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1:
thankyou
更新2:
粤剧面普各式的由来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元朝以前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中古时代,即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峯,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统治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朝 到了元朝,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之冠)、《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等。 组织 琼花会馆:建立于广东佛山,方便联络和安排与班主订立合约 吉庆公所: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李从善老先生在黄沙同吉大街建立 八和会馆:于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建立(八和是德和、永和、兆和、新和、福和、慎和、普和、合和等共八个堂组成) 庆维新:建立于新加坡 普长春:建立于吉隆坡 2007-11-04 15:38:45 补充: 面谱是一种图案化的化妆艺术,一般用于净、丑行当所扮演的各种人物 生、旦行当甚少采用。 早期粤剧化妆非常简朴,除了净、丑行当要画脸谱(面谱),生行当不抹胭脂, 旦行当也只是搽粉,画眼眉,口唇涂红色。二十年代,名伶薛觉先把**化妆法 同传统化妆法结合。后来,化妆品更多改用现代戏剧油彩,并汲取京剧、越剧以 至话剧的化妆技巧。 2007-11-04 15:39:11 补充: 面谱要以夸张的色彩及线条改变演员本来面目。面谱有性格化的特点,通过色彩及图案表现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及基本特征。另外,面谱亦会将忠奸善恶之类的观念表示出来。 aeiiededu/tcm/projects/PongChiHing/mask01
参考: zh /w/indextitle=%E7%B2%B5%E5%8A%87&variant=zh-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中国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 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 (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 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 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 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 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的马师以丑角取 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 多年,也深受欢迎。 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
也叫票友。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其意是指会唱戏而不以专业演戏为生的爱好者,即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一、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京戏或国戏,是八大剧种之首,同时也是我国所有戏曲类型的首位。京剧目前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京剧并非是在北京发源的,四大徽班进入京城,标志着京剧的正式诞生。
二、评剧
评剧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其最初的发源地就是华北以及东北的一些地区。鼎盛时期评剧团曾经遍布我国各地,是中国戏曲类型当中极为传统的一种,于1910年正式形成。
三、豫剧
豫剧约于建国前后形成,由于其主要在河南地区发源,因此被称为豫剧。豫剧的原型为河南梆子,并且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几番革新与改变之后才最终形成,其主要流行于黄河和淮河流域。
四、越剧
越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同时是仅次于京剧的国剧。粤剧的流传范围极广,大多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以及少数北方地区。在粤剧的鼎盛时期,其专业剧团遍布全国各地,数量多达280余。
五、黄梅戏
黄梅戏是我国传统剧种之一,其主要发源地为安徽。黄梅戏的影响范围十分广,除了大陆地区,黄梅戏甚至影响到了我国的台湾以及香港地区,每年都有许多专业演出团体赴台湾以及香港地区表演。
六、秦腔
秦腔发源于我国陕西地区,同时对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影响巨大,一度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同时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戏曲种类。
七、昆曲
昆曲历史极为悠久,由于最初是在昆山一带流行的,因此而得名。嘉靖年间,著名的音乐家对昆曲进行改良,创造了昆曲当中极为有特色的一种水磨腔,使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
八、粤剧
粤剧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其别名为广东大戏,明朝时便已经出现,最初诞生于广东和广西地区。由于粤剧分不同的行当,而每一个行当都有其特色的专用服饰,因此所呈现出的舞台效果极佳。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
1、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
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1 请仿照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课藏戏写一篇描写京剧或粤剧的400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京剧则产于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国粹”京剧的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不用紧张、激烈、 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京剧在发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安然不动!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对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并不喜欢听戏剧,更不要说看我国的“国粹”——京剧了很多人都认为京剧和无聊,很老土,不如现在的音乐那么有趣,那么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听戏剧,而抛弃了我们的“国粹”,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2 模仿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藏戏》写一篇你知道的一种戏曲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不用紧张、激烈、 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京剧在发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安然不动! 1960年,周总理曾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
戏剧开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群臣纷纷劝谏,项羽不听。
总理说:“一人言堂。”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
总理说:“一家之长。”当演到项羽孤军陷入设好的埋伏时,总理道:“一筹莫展。”
当虞姬备酒安慰项羽时,总理说:“一曲挽歌。”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拔剑自刎,全场剧终时,总理又说:“一败涂地。”
总理仅用20个字就概括了项羽失败的全过程,堪称妙绝。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对此知之甚少。
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并不喜欢听戏剧,更不要说看我国的“国粹”——京剧了。很多人都认为京剧和无聊,很老土,不如现在的音乐那么有趣,那么流行。
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听戏剧,而抛弃了我们的“国粹”,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3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仿写藏戏写越剧或川剧或豫剧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5313166。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
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
"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
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
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4 仿写藏戏的作文京剧京 剧 的 艺 术 特 点 , 首 先 於 它 的 表 演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非 常 复 杂 的 综 合 艺 术 。
我 们 知 道 , 凡 是 戏 剧 都 是 综 合 艺 术 。 但 是 这 种 综 合 艺 术 和 我 们 所 说 的 综 合 艺 术 不 是 一 个 概 念 。
一 般 说 戏 剧 是 综 合 艺 术 , 指 的 是 : 戏 剧 是 包 含 文 学 、表 演 、美 术 制 作 、灯 光 等 部 门 在 内 的 一 种 综 合 艺 术 。 但 京 剧 只 就 表 演 这 一 项 , 本 身 就 是 综 合 艺 术 , 包 括 唱 、念 、做 、打 , 四 种 门 类 。
如 果 把 音 乐 、美 术 ( 包 括 化 妆 、脸 谱 、舞 台 设 计 、布 景 绘 制 等 ) 、灯 光 、服 装 ( 刺 绣 工 艺 ) 、道 具 ( 工 品 制 作 ) 等 等 都 包 括 在 内 , 京 剧 实 在 是 一 种 十 分 复 杂 的 综 合 艺 术 。 京 剧 艺 术 的 另 一 个 特 点 , 是 不 能 照 搬 生 活 。
京 剧 不 是 把 生 活 当 中 的 自 然 形 态 , 如 实 地 照 搬 上 舞 台 , 而 是 从 生 活 出 发 , 以 生 活 为 根 据 , 进 行 高 度 的 概 括 。 把 生 活 中 的 形 态 、语 言 、动 作 加 以 提 炼 、夸 张 、美 化 、装 饰 , 形 成 一 种 特 殊 的 表 现 手 段 , 再 用 来 反 映 生 活 , 这 是 京 剧 最 根 本 的 美 学 特 点 。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下面是关于粤剧的小知识,欢迎阅读参考!
一、历史起源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咸丰四年(1854),本地班艺人李文茂以梨园子弟为骨干,组织红巾军起义反清,清政府严禁本地班演出,艺人只得转投外江班或冒称京戏登场。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兴起,于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本地班在这时又吸收了二簧声腔,能以梆子、二簧腔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阳腔、昆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众多剧目。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武打技艺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演出独创的《六国大封相》时,登场百余人,花团锦簇,土音啁杂,与其他剧种迥异。早期的粤剧戏班,乘坐专门租用的“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于各埠演出,故又称粤剧艺人为“红船弟子”。清末民初,广州和港澳等地陆续修建戏院,新称粤剧的本地班逐渐由农村的土舞台转到城市戏院演出,此后出现流动于大中城市之间的省港大班。为了适应城市观众和剧场演出的需要,出现了以编撰剧本为业的开戏师爷,他们新编的剧目多为华丽奇巧的生旦戏。而演出于粤西地区的下四府班,仍擅长表演武生、小武担纲的正本戏,保持着粗犷质朴的艺术特色。光绪年间陆续离乡过埠的州府班,这时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国家演出。
辛亥革命(1911)前后,一些粤剧艺人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参加了孙中山倡建的同盟会的活动。社会上有人组织志士班,通过推行粤剧改良的活动,借以宣传民主革命的主张。之后受到粤剧改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需以变革求新的精神与方兴未艾的**进行竞争,粤剧综合艺术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剧目内容包括了古今中外的题材,新编剧数以千计。小生、小武行当从唱假嗓改唱真嗓。梆子、二簧、弋阳腔、昆腔等声腔已大异于原本的腔调,梆子、二簧腔创造了新的板式和句式,将民间流行的木鱼、南音、粤讴、板眼等歌谣曲调运用于唱腔音乐,能把多种声腔利用曲调连缀结合板式变化的方法去综合运用,还在原有的民族伴奏乐器之外增加小提琴、萨克管、吉他等西洋乐器,粤剧唱腔音乐更加变化灵活,旋律优美。表演艺术吸收了京剧的做功和北派武打,借鉴**、话剧讲究真实和接近生活的表演方法,形成以武生、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为台柱的表演体制,在生、旦、丑行产生了多种流派的唱腔。二十世纪30~40年代间,粤剧舞台上群星璀璨,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桂名扬的五大流派,主导着粤剧改革方向,并创作出众多的优秀曲目。舞台布景由一桌二椅到平面、立体景片以至机关布景,灯光从火水灯、大光灯发展为电灯、彩色旋转灯。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关于本地班来源一般来说,是引用麦啸霞所撰《广东戏剧史略》的说法,按《史略》所说:“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的琼花会馆“,作为记载粤剧本地班始源,其实这是大大缩短了粤剧本地班的历史,琼花会馆也非是在雍正年间才创建[3] ,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由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白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二、表演艺术
1唱念做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2唱腔
创出粤剧独特唱腔“马腔”的马师曾
创出粤剧独特唱腔“马腔”的马师曾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将戏棚官话改为白话,又称为新腔。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
例如:薛觉先的“薛腔”,潇洒典雅,韵味醇浓。马师曾的“马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细腻,低回宛转,荡气回肠。罗家宝的“虾腔”则真假嗓结合,清新悦耳,还有以甜、脆、圆、润、娇为特色红线女的“红腔”、新马师曾-清越绵长的“新马腔”、何非凡的“凡腔”、芳艳芬的“芳腔”、陈笑风的“风腔”等等。
3身段
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演绎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云手)、上马及背供。
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对象、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序来表达。
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马荡子、起霸(北派)和各种拳剑刀枪等。跳大架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云手)、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撮步(错步)、俏步、云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其中须功是武生行当的一项专科,早期的须功表演样式繁多,有用手指抛、弹、拨、搅、拈、挣、捧、揉、吹、震等十种手法,来表达悠闲、高兴、深思、意外、惊讶、震怒等表情。
三、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 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四、表演场所
在粤剧的历史里,粤剧的演出地点就像其它中国戏曲不断演变。粤剧的表演场所一般分为临时搭建的戏棚及永久性的戏台。明朝时期,人民生活富裕,大户人家会自设戏台,招聘私人戏班,而佛山祖庙前户外的华封戏台则是一个招待平民百姓的固定戏台。 到了20世纪初(民国初期)粤剧表演走进了戏院。随着设施不断完善,让观众更舒适地欣赏粤剧演出。以往广州、佛山、香港有很多著名戏院,而香港则有太平戏院、高升戏院、中央戏院、普庆戏院、利舞台,它们都见证了香港粤剧的黄金岁月。
在二次大战后,游乐场开始进入香港市民的生活中,一些著名的游乐场如启德游乐场和荔园游乐场也成了粤剧的表演场地。当利舞台在1991年被拆卸重建成利舞台广场后,新光戏院便成了香港粤剧的重镇。随着粤剧在香港式微,粤剧剧团主要在新光戏院、葵青剧院及高山剧场等地演出。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京剧则产于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国粹”京剧的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不用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 京剧在发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安然不动!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对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并不喜欢听戏剧,更不要说看我国的“国粹”——京剧了。很多人都认为京剧和无聊,很老土,不如现在的音乐那么有趣,那么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听戏剧,而抛弃了我们的“国粹”,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一、唱腔所用语言的区别。
1、京剧,所用京白是(一般人理解上的)北京话;韵白是以湖广方言的基本发音为基础,配合中州(河南开封一带方言的)韵母而形成的一种语言。
2、粤剧,用广州白话演唱,并保留一些官话。
二、唱腔的区别。
1、分类:
(1)、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又分老生,彩旦,青衣,老旦,小生,丑角,花脸唱段。
(2)、粤剧,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均与京剧唱腔不同。
平喉即通俗说的男声,相当于小生与老生唱腔。小生以小嗓(假声)和真嗓结合演唱。老生讲究唱腔高亮,苍脆。而平喉唱就比较洪亮,富有磁性。子喉即通俗说的女声,唱腔高亢,尖锐。大喉类似于花脸唱腔。
2、基本声腔:
(1)、京剧是皮簧。
(2)、粤剧为梆簧。
三、服饰的区别
1、传统的京剧服饰主要是通过颜色的对比,以及纹饰来引人注意。面料基本为绸缎,装饰以刺绣为主。
2、粤剧服饰的舞台效果与京剧的相比,显得更为夸张。粤剧服饰在装饰上极为大胆,夸张,尤其对于珠片、铜管等装饰的应用。同时,粤剧服饰与京剧的相比,弱化了对细节的苛求,更注重整体的舞台效果。
四、曲子的区别。
1、京剧将京胡视为主奏乐器。
2、粤剧将高胡视为主奏乐器。
——京剧 (中国戏剧艺术(国粹的典型代表))
——粤剧 (传统戏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