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第1张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

康桥,沉淀着徐志摩的无限梦想,给徐志摩留下的是几多的回忆和几多的眷恋。

康桥的水,唤醒了久蛰在徐志摩心中的诗人的使命,开启了诗人的性灵。而在此之前,他对诗的兴趣远逊于对相对论的兴趣。在康桥,风华正茂的他接受了文学的洗礼,他曾毫不隐晦的承认:“我的眼是康桥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他的启智,使他成为文坛上一颗闪亮的巨星。

而更让徐志摩魂牵梦绕、难以忘怀这里的是,在康桥,他邂逅了自己一生最钟爱的女子,民国第一大才女——林徽因,两人虽然无疾而终,但在康桥的那段情韵,却始终萦绕在徐志摩的心头,令徐志摩久久难以忘怀。

1928年3月,徐志摩第三次来到康桥,故地重游,旧日往事涌一齐上心头,康桥在他的心中柔软了起来,他对康桥充满了无限的依恋。那河畔的柳条被夕阳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姿态婀娜地倒映在水中,在他心中幻化成了他美艳绝伦的新娘。诗人被这眼前的景色迷醉,他甚至甘愿做这康河里的一颗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随着波心荡漾,荡漾。

那柳荫下潋滟的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诗人似乎弄不清楚,不过他也不愿意弄清楚,他对此毫不介意。他只知道,这里沉淀着他彩虹似的梦,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梦被揉碎在浮藻间,绚烂而美丽,仿佛伸手可及,却又梦幻绮丽。于是乎,诗人兴奋了起来,他乘着满载星辉的小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放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

但诗人终是没有高歌,他始终不愿打破康桥别样的美。在他的心中,早已唱起了一直无声的歌,连夏虫也仿佛知道了他的心意,跟着沉默了起来。他终是要别了康桥,当然康桥的美早已留在他的心中。他可以潇洒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正如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一般,不能也不愿打破康桥的美。

他就是这样的潇洒,喜欢康桥,便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不愿意破坏康桥的美,他挥一挥衣袖的浪漫,让他对美的追求成了永恒!

说起徐志摩,大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耳熟能详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继而想到的,是他和林徽因的爱情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桥下,在烟雨迷蒙的伦敦邂逅了。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从此闻风柔软,看雨生情。

康桥见证过他们的相拥,记住他们多情的回眸。

花季少女情窦初开,多情诗人浪漫儒雅。这场深刻缠绵的爱恋美丽至斯,雨雾之都的伦敦也让人心生旖旎,让人几乎忘记他们的相逢,注定要别离。

彼时的徐志摩,已是个有两岁孩子的父亲。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炽烈爱焰,与对结发妻子张幼仪的冷酷无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徐志摩是个有“单纯信仰”的人,那就是“爱,自由和美”。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对张幼仪可以绝情至此。

他与张幼仪结婚之前从未见过,婚后也不愿正视她。对于她,徐志摩可以说甚至连责任都没有,只是单纯的传宗接代的义务而已。

遇见林徽因,使徐志摩彻底地认识到,自己不想也不能再继续这样没有爱的婚姻。于是不顾正怀孕的张幼仪,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婚。

当时的张幼仪为了徐志摩,只身来到异国他乡,唯一熟识的,只有对她冷落无情的丈夫。可是他却在这时递来一纸无情的离婚书。

徐志摩见张幼仪不答应,竟一走了之,留下她一个从中国乡下走出的平凡妇女,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接触过社会名流,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孕妇在国外独自彷徨。

徐志摩对于张幼仪以及他们之间的婚姻,可以说是很渣了。

娶妻生子,却从未尽过当丈夫当父亲的责任与义务。甚至是漠然无情到,张幼仪生二胎,他也只在办离婚手续时才出现。

所幸并未渣到底。不爱她,愿以自由偿还自由,解除这段无爱婚姻的束缚。

风雨之后,才有彩虹。张幼仪如果没有离开徐志摩,不曾在这么绝望的时候涅槃重生,又怎有后来的辉煌?

可见,没有爱情,女人也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虽然徐志摩在对待张幼仪的态度上缺乏善良,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可见,社会和家庭都不能谅解的离婚,对于徐志摩来说,无疑是种解脱。

奉行单纯的理想主义,“单纯信仰”的他,认为没有爱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的人格的,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浪漫的徐志摩是一个需要靠爱情喂养的男子。

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失意的徐志摩遇见了同样婚姻不幸福的陆小曼。

或许同是天涯沦落人,或许徐志摩本身就是一团火焰,他与招摇,妩媚,热烈,叛逆的陆小曼一旦相遇,就如同天雷地火,一发不可收拾。

陆小曼为了徐志摩与丈夫离婚,流掉腹中胎儿。而徐志摩也是不顾家人亲友的误解和反对,执意要和陆小曼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不顾一切,可谓惊天动地,波澜壮阔,历经千般磨难才终于修成正果。

婚后生活正如蜜里调油,如胶似漆,两人恩爱非常。

可是这种甜蜜并没有维持多久,徐父不喜欢陆小曼,因此切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来源,徐志摩不得不同时身兼多职维持家庭开销。

后来,应胡适之邀北上,可是陆小曼只愿意留在上海。徐志摩不得不多次往返两地。

同样是婚姻,面对无爱的张幼仪,徐志摩可以淡漠到丢下妻儿前往英国读书,不闻不问。而面对陆小曼,他却能奔波劳碌,辛苦赚钱只为维持陆小曼庞大的日常开销。

这应该是每个姑娘都很想要的,爱我,就要对我巴心巴肺,对其他人狼心狗肺了吧。

起初我读徐志摩,总不能接受他对张幼仪,冷酷到连起码的善良都没有。他固然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对爱情的信仰,可是对于张幼仪,终究太过绝情残忍。

可是离婚后的两人相处反而融洽,通信更勤。社会上的人反而不明白了。

直到今天读了胡适的《追悼志摩》,才理解,有什么好不明白的呢?他的“单纯信仰”是“爱,自由和美”,如今他与张幼仪不受责任羁绊,不用勉强自己去爱,没有了爱,就有了自由。因此能平心静气地说话通信。

徐志摩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就是离婚和再婚。无论是离婚,还是再婚,都说明了这是个以爱情为养分的男子。他不能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同样,因为爱情,他不顾陆小曼是有夫之妇,因为爱情,他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性命。

徐志摩北上赴林徽因的讲座时飞机失事,一颗文学巨星陨落,震撼了整个文学界,多少人为之悲痛惋惜,过了好久仍不敢相信。

有人说,徐志摩是因为林徽因才出事的,如果他不去看林徽因,就不会出事。也有人说,他为了陆小曼辛苦奔波,仅半年就往返北京上海8次。

不管怎么说,徐志摩终是离开我们了。

他离开的方式这样惨烈,这样匆忙。他是个诗人,连死,也像诗里说的那样: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说到民国诗人,不得不提一个人,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他是那个时代为人所“诟病”的人,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放荡不羁的人!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再别康桥》的作者,一个爱情充满传奇的人——徐志摩。

徐志摩短短的一生,活得如此的惊天动地,他应该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三个女人。感谢上苍给了徐志摩如此绚烂的人生,感谢徐志摩给我们留下如此丰盛的诗歌文章大餐。

他曾经说过,林徽因才是最懂他的女人,也是他最想要一起共度一生的佳人。可是命运就是如此作弄,他偏偏已经结过婚。并且在一个很不恰当的时间遇见了林徽因。

如果说徐志摩错过林徽因是他人生的一大悲哀,那么,他错过张幼仪是他更大的遗憾!

张幼仪的人生浓缩了一部中国传统女性的历史,在她的身上似乎看见了所有中国传统妇女走出传统的过程,她在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后,最后终于有勇气面对这段失败的婚姻。因为本来就是传统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已。

张幼仪出身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在父母的要求下,嫁给了徐志摩,尽管那是才15岁。婚后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徐志摩便赴英国读书,期间结识了林徽因,并且二人迅速坠入爱河。

后来张幼仪也去了英国看往徐志摩,也算是作陪吧,并且不久身怀有孕,徐志摩为了结束这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婚姻,提出离婚。但张幼仪还是答应了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

徐志摩在36岁乘坐飞机不幸遇难,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女儿的身份照顾着他的父母。即使后来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林徽因始终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遇见。林徽因用她女人特有的心智,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对于徐志摩的情,她知道抵不过世俗,以及对于张幼仪的不忍。因为这在当时社会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记得林徽因对徐志摩说过这样一句,“我只许你现在,不许你未来”。这是对徐志摩的告白,也是一句无奈的告白,因为当时徐志摩并没有离婚。后来又说了句:“我懂的,但我怎能应和”。这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每句话都可以看出林徽因都是多么的无奈!

在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还拿了一节飞机的残骸带回家中,以表思念。因为她知道徐志摩的死可能间接上也和自己有关,那是因为徐志摩是为了去听她的演讲,最后因飞机事故而逝。当然这只是表面,可能最深处还是因为她是最懂徐志摩的女人。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邂逅,也许是徐志摩最终寻找的爱情答案。陆小曼也是有过丈夫的人,因为与徐志摩的突然走近,引起了风言风语,最后又离婚,选择了与徐志摩结婚。她不光要真切的爱情,也要各种本就习惯的潇洒生活,后又因吸食大烟而不能自拔。

曾经风尘绝代的小曼,因为徐志摩的死,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再吸毒、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迹。她终抛开一切世俗,追求平平淡淡真切的生活,过上平淡的日子。

对于陆小曼其人,有很多的争议。说她喜欢交际、说她挥霍无度花钱似流水、说她曾经吸食鸦片。但你可知,徐志摩死的时候,小曼才28岁,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都有意结交,但小曼誓言终身不言再嫁。家里供奉徐志摩牌位,桌上鲜花长绿。即使后来她与翁瑞午选择同居,但终没有结婚,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她自己。她终身保持徐志摩夫人的身份。从未改变!

陆小曼那狂野奔放的个性让她和徐志摩不谋而合,可是理想不等于现实,过日子总没有舞会那么浪漫。

陆小曼可以说是最幸运的,她真正得到了徐志摩, 是徐志摩心中的月亮,虽然有月圆月缺, 有乌云遮月。徐志摩还是企盼月圆月朗。也许小曼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的爱情,但志摩却像他的诗一样,对于小曼一直是个问号。

郁达夫这样描述徐志摩:个子小,脸长,头比较大,戴着金丝眼镜。老照片上的徐志摩,文质彬彬,一副书生气派。就是这个与泰戈尔结伴同行过,与罗素擦身而过的人。创办过新月诗社,身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他的诗充满着浓厚的缠绵和炽热,清新又透着飘逸,热烈而饱满的情感氛围,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而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纠葛,更让人感到无限的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徐志摩是才子,但不风流,他如诗的爱,都给了他一生追求的“灵魂伴侣”。

徐志摩总是在和女人周旋,他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所爱,他所追求的过于浪漫,就像他的诗一样。然而现实总是会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现实总是无情的打击着他那颗为爱颤动的心!

人性本身就是矛盾的,无论你是否优秀?只要不喜欢,没有爱情,就可以离开。男人再高贵,再有文才,也可以不顾一切的去男欢女爱。在情字面前,似乎每个人,都逃不过那世俗的纠缠!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徐志摩的一生追求,终究换来的还是“昙花一现”。

人间如火如炙的爱谁人能挡?林徽茵是让徐最刻骨铭心的女人。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纠葛一直贯穿始终。张幼仪的知书达理,孝顺明理,按说应该是徐志摩的最好选择,但却只是一次错误的安排。陆小曼的出现,好像让徐志摩找到了爱情的答案,可生活过后,还是让徐志摩对于这看似自由的爱情,却显得没有诗歌的浪漫!

徐志摩所追求的自由,从诗歌中就可能看出来,在爱情的选择方面更是大胆。无论是林徽茵已经结婚,陆小曼早有家室。他根本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追求的爱情。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可命运就是如此安排,让他在爱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随着那一声巨响,永远的和我们再别了!

我们不一定非要去批判这些传奇爱情,我们可能也不能够去点评,在那个时代,徐志摩有着西方思想的融入,让他更加可以不受传统思想桎梏!或许爱情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或许每个人对待爱情都有自己的体会。我们不是本人,也许感受不到那痛彻心扉的爱!

徐志摩,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爱与被爱的世界纠缠,只叹息年纪轻轻就追随着自己的文字,魂归大地!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林徽因是一个聪慧,美丽,有才华的女人,她几乎是一个完美女人的代名词:出众的才,倾城的貌,圆满而幸福的一生。

 林徽因所以成为林徽因,离不开徐志摩,少不得梁思成,也缺不了金岳霖。林徽因生命中的这三个举世无双男人让她的情感生活如春天的一个童话般浪漫。

 林徽因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林孝恂为光绪十五年进士,其父林长民为民初立宪派名人。林孝恂在家中设立家塾,林徽因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派赴欧洲考察访问。这是一个为期一年半的长旅,林长民决定携女同行,这一次的欧洲之旅林徽因邂逅了徐志摩。

 徐志摩当时携妻儿在英国留学,慕名拜访林长民而结识林徽因。16岁的林徽因清纯秀丽,纤细柔美,似一株婷婷嫰柳,又带有几分青涩,24岁的徐志摩疯狂的爱上了她。徐志摩的爱激烈而真挚,他狂热的追求着林徽因,他为她写下了很多很美的诗句,他为她开启了那个时代离婚的先例。然而,最后林徽因却没有选择徐志摩。

 徐志摩诗人般的浪漫气质让他不顾纲常伦理、宗法家风来追求心中理想的自由的爱情,而林徽因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17岁的林徽因接受亲人的意见,听从理性的召唤,郑重的收藏起对徐志摩的感情。

 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徽因与徐志摩始终保持着朋友间真诚而纯洁的友谊,他对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远拥有徐志摩的敬重和挚爱。

 林徽因和徐志摩就像天空中运行的两颗行星,各有自己的运行方向和轨道,当他们在浩渺的星空中相遇,深邃无垠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璀璨的光亮。

 林徽因选择的终生伴侣是梁思成。梁思成与林徽因因为父辈们的关系从小就认识,可以说两小无猜。梁启超和林长民以才识超群,情趣隽逸而结为挚友。梁思成、林徽因就是在这两位挚友的安排下由相识而相爱。

 梁思成待人谦和,胸怀宽广,斯文有礼,腼腆中透着忠厚,林徽因的母亲极为中意;林徽因的秀美,灵动,林徽因的气质,见识也无一不让梁思成倾心。

 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最初对于建筑的选择缘于自己深爱的女孩。林徽因随父在欧洲考察期间,他们的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林徽因常和女房东一起外出写生,女房东跟她说起建筑,她慢慢对建筑发生了兴趣。林徽因回国后,在与梁思成的交谈中说起了建筑,说建筑是一门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学科。梁思成本就喜欢绘画,曾任《清华年报》的美术编辑,于是梁思成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梁思成和林徽因曾一起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二人的'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事业上他们相互扶持,为了建筑事业,他们一起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林徽因曾说,如果重新可以再选择一次,她依然选择梁思成。然而,在林徽因的一生中,最爱她的人却不是梁思成,而是金岳霖。

 金岳霖最初与林徽因相识是源于徐志摩。金岳霖时任北大哲学系教授,是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开山祖师式的人物。金岳霖青年时代饱受欧风春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传闻中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风度。

 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林徽因也对他十分钦佩敬爱。在金岳霖的心中,林徽因永远是最美的万古人间四月天。对于有夫之妇的林徽因,金岳霖始终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襟怀和品格。

 金岳霖从未对林徽因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默然地,无言地做了一切。他深爱着林徽因,不舍她为选择自己还是梁思成而痛苦,因此只能这样沉默。

 这就是金岳霖至真至情的柏拉图式的爱恋。他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与自己的情敌毗邻而居,终身为友。

 林徽因辞世于1955年春天,时年51岁。她短暂的一生因为这三个优秀的男人而充满传奇色彩。她对爱情,对婚姻的理性的选择使得她的一生沉静而完满,也成了后世女人们择偶的典范。

坠入情感漩涡的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浪漫诗人徐志摩用他36岁的生命完成了一个对爱的全过程的注解。

   徐志摩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诗书礼教的熏陶,自幼脱口成章,妙语连珠,他曾留学美国、英国,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惟美派诗人的影响。他的诗文富有音乐性,意境优美隽永,饱满的激情蕴涵着惟美的感情。而徐志摩在个人情感上则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1915年他奉父命与名门之女张幼仪结婚,但并不融洽的情感心路,使这一婚姻成为短暂的命运交汇。

   1921年,徐志摩与林徽音在伦敦相识,那年,他26岁,林16岁。林徽音清婉绝丽的诗情才艺,如同四月里的芬芳气息,漾溢在徐志摩的心头,被深深吸引了的徐志摩,很快做出了与张幼仪离婚的决定,于是徐被当时舆论称为“中国离婚第一人”。然而,林徽音毕竟与梁思成婚约在先,当她从热烈的情感中冷静之后,还是选择了前者,给失望煎熬中的徐志摩留下了一首令人伤感的诗:“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之后,徐志摩珍藏这份一尘不染的感情,告别康桥启程回国。

   1924年,徐志摩邂逅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爱人———陆小曼,那时的陆小曼还是徐志摩朋友的妻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陆小曼的追求。他在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说服着自己和世人:“我们的爱,并不浅薄。即使有道德罅隙,也是最精纯完美的。”他的《爱眉小

札》词句华美,情感秾丽,激情澎湃。1926年,他们由胡适、梁启超主婚,在北海公园结婚。但婚后的陆小曼却在追求无节制的奢侈生活,以致后来情感变化,沉迷大烟,自暴自弃。隐忍求全的徐志摩每日为生活奔波劳碌,1931年11月由于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执着地用诗歌诠释爱情的徐志摩,在他疲惫到扛不起为爱树立的标牌的时候,他“轻轻地走了”。但他浪漫的艺术生命却久久伫立在历史的长风中。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和梁思成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志摩的这首诗不像是对康桥的离别,倒更像是对林徽因的苦楚。也许伦敦的相遇本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佳人才子的前世今生注定要做个了结。 才子才女相遇 1920年秋天,24岁的徐志摩在英国伦敦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一个是才气渐成,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一个是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千金**。这仿佛又是一出西厢记,但一这场爱情要远比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来的撕心裂肺,和西厢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这对羡煞旁人的才子佳人最终没有成配。这也引来了后人无限的惋惜与感叹。 徽因说,彼此各认个生活的模样,志摩道,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世界上最长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身边却不能爱着你,无论是苏轼与王弗的十年生死,还是陆游与唐婉的梁园凄苦,都没有徐志摩与林徽因更加惹人心伤。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位爱国有识之士,与大名鼎鼎梁启超有着深厚的交往,两人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为妻,而梁启超也早就把林徽因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和与徽因门当户对的梁思成相比,徐志摩倒更像是一个外来人。生命本是一场漂泊,追求浪漫的诗人不可避免的遇见了生命中的唯一。这一场萍水相逢,换来了志摩的狂热、激情、勇敢,也换来了徽因的惶恐与失措,她只不过是16岁的少女,面对着这个大她8岁的男人,她感到的只有压力和受宠若惊。 留学之路 1924年6月,林徽因随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伤心之余的徐志摩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

  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两个月前,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一路由徐志摩和林徽因陪同,那段时间,两个人的心灵仿佛走在了一起,志摩像换了个人似的,青春焕发,诗意盎然。“林**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三人同行的画面被传为佳话。其间泰戈尔还为徐志摩拉红线,但最终也无甚结果。泰戈尔的一首诗记录下了这段缠绵不尽之情: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结婚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多年以后,经历岁月冲洗的林徽因,也渐渐懂得了志摩的那份纯情,想起了那一年16岁的她与徐志摩相遇的美丽: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志摩之死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不幸遇难,这天早上8点徐志摩搭飞机赶往北平听林徽因的演讲会,途中飞机坠毁,一代才子丧身谷底。 虽然徐志摩与林徽因最终没有成为眷属,但他们之间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传扬。 徐志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林徽因的出现点缀了他那浪漫的诗意世界,因为追林徽因这件事本身就很浪漫,当初有人劝他让他放弃,他却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段宿命意味的爱情让人感到更真实,更刻骨铭心。 徐志摩就这样走了,轻轻地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正如他轻轻来到林徽因的世界一样。 伦敦的那个晚上,一个16岁少女和一个24岁青年诗人。 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记忆永恒的定格在这里, 多好!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 梁思成问林徽因:“有句话,我只问你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后来一天,林徽因很沮丧的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着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很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的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幸福。 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堆梁思成说了一句让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尝还。” 如果一百的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林徽因。 似的,她已经是一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 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的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剪影。 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她最终还是没有选择他。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77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