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金句 汪曾祺经典句子摘抄(79句)

汪曾祺的金句 汪曾祺经典句子摘抄(79句),第1张

1、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汪曾祺《找点乐子》

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 《冬天》

3、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汪曾祺 《大淖记事》

4、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汪曾祺散文

5、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 《岁朝清供》

6、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汪曾祺《慢煮生活》

7、我喜欢你,我来了。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了,我就得走了。 汪曾祺《双灯》

8、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汪曾祺《跑警报》

9、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人间草木》

10、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 汪曾祺《老味道》

11、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葡萄月牙记》

12、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蒲桥集》

13、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

14、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汪曾祺:文与画》

15、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人间草木》

16、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 汪曾祺《水蛇腰》

17、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岁朝清供》

18、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19、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 《一辈古人》

20、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汪曾祺 《蒲桥集》

21、我则有点像董日铸,以为 浓、热、满三字尽茶理 。 《四方食事》

22、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我的孤独是认识你的孤独。

23、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 汪曾祺《邂逅》

24、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咸菜茨菰汤》

25、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一辈古人》

26、我所谓的 清香 ,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好想尝尝。 《岁朝清供》

27、人生如梦,我投入的确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28、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岁朝清供》

29、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 惟悠闲才能精细。 不要着急。 汪曾祺《岁朝清供》

30、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八千岁》

31、心闲如静水, 无事亦匆匆。 汪曾祺《美国家书》

32、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复仇 给一个孩子讲的故事》

33、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 《汪曾祺:文与画》

34、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汪曾祺谈吃》

35、许多东西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岁朝清供》

36、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37、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受戒》

38、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 《老味道》

39、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草木春秋》

40、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受戒》

41、围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梦清。 《岁朝清供》

42、他的躯体是老了,不再有多大用处了,但他身体内有某种东西却是全然年轻的。 《老味道》

43、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汪曾祺散文》

44、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岁朝清供》

45、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汪曾祺《一辈古人》

46、愿山岚保佑你颊上的桃红。 《复仇》

47、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48、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汪曾祺《老味道》

49、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 汪曾祺《随遇而安》

50、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彩云聚散》

51、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徙》

52、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汪曾祺《豆汁儿》

53、无事此坐,一日当两日。 《汪曾祺:文与画》

54、岸上疏灯如倦眼,中天月色似怀人。

55、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人间草木》

56、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 汪曾祺《钓人的孩子》

57、紫苏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人间草木》

58、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汪曾祺《文与画》

59、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汪曾祺《咸菜茨菰汤》

60、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

61、坐在亭子里,觉山色皆来相就。 《汪曾祺散文》

62、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岁朝清供》

63、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汪曾祺《岁朝清供》

64、我舍不得你,但是我得走。我们,和你们人不一样,不能凑合。 《大淖记事》

65、茶叶多是别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开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 《四方食事》

66、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汪曾祺 《人间草木》

67、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老味道》

68、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 《人间草木》

69、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花园》

70、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曾祺《四方食事》

71、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人间草木》

72、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 《汪曾祺:文与画》

73、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 《翠湖心影》

74、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汪曾祺《文与画》

75、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罢。 《草木春秋》

76、怎么可能杀羊一滴血都没有 是我没见过世面还是该死的夸张啊 《人间草木》

77、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冬天》

78、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汪曾祺《复仇》

79、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 汪曾祺《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汪曾祺书信集》(汪曾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k8ch     

书名:汪曾祺书信集

豆瓣评分:87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微言传媒

出版年: 2016-9-1

页数: 257

内容简介

《汪曾祺书信集》是汪曾祺先生一生众多往来书信的首度结集作品。全书共收入汪曾祺先生与沈从文、巴金、黄裳、范用、萧珊、陆建华等众多名家的数百封书信未来,不仅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深入理解汪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当代文学史的史料。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男,汉族,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1 急求介绍汪曾祺的作文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记事》。《受戒》中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这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同古代乐府和民间情歌相同。《大淖记事》的爱情故事略为曲折。娟美可人的巧云和年轻风流的锡匠十一子纯真赤诚的爱情遭到野蛮的蹂躏,然而无比坚贞的爱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这是令作家“向往”和“惊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间,深藏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

然而,它在展示美与健康的人性的同时,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喟。 《钓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货币使人变魔鬼,《珠子灯》揭示的是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职业》写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陈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义、男权专制的残暴。当然,作者也无意掩饰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质。《异秉》中对市井平民沿袭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于生无望而求助于“异秉”的猥琐心理,也进行了不无调侃的讽刺:《八千岁》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调节也颇似阿Q。

对于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作者都有所针砭,但毕竟同情与悲悯要多于批判。因为在作者看来,今天写过去的事,需要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所以即使在《八月骄阳》中写老舍之死时,也只是将一腔愤懑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净火气、感伤,达到恬静、淡泊,可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主要风格,也是他自己饶有特色的“抒情现实主义的心理基础”。但也诚如林斤澜所说:“‘除净火气’,也可能除净了‘血气’。除净了‘感伤’,也可能除净了‘创伤’。”

2 有关汪曾祺的作文素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

他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20世纪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从 文 认 错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从 文 卖 字虽然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

只是有一回例外。 抗战胜利以后,沈先生从云南回到北平,其时,他在当教授之余,利用一点时间为一家报纸编辑副刊。

有一个诗歌作者叫柯原的,因家庭困难,不得已给经常发表自己诗作的编辑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信,请求他的帮助。沈从文知道情况后,也因为自己当时手头不宽裕,就在1947年9月20日的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上登了一则启事:“有个未谋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丧事情形困难,我想作个‘乞醯’之举,凡乐意从友谊上给这个有希望青年作家解除一点困难,又有余力作这件事的,我可以为这个作家卖20幅条幅字,作为对于这种善意的答谢。

这种字暂定为10万元一张。我的办法是凡要我字的,可以来信告我,我寄字时再告他如何直接寄款给那个穷作家。”

同时,他还想推而广之,“你们若觉得这个办法还合理,有人赞助,此后我还想为几个死去了的作家家属卖半年字。”1949年后,柯原做了广州军区的专业作者。

因种种原因,1980年,他才知道沈从文的下落,于是专门到北京找到沈先生,说当年如何如何帮了大忙。可是沈从文自己却早忘了此事。

从 文 情 书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二姐张允和曾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沈从文从看到张兆和开始,就动心了。

自卑木讷的他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于是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

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

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张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

胡适回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张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3 作文:走近汪曾祺(600字)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

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4 作文《汪曾祺其人》怎么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建议楼主去查资料去选部分资料,删减。很简单的。

5 仿写汪曾祺的散文600字

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6 写一篇端午节的文章仿照汪曾祺老先生的写作风格不少于600字

我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到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天才的我,不学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 初四下午,我就跟着妈妈学包粽子,妈妈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 把它卷成圆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妈妈见了,就在旁边指点:“左手捏住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 接着,妈妈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调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紧紧的我也在粽叶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摇动筷子时,不是把粽叶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紧妈妈说:“摇动筷子的时候要轻一些,把粽叶捏紧些你看――”妈妈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点样子了 最后一道工序捆绳只见妈妈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吃着自己包的可爱的粽子,幸福极了通过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好一种本领,就必须诚心、细心,还要有恒心。

7 作文汪曾祺笔下的食物六百字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

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

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

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

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 ,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

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至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和京味儿作家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前,曾任中学教师、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后来在北京做编辑,写剧本,被誉为 "抒情的人文主义者,中国最后的纯文人,中国最后的文人官僚 "汪曾祺在散文和短篇小说的创作,以及对戏剧和民间文学艺术的深入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作品有《守节》、《晚饭花集》、《过水》、《晚翠文坛》等。

汪曾祺是写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高手。从他的代表作《守节》、《大傩》、散文集《蒲桥》、京剧《沙家浜》(汪曾祺是主要编剧之一),从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度、被青年读者提及的频率、相关书籍的销售量、豆瓣的评分,可以看出汪曾祺的文学世界有着鲜活而强大的生命力。资深文学评论家、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汪曾祺的文章还在不断被阅读,大概是有不朽的智慧和人性的温度"。

代表作品。守节》、《大淖记》、《鸡鸭大师》、《一兵》、《羊屋一夜》、《邂逅》、《晚饭花》、《茱萸》、《初到福建》、《逝水》、《浦桥集》、《独步浦深》、《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汪曾祺。文学与绘画》、《范进中举》 。

他的代表作品的特点是苦心经营而无章法,以及对主题的深奥和深刻追求。他们朴实无华,以一种家常的方式说话。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以及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宽广的心态,创造了积极乐观、充满诗意的文学生活。贾平凹曾这样评价汪曾祺:"他是一只文艺的狐狸,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老法师"。

汪曾祺受的散文优美、淡雅、朴实、精炼。

第一个特点,汪曾祺的语言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编者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时光五载已过,编者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散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71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3
下一篇2023-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