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雨打竹叶的诗句

苏轼的雨打竹叶的诗句,第1张

1 苏轼关于雨停后的诗句

苏轼关于雨停后的诗句 1关于“雨停”和“清晨”的诗句有哪些

1《清晨谣》

年代:宋 作者: 曹勋

涌夕袌寒衾,冥冥暗风雨。

披衣待平明,起履处庭芜。

遥遥望扶桑,延目上洲渚。

阴风驱层云,屯积亘山阜。

草木缠凄悲,杲日霾天步。

林鸟杂乱飞,修涂限商贾。

松竹互摧折,鸱号肆翔舞。

四海扬惊涛,鲸鲵竟吞吐。

谁云天地宽,宛足隘环堵。

殊乖夙昔心,块坐阒无语。

迟迟览衿带,栉沐正冠屦。

姑以动余生,疏剔治园圃。

清晨劳寤歌,无乃思汤武。

2《蓦山溪·清晨早起》

年代:宋 作者: 吴儆

清晨早起,小阁遥山翠。颒面整冠巾,问寝罢、安排菽水。随家丰俭,不羡五侯鲭,软煮肉,熟炊粳,适意为甘旨。中庭散步,一盏云涛细。迤逦竹洲中,坐息与、行歌随意。逡巡酒熟,呼唤社中人,花下石,水边亭,醉便颓然睡。

3《夜起》

年代:清 作者: 黄遵宪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4《太湖石歌》

年代:唐 作者: 吴融

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

奇形怪状谁能识。初疑朝家正人立,又如战士方狙击。

又如防风死后骨,又如於菟活时额。又如成人枫,

又如害瘿柏。雨过上停泓,风来中有隙。想得沈潜水府时,

兴云出雨蟠蛟螭。今来硉矹林庭上,长恐忽然生白浪。

用时应不称娲皇,将去也堪随博望。噫嘻尔石好凭依,

幸有方池并钓矶。小山丛桂且为伴,钟阜白云长自归。

何必豪家甲第里,玉阑干畔争光辉。一朝荆棘忽流落,

何异绮罗云雨飞。

5《送友人游太原》

年代:唐 作者: 李频

孤帆几日悬,楚客思飘然。水宿南湖夜,山离旧国年。

秋风高送雁,寒雨入停蝉。此去勤书札,时常中路传。

2有关于雨停和清晨的诗句

描写下雨的诗句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4、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6、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7、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8、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唐·白居易《司马宅》9、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关于下雨天的诗句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13、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14、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15、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18、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唐·崔颢《雁门胡人歌》19、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唐·戴叔伦《兰溪棹歌》20、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戴叔伦《苏溪亭》《关于雨的诗句》关于下雨天的诗句 第二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王禹偁《点绛唇》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平乐》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写雨的诗词佳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晴却有晴。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春雨过枫桥。

雨狂风正恶,勿厌草堂低。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关于下雨天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江雨靡靡江草齐山色空蒙雨亦奇山雨欲来风满楼雨过天青云破处却话巴山夜雨时大雨落幽燕白雨乱珠跳入船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

3急找苏轼的《初晴后雨》的诗句解释帮帮忙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②方好——正显得美好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xié fēng xì yǔ bù xū guī,

  斜,xié,第二声~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不须:不需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不须归”的意思是:用不着回家。

原诗: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释义: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西塞山:浙江湖州。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扩展资料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他的《渔父词》源于吴地吴歌中的渔歌,他的五首《渔父》词,特别是第一首,词调与意境完全相符,再衬之以美好的自然山水,境高韵远,很有艺术魅力,因此广为传诵。晚唐释德成39首《渔父拨棹子》中,有36首的句式格律全依张志和《渔父》。

张志和的《渔父词》问世仅七年时间就传到了日本,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并与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列入日本的教科书。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自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渔歌子的诗意、诗情、作者、诗题意思。

诗意:此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诗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情趣。

作者: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自号玄真子,今浙江金华人。

诗题:曲牌名,又名“渔父”。

渔歌子的诗意

渔歌子,词牌名,词也叫“长短句”,“小令”。可以唱,分为上下两段,两段之间有空格。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②前白鹭③飞,

桃花流水④鳜鱼肥。

青箬笠⑤,绿蓑⑥衣,

斜风细雨不须⑦归。

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 西塞山:在湖北省黄石市。

3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 箬笠:竹叶'竹蔑做的斗笠。

6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也很肥美。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披着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上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作者

张志和(730~810),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渔歌子,词调名,又名渔父歌。本为唐朝教坊曲。分单双调两种,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双调50字,仄声。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南华象说》十卷、《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未行于世(此据唐颜真卿撰《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按,颜乃张之友善,《唐书·张志和传》及《玄品录》、《续仙传》所记张志和事,均依此《碑》)。张志和少有才学,年十六擢明经第,以策干唐肃宗,深受赏识,得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录事参军。于是改名志和。此后不久,因系狱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丧不复仕。

离宫后,常居于江湖之上,自称 “烟波钓徒”。大概是仿姜太公钓鱼故事,每垂钓不设诱饵,其志不在鱼也。

下述几事,以见张志和之行状。虽然张志和曾为朝官,但退隐后,县令使浚渠,他竟能 “执畚就役,曾无忤色”(颜《碑》)。又,张志和尝以大布制褐裘,及其嫂闻之,乃手为织纩,及成,一衣十年,虽暑不解。唐肃宗赐奴婢各一,张志和遂配为夫妇,号曰渔僮、樵青,人或问其故,答曰:“渔僮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又有竟陵子陆羽、校书郎裴修问“孰为往来者”,张志和慨然对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其豁达如此,大有庄叟遗风。但张志和生性孤峻,“不可得而亲疏,率诚澹然,人莫窥其喜愠。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颜《碑》)

张志和还善图山水,酒酣之际,随着击鼓吹笛的乐声,舞笔飞墨,应节而成,尝撰渔歌,唐宪宗求之不能致。又为御史李萼写图幛,千变万化,观者愕眙,在坐六十余人各暑姓名爵里于其下,张志和乃以两言目之,潜皆属对,举席叹骇。李德裕赞叹张志和 “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跻身江湖而又美名远扬,这种生活竟令身居朝廷要位的李德裕也羡慕不已。

大历七年 (公元772年)秋八月,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张志和来谒。颜真卿以舟敞漏,请更之,张志和答曰:“傥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霎之间,野夫之幸矣。”遂为水戏(《续仙传》载张志和“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忽焉去。关于张志和卒时情景,颜《碑》只有一句朦胧的记载,“忽焉去我”。《新唐书·张志和传》可能因其意不明,不云其事。《续仙传·玄真子》则借此遂云“寻于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故神其事,不可信。

张志和的著作,据颜《碑》载:

著书十二卷,凡三万言,号《元真子》。遂以称焉……京兆谊为作《内解》。元真又述《大易》十五卷,凡二百六十有五卦。

其《大易》十五卷,今存佚不明。《玄真子》则有很多版本,分上、中、下三卷者有:

《且且初笺·十六子》、《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三集、《金华丛书·子部》,《丛书集成初编 ·哲学类》所收则据《知不足斋》本影印,曾参照《道藏》本。明《正统道藏》太玄部甚帙收有此书,但标曰《玄真子外篇》,亦分上、中、下三卷。何以名曰《外篇》,岂《玄真子》别有《内篇》检《藏》本,是书约三万七千宇,据颜《碑》,《玄真子》“凡三万言”,大体相符,则知《道藏》所收,即为《玄真子》全文,非别有《内篇》也,《道藏辑要》第五类所收同此。《子汇》收《玄真子外篇》,不分卷,唯分碧虚、鸾鷟、涛之灵三部分,其后分三卷者均依此。明归有光辑评《玄真子》,不分内、外篇,亦不分卷,是书收入《诸子汇函》,当较接近《玄真子》原貌,可参考。《玄真子》不分篇、卷者还有:《十二子》本、《二十家子书》本、《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本、《子书百家、道家类》本、《百子全书·道家类》等。凡入子部,均属之于道家类。另外,《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一百收录《玄真子渔歌记》一卷,题唐张志和撰,李德裕录。

《玄真子》一书,行文格调颇似《庄子》,全以寓言写出。其言博大恢宏,而且从相对主义的沉思中悟出许多辩证法的真理。张志和在天文学上亦有精深的造诣。下面择其点滴,以叙笔者之浅识。

张志和名天之王曰“神尊”,名地之王曰“只卑”,名碧虚(天地间之空气)之王曰“灵荒”。其言曰:

神尊曰:朕有天。祗卑曰:朕有地。灵荒怪天地之名,问之曰: “朕之仰视不异碧虚,朕之俯察不异碧虚。碧虚之中,其又奚物帝言天地,厥状若何”祗卑曰:“朕之地,体大质厚,资生元元,中高外垂,其势坤。层然如坛辏……”。神尊曰:“朕之天,体虚形高,资始化化。中员外转,其行干。穹然如帐帱……”。灵荒未之信,曰:“天如帐,胡县(悬)乎其上地如坛,厥下平何安”神尊曰:“天之帐非上县,飘轮下载常左旋,三光随之以西迁。”只卑曰:“地之坛,有湫盘凝浮其上,所以安。”

(《玄真子·碧虚》)

张志和关于天地关系的理论,颇近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 “盖天说”。其不同之处在于,张志和并不认为地是倾斜的,西北高而东南低。天地间是无形质的碧虚,这又与古代天文学中的“宣夜说”相合。宣夜说认为,宇宙间只有天体(所谓“三光”日、月、星及其构成的有形质物)与地体才是有形有质的,此外是无限的虚空,天体不依附任何实物,只浮于元气之上,自由运动。这是张志和吸引古代天文学的地方(宣夜说出在汉末以前)。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张志和对日月之关系的精湛解释。

日月有合壁之元,死生有循环之端。定合壁之元者,知薄蚀之交有时;达循环之端者,知死生之会有期 ……。然月之明由日之照者也。月所发放的光亮,是对日光的反鉴,所以日月薄蚀之交是有规律的,这与现代天文学完全符合。当然,张志和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认识能力,未能认识到日、月与地球的真正关系,因而不能揭示日蚀,月蚀的秘密。但他将日、月蚀归之于自然现象,到一定的时间便必然出现,这就排斥了对日、月蚀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学解释。

再看看张志和对有无及其关系的认识:

有之非未无也,无之非未有也。且未无之有而不有,未有之无而不无,斯有无之至也。故今有之忽无,非昔无之未有;今无之忽有,非昔有之未无者,异乎时也。若夫无彼无有连既 往之无有而不殊,无此有无合将来有无而不异者,同乎时也。异乎时者,代以为必然会有不然之者也;同乎时者,代以为不然会有必然之者也。

(《玄真子·涛之灵》)

这段话听起来很玄,但其基本思想却只有一个,即事物的有无是在时间流程中相互转代的。现在存在的具体事物,过去必然曾不存在过;现在不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相对其过去曾经存在过而言。世界上从未出现的某物,我们就不能说今天此物没有了。现存事物的消逝,与过去事物未曾出现过的 “无”,是不相同的,今天某物从无突然到有,也不同于过去某物一直保存到现在,因为时间改变了,(前者有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问题,后者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问题。)如果说世界上不存在彼无有(现在可指称的)与过去了的无有相连而且没有差别,不存在此有无与将来的有无相同而且没有差异,那是因为除去了它们在时间上的差别(也就是说,抽象上谈有与无的关系,而排除了这种关系的时间因素)。看到有无在时期上有差别,以异时的观点论有无,世人们以为是对的,但恰恰有人不以为然,排除有无在时间上的差别,以抽象的观点谈有无,世人们都以为不对,但恰恰有人以为是正确的。看到有无与时间的联系,这是张志和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所闪现的辩证法光芒。时间本来是与事物的运动相连的,如果没有物质的运动也就没有时间,运动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仍是事物存亡(有无)的相互转化过程。而且,时间的规定性,取决于物质运动的速度(爱因斯坦证实了这一点,物体运动速度越快,时间流逝就越慢,反之亦然)。张志和当然没有发达的科学知识奠定其时空与物质运动观的基础,但他在思辩哲学中揭示了时间与物质运动(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的内在联系,委实难能可贵。下面引录南北朝时期著名和尚僧肇(384—414年)的两段论述,或有助于理解张志和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

……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致今。

(《肇论·物不迁论》)

又,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肇论·不真空论》)

前一段论述,僧肇否定了物质运动与时间的联系,只看到时间和运动的间断性,没有看到他们的不间断性。但僧肇揭示了时间和运动的矛盾,在认识史上无疑是有意义的。张志和则承认了这对矛盾,认为事物的有无相互转化,是随时间流程而显现出来的,这就打破了僧肇所揭示的矛盾之缺口,发展了辩证法。后一段论述,僧肇揭示了事物的有无与空间的矛盾。事物有其存在的一方面,也有其不存在的一方面。说事物有不存在的一方面,并不是说此物就绝对虚无。事物的有无是对立的统一,不包含无的有,便只能理解为绝对永恒的存在,而具体事物总是多存在一天就更趋近于消亡一天。在这点上,张志和与僧肇是很接近的, “且未无之有而不有,未有之无而不无”,不包含无的存在是不真实的,不包含有的无也不是我们所说的无。较之二者,僧肇的论述要明确些,但他由具体事物的有无统一,继而说到“万物非真”,事物只是“假号”而已,就失之远矣。因为具体事物固然可生可灭(改变存在形式),但物质世界却是永恒存在的,物理学的“物质不灭定律”证明了这一点。至于其逻辑错误,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常犯的,今不辨析。且看看张志和的世界起源说,于其中不难看出他和僧肇的区别:

夫无有也者,有无之始也;有无也者,无有之初也。无有作,有无立,而造化行乎其中矣。夫造化之兴也,空以遍之,风以行之,水以聚之,识以感之,气以通之,而万物备乎其中矣。空遍而体存,风行而用作,水聚而有见,识戚而念生,气通而意立。体存故可以厚本,用作故可以明渐,有见故可以观变,念生故可以知化,意立故可以详理。是知本可厚者空之体也,渐可明者风之用也,变可观者水之有也,化可知者识之念也,理可详者气之意也。

(《玄真子·碧虚》)

有无相互转化,渐渐形成了世界。世界自造化之后,就不是虚妄不实的了,而是遍布的空气冲盈其中,有风行,有水聚,有气通,并且有识感。这里面既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又包含了可知论观点。

现实世界从有无中造化出来,这个造化过程又是自然的,既不存在谁是造化者的问题,又不存在从什么东西中造化出来的问题,他说:

无自而然是谓元然,无造而化是谓真化。

没有给世界的最后创造者留下地盘。这种自然创世说,可以说是否定上帝创世说的一种方式。

既然世界自己造化自己,那么 “道”又在哪里呢张志和认为“至道”是不可以感知的,“吾知至道之无有也”(《碧虚》)。道至无又至有,他说:

……至无至有者,莫过乎道。……巡六合,求之而不得者,非道之至无邪出造化,离之而不免者,非道之至有邪

(《玄真子·鸾鷟》)

这里的 “道”,显然是指规律、法则。说道至无,是因为上下求索而不可得,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不能凭感觉器官把握的;说道至有,是因为即使超越造化之外,有意摆脱它,但终不能解除它的制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普遍性。这些都是张志和闪光的思想。当然,“出造化”去寻求道的存在是不可能的,规律是事物运动的固有属性,离开了运动(造化),即无规律(道)可言。张志和似乎也有割裂运动与运动规律之联系的倾向,所谓“出造化”,固然是假设的前提,但设置前提本身就表现了他对二者关系认识之不足。而且,后面的论述也只是说造化不出道的范围,没有看到道只是事物在造化过程中的属性。

综观前述,不难看出,张志和确乎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虽然他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但他在思辩的王国里所提出的富有科学因素的哲学命题,实在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遗产。

张志和的诗全部九首

卷308_1 太寥歌张志和

化元灵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冥哉茫哉, 惟化之工无疆哉。

卷308_2 空洞歌张志和

无自而然,自然之元;无造而化,造化之端。廓然悫然,其形团圞。反尔之视,绝尔之思,可以观。

卷308_3 渔父歌五首·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卷308_4 上巳日忆江南禊事张志和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卷308_5 渔父张志和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张志和的《渔歌子》到日本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 。日本先后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历尽艰辛险阻的中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更属美谈,鉴真与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对中日邦交的贡献,铭刻史册,人所周知。

然而,为奠定中日友谊丰碑,立过“特殊”功劳的,尚有位不出国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学家,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张志和的名词《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清人刘熙戴的《艺概》曾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它不仅是中国唐词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

张志和的《渔歌子》宛如架于中日之间的一座彩虹之桥。《日本填词史学》中有所记载: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歌子》四十九年后(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词传到日本。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其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和唱张志和的《渔歌子》。诚然,张志和未曾赴宴咏和,实为憾事,但和者争相仿效《渔歌子》而作,《渔歌子》拨响了中日人民的心弦。近代老词学家夏承焘,在咏嵯峨天皇绝句中曾云:“一脉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飘上蓬莱。”正是对此极好的赞颂。

日本嵯峨天皇对汉诗造诣很深,在宴会上亲作五首,其中第三首曰:

青春林下渡江桥,湖水翩翻入云霄。

闲钓醉,独棹歌,往来无定带落潮。

席间天皇年仅十七岁的女儿内亲王智子,聪颖过人,她吟和的两首,更为神社开宴生色不少: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

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近代日本学者浦松友久,在《关于越调诗的二、三问题——唐代新声在日本的遗留》论文指出《越调诗》的体裁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经国集》卷十四保存的《渔歌》组诗,关于这一组以嵯峨天皇的五首诗为中心的十三首诗,是一些与《渔歌子》谱系,即以张志和和《渔父》为原作的称为[词]的 诗歌新形式有关的作品。 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日本词学的血缘关系,是不同寻常的。

点评: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词之妙通造化也。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

诗意: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带着黑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所以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也很肥美。

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箬笠,披着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 上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1 关于斜风细雨的诗句

关于斜风细雨的诗句 1斜风细雨什么

1、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2、斜风细雨江亭上唐韦庄 《题貂黄岭官军》3、斜风细雨乱云深宋崔与之 《嘉定甲戌正月以金部郎分阃东淮正当金虏弃巢》4、斜风细雨作春寒宋朱淑真 《江城子·斜风细雨作春寒》5、斜风细雨宋辛弃疾 《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6、斜风细雨不须归宋苏轼 《浣溪沙》7、斜风细雨一蓑衣宋韩淲 《浣溪沙》8、斜风细雨不须归宋黄庭坚 《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9、斜风细雨寒芦里宋杨万里 《过石硊渡》10、斜风细雨不须归宋徐俯 《浣溪沙》11、斜风细雨小舟轻宋徐俯 《浣溪沙》12、斜风细雨不须归宋徐俯 《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13、斜风细雨家何在宋叶梦得 《鹧鸪天·天末残霞卷暮红》14、斜风细雨不须归宋朱敦儒 《浣溪沙》15、斜风细雨也须归宋胡铨 《鹧鸪天·梦绕松江属玉飞》16、斜风细雨作春寒宋朱淑真 《江城子·斜风细雨作春寒》17、斜风细雨宋汪莘 《满庭芳·云绕花屏》18、斜风细雨又三月宋杨万里 《景灵宫闻子规》19、斜风细雨欠蓑衣宋杨万里 《又和见喜病间》20、斜风细雨不曾晴宋刘辰翁 《踏莎行 雨中观海棠》21、斜风细雨又春休宋杨万里 《赠蜀中相士范思齐往全州见万先之教授》22、斜风细雨休归元刘秉忠 《清平乐·渔舟横渡》23、斜风细雨元刘敏中 《沁园春 畅泊然纯甫由山东佥宪谢病归襄阳,》24、斜风细雨元刘因 《太常引·临流相唤百东坡》25、斜风细雨到来时宋苏轼 《西塞风雨》26、斜风细雨苕溪路宋陆游 《书感》27、斜风细雨酿轻寒宋赵琥 《别友》28、斜风细雨送昏黄宋汪元量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四》29、斜风细雨今如许宋白玉蟾 《武昌怀古十咏·西塞》30、斜风细雨湖山路宋胡仲弓 《春日》31、斜风细雨休归去宋蒲寿宬 《画船》32、斜风细雨歌归去宋释宝印 《颂古三首》33、斜风细雨转船头宋释绍嵩 《放舟戏书》34、斜风细雨吴天远宋释行海 《风浪阻行再获聚首故作是诗》35、斜风细雨湿罗衣宋司马光 《龙女祠后塘自生荷花数权与史诚之更相酬和》36、斜风细雨转船头宋苏泂 《苕溪杂兴四首》37、斜风细雨送昏黄宋汪元量 《湖州歌九十八首》38、斜风细雨客灯前宋杨万里 《宿三里店,溪声聒睡终夕》39、斜风细雨送残更明李祯 《房山旅舍》40、斜风细雨不须忧明九皋声公 《王有恒听雨篷》41、斜风细雨归去来明胡安 《有感》42、斜风细雨长安道明冯琦 《送公孝与下第东归三首》。

2有关和风细雨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关于和风细雨的诗句

一春常是雨和风, 风雨晴时春已空。

谁惜泥沙万点红。 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陆游 豆叶黄 小楼才受一床横,终日看山酒满倾。 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

——杜牧 宣州开元寺南楼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蒙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韦庄 登咸阳县楼望雨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白朴 天净沙 春 霜落小园瑶草短, 瘦叶和风,惆怅芳时换。

——冯延巳 鹊踏枝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韦应物 东郊 二月和风到碧城, 万条千缕绿相迎。

——晏几道 浣溪沙 轻风拂柳冰初绽。细雨消尘云未散。

——晏几道 玉楼春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白居易 春生 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奈阻隔、寻芳伴侣。

——柳永 西平乐 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苏轼 临江仙 迟日园林尝煮酒,和风庭院新丝。

——陆游 春日 山经宿雨修容出,花倚和风作态飞。——陆游 山园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 水槛遣心 芳草满园花满目, 帘外微微,细雨笼庭竹。——冯延巳 鹊踏枝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李商隐 无题 亭前春逐红英尽, 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 不放双眉时暂开。

——李煜 采桑子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李煜 长相思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李煜 蝶恋花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李煜 更漏子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秦观 虞美人 清风细雨湿梅花,骤马先过碧玉家。——王维 戏嘲史寰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 别严士元 清夜沈沈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杜甫 醉时歌 细雨轻烟笼草树,斜桥曲水绕楼台。夕阳高处画屏开。

——欧阳修 浣溪沙 渔父。渔父。

江上微风细雨。——苏轼 调笑令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黄庭坚 鹧鸪天。

41,搜集关于斜风,细雨,渔,青山的诗句,抄下来,背一背

1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3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4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

5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其他诗词

苏轼 《望江南》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欧阳修《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不须:不需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回答者: 最酒南贾 - 一级 2009-9-6 21:49

检举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6斜风()细雨写古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自

渔父

作者张志和 朝代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7关于风和雨的诗句

含雨字的诗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韩愈的《初春小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僧志安的《绝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出自孟浩然的《春晓》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我们这世界真美。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雨我仿佛听见竹叶在说我们这世界真美。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雨会说。这是比喻句把竹叶声沙沙声音比喻如同温柔的细雨会讲细语一样。这温柔细语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世界真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272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