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古诗词赏析【五首】

关于立秋古诗词赏析【五首】,第1张

#能力训练# 导语一枕新凉一扇风,虽然暑热还没有完全褪去,立秋却已经悄然而至。立秋是一年中秋天的开始,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因此人们对秋季是十分的看重,也留下众多立秋的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让我们一起邂逅最美的立秋古诗词!下面是 分享的关于立秋古诗词赏析五首。欢迎阅读参考!

1关于立秋古诗词赏析

  立秋

 刘翰〔宋代〕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译文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注释

 立秋: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通常将立秋视为秋季的开始。

 乳鸦:幼小的乌鸦。

 啼散:啼叫着飞散了。

 玉屏空:指屋子显得空寂。玉屏,精致的屏风;

 秋声:秋天西风吹得树木萧瑟作响的声音。

 无觅处:无处可寻。

 “满阶”句:满台阶的梧桐叶。据说在立秋的时节,梧桐的叶子最先凋落。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乳鸦啼散玉屏空”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乌鸦有结群营巢的特点,所以傍晚时,乌鸦的叫声还是比较多的。老乌鸦不太喜欢叫,叫起来声音也粗砺,比较难听。而乳鸦比较喜欢叫,声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难听。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当然,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

 “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这种变化。当然这种感觉上的质变,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这首诗的特点是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有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如“满阶梧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的变化不是很显著,如首句通过声音能判断出是来自“乳鸦”,次句写立秋夜扇的风特别凉爽。这都反映出诗人对事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

2关于立秋古诗词赏析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纳兰性德〔清代〕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译文

 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注释

 木兰花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

 梁汾:顾贞观(1637一1714年),又名华文,字华峰,一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与纳兰性德相识,从此交契,直至纳兰性德病殁。

 迢递(tiáodì):高远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

 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麝(shè)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疑将:仿佛、类似。将,助词。唐王勃《郊园即事》:“断山疑画障,悬溜泄鸣琴。”

 炎凉:是暖是寒。炎:热。凉:冷。

 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咨夔《念奴娇·老人用僧仲殊韵咏荷花横披谨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蛮素。”

 荷裳(hécháng):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羁愁:旅人的愁思。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螿(jiāng):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一个“盼”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惊”字,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盼”与“惊”形成鲜明的对比,词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这场雨来得真的是太突然了,连院子里的蝴蝶都没有准备好,吓得四处翻飞,扑棱着翅膀,鳞粉也飘落下来。一不小心,又惊到了无辜的小蜜蜂。这样一来,园中蜂飞蝶舞,一片慌乱景象。这个气候真是变化无常,明明之前还是晴朗温暖,一瞬间就变得风雨交加、阵阵凉寒。这雨浙渐沥沥的,连绵不绝下个不停,而且点点滴滴,敲打着心房,缠绵着柔肠。“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间的悲苦,流下眼泪,化作雨水,洒落在人间。如果说之前容若还在隐忍着离别的伤心,这一句开始感情便出现了波澜。“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是送友远行,再一次尝到了离别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个“重”字真是尽显无奈与怨恨。

 到了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嘱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饭,在桂花飘香的时节要如约归来。“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缈。潇湘和下片开头“疑将”连在一起看,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潇湘夜雨图。“潇湘”二字本就是离愁别恨的代名词,在这里无非是纳兰心事的一种寄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这句子纳兰说得婉转,窗外夜雨梧桐、屋内泣泪残烛,怎不让人伤神。因此纳兰说,能否请梧桐和灯烛细做掂量,莫要此时再添人愁绪。“荷裳一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萧索,此情此景,像极了李商隐那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的句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到了“从此羁愁万迭,梦回分付啼萤”,纳兰终于将“送别”二字明写在了词面上,“雨夜”“寒蝉”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离别后,愁惰万叠,只恨造化弄人。词人把这样的话放在词末,惜别离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围绕着“立秋”和“夜雨”展开,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3关于立秋古诗词赏析

  舟中立秋

 施闰章〔清代〕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译文

 临近老年最怕萧瑟衰败的秋日,曾经的美好时光也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

 只能用文章表达对时事的担忧,两广的军粮储备也让人发愁。

 倚在船边望向西边的农田,想到已经连续多年饥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注释

 年光:时光,岁月。

 军储:军队的储粮。

 岭海:指两广。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

 洊饥:连续多年的饥荒。有岁:好年成。

 棹(zhào):船桨,借指船。西畴:指西边的田野。

 赏析

 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相对于人生来说,又象征着壮盛之期的逝去,垂老之年的到来。所以尽管秋光也很美,却很少有入能像唐人刘禹锡那样豪迈高唱: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康熙三、四年间,担任“江西参议”而分守“湖西道”的施闰章年交四十七、八,正将进入老年之期。“顷年在官,引疾不许”,在这样的年龄遇上阴沉的“立秋”天气,自不免要悚然畏警了:回想当年来到临江府,芷是东风骀荡的春日。倘说那时还曾满怀ff春风骑马到江城,正值繁花照眼弱”的由衷喜悦和勤于民事的几多热望的话;那么秋风数度,当诗人又在“萧水、章门三日路”的公务往返中迎来衰飒秋日的时候,却再没有多少令他欣慰的事了——岁月蹉跎,年光如流,壮盛有为的四年多,就这样,逐水”逝去。眼看就要临近老年,怎能不感到深深的怅惘此诗开篇以“垂老”映对“秋”节,引出“年光一逝去的幽幽慨叹,正表现着许多仕人步入衰秋时共有的苦涩之情。

 而且诗人又是在孤舟客宦之中。如果遇上的是“秋风兮婿姻”的晴和之日,则船行江河之间,鸥飞白帆之上,虽说也难免会感到“水阔孤帆影,秋归万叶声”的清寥,毕竟还有青峰黛峦可眺、麦气豆香可赏.现在却是“阴云”沉沉、“急雨”敲篷,诗人所见副的,便只有岸草的瑟瑟偃伏和滩舟的颠荡乱雨之景了。“阴云沈岸草,急雨乱滩舟”二旬,即从眼前实景落笔,勾勒了一幅令人犯愁的动态画面。作为诗人孤消身影的黯淡背景,恰可有力地点示,诗人此刻的心境已变得怎样阴郁和纷乱。

 施闰章是一位优时悯乱之士,他的思绪,无疑要比寻常的羁旅之客深沉得多。这些年来,国家时局仍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晚明桂王虽已被吴三桂征平,郑成功、张煌言领导的义师,却依然坚持着悲壮的抗清斗争。为了安靖东南,清政府调动重兵,屯驻江浙皖赣一带。康熙三年秋七月,还发动了钲台湾”之役。施闰章对动 乱的时局颇为担忧,在《中秋对月》诗中,即发出了“好酌清尊满,休教恨白头。不知今夜月,几处战场秋”的叹息。但身为一介饱读“诗书”的文士,他对安定苍生又能有多大作为?“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

4关于立秋古诗词赏析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译文

 没有料到夏天就这样走到尽头,凉风吹起偷偷地迎来了秋天。

 夜晚星河之上是谁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幽会在仙居。

 寒蝉鸣叫声在耳畔喧闹响起,晶莹露珠在林间枝头缓缓滴下。

 一片叶子惊起了心中的情思,怎样才能够不会再增添忧愁呢。

 注释

 1不期:不料、想不到、没有约定。

 2朱夏: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3凉吹:凉风吹起。

 4迎秋:古代祭礼之一。这里指迎接秋季到来。

 5天汉:古时指银河。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

 6桥鹊:源见“乌鹊填桥”。指喜鹊。

 7星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织女。天上的仙子。

 8玉楼: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

 9寒声:寒蝉的鸣叫声。

 10白露:晶莹剔透的露水。

 11林头:林间枝头。

 12一叶:一片叶子。

 13心绪:心思,心情(多就安宁或紊乱说)。

 赏析

 不经意间,炎热的夏天就走到了时间的尽头,有不舍,有留恋,还有怀念。夏天带给我们的,总是热烈、肆意、激情与希望,于是当一缕凉风吹至,便会有时光偷换流年之感。秋天来了,心底才会突生感叹,时间不等人。首联,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正是带着时间转换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去描写的。

 颔联,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天汉,指银河。遥远的夜空,银河横亘天空,仿佛搭成了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幽会在美丽的玉楼仙境。如果第一联是感叹“凉风至”,那么第二联则是期待“鹊桥会”。秋天,也有令人神往的日子,美丽的七夕节就在七月七,即今年的8月25日。这里诗人是由牛郎织女的爱情,想起人间的爱情,继而想起自己的爱情。失去另一半伴侣的诗人,在此为尾联的“如何得不愁”埋下了伏笔。

 颈联,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这里的“寒声”理解是全诗的关键。许多不了解节气物候的人,很简单的将“寒声”,理解为寒冷的秋声,这其实是不对的。寒冷的秋声怎么能够喧闹呢,显然与“喧耳外”不符合。再结合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里的“寒声”指代寒蝉的鸣叫声,与下句“白露”形成工稳对仗。如此巧妙将立秋二候编织进一联中,不得不赞叹元稹处理语句的高妙。第三候“凉风至”,则在首联下句出现。

 “寒声”对“白露”,比“寒蝉”对“白露”要更含蓄,更完整。寒蝉的鸣叫声,才能在耳畔喧闹,正好对应,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林间枝头滴下。“喧耳外”,其实是“耳外喧”;“滴林头”,其实是“林头滴”,倒装之后,使人感受到“喧”与“滴”带来的动感冲击,与上两句的静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使人感受到诗人观察自然的细致入微,连白露轻轻滴下的画面也能够捕捉到。

 尾联,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可谓立秋的名句。一叶知秋,一叶惊心。秋天,就在那一片片变黄的叶子里,悄然而至。当人们面对肃杀的秋天,面对阵阵凉意,心中怎能不想起去年的秋天,人生的秋天,以及疾驶而去的半年光景。秋天是美丽的,秋天也是令人伤感的,因为秋后,好多动物和植物都将离开这个世间,包括上面的寒蝉。面对即将凋零的万物,人们心中自然会感应万物的变化,生出同样的悲伤情绪。《黄帝内经》劝我们秋天要使志安宁,不要过分悲秋,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如何得不愁”呢?千古以来没有答案。不过,毛主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气势,不妨可以学一学。毛主席在面对秋天肃杀表现出来的不愁且更加豪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关于立秋古诗词赏析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唐代〕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译文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

 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注释

 身外:自身之外。

 两鬓:两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鉴赏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有关立秋的诗词如下:

1、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唐]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2、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杜甫)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唐]刘禹锡其一)

4、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词二首[唐]刘禹锡其二)

5、“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唐杜甫《立秋》)

6、“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立秋前一日览镜》)。

7、晚唐令狐楚云:“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立秋日》)

8、“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君位日宠重,我年日催颓。无因风月下,一共平生杯。”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清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

9、“自惜茂陵多病客,感阴惆怅尽孤吟”(沈遘《立秋书怀》)

10、而杨齐更为直抒胸臆:“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立秋后有感》)

11、白居易常常在立秋日惦念远方的朋友“故人千万里,新蝉两三声”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这是在长安怀念元稹;

12、“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立秋夕有怀梦得》)这是想起了刘禹锡。

13、“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谁教同会一时秋。”(《立秋日登乐游原。

14、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一、《立秋》

杜甫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二、《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三、《立秋》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四、《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五、《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 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描写立秋美景的诗句如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1立秋的含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在农历八月初一或二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即为立秋。立秋的到来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暑气开始减弱,进入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2立秋的气候特点

立秋是夏季过渡到秋季的节点,天气开始变得凉爽。立秋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度下降: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增大;凉爽宜人:由于暑气减退,人们感到更加舒适和宜人;降雨增多:立秋时期,降雨量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农事活动

立秋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有许多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诗句:稻谷成熟:立秋后,稻谷进入成熟期,田间金黄一片,诗人常用金**描写稻田;播种收割:立秋也是一年农田的换季之际,旧作物的收割和新作物的播种同时进行;瞻园修竹:立秋时节,园林景观多以修竹为主题,体现出秋意渐浓的景象。

4立秋的文化意义

立秋不仅具有气候上的特点,还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学习的开始:立秋是开学的季节,在中国的学校里,新学年通常从立秋开始,标志着学生正式开展新的学习生活;习俗传承:立秋也是一些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节点,如吃秋藕、登高望远等;诗词创作:古代文人常以立秋为题材进行创作,描绘秋天的美景和人们的情感。

最经典的十首立秋诗词:

立秋

晚树秋蝉最有情,听琴移坐绿阴轻。

漫将昨日薰风曲,谱入商弦作变声。

立秋遇雨

浓云密布遍天空,大雨淋漓化育功。

砧杵急敲秋日到,忽然梧叶落庭中。

戴亨立秋前荷溪

书斋西数武,别有远尘天。

芒履偶然到,沧洲久自专。

藤萝垂暮雨,桑柘起疏烟。

景色新秋近,轻凉亦可怜。

立秋日马寒中素村见过

好友兼秋到,新凉似病馀。

数茎添白发,一梦过红蕖。

自笑贫逾甚,翻怜迹未疏。

盘餐论后约,手自种园蔬。

立秋日发羊城

绿榕三万树,树树挂离愁。

此地无摇落,那知已及秋。

驿楼催戍鼓,瘴海乱渔篝。

夜半乘潮发,孤篷逐野鸥。

立秋前一日

转瞬流光速,临风易作愁。

芙蕖还映水,蟋蟀已鸣秋。

爱静居山境,迎凉上小楼。

井梧如解事,为我少迟留。

村馆新秋

频年携箧寓长洲,忽忽今朝又立秋。

曲径新凉风乍到,半帘残暑雨初收。

由来曲志希伸蠖,无数流光寄野鸥。

幸有幽人共还往,一觞一咏解离愁。

立秋

一夕得秋气,商声飒几回。

西风不可触,千籁万山来。

百感起遥集,流年惊暗催。

井梧何太急,飞叶上平台。

南乡子和小云立秋之作

扇影尚依依。秋到梧桐第几枝。

天上西风凭问讯,来迟。

且为清阴立少时。

筠管强裁诗。可有微凉入鬓丝。

昨日情怀今夕梦,寻思。

闷里闲中各自知。

立秋作

槐花落尽识秋深,天放秋晴一晌阴。

薜荔半墙些子竹,闭关埋照对沈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175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