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食之鲜,领建筑之精

品美食之鲜,领建筑之精,第1张

                                                         品美食之鲜,领建筑之精

7月8日,正是炎炎夏日,湖州师范学院“苕溪渔隐,河港如霖”湖州和孚镇运河文化寻访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了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南浔区和孚镇,只为在此品尝那诱人的美食,邂逅那古老的建筑。

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而美食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在和孚镇又有什么样令人难以忘却的美食呢?在我们走访途中,看到街边店铺的小黑板上排列着一串:烂糊鳝丝、细沙羊尾、桑叶面、桂花年糕、鱼粽……在这鱼米之乡有着数不胜数的美食,纵使是这酷热的太阳也无法使我们停下寻觅美食的脚步,毕竟唯有美食与爱是不可辜负的。而在这诸多美食之中,最令人回味无穷的就是这道烂糊鳝丝了。提到江南地区的美食,一般人都会认为是偏甜的。但这道烂糊鳝丝却并不是很甜,肉质饱满鲜美,酱汁浓厚,包裹着每根鳝丝,再配上些许洋葱去腥,堪称是极品美味啊!所幸店家给的分量大,让我们吃起来十分过瘾。酱香、鲜嫩、滑爽各种味觉体验在舌尖碰撞、融合,让人欲罢不能。桂花年糕和鱼粽软糯可口、口感劲道;淡淡的桑叶面却有着糯滋滋的芳香;还有那湖州民间筵席必备佳肴细沙羊尾,颗颗色泽金黄,体形丰腴,脆中带软,郁香鲜甜。吃饱喝足后,我们来到袁家汇,去探寻老式建筑之美。

袁家汇是隐藏在和孚镇上的如同宝物一样的存在。暗淡的路牌使人难以第一眼便注意到它,往往只是粗略地经过,除了觉得是片普通又有点历史的老房子外,不会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也因此,我们特意用心寻觅这只有有心人才能享有的建筑之美。走在青石板路筑成的老街老巷,时不时地就会看到在房屋边生长的青苔,这是时间流逝的痕迹,不禁让我想到建筑是世界的编年史,见证了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消逝。老人们在这儿过着悠闲的生活,孩童们度过着欢乐的时光,大人们在为家庭忙于工作的同时也享受这袁家汇老式建筑所带来的独特风光。

如果说和孚镇的美食让我们赞不绝口,那么袁家汇的老式建筑则让我们感受独特的历史风光。在这炎炎夏日,能够有如此一行,真的十分充实。

                                          “苕溪渔隐,河港如霖”湖州和孚镇运河文化寻访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

                                                                                                                                                   陈嘉雯

昆明值得留下来的

10个地方

滇池    翠湖公园    昆明老街    

海埂大坝   斗南花市    官渡古镇

校场中路    陆军讲武堂    云南大学

滇池

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是看海鸥的好地方,这里有上万只来自西伯利亚的海鸥,可以沿东岸在湖边漫步,或者乘船游览,旁边有很多主题公园。

翠湖公园

翠湖的郁金香火追全网,湖面上的海鸥成群,郁金香恩和海鸥同框,一副特别美的,翠湖公园旁边就是云南大学,可以一起逛逛。

昆明老街

这里是拥有900年历史的老街,在这里可以边走边吃,去邂逅昆明幕美转角酒杯楼,这是一座特别的弧形法式建筑,新奇又浪漫。

海埂大坝

昆明必打卡地,这里的海鸥特别多,胆子也特别大,它一会从你头顶飞过,你张开手,它就会站在你的手上。

斗南花市:

全国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这里的花实在是太便宜了,5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大束野菊,15块钱一束香槟玫瑰,让你轻松实现鲜花自由。

官渡古镇

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之一,这是4A级的千年古镇,汇集了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建筑,晚上的古镇烟火气息很足。

校场中路

景点介绍:来这里感受一下春城昆明,这里整条路都盛开着浪漫的蓝楹花。

必打卡景点:漫步在蓝楹大道上,拍出最浪漫的花海照片

最佳拍照时间:4-5月

陆军讲武堂

景点介绍:这是一所百年军校,是国内唯一原址原状,保存完整的中近代军事院校遗址,还可以进馆参观。

必打卡景点:在这座民国风的**小楼前,拍照非常好看。

具体位置:翠湖公园旁边

云南大学

景点介绍:云南唯一一座211大学,历史悠久,来云南必打卡的地方,也是中国最美大学,一定要带孩子去感受一下

最美时间:春天的海棠、秋天的银杏

具体位置:它的本部五华校区就在翠湖公园附近

昆明小吃

特色小吃:云南米线、烤饵块/饵丝、汽锅鸡、卷粉、包浆豆腐、破酥包、小刀鸭、豆焖饭、路南乳饼、酸笋鸡、酸腌菜、玫瑰凉糕、甜豆浆糯米饭、云腿月饼、喜洲粑粑、油炸毛豆腐、纳西米糕、春鸡脚等

具体位置:昆明老街

特别建议

1、一定要带帽子,海鸥非常多,防天降翔瑞。

2、尽量早上来,海鸥还没吃饱,愿意搭理人。

3、一定要擦防晒,天气好的时候带墨镜,阳光耀眼。

4、带水和湿纸巾,海鸥随时从你头顶飞过,会有鸟量屎落在身上。

拍照小技巧

最佳时期:11月~次年4月

最佳时间:早上10点~12点

最佳道具:喂鸟面包(长面包不容易被啄手)

最佳地点:海埂大坝景观路5号(云南海埂会堂对面)|这里有一个凸出下沉平台,地面常湿,拍照有倒影。

卢湾区

1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兴业路7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淮海中路567弄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中国***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思南路73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4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旧址(陕西南路235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明复图书馆1929年建成,是中国科学社建立的第一个公共科技专业图书馆。

5邹韬奋故居(重庆南路205弄5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邹韬奋(1895—1944),1930年居此主编《生活》周刊,旧居位于1929年建造的新式里弄“万宜坊”。

6国泰大戏院旧址(淮海中路870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1930年建造,鸿达洋行设计,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银幕两边竖立的灯柱,与外立面交相呼应。

7法租界公董局旧址(淮海中路375号•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1936年法租界公董局迁于此。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

8步高里(陕西南路287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建造,弄口有牌楼二座,是上海保存较完整的里弄住宅。

9尚贤坊(淮海中路358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建造,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砖木结构,行列式排列。

10霞飞坊(淮海中路927弄•卢湾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今名淮海坊,1924年比利时教会主持建造,大型新式里弄住宅,共199幢。

11江南造船博物馆(鲁班路600号)

江南造船博物馆浓缩了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至今140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国近代科技、工业和国防发展史的变迁。

12淮海路历史展简介(淮海中路650弄3号)

辟筑于1900年的淮海路,曾名霞飞路,展选用了近百帧照片反映淮海路的发展变迁。

虹口区

13上海邮政总局旧址(北苏州路27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建造,初名上海邮务管理局。英国新怡和洋行设计,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形式,时为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

1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多伦路201弄2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5鲁迅旧居(山阴路132弄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1933年4月从拉摩斯公寓迁此,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新式里弄住宅。

16李白烈士旧居(黄渡路107弄1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7年李白将中共地下党电台迁此三楼。1948年底国民党测得电台方位,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此被捕后牺牲。

17鲁迅墓(四川北路2288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新文化运动奠基人。1936年10月安葬于万国公墓。1956年迁葬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

18沈尹默旧居(海伦路504号•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46年,沈尹默先生由重庆来沪住此。

19中国***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陈列馆(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

中国***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虹口区召开。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展示了中共四大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史料。

静安区

20平民女校旧址(成都北路7弄42—4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党的“一大”召开后,中国***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创办平民女校,校舍原为李达寓所,旧式石库门建筑。

21中共二大会址(成都北路7弄3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此召开,制定了反帝反封建、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旧址为旧式里弄住宅建筑。

22茂名路毛泽东旧居(茂名北路120弄7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2月,毛泽东居住于此,同住的还有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楼上厢房。旧式石库门建筑。

23刘长胜旧居(愚园路81号•上海市纪念地点)

刘长胜(1903—1967)1937年受中共中央委派来上海在此居住,同时也是地下党的上海市机关旧址。

24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成都北路893弄7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8月11日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曾是中国***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

长宁区

45《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愚园路1376弄3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中央刊物《布尔塞维克》,从1927年10月24日至1932年7月1日,共编辑出版52期。编委会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毛泽东、周恩来等26人组成。

46宋庆龄墓(宋园路21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北部中央。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根据生前遗嘱,骨灰安葬在原上海万国公墓其父母墓葬东侧。

黄浦区

47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阁(大境路26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清嘉庆二十年城墙上建“大境阁”。现存古城墙为明代上海西城墙之一段。

48三山会馆(中山南路1551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宣统元年福建商人集资兴建,原是水果商人聚会和供奉天后的地方,为上海市现存最完整的会馆建筑,也是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纪念地。

49董家渡天主堂(董家渡路17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847—1853年建造,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江南地区活动的中心,是上海教区第一座主教府,统辖江苏、安徽两省各级天主教。

50老永安公司(南京东路63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旅澳华侨郭氏兄弟创建的大型百货公司。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1新新公司大楼(南京东路72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3-1926年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2华安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南京西路104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4—1926年建造。1939年香港华侨开设“金门饭店”,为沪上著名酒店之一。

53国际饭店(南京西路17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1—1934年建造,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装饰艺术派风格,建成后的半个多世纪为中国最高的建筑。

54跑马总会(南京西路32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3年建造,由“上海跑马总会”和“万国运动会”投资,时为远东最大的跑马赌场。

55大新公司(南京东路83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34-1936年旅澳华侨蔡昌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6小桃园清真寺(小桃园街52号•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1917年建造,1925年改建,是上海近代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杨浦区

57复旦大学校史馆、相辉堂、数学楼(邯郸路220号•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一年马相伯等创办复旦公学,孙中山、蔡元培、陈其美、于右任等人担任第一届校董。1917年改为私立复旦大学,1922年迁现址。

58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军工路516号•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南北浸礼会创建,初名浸会大学,1914年改名为沪江大学。现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类风格的建筑30余幢。

59江湾体育场旧址(国和路346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国民党“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建筑之一,董大酉设计。包括运动场、体育馆和游泳池。

60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清源环路650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9年国民党“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建筑之一,董大酉设计,1933年正式落成。

(因上海体育学院10日有重要活动,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停止对外开放。)

闸北区

61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浙江北路118号)

主要展示中国***在闸北这片热土上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的“红色闸北”史料。

62四行仓库(光复路21号•上海市抗日纪念地点)

1932年建造,四行即旧上海的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的简称,八一三淞沪战役中谢晋元率部在此抗击日军。

普陀区

63真如寺大殿(兰溪路399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延佑七年建,虽经多次重修,主体木结构仍为原构件,为上海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浦东新区

64张闻天故居(机场镇闻居路50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中国***重要***。故居坐北朝南,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在此出生。

65黄炎培故居(川沙镇兰芬堂74弄1-8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炎培(1878—1965)。故居清咸丰九年内阁中书沈树镛建,原为三进宅院,现仅存第三进。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出生在此。

66太平天国烈士墓 (高桥镇草高支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元年1月21日太平军主将吉庆元率兵进驻高桥,与清兵及英法侵略军激战,150余名战士牺牲,埋葬于屯粮巷。1954年重修。

67仰贤堂(高桥镇东街81—93号•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1931年建造。位于高桥港畔,中西合璧。现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

68吴昌硕纪念馆(华夏东路1539号)

吴昌硕(1844—1927),我国近代诗、书、画、印艺术大师。纪念馆于1995年9月12日开馆。 69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该馆由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和校史陈列馆组成,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医药类历史博物馆。

宝山区

70宝山孔庙大成殿(友谊路1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孔庙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现仅存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1992年辟为陈化成纪念馆。

71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友谊路1号)

2000年1月28日对外开放,以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实物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军队在淞沪抗战中和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英勇史迹。

嘉定区

72嘉定孔庙(南大街183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孔庙建筑。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设内。

73法华塔(州桥南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明万历三十六年重建。砖木结构,四面七层楼阁式,塔内有木梯可登至顶层。

青浦区

74福泉山古文化遗址(重固镇钱家泾北50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含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西汉时期的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国的土建金字塔”。

75陈云故居(练塘镇下塘街19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云(1905—1995)是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之一。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于2000年6月6日建成并开馆。

76青龙塔(白鹤镇青龙村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长庆年间,宋、元、明多次修葺。清代康熙年间因寺而名“吉云禅寺塔”,俗称青龙塔。砖木结构,塔身砖砌,八面七层。

77青浦博物馆(华青南路1000号)

2004年12月8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通过“上海古文明之源”、“申城水文化之魅”等专题展览,展示了青浦的古代文明,以及桥文化和水乡风情等特色文化。

松江区

78兴圣教寺塔(中山东路235号方塔公园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方塔。北宋熙宁、元佑年间建于兴圣教寺内。砖木结构,楼阁式,四面九层,第三层保留有宋代佛像壁画,塔刹有“乾隆”纪年。

79松江清真寺(中山中路365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年间创建。正门面北,内庭筑有龙墙,元代建造窑殿,明代建造邦克楼和礼拜殿。

80西林塔(中山中路666号西林寺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咸淳年间始建,明洪武二十一年重建,正统九年迁建于大殿后。砖木结构,楼阁式,八面七层。

81佘山天主堂(佘山镇西佘山之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5年始建,至1935年11月竣工,由葡萄牙神父叶肇昌设计,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罗马风格的建筑形式。

82醉白池(人民南路64号•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园内有池上草堂、醉白池、雪海堂、雕花厅等建筑,长廊壁上嵌《云间邦彦图》石刻。1912年孙中山曾在雪海堂讲演。

83颐园(松汇西路480号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内•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高家花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典型的江南明代私家园林布局。

84松江区博物馆(中山东路233号)

集中展示、收藏、研究松江历史文物。馆内建有碑亭、碑廊,其中明正统四年《急就章》碑刻极具文物价值。

奉贤区

85奉贤区博物馆(南桥镇解放路121号科委大楼三楼)

展示奉贤的古文化遗址、古驰道、古城厢、古海塘、古代名人等历史文物。

崇明县

86崇明学宫(城桥镇鳌山路696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天启二年,后多次重修。崇明县博物馆设内,有“崇明岛史与古船”、“崇明民俗”等陈列。

南汇区

87南汇博物馆(惠南镇文师街18号)

展示上海成陆、南汇古海塘、煮海制盐、婚嫁迎娶、名人轶事等历史文物。

88南汇彩豆画馆(新场镇新场大街210号)

彩豆画是南汇民间工艺,巧妙地运用纯天然的五谷杂粮粘贴而成。

89浦东派琵琶馆(新场镇东后老街5号)

源自清代乾嘉时期的浦东派琵琶艺术曾誉满江南,以当代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为代表的浦东派琵琶为中国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

90端午民俗馆(新场镇新场大街171号)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介绍有: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长城、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1、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东三十千米处,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

2、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3、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的布达拉宫及其周边建筑物的总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此建筑群在1994年被登录为世界遗产,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

4、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

5、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参考-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莫高窟

北京的明珠是什刹海,什刹海的明珠则是恭王府。恭王府是保存比较完整的王府标本,它的多位主人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而且有着无穷的附加价值。

北京老城的格局是大“口”里面套小“口”,中心是故宫,外围的一层是皇城,为政府衙门,第二层是内城,为清代八旗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第三层是汉人和其他民族集中居住地。在北京内城漫步,还能时时看见深宅大院。

看衣裳看袖头,看家当看门楼。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住宅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么个意思。后海南岸一处府第大门是五间三开门,明显是清制王府的最高规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恭王府,中国和世界第二四合院,第一的殊荣只能让位于故宫。

到恭王府,总是和大贪官和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最初是和珅兴建的。那时候称之为“和第”,嘉庆帝剥夺和珅的官职和财产后,和第被赐给庆亲王永璘后始称“府”,从此划归国有资产之列。永璘死后,他的后代封爵达不到住王府的资格,皇帝将其转赐恭亲王奕欣,奕欣的儿子还是恭亲王,级别是够了,他将此宅卖给天主教会,后辅仁大学赎回,以后的时间里多家单位入驻其间,有中国音乐学院及附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文联等。目前恭王府的“龙票”(地契)押在香港的一个银行里。

历史从来都是由强者书写。宅院数易其主数易其名,流传下来的是权势最高者奕欣的名字。奕欣并非一般皇家国戚,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在嘉庆、咸丰、同治三朝是皇帝的兄弟和长辈。和珅在皇帝面前只能称奴才,在权势和地位上和远远不能和奕欣相比。奕欣为议政王,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总理衙门首脑,在历史上的作为同样是和珅难以比肩。

恭王府是三路五进四合院,即所有的房子纵向分为三列、横向分为五重。这样看来,整座王府大院分为十五个小院,可是并非三五一十五这么简单。进入大门后,空空的院子里是一座门——一一宫门、向里走是二宫门,这一进院落虽然横向分为三列,同样没有房子。走过二宫门后,西、中、东三列院子才齐备,最后一重是罩楼,是贯通东西三列的。三列院落真正的差异体现在三四两重。

各个院落前后左右之间可以连通。前后院子之间的中间的门有影壁阻隔,或者是正殿左右开小门。左右院落之间不是一墙之隔,中间是一个专用的过道。每个院子保持物理和功能上相对独立,相邻的院子互通却又不影响隐私性。

每个院子在人与大自然的交流方面有足够的尊重,中庭园林设计精巧。正殿与偏殿搭配合理,相互之间有长廊相连接,在休闲、放松、安恬舒适的环境气氛营造方面各具匠心。

中路建筑是府邸的主体。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这是亲王身份的象征,皇帝留给自己用的是**和蓝色琉璃瓦。

第三重院落的主殿是银安殿,又叫银銮殿,和故宫的金銮殿对应。银安殿是王府里最重要的建筑,用以举办重大庆典,如过年、过生日等。第四重是嘉乐堂,举行进行满族信仰的萨满教活动的地方。

中路建筑不是和珅当年在此居住时的模样,按王府的规格进行了改造。“同治中兴”的十几年,恭亲王总揽朝政,恭王府成为实际上的政府所在地。

和珅的儿子娶了固伦和孝公主,公主住在东路院落,和珅被处死后公主仍然在此居住一直住到去世。在恭亲王时期,东路第三重院落正殿多福轩为恭亲王会客的地方,屋内摆设都是根据原样摆放的。第四重院落乐道堂,奕欣的起居处,正处于在紧张的重建施工中。

西路是和珅本人居住生活的地方。第三重正殿葆光室,内外屋檐彩画精美绝伦,廊檐下的金色图案都是镀的真金。第四重正殿为锡晋斋,百姓俗称的“楠木房”。当太阳照射在殿堂之时,金丝楠木便散发出闪闪金光。楠木房的“栋梁之材”紫檀木上的雕饰,其精致程度超过皇宫的雕饰。地板砖石全部用子母石铺成,走在上面犹如踩在软玉之中。此殿仿照故宫宁寿宫而建,超越了作为臣子应有的建筑规格,,“僭侈逾制”后成为和珅的死罪之一。

第五重院落为罩楼,东西长达156米,这就是和珅存放金银珠宝的地方。后墙共开88扇窗户,没有那两个是相同的。家中的珍宝太多,和珅把它们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房间,识别的标识就是各房间后窗的样式。

恭王府庭院深深,候门深似海。恭王府保留的各个时期的历史信息,更值得深思,象东路多福轩西墙上红字“大兴三八作风”等,是“文革”时期的标语。稍有遗憾的是,银安殿、锡晋斋等受损严重,重建时由于资料缺乏无法恢复原貌,看起来焕然一新,到处花花绿绿的,从古建和文物角度说则毫无价值。

世界七大奇迹

古代七大奇迹是古代的建筑物和塑像,它们以其规模、美丽或独特的建造方式令人惊奇不已。

古代七大奇迹的名册编制于公元前三世纪。按今天的标准,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七大奇迹就规模而言并非特别引入注目。但是,它们非凡的美丽和久远的年代仍然受到人们由衷的赞美。

实际上“世界七大奇迹”只包含了西亚、北非和地中海沿岸的古迹,那只是古代西方人眼中的全部世界,而中国的长城距离他们太远了。这一地区在古代有过光辉灿烂的文明,公元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总结这一地区的人造景观时,把他认为最伟大的七处称为“世界七大奇迹”,这个提法一直流传到现在。但除了埃及金字塔依旧巍然屹立在沙漠中以外,其它六处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它们是:埃及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1吉札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王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大多都建筑于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一些有4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及尼河上游西岸吉等地。吉札金字塔左边属于卡夫拉王,右边属于库夫王,附近连著一座狮身人面像。主要建材是石灰岩,部分为花岩。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2500年

建造地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高原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所以被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埃及共有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坎石雕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内部的通道和陵室的局宛如迷,古代埃及人是用什么方法建造它呢?

2 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建的宙斯神像是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曾在此行。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457年

建造地点:希腊西海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470年,于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筑师Libon设计,宙斯神像由雕刻家Pheidias雕刻。

神殿是以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顶则使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三十四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著,神殿的面积是411米乘10775米,宙斯神殿是多利斯式的建筑,整座神像及他穿的长袍都是由黄金制成,他头戴橄榄编织的环,右手握着由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拿着一把镶有闪烁耀眼金属的权杖,上面有一只鹰停留着,而他所座的宝座则以狮身人面像、胜利女神及神话人物装饰,不包括宝座,仅神像就相等于四层高的现代楼宇,使坐在宝座上宙斯头部差不多顶着神殿顶。位于奥林比亚的神殿于公元5年被大火摧毁。宙斯神像虽然因被运到君士坦丁堡而幸免于难,可是最终亦难逃厄运,于公元462被大火烧毁。

3 罗得斯岛巨像

罗得斯岛巨像是七大奇观中最神秘的一个,这座巨像建在罗德市港口的入口处。它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铸像,高约33米。因为它只在短短五十六年间便毁于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考古学家甚至连它的确切位置及外观都未能确定。

建造时间:公元前282年完工

建造地点:爱琴海,希腊罗德港

罗得斯岛巨像位于希腊罗得斯岛(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Mediterranean Sea) 的港口。公元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历史上罗德岛曾经被许多势力范围统治过,其中包括毛索洛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迹之一)和亚历山大大帝。但在亚历山大大帝归天之后,全岛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争。马其顿(Macedonia)侵略者德米特里带领四万军队(这已超过了整个岛上的人口)包围了港口。经过艰苦的战争,罗德岛人击败了侵略者。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们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筑了十二年,高约33米,与纽约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复杂的石头和铁的支柱加固。但这个伟大的雕像建成仅仅50年多后就被强烈地震毁坏了。传说中雕像两腿分开站在港口上船只是从腿中间过去,非常壮观而有趣。

这座巨像其实是希腊人的太阳神及他们的守护神赫利俄斯(Helios),由建筑师Chares设计,经过十二年的兴建,罗德岛巨像于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3米,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铜包裹,以后更被用作灯塔。但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却把这幢伟大巨像推倒,脆弱的膝盖成为了巨像的致命伤,巨像从此倒在Mandraki港附近的岸边。公元654年,罗德岛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更把遗迹运往叙利亚,使这个奇观的考察更加困难。

4 巴比伦空中花园

与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回的,并没有真的看到,到底空中花园是否纯粹传说呢?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600年

建造地点:巴比伦,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园是由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 - 公元前562)为了安慰患上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乡而兴建了空中花园。据说它要由奴隶们转动机械装置从下面的幼发拉底河里抽上大量的水来灌溉花园里的花草。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5 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是希腊的狩猎女神,阿拉伯人称她Lat,埃及人称她依西斯(Isis),而罗马人则称她戴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腊阿提密丝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建了七大奇观之一阿提密丝神殿。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点:希腊古城爱菲索斯(Ephesus)中,大约在土耳其的Izmir(Smyrna)南面50公里

神庙建筑以大理石为基础,上面覆盖着木制屋顶。整个建筑的设计师是Chersiphron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内部有两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约12至18米高。神庙的底座约为60乘120米。原庙毁于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后建起的庙于公元262年再罹火难。

阿提密斯神殿曾经历过七次重建,首座阿尔忒弥斯神殿于公元前550年由建筑师Samos、Chersihon及他的儿子Metagenes设计,以爱奥尼亚柱式(Ionian)大理石柱支撑的建筑。是首座全部由大理石建成的当时最大的建筑物。整座建筑物均由Pheidias、Polycleitus、Kresilas和Phradmon等当时著名的艺术家以铜、银、黄金及象牙浮雕装饰,在中央的“U”形祭坛摆放着阿尔忒弥斯女神的雕像,供人膜拜。后来在公元前356年,神殿为大火及侵略所毁,其后的重建,大理石柱长度增至217米,并且多了十三级阶梯围绕在旁边。最后,由于爱菲索斯人转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St John Chrysostom摧毁后,从此永远在世界上消失了。

6 毛索洛斯墓庙

据说,哈利卡纳苏斯的毛索洛斯墓庙约45米高,底座上部呈阶梯形的金字塔状,卡里亚王国摩索拉斯国王的塑像可能矗立在顶端。陵墓毁于公元三世纪的一次地震中。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53年

建造地点:现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区

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甫一建成就声名远播,公元15世纪初毁于大地震。现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还收藏有一点剩余的雕刻。

毛索洛斯墓庙位于哈利卡纳素斯,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匹马拉著一架古代双辆战车。此墓庙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庙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制造,每人负责墓庙的其中一边。

在15世纪初哈利卡纳素斯被侵占,新的统治者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将毛索洛斯墓庙的一些石头用作建筑材料.时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幸存,并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内.自从19世纪开始,毛索洛斯墓庙一直有进行考古学的挖掘,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关毛索洛斯墓庙的资料,令我们对毛索洛斯墓庙的形状和外观有更多的认识。

7 法洛斯灯塔

遵照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国王)的命令,亚历山大城的法罗斯灯塔于公元前300年建在一座人工岛上,它至少有122米高,用闪光的白色石灰石或大理石建成。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00年

建造地点:在埃及(Egypt)的亚历山卓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岛(island ofPharos)上。

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后不久,他的手下之一Ptolemy Soter 便称霸埃及,并建都于亚历山卓,有鉴于亚历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险,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筑师Sostratus及亚历山卓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兴建法洛斯灯塔,灯塔于公元前290年竣工。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的高度当之无愧地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笔记中这样记载着:“灯塔是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它也是六大奇迹中最晚消失的一个。十四世纪的大地震彻底摧毁了它。

法洛斯灯塔与其余六个奇观绝对是不同,因为它并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法洛斯灯塔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法洛斯灯塔外传: 亚历山卓港

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 (Macedonian) 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于埃及尼罗河口西面建立一个古城--亚历山卓 (Alexandria),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托勒密 (Ptolemy) 王朝开始兴起,亚历山卓便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并因此而繁荣起来,再加上亚历山卓位于亚洲,非洲及欧洲三个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罗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象到亚历山卓是如何繁荣,世界的通商是如何发达,而且亚历山卓内的法洛斯岛 (Pharos) 更拥有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法洛斯灯塔 (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着港口。

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国王宫殿等大量建筑物遗迹。虽然亚历山卓拥有如此繁荣,但到了今天,亚历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学家认为由于在公元四世纪的一次大地震,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已倒下.科学家在亚历山卓港进行过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于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国的专家声称在亚历山卓港的海底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遗迹,同时亦发现出古代的道路及铺设道路的铺石痕迹。调查人员发现于古代时沉入海中的双耳长颈瓶 (Amphora),这是古希腊的一种壶, 壶上有两个手把,用作运送葡萄酒等交易货品。调查队亦发现了法老雕像的头部,工作人员以金属器具先固定法老的头部,再运用汽球将雕像送上水面,而这次调查是在法洛斯灯塔的可能所在位置进行,只要将雕像的头部与旁边的工作人员相比,就可以想象到此雕像的巨大。

随着这一些的发现外,多次的调查已经发掘出数以千计的遗迹,而发掘出来的遗迹大多有几吨至几十吨重,从这些遗迹中,我们慢慢可以想象到神秘的法洛斯灯塔的外观。由于亚历山卓的繁荣,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术的落后,可以想象到照耀着整个港口的法洛斯灯塔对于保卫古代船员的生命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后世的人类能否对法洛斯灯塔有更清楚的认识,全在于政府及专家会否重视对亚历山卓港的发掘。如果亚历山卓港的发掘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筑物特色重现……

万里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西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嘉峪关,东到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秦始皇后来将这些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起来。据说当时动用了三十万的兵士和数百万的人民与奴隶。不过,长城并不能达到完全防止异族入侵的效果。因为长城完成之后,北方异族依然常跨越长城,偷袭中国边境的村落,抢夺农作物或家畜。

长城是有史以来唯一在太空中可看到的三度空间建筑物。以现代科技来修筑都不容易,而我国竟能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实在难得。长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颇不相同。汉代以泥和芦苇修筑长城。长城体积也各不相同,以居庸关一带来说,高约85公尺,下部宽85公尺,上部宽约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当于城楼),高约123公尺,多数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则置两、三重。

长城东段经过山地或丘陵地,古称「堑山堙古」、「用险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伟;中段、西段都在干燥区域,人烟稀少,仅色荒凉。如果登临其间的雁门关、居庸关、古北口或山海关,遥望我国山川的伟大形势,将令人叹服先民开疆拓土的艰难,而激起无限的壮志雄心。

在这座小城看着朝阳日落,人来人往,每个人步履不停,按部就班过着自己的小生活。

有人说,趁着年轻就应该出去闯,看看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提高眼界。也有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在自己的家乡好好奋斗,也会有不错的发展。

毕业后的我,没有勇气一个人去大城市生活,也过不惯每天孤独的日子。喜欢和家人朋友们在一起,喜欢每天走熟悉的道路,我想留在家乡,试试走下去会有什么样的惊喜。

漫步在古城,轻踏石板路,倘若几百年前也有人在此悠闲散步,也是很惬意吧。

古城秘密

东昌府区博物馆是由老粮仓改造而成,是聊城市唯一一座以古城区文物为主体展示古城千年历史的博物馆,共分为古城沧桑、武定天平、文明兴礼三个部分。

博物馆的外形保持了粮仓原有的样貌结构,斑驳的青砖,古色的墙瓦,并排的通风口展示了老粮仓独有的建筑风格,改造成博物馆别有一番风味。

古城像展翅的凤凰卧于碧波之上,因此有「凤凰城」的美称。每一块砖也有属于自己的年号与名字,印记已经模糊不清。

网红当道的今天,无论是人还是店铺,好像挂上了「网红」二字就会引来无数人瞩目。细细品味,长久存在的永远都是那些充满故事、意义非凡的「老东西」。

以往周末总是选个精致的咖啡馆、书店,一坐就是一下午,空虚的灵魂在时间中消磨。

博物馆总是严肃的,让人觉得只有异乡人或者学生来了解本地风土人情才会踏足,然而,当我第一次走进东昌府博物馆时,才真正体会到曾经虚度的光阴是有多么的可惜!

看到饱经风霜的老粮仓内部改造成木地板、先进的讲解仪器,玻璃展柜里摆上珍贵的出土文物时,是时代的进步,也有时光穿梭的恍惚感。

探寻、诉说

东昌府博物馆展览的都是出土于古城区的所有文物,从拆迁的老房屋墙壁砖块,到首饰茶壶,种类很多,每一件都记录了东昌府区的历史变迁。

摆在地上的这架铁炮,明代的战争兵器,代表了当时守卫东昌府城的坚信与不易,是战火硝烟的物证。

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脊是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具东方特色的重要装饰。博物馆里展出的这些雕刻精美,纹饰各异的脊砖,虽然已经是历经沧桑的残砖断瓦,但不得不佩服当时的能工巧匠们的鬼斧神工。

清代高浮雕杜丹纹方砖,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与现代的简约风格相比,不禁感叹,古代人对于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既便于屋顶排水,又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同时还有装饰的作用,增加了传统建筑的美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身上退去了往日的光辉,如今安安静静的摆放在展览柜里供大家观赏,岁月在他们身上增添了印记,每一道都是故事。

古代人的游戏也是丰富多彩,围棋、象棋等益智类游戏。不同于现在的手机电脑,这些先人的智慧结晶,已经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其用途为战争所用,既可对面部起到防护作用,又能以狰狞的造型对敌方施以威慑,是不是很酷呢。

这些在古城区出土的瓷片,款式繁多,虽然已经破碎,但其精美细致的花纹清晰可见,镶嵌在墙壁上震撼的美观。

这些“摩合罗”泥娃娃,塑造的形态生动,细腻入微,体材多样。它有祈福的功能,是吉祥之物。

保存完好的配饰或许是几百年前某位古人珍贵的贴身之物,精雕细琢的梳子又梳妆陪伴了哪位精致的少女出嫁?

精美的紫砂壶占据了几个展柜,造型奇特,而且体积很大,开玩笑的问朋友圈的小伙伴「这个紫砂壶现在值多少钱?」引起了几十人的热议。

一件件远古的器具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老城区出土的不止有工具和兵器,还有孩子们的“噩梦”——课本,饱经风霜的课本依然保存在展览馆,亲切!

每个人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历经岁月的洗礼终究尘埃落定。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能看到彩虹呢?

在这座小城里有很多讲不完的故事。探寻每一位古人的故事,诉说每一个角落的历史沧桑,邂逅不一样的你。

地址:古城北大街北口西侧

话题

#匆匆岁月,你想倾听关于谁的故事?#

古城(8)博物馆(6)也有(5)

济宁历史建筑遗存及特色 : 

济宁的历史建筑大体可分为古代商业民居建筑、官衙建筑、庙宇建筑及清末民初的教堂与府邸,其中的古代建筑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初的京杭大运河是从距济宁千里之遥的开封、郑州一带,绕一个大大的弯迤逦而过,历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及元初总计646年。

直到忽必烈建国,任命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重新开通京杭大运河。

郭守敬不负众望,采纳汶上人马之贞的建议:裁弯取直,将运河东移,改道济宁。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北起北京积水潭,南至杭州拱宸桥的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当时的总长是1816公里,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伟大工程。

由此济宁的命运开始与运河紧密相连了。

运河东移,无疑是济宁繁荣的开端。

使原本闭塞的古任城,成为“舟车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华都市。

到了,明代中叶,济宁就已经与北京、南京、苏州、扬州一起成为全国著名的33座大型商业城市之一,并获得了“江北小苏州”的美誉。

之所以有此美名。

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商业贸易、手工作坊高度繁荣神似苏州,而且它与苏州也颇为形似。

除了济宁城区里有洗河、府河、越河和从城区穿过的大运河。

以及像南池、冰窖、翰林、莲花等池塘,这使得整个济宁城中河道交错、池塘散布,与江南水乡有颇多相似外,民居的江南特色也相当明显。

 

1商宅

虽然商业繁荣,但在此经商的多为江南人,本地经商者并不多,可能是济宁地处孔孟之乡的缘故吧。

所以穿城而过的古运河两岸,类似苏州的手工作坊、店铺比比皆是,有着中国北方俩积最大的苏州式古代商业街建筑群。

最能体现济宁民居风貌的就是竹竿巷以及与它相联结的儿条街道,人称‘江北小苏州’也是指的这一带。

竹竿巷的房屋建筑独具风韵,多是风窗阁楼式的建筑。

下面为铺丽,是全敞开式板搭门面。

上方一般是伙计、学徒的宿舍。

竹竿巷的楼房,在构造上经过南方工匠上百年的不断改进和北方泥瓦匠的不断翻新,兼具了南北风格。

房屋多为北方常见的硬山式,也有悬山式,但数量不多。

面街出檐较大,但没有飞檐。

有的为楼上前廊,有的是楼层问再出雨棚伸向街面。

从布局上看楼房顺河而建,街道也随河而弯曲,参差进退,蜿蜒错落;从立面上看楼与楼之间又相互搭连、高低错落跌宕起伏,整体是一个丰富而又多样化的建筑群。

竹竿巷商业民居古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南北方建筑风格有机结合的特点,虽然没有北方四合院的矜持,也没有江南粉壁飞檐的轻柔,可是却有着南方民居的轻灵,和北方建筑的稳重。

这些老旧建筑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在,但随着旧城改造,现在已是残存难寻。

 

2官宅

另外济宁衙门众多。

由于济宁地处大运河中段,是京杭运河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水旱码头。

经运河南可达江淮,北可抵京畿,为南北传输要地,地理位置特殊。

所以,元、明、清三代都把运河治理的重点放在济宁区段,把济宁河道的治理与维护视作贯通大运河的关键,不断派高官重臣及著名水利专家到济宁开设衙门,治理运河,增建闸、坝等水利设施,督漕督运。

据考,元代都水监开府济宁,为中央司运机构派驻济宁之始。

明代在济宁设总理河道、总督河道、河道部院、总漕兼河道、巡抚兼河道等,简称河道总督。

河道总督宫阶为正二品,但不乏一品大员充任,均由朝廷钦命署理,为运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朝廷六大部之外专门增设的一个部院级的朝廷直属机构。

清代司运机构多袭明制,据查,清初至光绪二十八年停止漕运,期间朝廷钦命119人任河道总督,共有101人充任,其中正一品大员近半,林则徐也曾在此为官。

由于朝廷把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事机构设在济宁,其下属的各级各类机构众多,因而,济宁有“七十二衙门”、“公署特多于他郡”之说。

而在济宁为官的很多都是江南人,仅仅河道总督就有47位是江南人,他们的住宅和官邸大都或是承袭了江南民居的建筑格局,或直接受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整个济宁的城市建设带有了江南风格。

当然这些官衙已不复存在,但从济宁的街名中还能寻找到依稀的印记。

 

3寺院

运河不仅给济宁带来了极具江南特色的商业民居建筑和官衙建筑,还带来了宗教建筑。

如东大寺、大悲庵。

竹竿巷尽头的东大寺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 寺,因寺门临古运河西岸,故俗称“顺河东大寺”。

它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钦赐重修。

“其气魄位列全国 寺木构建筑之冠”,是中国宫殿式 教建筑群,是中国 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2006年济宁东大寺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而大悲庵则是一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史悠久的尼姑庵,寺院座落在古运河大闸口处的河南岸。

 

4教堂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不断升级,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迅速衰落,在济宁这个内陆城市也有充分体现,那就是教堂众多。

国运的衰落和运河的淤塞,造成了济宁的传统商业文化逐步颓败。

可是这个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京杭运河航运所能到达的最北端城市,自然要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重视,教堂就是他们进行殖民统治和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

济宁市区有教堂五座,在淮河以北的运河沿岸城市中属于多者,其中的戴庄教堂是最大的一座。

戴庄天主教堂位于济宁市城北,教堂所在地原是清初豪绅李澍的私人花园,名“荩园”。

主体建筑水榭为歇山式、飞檐、五楹,亭为六角、攒尖顶,水上有曲桥,东有假山,三面环水,颇具苏州园林情致。

宣统元年李澍后裔将荩园卖给德国传教士安治泰和奥地利传教士福若瑟,从此便为天主教所用。

 

整个建筑群,楼堂房舍一千余间,分两大院落,东院为圣神会修女院,西院为中国圣言会会址,总占地400余亩。

大圣堂是教堂的主体建筑,其他建筑分布四周。

圣堂宏伟庄重,是哥特式建筑,圣殿内有18根圆形整材石柱排列两行,体现了教堂的高大宽敞,房顶、墙壁上有天神彩绘,窗子为彩色玻璃图案。

现在戴庄天主教堂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中西结合建筑。

 

5民宅

始建于晚清时期的吕家宅院,系商人吕静之的私人住宅。

现仅存两进院落,建筑面积14016平方米。

第一进院落穿堂3间,上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均为硬山式建筑。

正房两侧各设通道,通往后院。

第二进院为堂楼院,堂楼二层上、下各5间,重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廊后有厦,屋顶覆灰色陶瓦;堂楼东西两端为楼梯间呈小耳厦。

东西配楼上、下各3间,与堂楼搭配协调、和谐,后有花园。

吕家宅院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传统风格浓厚,在当时济宁城私人住宅中居于首位,是研究晚清时期私人宅院的教材。

济宁现存的民初历史建筑就是潘家大楼了。

潘家大楼是20世纪20年代兴建的济宁规模最大的私人住宅,系军阀潘鸿钧的私邸。

以上各类建筑,构成了济宁古代建筑遗存,虽较少但特色突出;近代建筑有保存较完整价值较高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30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