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张良就是刘邦称皇帝前的脑袋,他不信任自己的脑袋还能信任谁?
张良是比较早跟随刘邦的,当时天下大乱,张良本来是想去投景驹的,但是路过刘邦的队伍。这也该刘邦幸运,也是张良幸运。张良有谋,此时刘邦身边又没有谋士。所以刘邦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自然就听张良的。
张良很开心,刘邦也很开心,因为听张良的就没有犯过错。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留侯世家》
在往后的日子中,张良还给刘邦出了很多计策,都没有犯过错,刘邦只会选择相信张良。
有一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郦食其劝他立六国之后,以分担项羽的压力,刘邦觉得有道理。此时张良正好进来,刘邦在吃饭就将这件事情跟张良说了,张良说不行。刘邦马上骂了一句: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你看看,这就是张良的分量。
刘邦对张良的信任达到迷信的程度,张良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张良同意封韩信为代理齐王,当时刘邦大怒,但张良一踩脚,刘邦马上就变脸同意了。
刘邦呆在秦皇宫中不肯出来,别人劝都不行,张良一去,他就出来了。还有定都长安,封刘邦最讨厌的人雍齿为侯,这些都是张良出的主意。
为什么这么信任?
因为张良忠诚,鸿门宴前,本来有逃命机会,他没有逃,而是帮着刘邦转危为安。其次他出的主意从来没有一次是错的,你想一想看一个救命恩人,而且算无遗策,换成你也会相信的。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张良的话就不太起作用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立太子之事。
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说实话刘邦到晚年最后的时光,除了信任戚夫人和如意,其他所有人都不再信任而只是利用,包括萧何,樊哙,吕后等,张良自然也在猜忌之中,幸好张良低调才没有将猜忌明晃晃出来。
所谓的信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地位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天下没有不散的席,位置不一样了,关系自然也就不同了。
张良,字子房。城府(今安徽亳州东南)人。刘邦曾赞其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才能。
张良为韩国贵族出身。秦国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结交刺客,希冀有朝一日,为韩国复仇。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狙击秦始皇失败后,他就更名改姓,流落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张良闲时,喜欢到城外的一座桥上散步,常遇到一位举止奇特的老人。一日,老人坐在桥头,一不小心将鞋掉到桥下去了,张良将老人的鞋捡上来,并帮他穿上,于是老人交给他一部《太公兵法》,并对他说:“13年后,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13年后,张良跟随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黄石。后世称黄石公为“圯(少,桥)上老人”,并流传有兵书《黄石公三略》,共三卷。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率兵早于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欲“止宫修舍”。刘邦的妻妹之夫樊哙谏曰:“沛公(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侈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灞上,勿留宫中。”张良也力劝刘邦接受樊哙的劝告。刘邦听之,封闭秦朝宝库,还军灞上,并与江中父老约法三章。十二月中旬,项羽来到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水,屯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与刘邦对峙。当时项羽有兵40万,号称百万;刘邦只有兵10万,号称20万,两军相距40里。翌日,项羽即出兵灭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曾因杀人逃至下邳,投奔张良,张良与之交为好友。闻听此讯,项伯约张良随之远逃以免此难。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逃走),不义。”于是,他据实告知刘邦,又约项伯来见刘邦。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尽述心声。项伯回营劝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不如因善遇之。”翌日晨,刘邦偕张良率百骑,来到项羽军中谢罪。项羽疑虑解除后,即在军营设宴招待刘邦一行人。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三次举起玉佩,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予理睬;于是范增起身外出,令项羽堂弟项庄去席间舞剑祝寿,借机刺杀刘邦。项伯见状也上前与项庄对舞,并时时护着刘邦。张良见势不妙,赶忙离席告知樊哙。樊哙持剑盾闯到宴上,怒发冲冠,指责项羽不义。项羽赞其勇士,赐座。一会儿,刘邦出恭(上厕所),招樊哙一同离席。在樊哙等人陪侍下,刘邦从小路回到灞上军营,留张良在鸿门宴辞谢。
张良估计刘邦将至军营,便回席上,借口沛公不胜酒力,向项羽奉上白璧一双,向范增赠上玉斗一对。项羽忙问:“沛公安在”张良答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他),脱身独去,已至军矣。”范增得知刘邦逃脱,将玉斗当场击碎,怒言:“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项伯与张良对视微笑,徐徐引退。
鸿门宴后,项羽分封诸侯,将巴蜀和汉中封与刘邦。刘邦部下多以为不平,而张良却劝刘邦隐忍以成大事:利用巴蜀物富民丰之利,暂避混乱局面,静观其变。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入蜀后烧掉栈道以示自己并无野心,迷惑项羽;并依靠韩信,争取英布,联络彭越,以图一统天下的大业。为使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张良可谓是鞠躬尽力了。
公元前204年,刘邦于荥阳阻击项羽。谋士郦食其让他分封六国后裔,以解燃眉之急。张良赶到,劝阻道:如果现在分封六国旧王,将士们就会离您而去,各归旧主,如此等于自取灭亡。刘邦急忙追回印绶,避免了一场灾难。
第二年,韩信破齐,在酒席间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怒欲斥之,多亏张良脚下暗示。刘邦会意,转开话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啊!遂命张良将齐王印绶给韩信,并劝他出兵夹攻项羽,果收奇效。后来,项羽无力再战,提出与刘邦划江为界,中分天下。张良建议他撕毁协议,趁楚兵疲乏追杀到底,终于迫使西楚霸王乌江自刎。
西汉王朝建立后,张良深知刘邦为人,只要了一个贫瘠地区做食邑,并称病,专心地整理注释春秋战国以来的一百八十二家兵书,将其删定编册,不再出面过问政事。
年过四十的猥琐大叔刘邦扛起了反秦大旗,创业之初得到项梁的提携帮助。项梁战死后,楚王号召各路起义军向秦朝老窝关中进军,只有刘邦和项羽站出来响应,那么他二人谁能先入主关中,完成推翻秦朝的历史使命呢?且容少史公为大家详细分解。
亲民路线vs傲娇路线
刘邦创业的时候,已经是奔五十的人,大半辈子的江湖其实也没有白混,丰富的人生经验早已把他打磨成为节操归零的老司机了,出身屌丝的他不仅风格亲民接地气,而且与人自来熟,套近乎、拉关系更是轻车熟路,因此广受吃瓜群众们的好评。
徐州戏马台的项羽石像
而项羽发迹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但年龄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加上他出身官N代,并且战斗值爆棚,所以走的是少年得志的傲娇路线。在德高望重的项梁死后,楚国的各路将领打心里并不服这个整天牛逼哄哄的中二青年。
当楚怀王号召各路起义军向关中进军时,将领们都畏惧秦军,踟蹰不前,只有刘邦和项羽站出来响应。他俩自创业以来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站在同一战壕共同抗击秦军,于是结为兄弟。然而在不久的将来,命运却促使他们分道扬镳。
在楚军准备进军关中的同时,被邯章的秦军主力打得只剩下半条命赵王派人来求救。这时,刘邦和项羽在吃瓜群众中的好评度就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楚王身边的老将们劝楚王,应该派愣头青项羽去救援赵国,死磕秦军主力,而派遣颇有长者之风、人生经验丰富的刘邦向关中进军,而楚王也就愉快地这么决定了。
且不说邯章率领的秦军主力有多么难对付,一个最简单的几何原理就能证明刘邦和项羽谁能先到关中: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刘邦、项羽的出发点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而目的地在陕西中部的的关中平原。刘邦的路线是沿河南直接进攻陕西,而项羽则要北上山东,先去河北打一仗,再经过河南向陕西进军。
巨鹿之战地图
另外,楚怀王还送给了项羽一个紧箍咒,那就是楚军主帅宋义,此次救赵行动项羽只是次将。然而宋义走到半道上,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为此还耽搁了46天。等到项羽杀掉宋义,并破釜沉舟、断绝后路,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把秦军主力往死里掐时;刘邦带着他的人,趁秦朝兵力空虚,一溜小跑进了关中,手一滑就把秦朝给灭了。
帝王与谋臣的天作之合
刘邦这一路之所以这么顺利,除了秦朝兵力空虚之外,还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张良。这个人是韩国的旧贵族,先祖一直担任韩国的相国。张良虽然长相略显女态,属于小鲜肉类型,但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韩国灭亡后,他亡秦之心不死,潜伏民间多年,一直从事刺杀秦朝国家***,复辟祖国的活动。
西汉墓壁画中的张良,史学家司马迁见到张良的画像,认为他“状貌如妇人好女”。
刘邦创业不久就邂逅了张良,张良是超一流的智囊参谋,善于提供解决方案,而刘邦豁达自信、不拘小节,善于听取意见,具有能成大事的帝王才能。他们两人的结合,是正确决策与强力执行的典范,可谓天作之合。后来刘邦投靠项梁,张良也得到了项梁的资助,前往韩国故地复辟韩国,两人暂时分离。
张良在复国过程中,与秦军的战事反复拉锯,一直打不开局面。待到刘邦进军关中途经韩国时,两人联手,大破秦军。自此以后,张良再次追随在刘邦身边,刘邦进军关中的两场关键胜仗——攻克宛城、武关,都是用了张良的计策。刘邦争天下的过程中,虽然大部分仗都是他亲自领兵打的,但他本人的军事才干很一般,他的胜果基本上离不开张良的出谋划策。
另外,此次征程,刘邦还收获了另一个重要谋臣:郦食其。这位郦食其是高阳(今河南杞县)一个穷困潦倒但却狂放傲气的读书人,已经年过六旬,但却很有眼光。陈胜等各路起义军经过高阳时,他隐藏起来,等待观望,刘邦来了,却主动要求拜见。但是刘邦本人文化水平不高,平时结交的也都是江湖上的好汉,快意恩仇,最讨厌文绉绉的读书人,如果读书人戴着高高的儒生帽子来见他,他就把人家的帽子取下来,撒泡尿在里头,而且动不动破口大骂。
刘邦接见郦食其时,两个妹纸正在给刘邦做足疗保健,在古代,两腿叉开的坐姿叫做“箕踞”,是极其傲慢无礼的,或许刘邦是要以此种姿态来挫一挫这穷书生的傲气。
箕踞姿态的陶俑
郦食其也不含糊,上来就问:“你是帮秦朝打诸侯的,还是率领诸侯打秦朝的。”郦生这一问,果然惹毛了刘邦,刘邦破口大骂,说:“天下同受秦朝之苦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起兵反秦,你怎么说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郦生说:“既然你是率领义军推翻暴秦的,就不应该用倨傲的姿态来接见长者。”
刘邦这个人虽然表面上傲慢无礼,但实际上很有肚量,只要别人说得在理,他就立马改正,并不在乎自己的脸面。于是刘邦立刻停止了足疗,穿整齐衣裳,把郦生让到上宾的座位,向他道歉。郦食其作为谋臣,水平不及金点子专家张良,有时甚至会出一些馊主意,但是口才很好,能言善辩,能把死人说活、活人说死,大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遗风,他后来经常给刘邦充当说客,出使各路诸侯,发挥了重要贡献。
秦咸阳、灞上位置,及刘邦进军路线图。
公元前207年,刘邦一行从武关攻入关中后,又在蓝田打了一场胜仗,最后到达咸阳东南的灞上,此时的秦朝再无招架之力,只能投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宣告灭亡,虐蛇事件的谶言似乎得到了印证。
当年刘邦驻扎军队的灞上,就是今天西安东郊的白鹿原。
张良是韩国旧贵族,一直有个复韩的理想,可以项羽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 张良彻底和项羽决裂,投奔刘邦,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的确,项羽杀韩王成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一、张良刘邦相识很早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但势单力孤,本想去投奔景驹,半路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对刘邦的建议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二、张良辅助韩王成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拉起队伍,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张良趁机建议立韩王成为新的韩王。项梁和张良还是故人,便一口应承。以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三、鸿门宴解围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让张良随军南下。之后刘邦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在张良提醒下,封府库,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又在鸿门宴上在张良帮助下成功逃脱。
四、项羽分封后位刘邦的步步谋划
刘邦如巴蜀后,张良也是建议刘邦把栈道烧了,还把刘邦送他的金银珠宝都转赠项伯,让项伯求情,给刘邦多封了汉中地区。后刘邦在韩信计策下,暗度陈仓,击溃关中三秦之地,抢了关中地区,又是张良给项羽放烟雾弹,说东边的齐国要反叛,把项羽的注意力从刘邦身上挪开。
张良是一次次的帮刘邦,虽然项羽想拉拢张良,但始终没能成功,后来项羽知道了张良为刘邦的步步谋划,气得在彭城斩杀了韩王成,这算是彻底让张良去投刘邦了。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 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在此后的楚汉之争中,可以说张良的出力都是非常多的,刘邦能取得天下,张良功不可没。
您好。张良是刘邦做皇帝的老师,教了刘邦许许多多东西,如果没有张良的智慧,刘邦就是李自成而已。刘邦杀尽功臣时,却唯有张良免于兔死狗烹,得以善终…刘邦对于张良的态度,所见即所得,态度谦和尊敬,是一种信任和爱戴吧。封侯三万户,不掩饰对他的青睐。能让一没文化的老流氓毕恭毕敬言必称其字“子房”,下邑画策劝都关中各种言听计从一锤定音,绝对是在老板心中很有份量的权威参谋。之后连铁腕的吕雉见他(张良同学)辟谷还看不下去、劝他吃饭。由此种种得见二位上司对张良还是很尊敬的。张良同学选择了功成身退,闭门谢客,不问世事,这自然是避免刘邦猜忌的好方法。因为张良头脑始终只是超级简单“复仇灭秦”罢了。目的达成后,张良同学选择厌弃了官场的蝇营狗苟,不如归去,修仙去咯~张良同学很会“做人”(为做最佳下属中的楷模代表)。祝您心想事成,健康快乐,幸福美满。请采纳,谢谢。
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许多事最后的发生都早有迹象,只不过当事人未能读懂罢了。如这个问题,刘邦和吕后为何能让张良安然一生?潜台词显然是,为何却杀了韩信?所以谈这个问题,就必须拉上韩信和萧何为参照物,这才能说清楚。
那么刘邦对这三人的评价是什么?曾有这样一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从刘邦的这句话来分析,萧何、张良和韩信,属于塔尖上的三人。但若从这三人跟刘邦的关系来看,萧何的地位最超然。早在刘邦还当亭长,这个芝麻大的小官时,他就跟萧何认识了。
当刘邦反秦后,又是萧何把他推上了“沛公”的位置,虽仅仅是个虚名,可千万不要小看这类虚名。所谓:名正言顺!没有这个虚名,刘邦的许多事就没法开展下去。比如刘邦“挂靠”项梁时,人家必然要问,你们“沛县团队”谁是首领?只能是沛公刘邦!
从此刘邦的每一次前进,萧何都紧紧跟随发挥了巨大作用,直至跟项羽争夺天下时,形成了刘邦在外,萧何在内的“双核模式”。后来这种双核模式,也被曹操和刘备采用了,曹操和刘备在外厮杀,荀彧和诸葛亮在家掌管全局。所以,萧何的地位是最超然的。
张良,在韩王韩成被项羽杀掉后,才死心塌地跟随了刘邦。他的地位比较微妙。因为他是韩国贵族后裔。而秦汉之际,却是分封制和皇权一统,处于激烈较量之时。刘邦的本意是皇权一统,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最终分封了7个异姓王做个缓冲。
那么张良呢?当刘邦要给他齐国三万户食邑时,张良当即拒绝。显然,张良是在向刘邦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我张良如今只做老大的臣子,只要把当初咱俩相遇的沛县的留地给了我,就心满意足了。刘邦当即同意,张良被封为留侯!
如今,汉初三杰中的前两位,萧何不用表态,刘邦就把他划归到身边,张良表态后刘邦也急慌慌地把他拉了过来。
只有韩信被封为了楚王,站在了七个异姓王的行列,跟刘邦的皇权对峙。无论韩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与否,这就是他人生悲剧的起因。
现在可以清楚看到张良的聪明之处了,无非两点:
其一,懂得功成身退。但这点说着容易,做起了太难了。
其二,始终支持刘邦和吕后所代表的皇权,主要解释下这第二点。
刘邦活着时,一度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刘盈的太子位,改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吕后非常着急,请张良出主意,张良便提出了:让太子去请商山四皓,一举巩固住了刘盈的太子位。就凭这个功劳,刘邦死后吕后也不能怎么样了张良。
张良,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以成功后不贪恋权位,不追名逐利的高风亮节而受世人敬仰。相传他曾于镇安北阳山一带隐居。因而镇安许多地方流传着有关他与刘邦的片断传说。传说虽有虚构成分,但其中却闪烁着他道德的光辉。
张良是刘邦重要的谋臣,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奇世功勋。刘邦称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因而张良被封为留侯。但是张良却是个淡泊名利、成功不居的君子,他谢绝了赐封和利禄,却独自逃避到镇安这个深山野林里隐居起来。刘邦听说他隐居的地方叫北阳山,便亲自骑马去探访,张良甚是感动,自知所隐居的北阳山系荒蛮之地,偏僻吊野,道路艰险,圣驾不堪其苦,便遣人于镇安县城东15公里,今铁厂乡庄河村,拦住圣驾马队,故称此地为“拦马河”。
刘邦要见张良,恳请张良回朝辅政,并以功名官爵金钱美女许诺。张良却捎来书信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你封我留侯足矣。人生短暂,何若贪图荣华富贵?”坚辞不出,刘邦执意要见到张良,并威胁说,不见到张良,就不回京都。张良无奈,只得在月西乡的剑锋垭下拜见了刘邦。从此,剑锋垭下的小山梁就叫“等驾梁”。
君臣二人一道同行。他们一边欣赏着山峦起伏、风光如画的美景,一边交谈。不知不觉二人便来到了南阳山下的河边。这儿景色极美,危岩陡石,夹河而立,形成深峡幽谷。河床怪石嶙峋,凸凹奇崛,河水又陡又急,形成一个又一个险滩,而陡峭的南阳山,耸立于河岸,与小河俯仰相映。君臣二人赏完了美丽壮观的山水,就在这里依依惜别了。这条河也因此叫做“落驾河”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