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莲的文言文
<;爱莲说>>; █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
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
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
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叶依青) 赏析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
2 描写荷花的古文描写荷花的古诗
1、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2、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3、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4、采莲曲——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5、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6、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7、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8、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10、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1、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12、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3、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荷花——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15、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16、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17、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19、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20、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3 莲花用古文怎么说莲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
一、以其外形特征命名:荷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芙蓉:亦称“夫蓉”。汉辞典《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另《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李时珍也说,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二、以其生长习性命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为“水”字起头。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三、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四、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五、为了表达对荷花高洁形态的赞赏,以金芙蓉和草芙蓉比喻荷花品性的难得。
六、溪客、静客都是强调荷花的生长环境和安静娴雅的状态。而翠钱则是新荷的雅称,红衣是荷花瓣的别称,宫莲是莲花瓣的美称,佛座须是莲花蕊的别名。
4 有关荷花的古文与解释(评析)《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周敦颐,字茂淑。
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
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
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
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
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
5 有关荷花的古文与解释(评析)《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周敦颐,字茂淑。
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
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
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
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
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
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
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
6 莲花用古文怎么说莲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
一、以其外形特征命名:荷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芙蓉:亦称“夫蓉”。汉辞典《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另《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李时珍也说,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二、以其生长习性命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为“水”字起头。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三、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四、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五、为了表达对荷花高洁形态的赞赏,以金芙蓉和草芙蓉比喻荷花品性的难得。
六、溪客、静客都是强调荷花的生长环境和安静娴雅的状态。而翠钱则是新荷的雅称,红衣是荷花瓣的别称,宫莲是莲花瓣的美称,佛座须是莲花蕊的别名。
《莲》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原文为:莲花,亦曰荷花。种于暮春,开于盛夏。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白话译文:
莲花,也叫做荷花。种在春天的末期,开在盛夏时节。它的叶子,大的像盘子,小的像钱币。它的茎是横着长在泥中,名字叫做藕。它的果实叫做莲子。藕和莲子都可以食用。
暮:读 mù。在文中指的是“晚,将尽”的意思。
扩展资料:
《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除了有莲之外,还包括有荷、菊、雨、雪、松、桂、芦花等文章。
该书精选了100课最好读、最有趣的文言诵读篇目,有对文言字词的浅显解释,每篇文后还精心创设了最好玩、最轻松的学习方法,给小学生最纯正也最受用的文言启蒙。《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是国家级课题"新经典"实验课题的重点课程项目。
学小古文能让我们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懂得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这样,就能做到“知书达理”,言谈举止就会显得温文儒雅。
缘分是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落泪。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有关邂逅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有关邂逅的散文一:邂逅,生活里的那一抹阳光
季节,在时光的隧道缓缓流淌,总是在期待,总是在怀念。一份纯真,一份安然,一份油然而生的心安理得。邂逅着不曾拥有的记忆,擦肩着不曾出现的场景,我想要牢牢握住生活的手,紧紧地将他拥抱,请你慢点走,给我生活里留下最美的时光。
——题记
初夏的夜晚,有风,吹动着窗外的树梢,沙沙作响,吹的窗子轻轻晃动。有风,却不是冷风,而是沁人心脾的暖风,风中夹杂着淡淡的清新。静静的站立在窗子前,感受着风儿任意的抚摸,风儿像是一阵暖流,匆匆忙忙的来,匆匆忙忙的走。
被生活压迫的思绪,也在这样的夜色里逐渐变得模糊,不想去思考,不想去碰触,就想这样放纵自己,在有星星的夜晚,请允许我今晚,与风儿私自会面,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温暖。或许,此刻风儿会带走我所有的愁绪。当脑海空白了这片苍茫的大海,我想我会在这里,等着夏日里的清凉给我重生的洗礼。
这个季节是美丽的,也是幸福的。处处可见生命的颜色,绿意盎然,道路两旁的冬青树也从嫩绿变成了墨绿。而我,却执着的喜欢着它刚刚吐出新叶时的嫩绿,如今看着叶子一片片变成墨绿,好像生命经过了又一次的轮回,在时光匆匆地步伐里走过了一程又一程。心,也开始变的沉重。
想在这个季节,这个城市,寻找一份静谧。插上耳机,静静的听一首喜欢的歌曲,哼着那优美的旋律。坐在高山草甸之上,将城市的喧嚣与生活的压力尽收眼底。此刻,听不到烦躁的机器轰鸣声和嘈杂的汽车鸣笛声。耳边,是无尽优美的音乐,如电流般,一股一股的刺激着心房。就这样忘记所有的伤痛,忘记生活带给我们无限的压力,静静的坐在高山之上,享受来之不易的安静,不为生活奔波,不为生活心力交瘁。
想在安然的生活里,携一缕明媚的阳光,照耀灰暗的心情,带给我们最初的美好。浅夏,多少牵念,多少怀念。泡一杯淡淡的茶,坐在窗子边,优美的音乐在安静的房子里袅袅响起,不用刻意伪装,生活是这般优雅。然而,一切的安然,是我梦想中的想念,何时才能真正的惬意真正的悠然
时光打磨着心的棱角,挑拨着心的每一次律动,在孤独中绝望,在失意中重生。人生,本就是一场又一场的邂逅,邂逅了最初,邂逅了最美,邂逅了难忘,邂逅了心痛。一切来的那么容易,又来的那么不容易,好像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我们,只是在顺着这样的安排,踏上了征程。
五月,注定了与绿色同行,与绿色同在。放逐了一场花事的遇见,如今,要邂逅一场绿色的嫣然。多想这么依靠着时光的肩膀,闭着双眼,静静的守候一份暖,一个邂逅,便执手永远。
只想静静的,做一个安静的女子,深锁着眉眼,看一朵花开的娇艳,听一只鸟儿高歌的清欢,聆听每一株小草成长的宣言。我想,我是生活中的那一颗不安放弃的石头,哪怕遍体鳞伤,也愿追逐着梦想的脚步,越走越远。
笔尖下的文字,尽情的书写着五月的欢颜,字里行间,带着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是不甘放弃的誓言。心,比天还要辽阔,又怎会轻易的放弃追逐梦想的誓言,只要用心,一切的付出,终将会有回报,哪怕只是一丁点。
回眸处,温暖,多过忧伤的惨淡。无论生活曾带给我们多大的痛苦,请相信,明天依然会有明媚的阳光,驱散所有伤痛的阴霾。一份执着,一份追求,一份努力,在季节的更替里逐渐升级,有质问,有雨露,也有狂风暴雨。一切都会在看到阳光的那刻,烟消云散,捧一滴眼泪,握一份执着,在记忆的长河里晕染,不曾褪色,不曾失色。
五月,岁月渐行渐远,邂逅着不曾邂逅的美好,擦肩着不曾擦肩的记忆。在美美的季节里,将心放逐,溜走的是昨天,不曾离去的是今天。抬头,挺胸,展笑颜,生活依旧美好,不曾改变,只要心中有爱,就有明媚的阳光。
就这样,邂逅生活,邂逅生活里的美,邂逅文字里的温暖,牢牢把握那缕阳光,洒落身上,光芒万丈!
有关邂逅的散文二:缘分,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缘分,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或安静或热烈,或回眸或相拥。生命,是在岁月的年轮中涌动的河流,那些浪漫的、无意的、迟疑的或断续的画面,就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缘分是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落泪。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总在不经意间相遇不经意的过客;在徘徊中踱步中回眸那曼妙的身姿在梦中的笑里安排着,却落入了真实的陷阱,你,只是个过客。一笺烟雨,半帘幽梦,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曾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岁月的洗礼中,或残缺,或模糊;许多熟悉的面容,在忙碌的节奏与断续的联系中,淡化成了一个个熟悉的背影。但,变化中未变的是,藏匿在背影后的一份份真…
在喧嚣的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镌刻这“凉城一梦”,用来安放生活的乐趣。也许是一个走廊,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也许是流向源头的河岸。只要是在心中安放,心之向往,都是驿站,为了将来能更好的通向远方。
原来,这世界上,人生的每次相遇都被刻意安排,有些时候,碧海蓝天是水的故事,皓月千里是山的故事;又有些时候,星辰是黑夜的故事,莲花是诗人的故事。生命的旅途中,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梦做着做着就断了;有些泪留着留着就干了。半生浮华半生梦,其实,人都做着彼此的过客,悄悄而来,匆匆离去。
生活:当你我邂逅,碰触了彼此的双眸时,你我曾经如何许下前生的约定自然:叶子的离开,到底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历史,经年流转,沧海桑田。人们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白娘子和许仙,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或许,从古至今,先辈们一直眷恋着这缘分,存留着一场美丽的画面,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尽是天意。
盈一抹领悟,收藏缘分的点点滴滴,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的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缘分于我们,即是幸福,一直是生活的牵引力,不是吗
生活中的困境一直都在,或许你前进的步履停止了;或许你追梦的旅途戛然而止;或许你制定的方向出现偏差。请别停下来,这都是幸福的本身,因为有所追期待,才会有所追求,人生最怕惶惶而不可终日,你有了梦,生活才会不慌乱,不迷茫,无悔人生。
幸福,都在人们的心中,一步步走来,走出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留下了一段段温馨的故事。进一步,有一步的天空;退一步,有一步的包涵。给生活一个微笑的理由,别让心承载太多的负重,以风的执念追索,以树的稳重心境,将岁月镌刻出人生枝头最美丽的风景。
有关邂逅的散文三:你是我今生最美丽的邂逅
你的名字,我的温暖。但你若不愿,我并不扰。寻寻觅觅,兜兜转转。我只想说一句:今生,你是我最美丽的邂逅。
张爱玲曾经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匆匆的相遇,匆匆的转身,然后在彼此的视线里一步步远离。没有动人的密语,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开始,亦没有结局唯有轻轻地一句“噢,你也在这里” 一声问候,几多情愫,几多牵挂。
这天在电脑里看《步步惊情》结局,才发现:原来,故事里的故事,可以一改再改。悲伤的、纠结的、圆满的都不过是梦一场。但是,人生呢人生的道路上没有预影,没有回程。容不下我的设想,容不下我的痴狂。我只能一直走,一直走下去。即使徘徊,即使迷茫。
前世的三生石畔,究竟是你匆匆而过,还是在擦肩的瞬间忘记了回眸。所以这一生的遇见,也注定了一场缘分的擦肩。天之涯,海之角,云之巅,水之湄的距离,横亘在你我之间。但是,在每一个阳光的清晨,那声最早的祝福,你可曾收到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那一声最晚的问候,你可曾收到没有520的深情,没有山盟海誓的沉重,甚至一个多余的字都不曾说过。不远不近的距离,声声的祝福,在彼此的心头划过阵阵的暖意。我只想告诉你:今生,你是我最美丽的邂逅!
你的名字,我的温暖。一直记得那个时光之外的守候,一直记得那个下个红尘的允诺。我想,前世,你定是我泪湿了千百年的眷恋。与你在那个桃花纷落的季节邂逅了一曲高山流水的琴音。所以,今生我们才会在这墨染的流年里,邂逅红尘的另一场际遇。
有人说,缘分是用来相聚的,而知己是用来牵挂的。茫茫人海,会有那么一个人,只要想起便会温暖如初。相聚的日子里,将情意小心的珍藏。一声问候、一句安慰、一字留言。窃窃的笑,默默的喜,只因有你。
世界上最温暖的一句话是什么是陪着你是伴着你是守护你不,都不是。那天深夜里,我哭了。电话的那一边,你发来了短短的几个字:不要哭了,因为我不在你身边。那一刻,我的心真的好温暖,好温暖。静谧的深夜里,有一个人为你牵挂,为你忧。愿意听着你的哭声,听着你的故事。陪伴你,告诉你:不要哭泣,因为我没有在你身边。
是谁说,愿意用三生烟火,换的一世迷离是谁说,你若不离,我便不弃是文字太美,还是情意太重蓦然回首中,谁才是你灯火阑珊处的缘
今生,你是我红尘中最美丽的邂逅。你的名字,我的温暖。我说:来世,你的红尘不可以没有我。你说:今生,我的红尘中已经有了你。你告诉我:爱情进一步是亲情,退一步是友情。但还有一种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的叫做知己。
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归。这一份眷恋,只愿君安。纵使无缘,但依旧庆幸,这一生,曾经路过你的红尘。
今生,你是我红尘中最美丽的邂逅。红尘荏苒,唯愿:岁月静好,温暖相伴!
文字作者名称:(竞芳 )
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在我看来,夏天如果单单是夏日,必然给人以炎炎火热之感。
如果此刻加上荷花,夏天瞬间便有了灵魂,一切便完美了。
一、《小池》
提到夏日荷花,自然绕不开一个人,没错,杨万里。
我们先看下杨万里的《小池》。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似乎还带着春日的柔和,一切都是那么细,那么富有诗意。
风是柔的,水里还透着春日的凉,此刻你看到小荷在水面露出尖尖嫩角时,还在疑惑夏天是否到来的时候,一只蜻蜓立在上面,这不就是夏天吗?
泉眼、细流、小荷、蜻蜓,仿佛一卷花鸟彩墨图,慢慢展开,所有的景物依次而出,又交相呼应,在蜻蜓立上头之时达到情感的爆发,可谓玲珑剔透,生机盎然,有情有趣。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写了初夏的小荷,这里他又以另一种笔法向我们描述了盛夏映日的荷花。
作者这里从净慈寺出发,沿着西湖送别朋友,一路的风光让作者感叹: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作者脱口而出,对西湖的景色大加赞赏,但是什么让作者这么惊喜呢?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
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如果说刚才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浅墨的小心勾勒,这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是肆意的泼墨渲染。
无穷碧,别样红,这样大红大绿的无边色彩搭配、可谓精彩绝艳,壮美无比。
三、《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你可能猜不到,那个以边塞诗出名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在这里把往常的边塞风突然转为了小清新,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单单写荷花,仿佛再美,也少了点生活的乐趣,于是王昌龄别出心裁,写采莲。
绿色的罗裙和田田的荷叶,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这盛开的荷花里,若隐若现,有一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唯美,也不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恍若一体,难以分辨,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似乎没有一句在细写采莲女,可每一句又无不在写采莲女,生活的纯真之趣,跃然纸上。
四、《苏幕遮》
上面三首都是从整体描写荷花,接下来的周邦彦则是从细节入手,让人更直观地感受荷花的形态美。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此刻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以至于梦回故乡。
这里我们只看“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三句”。
仅此三句仿佛勾起了我相同的夏日赏荷经历,让我身临其境,心里突然灵动起来,随后便暗暗称赞。
可谓寥寥数语,捕捉风貌,达到传神之境。以至于让人感觉有种登峰造极,后人难以超越之势。
简单翻译下这三句:
清晨的阳光照在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渐渐被晒干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
盛夏荷香阵阵,正是赏荷的最佳时候。
风之浮动,荷之轻舞,而雨后的荷花,更见其清新、飞动,自有清秀之力。
怪不得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论道:“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结尾
夏日已然来临,何不趁此机会,邀三两好友,一同漫步赏荷?
看“蜻蜓立上头”,看“映日荷花别样红”,
看“一一风荷举”,看“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日邂逅荷花,便美翻了整个夏天!
莲,有美人之姿,清丽脱俗。
莲,有君子品行,清雅孤绝。
莲,有佛家禅意,清明澄澈。
莲若为女子,必是有着唐诗宋词的典雅,和江南流水的婉约。
香远益清,风华绝代。回眸一笑,倾国倾城。
夏日葱茏,不及一片清水出芙蓉。
是花,是叶,是豆蔻年华,是最美的光阴。
01
莲,是夏日里的图腾
莲,从不与春花媲美,不与秋月争辉。
一天天,不紧不慢地开放着,或清淡,或妖娆,或热烈……袅袅婷婷,仿佛要把整个夏天盈在怀里。
淡淡的花色,淡淡的清香。 一半扎根泥土,一半飘逸风中。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莲,是孤独的,却不寂寞。它安于池塘一隅,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绽放。在喧闹的尘世中,觅得一份清净和洒脱。
白莲如雪,干净清澈。红莲似锦,艳而不俗。 细细的茎,笔直地托举着小小的莲,似乎是在酝酿一段相思的光阴,等一位归人,携一支短笛,涉水而来。
一阵清风拂过,缭乱了一池湖水的静谧。莲尽情地舒展身姿,铺开一层含香的柔软,尽情地舞蹈。
轻灵的舞姿,落在水面,洒下一路笑靥。
半亩方塘,变得丰盈明媚起来。天光,云影,淹没于莲叶深处。莲,守着一池清欢,无怨无悔,不垢不净,平静而淡然,清明而澄澈。
与莲邂逅,便是邂逅了一颗玉壶冰心,一片云淡风轻,和一份圣洁坦荡。
02
莲,亦是有禅意的
雪小禅说:
“你心里要有一朵莲花。微微一阵,转而嫣然。那朵莲花,要经了风雨,要经了伤害。 然后,依然傲然。然后,依然带着跋扈的清凉。 或者说,带着那种低调却从容的温暖,和出了淤泥依然不染的素贞。 ”
一念清净处,心有莲花开。不枝不蔓,出淤泥而不染。那朵莲,是繁华之后的重生。于岁月深处,开出禅意的清欢。
禅,不是素食清茶,不是晨钟暮鼓,更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是繁华世俗里,灵魂深处安静的皈依。是踏遍万水千山之后的豁达,是历经人情冷暖之后的清醒。是走过路过,爱过恨过,却依然心怀善良和温暖的赤诚之心。
禅意的光阴,是寂静的,低调的,平和的,透着生命的庄重和清简。
活出俗世里的禅,放下红尘里的繁琐与牵绊。活出爱恨里的禅,放下感情世界的执念与虚妄。活出心里的禅,放下过往的纠结与遗憾。
禅,是一枝花。于时光的回眸中,听到盛夏的莲,呼啦啦地开了,遗世而独立,开出一生的繁盛与安然,平静与温和。
03
一步一莲花,一禅一光阴
在绿肥红瘦的季节里,一池莲花,为炎炎夏日,增添了一抹清凉的色彩。
于静寂中守住孤独,于热烈里保持凛冽。看过灯火阑珊,看过喧嚣华丽,看过热烈张扬,收起光阴的韵脚,看取莲花净。过尽千帆,依然慈悲。
以莲的姿态,清逸出尘,朝饮清露,夜汲月华。走过万丈红尘,与一人相知相惜。
生命之中,路过的人有很多。可是,真正走进内心的,只有那么寥寥几个。几个知心的人,便足以温暖生命。
一生所求,不过是如莲一般的高雅和恬淡。不管流年变换,不问世事沧桑,不愿随波逐流,也不会曲意逢迎。
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做一个素净的人:
遇一二知己,逢三五好友,怀感恩之心,做善良之事,活出自己最本真的模样。
任时光的沙漏,流走无奈,流走彷徨,流走悲伤。只留下一种超然的淡泊,看潮起潮落。
流年易逝,时光会苍老。莲,有一天也会枯萎,但我知,它的风骨一直都在。
纵使风华远去,满目残枝,它依然保持着一种不折不扣的神韵,昂着铮铮傲骨,归于素淡,宁静与沉默。
那是盛开在光阴里,一朵禅意里的花,永不凋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