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散文:何处垂杨曾系马

优美散文:何处垂杨曾系马,第1张

 仲夏之夜,清而不长。华灯夜搏之后,暑气消却大半,惟水沉香雾依旧氤氲缭绕。垂帘对晚,如斯景致最合浪迹天涯之人凭窗独倚,举杯邀月,而后朦胧入梦。梦里有花月春风,有水袖红裳。太白半醉,犹道名花倾国两相欢。有道是:世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

 然,浪子亦有寂寞,有离忧。酒祓清愁,却不解寂寞。“且竟今宵毋病酒,但凭往事慰寂寥”。值此静夜,如许深沉的太息来自一轩再萧疏不过的庭院。

 窗外梧桐静伫,窗内孤灯如豆,男子援案而坐。案上有一方苏绣,宝蓝底,五彩斑斓的丝线纵横相错,若女子寸寸相思缠绕。红梅墨竹交染的缎面,一对鹊儿比翼双飞。零星点点,分不清是酒渍,还是泪痕。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横塘,传说中烟水如织的所在,有他永恒的牵挂。

 初秋才近,江南草木尚繁华,一骑南来,邂逅相遇。时光穿不断,仿佛停驻在那个孟秋午后。吴侬软语醉情怀,可惜许,过客匆匆,谁也许不起海枯石烂的承诺。女子蕙质兰心,知他天地不拘之性。放他一骑绝尘北去,杨柳轻轻折,凝噎无语,珠泪盈盈。

 男子对纤罗,思往事。想那日于溪边濯清流而浣纱的纤纤女子,终是念他的罢!爱恨痴嗔,牵来无尽悲欢离合。卞梁城的东风吹开了火树银花,也吹醒了他的凌云梦。当日是谁高歌自诩心骛八极,剑吼西风是谁欲骋才学以横流沧海,志凌昆仑如今却是流年逝水竟何成!即便朱颜久隔音如旧,于他,也应无颜以见了罢!

 银笺漫展,谁赋陈思凌素卷。指染云烟,笔底氤氲玉影翩。

 清宵半剩,弦月牵回千里梦。梦觉魂销,一夜西风瘦沈腰。

 去岁此时,一调《减字木兰花》能教女子喜不自胜,心花无涯,而今却是提笔无字。非关情淡,直是人心已不复纯粹如初。彼时,男子于未来满是憧憬,便连刻骨铭心的思念亦是这般轻盈。缘他坚信相思无尽,相守有期。岁月静好,忘却了急景凋颜。青春与时间的局,豪赌一把压永远王孙不归,教奴奴如何留住这薄如蝉翼的华年!

 没奈何,天缘浅甚,有幽恨重重,更与何人说万千心事仗酒浇而已。买醉趁年华,只今惯是偎红倚翠,心已渐次麻木!江南,梦里江南,却是回不去了……

 谁令骑马客京华初入卞梁,雕鞍白马,顾盼足风流。到如今,锦年暗换,心如秋叶惯漂泊。男子早已记不得何处垂杨曾系马,却还记得绿杨影里,女子美目流盼的如花笑靥。然,江南,梦里江南,却是回不去了……

  本文是散文栏目为您提供的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喜欢请收藏本站,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作者:胡应麟

诗名:邓远游以浦阳改剧槜李孟秋有事棘垣不佞邂逅湖上二律志喜 其二

朝代:明

全文:

片月燕台万户悬,芳尊何地不留连。

飞扬碣石论交夜,潦倒临邛作客年。

大邑桐阴流廨宇,重湖花色媚楼船。

遥怜客岁青灯下,达曙狂歌玳瑁筵。

是《剑侠情缘网络版三》中的一个NPC 是藏剑山庄的叶英,叶孟秋长子,他二十余岁便得其父放心交予藏剑山庄,第三次藏剑大会以掌中剑独斗明教法王,令藏剑声名愈加显赫。是藏剑山庄第二代庄主亦是现任庄主。

以下是详细介绍:

叶英自幼沉默少言,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叶英初学叶家四季剑法之时,木讷已极,叶孟秋传完一套剑式之后,叶英往往用不全一招,即使用出也是完全不成章法,次子叶晖又天生不喜习剑,此事实令叶孟秋懊恼无比。长子承位本是天经地义,叶孟秋只觉藏剑山庄后继无人,以自己如此天资才华,怎生出如此笨拙的儿子来,他大怒之下往往无法自持,对叶英时常责骂,恼怒之下禁食罚跪是平常之事,叶晖看在眼中,心觉不忍,每每私下将食水送与被罚的大哥。

但最奇之事,却是叶英逆来顺受,从不曾回嘴。他凡事不向人言,整日所思之事谁也不知,叶晖送来食水,他拿来便吃,面上一丝委屈也不曾显露,相形之下,叶晖时时为大哥担惊受怕,却似每日遭罪的是他一般。

岁月荏苒,叶英独居剑冢,每日手中持剑,只是静观寒暑枯荣,却从来不曾施展一式,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藏剑山庄举办第二次名剑大会,公孙大娘作为上届得主做客箫音阁。她闲来漫步,路遇抱剑观花的叶英,次日闲谈间便有言对叶孟秋道:“叶氏一脉,果然人材辈出,先有庄主大才,兴盛藏剑,昨日偶观令公子进境,已达道剑境界,实乃后生可畏!”,叶孟秋闻言惊喜莫名,原来叶英八岁习剑那年,叶孟秋施展之武技,他已然刹那间记下,并于心中思量,正因叶英心思太快,父亲要他发招,他运剑之时一剑刺出,敌手反击,己身如何应对之术尽数想到,他初学剑术所学本少,但心思所达却正合剑道至理。此后他独居剑冢,六载时光,却是尽数放在剑上了。时座中尚有他人在侧,叶大公子剑技得公孙大娘盛赞之事颇在江湖之上流传了一段时日,不过其后数年,叶英从未在江湖上显露声名,直到开元十六年(公元729年),待第三次名剑大会上,叶英战败明教法王,众人才知这青年剑法之高,早已卓成大家。

枫华谷之战后,叶英深感天下风云变幻,再非藏剑手中实力所能掌控,为求不为乱世激流波及,决意闭关领悟无上心剑,以增藏剑自保之力。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叶英闭关修剑,出关之时,却已双目失明…

 崔浩,北魏大臣。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他的七世祖崔林,三国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 崔浩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他博览经史,善于书法,兼通阴阳术数。处理政务主张先修人事,次尽地利,后观天时。明元帝时,崔浩从北魏游牧民族初入中原的情况出发,劝阻了迁都南下的计划。

  他又认为拓跋氏不立太子的传统不利于政治上的安定,故建议明元帝立长子拓跋焘(即魏太武帝)为副主,从此册立太子成为北魏的一项制度。太武帝时,他三次力排众议,主张攻灭赫连夏(427年),提出主动出击柔然(429年),攻灭北凉沮渠氏(439年)。战事结束,北魏大胜。柔然的大溃败和夏的覆亡,使北魏得以解除西北境民族对自身政治及军事的威胁。至于北凉沮渠氏的灭亡,则使北魏得以打通西域商道,并从河西输入遗存的中原文化,有利于北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崔浩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者皆为士族。崔家世奉道教,崔浩也信道甚笃,师事寇谦之,对于太武帝废佛起了促成作用。后因国史之狱崔浩被太武帝所杀。

3 政治理想

  《魏书‧卢玄传》记载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卢玄曾经劝他“宜其三思”可是崔浩的态度是“虽无异言,竟不纳。”点明了崔浩的死因。从社会阶级去解释崔浩,会发现他代表的是北方的士族,他的思想也是北方士族的思想,《魏书‧崔浩传》提到崔浩“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性不好老庄之书。”这是东汉以来儒家大族的传统,后面又谓崔浩“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其中“五等”即是儒家士族的理想,《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记载:“相国晋王奏复五等爵。”可见得崔浩与司马氏的理想相符。

  崔浩选士是家世与人伦并进,在他心目中,能具备高官及儒学二条件之姓族,才是他理想的一等门第,透过选士,最终目的就是复兴儒家的五等爵制。《北史‧李䜣》提到选助教时,崔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他不选李䜣是因为他出自范阳李氏,非高门大族,反观之,李敷出自赵郡李氏,卢度世出自范阳卢氏,皆出自高门。

4 崔浩之死

  在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崔浩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笃通道教,主张废佛。北魏太武帝由此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当时「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朝野间怨声载道。

  掌权后,企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在神麚三年(431年)九月时,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卢玄劝阻他说:“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有几人!宜加三思”。但崔浩不从,从而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

  但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

  

  崔浩才华出众,见识过人,在道武、明元、太武三朝都竭尽心力,为拓跋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立下大功。在残忍暴戾的北魏皇帝面前,他处处谨慎小心。他工于书法,经常为别人书见<急就章>,书写时故意把文中的“冯汉强”的“汉”字改换成拓跋国号的“代”字,“以示不敢犯国,其谨也如此”。所以,明元、太武帝越来越宠爱和信任他。但是,当时鲜卑贵族的势力还非常强大,他们不能容忍汉人大族来分享权力,同自己平起平坐。对于皇帝宠信的汉人,他们偏偏要加以排挤打击。崔浩是当时最受皇帝宠信和地位最高的汉人,自然成了鲜卑贵族排挤打击的主要目标。而崔浩对鲜卑贵族也不客气,在讨论军国大计时,与他们分庭抗礼,有时说话还很尖刻;他还企图恢复汉人门阀士族的社会地位,“大欲整齐人伦,分明姓族”。表弟卢玄劝阻他说:“创立制度、建立事业,都各有其时,乐意去做的能有几人!应当三思而后行。”崔浩不从,便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儿给王慧龙,王氏是太原大族,世代遗传“齇鼻”,即大酒糟鼻子,在江东被称为“齇王”。崔浩见王慧龙时,一看到他的齇鼻,就说:“的确是王家男儿,真是贵种!”又多次对朝中的鲜卑诸公称赞他长得俊美。司徒长孙嵩听了大不高兴,就向太武帝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叹服南人,是“有讪鄙国化之意”。太武帝大怒,把崔浩传来训斥,崔浩脱帽叩头,自责了一番才得到宽恕。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曾经一次就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起家为郡守。太子对崔浩说:“先前征召的人士,也都是州郡上乘之选,任职已久,他们的勤劳尚未得到应有的酬答,应该先补为郡守县令,而刚刚征召的人士则应该先代替他们担任郎吏。况且郡守县令治理民众,必须任用有经验的人。”崔浩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士派出去任职。当时,中书侍郎高允知道后说:“崔公恐怕不能幸免了!” 事情的结局竟然被高允不幸而言中。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他在给崔浩的诏书中说:

  即位之初,不遑宁处,扬威朔裔,扫定赫连。逮于神,始命史职注集前功,以成一代之典。自尔己来,戎旗仍举,秦陇克定,徐兖无尘,平逋寇子龙川,讨孽竖于凉城。岂朕一人获济于此,赖宗庙之灵,群公卿士宣力之效也。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言为世范,大小之任,望君存之。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从实录。

  在续修国史中,《太祖纪》仍用早年邓渊旧作,《先帝纪》和<今上纪>主要是高允手笔,崔浩作为主编,“综务处多,总裁而已”。崔浩“不长属文”,亲自动笔不多,但还是对全书做了“损益褒贬,折中润色”的工作。这部续修的国史命名为<国记>。

  《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很快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不加避讳;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纷纷。鲜卑贵族看到后,非常气愤,争相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大怒,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六月,崔浩被杀。当他被囚在槛车中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宋人刘攽等说:“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他们指出鲜卑贵族与赵魏大族的矛盾,是颇有见地的,而立有大功,本深受太武帝宠信的崔浩被诛正是这种矛盾的牺牲品,国史之狱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5 后世点评

  崔浩作为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崔浩才艺通博,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魏书·崔浩列传》)

  崔浩的才干与权力,引起了执政的北方贵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与谮毁,以修史宣杨“国恶”的罪名被灭九族。

6 轶事典故

61 讨论诸葛亮

  崔浩与毛修之交好,常常与他共同论说。讨论时,谈到陈寿《三国志》作者有古代良史风范,其所著述,文义典正,都是扬于王廷的文字,虽微却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还没有超过陈寿的。

  毛修之说:“我过去在蜀地,听长老说,陈寿曾任诸葛亮门下书佐,被诸葛鞭挞百下,所以他论诸葛武侯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崔浩于是与他论说道:“承祚评述诸葛亮的时候,是有故意过美之誉,按查诸葛亮的行迹,不是不相符,不是夹带私恨。为什么这样说呢?诸葛亮任刘备的丞相,正当九州鼎沸之际,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合欢,却不能与曹氏争夺天下,舍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1]刘璋,伪连孙氏,据守穷困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这是下策了。诸葛亮可与赵他为偶,而拿他与管仲、萧何相比,不也是言过其实?说陈寿贬抑诸葛亮并未失实。况且诸葛亮既然据有蜀地,依山势险固,不达时宜,不量势力。严威酷法,控制蜀人;矜才负能,意气矫举。想以边夷之众与上国抗衡。出兵陇右,再攻祁山,又攻陈仓,疏漏迟缓失去时机,大败而返;后入秦川,不再攻城,要求野战。魏兵知其意图,闭垒坚守,以不战使诸葛服。诸葛智穷势尽之后,郁愤攻心,发病而死。由此说来,哪能与古代善战将帅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做法相比呢?”毛修之认为崔浩说的很有道理。

落款位置没有固定格式,也无绝对的位置,它是与正文互为关联的。落款的内容视情形可长可短,但字体不能大小悬殊,要有相应比例。

  题款所用字体按照传统惯例,原则上遵守“今 不越古”、“动不越静”的规矩。一般来说,如以大小篆为正文者,落款就用隶书、章草书写;以隶书、魏碑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楷、草书书写;以楷书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书、楷书书写。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双款:款式不仅有单双之分,也有上下之别。双款,就是在右上位置书写赠送对象,在左下位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内容。如对联,则须将上款写在右联的右上方,下款落大左联的左下方,以示礼貌谦逊。书法作品的题款一般不用俗称而用别称(也叫雅称),如:“书于二OO二年”是俗称,应该为“书于壬午年”。

  (一)、上款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

  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称呼+谦词

  (1)写给长辈: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是款的题法一般称××同志,××先生,××方家,××女士,××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翁。

  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

  如:世耐先生清赏、宝星方家正

  (2)写给同辈:

  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同志,××书友,××仁兄,××同窗,××大兄××贤弟,××小妹,××学友等。这里应当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大姐,××二哥等。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如:

  长生书友惠存 剑明贤弟雅属

  (3)写给晚辈:

  写给晚辈的书法,上款可题××学生,××贤契,××贤侄,××爱孙,××爱女等。如:丽珍侄女铭记

  (4)正文出处:作品的正文有诗词、文句、格言、警句等,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在题款时应这样写:王勃滕王阁序句 杜甫诗客至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略正文出处题款。

  (二)、下款

  下款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姓名(号字)+谦词

  (1)时间

  ①、年份的别称

  年份的别称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先后顺序搭配组成的,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60年才轮到一个“甲子年”,如2002年是壬午年,2003年就是癸未年,2004年就是甲申年,以此类推。

  ②、季节的别称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暮冬、九冬、暮冬、中冬

  ③、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初春、开岁、芳岁

  二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月:孟夏、槐月、麦月、麦秋、清月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清和月

  六月:季夏、暮夏、荷月、暑月 、溽暑

  七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

  十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月

  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称下浣。

  如:甲子年桂月上浣。

  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如:一九八五年六月,

  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

  (2)、地点:

  题款时如落书写地点,用雅称而不用俗称,如:书于北京西城肉食店,这类属于俗称地点。但是,如题于早春堂,书于鸿宾楼等到是可以的。

  (3)、署名:

  署名时可以写姓名全称,也可以只写名不写姓,或题字与号。如:袁闽书,文笔轩主人书

  (4)、谦词:

  写给长者、专家的作品在姓名之后可以加上书奉,奉书,敬书,恭录等谦词。所书作品内容是伟大,领袖的名句或名作,在姓名之后可加敬录、敬书等谦词。

  下款的完整题法应是:“壬午年孟夏下浣文笔轩袁闽书”。正文是甲骨、钟鼎、汉隶的古文字,题款最好用行楷或楷书。不宜用正文的字体或狂草,如果正文是楷书、行草或狂草,那么题款时的字体最好是用行书。题款字体应小于正文,以便协调一致。

  (三)、印章

  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别看这一小块红,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1)、印章的分类

  ①、引首章(随形章、闲章):这是印在作品右上方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选型顺势成章,所以引首章不宜是在大方形章。说它是闲章,真是闲而不闲,这方小章的内容都应与正文浑然一体,人家结婚你赠横“美意延年”,盖引首章“苦中乐”就文不对章了。引首章还包括如下几个内容:(1)年号章甲子、乙丑、丙寅、一九八五年等。

  ②、月号章:荷月、谷雨、盛夏等

  ③、斋号章:墨人居、馨印斋、文笔轩。

  ④、雅趣章:这类引首章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多准备几方,如:乐而康、苦中乐、天地心、墨趣、神功、写我心、墨乐、勤奋、苦功、治学、酒中仙、清趣、师古不泥、勤笔补拙、心画、精勤、百寿、福寿、百能而后、墨香、梦笔生花、观远、江山如画、悟法。

  ⑤、腰章:长的条幅右上只盖一方引首章显得中间空太多,可以加腰章。内容多半为书写者的籍贯或属性的肖印。腰章比引首章还要小些,一般是小园。小长,小方形。

  ⑥、名章: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的名章最好不盖两个朱文或白文章,要盖两方印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位,两章大小不宜悬殊。印章使用:印章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与题款字体的大小匹配,印不宜与示字相等,更不能小于款字,要略大于款字。同时,印章不能盖得过多,应求“惜红如金”。由于红印在黑白当中异常触目,如用得恰当,促使作品锦上添花;倘若滥竽充数,也会变成画蛇添足。

  (2)、书法使用印章应注意几点:

  ①、一幅作品用印之后,即表示全盘结束,不能像签发文件那样,再补写上时间地点等字句;

  ②、落款名章及其它闲章,不能像更正图章那样,盖在书写的字上;

  ③、要用篆书印章,不能以隶书或者楷书的印章来代替;

  ④、要用书画印泥,不能用会计的红印油,以免作品渗透浮油。

  书法作品的幅式和款式样是多样的,只要留心多看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并一些新的章法与款式记下来,反复临写,到创作时便得心应手了。

所以说,崔浩是人名书为写意

一般落款的格式为:书写的内容+作者姓名+书写时间,书写时间一般是农历的年份加月份,月份用别称。

比如写李白的诗《将进酒》,书写的人叫张三,现在是乙未年(羊年),农历七月,落款可以写成:李白诗将进酒张三书于乙未年孟秋。或者:李白诗将进酒张三于乙未年孟秋书。或者简便一些,直接写:张三书于乙未年孟秋。

附农历月份的别称供参考。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

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10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