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章散文

端午节的文章散文,第1张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散文,欢迎阅读借鉴。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散文1

 题记: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处,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因为那里有父母的身影印在了儿时记忆的深处在最温暖的时光。

 站在岁月的明媚, 轻拈着光阴的命脉,淡着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焦灼的静待中,一束比夏更浓的情,执意演绎着一场足够的精彩、热烈的来了,洒泼着浓浓情怀,端午节。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到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

 而生在北方关中大地的人们,端午节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的开始。黄瞪瞪亮莹莹的油菜堆集在场上,菜角里包裹的里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场间满眼乌黑,在太阳的照耀下黝亮黝亮。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旬的麦穗,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的着金色麦浪,来来往往的人们,戴着一顶顶**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间,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挥舞着银镰,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麦齐刷刷在闪闪的刀刃下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着人们欢欣的笑脸上。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欢欣鼓舞丰收的喜悦,赤铜色脸上平日里的愁绪也被褐**的麦香淡化,浅露出灿烂的笑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父亲踩着露水的草地,在我家坡坎上割艾草的背影,母亲打半夜起来熬油羔、做香包、做花花绳的身影,我又闻了艾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

 阵阵油糕鸡蛋香,艾叶插门廊,花花绳拴避邪魔,香包熏香飘。小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去买米做棕子,但到了端午节,母亲总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叫我们过好节日,她会提前用红、黄、兰、黑、白等色的线合拧在一起,母亲说这是花花绳,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手上、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花花绳都会离得远远的。一般都还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就系在我们的手碗脚碗处,在衣服的袖窝处缝挂上亲手做的香包〈我们叫熏火虫〉,母亲说戴上它能防止蚊虫叮咬,香包的香料都是母亲亲自选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然后碾碎再缝在香包里,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弥久留香,像从未走远。并在节前的晚上就和好了做油糕的面,备好黑糖、青红丝,等我们起来时,热腾腾的油糕,一碗香味四溢的合包鸡蛋汤就做好了,那种飘着葱花、香菜的蛋汤,至今想起来都让人馋。

 父亲则在黎明的时候去采割艾草,有一年,父亲叫我跟着他去割艾草,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起的这么早,今天要采割呀,父亲说今天割的艾草,草花未开香最浓,这个时候去因草上的露珠还在,采割的艾草因露水的浸润留香会更长久。还给我讲了割艾草、挂艾香驱灾避难的传说,父亲说“从前,有个叫黄巢人,杀了好多人。一天,他决定去屠杀一个村庄,但想起那个村子有个人曾救过他的命,于是,他来到这个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让他在自家门口挂个一把艾蒿做标记,他回去告诉手下,门口挂放艾蒿这家不能杀,其余全杀。黄巢走后,这位好心的人,告诉了村子所有的人家在门口放挂上上一把艾蒿。待黄巢的人来后,看到村中家家门口都挂放着一把艾蒿,这些人看到后离开村子,村中人因此避去了血洗之祸。从那时起,每年端五节早晨,家家门口都放一把艾蒿。以驱灾避难”。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书本里看到了这个传说,想那不识字的父亲记的这些,一定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就像今天的人们,早己不再为吃不到棕子而无米发愁了,但我们似乎正缺失了什么,这种缺少让我们一直走来,一直找寻。

 端午,是一种的传统,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固。我们已经到了虽是节日但人们却不再以为是过节日的时代,而时光带给人们的早已失去了节日的祥庆和喜悦的同时,是否也该寻找已经缺失怀旧和信仰中那种博爱、仁厚,不要忘却己有传统的节日、忘记已传颂了千百年爱国的传承。

 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也许这就是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吧!但愿我们都不要去想那个时光,可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到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都被时间推着向前向前的走,节日也许就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记忆。这种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更是对祖国的赤诚。

 而在我的心中,还是早前那个早晨,阳光暖暖的照在了小小窗户上,微微的细风摇曳着树枝,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还在梦醒之中、蒙蒙胧胧的时候,母亲用围腰布揣着一个小小煮熟的鸡蛋,给我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正抱搂着艾草跨进门帘的时候。

 感谢屈原,让我们铭记这个日子,既有对古文化的追溯,同时又承载着启迪后人的使命,感谢这个节日,让传承在我们人生中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更加的美丽。更愿在每个端午节时,我们不要忘亲情,亲人,忘了真实的自己,情系棕香,粽香传情,世代永远。或许如此,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散文2

 端午节还没有到,就看见大街上卖货郎挑着花花绿绿各种颜色的香包、香囊、五色线的手链、朱砂牌等等,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看得人眼花缭乱,节日的气氛悄然而至,不由我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小的时候,过端午就是过年之后最开心最喜欢过的节日。那时候我就会有新衣服穿,新玩意戴,还会有好吃的!哈哈,想想都幸福。 那时虽然我并不知道端午节是咋回事,纪念谁,它的来历,为什么要吃粽子、甑糕,还有五色线及香包的寓意,但我知道,这些东西,我会有,好玩,开心。

 我小时候病多,又是家里的独女,更是老婆婆、姥爷、奶奶的宝贝。所以端午节他们都很重视,端午节前两三天奶奶就开始准备了,到村卫生所,几毛钱买一些,雄黄,香料,还有艾叶粉什么的,她去我就跟着去,回来还能带一块洋糖吃,一边往回走,我一边问奶奶“雄黄是什么,香料做什么用,艾叶粉有什么作用。”奶奶就会说,天气热了,虫子多了,你喜欢睡门套地,凉快,有了这些,虫子就会绕着你,不咬你。当时的我稀里糊涂听得不是很明白,反正大概就是驱虫子的药吧!回到家里,我奶奶就把平时准备的碎花布红布都准备好!开始做香包平安牌什么的!只见奶奶把布一剪,捏在手里,放点我也不知道是香料还是雄黄,然后拿针不知道咋缝的,东折一下,西缝一下,一会儿,一个小小的棉骨朵就做好了,就这样,一个上午就可以做一二十个,然后用五色线串起来绑在我手腕上,奶奶看上去好是满足,接下了,我的香包,朱砂牌,一个不少都做,真好。我脖子上手腕上脚环上的,还有衣服扣子上都有,把我打扮得很花哨,浑身香气满满。

 把我弄好了,奶奶就开始做端午饭:甑糕。奶奶拿来好多枣,放在水里,又放点碱面,说枣能洗干净,再用清水一洗,然后放在锅里蒸四十分钟就好了。接下了就开始煮江米,奶奶说,一碗米,三碗水,等水开了放米,这要不停地搅拌,不能让米粘锅,直到米煮得粘粘乎乎就可以了。然后找个盆子,舀一勺米铺平,放一层蒸好的枣,一般铺三层最好,再放在大锅里蒸一个小时就好了。奶奶边说边做,很是利索。当时我就很想吃了!香香的!甜甜的,真好。

 那时候每年端午节,我就可以穿新衣服了,奶奶常说,过了端午,再把棉衣送,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说,就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奶奶说,过了端午节就是真正的夏天了!天气就不会再冷了,棉衣就可以洗洗放柜子里了!就可以穿单衣服了!你每年都长高,所以你呀,每年都会穿新衣服。每每这样说,我都高兴,因为,奶奶早都给我准备好了!花肚兜,花裤子,花短袖,呵呵!真好! 现在的端午节,虽然过的比以前好,祝贺的短信比比皆是,甑糕,粽子,香包,朱砂牌比以前的都好,随时都可以买到,而且从做工到口味,都比以前的精致,口味也多元化了。可是我就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再也找不到那种有着浓浓亲情的味道了!唉!想了半天,原来是没有了疼爱我的奶奶,还有一些已故去的亲人。

  打小我就喜欢下雨,下雪的,特别是茫茫细雨,款款而来,更让我兴奋不已。朋友们都说毛病!是毛病吗?毛病就毛病吧,反正我就喜欢下雨,不管是暖春、莽夏还是金秋的雨。

 (一)春雨的安逸

 仲春时节,新绿淡然如初,花色缤纷流霞,蜜惹蜂鸣,香诱蝶舞,新枝莺啼,旧梁燕语,万般春色自不必说,而茫茫漫漫的雨丝更是携着千钟风情,百种幽韵将世间还复清新宁静。

 小时侯,春季田间忙碌。晨起时,多半父母已经在田间忙活,松土,锄草,施肥,整畦,浇水,捉虫,喷药……地远活多时,早上出门提壶水,装几个馒头,几块咸菜,一忙一天。我带着四岁的弟弟和两岁的二妹呆在家里,等啊等啊,盼着父母回家。弟妹乖了还好,两个人,偿有一个闹着找妈妈,另外一个定会跟着哭,我费尽心机也哄不好,束手无策时,简直是愁云密布,惨淡悲切,无人可诉,只好陪哭。父母回来时,见我们相对大哭,常笑得直不起腰,骂我笨猫,没出息。

 那时觉得母亲神通广大,也没见怎么着,只是叫着弟妹的小名,快速的洗了手脸,被弟妹围着,牵扯着,磕磕绊绊换了衣服,给弟妹洗把脸,扔给弟弟一只田间捉的蚂蚱、天牛什么的,一把抱起妹妹,再笑着吩咐我:“去,洗洗脸,玩会儿去吧,呆会儿回来吃饭!”而父亲已经开始帮着母系择菜,洗米什么的。我便如脱缰的马,一下冲出门去,享受我难得的放风时间。

 后来,我小妹又出生了,帮妈妈看孩子的任务把我上学的时间推了又推,每年开学的时候,母亲总待我特别温和,上学前一天,母亲会小心翼翼地和我商量:“燕子,再帮妈看一年孩子,行不?”起初我羡慕同龄的小伙伴都去上学,便哭了,后来,必竟长大了些,也担心,我不在家时,父母忙农活,弟妹们怎么办?若非母亲流泪坚持,我几乎想放弃上学。等我上学时,班里的同学都矮我一大截,被排在最后一位,如今,母亲每想起这些,总含着些愧纠。其实,想想,我还挺高兴晚上学的,跟着同龄的伙伴们早已把功课几乎学完,当仁不让的做了班长,期间,因为有看孩子的经验,让班里的小豆子们都很乖,班主任老师很省心,对我表扬多多。只是当时觉得上学是继续看孩子,真是顶顶无聊的事情。

 所以,还是下雨好。我曾偷偷虔诚地跪地上求过雨,求的是连阴雨,一下好几天的那种。因为下雨的时侯,母亲不下地干活,会呆在家里收拾家,在这难得的闲暇里,母亲会帮我轮换着梳各种样式的辫子,还会做些好吃的改善生活。

 下雨的时候,母亲会早早起来,轻手轻脚的如陀螺般把家收拾得一尘不染,还会去到附近的小河边摘一把野花回来用水饮上,顺便掐回些嫩嫩的应时野菜叶,点缀我们的早餐。母亲常轻轻哼唱《浏阳河》、《南泥湾》什么的一些老歌,真好听。早已醒来的我,愉快的赖在床上,却支起耳朵追着母亲的脚步,眼前是母亲的一举一动。院子里“咚”的一声是母亲打开了鸡窝的挡板,把鸡放出来,边“咕咕”的呼唤,边数一下鸡的数量,看有没有被黄鼠狼偷走。“哗哗”声是母亲把秕谷到进食槽。然后是剁野菜炖猪食,“咣咣咣,咣咣咣”的很有节秦的剁菜声,让我觉得母亲是循了某种音乐的乐点。很快,母亲用铁勺敲猪食槽的声音,让猪发出急不可待的`哼唧声,然后定是猪差点拱翻了猪食桶,因为我听见母亲数落着“咋就这么着急呢?”于是猪便安静,我在被窝里偷笑。然后压水井“哐当、哐当”的声音,母亲在压水,我能看到母亲将清水到进脸盆,等我们起床好洗脸;然后……所有这一切和着“嘀嗒嗒”的雨声让我感觉好轻松,好安宁。平时总想逃出家去和伙伴们疯玩的心思不复存在,此时,我只想留在家里,感受母亲在家的温婉时光。

 母亲在家的时侯,家里总特别的清爽条理,弟妹们偶尔会不放心的找寻一下不在视野里的母亲,不管母亲在哪个角落里忙碌,己要远远应一声,弟妹们便不作声了,继续乖乖地玩耍,这真神奇。

 细雨如丝,我家的小院里,母亲精心侍弄的花草和一架葡萄,一棵石榴,一棵无花果都一片油绿,叶色如翠。我能看出它们在春雨中欢快地轻舞,托着千万颗晶莹的雨珠!我能感受到它们无比的自由舒适,洗尽纤尘,饮足雨露,不必担心烈日如火,不必害怕狂风肆虐,因为微雨中的一切都异常的柔和安逸。

 下雨时,我也觉安逸!可以对着远处茫茫雨雾发呆,可以不用做家务看孩子,可以穿上塑料雨衣和橡胶雨靴,看雨中的禾田如波、河边的杨柳沉思,看雨露梨花,看枝头青果,寻莺鸟何在,叹落花融泥……雨中的一切都如黛玉浅寐初醒,溢着入骨的柔媚,含着扰心的幽怨,连整日没心没肺的我也放轻了脚步,怕惊着了这美丽的静谧!

 (二)滴答声里睡甜甜

 最爱初夏的小连绵雨,竟伴着绝美的韵律。滴答声里,清荷静聆雨吟,涸蒲躬酬甘露!

 能看到吗?夕颜翩舞着抽秧?能听到吗?铃兰叮叮开放!

 夏雨不如春雨般永远轻缓茫漫,她调皮地时而细密如牛毛,润物无声,时而如微珠疏漏,粒粒晶莹,时而如轻拂瑶琴,徐徐绕梁,给人无限遐想。

 儿时,雨天夏日,雨时缓时急,天色一直不怎么亮堂,母亲叹息着:“雨咋还不停啊?地里草比苗高了!”我傻傻地不解父母辛苦,还暗自窃喜:“母亲又可以呆在家里喽!”多好啊,雨儿打去了酷热,还复万物以应有的精神和灵性。前两天还枯黄的草,如今神奇的一丛葱绿,缀着颗颗“珍珠”,不知那些枯叶,是淋了雨返老还童了,还是已落叶归根。

 午饭后,应母亲吩咐,挂起帐子,打开纱扇,撮一把艾草点起来,角角落落都不放过,淡蓝的轻烟弥漫稍时,浓浓艾香弥久不散,熏走蚊虫,放下帐子,关严纱扇,掐几片香草或薄荷叶揉一下放在枕边,伴着滴答雨声,趁着雨中清凉,耳边似有似无的飘来东屋里母亲哄着小妹睡觉的低唱,我们要享受这难得宜人的小憩。这是许多年前的情景,如今,仍是记忆犹新,再没有过那样安然的午睡!没有风扇和空调的嗡声,没有刺鼻的灭蚊花露水味,没有汽车喇叭声,没有建筑工地上的聒噪声,不用担心睡过上班时间,浓绿映进窗纱,雨水封禁了蝉鸣,淡淡的香草薄荷味弥漫整间屋子,搭一角软软的家织布的夹被,不知不觉的入梦……

 醒来时滴滴答答雨声依旧,心中暗喜。馋猫鼻子尖,我闻到了炸焦页和面筋汤的香味诱人,忙一骨碌爬起来,顺着香味跑出去。真难以想象,母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像变魔术一样,弄了那么多好吃的。饭桌上摆着大盆面筋汤(这可是很费时间的汤),定是用了苋菜或辣椒叶,不然不会这么青碧,一小筐金灿灿的炸焦页,上面有好多芝麻,四盘菜用碗扣着,还有几个煮好的咸鸡蛋,这咸鸡蛋可是母亲自己淹的,放了多多的花椒在坛子里,剥开壳,黄澄澄的油直往外流,鲜咸软糯,椒香扑鼻,越吃越爱。母亲就象什么也没做过,坐在檐廊下做针线,檐廊两侧挂满了洗好的衣服。父亲坐一个矮凳,就着一盆雨水在磨镰刀,旁边放着刚完工的柳条筐,因为午睡前,这筐子还没底。我抓了一把焦页凑过去,父亲嘴里放一块,母亲嘴里放一块,母亲笑着:“馋了吧!”我己经美滋滋地大嚼起来……

 虽然再没有那样完美的午休,我依然爱这夏日的轻雨。着一身宽松柔软的衣服,推开窗,微风携着清凉的雨气扑面而来,倚个靠垫,抱个软枕坐在飘窗上,沏一杯茶,茶香岚霭中,懒懒地翻阅喜欢的书,细品自己烤制,独家配方的酥点,有疏落的雨星飘来,落在臂上,雨滴在皮肤上晕开,冰凉沁入肺腑,耳边有细微的雨点打在窗上的沙沙声,我似乎想起些什么,又似乎脑中一片空白,是醉了吗?还是困了?好怀念那缕艾香!

 (三)蝶儿

 秋日连雨最缠绵幽怨,飘飘洒洒,加上小斜风,吹落许多秋叶,偶尔有几簇经了雨的草却又返青了,茁壮的抽出许多新叶,托着各色落叶,这种视觉的反差竟呈现一种另样的凄美,入心噬骨。

 秋雨沙沙,濯尽轻尘,使山石润泽如玉。一片枯色中,偏偏有几簇浅紫和柠檬**小雏菊盛开,很是入眼。山里红和柿子经了雨竟格外的鲜艳,远处斑斓的山色,被织进细密的雨丝,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妩媚的韵味,蝶儿定喜欢!

 踩着厚厚的落叶,寻了处山势较缓的地方,拂去一块山石上厚厚的落叶,下面是一块很难得的干爽之处,眼前的视野很开阔,坐下小憩片刻。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松香和土腥味,很干净,很醒脑的感觉,心中的烦闷也一扫而清。忙继续沿阶上山,去看望蝶儿。

 蝶儿是我的同学和最好的伙伴,她走了。认识她的很多人曾说她红颜祸水!我知道,她何其无辜,可是,她却真的是红颜薄命!

 蝶儿自小便是个小美女,很讨人喜欢,长大以后出落的更是楚楚动人,惹人怜爱,是她父母的骄傲。只是太过惹眼便无端地遭花妒,引人怨。初中以后,她常常无端受鸡肠女孩的排挤,好在蝶儿都不放在心上,不在乎便不会受伤,我们每天都很快乐,她和我一样都爱在细雨朦胧中登山看景,善良的她说,山中雨色萧索更能烘托人间真情。可,真情何在?

 我们选了不同的专业,各奔前途,但从未间断书信往来,那时,不象现在,可用手机随时联系。毕业前夕,突然收不到回信,想来她一向要强,正忙着学业,便不介意。谁知毕业返乡,还没到家呢却被很多人告知:蝶儿不要脸,用自己的身子换工作,被她爹娘打了。我不信,蝶儿是那样倔强清高,怎么可能?我把行李甩进大门,便奔去找蝶儿!蝶儿直的命苦,偷偷谈了个男朋友是校长的儿子,待蝶儿还好。可是毕业前,校长以档案表格没填好为由骗到僻静处,污了蝶儿清白,并以此要挟蝶儿数次,不料被男朋友发现,狠狠的打了蝶儿一巴掌。蝶儿欲哭无泪,回到家向父母诉苦,却不分青红皂白,被毒打一顿。蝶儿一腔苦水无以倾述,终于病倒,父母却以丢脸为由,听之任之,况且,蝶儿母亲也病倒。街人说蝶儿红颜祸水……

 背起骨瘦如紫的蝶儿送去医院,一周后蝶儿要我陪她上山,我们背着背筐在山中转了许久,采了一把山花,还有松木耳,山蘑和一些野菜,母亲买了只鸡和两条鱼帮我们炖了,送进我的房间,给蝶儿辞行时!她喝了一点酒,哭了许久,问:“我是祸水吗?”“不是,别傻了,不怨你,都怪那些坏人。”我安慰她。“不,我是,从今以后!”蝶儿走了,她父母的头发白了。

 送她走时,又是细雨茫茫,……两年后,蝶儿来找我。她变了,益发瘦,虽美丽依旧,眼梢眉角和谈吐中扫尽了原有的端庄,心中悲凉,“到底发生了什么?”问了一夜,也不吭声,只说,绵绵秋雨时,一起去登山,我赌气奔出。

 又一年没有音讯,却突然接到母亲电话如闻惊雷,说蝶儿死了!匆匆赶回,蝶儿父母交给我一封信,让我痛恨自己。原来,蝶儿想尽种种办法收集了那个校长作恶的证据,让他受到了法律制裁,自己也病入膏肓,被一个让什么蒙蔽了心灵的受骗女孩家长打了两嘴巴,还被校长的儿子捅了致命一刀,正直深秋,一场雨连绵近十日,西风落尽千枝叶,寒霜来处无栖鸦……

 很想哭,可蝶儿不让,她说葬她在这山中,要常来陪她看雨,要和原来一样,高高兴兴的,她也一定会来,特别是秋雨绵绵时……

 或者真是命,蝶儿爱秋雨中的山色,于是便长眠在了秋雨连绵的时候。

 蝶儿,你来了吗?每年秋雨来时,我都去看你!每次去时,你坟头都盛开着一簇淡紫的野花,是你的最爱,没有扫去上面厚厚的落叶,怕你不胜秋寒,或者,这里,比那个尘世温暖……没有伤害,没有嫉妒,没有道道貌岸然的兽,没有背叛的爱情……

 又快到秋日,不知可还有秋雨连绵?

 ……

  槲叶飘香的季节

 华灯初上的夜晚,凉风习习,四岁的女儿拉着我的手说:“爸爸,咱们上街去玩吧。”我说:“好的!”

 街上人来人往,广场上老大妈扭动着优美的舞肢,在美妙的音乐下翩翩起舞。“爸爸,我要香包!”迎面而来一位大娘步履蹒跚推着挂满花绳香包的三轮车,她银发飘飘,岁月的沧桑深深刻在她的脸上。“大娘,我买一个香包吧,几块钱?”我递过了钱,大娘笑着拿给女儿一个好香好香的香包,那香包气味绵远,似花香,似荷香。闻着这香包的味道,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童年。

 童年是艰苦的,又是幸福的,我在父母的呵护下,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每年五月端午,母亲总是提前把自家种的谷子在石碾下碾了又碾,在石臼里捣了又捣,谷粒用簸箕簸了又簸,颗颗米**的小谷粒,如同颗颗亮晶晶温润的玉石。父亲早早地上了山,在距我家十余里的穆家寨摘了一捆捆的槲叶,槲叶散发着异样的香气,远远地就能闻到它的醉人的清香。父亲把一大捆槲叶背回来后,母亲把槲叶在水里反复洗了又洗,再把槲叶摊开,用几叶槲叶包进了小米与红豆,把槲包捆了又捆,一捆捆的整齐摆在了锅里,反复翻了又翻煮了又煮,为了孩子在端午节能吃上热腾腾的槲包。

 父亲在端午节早上早早出了门,他割来了一捆捆的滴着露水的艾叶与车前子,回家后他把艾叶插在大门上,挂在了堂屋的老墙上,据说,五月端午当天的艾叶是能避邪的,它能驱除人们一年的晦气,可以保估全家人平安。艾香四溢,充满了整个农家小院,小院在艾香的笼罩下愈发有了节日的气氛。

 我们兄妹四人天不亮就早早起了床,鞠一瓢水来洗脸,洗眼睛,母亲说,用端午的水来洗眼,一年四季就会变得聪明,学习才会天天有长进,我们总认为母亲说的话是真的。一大早一群群喜鹊在门前的一棵老梨树上跳来跳去,母亲说:喜鹊喳喳叫,定有喜来到。母亲祈盼着一年的平安,一年的光景好似一年。母亲用她那饱经岁月浸蚀的手,带有老茧的手,一个个把她亲手做的,装满苍术的香包带在我们姊妹的脖子上,又剪了许多的花花绳,戴在我们的脚上,手腕上,脖子上。她又端来了雄黄酒,把我们姊妹们的手上,耳朵里涂了又涂。母亲说:戴了花花绳,一年保太平,涂了雄黄酒,不会被虫咬。我们相信母亲说的话,早饭开始了,母亲做的是咸面汤,这是多少年留下的规矩。母亲剥了槲包,撒了些红糖,吃着母亲亲手包的槲包,喝些咸面汤,闻着小米,槲叶的香气,我总觉得母亲手作那么巧,饭咋那么香。

 “爸爸,爸爸,咱们回家吧,天要下雨了!”此刻,我才从童年的香包里醒来,才从童年的槲包香里醒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明天我就携妻带子回到我夜思梦莹的老家去,看望我白发苍苍父母双亲……

 师生情

 初中生活一晃而过,1986年我考入栾川县一高,刚到学校,经过军训后,马上就分了班,我就在高一<二班>。班主任是杨文老师,杨老师教我们语文课,他的第一节课,便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他读先生的文章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仿佛使人置身于清华园中的荷塘,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再后来学至鲁迅先生的《药》,他更是激情万丈,特别念到血淋淋的人肉馒头,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病,他念到,包好,包好!这样的人血馒头吃下去,一切痨病包好。他加重了语气,万恶的旧社会呀,让人疾恶如仇,最终华老栓没有用人肉馒头治好儿子的病,而在上坟的路上,华老栓的妻子和夏瑜的母亲相见,她们都失去了儿子,失去了亲人,让人无不痛心。

 杨老师是不拘言笑的人,那时我们都为他的才华,为他能读出这么好的文章而赞叹!

 高二年级教我们语文老师是李志敏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一高的校长,李老师博学多才,才高八斗。他在学校讲话从不用讲稿,面对几千名学生,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论古谈今,向来是信手掂来,唐诗宋词元曲总是在他的口中运用自如,倒背如流。李老师犹善古文,他讲的出师表,让人听后,泪流满面。他讲的师说,又令人振奋,他讲的阿房宫赋,又令人如此痛心,他讲的岳阳楼记,又令人遐思无限,他讲的过秦论,又令人如此扼腕叹息。每每讲起古文,我最喜欢听,我最喜欢记,不知不觉,我也爱上的古文,爱上了知识浩翰的古人时代。

 高三了,要毕业了,同学们要各奔东西了,李老师让我们拍了合影照片,同学们又相互留言激励,我在留言薄上郑重地写了一段话,无论我们如何老去,但岁月带不走师生情谊和同学情谊。

 如今,我们的老师己老了,但是每年教师节我们都会由衷送去我们对老师的点点心意,同学们聚会了,我们也会叫上我们的老师,一块重温在魁丘山顶的美好时光,一块重温当年的艰苦与艰辛,一块重温当年的豪迈与壮志凌云。

 老师,您是我前行路上的启明星,您是我一生的领航人,你过去是我的老师,将来依然是我的老师,一生的师生情,注定一生的师生恩!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供大家欣赏。

:品味端午

汨罗江水的呜咽,

已被历史的风雨淹没。

撕开粽叶,

抚摸千年暗伤,

触及不到诗人心跳的律动。

美人,香草。

在岁月的河流中,

与天问一道被渐渐漂白。

自从“江陵端午祭”,

申遗成功,撕开粽叶,

只见一具具空壳。

到处都是新鲜的伤口。

没有滴血。这一天,

我们依然和祖先一样。

包粽子,吃粽子。

但动作越来越迟缓,

越来越无所谓,

离骚已经包进了粽子。

有谁为千年之后,

再纵身一跃。

:端午的雨季

每年的端午,

总是伴着细雨。

屈原的想念,

三千年,

挥之不去。

汨罗江的水,

流到心底,

都是思索的雨季。

绕过雨季,

一个伟岸背影,

握著求索的冷剑。

回望天际,

倚天,

长啸,

长髯飘飘,

怅然伫立。

良久,

翩然而去。

:端午节想你

一天又一天,

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

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

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

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

我对你深深的情。

远去的是一个节日,

留下的是记忆的爱。

一年又一年,

不变的是一个端午节,

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我的思念远去,

远去的不是历史,

而是一个民族魂,

一种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端午节想你,

我把一首诗歌鸣唱,

我把一个故事传诵。

有水的地方就有古乐龙舟,

有人地方就有醉人的艾香。

就有甜蜜的粽子,

你一口我一口,

甜了我饱了你远离了他。

  初春的喜雨随夜的降临而来,细润地细腻着,清新了前几日沙尘暴的阴霾。

 放下因单位案上的数字、数据带来的枯燥,坐于书桌前,燃一节艾香,听一段古韵,和着窗外的淅淅沥沥,独对安静的北窗,端详着楼宇内居室次第闪亮的灯,安慰着奔波人对家的向往。

 在这样适合遐思的意境中,捕捉几份灵感,突然心动,将心绪交给文字自由飞翔,任意的在夜的上空徜徉。

 窗外的雨,在景观灯的照射下,玄幻般地在水洼处激起一层层涟漪,与夜的心情共鸣着,碾碎了思念的惆怅,迷离而安宁,仿若渲染了一纸空阔的烟霞晕染的水墨画。

 妻端来一杯红茶,是在效仿“红袖添香夜读书”么?虽然这会有一种典雅、灵慧的情趣之美,也是读书人臆想的最高境界吧。

 清淡的红茶,未及品尝,手机里的短信音传来,拿起打开,是“江山丹枫诗雨社团”的编辑梦锁孤音老师发来的链接:“江山有声文学——煎饼”。

 打开链接,赫然是一张煎饼的,上方标注着“煎饼,主播:顺风。”

 音乐渐起,一个好听的磁性的男声传来:“散文,煎饼,社团,丹枫诗雨,作者,雨村律澜,朗诵,顺风……”

 刚刚听到这些,妻在那边就大呼小叫起来:“是你的那篇日记么,制作成声音版了?”

 她的惊喜,与我的表现是不同的,虽不动声色,却在这初春夜雨中,给了一个写字人不期而遇的温暖、希望、肯定。

 朗读者的声音缓缓的环绕着,将我在文中书写的淡淡的思绪、情怀,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抽丝剥茧,慢慢给文字以苏醒,以成长,将其风韵摇曳在寂静的雨夜,与慢条斯理的雨水共鸣着,点落成一颗圆圆的水滴,敲打着空静的心灵,触及了灵魂深处因文字与声音带来的孤独、凄美。让心灵深处的脆弱与透明,盈盈相握夜雨中!

 朗读者声音里的沧桑,仿若春夜喜雨,润物无声,以水滴石穿的韧渗入骨子里,让灵魂在孤单的文字中得以精炼。

 只是,编辑老师让我转发的指示,会有人响应么?

 春夜阑珊,可有人与我共鸣?因着一篇文字而散漫开来?

 忐忑间,转发到朋友圈及相关的几个群内,在幽咽的埙曲中,一缕淡淡艾香和着一杯淡淡红茶,在万千等待中期望着会有人与我的文字,与我的文字表现出来的柔情,与我的那一段难忘的记忆,与我一起因文字而共舞,凭声音而共鸣。在这因文字与夜雨摩擦而发出的,有着非常颓废的文艺范质感的静夜阑珊里共鸣?

 等待是一种煎熬,放置下这样的焦虑,让自己“顾左右而言他”,且去书写中翘首吧。

 心神不宁,手迟迟不肯去敲击键盘,十分钟后,拿起手机,还是顾左右而言他,看一下新闻,聊一下QQ,玩玩知乎答题王……

 又十分钟,翻开自己的朋友圈,居然有转发,并有点赞。

 是共鸣么?一点点小激动,一点点小虚荣,以及大大的感动。

 第二日继续转发时,在留言处我说:“关注你的人看的不是微信,而是你的世界。在乎你的人,读的不是你的文字,而是你的心情。感谢各位昨日的转发、阅读与倾听。然后,请继续!”

 虽有案牍在身,总会在空隙间翻阅朋友圈。

 有朋友调侃:“开始卖煎饼了?”他们的坏笑换来的是我的白眼。

 有同事赞赏说:“写出了故乡的味道”,令虚荣心再一次披挂而起。

 归家,用静安之态来阅读“江山”里朋友留言。

 文友”三清贯颖“说:“一块煎饼一个故事,那是儿时的记忆!那年那月,食物缺乏年代,煎饼却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和美味!煎饼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

 文友“对方正在输入”说:“这是真实的故事,当我听到三姐肚皮被煎饼鏊子落下印时,我笑了。属实是心疼的笑啊,这是我们小时候的真实生活。”

 伟红姐是村子里一起长大的发小,她说:“赫然映入回忆的是你三姐肚皮上的那片紫药水……”

 更令我受到鼓励的是,我在一个陌生的微信群里,叫做“通沟文化群”。通沟者,岗子村古名也,一个新兴的有着满族传统韵味的正在申请国家传统村落。

 把《煎饼》转发至这个群,本来是不太抱有希望的,只盼望有几个人,闲暇之余打开链接听一下,没想到一个陌生的`微信好友“止戈威武”发来了长长的对话:

 “朗诵的太好了,儿时的主食,儿时的回忆,说的太好了,我吃过你说的煎饼卷白糖,卷鸡蛋酱,韭菜盒,还有卷大葱,卷土豆丝,苏子盐,卷各种菜……还有小根蒜盒子,油煎饼,孩子们的最爱……”

 “现在我也离不开煎饼,我的最爱,但是咋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儿时的感觉,儿时的记忆已是过去,吃了快50年,还是百吃不厌……”。

 “煎饼,虽然不让人们看重,但是现在是敦化特色,也是一大支柱产业……”

 “一年四季,咋吃都行,出外干活带饭,不冷不热,还方便……”

 “其实看了,听了你的作品,真有故事会的感觉,亲切……”

 那么,我觉得话题的宗旨就在这里了,有声文字,会有故事会的感觉:亲切。

 作者、朗读者、读者,三者之间产生共鸣的基础就是这一份亲切吧。

 读一段文字,听一段朗读,之间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应该是沟连起三者之间共有的心理活动并产生了共鸣,自当不必用华丽的词藻去堆砌,只是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文学加工,写出人们共同经历过的所想的所生活的,然后走心,入心,才会抒发出更加强烈的共鸣感吧。

 三尺书台,一心枯守。在渐歇的夜雨中慢慢关上微寒的呓语,此时的一点共鸣让心灵在灯下,在曲中,在文字里绽放,一如周敦颐笔下那一朵静雅的莲,清涟而不妖,越过滚滚红尘,止于岁月万千……

 观其字,听其声,心入静,意阑珊,与我共鸣,可否一起入梦,来到因《煎饼》而弥漫的烟火人间?

  周末回家打算睡个懒觉,可外孙就是不同意,刚七点她外婆关门前往门市,前脚走,外孙就从我身边掀开被子坐起来,喋喋不休“外公起来”叫个不停。我只好起床随她心愿,洗漱完毕,随同外孙一起来到她喜欢的沃尔沃超市。

 离端午节还有那么十来天,可一进超市门口就闻到一丝丝粽子飘溢出的香味。小外孙没有见过这种奇怪的食品,拿着一个粽子站在柜前左看右看舍不得放,一名服务员见外孙拿着粽子不走,忙过来滔滔不绝介绍粽子的种类,介绍了很多种,四岁多的外孙唯独听懂“粽子好吃”。本来小外孙已被我宠坏,又听说粽子好吃,硬是增添了外孙的食欲,不停地嚷着叫买。看着外孙一个劲儿叫买的那个猴急样儿,我只好把女儿女婿不要惯坏外孙买零食吃的话语当耳边风,又心痛地做了一回主,买了外孙自己挑选的粽子来到妻子的门市重新蒸煮。

 我将蒸热的粽子端在小桌上,准备将粽子的叶子撕开,小外孙有着小女汉子的风范,从我手里抢过粽子,自己逞能地剥开粽叶,将露出的粽子粘上白糖,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仰靠在凉椅子上,看着外孙津津有味吃着粽子那个馋猫劲,思绪不由飞回到自己儿时的童年。

 我老家居住在川东南麓的一个偏僻小村子。那时过端午节没有粽子,只有一些祖先遗传下来的习俗。临近端午节那段时间,已是老家农村的“大忙”季节,又要抢收,又要抢栽。父亲天麻麻亮就牵牛下田打老荒,母亲拿着锄头铲田坡,赶着芒种前栽下秧苗,当年才有收获。也就只有在端午过节这一天,父亲和母亲才稍微消停一下,依然是早起,匆忙到街上买回些荤菜,到坡上割回艾蒿之类的野草,在家做些好吃的。

 记得端午节那天早上,父亲天不亮就赶到街上买点肉,买点鱼和一斤少有的红苕酒。父亲脚力很快,个多小时从街上回到家里,又把耕牛牵上坡放牧吃草,还割些嫩草背回来让耕牛晚上吃饱第二天好耕田。母亲一大早则带着我和妹妹,背着背篼去田间地头割些艾蒿、菖蒲回家,下午烧水给我们小娃儿洗澡免疫。那些年的五月,早晨空气特别的清新,坡地里弥漫着一股好闻的水草味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爽。母亲用镰刀像割牛草那样十分麻利地割着艾蒿、菖蒲。我和妹妹用小手一株一株地掐着艾蒿,不一会儿,小手上就沾上了一层黏稠的艾蒿绿汁,浓浓的艾香也凝结在指头上。那时,家乡坡地里的艾蒿、小沟里的菖蒲很普遍,不到一个小时就割满一背篓艾蒿、菖蒲回家。听母亲说,端午节当天割回的艾蒿、菖蒲有药性,烧水洗澡可以让我们小娃儿的身上不生皮肤病。

 我那时还幸运,过端午节还有桃子吃。记得每年端午节前后的几天,菜园子地边长着那棵碗口粗的桃树上,又大又红的桃子成了端午节前后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招来院子里小伙伴羡慕的目光。那天还不到中午,父亲把牛儿拴在坡上继续吃草,自己背着一背篓嫩草回家,又到菜园子地边上树摘回桃子。母亲和我们割艾蒿、菖蒲先回到家,母亲正在家里张罗着和面炸“面坨坨”,切好早上父亲买回来的猪肉,打扫我喜欢吃的鱼儿。父亲把摘回来的桃子一个一个洗净,头朝上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堆砌煞是好看,像**《西游记》里王母娘娘蟠桃会那样堆放着,我和妹妹就是不敢上前先拿上一个,必须要等到堂屋墙壁上供着的那些“先人”们先吃了,一家人中午一起上桌,才可以吃上又大又红的'百花桃。

 吃中午饭那会儿我家特别热闹,吃着吃着门口就有几个小脑袋探望着,都是闻着母亲炸的“面坨坨”和少有的肉香桃香而来的小伙伴。父亲见我和妹妹不时向外张望,不由得会心一笑,开口叫我喊来外面的伙伴。母亲忙拿来筷子,让小伙伴们坐着一起吃面坨坨,吃鱼,吃桃子,家里添人又添加了过节的氛围和欢乐。

 吃过午饭,母亲就开始鼓捣上午割回的艾蒿和菖蒲,洗去叶片上的泥巴放进一口煮猪食的大铁锅里,熬水给我们两姊妹下午洗澡。我和妹妹饭后都不闲着,和一起吃饱了的小伙伴们在院坝边的橙子树下嬉戏玩耍。

 后来懂事了才得知,给我们小娃儿洗澡当中的艾蒿和菖蒲最为重要,之外还放进了母亲平时采摘的金银花、薄荷草等。母亲把割回来的艾蒿、菖蒲、金银花、薄荷叶,一起放在洗净的大铁锅里,把锅里放满水,再在锅里放些鸡蛋和蒜头,然后就一直把水烧开。一旦烧开的水变成了青绿色,放在里面的鸡蛋也就煮熟了,蒜头也煮烂了。那时我和妹妹都不喜欢吃蒜头,喜欢吃煮熟了的鸡蛋。因为平时的鸡蛋被母亲凑起来卖钱补贴家庭费用开支,只有端午过节这天才能吃到煮鸡蛋。水烧开以后,捞出里面的野草,把水舀到洗澡用的大木盆里,等水温不烫手了,父亲就给我洗澡,母亲给妹妹洗澡。

 待父母给我们洗完澡,还在我们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要绑上一根染红的麻线,一直绑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晚上的相会搭建七彩桥。说实在的,我一直到读初中都不知道这些习俗是怎么由来的,也没有听村上的长辈和父母讲过。只知道那时家家都在这么做。而且我一直奇怪的是那时每年的端午节,我们老家竟没有一家包个粽子,但家家户户却都热热闹闹的。哪怕是农村最忙的时候,也冲淡不了端午这天的气氛。直到我上了高中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节日。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那些儿时的节日习俗,至今还在老家继续保持和传承。而不同的变化,就是粽子在小镇里的超市和场镇的市场比比皆是,那个琳琅满目的粽子让人眼花缭乱,叫卖粽子的吆喝声不绝入耳。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如逢年过节,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气氛还在继续衍生。家乡的那些中年妇女和年轻媳妇至今还一如既往地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到很远的坡地边或山沟里割回艾蒿、菖蒲插在门上,干了用来烧水洗澡、洗脚,增强小娃儿的免疫。

 现在的我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只是还在疑惑红线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可如今的孩子们再也不绑染红的线了,而那些牛郎织女没有喜鹊搭建的七彩桥,又该怎么在七月七相会呢?

 “外公,我把粽子吃完啦!”我如梦初醒,见外孙又向我怀里扑过来,满是幸福的满足。此时,见妻子门市外的市场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仿佛嗅到去年端午节满市场的粽香……

  奇妙的生命往往源自于那美妙的爱情。男人和女人相爱了,他们的爱情,始于一段初恋。他们的初恋,似如一口天然的温泉,那温暖而又洁净的泉水从泉眼里潺潺流出。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但又相对宁静的花烛之夜。帅气的男人和漂亮的女人先是一阵忘我的热吻,接着便又是赤身的紧紧相连。男人和女人的心脏,随着时钟的秒针在快速地跳动着,跳动着……后来在一阵畅汗淋漓的高潮之后,瞬间便又是平息的宁静,宁静得能让人听到嫩芽破土之声,幼苗拔节之声,甚至亦有那花开花落之声。

 不久,女人带着满心的幸福渐渐入睡,她慢慢地走进了梦里。

 在梦中,女人见到了传说之中的美丽的女娲娘娘。那女娲娘娘的头上,戴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那花朵甚是好看。尽管女娲娘娘是人形蛇身,但女人对女娲娘娘毫无一丝的惧意,她居然和女娲娘娘一起一边欢笑着,一边在空中飞舞起来……

 一会儿,女人咯咯咯地笑醒了。女人缓缓地睁开眼睛,此时她才完全明白,原来这只是一场梦,一场无比美妙之梦。

 女人一时根本就掩不住心里的喜悦,用双手使劲地摇醒了身边正在熟睡中的男人。

 男人有些着急,问道:“亲爱的,你怎么啦?”

 女人笑盈盈地回答:“我梦见女娲娘娘啦!”

 “这没什么,只是一场梦而已。”

 “哪里呀!关键是女娲娘娘送给我两个宝贝啦!”

 “啥宝贝?”

 “送给我一个男娃和一个女娃,嘻嘻,嘻嘻……”

 男人看到女人乐得似一朵花儿一样,于是亦跟着女人乐了。紧接着,男人与女人又紧紧相拥。

 一段时日之后,女人在男人的陪同下去了一家医院。在医院里,医生以一贯的微笑,明确地告诉男人和女人:妻子怀孕了,至少已有八周,并且怀的是一对双胞胎。医生的这个信息,再一次让女人笑在嘴里,乐在心里。

 翌日清晨,男人和女人又走进一座红色的庙宇。男人和女人在神像面前先是恭敬地上香,再是恭敬地下跪,最后便是恭敬地磕头。其实,男人和女人以虔诚的信仰文化,来表达他们对正在孕育中的生命有着一个正确的对待——孕育中的生命同样具有绝对的尊贵性。

 当然,孕育中的生命亦绝对存在着极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因为孕育中的生命,此时正在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分裂和生长,让人觉得奇妙异常。女人那隆起的硕大的肚子,似如一片肥沃的土地,任由那奇妙生命吸取丰富的营养;亦似如那辽阔的海洋,任由那欢快的鱼儿尽情地游荡,游荡……

 尽管自然分娩的过程,是一个让女人觉得甚为痛苦的过程,但那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过程。女人实在忍不住了,就“啊啊”的大叫数声,她这是在为自己加油和打气。

 男人同样亦在精神上鼓励着女人,他紧紧的抓住女人的手,他们的手心里全是汗水,汗水凝聚成为汗珠随之向下滴落,再滴落。

 “哇哇!哇哇!”随着两段婴儿的啼哭声,人世间便又降生了两个崭新的小生命——一对鲜活而又健康的男婴和女婴。

 这一对小生命,把手指含在嘴里,嗞嗞嗞地吮吸,眼睛亦正在不停地上下眨动。亲亲的,亲亲的,我们来啦!我们来啦!来自于那热情和皎洁之日月,来自于那晶晶点点之星辰,来自于那浩瀚无限之宇宙。

 甘甜的乳汁从女人两处挺拔的、翠碧的、充满无限生机的山峦之中,缓缓地流出,然后又缓缓地流入到两个小生命的身体里。那甘甜的乳汁,形成一道道白色的线条。那白色的线条,以其巨大无比的惊人之力量,把女人和两个小生命之间牢牢相连,无论怎么分都分不开,无论怎么剪也剪不断。

 其实,女人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女人分娩了小生命,最主要的是女人用她的乳汁能够养活小生命。女人的乳汁亦不仅仅只是代表着乳汁,更是神奇的生命之液。

 亦正是在这神奇之液的带动之下,一晃就是十二年过去了,两个小生命逐渐成长为非常懂事的男孩和女孩。

 懂事的男孩和女孩,他们懂得最深的就是什么叫感恩。孩儿们首先要感恩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孩儿们深深地知道,假若没有父母,那又何来儿女,因为生命不会无缘无故地来,更不会无缘无故地成长。

 孩儿懂得感恩父母,其实也并不是他们自身就具备这个能力,而是亲人与亲人之间的爱,存在着非常极大的魅力。

 在一个天气异常阴沉的下午,空中压满了厚厚的乌黑的云层,云层与云层之间,未有一丝的缝隙。甚至连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空间也是异常狭小,令人觉得甚为闷热和窒息。

 男人和女人,儿子和女儿,此时正在房间里做着他们各自的事情,大人做家务,儿女读书写字,看上去这个四口之家正洋溢着满满的和谐与幸福。

 突然,房间里一阵猛烈地摇晃,先是桌子上的水杯“啪”一声掉到地上,摔得粉碎,随后,挂在墙上的物件也都纷纷掉落。是男人最先醒悟过来,他大叫一声。

 “地震啦!你们都赶快出去!”

 男人几乎在大叫的同时,一边迅速上前,右手抓住女儿的手,左手抓住儿子的手,将他们拉出了平房外面。儿子和女儿被突然发生的一切吓蒙了,他们的脑子里顿时是一片空白。

 男人又立马转身冲进屋里,他这是要救孩子们的母亲出来。这时,平房已经开始倒塌,在扬起的一阵呛鼻的尘灰之中,儿子和女儿看到母亲被推了出来,但是父亲却没有来得及出来,他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埋在废墟之下的男人,其实就是一位无比英勇的战士。战士的职责就是为了保护家人,在关健之时能够勇于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位战士纯碎就是一棵参天之大树,大树曾经是挺拔的屹立,而此时却是轰然的倒下,大树倒下时发出巨大的声音,彻响在整个大地之间,让人震耳欲聋。

 那场地震,带走了那位男人的生命,其实也带走了更多的人的生命。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看上去总是显得那么的脆弱,其实人的生命,在那个时候同时亦彰显得异常强大,因为人们虽然经历了可怕的崩塌和死亡,但人们还要顽强地进行救治和重建。

 女人失去了心爱的男人,她情感上有时感到无比的孤独,在孤独之中,他又感到生活又变得无比的无助。

 但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于是,女人在市里找了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酒店的厨房里做杂工。工作虽然辛苦,薪酬也不算太高,但女人觉得还是很满意。

 酒店的厨师长,是一个长了一脸横肉的又丑又胖的男人,他知道女人没有男人之后,便对女人心生歹意。

 一次,厨房里就只有厨师长和女人两个人,先是厨师长对女人说道:“大妹子,你的工作挺辛苦的。”

 女人正在忙着切菜,抬头看了一下厨师长,说道:“人总是要劳动的,辛苦一点不打紧。”

 “干脆我给你安排一个工作,不但轻松而且收入又高。”

 “啥工作?”

 “做我的情妇。”

 女人一下子变得不悦,骂道:“真是无耻下流,你滚吧!”

 厨师长色态全露,嘻皮笑脸地凑近女人,居然欲动手动脚。

 女人扬起手中菜刀,朝着厨师长晃了两下,说道:“你敢,小心我剁了你那双臭手。”

 厨师长盯着女人手中锋利的菜刀,吓得有些哆嗦,迅速地走开了。

 那个厨师长知晓了女人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骚扰女人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说是厨师长在医院里突然查出得了癌症,并且还是晚期,看样子此人真的是活得快要到头了。后来,因女人肯干又肯学,她也当上了厨师长。再后来,女人竟然坐上了酒店总经理之位。

 在若干年之后,女人的'儿子和女儿都相继成了家,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爱人,亦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孩子。其实,生命不但非常奇妙,亦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性,人虽然存在着生老与病死,但是却活了一代又一代,一代又一代,生生永不息。

 渐渐地,女人也成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妪。老妪一直不主张和儿女们一起居住,始终坚持独居。老妪根本不想打扰儿女们的家庭与生活,因为她觉得儿女们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只要儿女们幸福,老妪她就会觉得自己亦是非常的幸福。

 光阴荏苒,老妪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了,在某一天的日落之时,老妪突然感觉到自己一阵阵头昏目眩,她心里有着一种预感。老妪坐在沙发上,缓慢地拨通了儿子和女儿的电话,叫他们都回来。

 儿子和女儿很快都差不多同时回来了。老妪说她要泡个澡,便吩咐儿女在浴池里放好热水,并叮嘱在热水里还要放一些艾叶。于是,儿子先把热水放好,女儿再在热水里放上足够的艾叶。

 儿子和女儿一起,左右各一个把老妪搀扶到浴池跟前,女儿说道:“妈,我帮你吧!”

 老妪轻轻地摇摇头,说道:“你们都出去吧!我自己能行。”

 儿子和女儿都退出浴室,然后把门轻轻地拉上,两人又静静地守在门外。其实儿女们都非常了解自己的母亲,虽然他们都是母亲最亲的人,但是母亲却坚持自己泡澡,母亲是为了守住属于她自己的最后的那一份尊严。

 在浴室里,老妪艰难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又吃力的进了浴池,然后用颤抖的双手抓起热水中的艾叶,认真且努力的擦拭着自己的身体……许久,老妪感觉自己差不多了,于是又非常吃力的出了浴池,又甚为艰难的穿上了一身干净如新的衣服。

 最后,老妪便对着浴室门的方向缓缓地喊道:“好——啦!”

 一直都守在门外的儿子和女儿应声开门,然后又左右各一个搀扶着老妪。此时,老妪又缓缓说道:“我——想——睡觉。”

 儿子和女儿把老妪扶到床上,让她轻轻的躺下,然后认真地给老妪盖上被子。

 干干净净的,浑身散发着阵阵艾香的老妪静静地躺着。慢慢地,慢慢地,老妪闭上了她的眼睛,但是她的眼睛,再也没有在儿女们面前睁开来。老妪把她生命的尊贵留在了人间,最后却带着仅属于她生命的尊严离人间而去。渐渐地,渐渐地,老妪化做一阵连肉眼凡胎都看不见的烟云,向远方飘去,亦飘向了那热情和皎洁之日月,那晶晶点点之星辰,那浩瀚无限之宇宙。

 这一回,老妪又终于见到了她的男人,那位非常年轻而又帅气的男人。突然,老妪亦变得非常的年轻漂亮,就像她和她的男人初恋时的模样。男人和女人一起,手牵着手,一边在空中飞舞着,又一边欢笑着,那一阵阵欢笑声,在那漫无边际的空间里,来回地飘荡着,飘荡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01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