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以优美的文学作品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徐志摩1922年归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潮尚在,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追求“为人生的文学”的文学研究会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已经确定文学为立身之本的徐志摩,积极参与其中。1923年成立新月社。
扩展资料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都会想到他抛妻弃子的渣男行为,但其实真的放到民国的环境里去,徐志摩足以被人称一句“情痴”。
对于他爱的人,便是百般宠溺,温柔小意;不爱的人,便是横眉冷对,弃之如履。
只不过这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一个叫陆小曼,一个叫张幼仪。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是一场豪门的联姻,面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妻子,徐志摩可谓是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给到。
两人留存的合照里,徐志摩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不情愿的嘴角微微撇着,弄得作为新娘的张幼仪越发的谨小慎微。
可明明不喜欢,但是碍于父母的威逼,他还是和张幼仪生育了一个孩子,长子出世以后,阖府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但是只有徐志摩一副交代完任务的样子。
他对这个孩子没有什么期待,所以也不会有太多的感情,没过多久便拿到父母的资助远赴国外求学。
但是张幼仪的哥哥,看着这对“新婚燕尔”小夫妻长期分离的状态格外不满,便撺掇着徐父送妹妹去国外和徐志摩团聚。
但没想到的是,张家哥哥的好心,却加速了这段婚姻的破碎和结束。
“在那东张西望的人群里,我一眼就看见了他,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里,唯一露出不情愿表情的人。”
张幼仪的追夫之旅,似乎从一开始,便输得惨淡。
很快,这一切都有了答案,他爱上了另一个灵气满满的少女,梳着两个麻花辫,气质清冷婉约,她还有一个极好听的名字,叫林徽因。
他对她的喜欢,甚至没有丝毫的遮掩,甚至当着妻子的面,堂而皇之公开对她的追求和喜爱。
张幼仪看到他那副深情的眉眼,才恍然,原来这个男人也可以变得如此温柔和体贴,缠绵的情诗缓缓道出,诉说出的衷肠就像是滚烫的泪珠落在心上。
丈夫的一腔爱意和满腹深情,全都给了另一个美丽灵动的少女,而她作为妻子却萧索惆怅地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爱情。
张幼仪看着镜子里脸盘圆润的自己,想起徐志摩嫌弃地说道:“土气!”
她不禁的哀叹:婚姻,到底给女性的她带来的是什么?
并不仅仅是羞辱,还有的是伤害。
她不明白,后来的世人也不明白,明明没有深情厚爱,也没有了父母之命的裹挟,徐志摩为何还愿同她行这世间最亲密的事情?
却又在她再次怀上身孕的时候,冷言厉色地要求打胎!
张幼仪心里生出了惶恐:“可我听说很多妇人都是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冷冷地回到:“还有人坐火车死掉的,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那一刻,张幼仪的整颗心都像是如坠冰窖,冰冷的寒意,彻骨遍骸。
她也是家境殷实富养出的娇娇女,被捧在手心里的掌上明珠,怎么如今到了他眼里,她和孩子的性命便是如同不值一提的草芥般低贱。
她没有阻拦他追求自己罗曼蒂克的爱情,可他却对她没有丝毫的柔情。
从那开始,张幼仪的心大概是碎得彻底,为了追求那个美好的少女,他不惜将她推向绝境的深渊。
这也是为何她对后来占据她正妻之位的陆小曼不咸不淡,却独独对那个柔婉的林徽因心存不满和芥蒂的原因。
如果说和张幼仪的婚姻让世人对徐志摩的“渣男行为”存在很大的不喜和唾弃,那么陆小曼的出现,倒是为徐志摩洗白渣男的印象,还让人对他多了几分悲悯和同情。
徐志摩没有如愿追得睿智清醒的林徽因,回国之后却邂逅了已是**的陆小曼。
两人蔑视世俗的爱情轰轰烈烈,甚至让他们的老师在婚礼现场都忍不住开怼:
“徐志摩,你性情浮躁,用情不专;陆小曼,希望你以后恪遵妇道,检讨言行,你们的自私自利导致离婚再婚,希望这是你们的最后一场婚姻。”
这一番“字字诛心”的证婚词,可谓是惊得满堂宾客无不失色,但也看出这一场婚姻的结合背后藏着任性和执拗。
说来可笑,被祝福的婚姻,徐志摩两眼不屑,不被祝福的婚姻,倒是被徐志摩护为珍宝。
陆小曼这个被所有人宠坏的千金**,却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
虽美的弱柳扶风楚楚可怜,教徐志摩疼惜得小心翼翼,但金丝雀又岂是好喂养的!
如果丑人作怪叫做作,那么美人作怪,倒是叫男人好一番轻声细哄才略微消气。
陆小曼总是爱吃闲嘴零食,到了吃饭的时候,吃几口便恹恹的样子,徐志摩怕陆小曼身体受不了,免不了各种诱哄才喂下半碗饭。
而剩下的半碗,徐志摩都是扒拉扒拉便进了自己肚子里,这一幕气得徐父在一旁吹胡子瞪眼。
哪有陆小曼这样当儿媳的,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便是佣人不离身,零食不离嘴。吃完不想动了,便当着公婆的面,吆喝徐志摩将她抱着楼。
徐志摩虽时而向她抱怨:“你一天就是吃,从起身到上床,到合眼,就是吃!”
但还是没忍住买各种进口的零食和水果,向慵懒的美人大献殷勤。
什么冰糖葫芦,烤白薯花生,陆小曼来者不拒,徐志摩为了让她吃得开心,还总各地搜刮特色的零食水果:火腿茶菊、天台的橘子、日本长崎大樱桃。
真把美人的嘴吃上火了,徐志摩又是在一旁心疼的不得了。
好在徐家家大业大,经得起这般消耗和造作,可是两人这般不着调的性格,徐父怎么看的下去,便是一怒之下,便将徐志摩夫妇扫地出门。
没了父亲的资助,两人的生活境况迅速缩水干瘪起来,但是陆小曼又是一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儿,佣人厨子,豪宅小洋楼,那是一样都不能少。
娶了公主,自然是要先盖一座城堡,不然怎么能叫幸福的童话故事呢?
为了能让妻子陆小曼一直生活中在美满的童话故事中,徐志摩是白天累当马前卒,黄昏回家还要化身王子,陪着吃饭聊天加解闷。
这样的徐志摩还不算是好男人吗?摸着良心,这可是民国时期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佳婿了。
为了维持陆小曼体面的名媛生活,徐志摩身兼数职,同时在三所大学里担任老师,这还不够,课余时间还要不停地写稿赚取稿费,后来更是为了生计,在上海和北京两地来回奔波。
当时人们的年薪是5块大洋,徐志摩一年奔波所得有几百大洋,相当于现在年薪百万的水平。
然这些还不够一个吃穿用度都讲究品牌的陆小曼几天挥霍的,家中莫说存款余粮了,徐志摩甚至拿不出闲钱给自己买一件干净体面的大衣,整个夏天都是一件洗得掉色的长大褂。
真真是应了那么一句话:“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
徐志摩为了陆小曼精致的生活,落魄窘迫到昔日的老妻张幼仪都看不下去,提出要帮他买一件新衣服。
即便如此,翻开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件里,仍是宠溺地喊着“乖乖”,殷勤地拿各种漂亮衣服鞋子来讨好和献宝:
其实徐志摩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卑微,陆小曼是千娇百宠的千金名媛,他徐志摩也是金银养大的富家少爷。
但他那么地爱她,只要是陆小曼多看一眼,他便恨不得将全世界的珍宝,都捧到面前,博得美人一笑。
看到这,没有谁不羡慕陆小曼的好命,这段和全世界为敌的婚姻里,徐志摩是一点都不舍得她输呀!
即便是后来翁瑞午出现,那多少次发生的龃龉和争吵,徐志摩都没有肯对她说过什么重话和甩一副冷脸。
那曾经面对张幼仪的冷言犀语,低蔑嘲讽,在陆小曼的面前都化成了伏低做小,温声赔罪。
纵然是后来陆小曼染上了不良恶习,身边所有人都在劝说徐志摩离婚解脱,但是徐志摩仍然坚持婚姻。
那个时候的徐志摩已经是被这段爱情折磨得遍体鳞伤,身心疲惫,但仍对忠告自己的朋友说:“小曼正是为了我才离婚的,如今我若是再同她离婚,她这辈子就毁了。”
这一番言论,若是教张幼仪听到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也由此可见,徐志摩并不是渣男,只不过他的爱兜兜转转,都没有落到第一任妻子张幼仪身上。
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叹,就连徐志摩最后飞机失事前,也是刚从和陆小曼吵架的阴霾里走出来,他留给陆小曼的最后一封信里,说着:
“眉,我想你,真的是想极你了,你什么时候才肯听听我的主张,求你节省点钱财。”
可讽刺的是,徐志摩的那场飞机,却是从上海飞去要听初恋情人林徽因的一场演讲。
而死后,装有他日记和重要资料的百宝箱却在红颜知己凌叔华那里。
也是因着这些原因,后来的世人都要来对徐志摩骂上一两句渣男。
但徐志摩并不是渣男,渣男是对待感情不认真,故意玩弄女子的感情,三心二意,朝秦暮楚。
在民国,徐志摩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虽然有着男人的通病,在那个自由横行的年代里,抛妻弃子,不顾责任,追求爱情。
并且和当时民国的很多女性暧昧不清,光是在徐志摩的大名之下,我们总能想到很多与他相关的女性: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凌叔华。
徐志摩在 情感 上面,如果是遇到了自己深爱的妻子,他没有当时文人朝秦暮楚的臭毛病,在婚内也没有出轨的举动。
他喜欢一个人,清清白白地放在心里喜欢,给她写情诗诉衷肠,没有逾越的言行。
对自己亲自选择的爱情和婚姻包容性极强,这一点在对陆小曼的宠溺,和她与翁瑞午的关系亲密上的纵容都能看出来。
民国是一个思想混乱的年代,那个时候的文人都假自由之名,在外行风流之事,一边严守夫为妻纲,一边朝秦暮楚宣誓爱情自由。
他们在外沾花惹草,引来无数为自己风采折腰的美人,蹲守在家里为他们洗手作羹汤。
在外海誓山盟谈婚姻未来,回到家里便对着家中操劳的妻子,谈起和离自由婚嫁,丝毫没有想过,他是能婚,可发妻未必还能嫁!
从爱到不爱,从喜欢到厌弃,这才是真正的朝秦暮楚,荒唐风流的渣男。
如果说徐志摩只是精神稍加出轨,对着曾经喜欢的人,念些情诗,起些相思,怀念的也无非是那葱茏岁月背后的少年意气。
而与之相同处在民国时期的同行文人,多少应了一句:负心多是读书人。
抛弃发妻追求杭州第一美人的郁达夫,深爱过王映霞又弃之如敝履,深深诋毁;
远渡重洋,路上邂逅年轻漂亮的秦德君,同居后劝人堕胎,定下四年之约逃之夭夭的沈雁冰;
自己婚礼上一眼定情表妹曹诚英,瞒着妻子在外出轨的胡适;
和多位女子有染,一生数段风流,甚至殴打家暴妻子的萧军;
这些民国的文人,何其风流,又何其负心。
与之相比的徐志摩,起码是一个在追求到自己所谓的爱情后,肯一心一意过日子的丈夫。
对待张幼仪从之前的厌恶,到后面的愧疚;
对待林徽因爱而不得,始终放在心里珍视当做白月光;
对待凌叔华,虽有一些淡淡的暧昧,但是都保持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离;
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妻子陆小曼,真可谓是付出生命的去宠爱和维护她的美好和风光。
比起分开之后便如若仇敌,或者是境遇可怜成为弃妇的故事,和徐志摩有关系的那几名女性都在 历史 的舞台上,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精彩。
并且在徐志摩死后,也都对他有着念念不忘的情义,固然他曾负心张幼仪,但终其一生都是一位有情郎。
因此在对比当时的负心薄情的文人之后,徐志摩受人追捧,被称“情痴”,亦不为过。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挽联
在所有写林徽因有关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这么一副挽联。但可惜的是,这幅明明是林徽因生前的两位挚友金岳霖、邓以蜇联名共同撰写的挽联,但由于种种桃色传闻,人们往往只记得金岳霖,将这幅挽联作为金岳霖痴恋林徽因的''证据'',反而将邓以蜇的名字给遗忘甚至抹去,实在让人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如今世人们往往只记得林徽因的那些所谓的感情纠葛,却不知其本身才华。
她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著名的建筑学家跟古建筑保护学者,除开一生致力于奔波保护各地古建筑外,西南联大的校舍、人民英雄纪念碑、甚至包括国徽的设计,都出自她手;而挽联中那一句''万古人间四月天''其实就是取用的林徽因最出名的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说到林徽因的诗,除开这首脍炙人口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外,她另外还有一首真正最凄美的''情诗'',并且还是送给''初恋男友''徐志摩的,开篇第一句就惊艳了众人,那首诗就是《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从诗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这与其说是一首情诗,不如说是一首分手诗,其中的''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你也要更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等句子,都体现出了林徽因对于分别的决绝。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去往欧洲游历,正是在这期间她邂逅了大诗人徐志摩,并被其才华所吸引,二人坠入爱河。但此时徐志摩已有妻子张幼仪,甚至孩子都有了,可惜林徽因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
等林徽因知道了这一切以后,她满心不可置信,但再不相信也没办法,事实就是事实,她挣扎过,也彷徨过,最后身为一个女子的自尊自爱的心理让她无法欺骗自己,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的女人的痛苦之上,于是她选择逃离,选择分手。
在徐志摩对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张幼仪不管不顾,甚至逼着孕中的张幼仪要离婚之时,林徽因写下了了一封长长的信给徐志摩,其中有这么一段。
''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
很明显,林徽因知道因为自己徐志摩跟张幼仪的婚姻出现了变故,她不愿因为自己去伤害张幼仪,她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所以她趁着徐志摩离开之际也赶紧逃回了国,而《情愿》一诗则更是明明白白将拒绝与分离写在众人眼前,这样的行为我委实不明白为何还要挨骂,还要被调侃''周旋''在男人之中。
世人多津津乐道那些感情纠葛,却将一个女子一生的付出抛之脑后,真令人感慨万千。
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在世间行走,才能无愧于心?每次读到徐志摩的诗都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文字的伟大之处便是如此,它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每一根脆弱的神经。我不知道徐志摩究竟经历了多少心痛,辗转了多少夜晚,才能写出肝肠寸断的文字。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一段抗争史,他的故事已然结束,然而抗争仍在继续……
青春,给了每个人爱的权利,同样的也赋予了受伤害的理由。生活更像是狗血的偶像剧,尴尬的是,我们不是偶像,而是龙套。很多时候,在我们想爱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相爱的人;在我们没能力爱的时候却遇到了可以爱一生的人;在我们懂得爱的时候却发现身边空无一人。
我在回忆的旧当铺里翻箱倒柜,却找不到关于你的只言片语。或许,如诗的徐志摩也曾无数次回忆,无数次在回忆的城里迷失方向。回忆太过高深莫测,我走遍我们以前走过的所有路,却还是没有遇到一个如你一般的人。
徐志摩的一生,除了他的才情,便只有爱,唯爱而生,为爱而死。在张幼仪面前,徐志摩无疑是高贵的,而张幼仪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在徐志摩的光芒之下,张幼仪选择了当沉默,默默地付出。或许,徐志摩对张幼仪也并不全是鄙弃,那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有感动,有同情,有爱……但是对张幼仪的爱更像一束康乃馨,淡雅而不娇艳。只是那样一个诗意的才子,又怎会对封建的指腹为婚败下阵来,哪怕有爱,他也不会低头。谁都不是冷血动物,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唯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才子。
有人说,爱是一场修行,那么你便是我未渡完的劫。你来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一生,你走的时候,我的余生都是虚度。我不知道七年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是当24岁的徐志摩在伦敦邂逅16岁的林徽因的时候,似乎所有的结局都已经注定了。一个是花季的16岁,一个是如诗的才子,自相遇,难相离。爱,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去懂得,有些人则在一个决绝转身之后幡然醒悟。
有人说,徐志摩爱上的是他理想的倒影。在张幼仪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他都在林徽因身上找到了,而得不到林徽因,他才会钟情于陆小曼。张幼仪是一种宿命,一种徐志摩无法抗拒的命运。林徽因更像是一个梦,梦醒了便各奔东西。而陆小曼则是他逃脱泥沼的小船,劫后余生。命运似乎总是如此,总会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时候降临。而徐志摩的命运则是颠簸,从不喑世事的时候张幼仪相识,到懂得爱的时候与林徽因邂逅,到最后毅然决然地和陆小曼结婚,我在过往里看到的满是风尘。你的每一次颠沛流离都只是修行。
我是折一言,我和你一起爱着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