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霍金的导入

邂逅霍金的导入,第1张

思路:从题目入手,结合学生预习,介绍霍金的情况,为深入阅读课文作好铺垫工作。

1、我们已经作过预习,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所了解的霍金。

学生介绍集中于两部分:

霍金的科学成就——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时间简史》,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

霍金的疾病——卢伽雷氏症,绝症。最后他的身体会象植物一样,只有他的心脏、肺和头脑仍能运行,只有思维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

老师的补充:

霍金的一首诗——“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点拨)我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我们生存的宇宙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否有边际,是否有一天会消亡?你可曾追寻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多数人成年后忘怀的问题,霍金等科学家却执著地追寻着……

霍金的疾病——请同学们想象以下自己若患有此病后的感受。霍金说:“我得病后的一个体验是:当一个人面临早逝的可能,就会体验到活下去是值得的。”(点拨)是什么支撑着霍金活下去并继续在科学道路上跋涉?(生答: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是的,这种精神与霍金在科学上的伟大发现一样,也是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

2、“邂逅”何意?(生答:偶然相遇。)偶然的相遇却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来邂逅这位伟人吧。

(三)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把握课文的结构、主旨、写作特点

请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并在全班交流。

比较集中的问题:

1、为什么作者写遇到霍金时,要着重强调他“与照片上见到的一模一样”?

(点拨)请学生朗读这句句子,一遍保留这半句话,一遍去掉这半句话。

学生互相讨论感受,明确:这是一种惊喜感受的表达。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仰慕已久的伟人,作者不免有不能确信之情,所以要“确认”一下。

(进一步点拨)作者对霍金仰慕已久吗,何以见得?

生答:第一小结作者写得很明确。第二小节我与博士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从侧面写出霍金的伟大。

2、霍金的目光既可看作极度冷漠,也可视为极有魅力,这是什么意思?

学生互相讨论。

(点拨)可结合背景材料。

生答:这目光反映了一个与严酷命运作战的不屈灵魂,是坚毅不屈精神的反光。一个生长在鲜花与阳光中,一路顺风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目光的。所以作者做这样的描写。

3、当遇到心中的“偶像”时,为什么我却“呆滞”了,什么也没有做?

生答:是因为太崇拜他了,所以如此。

生反对:其实“我”当时是想拍照的,只是出于某种原因控制住了自己。书中有“摸了摸照相机”的描写。

(点拨)是什么原因呢?文章中怎么写?

生答:“或许是……”“或许是……”两段。一是感到不应该打搅这位不屈的斗士,这是对个人价值的应有尊重。另一个是当时的人们的行动感染了我。

(再点拨)当时周围的人们为什么是这样的举动呢?

生答:都是出于尊重之心。

4、“不幸”和“幸运”之说是否矛盾?

生答:不矛盾。霍金身患绝症是不幸的,但是他却能够在外界的帮助下完成对命运的抗争,因此是幸运的。

(点拨)外界的哪些帮助?

生答:两点——A、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提供了他与外界沟通的可能。B、他生活在一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环境中。

(点拨)作者更强调哪一点?

生答:后一点。书中有“更”字说明这点。

(进一步点拨)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剑桥就是这样环境的代表。

史蒂芬·威廉姆·霍金於1942年1月8日(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生於英格兰 牛津。他父母原住在伦敦北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牛津被认是一个生 育孩子较安全的地方。他八岁时,他家搬到圣·爱尔本斯,伦敦北面20英里的一 个小镇。十一岁时,史蒂芬到圣·爱尔本斯学校上学,然后上牛津的"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他父亲上过的学院。虽然他父亲想让他学医,但他 却想学数学。而大学学院没开数学专业,所以他选择了学物理。在大学学院学了 三年,没花多大工夫,他被授予自然科学甲等荣誉学位。 然后史蒂芬到康桥做宇宙学研究,那个时候在牛津还没有一个人从事宇宙学研 究。他的导师是丹尼斯·西马,虽然他本希望弗雷德·霍依尔做他的导师的,弗 雷德·霍依尔当时正在康桥工作。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刚维尔·塞斯学院先是 做助研,后来便做职业研究工作。1973年史蒂芬离开天文学院来到应用数学和理 论物理系。自1979年,史蒂芬做"路克斯"数学教授。这个职位是1663年根据莱 佛仁德·亨利·路克斯的遗嘱以路克斯留下的钱作基金创建的。路克斯曾经是 该大学的英国议员。第一个获得"路克斯"数学教授职位的是依扎克·巴罗, 然后是依扎克·牛顿。 史蒂芬·霍金一直从事宇宙的基本定律的研究工作。与罗杰·彭罗斯一起,他 发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暗示了空间和时间是从大爆炸奇点处开始而至黑洞结 束。这些结果显示把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结合起来是必要的,这是二十世纪前 半世纪的另一个科学发展。他发现的这样一个结合的一个后果是黑洞不应该是完 全黑的,黑洞向外辐射,最终蒸发,消失。另一个推测是宇宙在想象的时间裏没 有边缘,它是无限的。这将意味著宇宙形成的方式完全是由科学定律决定的。 他发表的著作包括:与GFR艾利斯合著的《时空的大规模结构》,与W以色 列合著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世纪眺望》和与W以色列合著的《重力300年》 。史蒂芬·霍金有两部畅销书:他的最畅销书--《时间简史》,和后来的《黑 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霍金教授有十二个荣誉学位。1982年他被授予CBE,1989年获荣誉夥伴称号。 他获得过许多奖励,奖金,奖牌。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国家科学学会会员。 史蒂芬·霍金继续把他的家庭生活(他有三个子女和一个孙子女),他的理论 物理研究与广泛的旅行和演讲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1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无奈,又有 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豪迈,还有 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 再 字;那么,从这个 别 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 意象 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古人常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 (《文心雕龙 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 物 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 景 、 物 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

 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六、探究欣赏–欣赏

 三美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整齐交错–建筑美 爽口悦耳–音乐美 秀丽迷人–绘画美

 (一)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轻轻 悄悄 等叠字的仿佛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 一种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6-8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境摇摇,美不胜受。

 (三)绘画美

 1 读了很多遍课文 ,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 诗中有画 。

 2 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七、比较阅读

 1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豪迈,也有 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苦涩,更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考:《再》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 轻轻、悄悄、沉默 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 轻轻的 悄悄的 沉默 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意象分析,把握作者蕴含在意象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离别。在座的同学们就刚刚经历了与培养你们三年的初中母校的分别,当回忆起母校你们会想起什么呢?有没有写一些离别话语?(采访学生并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大才子徐志摩的一首关于离别的诗(题目作者ppt)首先简单了解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关于康桥,徐志摩曾这样评价(ppt,分析眼睛,胚胎,求知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对徐的重要性,没有康桥就没有徐志摩,没有康桥就没有那么多的传世佳作,我们今天就要来看看徐志摩这首关于康桥的离别诗歌能否与大家有心灵的共鸣。

 三、学生朗读。

 1、下面先请同学们边看视频边聆听范读,边听边思考读这首诗歌用什么语速语调比较适合。

 (板书生字词字音)

 明确:轻柔舒缓

 2、是什么内容决定要这么读?(与《沁园春》《雨巷》做比较)

 明确:离别,依依惜别的感情,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3、请同学们在配乐声中用轻柔舒缓的语调,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齐读一遍,读得时候注意下黑板上的这几个生字词字音。(明显比你们早读课时好多了)

 四、品词析句

 “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ppt)。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依依惜别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充满诗意的离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深情体贴的离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满怀激情安慰友人的离别)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车水马龙。但这一高楼大厦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在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当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就成了艺术形象了,这就是意象。云的意象自古就受诗人的喜欢。(云的意象的ppt)徐志摩的很多诗作都深深打着“中国传统”的烙印,《再别康桥》一诗中,徐志摩为了押韵将“彩云”改为“云彩”,借这个意象来表达难舍难分之情。

 4、因为是跟云彩告别,所以作者是轻轻的,挥挥手,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所以他的告别有没有沉重之感,没有!而是潇洒洒脱(板书:潇洒)。

 一找出意象。

 1、好。除了“西天的云彩”这个意象,同学们看看,这首诗还有哪些美好的景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板书:金柳新娘青荇潭天上虹等)

 2、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二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作者又把金柳比作了谁?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现在的你们才是这种气质,情调不合,夕阳中的新娘比较温柔(ppt,婚纱照对比),我们都知道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是那么婀娜多姿,那么的美好,有了新娘,新郎是谁?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当做了新郎,作者是想透过新郎对新娘的爱来表达什么?对康桥的爱,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板书爱)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分析完,再次朗读感受。

 第四节:

 欣赏完美丽的新娘,我们接下来来一起探讨第四节的青荇。

 1、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另一种叫法是什么,只是河里普通的水草,我们这边河流很常见,诗人竟然说他只想做一条水草,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这个水草长得油油的,说明康桥的环境非常好,让人直觉到它顽强的生命力。“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这个——拟人,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招摇,无拘无束,但用拟人的手法用在植物身上就显得很可爱。

 联系诗人在康桥的经历,他曾经在这里求学成长,在这里邂逅他一生的挚爱,所以康桥给他的就是这样自由成长的环境,现在离别之际,康河的流水、水草的那份安闲、自在让诗人无比眷恋。所以才发出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什么的向往?自由!(板书自由)

 再次朗读感受

 四潭天上虹。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他们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3、那么这个梦到底是什么呢?

 彩虹和梦都是在描写诗人在康桥的生活感受,彩虹代表着风雨过后的美丽,象征着诗意、浪漫、明丽和柔情,这里象征着诗人在康桥的美好生活。梦是全诗理解的核心,整首诗写的都是梦,诗人回忆其实就是一场美好的梦,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色彩斑斓的梦,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徐也是,但好多梦都破碎的,最终他选择了文学的道路,实践了自己的文学梦。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

 5、他为什么要悄悄?为什么要沉默?

 同学们什么时候要悄悄做事情?不想被人知道,或者不想人打扰,面对康河的美景,作者选择默默享受着这一切,独自一人分享着这一切的美好!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音质悠远苍凉。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总结:

 上述几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板书美)

 师:带着美再次朗读一下。

 胡适曾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在这首《再别康桥》里,他通过一个个美丽、可爱的意象让我们沉浸在康桥美丽的画面里,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康桥的那份眷恋与柔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意象,才让我们觉得离别也可以这样美,那这首诗不仅意象美,还说传说中经典的“三美”,我们留着下节课来慢慢品味。

 五、作业

 课后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用今天我们学习的意象分析的方法去赏析这首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篇3

 教案设计说明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国、再别康桥。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 掌握轻重,注意节奏,读出诗歌优美流畅的旋律

 1、配乐:《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读出自己要强调的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范读诗歌)

 关于轻重音的把握 轻音如何读出强调的意味

 四、体味意象,感知内容,读出诗中隐藏的康桥情结

 试从每一节诗歌中找出一个主要意象,老师指导朗读,分析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板书设计:

 星辉:狂放

 ↗  ↘

 潭:梦想  ↘

 ↗    夏虫:沉寂

 青荇 :陶醉     ↘

 ↗        ↘

 金柳:喜悦        ↘

 ↗            ↘

 云彩 :伤感         云彩:伤感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应该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缓步飘然离去的形象,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第2节,写岸边的金柳树倒映在康河里,仿佛夕阳中的新娘,要读出诗人无限眷恋和喜悦之情。

 第3节,写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出诗人对康桥深深的陶醉。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要读出诗人融情入景,将梦想全部融入康桥。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要读出他幻想着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的狂放。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要读出情感回归沉寂的惆怅。

 第7节,与开头呼应。重章叠唱,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也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情感线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结:这一系列“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 构筑了哀而不伤,离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依恋不舍。《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五、 欣赏配乐朗诵。

 六、学生再次配乐朗读。有时间请同学做朗读点评。

 七、尝试全班一起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课后看看**《人间四月天》。

 3朗读并赏析徐志摩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父亲支持 8岁迷上赛车

汉密尔顿1985年1月7日出生于英国一个工人家庭,汉密尔顿在2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当他8岁的时候,在铁路公司工作的父亲安东尼鼓励他参加卡丁车赛。为了负担1万多英镑的参赛费,老汉密尔顿一天要打三份工,甚至把自己辛辛苦苦存下来买房子的钱都用上了。安东尼是铁路工人,是个疯狂热爱赛车的人。汉密尔顿说,是父亲让他迷上了赛车,并且支持和帮助他实现F1的梦想。

家境贫寒 四处兼职为练车

由于家境贫困,汉密尔顿在课余时间也在努力赚钱以便能继续练车,他曾在酒吧、商店和服装店做兼职。尼古拉斯是汉密尔顿同父异母的弟弟,一直在与脑瘫作斗争。汉密尔顿曾表示,弟弟是他的动力来源。他说:“弟弟平时总是在微笑,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坚强。我从弟弟身上得到了许多感悟。”每次出现在赛道时,汉密尔顿首先想到的就是父亲和弟弟,他说:“是的,为了他们,拼了!”

B 热爱生活

感情专一 不看其他女人

在感情方面,汉密尔顿非常专一,他的香港女友约迪亚相貌平凡,但汉密尔顿却十分钟情于她。4年前,在英国F3打拼的汉密尔顿在剑桥大学邂逅约迪亚,两个人一见钟情。汉密尔顿说:“虽然F1赛场有很多漂亮的模特,但我不会看她们,约迪亚才是我真正爱的人。”

这段感情目前的缺点在于女孩子已经长年定居在香港,而男孩子却还在满世界飞。为了表达爱意,汉密尔顿定制了一件价值1万英镑的项链送给女友。

多才多艺 曾想成为歌手

汉密尔顿在其他项目上也很有天赋。他是空手道黑带,篮球和足球水平都很高,还擅长田径800米,在学校时成绩就很出色。

汉密尔顿还热爱音乐。他爱吉他弹唱,HIP-HOP和R&B是他最爱的音乐。他说:“我曾想成为歌手,现在虽然当了车手,但有机会我还想录一张唱片。”

C 创造奇迹

初入正赛 一鸣惊人

年仅22岁的汉密尔顿年初才成为一名F1车手,而加拿大站的比赛只是他第六场正赛。但就是在这仅有的几场比赛中,他已经创造了多个历史纪录:第一个进入F1的黑人车手、第一个在首场比赛就登上领奖台的车手、第一个职业生涯前六站比赛全部站上领奖台的车手,同时他还是2001年蒙托亚以来第一个首个赛季就获得分站赛冠军的车手。而且,英国小伙子的“菜鸟”赛季到目前为止只过去了1/3,他还有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多奇迹。

“钱”途无量 上亿合同不是梦

汉密尔顿今年的收入是4万英镑,也许他接下来获得的奖金能把这个数字冲到100万之多——如果他能最终加冕车手总冠军的话。要想留住汉密尔顿,迈凯伦肯定还得下些大功夫,已经有人初步计算过,估计一份5年总收入15亿英镑的合同才能配得上小刘易斯,而一旦这份合同实现,他将成为F1历史上收入最高的车手。

综合《南方都市报》等

链接

F1美国站汉密尔顿再夺冠

排位赛冠军,正赛冠军,汉密尔顿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F1美国站杆位出战的他一直压制着阿隆索,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当以1小时39分0秒065的成绩率先冲线后,谁再预测他会成为下一个车王,估计没有人再反对。阿隆索名列第二,法拉利双雄马萨和莱科宁紧随其后。连续两站正赛冠军,汉密尔顿已经完全取代了阿隆索。谁是迈凯伦的一号车手,肯定是车队老板丹尼斯幸福的烦恼。汉密尔顿以58分居车手积分榜第一位,而迈凯伦的积分达到106分,领先法拉利达到35分。欢迎喜欢法拉利的朋友++ 11245092QQ群

篇一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学生朗读全诗。

 2、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篇二

 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

 (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

 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

 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

 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课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

 1、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我这样导入: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绎的,它的歌名叫《再别康桥》。而《再别康桥》最初是一首诗,是一位诗坛名家创作的一首诗。胡适曾经如是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的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把这种理想寄予到诗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诗《再别康桥》。

 2、作家档案

 由教师简介作家知识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在返国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听配乐朗诵,初步感受诗情。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情。

 明确: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三)诵读诗歌,吟咏涵韵

 1、分七个诵读组吟咏涵韵各小节。要求从语气、停顿、重音等方面说说诵读的体验。

 2、请各诵读组汇报诵读体验,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附诵读指导: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顿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低沉,舒缓。前两句两顿,后两句美句三顿。第二句注意三个地方:“我”微微上扬;“轻轻的”语速稍慢;句后略有停顿,以读出“分号”的作用。)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语气上扬;深情地舒缓地甜蜜地;因为情绪的激动,二三句可不停顿,第四句越读越慢,将“荡漾”二字顿开。)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语气平缓;深情地陶醉地。因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顿;第二句后略有停顿,以显现“分号”的作用;“水草”读出重音。)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语气平缓;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顿;“彩虹似的梦”几个字语气不重但字字清晰。)

 寻梦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语气上扬;语速加快;向往地畅想地愉快地;“寻梦撑一支长篙”句中自然停顿;因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顿;第四句语速放慢,“在星辉斑斓里”后面作稍长时间的停顿;“放歌”应该是清脆,一字一顿。)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语气下沉;语速放慢;深沉地舒缓地有点惆怅地;用句中的停顿来很好地表达作者心中的略带伤感的情绪;“康桥”二字要读得比较沉重。)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语音更低沉一点;语气更加轻柔一些;宁静地潇洒地;“悄悄的来”四个字要读得很清晰;最后一句越读越慢;“云彩”二字,轻音处理。)

 总要求:要读出宁静感,要读出节奏感,要读出起伏感,要读出惜别感。

 朗读的基调要低沉,语气的变化要鲜明,节奏的处理要舒缓。

 (四)品读诗歌,体悟诗情

 问题1:诗人在离别之时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归纳:

 (1)岸边金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打照在树干树梢上呈现金色,同时金色比**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作者用柳树来喻新娘,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挚爱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她的美永驻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见底,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一切都是那么的惬意。轻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唤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为水草,永远沉浸于康河,依偎着康河,长久地生于斯长于斯。

 (3)榆荫潭水。在康桥求学期间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撑篙,夜色飘荡。拜伦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静的,水中的虹是动的,给天上虹付予了动态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淀着彩虹般五彩斑斓的梦境,揉碎了在水波荡漾间遍布潭中。美好的梦啊,那是作者曾经对学业的进取,对爱情的追求。

 问题2:离别在即作者做了什么事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归纳:寻梦。再回母校,曾有的对事业,对人生,对爱情的诸多美梦,如这一船的星辉一样繁多、璀璨。撑篙再去寻觅,水波星光交相辉映,流连其中的诗人似乎又回到过去,忘记了要离开的事实。

 放歌。诗人快乐的心情达到极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这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沉默。可是诗人最终也没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离别的事实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过往已是历史,让人无法轻松,幻想去寻梦不得已又回到现实,情绪也因此而低落。离别时的沉默是人世间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离别的笙箫,空气中布满惆怅,夏虫好象也体会到了我此刻的离别之情,在本该喧闹的时节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桥寂然无声,无声中又蕴含着很多无法言表的离情别绪,将作者怅惘的心情推至极至。

 诗人热爱康桥,依恋康桥,可以同她分享快乐,却不愿、不忍让自己最心爱的同自己一起共同体验痛苦、体味伤悲,所以满怀惜别之情带着理想幻灭后的感伤选择悄悄离开,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我对你千般柔情、万种相思,你的一点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圣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给你,让你继续在美中鲜活的存在,而我打点伤悲独自离去,这就是我对你的爱。爱不是占有,是成全。

 (五)赏读诗歌,寻美品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音节和谐、意境优美经典传诵之作,刚才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解读已经强烈感受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篇文章都让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归纳:

 1、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韵脚严整,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③回环往复。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选用了众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与我达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们面前的呈现出柔美、婉约的意境。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或浓或淡的光线带来了明暗变化;金柳、云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变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每一节都是一幅色彩绚丽、宁静秀美的风景画。

 4语言美。如轻轻、油油、悄悄的叠字用法,让语言有了起伏变化,有了抑扬顿挫,有了轻快舒缓的音韵美。“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的修辞格式,让行文有了紧凑与缓慢,有了欢快与哀婉,有了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开头与结尾处“轻轻的”“悄悄的”在内容上相呼应,形式上相对称,形成周而复始的和谐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晓国文,深谙外语,他的诗文既有中国传统诗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国诗歌的欢快热烈。轻轻的、悄悄的、挥挥衣袖、作别云彩,浪漫而温柔,细腻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独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写出如此清丽、淡雅的情怀。作者想纵情歌唱,唱出心中对康桥的思,对康桥的恋,对康桥的爱,当分开的愁怨涌上心头,他挥手离别,这炙热、浓烈的情感又如交响曲般能融化冰雪,动人心魄。

 结语: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32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5
下一篇2023-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