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北魏大臣。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他的七世祖崔林,三国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 崔浩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他博览经史,善于书法,兼通阴阳术数。处理政务主张先修人事,次尽地利,后观天时。明元帝时,崔浩从北魏游牧民族初入中原的情况出发,劝阻了迁都南下的计划。
他又认为拓跋氏不立太子的传统不利于政治上的安定,故建议明元帝立长子拓跋焘(即魏太武帝)为副主,从此册立太子成为北魏的一项制度。太武帝时,他三次力排众议,主张攻灭赫连夏(427年),提出主动出击柔然(429年),攻灭北凉沮渠氏(439年)。战事结束,北魏大胜。柔然的大溃败和夏的覆亡,使北魏得以解除西北境民族对自身政治及军事的威胁。至于北凉沮渠氏的灭亡,则使北魏得以打通西域商道,并从河西输入遗存的中原文化,有利于北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崔浩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者皆为士族。崔家世奉道教,崔浩也信道甚笃,师事寇谦之,对于太武帝废佛起了促成作用。后因国史之狱崔浩被太武帝所杀。
3 政治理想
《魏书‧卢玄传》记载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卢玄曾经劝他“宜其三思”可是崔浩的态度是“虽无异言,竟不纳。”点明了崔浩的死因。从社会阶级去解释崔浩,会发现他代表的是北方的士族,他的思想也是北方士族的思想,《魏书‧崔浩传》提到崔浩“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性不好老庄之书。”这是东汉以来儒家大族的传统,后面又谓崔浩“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其中“五等”即是儒家士族的理想,《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记载:“相国晋王奏复五等爵。”可见得崔浩与司马氏的理想相符。
崔浩选士是家世与人伦并进,在他心目中,能具备高官及儒学二条件之姓族,才是他理想的一等门第,透过选士,最终目的就是复兴儒家的五等爵制。《北史‧李䜣》提到选助教时,崔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他不选李䜣是因为他出自范阳李氏,非高门大族,反观之,李敷出自赵郡李氏,卢度世出自范阳卢氏,皆出自高门。
4 崔浩之死
在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崔浩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笃通道教,主张废佛。北魏太武帝由此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当时「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朝野间怨声载道。
掌权后,企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在神麚三年(431年)九月时,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卢玄劝阻他说:“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有几人!宜加三思”。但崔浩不从,从而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
但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
崔浩才华出众,见识过人,在道武、明元、太武三朝都竭尽心力,为拓跋氏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立下大功。在残忍暴戾的北魏皇帝面前,他处处谨慎小心。他工于书法,经常为别人书见<急就章>,书写时故意把文中的“冯汉强”的“汉”字改换成拓跋国号的“代”字,“以示不敢犯国,其谨也如此”。所以,明元、太武帝越来越宠爱和信任他。但是,当时鲜卑贵族的势力还非常强大,他们不能容忍汉人大族来分享权力,同自己平起平坐。对于皇帝宠信的汉人,他们偏偏要加以排挤打击。崔浩是当时最受皇帝宠信和地位最高的汉人,自然成了鲜卑贵族排挤打击的主要目标。而崔浩对鲜卑贵族也不客气,在讨论军国大计时,与他们分庭抗礼,有时说话还很尖刻;他还企图恢复汉人门阀士族的社会地位,“大欲整齐人伦,分明姓族”。表弟卢玄劝阻他说:“创立制度、建立事业,都各有其时,乐意去做的能有几人!应当三思而后行。”崔浩不从,便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儿给王慧龙,王氏是太原大族,世代遗传“齇鼻”,即大酒糟鼻子,在江东被称为“齇王”。崔浩见王慧龙时,一看到他的齇鼻,就说:“的确是王家男儿,真是贵种!”又多次对朝中的鲜卑诸公称赞他长得俊美。司徒长孙嵩听了大不高兴,就向太武帝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叹服南人,是“有讪鄙国化之意”。太武帝大怒,把崔浩传来训斥,崔浩脱帽叩头,自责了一番才得到宽恕。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曾经一次就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起家为郡守。太子对崔浩说:“先前征召的人士,也都是州郡上乘之选,任职已久,他们的勤劳尚未得到应有的酬答,应该先补为郡守县令,而刚刚征召的人士则应该先代替他们担任郎吏。况且郡守县令治理民众,必须任用有经验的人。”崔浩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士派出去任职。当时,中书侍郎高允知道后说:“崔公恐怕不能幸免了!” 事情的结局竟然被高允不幸而言中。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他在给崔浩的诏书中说:
即位之初,不遑宁处,扬威朔裔,扫定赫连。逮于神,始命史职注集前功,以成一代之典。自尔己来,戎旗仍举,秦陇克定,徐兖无尘,平逋寇子龙川,讨孽竖于凉城。岂朕一人获济于此,赖宗庙之灵,群公卿士宣力之效也。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言为世范,大小之任,望君存之。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从实录。
在续修国史中,《太祖纪》仍用早年邓渊旧作,《先帝纪》和<今上纪>主要是高允手笔,崔浩作为主编,“综务处多,总裁而已”。崔浩“不长属文”,亲自动笔不多,但还是对全书做了“损益褒贬,折中润色”的工作。这部续修的国史命名为<国记>。
《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很快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不加避讳;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纷纷。鲜卑贵族看到后,非常气愤,争相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大怒,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六月,崔浩被杀。当他被囚在槛车中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宋人刘攽等说:“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他们指出鲜卑贵族与赵魏大族的矛盾,是颇有见地的,而立有大功,本深受太武帝宠信的崔浩被诛正是这种矛盾的牺牲品,国史之狱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5 后世点评
崔浩作为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崔浩才艺通博,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魏书·崔浩列传》)
崔浩的才干与权力,引起了执政的北方贵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与谮毁,以修史宣杨“国恶”的罪名被灭九族。
6 轶事典故
61 讨论诸葛亮
崔浩与毛修之交好,常常与他共同论说。讨论时,谈到陈寿《三国志》作者有古代良史风范,其所著述,文义典正,都是扬于王廷的文字,虽微却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还没有超过陈寿的。
毛修之说:“我过去在蜀地,听长老说,陈寿曾任诸葛亮门下书佐,被诸葛鞭挞百下,所以他论诸葛武侯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崔浩于是与他论说道:“承祚评述诸葛亮的时候,是有故意过美之誉,按查诸葛亮的行迹,不是不相符,不是夹带私恨。为什么这样说呢?诸葛亮任刘备的丞相,正当九州鼎沸之际,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合欢,却不能与曹氏争夺天下,舍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1]刘璋,伪连孙氏,据守穷困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这是下策了。诸葛亮可与赵他为偶,而拿他与管仲、萧何相比,不也是言过其实?说陈寿贬抑诸葛亮并未失实。况且诸葛亮既然据有蜀地,依山势险固,不达时宜,不量势力。严威酷法,控制蜀人;矜才负能,意气矫举。想以边夷之众与上国抗衡。出兵陇右,再攻祁山,又攻陈仓,疏漏迟缓失去时机,大败而返;后入秦川,不再攻城,要求野战。魏兵知其意图,闭垒坚守,以不战使诸葛服。诸葛智穷势尽之后,郁愤攻心,发病而死。由此说来,哪能与古代善战将帅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做法相比呢?”毛修之认为崔浩说的很有道理。
落款位置没有固定格式,也无绝对的位置,它是与正文互为关联的。落款的内容视情形可长可短,但字体不能大小悬殊,要有相应比例。
题款所用字体按照传统惯例,原则上遵守“今 不越古”、“动不越静”的规矩。一般来说,如以大小篆为正文者,落款就用隶书、章草书写;以隶书、魏碑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楷、草书书写;以楷书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书、楷书书写。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双款:款式不仅有单双之分,也有上下之别。双款,就是在右上位置书写赠送对象,在左下位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内容。如对联,则须将上款写在右联的右上方,下款落大左联的左下方,以示礼貌谦逊。书法作品的题款一般不用俗称而用别称(也叫雅称),如:“书于二OO二年”是俗称,应该为“书于壬午年”。
(一)、上款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
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称呼+谦词
(1)写给长辈: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是款的题法一般称××同志,××先生,××方家,××女士,××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翁。
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
如:世耐先生清赏、宝星方家正
(2)写给同辈:
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同志,××书友,××仁兄,××同窗,××大兄××贤弟,××小妹,××学友等。这里应当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大姐,××二哥等。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如:
长生书友惠存 剑明贤弟雅属
(3)写给晚辈:
写给晚辈的书法,上款可题××学生,××贤契,××贤侄,××爱孙,××爱女等。如:丽珍侄女铭记
(4)正文出处:作品的正文有诗词、文句、格言、警句等,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在题款时应这样写:王勃滕王阁序句 杜甫诗客至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略正文出处题款。
(二)、下款
下款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姓名(号字)+谦词
(1)时间
①、年份的别称
年份的别称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先后顺序搭配组成的,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60年才轮到一个“甲子年”,如2002年是壬午年,2003年就是癸未年,2004年就是甲申年,以此类推。
②、季节的别称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暮冬、九冬、暮冬、中冬
③、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初春、开岁、芳岁
二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月:孟夏、槐月、麦月、麦秋、清月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清和月
六月:季夏、暮夏、荷月、暑月 、溽暑
七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
十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月
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称下浣。
如:甲子年桂月上浣。
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如:一九八五年六月,
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
(2)、地点:
题款时如落书写地点,用雅称而不用俗称,如:书于北京西城肉食店,这类属于俗称地点。但是,如题于早春堂,书于鸿宾楼等到是可以的。
(3)、署名:
署名时可以写姓名全称,也可以只写名不写姓,或题字与号。如:袁闽书,文笔轩主人书
(4)、谦词:
写给长者、专家的作品在姓名之后可以加上书奉,奉书,敬书,恭录等谦词。所书作品内容是伟大,领袖的名句或名作,在姓名之后可加敬录、敬书等谦词。
下款的完整题法应是:“壬午年孟夏下浣文笔轩袁闽书”。正文是甲骨、钟鼎、汉隶的古文字,题款最好用行楷或楷书。不宜用正文的字体或狂草,如果正文是楷书、行草或狂草,那么题款时的字体最好是用行书。题款字体应小于正文,以便协调一致。
(三)、印章
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别看这一小块红,真有画龙点睛之妙。
(1)、印章的分类
①、引首章(随形章、闲章):这是印在作品右上方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选型顺势成章,所以引首章不宜是在大方形章。说它是闲章,真是闲而不闲,这方小章的内容都应与正文浑然一体,人家结婚你赠横“美意延年”,盖引首章“苦中乐”就文不对章了。引首章还包括如下几个内容:(1)年号章甲子、乙丑、丙寅、一九八五年等。
②、月号章:荷月、谷雨、盛夏等
③、斋号章:墨人居、馨印斋、文笔轩。
④、雅趣章:这类引首章的内容非常广泛,应当多准备几方,如:乐而康、苦中乐、天地心、墨趣、神功、写我心、墨乐、勤奋、苦功、治学、酒中仙、清趣、师古不泥、勤笔补拙、心画、精勤、百寿、福寿、百能而后、墨香、梦笔生花、观远、江山如画、悟法。
⑤、腰章:长的条幅右上只盖一方引首章显得中间空太多,可以加腰章。内容多半为书写者的籍贯或属性的肖印。腰章比引首章还要小些,一般是小园。小长,小方形。
⑥、名章: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的名章最好不盖两个朱文或白文章,要盖两方印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位,两章大小不宜悬殊。印章使用:印章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与题款字体的大小匹配,印不宜与示字相等,更不能小于款字,要略大于款字。同时,印章不能盖得过多,应求“惜红如金”。由于红印在黑白当中异常触目,如用得恰当,促使作品锦上添花;倘若滥竽充数,也会变成画蛇添足。
(2)、书法使用印章应注意几点:
①、一幅作品用印之后,即表示全盘结束,不能像签发文件那样,再补写上时间地点等字句;
②、落款名章及其它闲章,不能像更正图章那样,盖在书写的字上;
③、要用篆书印章,不能以隶书或者楷书的印章来代替;
④、要用书画印泥,不能用会计的红印油,以免作品渗透浮油。
书法作品的幅式和款式样是多样的,只要留心多看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并一些新的章法与款式记下来,反复临写,到创作时便得心应手了。
所以说,崔浩是人名书为写意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一生所写的诗不计其数,但被保留下来的约有1500首。至于杜甫一生写了多少诗,谁也不清楚,但老街感觉杜甫可能更注重质量而非产量。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1 牡丹与芍药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为您翻译如下: 北京城花木的茂盛,要数丰台芍药名满天下。
旧传扬州刘贡老人记录了三十一个品种,孔常老人记录了三十三个品种,王通老人记录了三十九个品种,也说得上是瑰丽的景象了。而今扬州遗留的品种绝少,京师丰台却不同,到抄四月间,连畦接畛,挑担买卖鲜花的一天达万余枝。
游览的人,车马相望,络绎不绝。可惜没有有心人将其画成图谱。
如宫锦红、醉仙颜、白玉带、醉杨妃等品种,即便是著名的重楼牡丹也难与之相比。 据考证丰台本没有“台”。
金朝时郊台是在南城外,丰宜门是金朝的南门。丰台很可能是拜郊台,因门叫做“丰宜”,所以视作“丰台”来称呼罢了。
现今知的右安门外十里草桥,唐时有座万福寺,寺废了桥还存在。明朝天启年间,在北面建了碧霞元君庙,土地紧挨泉水适宜种花,住在这里的人以种花为业。
冬天就生暖棚保暖,十月中旬牡丹已供应皇宫了。草桥离丰台十里,路途中间有很多亭、馆。
如元代右丞相廉希宪建的别墅万柳堂,赵参谋的匏瓜亭,栗院使的玩芳亭,起码站在草桥可以遥望,遗憾的是已经找不到确切的地道点。
2 文言文《南史陶弘景传》翻译陶弘景(公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
当初他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自己怀中飞出,又看见两个天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家里,随后就怀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龙却是没有尾巴的,自己独自飞上天去了。
据说这预兆了后来陶弘景终身不娶、没有子嗣。 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
他在六岁时就能理解自己读的书,并能撰写文章。七岁时读了《孝经》、《毛诗》(即《诗经》)、《论语》等几万字的书籍。
后来,在他十岁的时候,有一位,同乡得到一本晋代人葛洪写的《神仙传》。他看到里面关于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后,便感叹地说:“读了这本书,便使人产生壮志凌云的胸怀,有修仙学道的志气。”
于是他不分昼夜地研究、探寻这本书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学道、长生久视的志向。他曾经对人说:“仰望青天白云和太阳,就不觉得象原来那样遥远不可及了。”
长大成人后,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仪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开阔,耳朵长而形体精致。他读了一万多卷书,善于弹琴和下棋,精于草书和隶书的书法。
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齐高帝作相国。他当时才二十多岁,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后来又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可定期参加朝会)。
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
陶弘景本来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
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并赐送他成束的绢帛作为礼物。
到他离开的时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虏亭来为他饯行,张设了许多帷帐,为他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去那里的车马太多,互相拥挤,堵塞了道路。
人们说这是自宋、齐两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觉得他非常荣耀。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今江苏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等县境)。他常说:“这座山下是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边界。
汉代的时候有咸阳三茅君(茅盈和他的两个弟弟),他们得道后来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隐居”。
开始的时候他跟东阳郡的孙游岳学习符录和图谶等经文和道术。后来他游遍了各个名山,寻求仙药。
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
一听到松涛响,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当时,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音韵学鼻祖的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一说齐高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
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此诗顺口道来,语言平淡却内蕴深厚。
从此,后世的诗词文章中便把白云和隐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白云行踪飘忽,来去无迹,自由自在,无所挂碍,正象飘逸不群的隐士一样。
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 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头。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筑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他自己住在上层,他的弟子们住在中层,来访的宾客住在下层。
从此他便断绝了和世人的交往,只准许一个家僮在他身边侍候他。斋天监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积金东涧居住。
梁武帝萧衍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多至一个月中就有几封信,还经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经常给他送礼物去。国家每当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里咨询,因此当时的人们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为人,谦虚谨慎,通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都自然地符合礼仪。他的心明白如镜,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于心。
他说起话来没有繁冗错乱,万一有也能立即觉察到。他生性喜好著书立说,崇尚奇异超常的事物,爱惜自然的风光,年龄越大,其爱越深。
他特别精于阴阳五行,风角(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星算(占星术),山川地理,四方产物,中医的中药学。他撰写了《帝代年历》,曾经制造过浑天象,说是“为了修道所须,不只是史官可以用”。
陶弘景传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获为笔,画灰中学书。
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2D 13D 14C 15B 16B 17(1)译文:(梁熙)出京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把老百姓看作自己的儿子,政绩在三辅为第一。(得分点:出、知、自污、治行、冠) (2)译文: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借意气不肯服输。
先生默默端坐,又是微笑不说一句话。(得分点:酒酣、辨难、蜂起、负气)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D项“馈问亟至,一无所受”中的“亟”如解释为“急切”和整个语境不合;可以结合词语所在的小语境“一无所受”进行推测,句中说“一无”,意思是“全都不(没有)”,可见前面的“馈问”并非一次,故“亟”应解释“屡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比如本题中的“亟”就可以借助句子这一小语境进行解决。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前一个“其”应是代词,他;后一个“其”,还是,表示商量语气。
B项,前一个“则”,就;后一个表假设,如果。C项,前一个“为”,给;后一个“为”,为了。
D项,两个“而”都表示转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的“其”,前一个“其”后面是名词,故“其”应是代词,后一个“其”是放在主谓之间,故应是表示商量的语气。比如“为”,前一个“为”后面是动词,后一个“为”后面是名词,故两者自然不同。
14 试题分析“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首先应将句子放回文章,借助语境理解其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
有人向他建言(谋取钱财),他却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然后再借助断句的标志进行断句,先借助表示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再借助句末语气词“矣”断开一处,其他的再依据动词、名词进行断句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B项“每年一次”有误。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
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
4 将文言文《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整篇文章翻译为白话文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叫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有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县学生员,文才的名声很大。
顺治三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顺治十年又考中进士。到西安的咸宁担任知县,在神面前发誓,不因为一文钱的原因来玷污连自己的名声。对待百姓就如家人,政绩在西安府所辖地区最好。在咸宁任职半年,就到云南道担任监察御史。
这时,世祖章皇帝正重视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言途径的开放,台、省的官员个个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往往表现得严酷凶悍,来博取高的名声。唯独先生淡泊宁静,在宫中当直结束,回家就过着清闲幽静的隐逸生活,整日平静地坐着,就如一个脱离寺院的僧人。有闲暇就和他的好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等人到丰台、草桥一些圣地去游玩,有时在寺庙、道观相聚宴饮。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只有先生默默地坐着,或微笑,但不说一句话。偶尔说一句,大家就觉得自己不足而若有所失,觉得自己说的不得要领。先生本来就沉迷于佛经,对三藏(经、律、论)十二类的书没有不研究的,对《楞严》尤其明了“悟、初、因、证、果”的要义。我每次经过他的住处,除了绳床、药灶外,只有几卷经论罢了。
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有人向他建言(谋取钱财),他却笑着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如果子孙没出息,而又为他们积聚了富裕的财物,三种坏事就会随之而来:一是偷窃、劫夺的人,二是赌徒,三是娼妓及优伶。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在京师,每天都怀有辞官回乡的想法,就嘱托长洲的文点画了一幅《江村读书图》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这些人都替图画写诗。不久,他就称病回到家乡。淄川高念东侍郎赠给他一首诗,说:“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说的是实情。回归家乡后,更加耿直方正,固守自我,不和当权的人来往。同榜录取的王中丞到河南担任巡抚,多次送去的礼物,一件都不接受。回信说:“我一生的癖好就是酷爱古代的碑帖,和古人品尝龙团茶、享有廷珪墨的意思是一样的。听说宋仲温书写的《兰亭十三跋》的摹本在松江府亭,赵子昂书写的《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能各自馈赠一件,我将非常感谢。”他高尚的操守就像这样。先生对古文不多写,如果有写的,一定符合古人的规矩法度。而那些写“禅悦”的文章更好。
5 翻译古文《嘉定竹根人物》嘉定的竹根雕人物,在封氏手中名气大盛,封锡禄最精于此。他描摹雕刻的梵僧佛像,形状奇异,诡异、怪诞、离奇,看到的人都毛发耸立;至于采药仙翁,散花天女,便轩轩霞举,有超然出世的感觉。世人都说吴装(很美),义侯(封锡禄的字)没有上彩绘,他雕刻出来的人的衣服纹路飘渺,神态悠闲,他只用一把铦刀运腕如风,就成为绝技,这真是太神奇了。还善于镌刻核桃舟,雕过《东坡游赤壁》核桃舟微刻,大小没有超过两个指甲,船中坐了三个人。东坡、佛印和从客。两面一共有四扇窗,每扇窗都有窗轴可以开关。船头有两个人,一个老人袒露腹部正坐,左右两边分别有酒具,一个人拿着扇煮茶。有茶炉,炉的腹部有一个孔洞,炉上有茶壶,茶壶有茶嘴有壶柄。船的底部镌刻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行小字。又在橄榄核上,镌刻“草桥惊梦”,房子人物,位置天然,其中间杂疏柳和藏于其中的乌鸦,柴门前卧着一条狗,凉爽的夜晚的景色,描摹绘制逼真,奇幻的程度出乎人的以外。
有9个注释 你没写出来 我只能直接翻译了 到时你在相应位置放入那9个注释就好了
谢谢
6 梁山伯与祝英台 文言文(原文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
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
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
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
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
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
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
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7 丁丑正月十一日,是日立春出自《徐霞客游记》中的《楚游日记》第一篇,下附原文及译文供参考。
原文: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 是日立春,天色开霁。亟饭,托静闻随行李从舟顺流至衡州,期十七日会于衡之草桥塔下,命顾仆以轻装从陆探茶陵、攸县之山。
及出门,雨霏霏下。渡溪南涯,随流西行。
已而溪折西北,逾一冈,共三里,复与溪遇,是为高陇。于是仍逾溪北,再越两冈,共五里,至盘龙庵。
有小溪北自龙头山来,越溪西去,是为巫江,乃茶陵大道;随山顺流转南去,是为小江口,乃云嵝山道。二道分于盘龙庵前。
〔小江口即蟠龙、巫江二溪北自龙头至此,南入黄雩大溪者。〕云嵝山者,在茶陵东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
神庙初,孤舟大师开山建刹,遂成丛林。今孤舟物故,两年前虎从寺侧攫jué抓取一僧去,于是僧徒星散,豺虎昼行,山田尽芜,佛宇空寂,人无入者。
每从人问津,俱戒通“诫”莫入。〔且雨雾沉霾,莫为引导。
〕余不为阻,从盘龙小路,〔南沿小溪二里,复与大溪遇。〕南渡小溪入山,雨沉沉益甚。
从山夹小路西南二里,有大溪自北来,直逼山下,〔盘曲山峡,两旁石崖,水啮成矶。〕沿之二里,是为沙江,即云端溪入大溪处。
途遇一人持伞将远〔出〕,见余问道,辄曰:“此路非多人不可入,余当返家为君碃鸡百课知酒版旬保莫前驱。”余感其意,因随至其家。
其人为余觅三人,各持械赍jī携带火,冒雨入山。初随溪口东入〔一里〕,望〔一小溪自〕西峡〔透隙出〕,石崖层亘,外束如门。
导者曰:“此虎窟山。从来烧采之夫俱不敢入。”
时雨势渐盛,遂溯大溪入,宛转二里,〔溪底石峙如平台,中剖一道,水由石间下,甚为丽观。〕于是上山,转山嘴而下,得平畴一壑,名为和尚园。
〔四面重峰环合。平畴尽,〕约一里,复逾一小山,循前溪上流宛转峡中,又一里而云嵝寺在焉。
山深雾黑,寂无一人,殿上金仙云冷,厨中丹灶烟空。徘徊久之,雨愈催行,遂同导者出。
出溪口,导者望见一舟,亟呼而附焉。顺流飞桨,舟行甚疾即急。
余衣履沾湿、气寒砭肌,惟炙衣之不暇,无暇问两旁崖石也。山溪纡曲,下午登舟,约四十里而暮,舟人夜行三十里,泊于东江口。
译文: 丁丑年正月十一日这一天是立春,天气晴朗。赶紧吃了饭,委托静闻随同行李一起坐船顺流到衡州,预约本月十七日在衡州草桥塔下相会,叫顾仆携带着轻装跟随我从陆路探游茶陵州和枚县的山。
等走出门,满天细雨霏霏。渡过溪流到南岸,顺流往西行。
随后溪折往西北,我们越过一座山冈,共走三里,又与溪流相遇,这地方是高陇。从高陇仍旧渡过溪流到了北面,再越过两座山冈,共走五里,到盘龙庵。
有条小溪从北面的龙头山流来,渡过溪流往西去,这是巫江,是到茶陵州城的大路;依山顺流转往南去,为小江口,这是到云峻山的路。两条道路在盘龙庵前分岔。
小江口就是蟠龙、巫江两溪从北面的龙头流到此处,然后往南汇入发源于黄零仙庙的那条大溪的地方。云嶙山在茶陵州东面五十里沙江的上边,那山深幽峻峭。
神宗初年,孤舟大师开山建寺,于是这里便成了众僧聚居念佛修道的地方。现今孤舟已经离世,两年前老虎从寺侧叼衔了一个僧人去,于是众僧徒四处奔散,豺狼虎豹白天出没,山中的田地全部荒芜,佛宇变得空寂,没有人再去。
每当向人间起到那寺的路,都告戒我不要去。而且雨雾迷潦,阴霆浓密,没有谁肯给我们作向导。
我不被这一切所阻,从盘龙庵的小路,往南沿小溪而行,两里,又与大溪相遇。往南渡过小溪进入山中,雨下得更猛。
从两山间的小路往西南走两里,有条大溪自北面流来,直逼山下,曲折地绕流在山峡中,溪两旁的石崖,被水流侵蚀而形成一个个横伸斜突的矶石。沿溪走两里,为沙江,它就是云峻山来的溪水汇入大溪的地方。
路途中遇到一个人拿着伞将要远出,见我间路,就说道:“这条路若不是几个人一起就不可以进去,我应当返回家为先生您作先导。”我感谢他的情意,于是跟随他到了他家。
那人为我又找了三个人,每人拿着些刀棍、火把,冒雨进入山中。起先是从溪口往东进去,走一里,望见一条小溪从西南的山峡中穿流出来,石崖层层横贯,对峙如门。
向导说:“此地是虎穴,烧炭打柴的人都不敢进去。”这时雨势渐大,于是溯大溪往里走,曲折地走两里,溪底石头耸峙如同平台,石台中间破裂开一条通道,水从其间流泻下去,景象很优美。
从此处登上山,转过山嘴往下走,见到一片平整的谷地,名叫和尚园。谷地四面一重重山峰环绕聚合。
从那片平坦的田野尽头约走一里,又翻过一座小山,顺前面所沿的那条溪流曲折地行进在山峡中,又走一里云嶙寺便到了。山峦幽深雾气浓黑,寺中静寂无一人,佛殿上如来的金身久无香火祭供而透出冷气,厨灶中早已火灭烟空。
徘徊了许久,雨势更大,像是催我们快走,于是同向导出了寺。走出溪口,向导望见一只船,于是赶忙呼叫住而搭乘上。
船顺流飞浆,航行得很快,我衣服鞋子全湿透了,水气寒冷,浸入肌肤,连烘烤衣服都来不及,更无暇再探问溪两旁崖石的情形。山溪迂回曲折,下午登船,约行了四十里,天就黑下来,船夫又在夜色中撑船航行三十里,停泊在东江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