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故事300

柳宗元的故事300,第1张

1 我需要有关柳宗元的轶闻趣事(要短小精悍的)

1、释放奴婢

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

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2、兴办学堂

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

3、开凿水井

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

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4、开荒建设

柳州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柳宗元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

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柳宗元还重视植树造林,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街巷,修筑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5、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

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

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2 柳宗元的小故事最多一百字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版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权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 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罔开一面,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你自己适当抄,不用全部抄

3 柳宗元的生平事迹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

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在形成。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闻见和感受。

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在文章方面,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在诗歌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宗元出生于文化气息浓厚家庭,他的父亲柳镇信奉传统儒学,具备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品德;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父母双亲在言传身教和学识方面,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二十年,太平盛世不再,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

但柳宗元并没有受大形势的影响,年少得志的他,20 岁中进士,几年后便步入官场,开始参与政治。经过十多年的历练,柳宗元对政治黑暗和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萌发了革新的想法。

顺宗即位后,开始任用他和王叔文、王伾等大臣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可惜,改革进行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时间长达十年。

这一件事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被贬期间,柳宗元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著书立说方面,对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议题,他都进行了研究。

(3)柳宗元的故事300扩展阅读:

柳宗元的思想理论:

1、哲学思想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

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

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

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

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并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

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2、佛学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

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

”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

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

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

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

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

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

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辅时及物”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

尽管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为重巽的俗家弟子。

但他却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

”他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4 柳宗元的故事300字左右我急用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 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罔开一面,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参考资料:

//hi/19930406/blog/item/f05785ca0606a087c817687c

5 关于柳宗元的感悟,300字。不要太多字

柳州现在盛产柑桔,回想当年柳宗元曾一口气栽种柑桔树二百多棵,今天柳州柑桔的盛产与柳宗元有没有关系呢?中国南方盛产水果,这和水土有关系。柳宗元种树,在唐朝也不是他自行发起的,唐 是鼓励并要求各地种树的,并为此专门设立过管理种树的机构。但是唐朝三百多年,各年各地地方官员有多少?为什么独独留下了一个偏远荒凉之地的柳宗元和树的故事呢?柳宗元官大?小小一个刺史;柳宗元有名?当时比柳宗元有名气的多得是;历史偏爱柳宗元?历史为什么不偏爱那些手握重权的官宦?他们比柳宗元更有条件把握历史。也许他们还真的想过要把握历史,可历史却偏偏不是一个人能够把握的,所以淹没了大小官宦无数,留下了柳宗元。因为,柳宗元种树,不是为了官,不是为了利,不是为了名,他是为了民,而偏偏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就留下了柳宗元。 历史留下了柳宗元,柳州人民也留下了柳宗元。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一说十月五日),四十七岁的柳宗元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灵柩被停放在他生前喜爱的罗池西北侧。第二年,由他的上级、朋友裴行立资助,运回长安万年县(今临潼)栖风原安葬。柳州人民不愿柳宗元走的,可柳宗元必然要走的,于是第二年,在停放柳宗元灵柩的地方,柳州人民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 什么叫英灵不死,精神长存?有的地方官员离任,人民锣鼓欢送,鞭炮相庆,可不是为了恭喜升迁,而是“送瘟神”。柳宗元呢?柳州人民留不住他的七尺之躯,就留下了他的衣冠,留下了他的精神。 其实,是留下吗?我更愿意看成是一种向往,一种期盼,一种祈祷。毕竟,象柳宗元这样官员,历史上有几个啊! 但愿,后来者能到“衣冠冢”一拜,好不辜负柳州人民的期望,好不辱没了柳宗元的柳州。

6 柳宗元的三篇寓言故事,分别是什么

分别是《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合称为《三戒》。

《三戒》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了社会上的三种人也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临江之麋》

本文是《三戒》中的第一篇,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写

"临江之麇"所讽刺的是"依势以干非其类",就是倚仗他人势力求得与对方要好的那种人"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企图扭曲、改变事物的本性,越想改变,麻烦就越大,顺势而为才是根本

《黔之驴》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

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2貌似强大,实则蠢笨无能,虚弱透顶,技巧简单,无他特长,是驴的悲哀,不能清醒地认识敌人,更是它致命的弱点

《永某氏之鼠》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寓意: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7 柳宗元的小故事150字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版与王权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 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罔开一面,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8 柳宗元的悲惨经历

永贞革新失败后,805年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被贬为远州的司马,后称“二王八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

(8)柳宗元的故事300扩展阅读:

轶事典故

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后世纪念

柳宗元纪念馆位于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内,主要由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柑香亭组成。柳侯祠原名罗池庙,于公元822年始建。1995年12月,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柳侯祠正门门额上“柳侯祠”由郭沫若所题,门柱上的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根据唐代文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一文集炼而成,表达了柳州人对柳宗元的思念之情。

9 柳宗元的故事 急急急急!!!

柳宗元和刘来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自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 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罔开一面,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10 柳宗元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回共同参与王答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 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罔开一面,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1.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1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 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2.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2分)

3.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 ”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 ”是远,“ ”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 ”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4.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5、“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文中另外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

6、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9.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

10.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11、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2.简要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3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闻水声\下见小潭\影布石上\俶尔远逝\鱼 \水

4: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3分)

5比喻;“斗折蛇行”或“闻水声,如鸣再佩环

6: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

7、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8: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9:游鱼清澈的水

10:乐、悲(由乐到悲)(2分),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11、(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12: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简称柳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下简称欧文)是两篇酒气淋漓、醉意纵横的美文,都是作者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之作,而且两文中都屡次写到醉——“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柳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文)。千古共一醉,那么其“醉”所折射的作者情感是否相同呢?

柳宗元的“醉”是“麻醉”,“醉”是表象,“忧”是实质。柳文中有两次“醉”。第一次出现“醉”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忧惧的内心。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因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加之王叔文等人被杀,柳宗元内心一直忧惧不安,“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曾说自己被贬永州是“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把郊野群山比作囚禁自己的牢笼。为排遣忧愁,便遍游永州山水,还喝得酩酊大醉,以此寄托情怀,麻醉自己, 暂获心灵的片刻宁静。“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漫无目的的游览,是心中苦闷的象征;“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也是心灵孤寂,不知所往的表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更是想在狂饮沉醉中得以解脱,但酒醒之后苦闷忧惧仍一如既往。

 第二次“醉”是在游历西山后。柳宗元初见西山,就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柳宗元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柳宗元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自己满腹才华和远大志向,却遭贬谪,西山壮美奇特却被遗弃荒野无人赏识;自己尽管被贬,却卓尔不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西山“怪特”“特立,不与培楼为类”。可以说柳宗元就是西山,西山就是柳宗元,西山之游使柳宗元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他要物我相融,醉而忘归。渗透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乍一读来,似乎是心旷神怡,是轻松愉悦,但是,把它和篇首叙写联系起来比较,就不难发现在这种境界的深处或背后,仍是一片忧愤情怀。只有现实中屡遭挫折,情无可诉,志无可表,才无可用,甚至命无可保,才被迫寄情山水,览胜杯中,求个暂时的忘却,实为一种自嘲加自慰,无奈且忧愤。山水和酒杯,那是文人最后的精神避难所啊!

 当然,柳宗元被贬永州也并非一味独忧其身,永州任上的《捕蛇者说》就是他忧国忧民的具体表现。

 欧阳修的“醉”是“陶醉”,“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欧阳修因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利民,因此被贬滁州,滁州任上写下这篇令一时纸贵的《醉翁亭记》。文中有六个“醉”字,阳修又自号为“醉翁”,他究竟因何而醉呢?从文中韵味看,欧阳修创造性地用了21个“也”字,25个“而”字,形成从容流转、优游自得的情调,从内容看,文章具体描绘了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的瑰丽变幻,滁州百姓的和平安乐,太守宴饮的欢乐喧闹,从中可以体悟到欧阳修其乐陶陶、其乐融融的陶醉心境。

 他醉(乐)于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滁州,是个风景奇美的独特所在,有韦应物《滁州西涧》为证:“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欧文以简约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野芳发而幽香……水落石出”,神采飞扬,摇曳多姿。他醉(乐)于百姓,滁洲本偏僻贫穷,欧阳修被贬滁洲后,为政以宽,政绩裴然,人民和乐,百姓安居。“负者歌于途……往来而不绝”,滁人出游之乐,实乃欧阳修的政绩之乐。他还醉(乐)于情趣,太守宴饮宾客的描写中,柳宗元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才,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滁洲的富足,宴饮的野趣,又更有政治清明、与民同乐的自得意味。“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于其间,是因为乐在其中,乐在能够与民同乐。

 但是,毕竟被贬,欧阳修心中终有隐藏不住的难言的寂寥。被贬滁州自号醉翁时,欧阳修还不到四十,他写了一首《题滁州醉翁亭》,“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山花纵能笑,不解与我言”,不老而偏要称翁,明明醒着却要装醉,已流露了他当时心迹情怀;“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也隐约地表现了不被理解和赏识的孤寂。潇洒达观的生活情趣和政治理想的追求中,那一丝隐隐的痛和冷,不经意地隐现在字里行间。

 酒不销愁,醉能纵情。中国传统文人性情中的一片真挚,以酒为媒介,以醉为方式,与腐败的朝政触撞,则演为愤激之言;与瑰丽的自然融合,则发为旷朗心声。没有酒,中国文学史也许要逊色大半。解读酒诗醉文,从淋漓的酒气、纵横的才气和或隐或现的锐气中,我们能读到他们历经千年仍然炽热无比的赤子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904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