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什么内涵意思

茶饮什么内涵意思,第1张

问题一:“茶”字到底有什么含义 ①“茶”字来龙去脉:古时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

②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③让“茶”字回归自然:“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

从茶的历史来看,唐前是无“茶”字的,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之说。而茶得陆羽《茶经》而昌盛至今,〈茶经〉则把茶文化推向纵深,也使“茶”入道、入佛;入净、入静。得解其“人在草木中”高尚的人格、茶格之意。也得解人在草木中的世外得道高仙的品格所在。

茶的含义是什么,“茶”字,从草,从人,从木,台湾作家林清玄就过说:“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开,人在草木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代表着人应该根植于大地,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去,就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也是茶道的境界。

茶的含义是什么,“茶”字又分解三部分上部为廿,中部为八,下为十八,廿加八十八,合计为一百零八岁,寓意:人常喝茶健康长寿,可以活到108岁,可称为“茶寿”。茶的寓意在它的字体构造中就显而易见,但这个茶并不是只有“茶”一个称谓,在上一篇就介绍过《神农本草经》中的“荼”就是指茶,在《尔雅》中还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读作:jiǎ,古书上指楸树或茶树,三曰Jshè,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茶的别称,四曰茗,五曰Fchuǎn 采摘时间较晚的茶,都是茶的古时用词,而沿用至今的就茶和茗两字而已,喝茶品茗就此开始。

庄子《庄子・逍遥游》曰:“名者,实之宾也。”名讳很重要。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繁多,采制经验丰富,是世界上茶叶种类最丰富的国家,茶名也丰富多彩,欣赏茶之美从茶名之美开始了解。

以地名加茶树的植物学称号,从这类茶名咱们一眼可知道该茶的名种和产地:如安化黑茶,产地为湖南安化地区,茶树名种为龙井群体小叶种;以地名加茶叶的形状特征:如六安瓜片,产地为安徽六安,瓜片是茶叶的形态形如瓜子,是唯一各等级茶类都是由全叶片制备而成的绿茶;以地名加上赋有想像力的称号:如庐山云雾,产地是江西庐山,云雾是描述云雾缭绕的种植环境;以动听的传说或典故:如我们本地名茶洞庭碧螺春就有着碧螺姑娘的动人爱情故事;以吉祥物命名,如和平猴魁、银猴等;以采茶时令命名,如谷雨春、不知春等。

问题二:茶的含义是什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

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

论陆羽《茶经》的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杭州 程启坤

唐代,中国茶文化进入了兴盛期。这种兴盛,与文人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其中陆羽的贡献是最大的。他著述并发表了《茶经》,亲自奔赴长江流域的主要茶区,调查研究,品评茶叶,推荐贡茶,创导陆氏煮茶法等。可以说,茶圣陆羽是中国茶学学科的创始人。陆羽《茶经》不仅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很多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这方面内容进行简要论述。

一、 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华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所谓茶文化,广义而言,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陆羽《茶经》上、中、下三卷,包括了茶的形态特征、字源、名称、药用价值、茶叶采制用具、制茶方法、烹饮器具、煮茶方法、品饮技艺、唐代中期以前历史上有记载的茶事、唐代茶叶产地与品质状况等,内容十分丰富。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概述与历史总结。既有物质的东西,也有精神的内容。

在物质方面,《茶经》系统总结提出了采制茶叶需用的十五种工具和茶叶烹饮需用的二十四器。精神方面的有种茶、采茶、制茶、煮茶的技术经验总结,也有唐代中期以前有关茶事的历史记载,有人物、有故事、有史实,系统而全面。尤其可贵的是,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使茶文化得到升华。

历史发展到了唐代,茶区已扩大,从《茶经・八之出》介绍的茶叶产地来看亥唐代茶区已包括现今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贵州等省(区)。饮茶已成风俗,上至帝王宫廷,下至百姓平民,还有文人雅士,佛门寺院等都崇尚饮茶。陆羽《茶经》对有关茶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因此可以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华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二、 陆羽《茶经》是唐代中期以前中国茶事的历史总结

中国在唐代以前,已有茶文化的萌芽,在不少史书中己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年成书的《尔雅》中,就有,苦荼的记述;三国《广雅》中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记载;司马相如《凡将篇》已把茶列为一味中草药。到了晋代,更有以茶倡廉、以茶敬客、以茶健身、以茶治病等多种记述。陆羽《茶经》将这些零星分散的历史记述,从浩瀚如海的大量史书典籍中寻找出来,一一作了记录。

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引述了49本典籍中有关茶事的记载,记述的人物有几十个,涉及的茶事有茶的特征、特性、产地、饮用、保健、药用、待客、倡廉、代酒、解乏、茶市、茶神活、茶故事、品茶、鉴赏、祭祀等等。内容十分广泛。除《七之事》之外,《茶经》的其他章节中也有不少历史记述,如《茶经・一之源》中,讲到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讲到茶字字源的历史记载和茶的五种>>

问题三:奶茶含义是什么呢? 一杯香浓的奶茶代表浓浓的爱意与关怀!

问题四:奶茶在爱情含义里可理解为什么意思 奶茶有奶的芳香却不像奶那么腻,有茶的清淡却不像茶那么涩,

所以奶茶可以喝一辈子不会腻味温暖的奶茶,

虽然没有红酒的高贵典雅,没有咖啡的精致摩登,

却自有一种温润香浓的芬芳。

内蒙古奶茶代表先结婚后恋爱。

问题五:各种奶茶的含义 很甜的表示我在恋爱中偏甜的表示我会有段很好的恋爱感情甜的表示我都很开心很快乐淡的表示清纯美丽

问题六:各种奶茶的寓意是什么 原味奶茶 自然清新之味

仿佛是梦中的女孩。小家碧玉般的清纯简单,有着天使般的微笑,纯洁如梦,如诗。看着她的笑脸,如同看见一旺清澈的泉水。

麦香奶茶 斯文优雅之味

举手投足之间,隽永风姿和女人味展露无疑,优雅气质恒久如钻石。

咖啡奶茶 成熟知性之味

想法独到,有品位、有内涵。才貌双全,说话和做事,都是一样的从容淡定,耐人寻味。

巧克力奶茶 热辣俏皮之味

奔放迷人 ,有着永远释放供完的能量与活力!精灵古怪、聪明机智,用热情大胆感染着所有的人。

草莓奶茶 活泼可爱之味

青春靓丽、爱做梦。像阳光下闪着露珠的草莓,孩子气地美丽着。可爱的娃娃脸、烂漫的少女情怀,如小精灵闪烁着百变魔力。

香芋奶茶 温和香甜之味

有着绝对吸引人的甜美,但甜而不腻。表面上低调普通,温恭蕴藉,含而不露。平常显得内敛腼腆,彬彬有礼,实则随意、真我,富有亲和力。

问题七:“茶”字在中国文化中到底有什么含义 从茶的历史来看,唐前是无“茶”字的,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之说。而茶得陆羽《茶经》而昌盛至今,〈茶经〉则把茶文化推向纵深,也使“茶”入道、入佛;入净、入静。得解其“人在草木中”高尚的人格、茶格之意。也得解人在草木中的世外得道高仙的品格所在。

问题八:“ 奶茶”有什么深层含义 满意答案

奶茶是具香港特色的一种奶茶,是香港人日常下午茶(和早餐)常见的饮品。基本上,在香港茶餐厅供应的奶茶都是用 奶茶的方式泡制。

渊源

自英国开始在香港的殖民统治,英国人就把“下午茶”这个概念带到香港。和一般华人在早上喝茶的习惯不同:西方人习惯在下午三时左右,午饭至放工中间的一段时间,享受西茶之馀,再佐以西点。由于锡兰出产的红茶味道较好而价钱又便宜,所以锡兰红茶在香港十分流行。西方人喝茶习惯加淡奶和糖,使茶入口更香更滑,这也成为了香港奶茶的基本。

奶茶的由来

香港创作的 奶茶是地道、香醇的代名词,发明 奶茶的中环老字号兰芳园创办人林木河,现时每日卖茶逾千杯,连泰国白龙王、香港工商及科技局局长王永平等也是其长年捧场客,但这位年届81岁的“ 奶茶之父”从没用过 冲茶,“兰芳园开张时,香港还没流行 !”

10多岁到港打工的林木河,与妻子及一名伙计于1952年在中环摆花街开设兰芳园大牌档。当年小小的牌档,每日下午总吸引附近的码头工人光顾,“工人看见我将茶用个袋冲来冲去,觉得好过瘾。他们见茶袋啡色,以为是 ,以后每次就大叫‘一杯 奶茶’。 林木河娓娓道出 奶茶由来。

林木河说,战前香港仍流行喝南洋咖啡,直到五、六十年代,港人才开始爱上奶茶,但最初的奶茶味道普遍较苦涩,原因是一个大水壶,“当年大部分食肆用大水壶煲茶,大水壶份量多,要很久才冲完一壶,不停煲着,结果煲到过了火,冲出来的茶自然苦涩。

林于是找来打铁师傅,用铜打制体积较小的茶壶,取名“手壶”,其妻则用制棉袄的毛布,自制隔茶渣的茶袋,“茶壶体积细,茶可以不用煲太耐;用茶袋冲来冲去,可以去草青味,令茶味均匀。他说煲茶时间要控制得宜,太短去不掉草青味,太久则过火苦涩,喝完会胃部不适。

尽管早期顾客是一班苦力,但林木河对制作奶茶执,选用上等的斯里兰卡科伦坡“季后茶叶”,皆因雨季后生长的茶叶饱满及色泽雄厚;配以膻味较低的马来西亚植脂奶。正因这份敬业乐业的精神,令兰芳园渐为中环居民及上班族所熟悉,生意也愈做愈大,由大牌档演变至如今有两间茶餐厅。其他食肆、茶餐厅争相仿效推出 奶茶;现时海外传媒每次到港采访 奶茶,总会来兰芳园。

林木河的Y仔林俊业说,父亲要他们6兄弟姊妹均学会冲奶茶,有一技傍身,“我只手够力拿水壶,就开始学冲奶茶。为了加深他对茶叶的认识,父亲更曾保送他到斯里兰卡观摩当地茶园及茶叶生长过程。

文化

奶茶现在已经成了香港文化的一种符号,在许多港片的人物对白中经常会提到 奶茶。曾经,香港有个穷仔能拉出一手好茶,后来遇到一位貌美富豪的女孩,女孩首先是被穷小伙子的一杯杯 奶茶所吸引,透过奶茶,女孩认为这个男孩非常勤奋,脾气又好,否则拉不出这一手好茶。尽管女孩的父母反对,但是他们还是相爱结婚。不久他俩去了英国,因为英国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奶茶在英国是比较受欢迎的。经过几年的奋斗,小伙子成了伦敦酒吧区有名的冲茶手。现在他俩有了豪华的别墅和高级轿车,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了幸福而美满的婚姻。

制法

所谓“ 奶茶”,其实就是把煮好的锡兰红茶用一个尼龙网先行过滤,然后再加入奶和糖。过滤这一步骤除了滤走茶渣以外,也使红茶更香滑。据闻最初发明之时,的确是用 来过滤的,后来原创人(兰芳园茶餐厅林先生)使用特制白布袋,但现在大部分人都会用一个尼龙网镶在一个金属框架内。用来冲奶茶的锡兰红茶分为粗茶和幼茶两种,餐厅透过控制粗幼茶的份量,就能改变冲出来的奶茶的香味、色泽及浓度。先把锡兰红茶放入尼龙网内,然后把网浸入巨型水煲内,>>

问题九:原味奶茶的含义是什么 年龄:所有口味中最老最经典的一位

性格:大方.清新.自然.沉着

开心的事:大家都知道他是老大

不开心的事:大家不肯听从他的英明领导

最好的朋友:麦香味

优点:有自我的原则和坚持,原汁原味

缺点: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排外

外表;橙色,充满纯正的奶茶味道

特殊才能: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口头禅;简单才是美,平淡才是真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茶已开始进入华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是我国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发表的关于茶饮起源的权威观点。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次讲述了茶饮起源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相传神农氏为寻找药物给老百姓治病,在他亲自试尝多种天然植物的实验中,曾经服用过有毒性的中药,出现了中毒症状,而都被茶叶奇迹般地解毒缓解了。

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茶的起源,它也是中医药传奇式起源的最早记录。茶和天然药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是中华民族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获得的最伟大也最具创造性的科学发现。

地球上有茶树植物已有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而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仅有四五千年。至于有关茶的专著记载,要更晚些,只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 中国历史悠久,区域辽阔,其汉语方言众多,汉字在早期出现过“语音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代表茶名的汉字就有十多个,诸如荼、诧、荈、槚、苦荼、蔎、茗、和茶等。《诗经》提到“荼”字的近十处,虽然并不全部指茶,但“谁谓荼苦,有甘如荠”(《邶风·谷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幽风·七月》)等,则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关于茶事的最早记载。渊源于西周的古字书《尔雅》,其中也有“檟,苦荼”的解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亦有晏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的记述。此外,汉以来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东汉华佗的《食经》以及《桐君录》等书,均有茶事记载。随着饮茶越来越多,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记述茶事的文献也一代比一代增加。

早期有关茶的记载虽然较为简单,但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资料。像“荼生益州,三月三日采”(《神农本草》),就指出茶树原产地的益州是最早的茶区之一。“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三国魏张揖《广雅》),则为最早记叙饼茶制法、泡茶的方法。关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初巴国境内已有人工茶园培植的茶叶,作为贡品非常珍重地献给周王室的记载则见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这则记载说明当时的茶叶生产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当时城市中出现经营茶粥、茶饮的茶摊,“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广陵耆老传》),反映了饮茶已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芳茶冠六清,滋味播九区。人生苛安乐,兹土聊可娱”的诗句(西晋张载《登成都白兔楼》),不仅赞颂了茶的芳香宜人,也反映了蜀地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气之盛。而在早期的记载中,许多文字都谈及茶叶的功能功效,说明了古人对茶叶作用的认识,如饮茶日久,精神爽快:“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神农食经》);饮茶可以却睡:“巴东别有真茗荼,煎饮令人不眠。……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荼饮,亦可通夜不眠”(《桐君录》);古人发现茶和中草药同样可以治病,于是茶便与乌喙、枯梗、贝母、苓草、芒硝等一起被列为中草药之一(见司马相如《凡将篇》)。“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至东汉时荼甚至被夸大为饮之能成仙得道的灵丹妙药:“茗菜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名医别录》)。正是由于早期文献对茶叶效能的记载和赞誉,进一步推动了饮茶的风尚。

不过,饮茶风尚的普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文献记载的许多趣闻轶事,反映了在饮茶方面由于南北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官至谏议大夫的王褒所写的《僮约》中,在规定僮仆的任务中就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两条。“烹荼尽具”,是说烧茶、泡茶的茶具要准备齐备,并洗涤干净。“武阳买荼”,是说要到武阳去买茶叶,供居家饮用。在当时,自给自足的生产占主导地位,但茶叶要赶到集市上去购买,可见汉代巴蜀地区茶叶商品化已达到相当程度。至南北朝时,南齐永明十一年(493)齐武帝颁下遗诏,说自己逝世后,在灵前祭祀不必杀牲,只要供上糕、水果、茶、饭、酒和肉脯就可以了,还规定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齐书》)。可见,南朝朝野已普遍接受了茶饮。

但北方贵族还不饮茶甚至鄙视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投归北魏,刚北上时,不习惯北方饮食,“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吃饭时常以鲫鱼羹为菜,“渴饮茗汁”,并且“一饮一斗”,北朝士大夫讥笑他,称他是“漏卮”,意思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食羊肉、酪浆甚多”。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南方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王肃曲意逢迎,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以味而论,是有优劣的。羊肉好比是齐、鲁衣冠大国,鱼好比是邾、莒附庸小国。只是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了。”孝文帝大笑。这话传开后,人们就把用茗熬的汤叫做“酪奴”,以至于北朝的士大夫们对饮茶者也讥讽嘲弄,“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洛阳伽蓝记》卷三)。然而,这种情况并不长久。及至隋统一南北之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由于隋文帝爱好饮茶,上行下效,“由是竞采,天下始知饮茶”(《隋书》)。当时流传着一首《茶赞》:“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饮茶风尚,终于在北方传播。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饮茶文化逐步由混沌向文明嬗变。这种嬗变,使记载茶的文献资料也不断增加和丰富。当茶的载录愈来愈丰富多彩之时,就必然不满足于以往附记于其他书籍的局面,从而出现了全面的、系统的茶书专著,这是历史已经造就的机遇。

这种历史的机遇,直到唐代才出现。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造就了唐人烈烈腾腾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大行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时代呼唤着茶业的大发展、大提高,也呼唤着总结前人经验、导引茶业进一步发展的茶叶专著的尽快问世。唐代中叶,陆羽撰成了中国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西周初期以来茶的记载只是只言片语、简单零碎的状况。《茶经》的出现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开启了此后茶文化异彩焕发的局面。

《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它虽然只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和文化层次。全书共三卷十章,展示出一个琳琅满目的茶的世界:

“一之源”,介绍茶树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品质和功效等。作者肯定茶树原产于我国南方,其中有高一尺、两尺的灌木型,也有高数十尺的乔木型,在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对于茶树的形状,书中予以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从整体到各部位的特征: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茶的称呼多样,一是方言土语不同,二是由于采摘时间不同,茶叶质量不一样所产生的特殊称谓。茶树栽培的方法,“法如种瓜,三岁可以采”。茶树对土地的挑选很严格,烂石中生长的最好,砾壤中的较差,黄土地种植的最差。茶以野生的为上等,人工种植的则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崖并有林木遮荫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卷裹未展开的为佳,叶舒展的则差。背阴山坡谷地的茶树,不值得去采摘,如饮用则易生疾病。因茶性寒凉,用作饮料最为适宜。品行端正俭朴的人,如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痛、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四五口茶,与醍醐和甘露是可以媲美的。但采茶如不适时、制茶如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最后,以人参为例,说明其功效因产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二之具”,介绍各种采茶、制茶的用具。陆羽总结了唐时盛行的蒸青紧压茶的制作工艺,列举了制作过程中有关采、制、贮藏茶叶的十多种器具,并详述了每种器具的具体形状、要求和使用方法。这些器具是:籝,又叫篮、笼、筥,用竹子编制的盛茶工具;灶,制茶烘干用的工具;甑,蒸茶时用的屉;杵臼,又叫碓,捣具;规,用铁制成的模具;承,又叫台,或砧子,用石头做成,也有的用槐、桑木半埋在地下,不使其摇动;檐,又叫衣,用旧的绢、雨衫、单衣等制成,即苫布;芘莉,晾茶的屉状工具;棨,串茶叶的锥刃;朴,串茶的竹编绳子;焙,烘茶的坑灶;贯,竹子削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焙;棚,晾茶的棚子,在焙上分两层,全干的升上棚,半干的在下棚;穿,团饼茶包装的器具,江南东部和淮南地区用剖开的竹子做,巴山、峡川一带用韧性大的构树皮做;育,用木做框,外围用蔑编织,并用纸糊起来,里面分隔的贮藏和养护工具,类似柜橱。如今,陆羽时代所用的这些器具基本上被其他半机械和机械化的器具所代替,但《茶经》的记载,对于我们了解制茶机械的演变、革新和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以及采制方法。陆羽讲究采茶的时机,春茶当在旧历二、三、四月间晴天采之,雨天、阴天不能采。嫩叶刚出、几个枝节中颖拔的,并且要凌晨带露采摘。采茶之后,制作的工序是:蒸、捣、拍、焙、穿、封等程序。茶的形状有多种多样,鉴别茶的质量,只看外表、色气、言茶好或不好,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除了眼看、鼻嗅之外,还要用嘴品一品。陆羽还根据当时饮用习惯,对茶叶品质的要求等等辩证地提出茶叶外形、色泽产生的一些原因,对鉴评和提高茶叶的品质也很有价值。

以上三章为《茶经》的卷上。卷中只有一章,即“四之器”,专门介绍煮茶、饮茶的器皿,说明各地茶具的优劣、使用规则和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这一章详细列举了28种器皿,按用途大体可分为8类:生火的用具,包括炉、灰承、筥、炭挝和火筴等5种;煮茶用具有鍑、交床等;烤茶、碾茶和量茶的用具,有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等6种;盛水、滤水和取水的用具,有水方、滤水囊、瓢和熟盂等4种;盛盐、取盐的用具,有鹾簋和揭;饮茶用具,有碗和札;盛器具和盛摆设的用具,有畚、具列和都篮;清洁用具,包括涤方(贮洗涤过的水)、滓方(盛茶渣用)和巾(用粗布制成的擦茶具用的洗巾)。最值得注意的是,用铜或铁铸成的风炉,形状像古代的鼎,三只脚之间开设的三个孔洞上,分别铸着“伊公”、“羹陆”、“氏茶”6个字,即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伊公,就是传说中的商初大臣伊尹,曾辅佐商汤攻灭夏桀,治理国事凡三朝,又善烹饪,被陆羽誉为伊公羹,陆书敢于以“陆氏茶”与“伊公羹”相匹,足见他对自己于茶上作出的贡献充满自信心。

“五之煮”,介绍煮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团饼茶在烹煮以前,先要经过烘烤和碾碎,使香气滋味能充分发挥。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杂木。好茶需用好水烹煮,水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了三沸,就水老不可食也。真正的好茶,应该“啜苦咽甘”。

“六之饮”,介绍饮茶风俗和饮茶方法。说茶之成为饮料,由神农氏开始,从鲁周公喝茶才为大家知道。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饮茶有九个难题要解决:一是制造,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工,五是用水,六是烘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饮用。饮茶需要知识,需要文化,要知道喝的是什么茶,怎么喝,喝了会起什么作用等等。茶既起着生理和药理的作用,又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这些问题,直到《茶经》才详加论述。

“七之事”,引述古代有关饮茶的故事、药方等。这是《茶经》里最长的一章,字数约占全书的1/3。作者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资料,按朝代先后汇集和排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代的茶叶历史。首先列出“人物索引”,涉及饮茶的名人41位,然后,从《神农食经》到《枕中方》和《孺子方》等古代文献中摘录了48例有参考价值的内容,附于后。这些资料及所引证的书目,有的现已佚失,幸赖《茶经》才得以保存下来,虽是吉光片羽也弥足珍贵。

“八之出”,论述全国名茶产地和茶叶品质高低。据《茶经》所列,唐代产茶地共有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黔中、江南、岭南等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作者对黔中、江南、岭南3个道产区没有详细介绍,只列产茶州名,统称“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而对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5个道,则列出产茶州名、县名或地名,还把茶叶品质分为上、次、下、又下4等。

“九之略”,论述在一定条件下怎样省略茶叶采制工具和饮茶用具。前面几节,讲采茶、制茶、饮茶用具的规范化,而这

节170来字,则讲用茶具和茶器的灵活性。

“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以使全书一目了然。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复述《茶经》的主要内容,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对这部茶书有更多更深地了解。陆羽的《茶经》堪称一部茶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第一部茶文化学著作,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唐以前整个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促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迈入新的境界。

与《茶经》的备受崇奉相反,其作者陆羽是在身后才被推到崇高地位的,生前却是历尽坎坷,很不得志。虽然《新唐书》有他的传记,《唐才子传》有他的史略,连美国人乌克斯著的《茶叶全书》也有他的介绍,但他的生平还是留下许多至今解不开的谜。

陆羽的生卒时间就缺乏有力的依据,一般认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他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贞元末年(804)去世。相传,他是一个弃婴。龙盖寺(后改称西塔寺)的智积禅师早晨起来漫步,在竟陵城外的西湖之滨,听见群雁的喧闹声,前往发现三只大雁用翅膀护卫着一个婴儿,就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孤儿的父母是谁,为何被弃,都不得而知。后来,孤儿长大后自己按《易》占封卜筮,得封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便以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

9岁之时,智积法师要陆羽学习佛典,早慧而倔强的陆羽拒不从命,坚持要读儒家经典而被罚做劳役数年。但即使备受劳役折磨,陆羽也不改初衷,常常骑在牛背上吟文做诗。这样,他不免受到责难,以至挨打受骂。忍无可忍的陆羽,于13岁时逃离寺院,投身到一个杂戏班中,扮演丑角,以卖唱献艺为生。在这段时间中,他写了《谑谈》三篇,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于是在“伶人”中很快出了名。

命运之神终于向陆羽露出了笑脸。不久,他的才华被竟陵太守李齐扬发现,赠送一些诗书给他,并介绍他去天门西北火门山邹夫子处就学。后来,他又得到新任司马崔国辅的赏识,与崔交游三年,“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在崔国辅的熏陶下,他文学造诣日深,茶事钻研日勤,20多岁时已成为学识广博、精通茶艺的士子了。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结束了开元、天宝盛世,进入动荡不安的时期。陆羽随着蜂拥南下的难民渡江,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在颠沛流离中,他还考察搜集茶叶产制的资料,并结识了皎然、刘长卿等一批诗友。大约公元760年,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陆羽结庐隐居,或与志同道合者畅谈茶事,研讨禅理,诗酒往来,谈宴永日;或山野之中单身独行,枚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幕。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切磋学问,品茗斗茶,将茶艺与禅机结合起来,把饮茶提到美学、文化的高度,撰写出彪炳史册的《茶经》。此后,皇帝闻其名曾下诏征他为太子文学,迁太常寺太祝,但他不肯就职,宁愿过他的隐逸生活,与情趣相投的名僧、名士以及一些官员饮茗赋诗于优游岁月中,度过了晚年。贞元二十年(804)冬天,陆羽走完了他72年的生命历程,病逝于湖州,安葬于杼山。

纵观陆羽的一生,他从小就饱受着困苦生活的煎熬,但他是倔傲的,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志趣,他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独到的思辨和不同凡响的见解,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除《茶经》外,据历代著述记载,陆羽还撰写过《茶记》二卷、《顾渚山记》一卷、《水品》一卷、《茶论》、《毁茶论》、《茶歌》等茶学著作与诗文,又有其他著作七种计六十二卷,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

陆羽又是一个有血性的人物,敏感而倔强。据说,朝廷御史李季卿到江南视察,召见陆羽,陆羽野服人见,李季卿喝了陆羽煎的茶后,命家奴子付钱给陆羽。陆羽感到自己蒙受了极大的羞辱,为此他又写了《毁茶论》。但是,陆羽又是一个诚实和极重感情的人。他与女诗人李季兰为友,与诗僧皎然结为莫逆之交,与大书法家、曾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相契,他和人约会,虽然冰雪千里,或虎狼当道也毅然前往。

陆羽曾写过一首《六羡歌》,诗曰:“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表明自己不图高官厚禄,不爱荣华富贵,甘于淡泊,追求洒脱,专心致志于饮茶艺术和茶学的研究,这就是陆羽殚精竭虑的内心世界。

中唐以来,陆羽被奉为茶神,茶作坊、茶库、茶店、茶馆都有供奉,有的地方还以卢仝、裴汶为配神。陆羽的名字被写入额幢、楹联,如“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等等,陆羽的神威在茶业经营者的心目中是足以保佐他们财运亨通的。至于陆羽的传说故事更是不胫而走,神乎其神。历千年而不衰的茶神陆羽崇拜,还溶入了当代茶文化热的汪洋大海。“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唐耿伟联句。)

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编撰茶书蔚然成风,但没有出现像陆羽那样爱茶之深、见解之切的智者,也没有像《茶经》那样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著作,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而且又多是个人的一得之见。

公元825年前后,张又新著《煎茶水记》一卷。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部侍郎张荐之子。唐宪宗元和间及进士第,历官左补阙、汀州刺史、中州刺史,终左司郎中。《煎茶水记》的写作过程,张又新有一篇自述,自述说:元和九年(814)春季,他和朋友们相约到长安城的荐福寺聚会。他和李德垂先到,在西厢房的玄鉴室休息时,遇到一个江南和尚。和尚背囊中有几卷书。张抽出一卷浏览,见“文细密皆杂记”,卷末题为《煮茶记》。书中记载了一件轶事:唐代宗之时,湖州刺史李季卿路过扬州,遇见陆羽。李季卿认为,陆羽善于茶天下闻名,扬子南零水又殊绝,这是千载一遇的“二妙”归一。于是,命令军士到南岸去取南零水。取水回来后,陆羽舀水煮茶,发现不是南零水而是长江水。军士不承认,说:“我划小船去取水,看见的有上百人,哪里敢说假话呢?”陆羽不答话,把水倒掉一半,再用勺舀水,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跪地求饶说:“我取了南零水后,在归途中因小舟摇晃,到北岸时只剩下半缸,所以舀江水加满。不料被先生识破,先生真是神鉴也。”李与宾客数十人都非常惊讶,请陆羽谈对天下各处水质的看法。陆羽将天下水分为二十等,列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季卿让人把陆羽的话记录下来,称为《煮茶记》。张又新把陆羽的见解抄出,与“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的刘伯刍的的品水文学列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体验,编撰成950余字的《煎茶水记》。

刘伯刍曾任刑部侍郎,生平事迹不详,约活动于陆羽同时。他列出适宜煎茶的水,分为七个等级: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这七种水,张又新游历所到,都曾亲自品鉴比较,觉得确如刘伯刍所说。有熟悉两浙地区的人告诉又新,伯刍所言搜访未尽。于是,张又新到了刘伯刍未曾去过的两浙,在汉代严子陵钓鱼的桐庐严陵滩,见“溪色至清,水味至冷”,用溪水煎“陈黑坏茶”,“皆至芳香”,又煎佳茶,更是“不可名其鲜馥也”,这里的水远远超出刘伯刍视为第一的扬子江南零水。他到了永嘉,取仙岩瀑布煎茶,水质也在南零水之上。

据《煎茶水记》,陆羽则把天下的水分为二十等: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上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比起刘伯刍来,陆羽品水的范围要广阔得多。除了长江中下游外,还西到商州,即今之陕西省商县;南到柳州,今属广西管辖;北到唐州柏岩县淮水发源处,即今之豫西桐柏山区。陆羽与刘伯刍对煎茶用水的具体看法和评定标准各不相同,两人对水的品评差异也很大。不过,据说两人评品的这些水,张又新都曾亲自品尝过,认为无疑当属佳品。

《煎茶水记》所载,人们广为传闻。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则在《大明水记》中指出,张又新所记陆羽品水次第,“皆与《茶经》相反”,恐为张又新信口开河,随意将二十等水的品评附加到陆羽头上。也有人认为,陆羽能明辨南零水,并以雪水居末,殊为怪诞,不符常情。今人万国鼎就提出不同意见:天下水诚有美恶,以所含矿质不同也;然以天下之大,欲举而一一次第之,谈何容易。雨雪之水纯洁,虽不若著名山泉之甘厚,远胜普通井水之苦涩,而又新以雪水居末,宜陈氏《书录解题》斥为尤不可晓也。至又新所记陆羽辨南零水事,尤属怪诞。夫两水合置一器,未有不溶和者,而犹分上半为临岸之水,下半始为南零水,悖物之

理矣。(《茶书二十九种题记》)万国鼎的话确为至论。不过,《煎茶水记》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对于品茶用水提出了一些高于旁人的看法。如书中提出,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关系,水的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不过,烹茶用水不必过于拘泥名泉名水,茶产在什么地方就用什么地方的水来煎烹,得水土之宜,便能泡出好的茶味。再好的水运到远处,它的功效只能剩下一半。还指出茶汤品质高低又不完全受水影响,善烹洁器也是很重要的条件。善于烹茶,清洁器具,就能更好地发挥佳水的功效。书中并强调“显理鉴物”,即理论必须结合实际;不能迷信古人,因有古人所不知而今人能知者;学无止境,好学君子应该不断钻研,才不止于“见贤思齐”。这些至理名言,对后人启发很大。二是《煎茶水记》首开古人饮茶用水理论的先河。在唐代以前,煎茶用水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自然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是《煎茶水记》最早载录了宜茶用水,并以刘伯刍和陆羽的见解昭示后人,丰富和补充了《茶经》关于煮茶用水的内容。此后,人们对茶的色香味越来越讲究,对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品评水质的文字越来越多,还出现了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之类的烹茶用水系统著作。

唐五代之际的茶书,现多半仅存残卷或辑佚本。晚唐诗人温庭筠于公元860年前后著《采茶录》一卷(一作三卷),大约于北宋时期已佚。《说郛》和《古今图书集成》虽收有《采茶录》,也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共计不足400字。所记为:陆羽辨临岸的南零水、李约汧性辨茶、陆龟蒙嗜茶荈、刘禹锡以茶醒酒、王蒙好茶、刘琨与弟书求真茶。苏廙(一作虞)撰《十六汤品》,大概作于公元900年前后,即唐末或五代十国之初。该书原为苏廙《仙芽传》第九卷中的一篇短文,其后,陶谷将其抽出收入《清异录》卷四中。所论与现在茶汤审评技术有关,内容包括:煎茶以老嫩言者凡三品、注茶以缓急言者凡三品、以茶器之分类言者凡五品、以薪材论者凡五品。十六汤的名目为:得一汤、婴儿汤、百寿汤、中汤、断脉汤、大壮汤、富贵汤、秀碧汤、压一汤、缠口汤、减价汤、法律汤、一面汤、宵人汤、贼汤、魔汤。斐汶撰有《茶述》,极力提倡饮茶,斥责“多饮令人体虚病风”的无稽之谈,论说茶性清,茶味洁,有涤烦、致和之功效,百服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其功效至数十年而后显。可惜,《茶述》一书已佚,今仅清陆廷灿《续茶经》中收有《茶述》之序文。而毋煚不喜饮茶,乃作《代茶余序》,错误地认为饮茶有害人体,劝人少饮。此外,唐温从云、段之分撰《补茶事》十数节,皎然撰《茶诀》一篇,五代后蜀毛文锡撰有《茶谱》,亦均已亡佚。

饮茶习俗,由混沌向文明的嬗变,走过了数千年的曲折路程,终于在“唐代”演出了生动的“话剧”。唐代的茶书编撰,从草创走向理智,开启了随后千年来的宏大规模,从而成为中国茶书史上有声有色的序曲。

不是。

1、茶媚娘唐风茶饮是2022年茶饮创业投资界新秀,开辟国潮唐风茶饮先机,以唐代茶文化、唐代美学、唐代茶诗为核心,专注行业空白。

2、唐风茶饮是经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之后创办的正规企业,所以不是骗局。

清明节饮茶习俗在唐代有很多变化。

一、从寓意上讲,清明节都是要向亡者致敬,以表达思念之情,清明节饮茶习俗也反映出了人们对死者的上香哀思之意。唐朝,男斋竹林,女斋瓷缸,每年到了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焚香拜祭祖先,祭祀有关节日,人们准备特制茶饮,以表达对亡者纪念的思念之情。

二、唐朝清明节饮茶流行的习俗,分为两类,一类是要在清明节当天,在节日当天的酒席上,用瓷缸和竹杯来盛饮清明节特制的茶水,以象征对死者的祭拜,另一种是放在亡子灵墓上的茶饮,作为为亡者致敬的礼节。

三、在清明节这一天,更有一项特别的习俗,分外不普遍,就是在酒席中,分发樱桃酒,以祭拜死者,穿着新衣饮新樱桃酒,作为子孙向死者的哀思之礼。至清代,清明节饮茶习俗几乎没有变化,仍以祭祀亡者、表达对死者的思念为主,形成崇高的宗教仪式。

一、绿茶我国有六大茶类,但历史最久远的当属绿茶,经过一代代的发展,其受众广泛且影响深远。绿茶的制作比较简单,因为它并不发酵,少了这一步骤,其成品茶中保留的鲜叶物质就有很多,所以口感更清爽天然。古时人们就发现,喝绿茶可让人清神气爽,其实这就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儿茶素等物质。特别是在暑气旺盛的时候,饮用此茶能逐渐消散炎热之气,所以民间就出现了“夏饮绿茶”的说法。绿茶种类丰富,其中很多都拥有盛名,比如龙井、毛尖、碧螺春等等,这些都是名茶。大体上,绿茶的特点就是颜色绿润,茶汤清透。冲泡此茶,不宜用沸水,80度左右的水温会使它的营养更好析出。二、苏打水苏打水在超市中很常见,它是当下非常受人喜爱的一种饮品。和白水不同,苏打水的性质属于弱碱性,喝它对于人体内的平衡有很大帮助。天然苏打水是在岩层深处开采出来的,喝起来甘甜柔顺,其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且极容易被吸收,所以它是很理想的健康饮品。但现在市面上有不少混杂的苏打水,大家挑选时一定要认准纯天然的。如果在配料表中有看到白砂糖、香精或者其他添加物,说明这种就是加工出来的,就不要选了。三、花茶花茶虽然不似绿茶那样源远流长,但它在我国也是很早就存在了。现代花茶加工技术愈发先进,和茶叶相比,用鲜花泡茶显然更美观,且不同的花味道和营养也很多元,因此这种茶在民间十分流行。其中,菊花茶凭借独特的魅力,从唐代至今一直都备受人们的追捧。到了今天,不管男女老少,很多人日常都有泡菊花的习惯。菊性凉,所以它常被推荐在夏季饮用,被公认是最下火的茶饮之一。菊花中所含营养丰富,包括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类黄酮等,特别是“汴菊”青驰菊,它的类黄酮类物质含量极高。生活中不少老茶客对青驰菊都情有独钟,如果大家有应对上火的需求,就可以试试它。四、咖啡咖啡最早起源于非洲,后在西方国家迅速传开且一直盛行至今。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出现了“咖啡热”,一些上班族、学生党对其非常青睐,甚至一些中老年人也喝起了这种饮品。但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认为,咖啡喝了没有好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咖啡既然能够位列世界三大饮料中,自然是有它的道理,喝起来对人也有一定的益处。只是需要每次适量,像一天一杯(200ml)是没问题的。比如夏天午休过后,喝一点咖啡能让人一扫疲倦感,但需注意,空腹不能饮用。五、果饮水果是我们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本每一种水果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到了夏天,各种各样的水果饮品就很受欢迎。水果种类丰富,在做果饮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多种结合起来,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金桔百香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373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