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于中国 但效果不如现代 养殖珠发样地的中国,在13世纪时已从养殖一 般珍珠发展到养殖像形珠,按中国的养殖法,将铅或 锡制的菩萨核塞入产珠贝壳内,放在水中养殖,待1 —2年后再将贝捞回取佛像珠。
据史料记载从l3— 20世纪中国人以稳定的菩萨珠产量,在商业上获取了相当的利益。
2现代珍珠养殖是日本人改进的 1880年御木本幸吉采用中国古老养珠法,将各 种不同物质放入蚌体内养殖,结果形成了各式各样 的珍珠。
1883年御木本幸吉克服了水质污染和红潮 的干扰,成功地养得半圆形的钮扣珠。
1905年红潮 损坏了御木本幸吉的9万只贝,就在25年心血被毁 之际,已濒绝望之时,却意外地在贝类肉体上发现有 一伤口,用小刀探之,觉得内有一硬物,当剖开时,果 然是一颗半圆形珍珠,在其他贝中找寻,又找到四 粒,这些伤都在同一个部位——外套膜,结果养殖圆 珠的奥秘终于被御木本幸吉找到了。
自此以后,日本 养珠业兴盛起来,这除了御木本幸吉的贡献,更重要 的是国家重视,鼓励养殖珍珠,并大量出口换汇。
到 l920年时,日本人尊称御木本幸吉为“养珠之父”。
日本天皇还御赠手杖一枝,而御木本幸吉这一名号 更是早已闻名世界了。
中国的北珠在明末清初已“种断根绝”,南珠在 1695年自然资源已近枯竭。
18世纪后期印度和斯里 兰卡珠场的产珠牡蛎资源也已枯竭。
另据记载在 1800年末期天然珍珠产量骤降,价格节节高升,几 乎可比美国最优品质的钻石价格还贵。
这段世界珍 珠的“黑暗时代”一直延续到1888年日本养珠之父 御木本幸古氏建立世界第一座珍珠养殖场,才让珍 珠商人和爱珠之人松了一口气,开创了人类养殖珠 开发的新的历史阶段。
珍珠历史的时间表大致可分 为三阶段:距今2亿年至1万年为珍珠自然形成阶 段;距今1万年至17—18世纪为采珠史阶段;1888 年至今为养珠史阶段。
其实中国是世界上现在可考证的最早人工养殖 珍珠的国家。
养珍珠技术始于宋代,宋庞元英(1167 年)著《文昌杂录》中记载了珍珠最原始的养殖方法: “据礼部侍郎谢公曰,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 光荧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饲其开口,急 以珠投之,濒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来玩月华,此经 两秋即成珠矣。”从现在国内某些博物馆所收藏的宋 代佛像珠,也可证明这一史实。
这一简单养殖法,尽 管当时尚未形成科学理论基础,但已与现代养殖法 近似。
我国历史上这一养珠技术比西欧17世纪中叶 博物学家林标发明珍珠养殖法早约600多年。
在历史上,波斯湾、南太平洋以及中国的海域,中国、美国、欧洲中部的湖泊、河流中均曾产出过天然珍珠。如今,天然珍珠已经极其稀少。市场上交易的珍珠几乎完全是养殖珍珠。
最早开始养殖珍珠的是我们中国。早在宋朝(960~1279年),我国已经养殖出了附壳佛像珠,并且在1082年已经开始应用。宋朝庞元英所著的《文昌杂录》如是说:“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做假核,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饲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经两秋即成珠矣。”在宋朝就能养殖珍珠,养殖时间不少于两年,而且还是有核的淡水珍珠。
然而,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养殖珍珠是日本人御木本幸吉。经过数十年的试验,他在1893年成功地养殖出了附壳珠,并于1896年获得了专利权。1905年御木本幸吉戏剧性地获得了第一粒圆形的有核游离珠。此后,他以贝壳制作圆核,成功地利用马氏贝养殖出了海水珍珠,开辟了珍珠业的新时代,因此他被尊称为“珍珠之父”。
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在他们惟一的一个淡水湖琵琶湖(Biwa Lake)中试验淡水珍珠的养殖。经过20多年的反复试验,在1940年,他们终于成熟了外套膜的插片技术,淡水珍珠的人工养殖技术亦获得长足发展。欧美市场上以“琵琶珠”标示淡水养殖珍珠。应该承认,日本人为现代珍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巩固其在珍珠业界的垄断地位,日本政府规定了所谓的“珍珠三原则”。禁止珍珠养殖和加工技术外传。此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南洋珠以及黑珍珠的人工养殖均与日本人有关。
20世纪80年代中期,膨胀性发展起来的中国淡水养殖珍珠,以年产千吨以上的惊涛骇浪淹没了日本的淡水珍珠养殖业。至20世纪末,日本海域的马氏贝连年大批死亡,致使海水珍珠生产由每年70吨急剧下降至每年10吨以下。而同时期的中国海水珍珠生产则突破了20吨。中国成为了珍珠生产大国,结束了日本人垄断世界珍珠产业长达半个世纪的局面。
目前,世界珍珠生产的格局大致如下:
(1)淡水珍珠:年产量:1000吨
中国占99%
美国、西欧、日本占1%
(2)海水珍珠:年产量:40吨左右
中国占45%
日本占45%
越南、缅甸等 占10%
(3)南洋珠:年产量:6吨
生产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4)黑珍珠:年产量:20~30吨
生产地:玻里尼西亚
为了改进技术,专家们一直对珍珠贝类进行研究。产量所以能够扩大,与20世纪70年代末人工繁殖幼贝的普及有直接关系。到目前为止,海水珍珠的养殖仍使用马氏贝。近年来日本和我国的贝均出现大量死亡的状况,因此海水珍珠的产量下降了一半以上。至今专家们仍然没有找出真正的原因。有鉴于此,海水珍珠在近期内不大可能恢复到年产80~90吨的水平。
南洋珠因水域条件的限制以及南太平洋海底地震和近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产量也难以扩大。
黑珍珠前几年曾因盲目扩大生产而使价格大幅下降。玻里尼西亚政府已采取措施,力图将年产量维持在10吨以下,但实际产量仍有20吨。
淡水珍珠几乎完全产自我国。目前,因为系农民自发性生产,因此尚不能严格控制,具体产量亦难以准确估计。
值得注意的是,谢绍河的淡水有核珍珠一旦产量扩大,必将冲击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市场。而且他最近又培养出了“有核再生珠”,使珍珠颜色和光泽大幅度提高。
此外,近年来有些养殖者从珍珠品种上另寻出路。企鹅贝颜色特殊且有彩虹效应,因此一直被用来养殖附壳珠。台湾大东山公司的吕A鉴在海南岛养殖出了大批附壳珠,制作出了精美的挂坠,引起了珍珠业界的注意。最近,北海A龙珠宝公司的尹超则利用企鹅贝培养出了佛像珠,充分地利用了彩虹效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淡水珍珠以三角帆蚌和皱纹冠蚌为主要母体,但是,因为三角帆蚌的色彩比较好,所以近年来已几乎无人使用皱纹冠蚌。谢绍河使用皱纹冠蚌养殖出了质量极好的附壳珠。最近他又培养出了形象细腻、逼真的头像珠。同时,他在有核圆珠的试验中也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与三角帆蚌相比,皱纹冠蚌抗病能力强,蚌体硕大,而且颜色趋白。因此,可以养殖出大颗粒、白色的淡水有核圆珠。
中国人在宋代首先养殖出了佛像珠,开创了人类养殖珍珠的先河。如今,又兴起了佛像珠的生产,这或许预示着珍珠生产的新途径。
当蚌在海床入食中,贝壳张开,受到外来物沙粒,寄生虫等异物偶尔掉进去,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明润泽的外层。养殖珍珠就是依据此原理,应用插核技术将圆形珠植入蚌内,便形成了珍珠。
一般觉得,蚌的外套膜表皮细胞受到某一刺激而急剧地分裂增殖,逐渐包抄刺激源,形成完全的珍珠囊,并以刺激源为中心,渐次层复一层地分泌珍珠质,从而形成珍珠。因此,所形成的珍珠是圆球形或非圆球形,症结在于珍珠质能否平均地在刺激源周围积聚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养殖经验是养不成的 毕竟它不同于宠物
(1)珍珠养殖的水域类型 育珠蚌的生活环境是水域,水域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
一般说来,凡能养鱼的水域都可以养殖珍珠。
2)珍珠养殖的水域条件 养殖珍珠的水域条件,归纳为水深、水流、水的酸碱度、无机盐和饵料生物等。
1、水深 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3米为好。
2、水流 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三角帆蚌在水流畅通的河道中养殖生长良好。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水的酸碱度(PH值) 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如果呈酸性,可施石灰水中和;若呈碱性,可施有机肥改变。
4、无机盐 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水体中溶有很多种无机盐。这些盐类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碳酸钙形式存在)。因此,育珠蚌的养殖场所要求一定量的钙,一般要在每升10毫克以上。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饵料生物是育珠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就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三角帆蚌以食硅藻为主,兼食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泥沙碎屑的含量,决定着水体的水色和透明度。从水色的深浅,可以估计出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少。饵料生物多,透明度低,水色深。一般以黄绿色的水体最宜于养殖育珠蚌。养殖水域的透明度以30厘米为好。
6、光照和通风 光照是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影响着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光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丰富珍珠的光泽也有利。风起波动。通风的环境水波荡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可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7、水温 温度与生物的代谢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地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同样受到水温的制约,育珠蚌对温度变化幅度的耐受范围,有三项温度是最基本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1)最适温度范围--15-30度: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
(2)最低温度--10度以下:在这个温度以下,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处于停滞状态,活动微弱,珍珠质分泌基本上停止。
(3)最高温度--35度以上:温度超过35度,育珠蚌的生长受到阻碍,新陈代谢作用中的异化大于同化,造成育珠蚌的衰弱或死亡;同时,高温造成育珠蚌缺氧而窒息。
养殖水域底部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因为水生植物既和饵料生物争夺无机盐,植物死亡后又产生有毒物质,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如在有水生维管束植物的水域中养殖育珠蚌,应予以清除。
3)珍珠养殖期间的管理 珍珠的养殖时间比较长,一般要经过2-3年的养殖方能采收。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培育高产优质的珍珠。主要管理工作可归为以下几方面。
(1)养殖初期管理 育珠蚌经过手术后,大都体质比较衰弱,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的休养生息,伤口愈合后,恢复正常生理活动。在育珠蚌手术后一个月内,管理工作要特别认真、细致。
(2)清除附着物 在养殖期间,由于水生藻类的大量繁殖,往往有大量的藻类附生于吊养的笼子上,阻碍水流畅通,影响育珠蚌摄食。同时,在蚌的贝壳上也常常附着大量藻类,影响育珠蚌的生长。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定期清除笼子上和蚌壳上的附着物,也要清除水中的杂草,保持水质清洁。
(3)调节水层 水位的变化及水温的变化,要求调节育珠蚌的养殖深度。吊养的深度要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季和夏季宜吊养深一些,以防寒冷和酷暑的不利影响。夏季离水面一尺左右,冬季以放深到近河底而又不碰着泥为宜。春、秋季可吊放得浅一些,以加强光照,促进珍珠的形成和生长。
(4)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主要是指养殖水域的肥水培育,因为它是获得珍珠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肥沃的水质,才为育珠蚌培育充沛的饵料生物。为提高育珠水体的生产能力,要适当施肥。
春季水温逐步上升,育珠蚌新陈代谢日趋旺盛,珍珠质开始沉积,饵料需要量不断增加,要施有机质肥料肥水,培育饵料生物,满足育珠蚌的生长发育需要。四、五月份是三角帆蚌性成熟时期,更需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机肥有猪牛粪、羊粪、人粪和绿肥等,夏季为防止施有机肥料发酵消耗水中的氧气,宜施无机肥料,氮磷肥混合施,一般比例为2:1。秋季水温逐渐下降,可以施一些有机肥,和无机肥搭配施用。秋季后期应多施有机肥,以保证越冬前育珠蚌有足够的饵料。施肥宜在晴天进行。施肥量视水质情况而定,原则是少量多次,逐步改善水质肥度,使育珠蚌有个适应过程。有机肥施在水域的四周,或施在育珠蚌的周围,或装在箩筐里吊在水中,使其缓缓溶在水中,千万不能将肥料施在蚌体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无机肥最好溶解在水中后泼施。
4)珍珠的采收 珍珠采收,是育珠生产周期的最后工作,也是育珠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果实获得收获的时节。
(1)珍珠养殖周期 从育珠蚌养殖规律看,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从无核珠形成过程看,以第二至第三年最快,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下降,育珠蚌也渐趋衰弱,易于死亡。养殖2--3年的珍珠颗粒大,圆整,富有光泽,质量高。三年以上虽颗粒大,但光泽不好,质量并不高。
(2)珍珠采收季节 采收珍珠的季节,一般都在生长期最后一年的秋后,即10--12月份进行,最好在次年的2月份前后采收。
(3)珍珠的采收方法 珍珠采收常用杀蚌取珠的方法。 采珠时把育珠蚌从水里捞出,洗净壳上的污泥和其他附着物,切断前后闭壳肌,用手捏出珍珠即成。
(4)珍珠采收后的处理 采下的珍珠要立即处理,因为在采下珍珠的外表常附有体液和污物,如放置过久,会使珍珠的光泽暗淡,影响质量。
珍珠采收后,先用水洗涤,然后放入饱和盐水中浸泡5--10分钟,捞出用布揩去珠面上的体液和污物,接着用肥皂水洗涤(用碱性弱的肥皂为好),再用清水漂净,最后用绒布或细软的毛巾打光,晾干,即为商品珠。用肥皂水洗涤要损害珍珠的光泽,最好用015--02%十二醇酸钠洗涤(浸泡一夜
我国是世界上捕采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春秋时代《书经》上就有关于珍珠的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淮河流域一带,已用珍珠作为贡品和装饰品。在1000年前,有珍珠被用作药物的记载。宋代,我国珠民发明了养珠法。明代,又发展出淡水养殖珍珠。
我国古城苏州西南有一座三国时代建造的宝塔。在这座宝塔中,有一个用32万颗珍珠编串而成的珠舍利宝幢,叫瑞光塔。珍珠塔玲珑剔透,颗颗珍珠璀璨晶莹,真是世间罕有的珍宝。我国广西合浦的东南,如今还留有明朝的一座“珍珠城”遗址。遗址方圆一公里的城墙,全是珍珠贝壳混合泥土堆砌而成的。从这些建筑可看出,我国古代人民对珍珠采集和利用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在旧社会,统治阶级只顾享用,根本不注意珍珠母贝的保护,对珍珠贝大肆采集,结果使珍珠母贝大量减少,产量急剧下降,几乎采绝。建国后,党和政府对珍珠养殖非常重视,珠民生产条件获得很大改善,但长期以来仍然还是自然捕珠。珍珠母贝分散在茫茫大海之中,珠民海底捞珠,十分辛苦,产量也不高。1958年,周总理指示:“要把南珠生产搞好,要把千万年落后的自然捕珠改为人工养殖。”珠民们在沿海及各内河水域相继办起了珍珠养殖场。人工培养珍珠,人工孵化珍珠贝先后研究成功。我国的养珠业迈入了新的阶段。目前,我国不仅有海贝育珠,还有淡水河蚌养珠。我国广东沿海地区采集的是咸水珍珠;江南水乡、洞庭湖、太湖,人工培养的是淡水珍珠,其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也是驰名中外的。在国际市场上评价说:“西珠(欧洲产)不如东珠(日本产),东珠不如南珠。”而“南珠”正是我国产的珍珠。
珍珠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淡水珍珠,一种是海水珍珠,产生珍珠的珍珠贝不一样,这也预示着它们的命运不一样。
淡水珍珠主要是由三角蚌生产,海水珍珠主要是由白唇牡蛎、金唇牡蛎制造。
有幸去过几次淡水珍珠养殖场,亲眼见过取珠的过程,有点毁三观。
接近珍珠养殖基地,扑面来是空气里的腥臭味,这就有了一种不祥预感。然后看到路两边堆得像小山丘一样的贝壳,说明这是珍珠蚌的尸体。
原来认为珍珠是一种珠宝,幻想收取的过程应该优雅、从容。
实际上画风是这样的,潮湿的水泥地上堆了一地的珍珠蚌,大妈们坐在塑料矮凳上,用刀刨开珍珠蚌,把蚌肉、珍珠一股脑全部划拉到红色大塑料盆里。几十个人同时工作,如果没有从外面一路走进来的过程,突然出现在这里会觉得进了食品加工厂。
大塑料盆里装满后,蚌肉会被放进一个搅拌机,开动机器一阵搅和,蚌肉被搅碎,沉淀下来的就是珍珠。
现场的空气里充满了水产市场特有的腥臭味,臭味来自于那些已经死亡多时的蚌,也可能死了有几个月之久。
珍珠蚌里面长了珍珠以后,就像人身体里面长了异物一样,珍珠蚌是很难受的。而珍珠越大,珍珠蚌感觉越难受,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看一下珍珠蚌有没有死掉。
检查总是不及时的,有的时候等到收割珍珠的时候,才发现有一些珍珠蚌是死了好久的。
这些打碎的珍珠蚌肉也不是没有去处,会喂给鸭子。所以珍珠养殖场里最好的东西不是珍珠,而是吃了蚌肉的鸭子。一般情况下和鸡相比,鸭子的肉是比较少的,但是吃了蚌肉的鸭子长得又肥又大,而且鸭肉很好吃,还没有鸭腥味儿。
从搅拌机里出来的珍珠经过漂洗和烘干,再根据大小、圆度、光泽度分级,才能成为制作首饰的原料。
相比较于淡水珍珠蚌,海水珍珠蚌的命运要好一些,因为海水珍珠蚌非常稀有和难得,珍珠的价格也是所有珍珠中最贵的。
海水珍珠在以前被称为南海珍珠,主要产地是广西北海以及菲律宾等地。
海水珍珠蚌一般会有30公分那么大,分泌的珍珠质非常好,所以海水珍珠又大又圆又亮。
相比于淡水珠的采珠过程,海水珠的采珠过程要温柔的多,一般不会把珍珠蚌给弄死,尽量保留活口,以便于下次再种植。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采收珍珠以后,淡水珍珠蚌喂了鸭子,海水珍珠蚌继续工作。
珍珠有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之分,养殖珍珠又有海水珠和淡水珠之分。
天然珍珠产量少,价格贵;而养殖珍珠可大批量产出,故价格要低得多。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天然珍珠的内核往往只是一些砂粒或寄生虫等物,甚至没有核;而养殖珍珠的内核是人工制作的较大的圆珠,故外面的包裹层较薄。表现在体表上,天然珍珠因其生长环境是随机的,核中异物很少滚动,其外形圆度差;养殖珍珠内核滚圆,因此成珠后圆度较好。天然珍珠由于生长时间长,因此成珠后质地细腻,珠层厚实,表皮光滑,很少有“凸泡”,且较透明;养殖珍珠则因成珠时间短,因而珠层薄,质地较粗糙,光泽带“蜡”状,且表面往往有一些凹凸的“小泡”,透明度亦较差。如果是已穿孔的珍珠,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孔内,如是养殖珍珠,一般能看到珠内有一条褐色界线,这是放入的内核和后来生长出来的珍珠层之间的分界线。
目前,市场上还经常出现仿制珍珠,一般是以玻璃小珠涂带鱼鳞粉或银粉制成,其光泽与真珍珠明显不同,重量也不一样,稍有经验者即可识别。如有指甲或小刀刮后,立即露出庐山真面目。
鉴别珍珠,珠宝界有一些经验之谈,兹介绍如下:
①如是成串珍珠,其颜色、大小、形状、光泽等完全一致,即为人造珍珠。因为真珍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一致。
②真珍珠的光泽似彩虹,五光十色,十分美丽。假珍珠因其表面是涂料,故光泽单调,没有五光十色的彩虹色调。
③迎光透视,真珍珠透明度好,假珍珠透明度差。
④通过手感,真珍珠有滑爽凉感,而假珍珠则往往温腻。
⑤用10倍放大镜观察,真珍珠表面能见到其生长纹理,假珍珠没有生长纹理,仅见涂层。
根据题主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众所周知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主要来自于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等软体动物。那么为什么河蚌里面会长珍珠呢?河蚌里面会长珍珠主要是因为寄生虫或异物的侵入。当异物小颗粒意外进入河蚌体内时,河蚌就无法及时排出自己体内的异物。而河蚌的外套膜在受到异物入侵的刺激后,很快就会分泌出珍珠质,珍珠质就会逐渐包围入侵的异物。时间一长异物就被涂上一层厚厚的珍珠质,这样也就形成了一颗精致可爱的珍珠了。
不是说蚌壳越大,里面的珍珠就越大,这是由异物进入蚌壳的时间长短决定的。时间越长,珍珠越大。河蚌的体表有两个厚背。在两个背面内表面上,有一层称为外膜的软膜。覆盖物包裹着河蚌柔软的身体。河蚌体表的外壳是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
贻贝的身体前部有一个肉质斧足。环境安静时,河蚌微微张开两背,伸出斧足。斧足肌肉收缩,可以使河蚌的身体缓慢移动。蛤蜊受扰时,斧脚立即缩回,两背紧紧合拢,保护柔软的身体。我们小时候经常去河边抓贻贝,放在窗台上晾一会儿。贝壳张开,伸出肉斧脚,慢慢移动,但河蚌不能离开水,放在阳光下太久,所以贻贝很快就会死去。
再就是,贻贝的外套膜可以分泌珍珠质,在贝壳的内表面形成明亮的珍珠质。当地幔受到沙子等异物的刺激时,地幔会分泌出大量的珍珠来包裹异物,从而形成耀眼的珍珠。这样形成的珍珠是少量的天然珍珠。珍珠不仅可以作为美丽的装饰品,还具有药用价值和镇静作用。为了满足人们对珍珠的大量需求,人们利用珍珠形成的原理,通过一定的手术处理,将人工制作的珍珠核植入珍珠贝类体内,然后将珍珠贝类放回水中进行养殖,从而可以获得大量的人工养殖珍珠。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养殖珍珠的国家。人工养殖珍珠的方法早在宋代就发明了。我国人工珍珠养殖发展迅速。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你喜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