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颗心都需要安顿。在这繁忙的节奏里,让自己的灵魂从远方漂泊而归,回到一个温暖朴素的地方。趁着好天气,能在一起的家人们,出去玩儿吧!
仁者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它能感染别人,也能影响自己。有仁爱的人,热爱山川河流,热爱四时风物,热爱跟别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而他那种柔软的情怀,可以无所不在,去感染所有的人。同时,这种仁爱经过点点滴滴的穿越,终其一生,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温和、雍容和大气。
家教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它不仅是伦理的认同,也是规则的认同,它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专属于自己的烙印。
社会教育教给学生一种确定性价值的认可,家庭教育则带给孩子可能性价值的开发。如此这般,各持一端,生生不息。
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学问,真正的学习就是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学习在处处,在时时,在每一次相遇之中,从而打开最真实的自己,去分辨,去提升。
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
爱具有改天换地的创造力,你们因此有了更大的责任和担当,让彼此更美好。因了这种力量,你便不会再去绑架别人的情感。
什么是好的爱情?我爱你,更爱这个世界。而这一切,都源于懂得。懂得是一种谦卑,懂得内心的自由和尊重,懂得消除两性的战局,让敌对的抱怨变成和平的互补。
平衡是人间最大的艺术。看清了世间的所有平衡,我们才知道自己不在世界的中心:日月天地才是我们的坐标。
懂得是我们每天的功课。在岁月中审视生命,在懂得中变得谦卑。
审视生命,懂得珍惜。请常思二三句:
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佛经》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需要独处,需要自我放逐,然后从中获得宁静与力量。原本世界上,所有生命个体都是独立的。
这个世界上善意和恶意的动静都很大。内心被现实无理挤压,未必就是不幸。无数独自疼痛的时光,终究需要自我去穿越。只要你对自己的生命拥有一份诚意,就能找到自救的力量。不自觉间融合许多人的生命,迅速发现自己的方向,让你的每一次经历都成为值得记忆的瞬间。
终有一天,我们穿越世相,笑看云起,送走心上踩过的动静,熬过独自疼痛的时光,于是惊艳,风雨之后,夕照温柔。
我们的心是一个府库,养心是为了葆有心的光芒。这种光芒不一定来自外界,而是内心里的深藏。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支点,葆有自己的光芒,并能从别人的生命里,从历史文化中找到困顿时可以被救赎的力量,安稳时可以快乐的能力,我们就能安然度过那些独自疼痛的时光。
我喜欢行走,途中相逢他人的信念和梦想,邂逅比我们生命更辽阔的伟大与不朽。
我想,人类之所以为“万物灵长”,一定有一些伟大的灵魂,一些最初的人性光辉。它有时是徒步北极,不惧苦难的果敢;有时是“拂剑朝天去”的潇洒,“横戈探虎穴”的梦想;有时是“看试手,补天裂”的豪情,有时是“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的抱负。他们不计投入,不问后果,只为一段生命漂亮的挥洒,一个坚定宏大的信念。
当你看清上北下南,体察阴暗阳明,筑起一间坐北朝南的房子,将世界上的阴霾阴气、阴险,所有阴暗的能量,用你强大的脊梁扛出去,只怀抱一片温柔,让暖阳入心。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接纳就是修复的开始。弥补不足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自信心的回归,而修复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经大事磨砺,不能历练出大勇敢。
真正的勇敢,能使你有定力,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有一种大欢欣,发挥最大的人生效率,每一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输送给别人。
顺应的自我天性,找到真爱的事业,尽心做得美好。不但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内心的压力,更有充分的清醒来拒绝世界的诱惑。于是,在这广漠苍凉的人间,我们就有了一座“归去来兮”的家园。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碌之中,成为无所作为之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
所以,《孟子·离娄下》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心绷得太紧,就容易愤怒。如果给自己一份松弛的柔软,对看不顺眼的事,也抱同情之理解与包容,做到“内敛”,那么你自然就能“外恭”。当你不再那么愤怒,你跟他人之间也就宽和了。
人的内心要有两种东西:坚强的意志和柔软的心灵,分别来自大脑和心灵。大脑层面是意志、理性、分析,是现实主义的认同;心灵层面是柔软、美和爱,是理想主义悲悯。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曾如此计较付出的回报,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终将失去,只能空留一抹浮名。
先定、方静,次安、终得,说的都无非是心灵的节奏。
朋友,是世间最美的一种关系。它让自我有价值,让彼此有情谊。情侣能以朋友处,就会多一些自由;亲子能以朋友待,便可少些隔膜;合作者能以朋友交,也将更多佳话。
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正直、诚实、博闻广识)
“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谄媚逢迎、两面派、耍嘴皮子)
交好朋友,远离坏朋友,前提有二:
一是意愿。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
二是能力。要有辨别能力,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
感谢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是他们打开了一个光彩的世界。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信心,可能也就是随口一句话,那么简单。
人人吃饭,大多挑肥拣瘦,吃不痛快;人人睡觉,大多失眠做梦,睡不安稳。你如果吃得好,已经在参禅了。
原来烂漫多情,娑婆欢喜,都在滚滚红尘。愿意用心,就能遇见。
人生也是一样,学一个拿起、放下,学一个沉潜下去,再学一个世事沉浮间,怎样将自己一点点,从容不迫地婉转释放。
天堂和地狱作为一种象征,其实都隐藏在你的生命里,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表露出来。你有忠恕之心,能够忠于自己并善待他人,那么你行走于这世界之上,就会活得更自在,也会友更多的天堂一般的日子。反之,如果你怨恨、苛刻,将很难亲近天堂了。
每个人总有些不可救药的渴望,多少人用尽毕生的努力去成全,全部的希望去托付。那些看似某一时刻偶然地改弦更张,顺着这些成全与托付,往往能寻得抵达到今天的必然。
而寂寞,恰恰是诗意的老家。有谁见过真正的诗意是从纷纷攘攘的喧嚣中飘散出来的呢?热闹拥挤之间,诗意舒展不开薄如蝉翼的翅膀。
知行合一。有知识是行动的开始,是行动的主意。而有行动,就是知识的结果,是知识的成就。
无论世界的真相如何,用爱的激情和能力去改变它。心有担当,便是圣贤。
及至以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阅读,所学调动了个人的全部兴趣,你的生命被它成全,你的优秀回过来又成全了你的所学。
(这便是“乐之”的境界。它是一种乐趣的调动,生命的发现,积极的愉悦,它不只在某个阶段性成果出现的时刻,它贯穿于整个学习工作的过程中。)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如茶。富于建设性的生命,即使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成为成全。
“外化而内不化”,即面对外界应该通达、顺应;而自己的内心则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不随波逐流。正所谓,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一个人坚持容易,变通难。但是一定要先有坚持,如果没有坚持,直接就变通,那是随风倒,没有原则。坚持原则之后还能通权达变,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主动选择苦难,直面生死,始终在大信义的驱使下去面对生命的全部意义。慈悲不只是慈眉善目的真容,而是至刚至勇的担当。
什么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不再踟蹰于难捱的苦难,不再自得于点滴的善意,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更要勇猛直面残酷的人生。
美好的德行,并非绝嗜禁欲,而是顺应天理人伦,按它本来的样子去调理,才是上佳。
人生何处不相逢。每一次照面,如荷花映水,都是珍贵而美丽的世间情分。只是再美好的情分,终不可绑架你我的本分。
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面对人心,你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与人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与你的交往,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从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
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沉浮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历史,走进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愿望。回过头来,叩问我们的内心,唤醒一种真诚的酝酿,并把这些温暖善良变成滋润人心的力量。
无所不能的专制者,往往有一段无爱的童年;八面玲珑的老好人,也许是最没有生存的安全感······过错,原来是一个人内心的出口。
佛家说:心能转境。我们在世界上相逢各种物镜,何时登临最好的境界,无可强求。然而,接受此刻,沉浮于当下,心量大一点,愿理强一些,心想事成,就这样发生了······
“求放心”,也即“找回散失的本心”,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这是一场持久的追寻,一种历经挣扎,甚至妥协,终于接近自己的极致状态。
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初心是我们的使命,具有的种子的力。
闷热往往是空间的逼仄,而心有天光,便觉清凉疏阔。
生命的尊贵在于节操、信念,在于容忍的慈悲,在于为世界担当的使命感,跟存款上的数字不成比例。
人若不能专注于平淡的生活,而永远置身躁动的喧嚣里,那只是内心过分贫瘠而产生的恐惧。
我看到的不只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更是一种骄傲。那是贫穷、困顿、挫折乃至于死亡永远不能剥夺的、女人的优雅和尊贵。
中年心事浓如酒,少女情怀总是诗。冥冥之中,总有一些等待,在不期然的拐角处,猛烈而单纯地撞上来。而所有的前尘往事里,都埋着隐约的伏笔。
我们的人生总是有几个悲伤得不能自己的瞬间,午夜梦回,它们竟成了永恒,或鞭策,或提醒,或感喟,或更懂得藏在悲伤背后那深沉无比的爱。
养生不是大把进补,而是随着四季,去品味最有生机的食材。
有教养的女人,不一定学富五车。只在举手投足之间,觉出一种温婉如水的气质。这种气质从不以强劲的力量迸射,而是一种持续、自然地流淌。
风花雪月,冬阳夏花,生命里经过的美丽,曾经留意了,也就留下了。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在穿越成长,那带着爱和善意的吉光片羽,是我们的安顿。
无用的时光,往往储藏着美好的生命价值,而这一切,更多来自我们的童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心中的雪花积累多了,可以变成春天。
众人皆具佛性。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
人生不止于初见。最好的时候,完成最对的想法,便是最美的相逢。
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是一种传承,是很多人共同在做的一件薪火相传的事。所有的背影旧事,沉淀下来,终成风景。
三十而立,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从容不迫,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一个自信和坚定。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当我们沉淀心灵,安坐在操作台前,一件毛衣、一张贺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生命和灵气。每一件手工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有多少人看到,又有多少人听到呢?
当一个人习惯于在角色中欢欣地表演,他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成功的人生。即便情绪低落、行差踏错的时候,我们也不敢追问究竟。我们须臾不敢离开角色,害怕一无所有。此时此刻,还有多少心灵的愿望受到尊重呢?角色之外,还有多大的时空,确认我们的内心呢?
理想和心灵的关系,就如同风筝和引线。风筝能飞多高,关键在于心灵是否舒展。理想再大,如果心灵纠结如一团乱麻,也难以起飞。相反,即便理想很小,只要心灵是舒展的,自由的,同样能够高飞。
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庄子这个名字藏在我心中很多很多年,翩跹起舞,每每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透进天心一线亮光,给我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前山之路是儒,授我以使命,教我在社会人格中自我实现,以身践行;
后山之路是道,假我以翅膀,教我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心灵遨游。
对外在世界越来越多宽容感恩,融合于规则,而内心的执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悔。
原来在我的生命中,好多诗意的东西还活着,似乎顺手拽过来的太阳,一下就把心照亮了。
多少人爱慕你青春欢畅的时候,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没钱有爱,最恶劣的条件下,发现美,打造精致,那是骨子里的涵养,任谁也无法剥夺的欢喜。
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
首先是行事原则。君子对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永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放一放。然后多看,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我们常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而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那是间接的经验。阅历丰富了之后,做事仍然要谨慎,即使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也要小心。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自己少一点后悔。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最好的事业不是贪多求全,四处点火,而是水滴石穿与健康持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和在其位,谋其政,说到底,就是不做不重要的大事和去做重要的小事,这是一种取舍面前的气度和格局,体现了自我认识的睿智与深刻。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伦理关系的信任中,某种意义上是替代宗教的。
不管我们各自寻找什么,能理解,能欣赏,就算是能沟通。
日新,即为创新。这种持续的修炼,是对寂寞和孤独的忍耐,对持续更新的坚守,以及对内外喧嚣的疏离。
创新者失败的几率高于常人,必须接受命运的千锤百炼,人世的冷暖凉薄,不断往上,再往上,才能拥抱璀璨浩荡的阳光,触摸瑰丽纷呈的光影。
什么是佛?佛要看清人最终权益上的得失,而不是纠缠于局部真理。
在所有传统节日中,七夕是最浪漫的,却也是最让人迷茫的。曾经有学生问过我:“老师,咱们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七夕可吃点什么呢?”我想了想,没有什么特别的可吃。学生又问:“咱们清明的时候去踏青,端午的时候赛龙舟,七夕可有点什么仪式呢?”我再想一想,确实没有什么特定的仪式。
学生还在追问:“老师,春节的时候,中秋的时候,一大家子人都会团团圆圆在一起,可七夕,你真的看见牛郎和织女相聚了吗?”我想了想,确实,我不仅没有看见牛郎织女相聚,我连喜鹊都没看见过。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七夕呢?学生问过我,记者也问过我,我想,七夕是中国人最虚幻的一个节日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无数”,我们仰望天际,还相信中国的这个情人节吗?我一直很,中国的爱情故事里,怎么就没有一个正经的女人呢?
织女是从天上下来的仙子,生儿育女后又不得不回到天宫,一年才可以和她的丈夫相聚一次。白娘子,那更是一个仙与妖修成一体的女人,她最后还被镇在了雷峰塔下,背着妖孽的。而的糟糠之妻,大概只有孟姜女了,她也是在丈夫死后,才用她的那一把辛酸泪哭倒长城而已。就算是在邂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个真实的小九妹,乍一露容颜,不就只剩下了哭墓入穴、翩翩化蝶吗?
看看这四大爱情故事,我一直很遗憾,除了仙,除了妖,除了化蝶的结束,以及一把让长城崩塌的眼泪,中国人还能有好好的爱情吗?岁月静好,我们守得住一段真实的相思吗?
在七夕节时,我总是问自己,我们到底还有多少相思、眷恋的理由?牛郎和织女“银河迢迢暗渡”,那样的守望,一年才能盼到的这一刻,那该是多虔诚!一年的光阴,把所有的心意编织起来,就等着七月初七的一次重逢。而今天,空间上的距离不再是问题了,坐上飞机,飞过大半个地球也花不了多少时辰,高铁在不断提速,高速公四通八达。即使不能见面,发达的通讯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以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手指一动,短信、微信、视频聊天都能让我们瞬间连线。但是,解决相思之苦的工具都具备了,时间不是问题了,空间不是问题了,通讯不是问题了,速度不是问题了,相思本身却不在了。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幸亏我们还有七夕节,让我们相信天上,纵使它不是爱情的故事,也依然有那么一段刻画流光的守望,可以让织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每天织着那织不成的布,盼着那不能团圆的家。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如今,她和先生功成名就,两个人都年过四旬,一个人开着广告公司,一个人做着著名栏目的制片人,守着一座漂亮的别墅,但是心里空空的,因为两个人不能常在同一个屋顶下同吃一餐饭了。她说:“我怀念多年以前的岁月,那时,我刚刚从复旦毕业,来到,分到做一个小记者。我当时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公,是一个在长大的男孩子。工作第一年的冬天,我们单位发了五棵大白菜,我作为南方人是不爱吃白菜的,但我知道他们北方人包饺子喜欢用大白菜,所以我就选了五棵白菜里最大、最重的一棵,把其他四棵送了人,抱着这一棵送到他家。我从朝阳门小街出来,坐24,到东四转地铁,坐到军博站出来再倒大一,连换四班车,用了两个多小时。我抱着这棵白菜敲他家的门,他开门一看,我已经冻得一把鼻涕、眼泪,手里的白菜跟人都僵在一起了。他把白菜接过去后,我的手就那么端着,根本放不下来。那是一棵幸福的白菜,他当时给我又擦眼泪,又擦鼻涕,揉着我的胳膊,心疼地把我搂在怀里。那种感觉,已经久违了。”有时候想一想,没钱的日子,反而可能是最让人怀念的。什么才是幸福呢?生病的人觉得健康是幸福,的人觉得平安是幸福,相思的人觉得见面是幸福,而万事顺心如意的人,没有理由感觉什么是幸福。
七夕是一个关于相思的节日,在相思越来越受调侃的时代里,我们还愿意过名副其实的七夕节吗?在七大传统节日里,七夕节也许是最的。但我宁愿相信,有一种相思,不为让对方知道,就如同林黛玉的那句话,“我是为了我的心”;有一种相思,只是为了心中不能割舍的那一点点真诚。
相思是一座鹊桥,它渡过流光,不一定抵达哪一个人,但它抵达了内心还敢爱、还愿意付出的那个自己。每每七夕,仰望天际,如果心中还有一份执守,还有愿意相思的勇敢,那么,还是让我们来过七夕节吧!
于丹《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有一则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1、钱学森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闵恩泽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3、方永刚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4、谢延信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5、钟期荣 胡鸿烈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6、罗映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7、李剑英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8、李丽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9、陈晓兰
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10、孟祥斌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2月18日:庄子何其人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
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
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
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
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
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
。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
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
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
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
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
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
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
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
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
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
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
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
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
--------------------------------------------------------------------------------------
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
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
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
-----------------------------------------------------------------------------
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
,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
,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
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
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
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