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史铁生
史铁生和一般作家的不同,在于他对生命思考的透彻和深刻,在于他在精神上给我们普通人的光明指引。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却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走了,永远地走了。
史铁生走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民众自发为他召开追思会,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今天,就让我们也走近永远的史铁生。
铁生细节
一次史铁生又提起对外语的爱好,无意中透露说他时常给夫人用外语发短信,无论她是否在家:这是他对妻子的挂念,当然有时也是为了好玩。他问夫人:Whereareyou?Whatareyoudoing?我问希米是如何回答的,她说,我没理他。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史铁生也跟着笑,一点儿不显尴尬。也许希米不理他倒比有问必答更合他的意。
现在幽默、有趣的铁生走了,希米难免会感到寂寞。从此我便由挂念铁生转为挂念希米了。
(选自黄敏兰《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我阅读并交往最多的,就是史铁生。这不仅由于他作品中呈现的品质和境界,更由于他的人格。听希米讲,有一年铁生随作家代表团去瑞典,有机会见到对诺贝尔奖评选颇有影响的汉学家马悦然。铁生原本带了自己的作品去的,但,临到见面时,却将书收了回来。我确信,这,就是铁生。
铁生走了,我想起一句话,世上已无史铁生。有铁生的世界和没有铁生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的存在不仅关乎外在,更关乎我们的内心。他的离去拉扯掉我们灵魂深处最最脆弱的一角,而原本,它是靠着铁生用自己的病弱之躯照亮并支撑着的。
(选自钟晶晶《往事与光照——追忆铁生》)
美好回忆
不沉的船
张海迪
那天傍晚去看铁生,是希米开的门,她还是那么笑着,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好像从不知道有什么忧愁似的。之前我和希米通电话,她说那史得了肺炎,现在好些了,昨天刚出院。我就说好吧,那我就去看他。“那史”是希米对铁生的爱称。今天在一些健康者的脸上也已经不太容易看到希米这么开朗的笑容了,而她总是像个孩子一样,笑得纯真而快乐。可是她的重负是外人很难体验的,她是一个文学编辑,也做翻译,这是费心力的工作,家里还有“那史”这样一个病人,他每周都要做几次肾透析。有的人在这样的重压之下也许会皱眉不展,而希米却依然乐观豁达,因为她有自己的世界。读过她翻译和编辑的书,我知道她身上拥有一种哲学的力量。她的心灵与“那史”一样宁静而美丽,那是一个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那里绿草如茵,碧水潺潺.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尘埃,是宽广而辽阔的天地……
与希米说着笑着,穿过门厅,来到卧室,我看到了“那史”,他依然宽厚地微笑着,就像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他一样。他正倚着被子坐在那里。他跟我握手,那手有点热,有点绵软。我让他躺下,他不干,非要坐着说话。与铁生聊天一点也不用拘谨,他的话语就像他的模样朴实而亲切。他说,你知道最近有媒体说我病危了,我这不又好了。我笑了说,我知道你会好的,有一位女作家跟我说过,这叫沉船不破,破船不沉。经常生病的人反而能抗过去呢!铁生说,海迪你还是再呼吁一下安乐死吧。我说,天啊,现在不行,因为牵扯的问题太复杂了!
这时我看到墙上的一个镜框,黑白照片上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都是七八岁的样子。他们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他们手牵着手,表情天真又稚气。你猜猜他们是谁?铁生问我。我说我看出来了!这正是他们——童年的铁生和希米!PHOTOSHOP把他们永远连接在一起了,他们的手和心。铁生快乐地笑了,而我却忽然有点伤感,真希望他是健康的,生活得长长久久,与那心爱的人。我想起去年来看铁生,他给我一本诗刊,里面有他写的十首诗,其中有一首叫做《希米,希米》。他写道:希米,希米,见到你就像见到家乡,所有神情我都熟悉。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藩篱……这黑白照片凝固着当下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让物质的一切在它的面前都褪去了颜色。
铁生忍耐着许多男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而他却像一泓深蓝的湖,轻轻荡漾着,没有一丝涟漪,因为远离尘嚣,所以淡泊宁静,因为懂得生命,所以活得从容。在那个简朴温馨的小屋里,我们聊了很久,临走的时候,我对他许下一个诺言,也许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但是铁生笑了。我对希米说的还是一句话,让“那史”好好休息啊!
新的一年,绿的春天,冰雪就要融化,不沉的船又要起航了……
(选自2010年第18期《读者》)
启智馨语
生命在赋予我们希望和快乐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疾病和痛苦。面对这些我们无法抗拒和逃避的苦难,我们该如何应对?是消极认命,悲观失落,还是乐观坦然,从容面对?史铁生和希米的人生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苦难可能打垮我们的身体,但打不垮我们的精神。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活得从容,生活中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也会成为永不沉没的船!
名人博客
过年的大馒头送史铁生
倪萍
每年忙年都给好朋友送姥姥用大铁锅蒸的新麦子面做的大馒头,一个就有三斤半。如今姥姥不在了,舅妈接着蒸,我接着送。这两天开始送了,吃的朋友都说筋道、香,明年还要!不知怎的,看着大馒头就为一直没让史铁生吃上一口而难过。
一个未曾见过面的人,他的离去让你像自家兄弟离去一样难过,这是一片无法掩饰的真情。只为他的作品,只为他三十年坐在轮椅上,那么让人心疼,那么让人不放心。
我和小倩说,咱咋不知道他的追思会?咱咋不知道他过60岁生日?要不怎么也得挤上去给他送几个“姥姥的馒头”,这实在是我和姥姥多年的心愿。
快20年了,我和姥姥作为史铁生的读者和听者,我们是那么喜欢史铁生的文字,喜欢他那彻底的笑,那大苦之后的大乐。年年春节,蒸过年馒头的时候姥姥都说:“你给史铁生送几个吧,没空做饭中午熥熥就能吃。”天哪,姥姥以为北京是他们水门口村,认识谁就能拿俩馒头敲开门!每年我都跟姥姥说:“明年吧。”这一明年就20年,姥姥的馒头史铁生没吃上……
人家根本就不知道我和姥姥,更不知道他这两位忠实的粉丝对他是多么心疼、多么牵挂。我们支持他的方式就是买齐他所有的书,各种版本,再版、重印全都买。增加一本的发行量,他的版税就多一分,很幼稚的想法,但这是我和姥姥最大的爱的表达,因为除此之外我们什么忙都帮不上,真是想帮啊!
很晚才知道史铁生背后有个希米,姥姥说这个小媳妇是个神。姥姥说对了,神保佑着史铁生走到今天,因为有了希米,他一定是幸福的。一想到这儿,我和姥姥心里就宽慰了许多。
纠结的事一定得解开,于是昨晚,我选了个喜气洋洋的大馒头,找了城外的一个十字路口,以最原始的方式给史铁生送去了,相信他能收到,也一定说好吃。
心灵感悟
史铁生,很多很多人像倪萍一样将他当作了没有见过面的自家兄弟,因为他一生非常不幸,可他又那么顽强,那么豁达,给了我们身体健全的人那么多精神滋养。这样的一个人走了,人们又怎么不会感到遗憾和悲伤?还有很多人像倪萍一样事先不知道史铁生的追思会召开时间,以致没有参加,但可以说他们都在自己心灵深处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切,当会为自己走过的一生感到欣慰。
铁生名言
1.史铁生死了——这消息日夜兼程,必有一天会到来,但那时我还在。
2.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临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
4.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上帝让我终生截瘫就是为了让我从目的转向过程,追求使你充实,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5.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合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
6-个幸运者的母亲必然是一个幸运的母亲,一个明智的母亲,她教育你的方法来自她对一切生灵乃至天地万物由衷的爱,这样你就会爱她,你就会爱她所爱的这个世界。
我眼中的史铁生
山东考生
20岁前的史铁生我不了解,我了解的是20岁后的史铁生。20岁前的史铁生,我也是听他本人说的:20岁后的史铁生,是我朝夕相伴的。史铁生是在20岁那年截瘫的。
20岁的时候,史铁生双腿瘫痪。20岁,是最狂妄的年龄,有抱负,好幻想,什么也都想试一试。可是,史铁生偏偏在这一年坐上了轮椅。这是他多么不情愿的啊。于是,他每天都去离家不远的地坛。往往是一去就是一整天。他躲在树林中发呆。他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他被罩在了一张走也走不出的阴影中了。
他的母亲怕出意外,说白了就是怕他想不开,便不时去找他。喊,高声喊,史铁生明明就在距离他母亲不远的地方,可他就是不作声。他心中苦啊。还有比没有出路可走苦的吗?不用说将来赡养母亲,就是养活自己,都是难题。怎么办?怎么办?史铁生一遍遍地追问自己。后来,他决定走文学之路,当作家,为了让母亲为儿子自豪,也为了自己。或许,这是能够走出阴影的最佳途径了。
说干就干。读书,写作。白天在地坛读书,晚上在家中写作。也不知读了多少书,也不知写了多少篇,终于写的小说发表了,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还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是多么大的成功啊!当史铁生被成功的光明照耀着的时候,他的母亲,~辈子为他操心受累的母亲却没有能够等到这一天,早早地去了另一个世界。想起这些,即使处在光明之中,史铁生也是好痛苦好痛苦!
按说,成了知名作家,娶了志同道合的妻子,幸福的阳光自然会永远照耀着他们。可事实上不是。他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从1998年至今,经过1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蚓状。为了避免加重肾脏负担,他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多喝水。而每次做透析,在透走毒素的同时,体内的营养也被透走,让他感觉异常疲劳。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他的医生都为之所动,以至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虽然事实是这样,但我还是宁愿史铁生展示给世人的是懦弱,也不愿意阴影再笼罩着他。因为——
我也累了,作为与他寸步不离的轮椅。
《我与地坛》是一部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编写的散文集,大家读完这本书后,都有哪些感悟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范文(一)“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是我翻开《我与地坛》目录的第一章的简介。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咀嚼的地方。
也许是高一的时候学过《我与地坛》的缘故,我最感兴趣,同时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母亲怀念的部分。以前读《我与地坛》最吸引我的大概是史铁生驾驭文字的能力。特别是书中对景色的描写,足以让我模仿着去准备高考作文。那时我觉得这篇文章真好。这样的感受也许就是一个高考生的心里话。
前几天再读《我与地坛》最震撼我的是作者字里行间对母亲的怀念,作者那种情感的升华。
我们无法想象作者在他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的残废给他带去了多大的打击。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候,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那种痛苦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可是怎样的痛苦在作家史铁生身上竟然发生了炫目的彩光,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再一次摇着轮椅去地坛,就像往常一样。只是再也没有那一个一直在家门口望着他离去背影的人了,再也没有在家焦急不安等他回来的人了,再也没有人会去找他了……去地坛,作者不仅仅是去打发时间,因为那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在那里,有母亲的画面。在那里,作者思考了两个问题: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他感悟了“我残废,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想到自己的母亲,他也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的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我不得不感叹母爱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也许就成就不了这样的作者的成功。如果说母亲的爱,没在坐着的生命中出现,也许作者也会继续自己的创作,然而那些作品会显得少了一抹色彩。因为作品缺了一种爱的调剂——母爱。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所以才会有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经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就因为有了这关键的第一把种子,那些地坛里的人——一对老夫妻,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他们给了作者的是无数次的鼓励和感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像一滴滴无比珍贵的水,浇灌在作者心灵的土地上。滋润那颗种子茁壮成长。作者也正是从那里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里处处是人生哲理,它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考人生。所以每次读《我与地坛》我总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同时我也会反省自己。当今条件下,我们的成长环境较旧时好多了,但工作事业上的阻力仍是难免的。在任何时候,想不克服困难而成就人才都是幻想。
付苦心,走苦路,苦点怕啥,酷劲,终成乐境。在良好的环境中我们不能放松懈怠,消磨意志;恶劣环境下,我们更应迎难而上。
在这条战胜困难的路上,也许会很艰辛,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我们就是赢家。因为我们战胜了自己。而且不要忘记,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你——爱你的母亲。是呀,这样无论多么大的困难都会变得不那么可怕,要相信爱你的人能让你战斗力倍增。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范文(二)我随史铁生进入古老的地坛,感受他一生的沉浮。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古柏愈见苍幽,野草茂盛自在,古园废弃却也落得一身沉静。
相信地坛也曾有辉煌的时候吧,雕栏玉砌,门可罗雀;可浮华褪去,繁华敛去,它已不在富丽堂皇。当钦羡的目光统统散去,它也许会庆幸荒芜带来的坦荡。
自己用年华沉淀下来的那份古朴与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断地向它输送一份踏实与满足。
地坛如此,人亦如此。日出是成熟,日落是沉潜。
史铁生那时二十多岁,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从此不再意气风发,鲜衣怒马。幸好幸好,还有地坛。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历尽四百年的沧桑,专程为了等他。那天他摇着轮椅,缓缓进入了地坛,方才窥见园中不息的生机:蜂儿飞在半空,蚂蚁疾步而行,雨燕放声高歌,草木竞相生长。如此,是他记忆中地坛的情感与意蕴。
地坛满地亮起月光,而他在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终于有一天,他抬头凝望月亮,于书中写:“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的,人生碌碌,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死是不可以避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立足当下,去追去闯,将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的幸福、骄傲和快乐?”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一句,已道明一切。
命运是不公平的,它给你带来了苦难,却赠予他人幸福,于是你只好在干吃等死,埋怨着老天的不公,说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但同时,命运也是公平的。历经苦难的人,将比一生走在坦途上的人多出一份坦然,洒脱与淡泊。这些都是命运馈赠给你的财富啊!如同地坛一般,一切经历会沉淀为你的气质。无需言明,你由内而外都散发着光芒,熠熠生辉。
当母亲的背影轰然倒塌,呼吸声戛然而止,猝然离开儿子,结束了一生。那个任性、哀怨、坏脾气的儿子才幡然醒悟。甚感凄凉悔恨,可又有什么用呢?想挽回想致歉却回天乏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大概是世间最遗憾最无能为力的事了吧。
亲情是世间最纯粹最令人动容的情感,是我们无需追寻就已得到的一切。为何要将利剑对准亲人?我们常对陌生人报以善意的微笑,却常将身边最亲近的人,恶语相向,大吼大叫。
史铁生在地坛中领悟了人去楼空,客走茶凉的真谛,洋洋洒洒的文字溢满了他从容的生命毅力,燃起了无限的激情与力量。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颓废与不甘,将所有的情感藏在文字之下,优美的文字是对生命的挣扎与超越;失去双腿,用文字站起。他也有着一腔温热,用文字拉回了在垂死边缘挣扎的劫难惨败者,同样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叹道“人间值得。”
史铁生终究是幸运的,上帝看他在失去身体的支撑点后,赠予他一座园子,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心灵上的避难所。使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让他参悟爱的谜题;让他懂得生命诚可贵。
祭坛石门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坎坷都被映照的熠熠生辉。
十五年的坚持,十五年的风吹日晒,使地坛与他融为一体。他已不在地坛,地坛在他。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范文(三)天道沧桑,人世芳华,静守命运,天下独我。于《我与地坛》,我初感受到那揪心的疼,是我在看到他的另一本书的简介之后,简介是这样说的:他转动轮椅的手柄,轮椅前进、后退、转圈、旋转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谁新近发明的一种游戏,没有背景,没有土地甚至也没有蓝天,他坐在那儿轻捷地移动,灵巧地旋转,仿佛这游戏他已经玩得娴熟。那是我想他是怎样的自嘲与悲哀,于此,我初观望他的一生,将他的生命线连起。
史铁生在逼仄黑暗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在玩这样特别的游戏,我每每想到这个,都会觉得无比沉重,可能是因为他那在几近崩溃时的茫然与无助深深的成为了我的倒影,天再逼他做选择,却不给他留一丝一毫余地,那时地坛成了他唯一的家,唯一的寄托,唯一的希望。他在地坛中摸索着生机和希望,与自己的存在,苦苦探索,苦苦思考,在绝望中挣扎,我想那时年轻的他一定很想站起来指着苍天问:为什么待我如此不公?可惜,他已站不起来。他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很久,他看着地坛内的人来来往往,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那儿,后来他似乎想明白了什么,于是他也就不是整日整日地呆在那儿,等他渐渐找到出路,成为了一名作家,他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那好像是吐出一口气,静静地靠在轮椅上,淡漠地评价自己的生命,史铁生,用这十个字总结自己的一生。
我想他的话里带着些无奈吧,但也许他已经释然,所以他才会这样客观并且残忍的正视自己的人生,说出这样一句连我这个旁观者也心痛的话。我就像那个王子一样,想着这种事我一定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有一天我能否像他一样不带任何感情的看着自己。
史铁生在几近绝望。,连自己都快放弃自己的时候,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藏在地坛,接受母亲疲倦的眼神,也许他不想接受这个世界,他想逃避,以至于他用男孩的倔强来承受母亲的目光,就这样一直一直,知道母亲去世,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惜已经晚了。史铁生用他的一生向我证明亲情是多么的令人遗憾,我开始后悔,这样的十几年来我做的一切,我的冷漠,我的生疏,我躲藏的眼神,都令我产生了恐慌,我担心我做的这一切,都会让我承受些后果,那可能是我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的,我现在想努力抓住些什么,因为我不想去延续史铁生的悲哀。母亲的苦,母亲的累,母亲的去世,这是史铁生人生当中第二次巨大打击,他刚解开为自己系上的结,却又陷入母亲爱的包织网中,母亲已走,这网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
在我难过伤心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我与地坛读一读。在事情多得不行,可人却越来越烦的时候,我也会读一读它,然后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去做。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范文(四)“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读罢《我与地坛》,我能感觉到史铁生以残疾之躯渡过充实人生,其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情的讴歌。文章字字珠玑,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出现在史铁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病体残躯,不幸遭遇。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有这种感触,杜甫,苏轼……都曾经触景伤怀。而史铁生却从残疾生命里体现了不服输的精神,他坚强的崛起,豁达坦荡。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两腿残废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当他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该是多么的难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满园的草木竞相生长,看到世界自然万物生机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满了希望。反观我自己呢,经历了几次考试的失败之后,态度消极,仿佛对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态。直到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爷爷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几根竹子回家。我心里一阵疑惑:都八十几岁的老头了,整天瞎折腾什么呢?下午我出门时,却发现他已用竹子编好了一个鸡笼的底座。爷爷见我出来了,忙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一个劲的冲着我笑。
我不知为何突然脸红起来,忙把头扭过一边去。是啊,我有什么资格接受这纯朴的笑容呢?就因为几次考试分数不理想,迟迟不能从失败中走出来,整天唉声叹气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紧致的皮肤,一个本该阳光向上的少年,却藏着一颗自甘消极的心;而一个年过八十,肌肉松弛的老人,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这多么令人无地自容啊!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总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而尽历风霜的人们却喜欢经历岁月打磨的东西。母爱,就是一场经历打磨愈发温润的玉石。而史铁生的母亲,就像那座地坛,岁月不断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岁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却使老柏愈苍幽,荒滕愈茂盛——这是她对儿子的爱!这样的母亲,融化了史铁生的苦闷和愤怒,让史铁生看到了处处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而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见如此呢,承受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肩负教育子女的重担,还要包容我们的不理解所带给她的痛苦。因此,我们应当庆幸母亲安在,及时行孝。
地坛中既有虫鸣鸟叫,也该有芸芸众生。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他们给作者鼓励和感动,而我想在作者心中,无论幸运或者不幸,他们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挚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这里已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坚强地走了过来。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范文(五)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亲,多么神圣的词语,她是多么的伟大!而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中,母亲那坚韧而无声的爱,使作者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写作的意义,更使他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因而能坚强地活下去!
这是一篇既抒情又富有哲理的散文,句句情真意切,令人不禁潸然落泪。文中讲述了在“我”活得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本该闯荡四方的岁月“我”却坐在了轮椅上。于是“我”经常烦燥不安地摇着轮椅去地坛,只是为了逃避这个世界。可是年少的“我”却忽略了母亲的感受,儿子失去了双腿,母亲的难过是加倍的。后来的“我”才知道,在“我”去地坛的时候,母亲是如此的坐卧难宁、心神不安。有一次“我”和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时,问了他最初的写作动机,他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当时听后,决定也开始写作,在“我”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年以后,“我”在地坛读书时,突然意识到,这园子不仅有“我”的车辙印,还有母亲的脚印!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大二十岁上忽然截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化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每读到这段话总令我感动不已,不由地想起了我的母亲。
那年我八岁,我因患了严重的肺炎而住院,母亲不分昼夜地守护着我。我在迷迷糊糊中总能感觉到母亲温暖的手摸着我的额头,听到母亲低声的安慰,她如同史铁生的母亲一般,情愿生病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我想,那段日子母亲内心的痛楚也是加倍的吧,我的母亲也是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作者当年那不懂事的行为也深深烙在我的脑海——“曾有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的在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她的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到她缓缓离去的背影。”当作者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才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后悔自己一次次地假装没看见母亲,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为什么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为什么总在真正顿悟一切的时候,却来不及补救。我想,我不会像作者那样一直错过伟大的母爱,我会感恩于母亲,珍惜这份爱!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我与地坛》中的伟大母爱,极其强烈地震撼了我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圣洁、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吧!
如果我是史铁生,正在走在铺满菊花的路上,那么我一定会深情地对母亲说:“亲爱的母亲,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拥有生命与温度的事物,菊花就是其中之一。它每到这个季节就倾泻而下,仿佛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赞叹和鼓励。今天,我徘徊在这条菊花路上,沐浴在簇拥满桥的金黄阳光下,感受着菊花的芬芳和美好,更多的则是想念您。母亲,我在这里为您祈祷和祝福,愿你坚强勇敢,健康幸福,与您相依相伴的这个世界,让我们的心永远不再孤单。谢谢您母亲,是您的爱和支持让我走到了今天!”这或许是我的不到200字的表达方式,但我的内心深处会有更多对家人的爱和思念。
①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乘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②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⑤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⑥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⑦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⑧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取材于陈村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写作者拜访史铁生的缘由,简洁的叙述中,传达出作者对自己身体和未来生活的一丝隐忧。
B.作者不仅叙述了史铁生的生活现状,也借在孔乙己饭店的寿酒,充分表达了对史铁生的美好祝福。
C.在作者看来,史铁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字,更在于他面对磨难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D.很多人只阅读了《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作者认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史铁生。
E.文章叙述结合,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史铁生由衷的关爱和敬仰之情。
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去找史铁生”有哪几层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E
2.作者去找史铁生做访谈的客观事实;身体也欠佳的作者希望感受史铁生的豁达和乐观;作者希望人们能够领悟史铁生对生命的追求和思考。
3.角度提示: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态度,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幸、生活中的磨难……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心得怎么能落下!但是读书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我与地坛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每次看史铁生的文字总是不能自已地泪如雨下。也许是他对生命和生活的淡然处之打动了我,也许是他在撕心裂肺的绝望后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感染了我,也许是他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史铁生,他的存在,总有一处渲染到我的生命。
看他的文章,就像是面对面地在听他在倾诉,很平淡无奇的语气,像是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很久远的老故事。看着眼前的文字,似乎就像是看到他那张从容淡然的脸一样,内心平静却又无法平静地汹涌澎湃。他用平淡无奇的语气把我带进他的回忆里,又用戏谑动情轻松的把人从他的故事里牵引出来。然而,我却一次又一次地陷进他的过往里,难以走出。在他身上,我总是容易想到这样一句话“当我在抱怨我的鞋子不够漂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街角的小女孩没有脚。”看吧,这样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是备受上帝宠爱的。可是这样愚昧的自我安慰往往不能满足我贪婪的内心。我也想像他那样成功闪耀;我也想像他那样内心平和波澜不惊;我也想像他那样能用文字打动人,激励人……然,这些我都做不到,是不是太失败太不幸。这样的问题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答案。因为我还有爱我的母亲,她还能看着我闹,听着我笑。不管我有多糟糕,她依然不会否认我半句。她也一直是希望我能安然过生活,仅此而已。就像史铁生的母亲从来不指望他有多成功一样,只要他好好活着,所有的苦难她来承担。我常常想,比起他的病痛,他最大的遗憾,悔恨,悲痛,便是他母亲的突然离开。
他在很多文章里提到他的母亲。《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那么多的文字里,除了描述他那不安分的内心,暴躁的脾气,虔诚的祈祷,安然地接受或不甘地挣扎,更多的就是对母亲的追悔。生病初期,他把对人生无望的茫然;对生命无常的绝望;对上帝不公的控诉变本加厉地把气撒在母亲身上。以至于母亲的突然离开让他更悲伤无措。他肯定恨极了他的母亲。因为她走得太早;因为他还没来得及淡然对母亲说话对她笑;还没来得及骄傲地对她说一句:看,我虽然没有了双腿,可我依然为自己碰撞出来一条路。他肯定也恨极了自己,为什么觉悟那么迟。为什么没有好好对她。为什么不能早一些让她看到自己可以好好活着。
尽管有那么多的悔恨,那么多的不甘,那么多的祈祷,他却不会再宣泄不满了。他学会了在被命运玩弄这一出戏里,反转演出,跟命运玩闹得很好。在他的《好运设计》里,他用诙谐的语句把人生设计得一帆风顺。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姣好的容貌,学业事业风生水起。这是不是我们所有人想要的美好人生。这样的幸福会不会使自己心灵安定。不能吧。因为不能,他又设计了种种小痛苦或小困难,克服之后,才有了苦尽甜来的踏实的幸福感。生活里是不是顺顺利利得到自己想要的才会有幸福感呢。很显然,并不是。在他能淡然接受这样的困顿之后,还能以这种积极乐观的诙谐来引导我们好好生活,好好看待挫败,不公,生活,生命。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像是在他的文字里得到了重生一样,我又在绝望的内心里生燃起了新的力量。我想这也是自己为什么那么留恋他的原因。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2中考后的暑假,时间仿佛一下子就闲置了下来。独自一人在家的那些夜晚,寂静的仿佛令人心神不宁的时刻,习惯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我与地坛》,不知疲倦。那样的感觉仿佛是在看海。回首那些悠闲的平静遥远的岁月,在霓虹映照的点点星光下,在夏蝉耀武扬威的鼓噪声里,在台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我总是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记下那些足以感动我的话。
在那些浑浊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我将史铁生文字中的妙笔警句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守望那段看海般的阒静的青春彻底流失。
彼时我开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也是流传最广远的一部作品。“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习惯于在地坛中琢磨生命的本质,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最后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命运对待史铁生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让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忽的失去了双腿”,然而作者本人却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这并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作者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似乎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本质,看透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所以说,对于史铁生的人生,我能够说的永远不可能是同情。我对他,近乎是一种崇拜的心态。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3“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这是《我与地坛》的开始。这本书是史铁生的著作,讲述了史铁生在那园子里(地坛)所发生的事、所想的东西,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刻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刻国破碎面成片断。“这又是一句《我与地坛》里的话,在轻轻的、淡淡的笔墨中,它似乎轻如鸿毛,又似乎重于泰山。这一句句普通、简短的话语,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们诉说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透着欢乐的故事,把它们串在一齐就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简单却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孤独,那里有孤独,也有期望,史铁生也幻想过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和我们一样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跑步那样荒谬。但这个心愿从来没有破灭过,史铁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看着人间的一事、一物。
“我期望即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好处的灵魂,前者能够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务必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正因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简单又朴素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一,我的梦想和史铁生一样当一个作家,感悟人生,为孩子们写出最美的故事,领着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对于有些人来说,梦想是一个不足一提的事,在他们眼里梦想只是一个梦,一个不会实现的虚幻的梦。你们可曾想过,没有目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在它身后发奋、奋斗,即使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你也成功了,回过头看去,在你流过的汗水、洒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与地坛》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字里行间中透着忧伤,在忧伤中有着另一种感情——欢乐。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向着梦想前行,过我们这简单而复杂的一生。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4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片荒芜的园中,遍地落叶随风而旋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地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之上,静静地欣赏,直到月光洒下,他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来了!”
史铁生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人,在他充满活力的年纪里却双腿残疾,上天像是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渐渐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个世界。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在他身后默默地守护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却执意让儿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无情地将母亲召了回去,直到史铁生看到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妍的菊花,才认识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乐观及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读罢《我与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活下去,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缴械投降。其实,每个人都是幸运儿,因为最起码上天还赋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命还在,那么我们就有活着的理由。我们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对命运说:“我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更好!”史铁生不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意志,发掘出了自己写作的天赋,成为著名的作家的吗?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身体和青春的活力,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拥有。或因一次考试失利,或因被批评一次,甚至或因失恋了就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绽放的花朵过早凋谢。史铁生在文中说的那句话还记得吗?“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所以我们何必着急去完成这件事呢?命运有时不能讲公道,但是我们可以像史铁生一样对命运不屈,在现实生活中乐观进取,拥有菊花一般的韧性!
不言放弃,笑对人生,你的生活将开满幸福的花朵!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5当意识到自己要开始读书时,似乎已经过了三分之一的暑假,休整了一个学期以来身心的疲累,当我翻开书本,突然发现,阅读,需要一些挑战,那是一种凝神静气的修炼,尤其是处在假期闲散的生活中,要抵御外界这样那样的诱惑,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浮躁,有些需要用意志力去坚持!于是,又去常州图书馆办了卡,借了书,以此来约束自己的。很怀念以前的自己,家中的藏书会一遍去读,看完**会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落于笔端,形成很感动自己的“诗集”。如今的自己似乎少了几分阅读的情怀,所以,我告诫自己,要找回快要失落的阅读情怀!
于是,《咬文嚼字》吸引了我,文章短小精悍,历数汉字的精妙与文化,述说规范汉语言文字的趣事,解释一个个新词的来源与蕴含的意义。虽然有些咀嚼似乎牵强,但是从中能感受到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论是古语还是新词,都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咀嚼一番,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汉语言修养,还能成为将来教学中的抓手。
自己是一个不喜欢散文的人,总觉得读散文的人过于文艺,有些散文表达晦涩,有些“无病呻吟”的感觉,相比较而言,更喜欢小说,因为小说有动人的情节,文字也平白些。但是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那样一个忧郁颓废却又似乎充满着对生命所有激情的作者所感动与震撼,因为是在手机上下载的电子书,不知道书大概有多厚,当我读完时,竟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个阅读的夜晚,静悄悄的,我在这样的夜晚遨游于文字中,得文,会意……
“为什么会死?又要怎样去活?”
这个残疾的作家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人生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像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对于史铁生来说,我觉得不是。因为茂盛的青春止步于截瘫,花样的年华遭到摧残,谈什么梦想,还有实现的可能吗?“身残志坚”说上去容易,要真正做到,那需要多么坚强的勇气。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剩下的事情,自然是怎样活了。
他曾经活在逃避中——地坛,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地,是在他人生出现大的挫折,心灵遭受极度痛苦,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之时,他来到了地坛,似乎这地坛就是专为等他。穿越时间的隧道,来倾听他这样一个人的心声的。在这儿,他获得了很多启示。他从地坛的苍老斑驳中读出的是一种沧桑、一种悠远的历史情怀。可以说,此时的地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迹,而是作者心灵的栖息地,是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到的一个精神寄托所,也是他逃避生活,逃避人生的最好的场所。
他活在地坛周围苍劲的景致与生命价值的叩问中——“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塌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的玉砌雕栏”,是的,这些曾经是那么华美,那么精致的东西,在时间的剥蚀下,已经香消玉殒,风光不再。而那颗古老的树木,尽管默默无闻,自在生长,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的生长着,而且现在愈见苍幽;还有那些荒景野草,,尽管很不起眼,但是他们也自有自己的乐趣,在那儿茂盛的自在。这就是生命的本真状态!
那些人造的繁荣,经不住时间的侵蚀,生命的绚烂不过是过眼烟云,只有默默如小草、如老树,把根扎在地下,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就是生命吧。看看那些地上的小虫,那些微贱的生命,一样有着他们生存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他们并没有因为着而放弃生命。所有这一切都会使作者想到了他自己。是的,我虽然残疾了,生命可能没有那些雕栏般绚丽一时,没有琉璃般炫耀的朱红,我只能像那些微贱的小草、小虫,默默无闻的生存着。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我的人生更有意义,作为一个生命体,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必要再想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必要再为生与死来浪费时间,活着而且活下去,这就是摆在我面前的道路。时间会冲刷掉一切虚浮的东西,只有那些真实的东西,那些脚踏实地的东西,才具有很久的生命力。
如果说地坛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本质的认识,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那么母亲和地坛周围的人们让他坚定了让自己的生命发光的信心。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6今天我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史铁生写的这本书从地坛开始写出了她母亲的后悔,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挫折和苦难以及在地坛的伤感。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挫折和苦难,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选择,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难只是生活的调味剂不能一遇到他们就逃避,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了,但是他去没有因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静的思考,成功渡过了人生的难关。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梦,一个人只有一世,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轻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对现实活下来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间可能会面对种种挫折,有时开心,有时郁闷,有时愤怒,有时伤心,活下去才可以改变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这些就没有意义了,人活在这世间开开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寻死。
史铁生度过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没度过挫折,你就会死,所以,郁闷又如何,愤怒又如何,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7在最纷繁嘈杂的都市之中,史铁生觅得了地坛,从此便有了份宁静;
在最轻薄浮躁的当今社会,我邂逅了《我与地坛》,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史铁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扰人类千年已久的问题!幸好,他用残缺的身体给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惨痛的灾难使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在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值得我们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可他们并没有告诉后人应当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铁生也知道其问之难,“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于是他仍然到地坛中去,希望这位静邃渊沉的老人能够指点一二,使其最终醍醐灌顶。然而在这一点上,地坛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在以处变不惊的态度暗喻着一切,她安排了众多的人出现在史铁生那时的生命之中,虽然都是过客,却隐含着问题的答案。一对十五年后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侣,他们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不知是否在后来交上了好运;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态随意放浪不羁;一位捕鸟的汉子,痴等着一种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飞鸟;还有素朴优雅的女工程师,被埋没了的长跑健将,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静或跌宕,或有激动的际遇,或有遗憾的叹息,但他们都坦然地应对,过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坛里享受一时半刻的宁静清幽,最后就像雪泥鸿雁一般杳无踪影,只为史铁生增添了一份记忆的盛筵。 他们虽然消失在无涯的时间荒野之中,但终究还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他们活的方式,他们活出了他们的滋味,更引领着史铁生找到了救赎的道路,即“该怎样活”的答案:“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是的,自觉生活与己无关,当然无法进入生活;而过于进入生活之中,则像佛语所说的“住色生心”一般,难以逃脱心中的罣碍。与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姿势,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爱有多伟大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
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而这种爱鼓励着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着。
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让我们都好好活着。相信,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8最近在于老师、同学们一起研读史铁生先生的文章,作者笔下的人生感悟使我感受颇深。于是闲暇之余便翻开了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
封面上的几个大字仿佛闪着光芒,地坛,那园子的景物是今非昔比了,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到一个双腿截瘫的青年日复一日的独自来到这园子里寻找情景。在幽静的小道上,在圆墙下的一溜阴凉下,在老柏树的枝叶下,夹杂着苦涩的车轮印,弥补着那颗失魂落魄的心与情。史铁生先生曾说自己与地坛相遇,如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让一个布满沧桑岁月的颓院与一个心灵将要绝望的人相遇了,这事儿不禁有些荒唐,但仔细回想也的确如此。
地坛中布满了苦涩的车辙,也同样布满了母亲的脚印。是啊,多么自嘲又让人心碎的结果。儿子与母亲之间交流的代沟毕竟是太常见了,可如果这代沟出现在一个身陷残废的青年身上时,“残”“废”这两个沉重又绝望的字眼将会怎样把这沟壑压向万丈深渊,这点我不曾设想,也不敢设想。命运的逆袭改变了这个美好的家庭的生活,就好像你面对这一条“生”的光明大道,却被一只手无情地摄向了“死”的黑暗中,截瘫的痛苦撕扯着这对母子的心……为了治好病,史铁生先生的母亲下了很大的心思,史铁生的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散文中也提到过母亲为他四处奔走寻医的情景,希望多大,失望多大,没有人可以理解母亲的痛苦。而史铁生先生大概是将这痛苦交织着复杂的心情付诸于文字,在字里行间之中诉说着一个伟人的沉郁与纠结吧。这痛苦是曾经的自暴自弃,是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时曾对母亲的那份决意的倔强和羞涩。地坛中,那寻觅多少次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又有多少次那个倔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少年郎亲身目睹了他母亲憔悴的背影。直到命运再次在不幸的伤口上撒盐时,史铁生懂了,可他悔之已晚矣。我无法理解上帝为什么这样摧残一个身陷残疾的人,这难道是为了苦其心志,方能成大才吗如果真是那样,我想,换做我,我倒是希望做一个平凡的人,而史铁生先生可能也同样会是如此。既然这样,那句“上帝见母亲太苦,就招她回去”也就不再显得苍白无力,自欺欺人了……
地坛依旧是那样会安静祥和,我回想起文中出现的一对兄妹;男的开朗活泼,女的漂亮淳朴,他们每日在地坛中欢笑着。这本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却因女孩子的天生智障变得让人心碎。多年后,男孩保护着女孩不受欺负,但他们的坚强在上帝那儿就如同浮云一般,我想无言是面对残酷现实最好的结果了。也许史铁生先生说得对:“世上的事常常是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但上帝是对的,为什么呢没有人能把这世界想明白;史铁生先生给出了答案,原因很简单:“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如果没有愚钝,机智有何光荣没有丑恶,漂亮怎能维系自己的命运没有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的美德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变得腻烦和乏味”我想,上帝为了大部分人,终究会牺牲一部分不行的人们吧,所有的美好都有苦难来衬托,一个无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而像史铁生先生这样的人正是为了世界的美好来承担苦难的人。这样想来,我难以为健全人启齿,我们难以理解这世间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更别说真正意义上的谈及了。我想,史铁生先生注定是开启救赎之路的金钥匙之一吧。
生的开端,也是死的开启;而死的到来,也同样是生的延续。人无法左右死亡,这也是史铁生先生经常思考的问题——来到这世上,人为什么而活写作
吗不,写作只是为了活着,是对生命的寄托,至少他是这样想的。地坛依旧如此,春夏秋冬,五味杂尘,今生虽死,来世犹生!地坛因他不同,世界因他不同,人类因他而骄傲。
————以此为那在天的英灵送去我崇高的敬意……
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在《我与地坛》里对我们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史铁生
高尔基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高尔基
拿破仑在一次与敌军作战时,遭遇顽强的抵抗,队伍损失惨重,形势非常危险。拿破仑也因一时不慎掉入泥潭中,被弄得满身泥巴,狼狈不堪。可此时的拿破仑浑然不顾,内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打赢这战斗。只听他大吼一声,“冲啊! 他手下的士兵见到他那副滑稽模样,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但同时也被拿破仑的乐观自信所鼓舞。一时间,战士们群情激昂,奋勇当先,终于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无论在任何危急的困境中,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尤其作为一个商界的***物,你的自信,可以感染到无数你接触到的人。有没有乐观自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一场交易的成败与否。
———拿破仑
来自: 周淮 (写字的人)
我手上的这本《史铁生散文精选》陪我两年多了,今晚再抽出来看,往昔亲切舒心的感觉依旧,似乎内心又有一种久违的馨香萦绕我左右。我想,这样的去看一本书,带一个深藏好久的纯心来细细读一本书,或许是人间最美的享受。
看着这些几乎和我同龄的散文随笔,我感觉即便这个社会再浮躁,现实的我再迷茫,我也能从它一直活跃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中找到一些适合我的寄托。人的感情是天然的,我渴望那种自由的宽度,它是尊重生命的,它是向往纯洁的,它是热爱生活的,它是歌咏爱与美的,就如同史铁生的轮椅在他的地坛里碾过的印痕,当雨燕轻盈飞过时,它吐露泥土芬芳;当斜阳的丽影消逝而渐渐烘托出柔软的月光,它是午夜里啾啾唧唧的虫鸣;当一个孤单丧气而且怯弱的男孩子小心翼翼摘下一朵火红的玫瑰再勇敢地向他心仪的女孩倾诉着无声无畏的爱与真诚,它是见证永恒的春光、夏荷、秋枫和冬雪。
读书从来就是一件有关于感情的事,真正的读者与作者是共鸣一种类似如爱情的醇香,没有感情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有了一定感情而毫不珍惜的是一件令人遗憾终生的事。无论什么样的书,只要它怀抱真诚,邂逅它是一种美的自在,错失它是一种痛的持久延续。
一个人最大最满足的幸福莫不过于在张望幸福时那一刻的悄然安定,人生有这样一刻钟的时光,会比依偎在爱人温暖的怀抱里舒意许多,尽管我不是一个深入了解爱情的人。
他打开一扇装着自己的门,像孩子似踮着脚溜进去,起先他惊慌失措,四处张顾,他不敢高声耳语,他害怕那个比他本身还要婴孩的自己会忽然因他的不小心而哭闹,他冒冒失失地走过去问那个自己,即便他已知道躺在摇篮里的那个自己的幼稚,他还是忍不住要问,“哎,你傻不傻啊!”如果没有回音,或者那个偷笑的自己竟睡着了,他会偷偷地抹泪哭泣,有时候大一点的孩子会比小一点的哭得更厉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受不住旁人的冷落,我们都是孩子,不过是彼此成长的速度有快慢之分而已。
有些事情或有些问题总是我所想不通的,尽管我在这世界活了二十年,花费了它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那些大人眼里学习了解世事明白世事,不过我始终都抱着猜测与犹疑的心理,我不是不敢相信,也不是不会相信,我没有像史铁生说的“被眼睛所蒙蔽的眼睛,总也看不出眼睛对眼睛的蒙蔽”那样,我只是站在这里,去眺望,去窥视,去拼命地掩盖,去孤寂地冷淡,去似是而非地思考,一直持续到今天,持续到有一天我的尽头。在这之中,我遇到许多人,见过一些也很了不起的动植物,也好像磨砺过一些对我而言很有益处的事,譬如遇到史铁生这本书和同这本书一样的人,譬如看见寒风里兀自矗立的老树,譬如我过世多年的祖母外祖父在我梦中的挣扎与沧桑的皱纹,但我的困惑会存在,会依旧,会死而又死之后再度复燃,那也不是出于其它理由,只是人生的漫长旅程需要我无法逃避,如果可以把人生比作旅程。
我会在这里不断写下去,因为一本书是永远不会看完的,如果你说你看完了,我想剩下的便是死亡,这同见识一个人一样,你永远不会看明白,如果你稍微想了然的话,你所得到的将比失去的更多。我庆幸我还保存一种憧憬,因此我要勇敢地爱下去,等天荒地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