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对琵琶难成歌

空对琵琶难成歌,第1张

琵琶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

2、凡:共。

3、间关:鸟鸣声。

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们的通称。

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8、浮梁:江西景德镇。

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10、向前:刚才。

11、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12、湓:(pén)

13、谪:(zhé)

14、荻: (dí)

15、嘈: (cáo)

16、篦:(bì)

17、钿: (diàn)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于,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评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

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 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研究资料方面,新,旧《唐书》有白居易的本传,陈振孙,汪立名均撰有年谱近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长庆集伪文》,对白居易的诗文多所考订今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所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关评论资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树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是研究白居易的较重要的参考书藉

白居易

琵琶行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诗歌特点

生活特点

时期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代表作品

长恨歌

琵琶行_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解题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自言本是京城女……

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叹息

演奏琵琶曲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序曲)

(总写)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魅力)

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年轻貌美

昔日欢笑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长色衰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__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__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__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照应

(点明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提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琵 琶 行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按: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于,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

  相遇是一首歌

话题:茫茫人海中,我与你相遇了,这是缘;心与心相遇了,这是爱;春风与草树相遇了,这是美;智慧与追求相遇了,这是创造;人道与世界相遇了,这是和平……人生处处都会有相遇,都会有碰撞,孤立静止。没有生活。生活的每一天都发生着相遇的故事,相遇的表象下面都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请以“相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与“相遇”有关。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种种滋味凝相遇

甘蓝雨衣

记不得得哪首歌中有这么一句:“啊!人生,原来是和那些事那些人相遇的过程。”听着顿觉一阵沧桑扑面而来,令思想沉静了许多。琢磨其中的万般滋味,不觉深有感触。

人生之相遇可谓多矣,聊举一例只是沧海一粟,不一而足,然而浩瀚的相遇中能让你刻骨铭心、当时的感觉永远涤荡心头的又有多少呢?纵观历史,横察现实,不外乎以下几种:

首先出场的当然是“他乡遇故知。”想想自己孑然一身,浪迹江湖,在“枯藤老树”之下,“小桥流水之旁”,忽见一熟悉身影,精神顿时为之一振,振臂高呼“猫三狗四”什么的,那人闻言如遭电击,惊愕回头,眼中映出同样惊愕的你,继而大吼一声,深情拥抱。老乡见老乡两眼尚且泪汪汪,今而遇上故知,就让眼泪如决堤之水泛滥去吧。然后松开对方,互相端详如丈母娘看女婿,话是说不出的了,只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已从凝望的眼神中表露无遗。

“他乡遇故知”也未必只有惊喜,万一遇上“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那可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想当年咱俩正是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你少年得志,我年轻有为,正是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稚嫩而美好的向往与憧憬。今天异乡重逢,时间已在我们脸上刻上了风月的痕迹,眼神已不再清亮,它积满了坎坷与荆棘。头上银丝添几根,额前皱纹深几层。如此情景,实在令人潸然泪下。落泊与美景互映,恍如在伤口上撒把盐,滋味可以想象。

有点悲情色彩的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个中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如此相遇,愁煞人也。

最具浪漫情调的莫过于徐志摩了。“你我相逢在这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瞧,既缠绵又洒脱,既浪漫又现实,略带伤感、遗憾,些许惆怅落寞,这滋味,不够你回味一辈子吗?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离情别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慷慨激昂,有低沉抑郁。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

  珍惜所有

城市青鸟

  我们经常仰望天空,无论它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暮色苍茫,霞光四射;还是黑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雪花纷飞;都能唤起我们的激动意识和舒放胸怀的轻松感慨,潜意识里始终存在着神奇与震撼。为我们的存在感到万分的荣幸和自豪。

  

  我们经常居高临下,俯视大地,无论是翠绿覆盖,河湖镶嵌;茫茫戈壁,草原沟壑;还是烟雾弥漫,晴朗明媚;萧瑟荒凉,花香芳菲;都能给我们厚重充实的回味和深深眷恋的感染,思维中的简单变的异常丰富复杂。眼中的拥有凝聚成一个个闪亮的形象。

  

  我们经常会和父母对话,他们总是循循诱导。无论是指责多于夸奖,关心胜于体贴;默默多于劝解,行为指导高尚;还是故意拒绝好意,成心刁难对抗;严肃多于笑脸,讥讽直对张扬;我们都能体会到兴奋的热血在流淌,伟大的人格在滋养。虽然强烈的碰撞过后是无尽的反醒,但那一点一滴用血泪凝结成的语言,将融化在后代儿孙们身上。

  

  我们经常教育子女,责任重于给养。无论是直线引导,曲线舒解;理论强调实践,实践说明理论;还是精神上的鼓励,物质上的刺激;理解作为基础,意识会化尊重;眼中始终存在一条希望的风景线。欣慰地呼喊,我们因没有失去接力棒,才让后面的过程春意盎然。

我们经常和朋友交流,把自己的心交给对方。无论是坦诚相待,冷嘲热讽;位高权重,素民百姓;还是见利忘义之徒,真执君子之义;刻骨铭心知己,妒嫉钻营小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阅历,让自己在品尝中受益。应该高兴地欣赏形形色色的人生,变化莫测的经过。

  

  我们经常和异性交往,细腻潇洒,美貌活泼;秀外慧中,敏捷豪爽,这些印象都另我们向往。无论是慕名拜访,邂逅相遇;才貌吸引,权势诱惑;还是理想追求,信仰崇尚;爱情中有解不开的结,思念里存在浓郁的香;我们在生活中天天把微笑送给对方,享受着沐浴般的关爱和幸福。我们的激情因为爱在燃烧,理性在情的熏陶下焰焰升华。

  

  生命像一个承载万物的飞船。人间万象可以尽收眼底,喜怒哀乐可以随着情绪豪放;大自然的风采,让我们陶醉在一个绚丽澎湃的世界里;美妙的旋律,不朽的乐章,动听的声音,组成震撼天地的大合唱,向所有的生命传播;文字的流动,语言的交流,是沉淀知识的源泉,是凝集智慧的谋略;文海书源,典籍寓言里,是前人探索的里程,是思维酝酿的结晶。我们坐享其成,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时代给予了这样的机会,不是神话,是现实生活中的绽放。

  

  在生命的旅途上,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一个无底的香囊。进入视野的事物,都是我们捕捉的对象。小到一日三餐,大到观天赏月。,中途要经历摄取保存,转化放弃,吐故纳新,自然循环这样一个过程。每天从万物中选购,为需所用;日日把看似废物抛弃,重新选择。在纳新中成长,在积累中沉淀;到处是后重的身影,到处是斑驳的述说。阳光温暖,空气清晰,甘泉清澈。生活方便,通讯快捷,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物质丰富,品种繁多,专业精细,意向广阔。生存再不是笨重的摩擦,而是轻盈悠畅的享受;累,不在身外,而是内心承受的重量。拣起的东西多,丢弃的东西少;或是想要的东西多,得到的东西少,同样产生失衡现象。可是人们从分离中看清,珍惜今天,珍惜健康,珍惜快乐,是人们向往的时尚。

  

  珍惜所有并不是随意说说。每天要经历那么多,有缘才能相逢,有情才能相遇。活着才有感觉,思考才有希望。,实践才能懂得珍惜的意义,争取才能明白珍惜的真谛。时间的宝贵更是从古到今议论的话题,生命的短暂更让我们清楚自身存在的价值。每天相处相遇是一首诗,一张画,一首动情的赞歌。珍惜所有才是生命的本色,浪费是对大自然给以的恩赐,一种蹂躏践踏和鄙视亵渎,是最不光彩的现象。

原标题:状元、榜眼、探花的来历,与“寻花问柳”“拈花惹草”考

状元、榜眼、探花的来历,与“寻花问柳”“拈花惹草”考

隋炀帝时,士子在应试前须递送“投状”,类似今日考试填报的个人资料。考试结束后,成绩最好者放在全部投状的最前面,称为“状元”。宋代公布进士榜时,状元姓名居榜的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状元左右,如同人的眼睛,故称为“榜眼”。直到南宋后期,榜眼才成为第二名的专名,第三名进士则改称为“探花”。探花一词始于唐代,唐朝的新科进士放榜后,朝廷组织庆祝宴会-“杏园宴”。宴会前在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称为“探花郎”。

“寻花问柳”、“拈花惹草”考

“寻花问柳”和“拈花惹草”的意思都与男女关系有关。“寻花问柳”借指狎妓,而“拈花惹草”则指挑逗异性,特指玩弄女性。为什么“花柳”、“花草”皆比喻女性呢?原来这与“花柳”、“花草”的喻意有关。因为“花”在古代经常被人用来借指美女,如形容女子的美貌和艳丽,就用“花容月貌”、“花枝招展”、“如花似玉”等等。其实,“寻花问柳”最早倒是只有字面意思,是指寻访春天的景色。后来因为“花”“柳”皆有特指,才转为它意。“花”在古代不仅是美女的代称,还表示同青楼女子有关的事物,如称青楼女子为“花娘”、“花旦”,妓院聚集之地为“花街”、“烟花巷”等。而“柳”也有这种意思,“柳巷”就用来专指烟花场所。“花柳”在古代诗词曲文中,经常用来借指烟花场所,在烟花之处沾染的疾病亦称“花柳病”。因此,“寻花问柳”便又有了新意:用以比喻在烟花场所嫖宿青楼女子,就有了狎妓的意思,也可称为“寻花觅柳”、“眠花宿柳”。

何谓“黄花闺女”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都喜欢在脸上“贴花黄”。花黄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的粉料,再用薄纸片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后,沾满黄粉,并将其粘贴于额头、酒窝、嘴角、鬓角等处。也有用黄颜色的饰粉直接在额上或脸颊两侧画上各种花饰的,称之为“贴花黄”。“贴花黄”是少女特有的妆容,因此,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词。按照古代风俗,少女出嫁后,就要另作一番打扮,故民间有俗谚:“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时间久了,“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的前面,便构成了“黄花闺女”一词,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同时,“黄花”通常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黄花闺女”也喻指没有过性行为的年轻女性。

“邂逅”一词是郑国人创造的

“邂逅”一词意指偶然地,不期而至地相遇。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听上去文绉绉的,充满诗情画意。其实,这个词确实是从诗歌中来的,而且出自古老的郑国(都城在今之新郑市)。春秋时,郑国地处风光旖旎的溱洧流域,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文化繁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优越自然环境的滋养和传统地域文化的熏陶,这里的人民思想活跃,观念开放,不分老幼,大家都喜欢唱歌。人们经过整理,把这些歌曲编入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由于是典型的郑国风格,故名《郑风》。《郑风》共收集诗歌二十一首,其中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情歌《野有蔓草》,歌曰:“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首情歌描绘了一幅温馨纯美,情景交融,田园牧歌式的爱情画面:郊野蔓草青青,缀满露珠晶莹。有位美丽姑娘,眉目流盼传情。有缘今日相遇,令我一见倾心。郊野蔓草如茵,露珠颗颗晶莹。有位漂亮姑娘,眉目婉美多情。今日有缘相遇,与你携手同行。

“邂逅”一词便出自这首郑国人创作的经典情歌中。因为它源于情歌,所以后人往往将其使用于异性之间的偶遇。其实,这个词并没有固定的专属,同性之间同样是可以“邂逅”的。

(全文完)

汪静之《伊底眼》赏析

- - - - 伤语轩 简谈

一、汪静之(1902720——19961010),原籍绩溪县上庄乡余村。他是“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雪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国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汪静之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鲁迅很赏识他的诗作,并对其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曾亲自为他修改作品,多次给他教诲和鼓励。“《蕙的风》的内容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的出版,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我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

二、《伊低眼》赏析:

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

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我就住在乐园了呢?

伊底眼变成了忧愁的引火线;/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我沉溺在愁海了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心正,则眸子瞭焉;心不正,则眸子眊焉。” (《孟子·离娄上》)

人们常常不用语言而采用“递眼神”、“送秋波”、“眉来眼去”表示自己内心活动和交流思想感情。就在眼睛一睁一眨之间,一愣一转之际,时而含情脉脉,柔情似水;时而炯炯有神,锋利如剑;时而黯然失色,疑虑呆滞。那么恋人的眼睛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富有表情的眼睛是美的”。人们称赞那善于传情的眼睛是“会说话的眼睛”。两个人之间目光的交流,眼色的示意,眸子的顾盼,眼角的传情,也就是双方心灵的感应,感情的交流,内心的刻剖白,无声的对话。从这里,彼此许多感情就能够心领神会。那深情的一瞥多美!那嫣然一笑多柔!美就美在那表情上,富有表情的眼睛是美的。我们看中外文学是怎样描写眼睛的美吧。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渥伦斯奇在和安娜交臂邂逅的刹那间,就被她“亮晶晶的眼睛”吸引住了,透过“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的眼睛”,就可以洞察这位**“被压抑”的奥秘;泰戈尔的《素苞》描写了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哑女素苞,她的眼睛便是无声的语言,传递一颗纯真心灵的讯息。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叙写葛里高尔相亲,沿人物的视线、观感,先眼睛,后脸蛋,手、身躯……,将人物肖像整个描写出来,画出了一位妙龄农村少女的天真、淳朴和健康的美。“她那天真的、略带有些激动的诚实目光似乎是表示:‘我的一切都在这儿那。你想怎样来判断吧。’——‘是个漂亮的姑娘’,——葛利高尔笑着用眼睛回答。”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说:“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真是的解释者。”

正因为眼睛有如此神奇的功能,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都很注意对人物眼睛的描写。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林黛玉的似喜非喜含情目,项羽的双目重瞳,张飞的豹头环眼,孙悟空的金睛火眼,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中国诗歌中,对美人之目的描写,最早的是《诗经》中《秦风。硕人》篇里赞美 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微笑在她的嘴角轻轻流动,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神采飞扬。顾盼之间,那位古代美人的万种风情就跃然纸上。即使是忧国忧民的屈原,在他的《九歌。少司命》中,也有“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之句,两心相悦,用目光来传达情意。后世遂有“目成”,是恋爱成功的象征。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写到:“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含喜微笑,窃视流转。”意思是姑娘恍惚在相望而未曾前来,似乎想前来而又不敢接近……微微一笑,透出心中喜欢,偷眼暗视,眼波流转。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张生与莺莺普救寺邂逅相遇,两人一见倾心,不禁眉来眼去,莺莺在离别时,留下了“临去秋波那一转”,她的希望、羞怯、纯真、追求都表现在那一转的“秋波”之中,真是出神入化,勾人魂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眼睛的传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仅仅两句话,就把她娇冶动人,眼神生辉,色压群芳的姿色刻画得淋漓尽致。成功的艺术家,在刻画人物时,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眼神”所放出的奇特的光辉上,捕捉眼睛的“神通”、“神趣”和“神力”。蒲松龄的《采莲曲》“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只一转眸就把你深藏心底,只一转眸就把你的情思牵动。李清照的《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眼波才动被人猜”是一种双管齐下的“合写”,也即人我之间的复合描写,“眼波才动”是写自己,“被人猜”则是写与自己有联系的他人,如此就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了她自己在恋爱中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那么这首诗从艺术上表现了诗人的哪些艺术情趣呢?

其一,刻画眼神动态:由散漫到集中。

诗歌开篇就把女郎的眼睛比喻成天上遥远的太阳,只能远远地“望着我”;女郎的眼光如光速般地射进诗歌的灵魂,可是这是为什么呢?在诗人感受中这眼神是迷茫的,故只能是“瞧着我”;接下来由于女郎的眼神使诗人的灵魂获得了自由,因而“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所以眼神也开始专注地“瞅着我”了;最后诗人乐极生悲,“伊底眼变成了忧愁的引火线”,因为女郎长久地将眼光聚焦在诗人的眼睛里,“盯着我”,诗人终于明白了这眼神的含义,并且真正走进了女郎的情感世界,“沉溺在愁海里了”。就这样女郎的眼神由散漫到集中,完成了一次从异性相吸的自然状态到男女相爱的情感经过,诗人以己度人似地接女郎的眼神传达自己的爱情感受,因此,这与其说是在刻画女郎眼神的顾盼生辉,不如说是在表达诗人情感的心旌摇曳。

其二,传达诗人感受:由温暖到忧愁。

诗歌本质意义上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女郎的眼神在这里只是一个抒情物象,借她多情的眼神抒发诗人的多情的心灵,女郎的眼睛在这里只是一个情感符号,用她盛情的眼眶装载诗人整个的生命。这种“借代”的修辞艺术或许不玄妙,而神奇的是诗人的诗意感受是如何不同寻常的,这就是“通感”的运用,将属于视觉的“眼睛”的“望”、“瞧”、“瞅”、“盯”意象转换成触觉感受。诗歌一起笔就是“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不仅完成了比喻的生动形象,而且实现了感觉的挪动,由明亮的太阳视觉到温暖的肌肤感觉,这一转换传达出了恋爱过程中所必要的亲密行为和身体接触,二三两节的“剪刀”、“钥匙”物象都具有直接接触的含义,而到了第四节“伊底眼变成了忧愁的引火线了”似乎没有了触觉意味了,可是,最后一句“我就沉溺在愁海了呢?”这样几乎整个全身心地溶入了。

其三,回归诗歌艺术:由诗句到歌吟。

“诗”和“歌”中国古代和现在乡间是一体的,和我们现在的歌曲一样,诗是歌词,歌是曲谱,在诗经、宋词、元曲的时代,乃至当今少数民族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古老史诗民间歌谣,都是用文字写出来就是“诗”,用嗓音唱出来就是“歌”。“五四”时期尽管是一个反叛传统的时代,自由诗、白话诗成了诗歌的正宗,然而作为诗歌它最早的艺术特征并没有丧失殆尽,汪静之这首诗就多少实现了诗歌艺术的回归,即从书面表现来看,它是分行排列的诗句,看也罢、读也罢,都具有浏览的阅读效果,这也是现代白话诗歌的审美特质。但是,这首诗还具有音乐审美特征,四节诗歌,每一节都是一样的结构:第一句是一个比喻,第二节又都有“不然何以,伊一‘怎么’我”一样的句式,只是换成不同的视看动词,第三句也都是“我……了呢”。整个诗歌结构一样,句式一样,只是若干词语在相同的地方作了调换,从而使得全诗富于浓郁的吟咏的音韵美和旋律美。

也许是一次寻常的眼睛“对光”,也许是一双平常的眼神“说话”,可是,在诗人的眼中“伊底眼”就是他生命的太阳,给了他灵魂的自由,住进了幸福的乐园,沉溺在忧愁的海洋。正是罗丹所言:“生活中表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高中必备高考成语解析

 1) 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 文章 或说话枯燥无味。

 2) 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3) 文不加点: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呵成。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4) 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正:掩饰;误:文章)

 5) 文情并茂:文采感情都非常丰富(茂:丰富、旺盛)。

 6) 文山会海:形容人整天到晚忙于写 作文 章与会议,精力不能集中。

 7) 文恬武嬉:形容文武官员只知贪图安乐,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恬:安适。

 8)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9)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易混“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

 10) 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高中常用成语积累

 1) 无人为役:表示不能做好一件事,而非指不能被人驱使

 2)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默默无闻,也比喻对外界没有什么影响。

 3)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了(多含贬义)。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不能用来形容好的事情。

 4) 无妄之灾:意想不到的灾祸。无妄:意外的。

 5) 喜结金兰:高兴地成为结拜兄弟姐妹。

 6) 狭路相逢:多用来指仇人相遇,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不用于“一般人在小路上相逢”。

 7) 下笔成章:章:文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章很快。

 8)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对,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先入为主;不能看成先进来的做主人,而是指以先听见的话或先接受的意见为主,以后再也听不进不同的话或意见。

 9) 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 报告 ;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10) 咸与维新:一切都需要改革更新。(正:参与;误:和、跟)

 11) 显亲扬名:使双亲显耀,使名声远扬。(正:父母;误:亲戚)

 12) 相见恨晚:遗憾没有早相见。形容一见如故,情意相投。 (正:遗憾;误:怨恨)

 13) 相濡以沫:患难中互相救助。而“相依为命”只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14) 相形见绌:跟同类的人或同类事物相比较,显出很不足。 (正:比较;误:形状)

 15) 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彻:贯透。

 16) 响遏行云:声音响彻云霄,阻挡飘动的云彩(遏:阻止)。形容歌声嘹亮。

 17) 宵衣旰(gàn)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18) 邂逅相遇:邂逅:役有约会而遇见。没有事先相约而意外在途中相遇。

 19) 心潮澎湃:心思像潮水一样激荡(澎湃:大浪相激)。形容百感交集,心情激荡。

 20) 心荡神驰:心神摇荡,向往之情不能自持。

高中必备成语及解释

 1) 心宽体胖(pan):指有修养的人心胸宽广,体貌也就舒泰、安详。胖:安泰舒适。

 2) 心有余悸:指经历一场危险之后,回想起来仍感到害怕。只用于对过去发生过的事还感到害怕。

 3)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定,变化无常,如同猿跳马奔。

 4) 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随便写作。不是画画。

 5) 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词义较重。易混“信口开河”。

 6)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旦旦:诚实的样子。

 7) 行将就木:意为人之将死,而不能用来修饰树木。

 8) 行色匆匆:临出发前的匆忙的神情和心境。

 9) 胸无城府:比喻襟怀坦白,没有什么隐藏。褒义。

 10) 休戚相关:休,喜;戚,悲伤,不幸。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与“休戚与共”不同。

 11) 烜(xuǎn)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烜赫,气势很盛。含贬义。

 12) 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上进。(正:满足;误:厌倦)

 13) 雪窗萤几:雪窗:晋孙康家贫无烛,常映雪读书。萤几:晋车胤家贫无油,夏夜囊萤照书。比喻贫穷苦读。

 14) 鸦默雀静:非常静。形容人们的安静或人群聚集、活动的场所的安静。

 15) 哑然失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哑然:笑声;失笑:禁不住笑起来)。

 16)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丰富多彩。

 17)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篇幅很大(洋洋:众多、盛大的样子;洒洒:连绵不断的样子)。

 18) 仰事俯畜:对上待奉父母,对下养活妻子儿女。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19) 仰之弥高:仰望更显得崇高(弥:越加,更加)。表示景仰。

 20) 杳如黄鹤:比喻一去不见踪影。

1 高考必备语文知识(成语篇)

2 高考英语作文常用成语

3 高考必记成语大全

4 高中四字成语解释大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362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