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
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岭,古朴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川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天工。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的行人、车马跨江过河,飞津济渡。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 地域性。我国土地辽阔,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风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因此,这里的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难以砌筑桥墩,因此,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岭南闽粤沿海地区,盛产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所以石桥比比皆是;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材丰富,便到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桥梁。从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的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负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而南方河流水势则较平缓,又要便于通航,故桥梁相对较纤细秀丽。
(二) 多种多样性。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产生了。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连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我国古代的匠师建桥,很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虑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用出发,又能考虑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桥多为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使之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行舟。而南方地区广见的廊式桥,则更充分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南方雨多日照强,桥匠便在桥上修建廊屋,这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风雨日照、便于歇息的场所,而且还增加了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并起到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的作用。特别是很多此类廊桥,因是人员过往要冲,故还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进行商业活动。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这座桥全长五百余米,quot;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桥中设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以利通航;桥上建廊屋、楼后做集市,其间店面栉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以至不闻不见咆哮的潮水和宽阔的江面,故民间流传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四) 群众公益性。桥梁自产生始,便以属于民众共有的社会性出现。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为私有性,唯有桥梁(除私有的园林中桥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为社会所公有。故数千年来,爱桥护路成为一种良好风尚,而“修桥铺路”则是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被民众所推崇。因此,修桥或建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查看史志,我国历来修桥建桥的方式,大概有四种: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二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此种最为多见,如著名的赵州桥、泉州洛阳桥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导,士绅附和认捐,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此多属较大的桥梁;四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的。所以,我国古桥遍布各地,连穷乡僻壤也多建桥。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居世界首位。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砖、竹、藤、铁、盐、冰、纸桥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纸桥是在一些玩具中出现的。
按结构及外观分
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浮桥的优点:一是施工快速,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武昌,只用一夜时间就建成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二是造价低廉,明代邹守益在《修凤林浮桥记》中,曾对石桥与浮桥做过比较:“若用石梁桥,要费千金,而用浮桥,则费五百金便可,可根据需要而定。”三是开合随意,拆除和架设都很方便。缺点是载重量小,随波上下动荡不定,且抵御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时拆撤,并要人照看,管理繁琐,舟船、桥板与系船的缆绳要经常修葺和更换,维护费用昂贵。因此,很多浮桥的最后归宿,都向木梁桥、石梁桥或石拱桥发展。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编辑本段中国桥之最
现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桥是河北赵县赵州桥(或小商桥)。赵州桥隋朝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
现存最早的也是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江苏苏州宝带桥。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山西晋祠鱼沼飞梁,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是广州潮州广济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仅有的五亭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
编辑本段中国十大名桥
(1)卢沟桥(2)广济桥(3)五亭桥(4)赵州桥(5)安平桥(6)十字桥(7)风雨桥(8)铁索桥(9)五音桥(10)宝带桥
编辑本段最高的桥
米洛大桥
目前号称“世界第一高桥”的是米约大桥,位于法国南部塔恩河谷上,桥面距谷底垂直高度为270米。由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在经过三年时间的施工后,于2004年12月17日竣工开通,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专程前往为其剪彩。
米洛高架桥创下的各项纪录
桥长2460米。
宽度达32米的大桥连接起了米洛(Millau)山谷和西南部的塔恩(Tarn)河谷。
桥塔总高达343米。
塔恩河谷上方桥面高达270米。
整桥的最高桥墩高度达到破记录的245米。
该桥有一个36吨重的钢制桥面,相当于5个艾菲尔铁塔的重量。
创新科技:桥墩建造过程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米洛高架桥的抗震性极高,并且能够抵御各类严峻的气候条件。
米洛大桥采用斜张桥形式,为四线道,桥梁以七支悬臂支柱支撑,横跨塔恩河(Tarn River),桥面高270公尺,悬臂支柱最高处达343公尺,比巴黎艾菲尔铁塔还高;大桥总长25公里,重36吨,自2001年12月动工,花费3年时间完成,其高度、完工时间均创下世界第一,开车其上宛如行走在云端。
有关桥的歇后语
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
白娘子突断桥——想起旧情来
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
笨驴子过桥——步步难
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人胆大
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曹操八十万兵马过独木桥——没完没了
船到桥头——不顺也得顺
灯草搭浮桥——走不得
顶大风过独木桥——担风险
独木桥——难过
独木桥上踩车——别拐弯
独木桥上唱猴戏——不要命;玩命干
独木桥上钉木版——故意让人过不去
独木桥上散步——走险
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
独木桥上走骆驼——担风险的事
短板子搭桥——不顶用;不顶事
短木搭桥——难到岸
扶着桥栏杆过河——生怕掉进去
扶着桥栏过河——生怕掉在水里
扶着醉汉过破桥——上晃下摇
刚下桥的新媳妇——不好看也爱看
鸽桥相会——一年一度
过河拆桥——不留后路
湖面上的九曲桥——穹穹多
火柴棍搭桥——难过
近视眼过独木桥——放不开步子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枯木搭桥——存心害人
癞皮狗上桥——招摇撞骗
烂板搭桥——不顶事
烂板子搭桥——白搭;难过
烂柱子塔桥——不牢靠
老太太走独木桥——难过
芦沟桥上石狮子——数不清
麻秆搭桥——把人跌闪得好苦
麻秆搭桥——难过;担当不起
木炭搭桥——难过
骑马过独木桥——回头难
骑马上独木桥——回不得头
牵牛过独木桥——难过
牵牛走纸桥——过不去
牵瘸驴上窟窿桥——锥戳不动
桥顶上盖楼——上下空
桥孔里插扁担——担不起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三人过独木桥——有先有后
宋太祖陈桥兵变——取而代之
田膛上搭桥——不是路
铁拐李走独木桥——够呛;走险
瞎子打过独木桥——错路一条
香签搭桥——难过
小河上没桥——将就过吧
小脚婆娘过独木桥——摇摇摆摆
朽木搭桥——存心害人
朽木搭桥——难过
竹竿子搭桥——难过
醉汉过铁索桥——上晃下摇
扁担括进桥眼里——担不起
筷子搭桥——路不宽
烂板桥上的龙王一一不是好东西
没桥顺河走——绕来绕去
桥是桥,路是路—— 一清二楚
桥孔里伸扁担——担当不起
牵牛花儿当喇叭吹——闹着玩牵瘸驴上窟窿桥——锥戳不动
天上架桥——想到办不到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有关桥的成语
1 修桥补路
成语发音:xiū qiáo bǔ lù
成语释义: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2 桥归桥,路归路
成语发音:qiáo guī qiáo,lù guī lù
成语释义: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3 过桥抽板
成语发音:guò qiáo chōu bǎn
成语释义: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示例:只要你不要~,我马上去找他们,一定有个办法,明天来回复你。(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
4 过河拆桥
成语发音:guò hé chāi qiáo
成语释义: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成语示例:祥子受了那么多的累,~,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不平。(老舍《骆驼祥子》十四)
有关桥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元稹《寄乐天》
天下风光数会稽,
灵汜桥前百里镜,
安得故人生羽翼,
飞来相伴醉如泥。
李绅《灵汜桥>>
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
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
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忆越乡。
华镇《还珠桥》
溪上还珠太守家,
小桥斜跨碧流沙。
清风不共门墙改,
长与寒泉起浪花。
陆游《五云桥》
若耶北与镜湖通,
缥缈飞桥跨半空。
陵谷双迁谁复识?
我来徙倚暮烟中。
第二句是描绘石桥的千古佳句。
《秋思》
山步溪桥又早秋,
飘然无处不堪游,
僧廊偶为题诗入,
鱼市常因施药留
桥的对联
对联:杭州半山桥:欲泛仙槎向何处;偶传红叶到人间。
西湖断桥: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
渡船桥:
南侧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
北侧联: 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东溪桥: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梅县桥溪村:
上联是“一门鼎盛,二姓同村,三代展鸿图,四海扬名,五指峰峦钟沛国”;
下联是“六朵荆花,七行楼屋,八方齐庆贺,九如献寿,十分声价壮桥溪!”
南星桥: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
安平桥: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金鳌玉蝀白练桥:
南向题有“银潢作峤”四字,有联曰: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员峤水中央。
北向题有“紫海四澜”四字,有联曰:绣彀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
爽且静兮濠濮涧:
南边的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对联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
北边的横额是“汀兰岸芷吐芳馨”,对联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峰横云画意浓。
颐和园中绣漪桥:螺黛一丸,银盘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谐趣园里知鱼桥:月波潋滟金为色;风籁琤琮石有声。
鬼斧神工赵州桥: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
悬崖百丈桥楼殿: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二十四桥明月夜:得胜辕门卸甲;太平沙河洗马。
注: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胜水桥头徐霞客:
东侧:胜景重新,舟驰人行通海宇;水形依旧,流清湍激映天然。
西侧:曾有霞客居北坨;依然虹影坠南阳。
苏州古丰乐桥:水连天长,万古川源连泰渎;年老人乐,四时风景胜滁阳。
蜀山大桥:
南侧:室歙溯来源,两岸静涵荆水绿;浙吴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
北侧:不霁何虹,天远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
苏州桥:青山绿水百花苑;聚龙醒狮万年城。
淮清桥:淮水东边旧时月;金陵渡口去来潮。
杭州半山桥:欲泛仙槎向何处;偶传红叶到人间。
西湖断桥: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
浙江新安白沙桥:姿若虹霓,为湖山争秀色;固如磐石,与水月竞久长。
青藤书屋桥亭: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
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色真。
洛阳江头万安桥: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
两翼石碑扶海出;三秋水月渡空行。
太守二千石;宗道五百年。
王道扶翼,万年纪有;皇阁广大,四海不波。
南浦桥:绿水桥边,金石足济交友渡;白云乡畔,山川犹护睦亲亭。
福建晋江安平桥: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天下黄河第一桥镇远桥:
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现不住法;
河堧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大渡桥: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戌严防帝国侵。
泸淀桥: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
峨眉双飞桥: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窦圌山上双索桥: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桥。
青城曲径多亭桥:青城桥:跋山寻鸟道;磊石压虹腰。
过溪桥:切断众流凭一柱;仰观四面拥千峰。
凝翠桥:瀑落瑶琴响;山幽薜荔封。
贵州贵阳城北关外头桥:
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把手还疑梦里身。
泰山云瞳桥:桥东侧建有“酌泉亭”,有题联多副:
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
曲径通幽处;连山到海隅。(集句)
拔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消沉。(刘光照)
风尘奔走,应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刘振声)
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
广东大埔高陂桥: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武昌蛇山桥:袅袅白云,不尽帆飞,三峡浪开东海日;
翩翩黄鹤,无边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作者:冰心
《桥》是一篇清秀隽美、诗意盎然的短篇小说,可以看作《空巢》的续篇。作品构思精巧而新颖,通过女主人公琳达飞越太平洋时的缕缕情思,打破了时空的间隔,勾勒出侨居异邦的第二代华裔的生活道路,表现出大洋两岸不同的生活节奏。主人公琳达生在中国,长于异域,她从母亲那里受到了祖国丰富文化的哺育,因而对祖国怀着深厚的情感,她常沉浸在祖国的优美文学的心灵环境里,她神往着祖国的故都和江南秀丽的风物。在异国,她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叶在大海上飘荡的孤舟,着不到边际。可是从台湾传来的却是祖国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的阴影,她忧伤,抑郁,她不敢回到“荒烟衰草”的故国。但是在祖国亲人的召唤下,她终于回来了,她目睹了展翅腾飞的祖国的英姿,使她处处感到温暖、亲切,她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了。如果小说这样结尾,应该说也不失为一篇好作品。但是作者不蹈覆辙,表现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眷恋,铁的事实清除了谣言的歪曲,加深了对祖国的理解。她独辟蹊径,赋予女主人公以崭新的使命:“你不是一个两头够不着的边缘人,你是一座桥,两头的桥脚都踏在很坚实的土地上,你要让桥两边的人们,不断地往来在这座桥上,交流着两国的文化和感情……”亲人的临别赠语,代表着祖国的声音,像鸣钟般在她耳边震响,使主人公从离愁别绪中摆脱出来,自豪地说:“我是一座桥!”它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格调转为昂奋。
桥的概念
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岭,古朴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川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天工。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桥的类型与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砖、竹、藤、铁、盐、冰、纸桥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纸桥是在一些玩具中出现的。
按结构及外观分
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浮桥的优点:一是施工快速,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武昌,只用一夜时间就建成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二是造价低廉,明代邹守益在《修凤林浮桥记》中,曾对石桥与浮桥做过比较:“若用石梁桥,要费千金,而用浮桥,则费五百金便可,可根据需要而定。”三是开合随意,拆除和架设都很方便。缺点是载重量小,随波上下动荡不定,且抵御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时拆撤,并要人照看,管理繁琐,舟船、桥板与系船的缆绳要经常修葺和更换,维护费用昂贵。因此,很多浮桥的最后归宿,都向木梁桥、石梁桥或石拱桥发展。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国桥梁艺术的独特风格。
卢沟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西南部丰台区宛平城,横跨永定河。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建成。明正统、清康熙年间重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桥由白石砌成,长2122米,宽75米。两侧有栏板、望柱,望柱上雕凿大小石狮492只,神态各异。桥有11孔,桥墩、拱券各部分,均用腰铁固牢。桥墩作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桥两头有华表各一对,石碑各一座,一为清康熙年间修桥碑,一为乾隆御题"卢沟晓月"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桥东为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
进攻宛平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至今桥身仍可见当年的弹痕。
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这座桥建于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桥身长50.82米,宽9.60米,大拱的净跨度长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虑,为使桥面坡度小,将桥高与跨度呈1:5的比例,这样既便于行人来往,也便于车辆通行;拱顶高,又便于桥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两肩上,各做两个小拱,使得整个桥型显得格外均衡、对称,既便于雨季泄洪,又节省了建筑材料。其结构雄伟壮丽、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为后人所效仿。李春设计的桥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间走车马,两旁走行人,不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见,在1300多年前,在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一个普通石匠李春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实为难能可贵。
李春选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艺与众不同。他采用长方形石料,每块重约一吨,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没有起重机和吊车的情况下,运这么重的大石头是何等的艰辛。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可见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价!
李春带领其他工匠,将石料各面部凿有细密的斜纹,使石块相互咬合扣紧。全桥由28道独立的石拱纵向并列组成。他想,这样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独立负荷载重,又便利于修缮。为了加强各拱圈的连接,他又采用9道铁梁贯于拱背之上,接着用腰铁嵌入拱石之间,使桥能"奇巧固护,用于天下"。
最后,李春又组织能工巧匠,在桥面的两侧石栏杆上,刻有许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艺术,图案细腻,刀法苍劲有力,雕刻灵变,各种鸟兽龙腾虎跃,欲飞若动,形象逼真,堪称隋唐时代雕刻艺术的佳作。这种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样的布局,采用这样的巨形跨度,构成这样的优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创。在欧洲,14世纪才出现法国泰克河上的赛雷桥,但是,比中国赵洲桥晚了700多年,并且早已被洪水毁坏无存。所以,李春造的赵州桥是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唯一尚存的时间最长的一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是相当有价值的。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这座历史悠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但是,关于李春的生平事迹却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就连隋朝之后的唐朝人,也只有"制造奇特赵州桥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数语记载。在赵州桥建成100年以后的唐朝开元13年(公元726年)中书令张士贞在《安济桥铭》中简略提到:"赵州清水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没了。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赵州桥的基础非常坚固。1350年来,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这说明李春桥址选择科学合理。赵州桥桥基,是建筑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层上,既没有打桩,也没有其他石料,桥台仅用五层石料砌成,桥基很牢,结构简单。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这样天然地基来承担大桥的全部重量,可见李春对工程学、力学、建筑学、水文、地质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这么多科学知识,无疑是他从劳动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
中国桥之最
现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桥是河北赵县赵州桥。隋朝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
现存最早的也是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江苏苏州宝带桥。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山西晋祠鱼沼飞梁,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是广州潮州广济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仅有的五亭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
中国十大名桥
(1)卢沟桥(2)广济桥(3)五亭桥(4)赵州桥(5)安平桥(6)十字桥(7)风雨桥(8)铁索桥(9)五音桥(10)宝带桥
最高的桥
米洛大桥
由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世界最高的高架桥—米洛高架桥在经过三年时间的施工后,于2004年12月17日竣工开通。一项惊人的壮举。
米洛高架桥创下的各项纪录
桥长2460米。
宽度达32米的大桥连接起了米洛(Millau)山谷和西南部的塔恩(Tarn)河谷。
桥塔总高达343米。
塔恩河谷上方桥面高达270米。
整桥的最高桥墩高度达到破记录的245米。
该桥有一个36吨重的钢制桥面,相当于5个艾菲尔铁塔的重量。
创新科技:桥墩建造过程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
米洛高架桥的抗震性极高,并且能够抵御各类严峻的气候条件。
米洛大桥采用斜张桥形式,为四线道,桥梁以七支悬臂支柱支撑,横跨塔恩河(Tarn River),桥面高270公尺,悬臂支柱最高处达343公尺,比巴黎艾菲尔铁塔还高;大桥总长25公里,重36吨,自2001年12月动工,花费3年时间完成,其高度、完工时间均创下世界第一,开车其上宛如行走在云端。
有关桥的歇后语
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
白娘子突断桥——想起旧情来
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
笨驴子过桥——步步难
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人胆大
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曹操八十万兵马过独木桥——没完没了
船到桥头——不顺也得顺
灯草搭浮桥——走不得
顶大风过独木桥——担风险
独木桥——难过
独木桥上踩车——别拐弯
独木桥上唱猴戏——不要命;玩命干
独木桥上钉木版——故意让人过不去
独木桥上散步——走险
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
独木桥上走骆驼——担风险的事
短板子搭桥——不顶用;不顶事
短木搭桥——难到岸
扶着桥栏杆过河——生怕掉进去
扶着桥栏过河——生怕掉在水里
扶着醉汉过破桥——上晃下摇
刚下桥的新媳妇——不好看也爱看
鸽桥相会——一年一度
过河拆桥——不留后路
湖面上的九曲桥——穹穹多
火柴棍搭桥——难过
近视眼过独木桥——放不开步子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枯木搭桥——存心害人
癞皮狗上桥——招摇撞骗
烂板搭桥——不顶事
烂板子搭桥——白搭;难过
烂柱子塔桥——不牢靠
老太太走独木桥——难过
芦沟桥上石狮子——数不清
麻秆搭桥——把人跌闪得好苦
麻秆搭桥——难过;担当不起
木炭搭桥——难过
骑马过独木桥——回头难
骑马上独木桥——回不得头
牵牛过独木桥——难过
牵牛走纸桥——过不去
牵瘸驴上窟窿桥——锥戳不动
桥顶上盖楼——上下空
桥孔里插扁担——担不起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三人过独木桥——有先有后
宋太祖陈桥兵变——取而代之
田膛上搭桥——不是路
铁拐李走独木桥——够呛;走险
瞎子打过独木桥——错路一条
香签搭桥——难过
小河上没桥——将就过吧
小脚婆娘过独木桥——摇摇摆摆
朽木搭桥——存心害人
朽木搭桥——难过
竹竿子搭桥——难过
醉汉过铁索桥——上晃下摇
扁担括进桥眼里——担不起
筷子搭桥——路不宽
烂板桥上的龙王一一不是好东西
没桥顺河走——绕来绕去
桥是桥,路是路—— 一清二楚
桥孔里伸扁担——担当不起
牵牛花儿当喇叭吹——闹着玩牵瘸驴上窟窿桥——锥戳不动
天上架桥——想到办不到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1、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基础三部分组成。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基础有明挖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沉箱基础、管柱基础和承台等构成。
2、主要作用:即为了解决跨水或产生与发展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3、桥梁的产生: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
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 “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
扩展资料:
桥梁按照受力特点划分,有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组合体系桥(斜拉桥)五种基本类型。
梁桥一般建在跨度很大,水域较浅处,由桥柱和桥板组成,物体重量从桥板传向桥柱。
拱桥一般建在跨度较小的水域之上,桥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几个桥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桥中间的重量传向桥两端,而两端的则传向中间。
悬桥是如今最实用的一种桥,桥可以建在跨度大、水深的地方,由桥柱、铁索与桥面组成,早期的悬桥就已经可以经住风吹雨打,不会断掉,吊桥基本上可以在暴风来临时岿然不动。
——桥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赋西汉)魏徵
2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蒲津迎驾)宋璟
3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帝京篇)李世民
4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灵隐寺)宋之问
5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游侠篇)陈子良
6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咏史其二)卢照邻
7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还京赠别)卢照邻
8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仪
9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阙题)杨师道
10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和銮舆顿戏下)虞世南
11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
12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玄都观)徐氏
13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还珠桥)华镇
14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药
15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赋得浦外虹送人)陈润
16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送赵司马赴蜀州)宋之问
17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畴昔篇)骆宾王
18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和长孙秘监七夕)任希古
19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相和歌辞·相逢行)崔颢
20画桥飞渡水,仙阁涌临虚。(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刘宪
21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杂曲歌辞·壮士行)刘禹锡
22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王勃
23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游石淙山)张昌宗
24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舞曲歌辞·屈柘词)温庭筠
25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杜甫
26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李峤
27君不见天津桥下东流水,南望龙门北朝市。(长相思)苏颋
28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送冷朝阳还上元)韩翃
39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相和歌辞·江南曲)韩翃
30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31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杂曲歌辞·妾薄命)刘元淑
32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33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旗。(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张说
34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宗楚客
35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相和歌辞·常林欢)温庭筠
36玉节随东阁,金闺别旧僚。若为花满寺,跃马上河桥。(留别)杨凝
37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杜审言
38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采桑)刘希夷
39横遮野水石,前带荒村道。来往见愁人,清风柳阴好。(板桥)司空曙
40几处白烟断,一川红树时。坏桥侵辙水,残照背村碑。(闲步)司空图
41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晓行巴峡)王维
42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感怀)董思恭
43凄清回泊夜,沦波激石响。村边草市桥,月下罟师网。(青弋江)顾况
44渐入新丰路,衰红映小桥。浑如七年病,初得一丸销。(归路)陆龟蒙
45南桥春日暮,杨柳带青渠。不得同携手,空成意有馀。(赠别)皇甫冉
46翠色晴来近,长亭路去遥。无人折烟缕,落日拂溪桥。(途中柳) 李中
47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上洛桥) 李益
48桥上车马发,桥南烟树开。青山斜不断,迢递故乡来。(早发汾南)王建
49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江南旅情)祖咏
50九十九冈遥,天寒雪未消。羸童牵瘦马,不敢过危桥。(汉东道中)蒋吉
51故国歌钟地,长桥车马尘。彭城阁边柳,偏似不胜春。(扬州怀古) 李益
52驿步堤萦阁,军城鼓振桥。鸥和湖雁下,雪隔岭梅飘。(杂题九首)司空图
53还乡不见家,年老眼多泪。车马上河桥,城中好天气。(路中口号)皇甫曾
54岩腹乍旁穿,涧唇时外拓。桥因倒树架,栅值垂藤缚。(燕子龛禅师)王维
55欲上祝融峰,先登古石桥。凿开巇嶮处,取路到丹霄。 (登祝融峰)李徵古
56穷阴初莽苍,离思渐氛氲。残雪午桥岸,斜阳伊水滨。 (和晋公三首)李绅
57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58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桃花嘶别路,竹叶泻离樽。(送吴七游蜀)骆宾王
59秦作东海桥,中州鬼辛苦。纵得跨蓬莱,群仙亦飞去。(续古二十九首)陈陶
60遇圣人知幸,承恩物自欢。洛桥将举烛,醉舞拂归鞍。(东都酺宴四首)张说
61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
62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华观)陈子昂
63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宝马金为络,香车玉作轮。(上元夜效小庾体)陈嘉言
64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柳)陆游
65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枫桥)张祜
66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宫人重暮妆。(杂曲歌辞·天长地久词)卢纶
67梅市桥边弄夕霏,菱歌声里棹船归。白鸥去尽还堪恨,不为幽人暖钓矶。(晚归)陆游
68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醒。(即事)陆游
69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柳桥)陆游
70山步溪桥又早秋,飘然无处不堪游,僧廊偶为题诗入,鱼市常因施药留。(秋思)陆游
71市桥岸下泛湖舟,雕槛疏帘半上钩。春事几何君惜醉,明朝赤帜插谯楼。(暮春)陆游
72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崔融
73题桥贵欲露先诚,此日人皆笑率情。应讶临邛沽酒客,逢时还作汉公卿。(升仙桥)汪遵
74汉朝卿相尽风云,司马题桥众又闻。何事不如杨得意,解搜贤哲荐明君。(升仙桥)汪遵
75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五云桥)陆游
76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寄乐天)元稹
77洛阳宫阙照天地,四面山川无毒气。谁令汉祖都秦关,从此奸雄转相炽。(天津桥)刘叉
78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张旭
79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秋日杂咏)陆游
80青帝万里月轮孤,扫尽浮云一点无。正是吾庐秋好夜,上桥浑不要人扶。(柳桥秋夜)陆游
8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82鹊桥织女会,也是不多时。今日送君处,羞言连理枝。(孙长史女与焦封赠答诗)孙长史女
83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李白
84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题情尽桥)雍陶
85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衰杨叶尽空枝在,犹被霜风吹不休。(小桥柳)白居易
86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洛桥晚望)孟郊
87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李商隐
88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别桥上竹)白居易
89漕渠北向小桥通,渐入苍茫大泽中。造物将无知我醉,故吹急雨打船篷。(梅市舟中作)陆游
90祓除情景烟波上,放荡胸怀诗酒中。禹会桥边潮落处,夕阳几度系孤篷。(闲游》其三)陆游
91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天津桥望春)雍陶
92桥下浅深水,竹间红白花。酒仙同避世,何用厌长沙。(花时与钱尊师同醉因成二十字) 韩偓
93左南桥上见河州,遗老相依赤岸头。匝塞歌钟受恩者,谁怜被发哭东流。(题河州赤岸桥)吕温
94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河阳桥送别)柳中庸
95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赠杜侯杜四)宋之问
96徒尔当年声籍籍,滥作词林两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桥,黄鸟春风洛阳陌。(放歌行答弟墨卿)李颀
97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98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杂曲歌辞·江南三台其一)王建
99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蓝桥驿见元九诗)白居易
100桥外波如鸭头绿,杯中酒作鹅儿黄。山茶花下醉初醒,却过西村看夕阳。(过杜浦桥二首:其一)陆游
101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问君对酒胡不乐?听取菱歌烟外声。(过杜浦桥二首:其二)陆游
102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方桥)韩愈
103披风听鸟长河路,临津织女遥相妒。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河阳桥代窦郎中佳人答杨中舍)王勃
104向来江上手纷纷,三日成功事出群。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杜甫
105城南天镜三百里,缭以重重翡翠屏。最好长桥明月夜,寄船策蹇上兰亭。(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陆游
106洛水桥边雁影疏,陆机兄弟驻行车。欲陈汉帝登封草,犹待萧郎寄内书。(中桥北送穆质兄弟应制,戏赠萧二策)李益
107捩柁柯桥北,维舟草市西,月添霜气峭,天带斗杓低。浦冻无鱼跃,林深有鹤栖。不嫌村酒恶,也复醉如泥。(舟中)陆游
108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柳桥秋夕)陆游
典故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处,实系“陈桥驿”,“唐为上元驿,朱全忠纵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桥,却是不声不响地在那里服务,而它们的名字是早就湮没不彰了。可见,桥和桥名,都有幸与不幸,有的是有名无桥,有的是有桥无名。然而,虽是无名,难道就不是“英雄”!
桥的名称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由所在地命名,如赵州桥;有的由形状命名,如周庄的钥匙桥,是相邻的两座桥恰好构成钥匙的形状,又如苏州的宝带桥,是因为桥的外观像一条腰带;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则得名于这里有人们在桥头将鱼虾放生的习俗。西湖的断桥如何得名则众说纷纭,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大雪初停,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
著名的叹息桥
这条连接总督宫内法院和一河之隔的监狱石门的封闭式桥梁,是当初被判有罪者在进入监狱前唯一可以看到蓝天、碧海的所在,所以当罪犯被押解由法庭走到此处时,透过小小的窗户看到外面世界的那一刹那,都会情不自禁的叹息,这就是此桥名称的由来。
成语《过桥拆桥》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同“过河拆桥”。
来源《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但是现在的人总是过桥拆桥,转过脸就不认得人的。等到你有事去请教他,他又跳到架子上去了。”
过河拆桥
注音 guò hé chāi qiáo
解释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桥抽板
注音 guò qiáo chōu bǎn
解释 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桥归桥,路归路
注音 qiáo guī qiáo,lù guī lù
解释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舌桥不下
注音 shé qiáo bù xià
解释 形容惊讶的神态。
出处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寅,舌桥然而不下。”
濠梁之上 háo liáng zhī shàng 濠梁:濠水上的桥。指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庄子•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河梁携手 hé liáng xié shǒu 河梁:桥。指送别。 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河梁之谊 hé liáng zhì yí 河梁:桥,指送别之地。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汉•李陵《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匆匆言别,未及接杯酒不实之欢,并不得展~,深以为愧!(清•归庄《与朱宗远书》)
修桥补路 xiū qiáo bǔ lù 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枕席过师 zhěn xí guò shī 师:军队。军队从桥上渡河,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 《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1了解一些桥的名称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等(也可以是别的桥)
2搜集有关桥的诗歌 对联 谜语 谚语 成语等
3搜集有关桥的故事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等(也可以是别的桥)
4人们用"桥"造出很多新词,如商桥 书桥等,请说说这些"桥"有什么含义
大哥 大姐 叔叔 阿姨们帮个忙好不好我等着急用的凡是以上四个都答的很好者,送悬赏分哦~~~`
解析:
卢
卢
lú
<名,形>
(形声。甲骨文字形,从皿,虎声。本义:饭器)
同本义 [a vessel for holding cooked rice]
卢,饭器也。——《说文》
通“庐”。房屋 [building;house]
君卢屋妾。——《荀子·富国》
瞳人 [pupil of the eye]
玉女无所眺其清卢兮。——《汉书·扬雄传》
通“颅”。头盖骨 [skull;cranium]
蹶蹏足以破卢陷匈。——《淮南子·修务》
<形> 黑色 [black]
卢弓一。——《书·文侯之命》
是犹绁韩卢而责之获也。——《汉书·王莽传下》。师古曰:“韩卢,古韩国之名犬也。黑色曰卢。”
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水经注·滱水》
上九。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汉·扬雄《太玄经》。范望注:荼,白也;卢,黑也。
于是乎卢橘夏熟。——《史记·司马相如传》
又如:卢弓;卢矢;卢瞳(黑眼珠);卢狗(即韩卢。战国时韩国良犬);卢猎(即卢鹊);卢鹊(古代良犬韩卢、宋鹊的并称。亦泛指良犬);卢卢(呼犬声)
姓
常用词组
卢比
lúbǐ 软件soft金山
[rupee] 印度等国的货币单位
卢布
lúbù 软件soft金山
[rouble] 货币单位
卢沟桥
Lúgōuqiáo 软件soft金山
[Lougouqiao] 在北京西南部,跨永定河(金时的卢沟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清初重建。长2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旁建有石栏,其上共有精刻石狮485个,姿态各殊,生动雄伟。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旁建有新桥
卢橘
lújú 软件soft金山
[loquat] 枇杷
卢橘杨梅次第新。——宋·苏轼《惠州一绝》
卢延让
Lú Yánràng 软件soft金山
[a poet in Tang Dynasty] 唐朝范量(现在北京附近)人。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 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 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桥的类型,若以建桥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等之别。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若以桥梁的结构及外观形式分,则主要有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此外,其它特种造型尚有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
“飞阁”,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三辅黄图》:“乃于宫(指汉末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栈道”,又称栈阁、桥阁,单臂式木梁桥。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
“渠道桥”,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桥梁。也即在桥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惠远桥。故今山西民间尚有“水上桥、桥上水”的俚语。“纤道桥”,一种为便于拉纤而建造的、与河流平行的带状长桥。多见于浙江境内的运河地区。有的长达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绍兴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纤道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桥长380余米,115个跨,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桥”,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故也称园林桥。桥与径、廊均为园林中游人赏景的通道。“景莫妙于曲”,故园林中桥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桥,以形成一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尤有含蓄无尽之意。
卢沟桥位于广安门外丰台区,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该桥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卢沟桥位列中国三大古代名桥之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座是河北的赵州桥和泉州的洛阳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该桥所跨越的卢沟渡口是当时进出都城的唯一门户,原有的浮桥和木桥等临时 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状况,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桥,即卢沟桥,初名广利桥。卢沟桥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度为93米,桥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桥墩砌筑为船型,其前有名为’斩龙剑’的分水尖,用于抵御急流。该桥的建筑设计先进,制造精良。卢沟桥的建筑装饰亦别具特色。桥栏为高达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与栏板连接而成,每根望柱顶端都刻有一个大狮,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异、或藏或露的小狮子,于是民间便有’卢沟桥的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根据考古工作队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狮485只。
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始于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说,卢沟晓月即是其中一景。桥的东端有碑亭,石碑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书,正面为’卢沟晓月’,背面为卢沟桥诗。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过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 二十九路军的拒绝。于是日本侵略军就大举武装进攻桥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赵州桥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赵县,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赵州桥出自工匠李春之手,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在桥两端的石拱上,辟有两个券洞,这种结构叫“敞肩拱”,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新中国成立后, 对赵州桥进行了修缮,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如今,当人们途经屏南棠口村,远远便可望见一座气势宏伟、古朴凝重的木桥宛如长虹卧波,威然雄跨于棠溪与白溪的汇水口.可谁能想到,此前这座厝桥却三建三毁于洪水的肆虐,传说厝桥建而毁,毁而建是因两河伯争长所致,其间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多少人绕道悬崖艰难往返,望河兴叹.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桥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实不能一日无桥.人们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桥永固清朝周大权,乐善好施,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一觉醒来,已见晨曦,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认为这是神仙指点,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厝桥,聘请各方能工巧匠,凭梦中记忆,整座桥按公鸡形象设计,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鸡头形,桥面左右为两翼,象征着公鸡振翅,昂首报哓。建桥伊始人们踊跃投工献料,可谓一呼百应,八方支援,仅一个秋冬就建成。桥长70米,宽6米,正桥用260根杉木构架,不用寸钉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桥底拱而桥面平.桥面两旁整齐匀称,竖立着百根栏柱,桥顶瓦檐鳞盖斗角钩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确系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传说厝桥落成之日,周大权等首事为感念菩萨托梦昭示特备福礼,供谢天。.午夜时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权等隐隐听到溪水喧哗似鸡翅拍水之声,鸡角石发出哄亮清晰的公鸡啼叫声,一时全村公鸡齐鸣,千百名男女老少“闻鸡起舞”,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纷纷涌至桥边.众百姓跪拜桥头,烧香念经,向天祝祷保佑厝桥千秋永固。事后,周大权根据梦见的菩萨形象,塑身于桥的正中,面向潮头,即现时人们尊称的王显灵帝菩萨公,供奉香火,千秋纪念。周大权撰桥志勒碑竖立桥头,并载人县志
“轰隆!”……“轰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时,工兵学校的丁教官接到炸桥命令——随着这一阵震天动地的巨响,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了!
是谁这么“残酷无情”,把建成通车后不到3个月的好端端的大桥炸毁?
原来,设计炸桥方案的,不是别人,而是主要设计和主要负责建造大桥的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茅以升(1896~1989)。
遥看天兵雷鼓振,
风旗云甲押潮来!
——这就是世界闻名的钱塘潮。于是,在杭州民间,就有“钱塘江无底”的传说,又有“钱塘江上建桥——不可能”的歇后语。可见,要建成钱塘江大桥,决非易事。那么,辛辛苦苦修好的桥,为什么又要炸掉呢?
原来,在1937年12月22日,日寇已经进攻武康,杭州危在旦夕。为了延缓敌人的进军速度,只有忍痛割爱——赶在小日本到来之前炸桥断路。
既然“钱塘江上建桥——不可能”,那茅以升等中国人,又是怎么把桥修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题——“茅以升钱塘巧造桥”。
1934年11月11日,举行了大桥开工典礼。之后,各承包商分头去筹备造桥设备及材料,直到1935年4月6日,才正式开工。
“无底”的钱塘江,水深约9米,而且水流湍急。水下有41米流沙层。如何建桥墩,是第一个大难题。
要建桥墩,必须先打桩。在当时的条件下,打钢桩办不到,只能打木桩。从水面到石层大约56米,哪有那么长的木桩呢?从美国购来的长木桩也只有30米长。如何打?
用打桩船打,一开工就不顺利。包工商康益在上海特制了两艘打桩船,每艘140吨。不料,第一只船刚驶进杭州湾的时候,就遇到大风浪,船触礁沉没了。
第二艘打桩船来了,茅以升和罗英(1890~1964)等人亲自上船“督战”。工人们打了两个小时,一根木桩也没有打进去。罗英提议用大气锤打。随着大气锤的轰隆声,木桩发出了咔嚓声——断了。再来,也断了。工人们忙碌了一昼夜,好不容易才打进去一根木桩。
江中要建9个桥墩,每个桥墩需打160根木桩,总共要打1 440根木桩。照这样的进度,要打1 440天,大桥要求一年(原计划两年半)的时间完工,怎么办?
1933年8月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茅以升,坐立不安,寝食皆废。
一天,从母亲屋里走出来,茅以升迎面碰上小女儿于燕。于燕气喘吁吁地跑来,她把小嘴巴凑近爸爸的耳朵,眼睛瞟了一下花坛,悄悄说,“您看,到咱们家来玩儿的小淘气,把花坛冲坏了!”
茅以升轻轻地走到小淘气背后,看见小淘气手拿一把铁壶,正在浇花。一条水龙向花坛猛冲过去,把花坛的泥土冲出一个很深的洞,眼看几棵花就要被冲倒了。茅以升自言自语地重复着:“壶水把泥土冲出个洞,壶水把泥土冲出个洞……”这个极平常的生活现象,像一颗火种,一下点燃起科学家创新的火焰。于燕乌亮的小眼睛闪动着,不解地看着爸爸:“爸爸,您说什么?”他没有理睬女儿的问话。
茅以升高兴极了,他从壶水冲花坛这件事里得到了启发,想出了改进打桩技术的好办法——“射水法”。
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发现!茅以升匆匆回到桥工处,直奔打桩船,请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讨论射水法。大家一致认为可行,特别是几位老工人,还对做法和设备提出许多建议。
这样做果然奏效,一天可以打30根木桩。
木桩打好以后,如何浇筑桥墩?茅以升和罗英等人商量,采用“沉箱”来解决。空心的沉箱是用钢筋混凝土做的,长18米,宽11米,高6米,有600吨,像个无顶的大房子。
如何把沉箱准确无误地放到木桩上,这又是一个难题。大家先后试用了“围堰法”和“浮运法”,都失败了。后来又采用“吊运法”。在吊运一个沉箱的时候,刚运到桥址就被急流冲走了,好不容易拖回来,刚沉到江底,又遇到大潮,将铁链冲断,把沉箱冲到离桥址4千米的南星桥,撞坏了渡船码头,后来用24只汽船才把它拖回来。不久,又遇大潮,这次把沉箱冲出10千米以外,潮落时,沉箱深深地陷入泥砂层,想了好多办法,才把它拖回桥址。
在四个月时间里,沉箱像脱缰的野马,乱窜乱撞了四次。在这连续四次失败之后,社会上闲言碎语越来越多。有的说:“江水厉害,桥墩立不住,东跑西窜,‘钱塘江造桥——不可能’,这一点也不假。”还有些相信迷信的人说:“在钱塘江上造桥,冲犯了河神,一定要给河神烧香上供才行。”一时间,杭州、上海卖符咒的生意红火起来。借款银行听了这些风言风语,也担忧起来。
闲话越传越远,一直传到了南京。当时担任浙江省建设厅(一说交通厅)厅长的曾养甫(1898~1969),急忙把茅以升叫去询问情况。他对茅以升施加压力说:“我一切相信你,如果桥造不成,你就跳钱塘江,我也跟着跳!”
曾养甫惯用的这套逼人的方法,确实给茅以升不小压力。茅以升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桥造好,你骑驴看唱本吧!”
茅以升回到家里,母亲看到他焦急的样子,就对他说:唐僧取经有八十一难,你造桥也有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根如意金箍棒,你还不是一样能渡过难关吗?何必着急!
母亲的一席话,给茅以升很大的安慰和鼓励。茅以升想:母亲说的孙悟空,不就是全体桥工吗?金箍棒不就是利用自然力来克服自然界中的障碍吗?只要依靠集体力量,采用科学的方法,按自然规律办事,没有什么难关不能攻克的。母亲的话,更坚定了茅以升的信心。
经过一番挫折,最后找到了一个办法:用10吨的混凝土大锚代替铁锚,才把沉箱这匹“野马”制服。
运沉箱的问题解决了,要把沉箱准确无误地放到木桩上,也是个新问题。沉箱通过流砂层,下沉的速度特别慢,一昼夜只能下沉15厘米。经过多次失败,后来改用“喷泥法”,一昼夜沉箱可以下降1米。几经周折,才将沉箱安放到木桩上。
最后,采用了“沉箱下接桩基”的联合基础,终于造好了桥墩。
茅以升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水深的地方,用“浮运法”;在水浅的地方,用“伸臂法”;在江底淤泥多的地方,用“搭架法”。经过多次失败,才把桥梁架好。
总之,在克服了一个个难题之后,大桥建成了。这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正如《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所说,钱塘江大桥的建设是“旧中国铁路史上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建桥过程中,茅以升等人运用了射水打桩法、气压沉箱法、钢桁架梁浮运法等先进或创新的方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土木工程,特别是桥梁工程的技术人才。
1937年9月26日清晨4时,第一列火车从钱塘江大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大型铁路大桥上飞驶而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