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普罗米修斯》、《魔王》、《鳟鱼》、《菩提树》、《天鹅之歌》、《未完成交响曲》、《死神与少女》、《鳟鱼》、《冬之旅》、《流浪狗》等等。
1、《美丽的磨坊少女》
美丽的磨坊少女叙述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天真少年对爱情的憧憬与幻灭的过程。流浪的少年在河边磨坊邂逅了磨坊主人的女儿,因着她的美丽,他不再流浪,期盼这份蕴藏在心中的情感有个美好结局;怎奈这份憧憬却让一个突然到来的猎人粉碎。
痴情少年抱着患得患失、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开始放逐自己,他沿着河岸走下去,爱情的幻灭让他痛不欲生,最后只好殉情,投入小溪流的怀抱中。舒伯特笔下的乐声,便把这出精致的“歌曲小说”经营得非常感人。
舒伯特在创作之时,赋予每一个角色固定的调性。例如小溪流用G大调表示,这条溪流引他进入一个爱情的漩涡,听过他的低声细诉,也提供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心情愉快时表现磨坊用C大调,哀伤时则用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描述爱情的幸福时一定是A大调,猎人的出现则用C小调。
2、《死神与少女》
《死神与少女》(亦称《d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一部由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FranzSchubert)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共分为四大乐章。这首四重奏,d小调,作品编号D810,因第二乐章主题旋律与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类似而具标题。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维也纳约瑟夫·巴尔特的家中首演。
3、《冬之旅》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美丽的磨坊女》和舒曼的《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连篇套曲Op39》,但在规模上都不如它庞大丰满。为了表达原诗的情感,作曲家在节奏、旋律、织体、调性方面都根据原诗的情绪进行了处理。使其在情感上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4、《魔王》
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诗所创作的叙事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著名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纪元。《魔王》作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试从多个角度讨论作品中各音乐要素的特点,浅析该作品创作的风格特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据歌德同名诗创作,作于1815年。当时作者只有18岁,这首叙事曲被编为作品第1号。全诗的故事情节:父亲怀抱发高烧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里骑着马飞驰,森林中的魔王不断引诱孩子,孩子发出阵阵惊呼,最后终于在父亲怀抱中死去。
歌曲采用通谱手法,一气呵成,气势宏大。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孩子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由不同的音调体现出来。作者充分展示了戏剧性的情节,如钢琴伴奏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风声描绘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风飒讽、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闷恐惧的气氛。作者还以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惊呼,形象地刻画出孩子愈加惊恐的神情。
5、《鳟鱼》
《鳟鱼五重奏》,"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这部为钢琴与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描绘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
而后,鳟鱼被猎人捕获,作者深为不满。作者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
舒伯特这首A大调五重奏与通常的钢琴五重奏不同,不是那种钢琴加弦乐四重奏的标准形式,而是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四件弦乐器的组合,亦即比标准形式少了第二小提琴,而以低音提琴取代。再者,这首曲子有五个乐章,这一点也与众不同。因为第四乐章是采用舒伯特本人的歌曲《鳟鱼》的旋律而作主题与变奏,所以此曲俗称《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
精] 舒曼 生平简介
2008-03-06 09:45:44 本文已公布到博客频道文化·原创分类
转发 感谢原创Capra及eliteclasica网站
罗伯特·舒曼 (1810-1856 ) Robert Schumann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6月8日出生于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自幼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 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帕格尼尼的一次演奏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放弃法律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 年,他创办《新音乐杂志》(Die 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 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后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曾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逝世于精 神病院。
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他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理想,只好沉醉在自己创造的幻想的梦境里。他的作品以自己的内在感情和心理变 化为主,侧重抒情。虽然也常常尝试深刻而富于戏剧性和英雄性的作品,但由于内心和现实生活的矛盾,这种努力始终没有取得成功。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和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他经常以数首 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因此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也呼吁发现新生 力量。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推荐,一大批青年音乐家脱颖而出,包括门德尔松、肖邦、瓦格纳、勃拉姆斯、柏辽兹和李斯特等,几乎包罗了当时欧洲所有的青年音乐 家,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专辑曲目:
Franz Joseph Haydn (1732 - 1809)
Piano Sonata in G minor, HXVI No44
Track 1
1 Moderato [9:53]
Track 2
2 Allegretto [3:39]
Piano Sonata in G, HXVI No40
Track 3
1 Allegretto e innocente [6:47]
Track 4
2 Presto [3:05]
Pian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Hob XVI:41
Track 5
1 Allegro [8:10]
Track 6
2 Allegro di molto [2:28]
Piano Sonata in C, HXVI No48
Track 7
1 Andante con espressione [8:53]
Track 8
2 Rondo (Presto) [3:42]
Piano Sonata in E flat, HXVI No52
Track 9
1 Allegro [8:18]
Track 10
2 Adagio [6:34]
Track 11
3 Finale (Presto) [5:45]
家庭背景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ad)诞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
父亲奥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书商,具有极深的文学素养,对舒曼后来的文学造诣,影响至钜。母亲约汉娜·舒曼(johanna schumann)是一位富于浪漫气质的妇人。舒曼从母亲身上所承袭的热诚而敏感的个性,可说是他成年以后精神发展的基因。
1817年,舒曼初随昆施(gottfried kuntzsch)学习钢琴,此时便已崭露出即席创作的天才。1819年,他欣赏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后,得到父亲的支持,立志成为钢琴家,从此努力不懈。
1826年,父亲骤然辞世。 1828年3月,舒曼在母亲的要求下,前往莱比锡改学法律。这个决定使舒曼至感痛苦。
舒曼音乐生涯
(舒曼纪念碑)
1829年5月,舒曼前往海德堡追随法学教授蒂宝(thibaut)。由于蒂宝是一位热心的业余音乐家,当他洞悉舒曼在音乐上的长才之后,立即鼓励他继续朝音乐方面发展。
一年之后,舒曼决定放弃法律。在钢琴教师魏克(friedrich wieck,1785~1873 ad)的说服与保证之下,舒曼的母亲终于同意。于是舒曼回到莱比锡追随魏克学习钢琴及作曲。进步十分神速。就在这一年舒曼完成了〈蝴蝶〉作品2的前半 部。开始了他奇特浪漫以及短暂的作曲生涯。
1856年7月,舒曼在沉睡中离开人世,享年仅四十六岁。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 , 《狂欢节》 , 《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 , 《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 ,《奉献》 , 《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 舒曼
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因动用机械装置锻炼双手,后因手指受伤,使他无法成为一名钢琴家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莱茵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艺术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19世纪标题音乐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编辑本段生平
舒曼1810年出生在德国萨克森的小镇茨维考,他的父亲开着一家书店兼营出版。童年的舒曼最大兴趣是文学而不是音乐,并且热衷于写作小说和散文。偶尔也搞一些音乐活动,12岁的时候舒曼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之后出于对文学的热情,又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并开始写作关于艺术和诗歌的论文。 《青年舒曼》 陈玉先 绘
青年时期的舒曼被青春期的苦恼折磨着,他的父亲积引导他音乐方面的发展,然而舒曼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学习法律以便将来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舒曼的父亲死后,他果然如母亲的愿望,去了莱比锡和海德堡学习法律,直到1830年舒曼听了一场帕格尼尼的演奏会,从此就立志要成为一名钢琴家。舒曼全心投入成为钢琴家的练习中,因为起步太晚,舒曼强迫自己大强度长时间的练习,据说他自己还发明了一种机械来锻炼手指的肌肉。这种错误的练习法使他右手的中指完全麻痹,成为音乐家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往作曲家的道路上走了。然而之后舒曼并没有放弃钢琴,钢琴的创作始终是舒曼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格部分。23岁时期创作了自己第一部的杰作,同一主题和十二个变奏的《交响练习曲》,之后是1834年至1835年间创作的《狂欢节》,是一部由二十一个乐章组成的钢琴杰作,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836年,舒曼26岁时,仍然没有停止学习钢琴,这时在维克教授处学习的时候舒曼结识了教授的女儿克拉拉,但遭到维克教授一家人的反对。后经过他不懈努力,1840年终于在莱比锡郊区的Schönefeld镇与克拉拉结婚。之后舒曼投身于艺术评论的写作,创办了一份音乐评论杂志,并用弗罗列斯坦和尤斯比乌斯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两个人的观点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思辨统一。 1850年舒曼搬到杜塞尔多夫,任乐队指挥。1854年曾一度投莱茵河自杀,幸被船夫救起。之后他被送入波恩一家精神病院。 1856年舒曼因晚期梅毒感染死于波恩。 舒曼和克拉拉的墓地均在波恩。
编辑本段音乐创作
舒曼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十九世纪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音乐评论,对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他称自己忱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即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艺术歌曲集中体现了舒曼的浪漫情怀和风格,深厚的文学修养使他精心选择诗作并深刻理解其内容,用凝练而准确的手法将不同歌曲的已经塑造出来。 舒曼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他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报》的目的,也是想通过报刊的音乐评论,进一步论证这种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个主张,并宣扬和捍卫欧洲的音乐传统。50年代,舒曼将他发表于《新音乐报》上的文章编辑出版。这本文集的序言为他的“音乐评论”开宗明义:“使读者注意某些已被现代潮流所淹没的文化现象。”具体诠释他对评论音乐高低褒贬的标准,同时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目标。舒曼的乐评代表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特征,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而分析观察音乐时的敏锐,是以广博的文化修养为根基。
编辑本段详细情况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一个出版商家庭。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曾翻译过英国作家和诗人瓦尔特·司各特、拜伦的一些著作;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编辑本段舒曼 克拉拉 布拉姆斯 三人的情感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1) 舒曼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席勒 勃拉姆斯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 舒曼听说来了客人,从书房里走出来,他穿着便服和拖鞋,文静而忧郁,声音低得简直难以听辨,目光亲切柔和,使羞怯的勃拉姆斯顿时摆脱了窘境。 勃拉姆斯取出他最早创作的一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舒曼指教。 舒曼打开琴盖,让勃拉姆斯坐下来弹奏。他还没弹完一页,站在他背后的舒曼就轻轻按了下他的肩头,亲切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他的爱妻和著名钢琴家。 当克拉拉走进客厅的时候,勃拉姆斯眼前一亮。 这时的克拉拉虽然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而步入中年,但正是一个女人的知性、情感和美貌最成熟最有光彩的时期。克拉拉高贵的气质和风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 勃拉姆斯愣了片刻。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油然而生。 他的手指无比灵巧地在琴键上滑动。当他弹完一曲站起来时,舒曼热情地张开双臂抓住他,兴奋地喊道:“天才呵!年轻人,天才!……” 这天晚上,克拉拉在她日记里写道: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罗伯特说,除了向上苍祈求他的健康外,不必有别的盼望。” 舒曼情不自禁地提起10年前就中断的评论之笔,为《新音乐杂志》写了著名的音乐评论《新的道路》,热情地向音乐界推荐这位新的天才。 这是他一生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出版商出版了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 他邀请勃拉姆斯住在自己家里。那些天,这对大师夫妇整天议论的就是这个金发青年。 他们深深地被这个年轻人迷住了。 勃拉姆斯也完全被这对音乐大师夫妇征服了。他不仅出于感激和知遇之恩,更是钦慕他们的智慧和人格。 这个年轻人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即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间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很多农民的习性。但是,他在舒曼和克拉拉面前,却像换了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克拉拉,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他崇拜她。 音乐大师的爱情: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2) 在这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见之后,不到半年,舒曼精神失常。 早在舒曼和克拉拉结婚四年后的夏天,舒曼就第一次出现神经虚脱症状。后来,甚至连听到音乐声音,神经都无法忍受。他父亲死于精神病。这种遗传症是他的致命伤,也给他和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1854年2月的一天,舒曼整个通宵被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所折磨。接着在一个下雨天,连帽子也不戴,悄悄走到莱茵河桥上,跳下激流中。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疯人院。 当时,正在汉诺瓦的勃拉姆斯,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便什么也顾不得,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 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的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使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感情细腻和无微不至。 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他还曾一本正经地给克拉拉写信,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孩子们不肯用功学习ABC,我给他们吃了许多糖果,还是没用,真拿他们没办法。” 他还代克拉拉去疯人院看望舒曼,把探望的情形详细地写信告诉在外演出的克拉拉。他向克拉拉描绘了他把她的肖像放在舒曼手中时的情景: “他吻着它,然后哆哆嗦嗦地双手捧着它放下来。这真是最动人的一幕。他那优美而沉静的动作,他说到你时所表现的温馨,以及他见到你的肖像时的欣悦,我都无法加以描绘,只能让你自己用最美的想象去摹拟了,我是快活得几乎要醉倒了。” 这时,勃拉姆斯的创作正处在最初的高潮中,由于与舒曼的交往,他终于捕捉到了浪漫派音乐的精髓,于是,他用了半年时间写作了“B大调钢琴三重奏”。在克拉拉心情平静的时候,他就弹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有时候,又根据舒曼送给克拉拉的主题,弹出一首美妙的变奏曲。 长期以来,克拉拉一直作为缪斯女神受人崇拜。现在,当她痛苦而又疲惫不堪的时候,还能给一个年轻的崇拜者以灵感,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慰藉,这使她的心境变得开朗一些。 在这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亲切气氛中,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愈显炽烈。 起初,勃拉姆斯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感回到克拉拉身边去的。而今,他已经不可能和克拉拉分离了。 克拉拉为了疗养,前往佛斯丹特。勃拉姆斯正在外旅行,闻讯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几个月后,克拉拉到荷兰旅行演出,勃拉姆斯为了和她相聚几天,花去了他仅有的金钱,赶到鹿特丹去伴随她。 勃拉姆斯起初对于克拉拉的虔诚的崇拜和真挚的情感,很自然地渐渐变成了热烈的爱情。虽然,克拉拉比他大整整14岁,而且,是七个孩子的母亲,但这一点也没有减退他对她的眷恋。相反,由于她对人生懂得比他更多,反而增加了她的吸引力。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更使他钦佩不已。 但是,克拉拉是他恩师的妻子,这时,舒曼正落于可怕的病魔之手,而克拉拉依然把自己永恒的爱情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因此,勃拉姆斯只能默默地爱她,只能把她看作母亲般的朋友。 他几次放弃可以出名和赚钱的工作机会,只是为了留在克拉拉身边。他不断地给她写情书,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但这些情书一封也没有送到克拉拉手里。因为,他从克拉拉那儿理解了爱情的真正的涵义,看到了自我克制的美。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热情,理解他想要为她献出一切的狂热。但他更爱惜他的天才和他的忠诚。她也原谅他的稚气。她以女性的温柔引导他面向现实,又以母性的爱抚慰他骚动的灵魂。 整整两年,勃拉姆斯的整个生活,全部是为了克拉拉,为了那种纯洁的、崇高的、无望的爱情,为了那种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的爱情。 克拉拉是他的女神。 音乐大师的爱情: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3) 两年后,舒曼去世了。 这两年来,漫长的痛苦并没有减弱这最后一次打击的分量。克拉拉的心碎了。 现在,克拉拉自由了。 过去两年里,那些热衷于散布流言蜚语的卑鄙小人们更加无耻地在那儿鼓噪着。有人甚至说,勃拉姆斯就是克拉拉最后一个孩子的父亲。 然而,勃拉姆斯却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克拉拉。 勃拉姆斯倒不是惧怕那些闲言碎语,而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到他的爱情是道义所不容许的,而且,这种爱情也不可能填补克拉拉失去舒曼的精神缺憾。这种感情与理智、感情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不能忘却的爱情和难以逾越的道德,在他心灵里撕咬着,使他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舒曼的死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舒曼解脱了。他也解脱了。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这也是克拉拉教会他,给予他的。 勃拉姆斯学会了控制,但痛苦并不会消失。他的痛苦只能在音乐中找到寄托,他的激情从心底里流泻到五线谱上。 他从这时开始构思《C小调钢琴四重奏》,写好后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最后完成。从他笔尖流出来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的血。 当他把刚写好的第一乐章拿给他的朋友看时,解释说:“请想象一个人将要开枪自杀,对于他,已没有别的出路。” 六年后,当他把这四重奏全稿送给他的朋友时,在信中写道:“我把这首四重奏纯粹作为一件古董送给你,——它是穿蓝色燕尾服和**背心的人的生活的最后一章的一幅插图。”意思是指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末尾对死去的维特的描写,暗示了他那维特式的痛苦。 最后,在他离开克拉拉20年后,他把这个作品交给出版商去出版。他在信中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 维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勃拉姆斯则用音符记录下维特式的痛苦。 维特没有出路。艺术拯救了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离开克拉拉时只有23岁,他20年后还没有忘却这种痛苦。《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 《C小调钢琴四重奏》是个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这种永恒的冲突的标志。 音乐大师的爱情:勃拉姆斯与克拉拉的故事(4) 即使化为尘土 CLARA 你死去的最爱 依然填满我们之间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死亡再度降临为止 这样 我怎能拥有你,CLARA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将对CLARA的爱,转化为音符,坚持着CLARA的相信 勃拉姆斯G大调 第一号奏鸣曲,第一乐章 一段哀怨无法实现的爱情, 单纯、深刻的无奈 因为勃拉姆斯爱上的 是对好友舒曼忠心耿耿的妻子CLARA 而CLARA对她的爱人舒曼说, 我会永远追随你, 即使死亡
编辑本段作品
作品包括交响乐四首、协奏曲(如《a小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a小调大提琴与乐队协奏曲》、《d小调小提琴与乐队协奏曲》等)、室内乐、艺术歌曲(如《桃金娘》、《妇女的爱情和生活》和为诗人海涅《诗人之恋》、李尔克、艾兴多夫的诗歌而谱的曲)、钢琴作品(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童年即景》等)、其他乐队和合唱作品(如《曼弗雷德序曲》)及歌剧一部。 乐评创作,主要刊载于由他创办并一人分饰三个不同立场的评论人员的《新音乐报》内的文章。
那个······爱在一瞬间 落地生根 无意中你就这样开我的心 春夏秋冬释放着你的美 牵挂着你的美苦也无悔 爱上你 你就象玫瑰一生动人 爱随玫瑰红 我的心随你飞 穿越风和雨 生死都难舍你的美 啊玫瑰啊玫瑰 我的玫瑰······
爱在阳光下 泪花也美 有了爱 我的玫瑰永不枯萎
情到深处,总惊叹爱的美 珍惜这爱的美凋零也醉 爱上你 我就这样追随 爱随玫瑰香 我的心 你飞 真心爱一回 来生也难舍你的美 啊玫瑰啊玫瑰 我的玫瑰 我的玫瑰 我的玫瑰 爱在一瞬间 落地生根 无意中你就这样开我的心 春夏秋冬释放着你的美 牵挂着你的美苦也无悔 牵挂着你的美苦也无悔
给自己的信(国语版) 作词:周耀辉 作曲: Angela Aki 有一天会找到幸福 有一天会觉得骄傲 忙什么 每一天都有美好的派对 写一封给自己的信 写下来给自己鼓励 怕什么 有理想就有 实现的机会 忘了我当天十几岁 竟然说我从不害怕流泪 相信我永远不会累 不断说我永远无惧无悔 我要敞开我世界 打造我个性 我要恋爱一定找到爱我的人 突然十年就过去 原来岁月冷得如水 就算手迹没有变 信笺没有皱 我要微笑怎么只会偷偷的哭 把信从头读一回 一切一切多陶醉 是否是否换不回 我祝我会走遍天下 今天我在赶着上班 为什么 每一天都有烦恼的滋味 这一封给自己的信 这一天叫自己惭愧 靠什么 才能够找回错过的机会 忘了我当天十几岁 竟然说我从不害怕流泪 相信我永远不会累 不断说我永远无惧无悔 我要敞开我世界 打造我个性 我要恋爱一定找到爱我的人 突然十年就过去 原来岁月冷得如水 就算手迹没有变 信笺没有皱 我要微笑怎么只会偷偷的哭 把信从头读一回 一切一切多陶醉 我要敞开我世界 打造我个性 我要恋爱一定找到爱我的人 突然十年就过去 原来岁月冷得如水 就算手迹没有变 什么不会变 我要往前怎么仿佛一直后退 把信从头读一回 一切一切多陶醉 是否是否换不回 有一天会找到幸福 有一天会觉得骄傲 忙什么 每一天都有美好的派对
摘 要:本文通过对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分析与论述, 从而试揭示舒曼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及其崇高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舒曼;声乐作品;分析;美学思想
18世纪末起,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潮流,已经初见端倪。以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伟大人物贝多芬的去世为标志,从19世纪20年代起,浪漫主义的崛起,成为一种遍及全欧洲的潮流。这一时期,在声乐艺术方面代表了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是音乐会歌曲和歌剧。浪漫主义的音乐会歌曲主要是德国艺术歌曲。德国是艺术歌曲的故乡,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是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的,因此,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浪漫主义抒情诗与浪漫主义的音乐创作的有机结合。19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歌曲迎来了它的鼎盛期。它的主流风格是浪漫主义,其中舒曼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曲家之一。
罗伯特·舒曼( Schumann Robert1810—1865年),德国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6月8日,舒曼生于萨克斯的斯维考城。他从9岁起学习钢琴,对歌德、拜伦、霍夫曼、保罗、李希特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十分喜爱。12岁时,尝试写作剧本和小说。舒曼从小受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840年他开始步入艺术歌曲的领域,并在一年里创作了一生中极大部分的100多首艺术歌曲。因此,1840年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创作年”。其中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歌曲集》、《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著名的声乐作品。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描述了一位妇女从恋爱、结婚到亡夫的生活经历,是一部抒情性很强的悲剧作品。舒曼以淳朴感人的音乐,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妇女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旋律优美含蓄,结构简洁,充分展现了舒曼的诗人情感和诗歌般的音乐创意。这首声乐套曲共有8首歌曲,《自从和他相见》、《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我不明白,也不相信》、《戒指在我手指上》、《亲爱的姐妹,快帮我装扮》、《亲爱地,为什么这么看着我?》、《你在我心里,在我怀里》、《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了无限悲痛》。[1]
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讲的是女主人公初次见到男主人公,被他那潇洒的外表所打动。在这首歌曲中,作者多次运用切分音,这是舒曼喜欢用的节奏型,切分音的运用增强了乐句的流动感,推动了旋律的进行。 无时无刻不在表述女主人公被爱情困扰的痛苦,结尾处低沉的伴奏似乎预示了女主人公悲惨的结局。歌唱声部的旋律平稳简洁,与伴奏声部仅仅相扣,较弱的声音控制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女主人公无限的惆怅。
第二首《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这首歌曲讲的是女主人公讲述了恋人的不同一般以及她无私的爱。音乐色彩明亮而活泼,伴奏中反复运用跳动的和弦来形容女主人公因爱而跳动的心。时而平缓,时而急促。间奏部分巧妙地运用歌唱中第一句的旋律,钢琴始终唱着女主人公的心声——“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第三首《我不明白,也不相信》,歌唱在没有前奏的情况下强有力地爆发出来,前奏的消失增添了女主人公对意想不到结果的惊讶之情,伴奏中短促的和弦体现了她难以置信和迷茫的心情。然而强有力的间奏及连续切分音又展示出它的激动和兴奋。此段歌唱速度较快,声音的弹唱表现出惶然之情,歌曲中出现了多次的力度速度上的变化及对比,这给予了歌唱者叫自由的艺术创作空间,歌唱时根据人物情绪变化控制声音的轻重缓急,刻画人物形象。
第四首《戒指在我手指上》,是一个抒情的乐段,充满着无比的幸福之情。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流畅,常被当作音乐会的独唱曲目使用。歌曲对气息的要求很高,中声区的气息要求平稳而流畅,声音圆润柔和,体现出主人公的幸福之情。
第五首《亲爱的姐妹,快帮我装扮》伴奏运用琶音和符点节奏音型体现婚礼的热闹场面和女主人公的激动心情。这首歌曲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是主人公最幸福的时刻,歌唱轻快而流畅,没有过多的情绪变化,表现力极强。
第六首《亲爱地,为什么这么看着我?》,歌曲呈A+B+A三段式,A段是慢板,旋律与伴奏相互交叠,伴奏旋律的构成更似独立的咏唱。这正是舒曼运用钢伴与旋律共同讲述女主人公因怀孕而又惊又喜的心情。歌曲中的变奏及伴奏手法的运用并非是情感表达的中止。而是一种情绪的发展与延伸。这首歌曲表现出主人公命运的转折,因而歌唱中带有淡淡的忧伤之情。
第七首是《你在我心里,在我怀里》,这是成为母亲的主人公在和婴儿说话。钢琴伴奏运用是十六分音符琶音营造出安详静美的气氛,层层展现女主人公的幸福感受。歌曲的旋律明快流畅,速度不断加快,展现出女主人公初为人母的激动喜悦心情。歌曲最后一段的速度更快,伴奏也有琶音变成短促的和弦,音乐的跳动感表达出主人公此时的幸福已经无人能比。
第八首是《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了无限悲痛》,这是一首大量运用半音的歌曲。歌曲中半音的运用和宣叙调体现了极度的绝望,歌曲缓慢忧伤,在较低的音域用极弱的音量表现主人公的伤感,与前一首歌曲在情绪上的极大反差加强了整部套曲的艺术表现力。当歌曲旋律完全结束后,钢琴伴奏缓缓奏出第一首歌曲的旋律,演奏进行21小节,最后钢琴代替人生唱出“他,比任何人都高贵”。[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从各个角度折射出舒曼在继承发展西方特别是德奥艺术歌曲传统方面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在这部作品当中,作者对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发展作了一个生动地总结。从调性布局上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建立在主调上,第二三四段是在二级和四级的调上,而六七段在四级三级的调上最后一段又综合调性回到主调。作曲家经过这样的构思不仅使作品首尾统一,而且使整个套曲音乐的抒发及其自然、混为一体。使得这部以女人为中心,表现女人爱情和幸福的声乐套曲,诗意浓厚,意味深长。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强调作品的内容的重要性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共同的美学主张。李斯特曾经明确指出:“艺术的形式是放置无形内容的容器,是思想的外壳,灵魂的躯体”。他认为只有在这个“容器”充满了感情的同时。他对艺术家来说才是有意义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的内容要重于音乐的形式。这也是浪漫时期音乐共有的特点。另外还有功利性、现实性等都是浪漫时期音乐的特征。
综上所述,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表现出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手法,采用对先进知识分子及普通人种种内心感受的描绘,来呼唤崇高的人性降临世界,歌颂情感的美。他努力尝试“把诗作为独立音乐的基础,找出是合适诗的音乐形象,并且把他们互相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3]其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采用同时代诗人的主管内省和侧重心理描写的诗作。在音调和声等方面也有拓展和突破。从而使作品主观性较强,抒情性更突出、感情更细腻。这正是“把伟大而美好的诗艺与伟大而美好的音乐结合起来所需要的条件集于一身的杰出的例子”。[4] 浪漫主义历史长河中的乐坛巨匠舒曼创作的艺术歌曲,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不愧是人类艺术宝库中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217-234
[2]王玉建浅析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色[J]沈阳: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4
[3]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 古·杨森编 陈登熙译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225
[4]李斯特《论柏疗兹与舒曼》[M]张洪岛、张洪模、 张宁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174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采用了摩森的诗。
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舒曼的个人生平以及艺术歌曲《核桃树》选用了摩森的诗作为歌词。
《核桃树》是舒曼结婚前一天,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