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外歌词 牡丹亭外歌词是什么

牡丹亭外歌词 牡丹亭外歌词是什么,第1张

1、《牡丹亭外》歌词如下: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 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

好新鲜

李郎一梦已过往

风流人儿如今在何方

从古到今说来话

不过是情而已

这人间苦什么

怕不能遇见你

这世界有点假

可我莫名爱上她

黄粱一梦二十年

依旧是不懂爱也不懂情

写歌的人假正经啊

听歌的人最无情

牡丹亭外雨纷纷

谁是归人说不准

是归人啊你说分明

你把我心放哪儿

黄粱一梦二十年

依旧是不懂爱也不懂情

写歌的人假正经啊

听歌的人最无情

可我最爱是天然

风流人儿如今在何方

不管是谁啊

躲不过 还是情而已

你问我怕什么

怕不能遇见你

是否你走过了我身边

恍恍惑惑一瞬间

黄粱一梦二十年

依旧是不懂爱也不懂情

写歌的人断了魂啊

听歌的人最无情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 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

好新鲜

2、《牡丹亭外》是台湾歌手陈升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专辑《美丽的邂逅》。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牡丹亭》读书心得(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牡丹亭》读书心得1

读《牡丹亭》留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美,文字美、故事美、人物也美。《牡丹亭》是我国四大戏曲之一,对其后世的文学作品有深远的影响,如《红楼梦》。《牡丹亭》是其作者汤显祖在遭遇困顿后所作,而汤显祖人生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也是我们普通读者的大幸。这可能也是一种“缺憾产生美”吧!

我认为,本书中的文字美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读书时,文中美的文字片段一个接一个涌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美得使人窒息。当然纯粹的文字堆叠是不能打动人的,那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架子,是没有内涵的。真正优美的文字要建立在情、景的基础之上,要叙述一段情,要描写一片景,而本书的文字美正是如此。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空写,而是有所表现的,空说无凭,简单的看一看“闺塾”一出中的一些文字吧。“闺塾”这出完全是用轻松的语气来表现的,让人忍俊不禁,这也正是文字运用的高超之处,美之处。书中的陈最良的迂腐,春香和杜丽娘的叛逆也都在此表现无遗。也许有人会问“杜丽娘如何表现叛逆的?"文中杜丽娘与春香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静,一个动,似乎杜丽娘并未叛逆,然而书中的杜丽娘确是处处偏袒春香,支持春香的行为,有一处更是表现了杜丽娘对陈最良迂腐的不满“师傅,依注解书,学生自会”,表面好像很礼貌,实际一个“自”字深切地表现了这一感情。有关文字美更有“游园”一出中一系列的描写,美得惊艳,表达出杜丽娘的内心,同时与读者发生共鸣,这些都令读者获益匪浅。

本书的故事情节也是极美的,美得就像一个梦。而本书之所以向高潮发展,正是因为两位主人公做的两个梦,柳梦梅梦见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杜丽娘从花园回房昏昏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支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爱恋在两个素未相知的主人公之间发生了。这种情节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仅叫人拍案叫绝。而书中杜丽娘梦而相思,相思而死,死又复生,最终经历曲折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更称得上是一段传奇,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来说“真是难为了他怎么想得出来?”同时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叫的恰到好处——柳梦梅。“柳”象征着男主人公,“梅”则指代女主人公,不管是柳梦梅还是梅梦柳,他们皆由一个梦所牵引,因此这个名字正好符合书中的整体情节。

最后提及人物美,男女主人公自是美的,春香也是可爱的,难道说迂腐的陈最良也是美的吗?说陈最良迂腐,的确如此,但这只是一个片面,他在本文后段,却也做了救国救民的大事,也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因此说他也是美的。再以“闺塾”为例详细地分析杜丽娘和春香的个性美。不难发现这出中杜丽娘的语言远不及春香的抢眼,这也刚好以春香的口吻侧面表现了杜丽娘的个性。春香说“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放去,一去去到何知州家”。她对《诗经》无心的歪解,说杜丽娘讲衙内的斑鸠放飞,侧面表现了杜丽娘对自由的向往。因此说杜丽娘向往自由和对青春的觉醒并不是从游园开始,而是早已有之,游园只是一个导火索。再有陈最良说“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春香则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春香才不管别人怎么读书,她只关心小动物的生死,这也表现了春香的可爱无邪和对**杜丽娘失去自由的深切同情。

本书中处处都是美的,每一出戏都可以拿来单独赏析,“游园”一出中写杜丽娘感叹韶光易逝,对此读者都应深有同感,借用一句歌词“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因此作下文以记之。

碧杆托粉丹,冰清玉洁意微含,原是美人簪。怜心拆数瓣,玉骨冰肌,白鹭欲魂断。金屋藏,裙摆翻,玉殒香消散;银光闪,红泪流,只为心中的企盼。思幽幽,情漫漫,至死始恨。蓬头发乱。

断井残垣看遍,徒叹得这韶光贱。曾经茂林修竹,而今枯藤老树。往昔不复,与吾归者知何处?伤心处,泪如注,难觅归途;叹息间,愁似雾,迷离前路。孤独不苦,苦无孤独。但求化身破庙,留你片刻的`驻足,风吹日晒受尽皆不顾;但求化身孤月,寒夜中将你守护,姹紫嫣红开遍,我不羡慕。

《牡丹亭》读书心得2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此剧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展示,表达了饱受封建教条束缚的人们突破封建思想与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朦胧愿望。

从剧情上来看,《牡丹亭》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不过在此剧中,它所反映的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是为明代统治阶所极力倡导的宋明理学中的思想枷锁和封建礼教制度。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尽管她身居闺阁,但仍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此剧的意义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说法肯定了人之爱的合理性,并对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别突出了人之情与教之礼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从思想性上来看,《牡丹亭》一剧表现出了以往戏剧所无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会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范畴之内,而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口号。所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这便赋予了爱情不可战胜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因此,剧中的杜丽娘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她的死即是当时社会男女道求爱情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青年男女摆脱理学、礼教束缚的方式。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诉衷肠,并打动了鬼差让她寻情郎,但在还魂之后,他的父亲却竭力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牡丹亭》全剧多用抒情手法表现人物情感,所以品读此剧更如品读一首首抒情诗。尽管以诗入戏的手法在我国戏曲中由来已久,但《牡丹亭》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剧中的宾白也饶有趣味,不仅有着北曲的泼辣沉重,同时也有着南词的清隽秀丽。剧中男女主人公倾诉情愫多用南词,而描写斗争、鬼怪则常用北曲。

《牡丹亭》辞藻奢华、浪漫驰骋,但也未能从本质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尤其是杜丽娘还魂之后的情节,更是遵理从礼,没有表现出彻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总体而言,它敢于对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导自由、解放,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先行者的地位。

《牡丹亭》读书心得3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

《牡丹亭》读书心得4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书心得5

倘若要感受真挚浪漫的爱情,那必然要品读牡丹亭这部作品了。它于1598年创作,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细腻华美的语句和主人公之间美好执着的感情让人沉迷其中,感叹万千。其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足见其成就之高,并且流传于后世,特别是当中的经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读完此文,我不仅为他们感情得以圆满而欣慰,同时特别钦佩杜丽娘追求真爱的勇气。

她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舍身忘死的斗争,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知道,杜丽娘所处的正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庭,父亲希望杜丽娘成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一切都被人为的教条所束缚,没有思想的自由,与世隔绝,压抑自己的心愿。确实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个性无法解放,只能将失去自由的苦闷与抑郁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还是可悲。但杜丽娘则不同,即使周围布满了封建的枷锁,她仍然顽强的抵抗,特别是在梦中与书生幽会的心理愿望就反应她渴望自由的强烈诉求,最后宁愿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值得人们歌颂。也正是她坚持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才让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碍,最终获得她想要的幸福。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摧残,鼓励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强的时代魅力。

不得不说,这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与汤显祖华美的词藻是分不开的,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几句经典话语。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随,情之所至,刻骨铭心。为爱情飞蛾扑火,即使可能没有好的结局也要奋勇一搏,这才是人间的真情。

牡丹亭用圆满的大结局激励着无数真爱的人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就是这般奇妙,又这般动人心魄。也许爱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阻挠着我们,但如果我们有着杜丽娘这般不畏生死,坚强勇敢的决心,那么有情人终将突破阻碍,终成眷属。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应该以怎样的词句来为《牡丹亭》做一个提炼呢?

是写杜丽娘的至死至生至性情?

还是写柳杜爱情的梦作幽人总成双?

亦或是对封建礼教来一个大力批判?

最后,我还是敲下了这句,“不在梅边在柳边”。

这是在《牡丹亭》的第十四出《写真》中,丽娘自作画像,以记幽梦时,在画像上题的诗。

丽娘“偶成一诗,暗藏春色”。

其中多少伤心泪,都到眼底眉间。

《牡丹亭》的全称是《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据明传奇《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为整个故事作了梗概:

太守杜宝家有位**叫丽娘,喜欢在春日里踏青。

有天她梦见一个手拿柳枝的书生,一往情深,相思成疾。

丽娘留下一幅自己的画像就死了,被凄凉地葬在梅花道院。

三年后啊,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来到梅花道院,梦见和美女杜丽娘欢好。

然后杜丽娘死而复生,和柳梦梅定了婚配。

柳梦梅带杜丽娘到临安应试时,淮阳有流寇作乱。

流寇把杜太守府团团围困,杜丽娘惊惶失措,叫柳梦梅前去探望。

柳梦梅声称自己是三年前已故太守之女的丈夫,反遭杜太守疑恼。

正当柳梦梅被杜太守绑了用刑的时候,捷报传来,柳梦梅高中了状元。

粗粗一看,剧情和《西厢记》有类似之处。

两者都秉承着“才子佳人”模式,以男女爱情对抗封建伦理。

其实啊,细看来,《牡丹亭》是略胜《西厢记》一筹的。

《西厢记》和此前所有涉及男女爱情的小说、传奇一样。

在这些作品里,男女之爱依旧没有挣脱世俗的“大茶小礼,三媒六证”。

莺莺和张生的相遇,来源于媒人红娘的撮合。

在两人亲亲我我,你侬我侬之际,他们惦记着的,依旧还是来自双方父母的认可。

由此,《西厢记》的大部分情节,都是作为获取社会伦理的认可而存在的。

而《牡丹亭》则不同于此。

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在梦中相遇,邂逅一场偶然。

梦醒时分,你还是你的太守**,我依旧做我的岭南书生。

这人间广阔,天地浩大。

除了你我,谁也不知道我们之间有过故事。

杜夫人耳提面命:

        “春来闺阁闲多少?长向花阴课女工。”

        “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翦朵。问绣窗针指如何?逗工夫一线多。更昼长闲不过,琴书外自有好腾那。”

杜太守抱憾连连:

        《易经》以道阴阳,义理深奥;《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春秋》、《礼记》,又是此孤经;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其余书史尽有,则可惜他是个女儿。

陈夫子以伦理教人:

        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在多方教导之下的杜丽娘,实则并未泯灭人性的本能。

关于爱,关于性,关于这世间的美好与憧憬。

在《牡丹亭》第七出《闺塾》中,有这么一段颇得趣味:

春香,作为丽娘的丫鬟,可以说,其每一句都是在说出丽娘的心声。

丽娘的不敢言、不能言之处,在春香的插科打诨里挥发的淋漓尽致。

陈夫子说,让两人学习女戒,早起上学,作闺中典范。

春香就替丽娘回答说:今天晚上不睡啦,咱们半夜三更就开始上学啊!

陈夫子说,雎鸠鸟“在河之洲”。

春香偏偏要理解为,斑鸠鸟跑到了何知州家,呀,“在何之州”嘛!

还有一处:

读来实在是引人发笑。

然而,笑过以后,掩卷深思。

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四书五经通达的陈夫子,竟然一点都不认识女子闺阁之物!

女孩子已经被困在小庭院中太久了。

久得这世间只记得书桌上的笔墨纸砚,却不记得闺房中也有螺子青黛,画眉细笔。

丽娘长叹一声:

困守楼阁的杜丽娘在后花园做了一个长长的梦。

在梦里,有一书生折柳而来。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

“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

于是,杜丽娘的春天就永远的停留在了这个长长的梦里。

这个梦,就好像是她的一生。

后来忧思成疾,后来自画写真,后来梦入地府审判,后来幽会梅花道场,后来还阳宜室宜家。

尽管有太多的后来。

可是,杜丽娘永远还在这个梦里。

梦里,一生一世一双人,不辞冰雪为卿热。

梦里,玲珑骰子安红豆,巴山夜雨涨秋池。

梦里,他缓步而来,微微一笑,“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

丽娘倚门回首:这生素昧平生,因何到此?

汤显祖在《牡丹亭》开篇题词说:

《香艳丛书》中也有记载:

牡丹亭里杜丽娘,牡丹亭外比翼连。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关于《西厢记》爱情本质问题,一直颇具争议。对一个作品的解读,在方法论上应该将历时性的解读和共时性的解读结合起来,才能还原作品的鲜活魅力。对《西厢记》爱情本质的完整解读,应包括元代诞生期、明清流传期、当前三个维度。争议主要来自当前,有纯情说、无情说、情欲说、由情到欲说、与封建礼教先分后合说等。我们可以在肯定作品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从现代青年人爱情生活中所关注的性与道德、爱情和婚姻、放纵与责任、自我和家庭等层面去考察崔张之情的品质。

一、风魔张生:重色更重情

“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张生的风魔,传统观点认为是钟情的表现,某些新论则认为这说明张生好色。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看张生是否只重色不重情。崔张初遇,正值暮春时节,幽静的寺庙飘散着怡人的花草清香。莺莺小立花树下,身姿如柳,声如莺啭。 “临去秋波那一转”,莺莺的眼神既明澈,又多情。伊人已去,张生还在发呆。为了莺莺,决定“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一边是飘渺的情缘,一边是实际的功名,家道没落的穷秀才其实没有资本挥霍自己的前途,作此抉择,是情使然。

孙飞虎抢亲,让张生忽有婚姻之望。拿出英雄气概,白马解围。却不料老夫人悔婚,让二人兄妹相称。张生无奈再生密约佳期之念。如果老夫人不变卦,张生岂愿如此?莫说张生窃玉偷香,其实他始终是被动者。让他留下来别走的是莺莺,送去约会情诗的也是莺莺,当场变卦的是莺莺,送药方再约佳期的还是莺莺。遭遇了莺莺几番无端变化,张生害相思缠绵病榻。这岂是登徒子样貌?登徒子不会有这等执着,更不会伤情。从初逢到佳期,张生“空调眼色经今半载,这其间委实难捱。”(鹊踏枝)半年里接触莺莺的机会屈指可数,不能预料结果如何,张生尝尽了相思之苦、悲欢滋味。如果无情,岂能忍受这等苦楚?

佳期之夜,张生以感恩之心等待莺莺前来:“恁的般恶抢白,并不曾记心怀;拨得个意转心回,夜去明来。”(鹊踏枝)并做好了如莺莺爽约就为情一死的准备:“安排着害,准备着抬。想着这异乡身强把茶汤捱,则为这可憎才熬得心肠耐,办一片志诚心留得形骸在。” (寄生草)如非情真,怎能有这样的境界?莺莺前来赴约,张生欢喜不尽,虔诚跪拜:“张珙有何德能,敢劳神仙下降,知他是睡里梦里?”“着**这般用心,不才张珙,合当跪拜。”(村里迓鼓)欢会毕,张生再次下跪。如非情痴,怎能有这样的赤诚?

私情暴露后,张生被迫赴考,当夜即于草桥店梦见莺莺,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离了蒲东路,来到京兆府,见个佳人世不曾回顾。”(落梅风)和南戏《张协状元》中那个在进京路上已经变心的张协相比,高下立现。中状元后,张生马上给莺莺寄去家书,盼回信心切,竟卧病驿馆。得意之时如此倾情者,实在罕见!见到莺莺寄来的信物,张生睹物思人:“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此时作念何时止?直到烛灰眼下才无泪,蚕老心中罢却丝。”(三煞)深情款款,誓终生相守。面对郑恒骗婚,张生情怀磊落,处理得坚定果断,最终和莺莺完聚。张生爱得有始有终,负责任,守诺言,和好色之徒、功利小人有天壤之别。

张生好色,但好色乃人之常情。张生更重情,初见莺莺,张生为情而痴;乱贼抢亲,张生为情而勇;老夫人悔婚,张生为情而怒;西厢苦熬,张生为情而病;佳期之夜,张生为情而跪;离别路上,张生因情成梦;夺魁之日,张生深情不移。情路上的张生从风魔到苦静,从躁动迷狂到深沉理性。只见色不见情,乃小看张生!色、情一也,若张生纯洁无暇、有情无欲,岂不是又成了一个腐儒?张生的情是真情、欲是真欲,真实,可感,这才是张生的魅力。

二、温良莺莺:留情之勇、托身之难、失身之惧

传统上,莺莺被赋予反抗封建礼教的沉重使命。莺莺和张生西厢私会,的确突破了礼教的藩篱,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有反抗礼教的意识。况且后来莺莺和张生结婚,是重归礼教。同为私会一事,一些新论把它看做莺莺堕落的证据。说崔莺莺是一个水性杨花、作风不严的女子,[1]或者春心萌动、被诱惑而放纵失身的女子,对张生根本谈不上爱情。[2]这些说法未免偏激,莺莺之爱,既没有达到反封建的高度,也没有俗到有欲无情的地步。莺莺赴会,是以身留情,并不草率。自从对张生动了情,莺莺无时无刻不在纠结:如何面对红娘和母亲?如何答对张生?如何跨越自尊、礼教、贞洁的障碍?她比张生爱得更难。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幺篇)莺莺一出场就被春愁困扰。愁从何来呢?十九岁的莺莺已聘给母亲内侄郑恒为妻。既然不愁折桂之夫,恐怕是愁所聘不偶。正值严父去世,流寓幽寺,此情便随风滋长。邂逅张生,才有了“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一眼岂是随意?如痴心郑恒,怎会流盼他人?如眼中无情,怎能让张生“情沾了肺腑,意惹了肝肠”(哨遍)?

孙飞虎抢亲,莺莺也借机为情一搏。危急时刻,莺莺的选择不多:要么嫁给贼汉,要么以死全节,要么击退贼兵。莺莺大胆献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背云:“只愿这生退了贼者。”显然意在张生。她凭直觉认为张生能够挺身而出,于是果敢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张生,背水一战,为爱情寻得一条生路。凭相国家世,想退贼兵,以重金悬赏,未为不可,但莺莺偏偏要以自己作为筹码,许以婚姻。“两廊僧众”听起来很多,但僧人娶亲不合佛门法度,寺中俗人又有几个呢?“英雄”称号似专待张生。莺莺情真,所以胆大。如果挺身而出的不是张生,或者张生并未击退贼兵,下场如何,不堪设想。如果莺莺无情,又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呢?莺莺献计,有勇气,有谋略,保命不假,情是关键。

老夫人悔婚后,莺莺对母亲的怨恨随即转化为对张生的怜愧。情爱的挫折,逼出了莺莺身上青春的叛逆。听说张生要走,莺莺果断地对红娘说:“好姐姐呵,是必再着他住一程儿”,并央红娘传话:“好共歹不着你落空……怎肯着别离了志诚种?”(尾)透露出以身相许之意。情与礼不能两全,莺莺选择了情。然而动情易,越礼难,说来易,做来难。莺莺既放不下张生,又放不下女儿的自尊,正如红娘所说:“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半年中,莺莺所受的煎熬并不比张生少。想爱又不敢大胆去爱,想以身相许又不想被人看轻,有多少爱,就有多少矛盾、多少挣扎。在莺莺看来,西厢之约是一次庄严的仪式,是彼此对爱的承诺。幽期密约、逞一时之欢,不是了局,终生相守、天长地久,才是她渴望的归宿。此刻的莺莺是勇敢的,她因情越礼;越礼失身,成了莺莺的一个心结。既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又为此付出了心灵煎熬的代价。通观剧本,既写了莺莺动心留情之勇、托身赴会之难,又写了莺莺越礼失身之惧。这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莺莺。种种表现,皆出自莺莺愿把贞洁交给所爱之人并终其一生的愿望。把莺莺的越礼之难误读为越礼之勇,或者盛赞佳期越礼而批判终成眷属,都是片面的,都是忽视女性正常爱情心理的武断之举。回归爱情本身看莺莺,她有爱的勇气,也有爱的挣扎,有爱的执着,也有爱的惶恐。剧本写出了莺莺面对爱情婚姻时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21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4
下一篇2023-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