是经商出身,想办法贿赂了高骈部将大量黄金,恳请唐军手下留情。高骈竟然相信起义军行将溃败,上奏朝廷称叛乱不日将平定。朝廷心很大,竟遣散了一部分平叛军队。
起义大军在岭南得以喘息,黄巢趁唐军懈怠、淮南空虚之机,大举北伐,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城池尽陷,一度壮大到百万之众。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唐都长安再一次陷落!
7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黄巢带兵进入江浙时,将有“间气布衣”之称的皮日休招至帐下。
皮日休出身寒微,求取功名的一大初衷是为了民生疾苦。
高中进士的次年中秋,他东游至天竺寺赏桂,曾写下这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意气风发时的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如此闲情却是一种奢侈。
尽管考中进士,皮日休却一直担任位低禄少的小官,亲眼见官吏鱼肉百姓,朝廷腐朽不堪。
心忧天下的皮日休,将忧虑和愤懑化作文字,他曾自述:“赋者,古诗之流也。伤前王太佚作《忧赋》;虑民道难济作《河桥赋》;念下情不达作《霍山赋》;怜寒士道尘,作《桃花赋》。”
作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皮日休曾批判道:“金玉石,王者之用也。”
他认为,正是因为统治者贪恋金、玉,才使世人视之为宝。其实,真正珍贵的并不是财宝,而是粟、帛,“一民之饥须粟以饱之,一民之寒须帛以暖之,未闻黄金能疗饥,白玉能免寒也”。
在苏州,皮日休和志同道合的好友陆龟蒙唱和。鲁迅先生说,在晚唐乱政下,他们“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或许正是为了天下,皮日休才参加黄巢起义军。黄巢败亡后,皮日休下落不明,或说因故为黄巢所杀,或说为避祸流落江南。
王仙芝、黄巢起义历时将近十年,之后,唐朝已名存实亡,只苟延残喘了23年。
8
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愤青黄巢因一时不顺,举兵在天下大闹一场,同样在科举之路历经坎坷的罗隐为入仕努力了一辈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写下这首《蜂》托物言志,背后却是“十上不第”的尴尬。
罗隐十次应试而不第,据说有一个原因是其相貌不佳。
唐朝吏部选人之法,对相貌颇为看重,偏偏罗隐颜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丑。
宰相郑畋的女儿在读完罗隐的诗后,一度成为他的“死忠粉”,自称非罗隐不嫁。
有一回,罗隐前去拜见郑畋,这位相府千金躲在帘后偷看。罗隐的容貌映入其眼帘,给她极大的视觉冲击。
等到罗隐离去,郑畋之女发誓一辈子不再读他的诗,连他同乡的诗也不能幸免(“终身不读江东篇什”)。
这真是个看脸的时代。
罗隐吃了制度的亏,却一生不忘对唐朝的忠诚。
9
韩偓《惜花》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前文提及的李商隐,曾以“雏凤清于老凤声”夸赞当时只有10岁的外甥韩偓。
韩偓没有辜负姨夫的期待,在大唐末年的诗坛开创了“香奁体”,搭上唐诗的末班车。
韩偓之诗多写艳情,他本人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始终忠于唐朝。
唐昭宗年间,朱温入朝,专横跋扈,满朝皆惊。
一次,朱温和宰相崔胤在宫廷宴会期间议事,殿上众臣都识趣,避席起立,只有韩偓一人端坐不动,称“侍宴无辄立”。
朱温见状,顿时火冒三丈,怒斥韩偓无礼,又知道他为昭宗所宠信,欲置其于死地。幸亏有大臣劝阻,韩偓才免于一死,只是被贬离京。
韩偓离开长安后,唐昭宗左右更无亲信之人。
天祐元年(904年),昭宗为朱温所弑,唐朝进入倒计时。
古今学者多认为,韩偓的《惜花》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是他在朱温篡位之时所作的讽喻诗。
“眼随片片沿流去”,说的是君民四散飘零;“恨满枝枝被雨淋”,说的是唐朝宗室被杀。
清人吴乔评价,韩偓以这一首《惜花》诗即可跻身唐代大家的行列(“韩偓《惜花》诗,即大家也”)。
10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韦庄深知大唐王朝中兴无望,以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台城》道出往事如梦,繁华易逝,唐王朝也注定随风消逝。
年近六十才得中进士的韦庄,也是大唐陨落的见证人。
黄巢攻破长安时,韦庄与亲人失散,流落江湖。他将所见所感写作一首《秦妇吟》,这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又一座丰碑。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全诗痛诉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当朱温篡权时,对朝中局势心灰意冷的韦庄早已不在长安。半生经历兵荒马乱的他,遁入巴蜀之地,投靠西川节度使王建,只求岁月静好,不再遭遇兵燹之灾。
终:诗人的南渡北归
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
韩偓在四处漂泊之后,在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邀请下入闽。
然而,王审知向朱温纳贡称臣,让韩偓极为反感,他到泉州城郊自建房舍隐居,号玉山樵人,从此不问世事。在朱温篡唐多年后,韩偓仍然不用后梁年号,以唐臣自称。
为功名奋斗了一辈子的罗隐,在55岁那年东归吴越钱镠幕下。
唐朝灭亡前夕,朱温笼络各藩镇势力。此时,罗隐却向钱镠进言,劝说其举兵讨伐后梁。大唐从来没有给过罗隐一个肯定,可在王朝倾覆之时,他仍坚守道义,只求带兵北归,讨伐反贼。
朱温篡唐,韦庄却“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力劝本有意兴兵讨伐的王建不可轻举妄动。
王建遂在蜀中称帝,建立政权,史称“前蜀”。韦庄被委以重任,前蜀法度多出自其手。
除了作诗,韦庄亦擅长作词,与温庭筠同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晚年在蜀地,韦庄的主要创作都是词。下一个王朝,是属于词的时代。
历经初唐的万象更新、盛唐的雄健气势、中唐的百家争鸣、晚唐的华丽谢幕,一个属于诗的时代就此远去。
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和唐诗好好道别。
----楼主:够多了吧,可把我累坏了,主要是排版麻烦-----
----陶渊明三首的评点论文: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7808603------------
----另一篇论文:见最后吧http://chshvoongcom/social-sciences/946637-%E6%8C%BD%E6%AD%8C%E8%AF%97-%E9%AD%8F%E6%99%8B%E6%96%87%E4%BA%BA%E7%94%9F%E5%91%BD%E7%9A%84%E5%93%80%E6%AD%8C/-------
用诗歌的形式来叩问死亡、抒发由此引发的忧伤,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挽歌即其中之一种挽歌起于执绋者的讴歌,本是送葬仪式的组成部分,但是自汉末起,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强化,开始在葬仪以外的场合流行起来此后,魏晋文人不仅好唱挽歌,且自制新辞文人挽歌诗往往带有自挽的性质,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陶渊明的《挽歌诗》堪称此类作品的千古绝唱
挽歌诗三首
陶渊明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辞
陆机
一
在昔良可悲。魂往一何戚。念我平生时。人道多拘役。
二
五常侵轨仪。夕气牵徽墨。随和乏良聘。枝{马关}或鸩毒。
王成之给事挽歌辞
陆游
诗骚湘水客,风度曲江公。 一夕南楼去,千秋东省空。 囊封震朝右,墨敕绝宫中。 赠极文昌贵,君恩厚饰终。
代挽歌
鲍照
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玄鬓无复根。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挽歌三首
傅玄
一
人生尠能百。哀情数万端。不幸婴笃病。凶候形素颜。衣衾为谁施。束带就阖棺。欲悲泪已竭。欲辞不能言。存亡自远近。长夜何漫漫。寿堂闲且长。祖载归不还。
二
人生尠能百。哀情数万婴。路柳夹灵轜。旟旐随风征。车轮结不转。百驷齐悲鸣。
三
灵坐飞尘起。魂衣正委移。芒芒丘墓间。松柏郁参差。明器无用时。桐车不可驰。平生坐玉殿。没归都幽宫。地下无刻漏。安知夏与冬。
王侯挽歌辞
陆机
孤魂虽有识。良接难为符。操心玄芒内。注血治鬼区。
庶人挽歌辞
陆机
一
陶犬不知吠。瓦鸡焉能鸣。安寝重丘下。仰闻析筑声。
二
埏埴为涂车。束薪作蒭灵。
庶人挽歌辞
陆机
死生各异方。昭非神色袭。贵贱礼有差。外相盛已集。魂衣何盈盈。旟旐何习习。父母拊棺号。兄弟扶筵泣。灵轜动轇{车蒭}。龙首矫崔嵬。挽歌挟毂唱。嘈嘈一何悲。浮云中容与。飘风不能回。渊鱼仰失梁。征鸟俯坠飞。念彼平生时。延宾陟此帏。宾阶有邻迹。我降无登辉。
王成之给事挽歌辞
陆游
昔溯黄牛峡,曾经白鹭洲。 从容参步武,谈笑极风流。 晚预蓬莱客,时从禊祓游。 挥毫看半醉,追想只添愁。
挽歌三首
陆机
一
卜择考休贞,嘉命咸在兹。夙驾警徒御,结辔顿重基。龙{巾荒}被广柳,前驱矫轻旗。殡宫何嘈嘈,哀响沸中闱。闱中且勿喧,听我《薤露》诗。死生各异伦,祖载当有时。舍爵两楹位。启殡进灵轜。饮饯觞莫举,出宿归无期。帷袵旷遗影,栋宇与子辞。周亲咸奔凑,友
朋自远来。翼翼飞轻轩,骎骎策素骐。按辔遵长薄,送子长夜台。呼子子不闻,泣子子不知。叹息重榇侧,念我畴昔时。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殉殁身易亡,救子非所能。含言〖言〗哽咽,挥涕涕流离。
二
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磅礴立四极,穹崇效苍天。测听阴沟涌,卧观天井悬。〖广霄〗何寥廓,大暮安可晨。人往有返岁,我行无归年。昔居四民宅,今托万鬼邻。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金玉昔所佩,鸿毛今不振。丰肌飨蝼蚁,妍骸永夷泯。寿堂延魑魅,虚无自相宾。蝼蚁尔何怨?魑魅我何亲?拊心痛荼毒,永叹莫为陈。
三
流离亲友思,惆怅神不泰。素骖伫轜轩,玄驷骛飞盖。哀鸣兴殡宫,回迟悲野外。魂舆寂无响,但见冠与带。备物象平生,长旌谁为斾。悲风鼓行轨,倾云结流蔼,振策指灵丘,驾言从此逝。
刘太尉挽歌辞
陆游
坚壁临江日,人疑制敌疏。 安知百万虏,锐尽浃旬余。 智出常情表,功如定计初。 云何媢公者,不置箧中书?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
陆游
垄干劳久戍,大将未班师。 抗议回天意,忘身为圣时。 人心嶮莫测,时事远难知。 汗简方传信,孤生欲语谁!
冯县丞挽歌词
陆游
尊公同故里,季父接周行。 晚喜乌衣巷,重逢玉树郎。 名流多赏识,荣路正腾骧。 愁绝河梁上,风烟暮莽苍!
苏韬光节推挽歌词
陆游
才名京兆椽,门阀魏公孙。 遇事虽肮脏,接人终静温。 宁吟灞桥雪,不扫舍人门。 二妙凋零尽,衰翁慨独存。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
陆游
早擅渊源学,常怀恳款忠。 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 论谏宁中止,谋谟不苟同。 此心谁复识?志士泣秋风。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
陆游
位历公卿贵,身兼将相荣; 珥貂仪一品,锡带价连城。 入告推忠厚,躬行本志诚。 斯民何以报,万里遍春耕。
刘太尉挽歌辞
陆游
羌胡忘覆育,师旅备非常。 南服更旄节,中军铸印章。 驰书谕燕赵,开府冠侯王。 赫赫今何在,门庭冷似霜。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
陆游
道德补天石,勋劳夹日龙。 犯颜无不尽,造膝略皆从。 岁贡来戎币,秋防灭塞烽。 画图麟阁上,犹足折遐冲。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
陆游
旧弼初收召,惟公力赞扬。 都亭移供帐,全魏彻封疆。 大度宁猜阻?群言自中伤。 拳拳虚左意,犹可质穹苍。
姚屯田挽诗
苏轼
京口年来耆旧衰,高人沦丧路人悲。空闻韦叟一经在,不见恬侯万石时。贫病只知为善乐,逍遥却恨弃官迟。七年一别真如梦,犹记萧然瘦鹤姿。
陆龙图诜挽词
苏轼
挺然直节庇峨岷,谋道従来不计身。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巷哭六州民。尘埃辇寺三年别,樽俎岐阳一梦新。他日思贤见遗像,不论宿草更沾巾。(成都有思贤阁,画诸公像。)
故李承诚之待制六丈挽词
苏轼
青青一寸松,中有梁栋姿。天骥堕地走,万里端可期。世无阿房宫,可建五丈旗。又无穆天子,西征燕瑶池。才大古难用,老死亦其宜。丈夫恐不免,岂患莫己知。公如松与骥,少小称伟奇。俯仰自廊庙,笑谈无羌夷。清朝竟不用,白首仍忧时。愿斩横行将,请烹乾没儿。言虽不见省,坐折奸雄窥。嗟我去公久,江湖生白髭。归来耆旧尽,零落存者谁。比公嵇中散,龙性不可羁。疑公李北海,慷慨多雄词。凄凉五君咏,沉痛八哀诗。邪正久乃明,人今属公思。九原不可传,千古有余悲。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
苏轼
南浦凄凉老逐臣,东坡还往尽幽人。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常叨孟母邻。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今年我欲江湖去,暮雨连山宰树春。
任师中挽词
苏轼
大任刚烈世无有,疾恶如风朱伯厚。小任温毅老更文,聪明慈爱小冯君。两任才行不须说,畴昔并友吾先人。相看半作晨星没,可怜太白与残月。大任先去冢未乾,小任相继呼不还。强寄一樽生死别,樽中有泪酒应酸。贵贱贤愚同尽耳,君家不尽缘贤子。人间得丧了无凭,只有天公终可倚。
张庖民挽词
苏轼
东晋巾车令,西京执戟郎。甘心向山水,结发事文章。故自轻千户,何曾羡一囊。才高鬼神恶,骨朽姓名芳。庾岭铭旌暗,秦淮旧宅荒。吾诗不用刻,妙语有黄香。(黄鲁直〔为庖民〕作哀词。)
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
苏轼
苏陈甥舅真冰玉,正始风流起颓俗。夫人高节称其家,凛凛寒松映修竹。鸡鸣为善日日新,八十三年如一晨。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与朝廷生异人。忘躯殉国乃吾子,三仕何曾知愠喜。不烦拥笏强垂鱼,我视去来皆梦尔。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他年太史取家传,知有班昭续汉书。
苏潜圣挽词
苏轼
妙龄驰誉百夫雄,晚节忘怀大隐中。悃愊无华真汉吏,文章尔雅称吾宗。趋时肯负平生志,有子还应不死同。惟我闲思十年事,数行老泪寄西风。卷八 ◎诗七十二首
韩康公挽词三首
苏轼
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德业经文武,风流表缙绅。空余行乐地,处处泣遗民。再世忠清德,三朝翼赞勋。功成不归国,就访敢忘君。旧学严诗律,余威靖塞氛。何当继韩奕,故吏总能文。西第开东阁,初筵点后尘。笙歌邀白发,灯火乐青春。扶路三更罢,回头一梦新。赋诗犹墨湿,把卷独沾巾。
孔长源挽词二首
苏轼
少年才气冠当时,晚节孤风益自奇。君胜宜为夫子后,林宗不愧蔡邕碑。南荒尚记诛元恶,东越谁能事细儿,耆旧如今几人在,为君无憾为时悲。小堰门头柳系船,吴山堂上月侵筵。潮声夜半千岩响,诗句明朝万口传。(长源自越过杭,夜饮有美堂上联句。长源诗云,天目远随双凤落,海门遥蹙两潮趋,一坐称善。)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巳辰年。佳城一闭无穷事,南望题诗泪洒笺。
余主簿母挽词
苏轼
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余。岂独家人在中馈,却因麟趾识关睢。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
孔毅甫妻挽词
苏轼
结褵记初欢,同穴期晚岁。择夫得温峤,生子胜王济。高风相宾友,古义仍兄弟。従君吏隐中,穷达初不计。云何抱沉疾,俯仰便一世。幽阴凄房栊,芳泽在巾袂。百年纵得满,此路行亦逝。那将有限身,长泻无益涕。君文照今古,不比山石脆。当观千字诔,宁用百金瘗。
徐君猷挽词
苏轼
一舸南游遂不归,清江赤壁照人悲。请看行路无従涕,尽是当年不忍欺。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山城散尽樽前客,旧恨新愁只自知。
同年王中甫挽词
苏轼
先帝亲收十五人,(仁宗朝贤良十五人,今惟富郑公、张宣徽、钱纯老及余与舍弟在耳。)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神宗皇帝挽词三首
苏轼
文武固天纵,钦明又日新。化民何止圣,妙物独称神。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巍巍本无象,刻画愧孤臣。未易名尧德,何须数舜功。小心仍致孝,余事及平戎。典礼従周旧,官仪与汉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接统真千岁,膺期止一章。周南稍留滞,宣室遂凄凉。病马空嘶枥,枯葵已泫霜。余生卧江海,归梦泣嵩邙。
王郑州挽词(克臣)
苏轼
羡君华发起琳宫,右辅初还鼓角雄。千里农桑歌子产,一时冠盖慕萧嵩。那知聚散舂粮外,便有悲欢过隙中。京兆同僚几人在,犹思对案笔生风。(予为开封幕,与子难同厅。)
范蜀公挽词二首
黄庭坚
公在昭陵日,文章近赤墀。 空嗟伏生老,不侍迩英帷。 去国几三虎,闻韶待一夔。 谁言盖棺了,新乐锁蛛丝。
范蜀公挽词二首
黄庭坚
信道虽常尔,知人乃独亨。 书林身老大,谏纸字攲倾。 鳌去三山动,人危五鼎烹。 保全天子圣,几杖送余生。
挽王中丞其一
李攀龙
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
挽王中丞其二
李攀龙
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旒重徘徊。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
-------------------------------
挽歌诗:魏晋文人生命的哀歌Not yet rated 浏览次数 : 13 Comments : 0 词语 : 300
y由 : TsingHua
作者 : 胡宝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出版日期: 十月 25, 2001
一生与死既是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又是生命的全过程 ,所谓“方生方死”是也。生与死决定了人的在世是有时限性的 ,死亡作为生命过程的终点 ,同时也是对其时限性的突破。而“在世”的时限之外的彼岸世界 ,是有生之人无法亲身感受的。因此 ,自先民以来 ,对死亡的恐惧、疑惑、好奇就一直困扰着人类。随着人类理性精神的慢慢觉醒 ,人类逐渐意识到此岸与彼岸是无法逾越的 ,当人们以此岸为参照物去“看”彼岸时 ,看到的只有永恒的黑暗与寂寞、虚空。这时 ,生死隔绝的痛苦、对死亡的恐惧就会更加深切 ,想要深刻理解死亡以减轻痛苦和恐惧的努力也会更加执着。于是 ,在以抒情见长的诗歌中 ,死亡也像爱情一样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题材。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葛生》、《素冠》、《蓼莪》这样的悼亡诗。如果说悼亡诗大抵是痛定思痛的产物 ,那么还有一类诗与死亡的关系就更直接了 ,它们甚至就是有关死亡的仪式的组成部分。如巴西波罗罗人的丧歌<1> 、中国的挽歌等。关于挽歌的缘起 ,谯周《法训》云 :“今有挽歌者 ,高皇帝召田横 ,至于尸乡自毙。从者晚至宫不敢哭 ,而不胜其哀 ,故作为此歌 ,以寄哀音焉。”(《全晋文》)这种说法流传颇广。实则挽歌之来久矣 ,非始于田横门人。《世说新语·任诞》注引《庄子》 :“绋讴所生 ,必于斥苦。”司马彪注 :“绋 ,引柩索也。斥 ,疏缓也。苦 ,用力也。引绋所以有讴歌者 ,为人有用力不齐 ,故促急之也。”“柩” ,《说文》解作“棺也 ,从ㄈ从木”。由此可见 :第一 ,挽歌是随着木棺葬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木棺葬在殷商时期已被大量采用<2 > ,那么 ,挽歌的历史当十分悠久。最早的挽歌产生于何时 ,我们不得而知 ,但至迟在春秋时已有挽歌 ,如《左传》所提到的《虞殡》 ;第二 ,最初的挽歌具有劳动号子的性质。但因是特定场合的号子 ,所以声调必然是哀伤的 ,兼有一定的抒情性。作为葬礼的组成部分的挽歌 ,后世一直延续着。汉以后对执绋和唱挽歌的人数也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明确的规定<2 > 。北朝时又兴起了文人为葬礼的需要而写赠挽诗的风气 ,这种习俗至今仍存。古代的赠挽诗现存很多 ,不过多是一种礼仪上的应酬之作 ,往往缺少深沉的情感。挽歌虽起于挽柩者 ,但以后也有不限于此的。如《列子·仲尼篇》有 :“季梁之死 ,杨朱望其门而歌” ,这里的“歌”大约也是挽歌。挽歌的抒情原本是抒发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的。想到自己也终有一日会如此了结 ,固然令人感伤 ,但对于歌者而言 ,那毕竟是以后的事 ,而且人一旦沉溺于日常生活之中 ,就常常把这个“以后”等同于“遥远” ,因而那感伤也只是一时性的。而带有自挽性质的唱挽歌就不同了 ,在这种情况下 ,歌者面对的是比较清晰的自己的死亡。《左传》哀公十一年 ,鲁会吴伐齐 ,“将战 ,(齐 )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 :“《虞殡》 ,送葬歌曲 ,示必死。”这或许就是后世自挽的发端。二汉末 ,挽歌始大行于世。今本《后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风俗通》 :“时京师宾婚嘉会 ,皆作《魁�》 ,酒酣之后 ,续以挽歌。”注文指出 :“《魁�》 ,丧家之乐。”又据《后汉书·周举传》 ,永和六年三月上巳 ,大将军梁商“大会宾客 ,宴于洛水……商与亲昵酣饮极欢 ,及酒阑倡罢 ,继以《薤露》之歌 ,坐中闻者 ,皆为掩涕。”时人在与死亡、丧礼全然无关的喜庆场合 ,居然大唱挽歌 ,末世的颓废、感伤亦可见一斑。这种现象的出现 ,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首先 ,汉末政局黑暗动荡 ,有识之士都已预感到王朝的倾覆在所难免。两次党锢之祸造成的恐怖气氛更是令士人们人人自危。社会上弥漫着愤懑、绝望、放废的情绪。非常的情绪需要借助非常的形式来宣泄 ,挽歌就成了一种很好的选择。其次 ,挽歌之风与东汉后期兴起的清议之风也有一定的关系。“清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品评人物。于是“士大夫相率让爵、推财、避聘、久丧 ,极力把自己装为具有孝义高行的人物 ,以博得清议的赞扬。许多求名不得的人 ,不惜饰伪以邀誉 ,钓奇以惊俗。”<3 > 这种风气与王莽篡政后士人中出现的重名节、轻去就、尚自然之风相鼓荡 ,形成了重个性、好标新立异的士风。宴会上时兴唱挽歌与这种士风不无关系。当然 ,挽歌的流行还不能仅仅被视为一种放诞的表现 ,它也是东汉中期以后渐渐涌动起来的理性思潮的产物。人们不避讳言及死亡 ,至少还说明他们已经能够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死亡、直面死亡了。这也正是魏晋感伤主义所由产生的原因之一。这点从《古诗十九首》里那些有关人生无常的咏叹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自汉末至魏晋,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大大地强化了 ,在葬礼以外的场合 ,它以一种特殊的抒情诗的身份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在流行的过程中 ,文人们不仅好唱挽歌 ,而且开始自创新辞。最初是以乐府挽歌旧题写新辞 ,如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曹植也写过《薤露》、《泰山梁甫行》等。但这些诗虽然用了挽歌旧题 ,实际上却是政治抒情诗。倒是阮王禹的《七哀诗》 ,虽未用挽歌题目 ,却是一首真正的挽歌诗。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以“ 挽歌”名篇的文人之作 ,是魏代缪袭的《挽歌诗》。缪袭是仲长统的友人 ,其所撰《上仲长统〈昌言〉表》称 :“为臣道统性倜傥 ,敢直言 ,不矜小节 ,每列郡命召 ,辄称疾不就。默语无常 ,时人或谓之狂。”其父缪斐 ,“汉帝在长安 ,公卿博举名儒。时举斐任侍中 ,并无所就。”<4 > 由此看来 ,缪袭后来虽身居高位 ,但也当是一位欣赏或本身就具有狂狷作风的人。从“挽歌日方于缪袭”<5> 亦可见文人写挽歌诗与汉末以来的士风不无关系。袭诗云 :生时游国都 ,死没弃中野。朝发高堂上 ,暮宿黄泉下。白日入虞渊 ,悬车息驷马。造化虽神明 ,安能复存我。形容稍歇灭 ,齿发行当堕。自古皆有然 ,谁能离此者。从内容上看 ,这首诗与汉乐府、汉末古诗中类似题材的作品相比 ,并无多少新意。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表达的不是对某一个人的哀挽 ,而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对死亡的哀挽 ,其中自然也含有自挽之意。魏晋文人挽歌诗多属此类。另外 ,此前的挽歌未见有直接以“挽歌”名篇的 ,如抛开内容、功能单看题目 ,它们与其他乐府诗并无明显的区别。缪袭以“挽歌”名篇 ,使诗的性质更加明确 ,也使挽歌作为一个类的概念被固定下来。此后 ,文人此类诗作以挽歌命名的渐多 ,至萧统编《文选》时 ,已将这类诗单独列为一类。可以说 ,缪袭的做法 ,客观上适应了魏晋人注重文章辨体的趋势。晋人对挽歌的喜好与此前相比更是有增无减。这固然与汉末以来的风气有关 ,但又不尽如此。首先 ,西晋王朝是在统治集团内部的血腥残杀中建立起来的 ,又是靠玩弄权术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搞平衡来维持统治的。这种平衡相当脆弱 ,因而两晋政治斗争一直比较激烈。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士人往往有如履薄冰之感 ,人生无常的感慨也就比较多。傅玄、陆机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傅玄《挽歌》今存三首 ,其中两首分别以“人生鲜能百 ,哀情数万端”和“人生鲜能百 ,哀情数万婴”开篇。可以看出 ,诗人是将死亡置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中来审视的。当诗人在想象中从生命的尽头回顾人生时 ,感受最深的是人生的可悲 ,正如《庄子·至乐》所言 :“人之生也 ,与忧俱生” ,而死亡更是人生数万端哀情中最令人痛心的一端 ,是人生可悲的极点 ,因为等待死者的将是永远的孤独 :“欲悲泪已竭 ,欲辞不能言。存亡自远近 ,长夜何漫漫。”“地下无刻漏 ,安知夏与冬”诗中流露出的生之留恋正是与这最大的哀痛相比而产生的。傅玄历仕魏、晋两朝 ,对朝代更迭所带来的仕途险恶有亲身感受 ,难免有人生多哀之叹。晋人写挽歌诗最多的是陆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有他的《挽歌诗三首》、《庶人挽歌辞》、《王侯挽歌辞》、《挽歌辞》等 ,此外还有以乐府挽歌旧题名篇的《泰山吟》、《梁甫吟》等。陆机的多写挽歌 ,恐怕不能完全归之于一时的风气或天性忧郁。陆机出身东吴名门 ,他的两个哥哥都死在晋灭吴的战争中。吴亡后他“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6> 太康末他与弟云应诏入洛 ,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从《君子行》一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身处宦海的复杂心理 :“天道夷且简 ,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 ,翻覆若波澜。去疾苦不远 ,疑似实生患。近火固宜热 ,履冰岂恶寒。”经历了世事沧桑而又不甘寂寞的陆机对“人道”的“险而难”有深切的体会 ,因而对生死流变格外敏感。其《叹逝赋序》云 :“昔每闻长老追记平生 ,同时亲故 ,或凋落已尽 ,或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 ,而懿亲戚属亡多存寡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或所曾共游一涂 ,同宴一室 ,十年之外索然已尽。”坎坷的经历、险恶的仕途带给他的沉重的人生无常之感 ,恐怕才是他多写挽歌诗的深层原因。其次 ,晋代挽歌的流行还与玄学以及玄学所带来的风气有关。两晋是玄学盛行的时代 ,生与死也是玄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东晋张湛作《列子注》 ,讨论的核心即生死问题。他认为生死存亡都是相对的 ,“聚则成形 ,散则为终”<7> ,“夫尽于一形者 ,皆随代谢而迁革矣 ;故生者必终。”<7> 所以人应当懂得 :“夫万物与化为体 ,体随化而迁 ,化不暂停 ,物岂守故 ”<7> 。另外 ,当时的玄学已与佛学合流 ,佛教的无常论也认为一切都是变化无定、迁流不息的 ,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使晋人容易对生死持有一种比较通达的态度。不过 ,晋人虽普遍热衷于玄学 ,但能在学理上深究的毕竟是少数 ,一般士人的兴趣往往并不在于探究玄理 ,而在于借“谈”来表现一种名士风度。这点与汉末清谈有相似之处 ,只是谈的内容有所不同。在玄风的熏染下 ,借挽歌来宣泄情怀 ,表现对死亡的超越 ,自然也是名士风流中
《挽歌 (2008)》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1234
《挽歌》是由伊莎贝尔·科赛特执导,佩内洛普·克鲁兹、本·金斯利等主演的爱情片,于2008年4月18日在西班牙上映。
该片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肉身》,讲述了已进入古稀之年的大卫·科佩什与女学生康苏拉·卡斯蒂洛之间一段跨越年龄鸿沟的爱情故事。
1、歌词:
WithinTemptation(诱惑本质)
Winterhascomeforme,cantcarryon冬天悄悄为我来临再也无法承受
Thechainstomylifearestrongbutsoontheyllbegone那锁住我生命的沉重枷锁但是它们马上就会支离破碎
Illspreadmywingsonemoretime我将再次展开我的翅翼
Isitadream是不是一个梦
AlltheonesIhavelovedcallingoutmyname我挚爱的一切呼唤着我的名字
Thesunwarmsmyface阳光温暖我的脸庞
Allthedaysofmylife,Iseethempassingmeby我看见生命中的往昔从我身边远去
InmyheartIknowIcanletgo在心中我深知我能释然
IntheendIwillfindsomepeaceinside最后我会在自己的心里安息
Newwingsaregrowingtonight新的翅翼在今夜长成
Isitadream是不是一个梦
AlltheonesIhavelovedcallingoutmyname我挚爱的一切呼唤着我的名字
Thesunwarmsmyface太阳温暖我的脸
Allthedaysofmylife,Iseethempassingmeby我看见我生命中的往昔逝我而去
AsIamsoaringImonewiththewind当我在空中飞舞随风升华
Iamlongingtoseeyouagain,itsbeensolong我期盼了好久再见你一次
Wewillbetogetheragain我们将会重聚
Isitadream是不是一个梦
AlltheonesIhavelovedcallingoutmyname我所爱过的人呼唤着我的名字
Thesunwarmsmyface阳光温暖我的脸庞
Allthedaysofmylife,Iseethempassingmeby过去的一切在我眼前随风而逝
2、天鹅垂死时都会唱起凄婉的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尽管生物学家并未确认唱歌的真正原因,但自古以来人们都愿意相信这个凄美的传说。
几番思量梦若空,却恼风闲,却恼雨缠绵。
却恼烟雨红尘乱,无计对愁酌,对愁酌呐。
——题记
伫立在流年的彼岸,推开一层层被风吹乱的过往,翻开记忆里的芳香,那些如歌谣的岁月不时跳跃在早已伤痕累累的棱花镜里,不经意间,衍谢出昨日的种种。回首,才发现,原来青春只是一道明媚的伤。
尘世浮华,过往又匆匆,舞谢了歌枱,话别繁华,一季的花香也静逸的缓缓凋零。抖落一肩烟尘往事,静锁人去花落两不归的心痛画面,眉转千回的心事,此刻也伴随着一曲千古凄凉。忆起往昔,如浮光掠影般支离破碎,早已在心里永固,微醺为一道永远无法触及的忧伤。
落水沾花,花落无意碾做一帘深深锁清秋的幽梦,繁华了过往云烟点点,落下了满池清愁,烟雨渡不过红尘之外,盼不回往昔的数点哀怨,唯有独坐窗前,把明月邀,把我死去的时光,悲散在清歌婉转的人间。
岁月流走,宛如白驹过隙般,不知几何,微微感叹了时间的无情,碎念回忆不堪回首的沧桑,惹得几处人消瘦,枫叶纷飞,静听雨落花碎的时光,回不去岁月的时光里,伤心独自流泪时候,也只能借酒把秋霜,把哀伤掺杂枫叶独醉,用寂寥的心情,去祭奠那些别离忧愁。
风扶摇影,轻叹流年去无还,几许往事浮沉,几多记忆痴缠,终还是敌不过一生在纸上漂泊,素描胭脂红泪款款入画,却拓不出绝笔的梧桐细雨与过往风月缠绵。空叹流光无情,落花与谁凋零,纷踏岁月的芬芳,苦守一段记忆,一纸相隔望远的思绪,却似梦里探花,醒时惆怅爬满心头,静锁一朝擦肩而过的温馨。
悲伤流转,却掩不住岁月的斑驳,染尽缕缕青花梦难开,落尽的风华把往日还,那些梦境搁浅在流年的彼岸,化作了一朵朵盛开在记忆里的繁花,不经意间葬下一段烛光,待记忆化作秋泪时,就诗化成一个个光阴故事。
岁月荏苒,覆盖了过往,那时青春留下的旧梦,却扰乱了红尘烟雨,摆落了点点红叶画清秋,歌唱了岁月如斯,人生似梦的年轮,在老去的故事里演绎一场场悲欢离合,衍灭了了多少回忆,微凉了多少时光不在荏苒。
醉知酒浓,醒知梦空,那些跌落在流年里的青春,圈揽不住记忆的忧伤,于午夜里,揉碎满怀轻愁,想拾起那些发酵已久的往事永存下来,又想捂住夜的寂寥,化作月色的`惆怅。把阑珊的心事零落成曲,浅唱那些往事烟云,缠绵流连成细瘦的忧伤,徘徊在流年的渡口,飘洒着连绵不绝的落寂。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岁月的斑驳随红尘飞落,剪不断的思绪落满了离殇,静守岁月的芳香,任由光阴渐行渐远,季末的我也只能把秋泪轻轻弹,把记忆晕染开来,临摹成一个童话般的秋。而后,静静矗立在时光的对岸遥摇相望。
紫陌千红,叹时光之轻逝,落花戏水,水无意,落花却随水东流去,岁月之茫然,感叹时光之去留无痕,若是梦中有青花,为何花却似青烟,是否,是用不绝的苦念去换取,换取那些现实与梦境不一的回忆,叹息那些回忆是那么的美丽而不真实。
光阴似箭,朦朦胧胧间,也就这样走过了记忆的春秋,来到了苍白的季节,或许,这个秋天有那么点点寂寥,有许些寒冷,冷得我的世界一片空白,冷的只有孤独伴随,我不明白,为何天边流浪的彩霞那么的像我的心情,是否我们都有共鸣的特点,又或许,它是在为我感息时光的匆匆,没能留住岁月的问候。
微云孤月,看,花落的心碎,听,岁月的无痕。纷飞的记忆在秋末放空,深锁一庭墙花,流逝的光阴,却渡不过红尘梦里飞。或许,这些褪色的记忆带去了我们曾经的种种,也带走了我们不舍的情绪。寂寥而宁静的暮色,铺满了整个秋天的思念,那些曾经的枯藤老树,那些小桥流水,是否还会有昏鸦在岁晕的齿轮上安家。
往事如烟,岁月无痕,夕落瘦水凝眸处,多少回忆值得我们去梳理,多少时光值得我们去追寻,只是不知梦里桃花红几回。蓦然回首,岁月的时光散落在季节的容颜了,斑驳了记忆,苍老了韶华轻拨弦。
轻弹一段过往,歌颂一路风华,绝恋了几多缠绵往事,多少秋花开尽了岁末的芳香,又轻扣了多少别离,惹恨了时光几许,迷离了多少回忆,却描不出流年的倒影,又有多少不舍,婉转的渗入我的梦乡。
年华已过,旧菊已残,打捞不起的记忆,也已沉睡岁月里,碎却了记忆几多,留不住岁月的容颜,挽留不起记忆的褪却,如今已形成一个陌生的故事。
问世间之苍茫,几多青春永无痕,梦里花落知多少,往事又几分。
光阴似水,流年已陌,悲歌婉转,我愿用一生回忆去等,等岁月认真。
1、《爱的挽歌》歌词:
爱 何以竟找到我
在刹那间发生好比眼里闪过的火
你 从我心中经过
让我彻底无助
真的叫我非爱不可
愿伴着你 就是没自我
亦未问为什么
愿永远疯魔
就是在玩弄我
亦自愿受着过错
道别话未说 亦尽量去拖
呈献出一切去求你这一晚陪伴我
只需当打发时间别疑虑太多
留住这一个夜晚在明日重播
陪伴我一世是这首爱的挽歌
世间一切也无法去抵抗时日过
不管真心跟瞒骗亦同样结果
来吧再一次被你欺骗未为过
明日我一个夜里再哼这首挽歌 没痛楚
爱 何以竟找到我
在刹那间发生好比眼里闪过的火
你 从我心中经过
让我彻底无助
真的叫我非爱不可
愿伴着你 就是没自我
亦未问为什么 愿永远疯魔
就是在玩弄我
亦自愿受着过错
道别话未说 亦尽量去拖
呈献出一切去求你这一晚陪伴我
只需当打发时间别疑虑太多
留住这一个夜晚在明日重播
陪伴我一世是这首爱的挽歌
世间一切也无法去抵抗时日过
不管真心跟瞒骗亦同样结果
来吧再一次被你欺骗未为过
明日我一个夜里再哼这首挽歌 没痛楚
想得很清楚 真爱难负荷
需要痛苦都太多
今宵可不可
无须要太清楚
只要刹那间结果
若是玩弄我
唯求并未揭破
愿承认我是很傻
愿热烈渡过
梦幻内渡过
未计较终会留下我
想得很清楚
真爱难负荷
需要痛苦都太多
今宵可不可
无须要太清楚
只要刹那间结果
若是玩弄我
唯求并未揭破
愿承认我是很傻
愿热烈渡过 梦幻内渡过
未计较终会留下我
2、《爱的挽歌》是无线电视剧《刑事侦缉档案Ⅱ》的插曲,由潘源良作词,中岛美雪作曲,郑秀文演唱,收录在专辑《舍不得》中。
1、详撰了万字的挽歌致世纪爱恋,这句歌词出自《你是我年少求剑时刻的舟》。
2、《你是我年少求剑时刻的舟》是由上河Lin作词,黄诗扶作曲并演唱的歌曲,于2022年2月11日发行。
3、《你是我年少求剑时刻的舟》的歌词:
那时就像爱上南方的燕
我也有鸿鹄之志去山高水远
就别管太多先振翅去和你见面
想早一点再早一点
不过方长来日多是昨天
被告知世上总不缺风云善变
详撰了万字的挽歌致世纪爱恋
时间太短想得太远
你是我年少求剑时刻的舟
载着一生的平凡美梦
搁浅在岸头
也算看过了许多星海苍穹
却各自奔流
我是你岿然不动外的愚公
曾想擎起这千钧之重
未料我平庸
纵使野火滔滔而往
终于垂首而走
-Music-
原本也有举世无双灵魂
一直到落地生根于巍峨爱恨
也写过壮阔的情诗送陌生爱人
怪我甘愿俯首称臣
你是我年少求剑时刻的舟
载着一生的平凡美梦
搁浅在岸头
也算看过了许多星海苍穹
却各自奔流
我是你岿然不动外的愚公
曾想擎起这千钧之重
未料我平庸
纵使野火滔滔而往
终于垂首而走
那是我许多不眠夜燃的灯
鼎沸岁月这无量酒瓮
私藏的不朽
其实还盛着许多所爱所忧
都怀念良久
后来我单枪匹马去听春风
去看错过的世间种种
每一座山峰
要这千里迢迢相逢
幸而来日无穷
那时就像爱上南方的燕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魏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拟挽歌辞三首
魏晋 : 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感叹 , 生死组诗 注释 (1)嶕峣:很高的样子。(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鉴赏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征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构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看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镟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构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构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主题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其一是说死后收殓的情况,描述儿女朋友痛哭,诗人豁达地说死后便没有荣誉与羞辱,只觉得酒还未喝够便死了,有些遗憾。
其二是出殡前的祭祀。诗人描述亲人的哀伤,自己虽感到不能饮酒的遗憾,但已为快离家园而有些黯然。
其叁是写下葬的情形。对下葬后的幽冥世界不猜测,也认为贤达也不能逃避死亡。这与当时追求神仙得道的风气迥异。
陶渊明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拟挽歌辞》也可以归入这一类。这类诗可以视为玄言诗,但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有所不同,并非“柱下之旨归,漆园之义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而是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魏晋人注重门阀,陶诗中有的写到宗族关系或对儿子加以训诫,如《命子》、《责子》、《赠长沙公》等,可见陶渊明也还是重视家族的荣誉和门第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186篇诗文
留春不住。恰似年光无味处。满眼飞英。弹指东风太浅情。 筝弦未稳。学得新声难破恨。转枕花前。且占香红一夜眠。——宋代·晏几道《减字木兰花·留春不住》减字木兰花·留春不住
宋代 : 晏几道
留春不住。恰似年光无味处。满眼飞英。弹指东风太浅情。筝弦未稳。学得新声难破恨。转枕花前。且占香红一夜眠。 惜春 , 感叹 , 时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两汉·佚名《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
两汉 : 佚名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古诗十九首 , 感叹 , 生命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九卿天上落,五马道旁来。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唐代·李白《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
唐代 : 李白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
展开阅读全文∨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重阳节 , 友情感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