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名:感甄赋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一、曹植著名的文章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二、曹植的文章如下:
三、曹植名篇简介(节选):
1、《七哀诗》是魏晋诗人曹植作的一首五言闺怨诗。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恨,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
2、《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3、《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四、曹植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1 关于“美”的诗词、古文、
美,哲学概念,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1]。汉字“美”是由“羊”和“大”组成,由此而延伸出其它美的含义。但是各个时代或者民族对于美的定义是不同的。在甲骨文中,美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与“每”同源,都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谓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钱钟书曾引了伏尔泰一段话:“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
专门用来研究美的学科是美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受其 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 求与美有关的古文、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一、“五色令人目盲”: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要 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 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老子的美学观,与其哲学观中“道”的学说和政治观中的“无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凡是那种“服文采、带利剑”(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为的东西一样,只能对人有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体现。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即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一旦有了具体的声音、形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这些见解,接触到审美的境界问题,揭示出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对艺术的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声之美”等理论的先声,也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的基础。
二、“乐由心生”:
《乐记》中对音乐的本质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认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荀子有《乐论》一书,可相印证。
以上都是可以各看到一个系统的,下面是些散句:
1、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2、美,甘也。——《说文》
3、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龚自珍《病梅馆记》
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5、钟嵘的《诗品》也从诗的角度系统地论述美。他反对人为的声律,提倡自然声律,保持诗歌的自然美。其“自然英旨”指的是自然精美,也就是真美。
6、
7、
8、
9、
人之美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可忽也,。
3 爱莲说的主要内容主要的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是很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升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而更加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她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赏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 《美说》作文求翻译I had ever asked my mother if she was very sad after divorce He then proposed to open a large supermarket in the city with my mother, but she didn't go, then I was born But they divorced in my senior year, as I wish, my mother met the other half of character Afterwards My mother teaches me a lot, contentment is the best Finally, but only a few people can be contentThe most helpful value I learn from my mother is contentment Now she lives very well, and sends me something from time to time, inclouding not only postcar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but also dried fruit made by her own, but she said no, everyone has their own way She loves the feeling now very much, my uncle got married When my mother was a little girl, her family was very poor She dropped out after finishing middle school, she and my uncle opened a grocery store in the town Usually it was my mother who watched the store, and my uncle sold things by riding from door to door At that time, my mother was only 17 years old, because her family could not afford her to go to senior high school Later, and the grocery store also earned a lot of money I am very grateful to her for keeping me a cool heart in face of gain and loss。
, because she thought it was enough My mother and my father met with each other 21 years ago, but I think the most helpful is contentment The temptation of the world is very big。
5 用古文夸别人美丽怎样说1、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意思是:远远望去,明亮得像初升的太阳,霞光万道;从近处细看,鲜丽得像渌波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
2、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出自李白的《西施 》。 意思是:她(西施)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3、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出自宋玉的《神女赋》。意思是:她刚开出现的时候,灿烂的像旭日初升照亮屋梁。当她走进一些的时候,皎洁的像明月洒下的光芒。
4、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出自《诗经》。意思是:一位来自北方的美貌佳人,世上绝无仅有。一回头全城的人都在惊叹他的美貌,再回头全国的人都被她的美丽倾倒。虽然很多这样的美貌佳人后祸国秧民,也别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意思是:杨贵妃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扩展资料:
1、《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
2、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3、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
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4、洛神,又名宓妃,中国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曹植的《洛神赋》即是描写她千古名篇(是否是通过她描写甄宓存在争议)。而《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
1 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首先是出处:
曹植《洛神赋》中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描绘洛神美态。
后来人们就用“婉若游龙,翩若惊鸿”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
“惊鸿”并非受惊之鸿,而是指姿态轻盈飘逸,样貌佳美的女子了,“惊鸿一瞥”则是姿态绝佳美女的一望了。
“惊鸿”一词出自曹植赋的“翩若惊鸿”句。“翩”字是说鸟儿轻盈疾飞的样子,在塘畔河边捕虫捉鱼之鸿,用翅膀奋力拍打,以防自身掉落水中。嬉水疾飞即称“翩翩”。将美女轻盈体态喻作翩翩疾飞的嬉水之鸿,使人顿觉新鲜惬意,美不胜收,于是出现“惊鸿”一词。
2 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首先是出处:曹植《洛神赋》中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描绘洛神美态后来人们就用“婉若游龙,翩若惊鸿”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惊鸿”并非受惊之鸿,而是指姿态轻盈飘逸,样貌佳美的女子了,“惊鸿一瞥”则是姿态绝佳美女的一望了“惊鸿”一词出自曹植赋的“翩若惊鸿”句“翩”字是说鸟儿轻盈疾飞的样子,在塘畔河边捕虫捉鱼之鸿,用翅膀奋力拍打,以防自身掉落水中嬉水疾飞即称“翩翩”将美女轻盈体态喻作翩翩疾飞的嬉水之鸿,使人顿觉新鲜惬意,美不胜收,于是出现“惊鸿”一词。
3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何解鸿,即鸿雁,也叫大雁。
曹植《洛神赋》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描绘洛神美态。后来人们就用“惊鸿”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
南宋诗人陆游曾作七绝二首悼前妻唐琬,题为《沈园》,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惊鸿,形容唐琬体态轻盈。照影,指桥下绿水照映过唐琬那美丽的身影。
“惊鸿”或人们常说的“惊鸿一瞥”的“鸿”,与“惊弓之鸟”的“鸟”是完全不同的鸟儿,不可搞错!
也有人用“惊鸿”描绘剑客的身姿:“剑客的身姿随着剑在空气中的游走而起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惊弓之鸟虽说的也是个“鸿”字,但它形容的是稍有动静就吓得要命的一副可怜相。而“惊鸿”却并非受惊之鸿,而是指姿态轻盈飘逸,样貌佳美的女子了,“惊鸿一瞥”则是姿态绝佳美女的一望了。
“惊鸿”一词出自曹植赋的“翩若惊鸿”句。“翩”字是说鸟儿轻盈疾飞的样子,在塘畔河边捕虫捉鱼之鸿,用翅膀奋力拍打,以防自身掉落水中。嬉水疾飞即称“翩翩”。将美女轻盈体态喻作翩翩疾飞的嬉水之鸿,使人顿觉新鲜惬意,美不胜收,于是出现“惊鸿”一词。
后来,南宋诗人陆游的名诗《沈园》也用过“惊鸿”:“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是陆游怀念前妻唐琬的诗作,但因陆母不喜欢唐琬,夫妻被迫分离,唐琬改嫁一个姓赵的人家。陆游曾在沈园路遇唐琬及其后夫,因此在他旧地重游时,感慨万端,写了《沈园》诗。最令陆游伤心的,是桥下春水仍泛绿波,曾映照过心中最爱的唐琬的“惊鸿”倩影,而今一切皆无了!
4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意思: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
出处: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
原文节选: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译文: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
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
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扩展资料
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
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洛神,又名宓妃,中国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
曹植的《洛神赋》即是描写她千古名篇(是否是通过她描写甄宓存在争议)。而《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
《洛神赋》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1 古文表扬人的句子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 杜牧《雪中书怀》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 刘基《题太公钓渭图》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 杜牧《雪中书怀》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 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花。 —— 杜牧《泊秦淮》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贾岛《寻隐者不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 李白《怨情》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吕岩《牧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袁枚《所见》。
2 用古文夸别人美丽怎样说如:
1、秀色可餐。
2、秀外慧中。
3、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洛神赋》
4、一顾倾人城,再顾庆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诗经》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3 夸人美的诗句1,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出自唐代: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白话文释义:美人起舞好似莲花旋转,世上之人想必从未看见。
高堂之上铺满红色地毯,翩翩起舞有若天上人间。2,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出自唐代:杜甫《丽人行》白话文释义: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出自唐代: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白话文释义: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4,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出自宋代: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白话文释义: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
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5,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 。
——出自南北朝:陈叔宝《玉树 花》白话文释义:妃子起初掩映着窗子,外面春光的娇美之景无法进入她们的芳阁。但妃子一出闺阁,万般春日丽景都失去了颜色。
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门户。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4 夸一个人漂亮的诗句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
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衤农〕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
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
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
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
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洛 神 赋 作者:曹植
唇若涂朱,齿如编贝,目似秋水,皓腕琼鼻,
5 关于赞美女人美丽的古风句子1、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何思澄《南苑逢美人》
2、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其一》
3、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西汉《佳人歌》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5、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6、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歌一首》
7、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8、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忆儿家。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0、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11、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12、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13、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14、月出佼兮,佼人撩兮。——《诗经陈风月出》
15、短裙荆钗故不输,拔尽黄金演酒徒。月满云河成影趣,当年何必凤栖梧。
16、螺髻凝香晓黛浓,水精鸂鶒飐轻风。金钗斜戴宜春胜,万岁千秋绕鬓红。
1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李白《清平调词》
18、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1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诗经·卫风·硕人》
20、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2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2、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23、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24、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林黛玉《五美吟西施》
25、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词》
26、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27、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28、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话眉》
29、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
30、胪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6 描写人美的诗句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2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1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13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14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16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17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18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0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2脉脉眼中波,盈盈花盛处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25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26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27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28芸芸众神赞,飘飘仙子舞2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0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31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32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33柳腰春风过,百鸟随香走34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35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36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37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38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39温柔几许缘何散,爱恨声声怨40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41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42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43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44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45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46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4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48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49荣曜秋菊,华茂春松50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51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52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53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54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55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56其静若何,松生空谷57其艳若何,霞映澄塘58其神若何,月射寒江59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6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1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62柔桡轻曼,妩媚纤弱63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64顾盼生辉,撩人心怀65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66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67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68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
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69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70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7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72镜中貌,月下影,隔帘形,睡初醒73翩若轻云出岫,携佳人兮步迟迟腰肢袅娜似弱柳74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75丹唇列素齿,翠彩发蛾眉76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77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78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渠出鸿波79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80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81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8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83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84有美一人,婉如清扬85穆然回首,婷婷玉立86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87灿如春华,皎如秋月88渐消酒色朱颜浅,欲语离情翠黛低8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90盛服浓妆韶颜雅容9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92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93秀靥艳比花娇,玉颜艳比春“红”9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95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96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97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98螓首蛾眉,巧笑倩兮99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100静若处子,动若脱兔101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102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103微晕红潮一线,拂向桃腮红,两颊笑涡霞光荡漾104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105丽质仙娥生月殿106经珠不动凝两眉,铅华销尽见天真107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108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109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惆怅。
7 用古文夸别人美丽怎样说1、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意思是:远远望去,明亮得像初升的太阳,霞光万道;从近处细看,鲜丽得像渌波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
2、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出自李白的《西施 》。 意思是:她(西施)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3、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出自宋玉的《神女赋》。意思是:她刚开出现的时候,灿烂的像旭日初升照亮屋梁。当她走进一些的时候,皎洁的像明月洒下的光芒。
4、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出自《诗经》。意思是:一位来自北方的美貌佳人,世上绝无仅有。一回头全城的人都在惊叹他的美貌,再回头全国的人都被她的美丽倾倒。虽然很多这样的美貌佳人后祸国秧民,也别失去获得佳人的良机-美好的佳人,毕竟是世所难逢、不可再得的。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意思是:杨贵妃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扩展资料:
1、《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
2、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3、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
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4、洛神,又名宓妃,中国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曹植的《洛神赋》即是描写她千古名篇(是否是通过她描写甄宓存在争议)。而《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
三国时代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
《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死)于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为郭后的挑拨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宋人刘克庄却说,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明人王世贞又说:“令洛神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群起而鞭挞之。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曹植爱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感甄赋》。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曹植写《感甄赋》,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第二,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
第三,李善注引《记》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与“甄”通,因此是“感甄”。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
第五,《洛神赋》一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后来的人否定感甄说不过是重复这些观点。如果说有所增加,只是说,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操求娶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为妻。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洛神,又名宓妃,中国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曹植的《洛神赋》即是描写她千古名篇(是否是通过她描写甄宓存在争议)。而《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