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十大珍宝有哪些?

圆明园的十大珍宝有哪些?,第1张

圆明园十大珍宝文物如下:

1、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说到圆明园十大稀世珍宝,里面有价值的当属十二生肖铜兽首,它曾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幸运的是截至2021年3月,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已回归祖国,遗憾的是剩余五尊仍下落不明。

2、长颈葫芦瓶:

这是清乾隆收藏到圆明园的一件珍宝,上面绘有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叠交错,构图精巧,细致缤纷,看起来极其美丽。

3、四十景图:

《四十景图》,圆明园十大稀世珍宝之一,它是根据乾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

1860年,圆明园被烧时,《四十景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4、《情韵墨花》手卷:

在圆明园中,名人书画也是极多的,而且都特别珍贵,明陈栝的《情韵墨花》手卷就是其中之一,它其实就是圆明园淳化轩旧藏,印章和石渠著录齐全。

2010年12月02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现被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

5、圆明园印:

说到圆明园中的稀世珍宝,圆明园印肯定算一个,而且绝对无价,不过对它的记载不多,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

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

6、圆明园全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包括40套80幅乾隆年间绘成的圆明园全景图,它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绘制,并由乾隆题词,以珍贵而言,绝对可以列入圆明园十大稀世珍宝行列。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批的珍品文物,包括《圆明园四十景图》也随之被英法联军掳走。

7、女史箴图:

圆明园中的珍宝,名人书画绝对是珍贵的,其中就有《女史箴图》,它是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绢本绘画作品,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

《女史箴图》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8、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是掐丝珐琅器,皇家香炉,为弘历为雍正皇帝贺寿而制,共一对,为孤品,香炉高145厘米(57英寸)。

该对香炉自清末后长期流落在外,为英国“放山居”之旧藏。

9、康熙玉如意:

康熙玉如意,由名贵白玉雕成,它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

臣吴敬恭进”。康熙玉如意就珍贵而言,可以算是圆明园十大稀世珍宝之一,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中劫掠,现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10、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

《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是嘉庆初期官窑彩瓷瓶,其做工精细,瓶口反卷,甚为稀有,里施松石绿釉,口沿施金彩,采用洋彩技法,用手摸上去,还能感到明显突出的立体感。

该瓷瓶在1860年从圆明园流落在外,曾收藏于“放山居”。

古人不懂得科学技术。虽然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但他们创造了许多以智慧和震惊中外的珍宝。直到现在,许多古老的技术已经消失,那些精美的文物也变得独一无二。现在我想告诉大家中国五大逆天文物出土以来的情况。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帝王将相、能人和有计谋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一些宝藏被带到地里埋了起来。虽然古人不像现代人那样有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但他们仍然用自己的经验创造了无数震惊古今世界的珍宝。

这些文物中有许多已经出土,使我们对古人的认识焕然一新。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技能都丧失了。即使现代技术水平已经如此发达,当时的技术还很难恢复,这真是令人遗憾。中国古代的智慧有多高?第一个是三秋杯,一个白身、做工精致的瓷杯。杯子的墙上画着两只美丽的蝴蝶。它们在花上跳舞。

值得注意的是,蝴蝶的翅膀色彩丰富,但并不明亮,可见这是明代斗彩的一个突出特点。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发现了两个这样的杯子,所以世界上只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是,一只蝴蝶翅膀上的紫色釉厚而无光泽,但这正是明朝成化斗彩的固有特征,也是后来仿制者无法模仿的地方。

这种紫色就是所谓的“姹紫”或“差紫”。有两个这样的瓷杯。因为这只瓷杯描绘的是秋天的乡村风光,而持续了三个月的秋天又被称为“三秋”,所以这只瓷杯被冠以“三秋杯”的雅称,与它柔和的造型和图案相得益彰。象牙非常坚硬,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太脆,容易损坏。

可以想象,用象牙做垫子很难。第二个是象牙垫。根据史料记载,这些物品必须在南方制造。北方的天气太干燥了,所以象牙可能在加工的早期就碎了,更不用说垫子了。但在南方,制作也极为不易。也许古人当时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药水,可以使象牙在成品前变软,成品后变硬。但这是什么药水,没人知道。

总之,这种文物的生产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生产过程相当复杂。它是一种罕见的珍宝,现代科技无法复制。长沙考古队出土的素纱襌衣,是西汉纺织业中最精美的作品。整件衣服看起来很大,但质量不到50克,可谓“薄如蝉翼”。这件文物被发现后,中国纺织业也仿制了它,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后的衣服比这件素纱衣服还重。

这说明当时的纺织技术是多么先进,令人难以置信。西汉时,素纱襌衣色彩鲜艳,装饰华丽。他们精湛的生产工艺代表了西汉初年蚕桑、缫丝、织造技术的最高水平。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目录。带蛋壳的黑陶杯。这种陶器产于新石器时代,在山东省发现。

这是一种泥泞的产品,表面黑亮的,即使是在侧壁的厚度上,但它薄如蛋壳。质地很细腻,但不柔软。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的黑陶杯为数不多,很多还没有完全保存下来。如果你只看,你可能认为它不太美。如果你看到真正的物体,你会惊讶于它的魔力。现在要做这样的器具,我们必须使用轴承。但在古代,没有轴承。想必,我们的祖先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明代宣德有一个明宣德青花一束莲纹盘。这是明代的瓷器。颜色是蓝色和白色的,而且颜色很华丽。可以说是明代青花中最好的。盘子上的蓝白相间的画,笔触流畅,十分柔美。整幅画看起来很有质感。盘心还有荷花,别具一格,幽雅典雅。南通的博物馆现在保存着瓷器,很多人都很欣赏。

在中国有记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瑰宝,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些珍宝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后世的遗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至今下落不明的十件旷世珍宝。

十、北京人头盖骨

1929年冬天,距今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猿人头盖骨在北京被发现,被称为北京人头盖骨,属旧石器时代。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当时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该部队乘车前往秦皇岛,但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北京人头盖骨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地下。

九、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七个回归中国,其余下落不明。

八、《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 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七、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 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王羲之对此十分珍惜,作 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 从此下落不明。

六、华佗《青囊经》

《青囊经》是华佗所著,说这不著作下落不明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被烧毁,而遗留下来的是华佗的弟子们所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五、秦始皇十二金人

高中学过《过秦论》的小伙伴都知道,文中说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说的就是秦始皇的十二金人,历史记载的十收天下的所有兵器铸就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将大禹九鼎重铸而成。

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也有说法认为这些金人被当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四、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 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

三、《皇帝外经》

对医学有所认识的朋友都知道,《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学的鼻祖之作,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后来的中医学无不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

二、《连山易》和《归藏易》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传说 中由上古时期的伏羲所创。主要由《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构成,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一、大禹九鼎

这应该是时间最早,分量最沉的珍宝了。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后,秦国取九鼎入秦,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其余八鼎搜刮到秦宫殿中,秦亡后便不知所终。

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文件规定,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为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经对全国博物馆进行评估,最终明确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 历史 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这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均处于中国 历史 发展和文化 旅游 的核心地带,是展现中华文明、反映中国文化价值,并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博物馆。

以下就对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四——河南博物院的40件重要馆藏文物(上)进行介绍。

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1987年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M282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

此壶高20厘米,是由造型相同的两个壶体连为一体,腹部连接处有一椭圆形孔相通。壶喇叭口,束径,鼔腹,小平底,一侧有半环状器耳。壶为泥质陶,通体施棕红陶衣,颈部至底部之间绘黑彩横平行线纹,一侧绘有15条,中绘竖短线;另一侧只绘有14条,在平行线中绘斜竖短线。专家考证,彩陶双连壶为神圣礼仪之用品,乃民族结盟或重大礼仪活动时部落首领、长者对饮的酒具。是和平、友好、相敬、相亲的象征。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造型别致,构思新颖,彩绘线条古朴流畅,风格独特,对研究原始 社会 的生活习俗和制陶艺术有重要价值,极有可能就是交杯酒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古代彩陶之冠,国宝级文物。

此鼎又称杜岭二号方鼎,通高87厘米,口长宽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公斤。此鼎形制与杜岭一号方鼎相同,器身呈斗形方腹,口沿有凸棱稍平外折,方唇,两侧沿面上有对称的圆拱形立耳,微微外张,耳的外侧面呈凹槽形,凹槽内有三道圆拱形凸棱纹。鼎腹四壁偏上部装饰带状饕餮纹八组,其中四壁中间和四个转角处各有一组。1974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杜岭商城遗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鼎形体厚重,纹饰神秘庄重,当属王室重器,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 历史 ,是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也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之一,国宝级文物。

此罍高245厘米、口径13厘米,整体器壁较薄,敛口,沿外翻,长束颈,折肩,深腹下收,圜底,高圈足。束颈上部外撇弧度较小,下部外撇弧度较大;折肩较宽,肩与器腹交汇处有一明显的折线;圈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较宽,外撇弧度较小,下部分较窄,外撇弧度较大,上下两部分连接处有一很窄的折边。铜罍颈部上端装饰较紧密的凸弦纹三周;弦纹下等距离装饰三个龟形图案,龟形图案整体象一乌龟,头似商周青铜器上常用的蛇头,背部装饰一圆涡纹,四足呈云纹状,尖尾;肩部与颈部连接处饰斜角云雷纹带一周;腹部纹饰由上下较窄的云雷纹带和中间较宽的兽面纹带三部分组成,兽面纹带由三组近似的兽面纹饰组成,兽面的眼、眉、鼻和口皆微凸出器面;圈足上部有相距较宽的凸弦纹两周,等距离分布的三个十字形镂孔将两条弦纹打断。1955年河南省郑州市白家庄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罍腹部范缝痕迹明显,范线皆穿过三个十字形镂孔,是研究早期青铜器范铸逻辑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目前已知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青铜罍,是商代中、前期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具有极高 历史 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尊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鸮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整体以雷纹做衬地,蝉纹、双头夔纹、饕餮纹、盘蛇纹等交互使用。喙的表面和胸部饰蝉纹,颈两侧各饰有一条一身两头的怪夔,两翅前端各有盘蛇一条,蛇头呈三角形,蛇尾向尾部延伸与翅平行。颈后部、盖面饰饕餮纹,鋬下、尾上有鸱鸮一只。盖下边沿有内折的子口,可与器口相合。器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尊造型实用、纹饰精巧,纹饰繁复不穷,使人叹为观止,生动的造型配以繁缛的纹饰,把丰富的想象力与合理的夸张相结合,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 情感 和审美观念,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国宝级文物。

此器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重85公斤,整体呈牛形,带盖,短流,扁圆形矮圈足,后接牛首鋬。从整体看,前足为蹄,前视如牛马,昂首而立;后足为爪,后看似鸱鸮,敛翅挺胸。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周身满布夔龙纹、鸟纹等神秘动物纹饰,于厚重之中更添华美。器内底及盖内铸“后母辛”铭文。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妇好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器设计巧妙,造型奇特,纹饰精美,牛、鸮合一的造型充满想象的张力,瑰伟奇丽,是妇好去世后其子辈专为妇好所铸的祭奠用器,对于研究商晚期青铜铸造、礼仪制度、王室传承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此器通高24厘米,长318厘米,圆簋形,侈口,鼓腹,圈足,一侧向上斜伸出宽短流,与流对应的一侧置半环形兽首鋬手。上置器盖,盖呈龙首形,龙头为圆雕,长颈鹿角形双角,臣字形目,圆突睛,大弯勾形眉,面目祥和。双角之间向盖面浮雕出龙身,绕盖钮盘旋一周,长尾内卷,前部伸出双足,四爪锐利。在此龙外围又浮雕2龙,绕盖半周。3条巨龙张口舞爪,盘绕于盖面,显示出匠人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1997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觥造型奇特,极为罕见,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装饰手法纯熟灵巧,是西周早期较为独特的作品,其铭文“长子口”说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对研究长氏与商、周王朝的关系、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国宝级文物。

此像高5厘米,宽25厘米,厚28厘米,从正面看为一“虎首人身”形象,人物造型呈跽坐状,虎首高昂,大口暴张,牙齿清晰,上下各七齿,上边齿呈倒钩状,小鼻,双鼻孔,长圆形双目,虎视眈眈,半圆形双耳。虎头以下为人身形状,体向前倾,跽坐,双手扶膝,五指向下,未露足趾似着鞋,身着衣。从反面看,整个背面(人物的背部)呈鸱鸮形,鸮呈蹲立状,虎之双耳为鸮耳,耳后倾,大勾鼻,圆目突睛,喙下一圆孔。人背作鸮身,人之胳膊作双翼,人之双足作鸮足,昂首挺胸,怒视前方。1997年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像体型很小,能在其上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虎首、人身、立鸮三种形象本已难得,加之三种形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体造型流畅协调,丝毫没有突兀感就更属罕见,此器在造型、雕工、创意等方面均属商周圆雕玉人中的杰作,对研究殷周之际的 历史 具有重要意义。

此件骨排箫上端平齐,下部由短到长倾斜,由长短递减的13根禽类腿骨骨管组成,最长管327厘米,最短管118厘米,造型轻灵。其编管规范、选材精细、制作精良。吹奏时,应左右手各执于一边,低音(长管)在左,高音(短管)在右。骨排箫的吹孔,多数为敞开的圆孔,吹奏者可根据吹口的角度和力度对乐器的音高、音色和音量进行调整;左右平移吹出音阶式旋律。1997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件骨排箫是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四件骨排箫中保存最为完好、骨管数目最多、最为精致的一件,距今3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骨质排箫,填补了我国排箫只有甲骨文记载而无实物的空白,国宝级文物。

此簋通高165厘米,口径17厘米,圆形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腹外鼓且略下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耳上端位于颈部,下端位于下腹部,耳下垂珥,矮圈足略外撇,内附接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两组共八个以细雷纹为地纹的夔龙纹,每组的四个夔龙纹各以一浮雕兽首为中心,分列两侧,位于同一侧的夔龙纹前后相从,皆面相兽首。簋内底部铸有8行共74字铭文,铭文表明作器者是柞伯。柞伯簋造型别致,敞口、卷沿、束颈、垂腹、斜直矮圈足并配以喇叭形支座的造型,在目前已发现的商周铜簋中绝无仅有。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242号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簋制作精细,装饰纹样布局合理,对称庄重,线条自然流畅,轻盈飘逸。铭文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记录了周康王在周都举行大射礼的过程,字体秀丽而,布局紧凑却,堪称早期书法珍品,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此盉通高252厘米,长318厘米,以鸭腹为器身,背部开口,上面加盖,腹下铸柱状足,鸭首当流,鸭尾作鋬,鋬上站立一小铜人,以其手足将器身与器盖巧妙地连为一体。盖沿与口下饰长尾凤鸟纹一周。盖内有阴刻铭文43字,笔画均匀,字迹清晰。铭文记述应国使者“匍”到氐这个地方探访邢国的国君邢公,邢公派一名叫的官员会见了他,并赠送给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盉,以作纪念。之所以设计为鸭形事出有因,它是根据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所制造,像匍这种卿大夫一级的贵族,只能用鸭、鹅之类造型的器物。1988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盉构思巧妙,造型优美,极富想象力,整体设计精巧别致,匠心独运,铭文印证了古文献中应国和邢国存在的真实性,堪称是一部中国早期的外交史,是一件将艺术之美与生活之美完善结合的绝妙佳作,令人叹为观止,蕴含着艺术氛围,是研究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物资料,国宝级文物。

父乙角共出土两件,西周早期,此件高29厘米,口长203厘米、宽98厘米,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圜底,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册”。作为酒器中的一员,传世和出土的青铜角数量很少,且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1986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狮河港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器通体乌黑发亮,黑漆古状,观赏效果极佳,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铭文清晰,具有重要的 历史 价值,是目前已知角器中尺寸最大、纹饰最美、铭文较多的角,被专家誉为“西周第一角”,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此剑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剑身插在精心制作的牛皮鞘内,剑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剑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节分明,玉质细腻,温润光滑。剑柄中空,里面插有铜制的芯,连接剑身和剑柄。经过专家研究,铁剑是一块炼渗碳钢,而炼渗碳钢就是由块炼铁经过长时间渗碳,反复锻打而成,所铸器物也因此更锐利、坚韧。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号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距今已有2800年,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

缀玉瞑目,也称缀玉面罩,由印堂1枚、眉2枚、目2枚、耳2枚、腮2枚、胡须2枚、鼻1枚、口1枚、下颚1枚,共14枚形同五官的玉片合成五官七窍。组成缀玉瞑目的这些玉片除象征下颚的玉璜之外,绝大多数是用其他旧玉器改制而成的,部分玉片改制时还精心保留着原玉器的局部纹样。缀玉片皆由新疆和田青玉制成,少数尚可看出原浅冰青色或深冰青色,但是由于墓内填土或积水的长期侵蚀,绝大多数因受沁,致使或全部或局部呈黄白色、灰白色或土**。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2001号虢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套缀玉瞑目保存完好,共有58片玉器组成,是目前在西周时期墓葬发掘中所能见到的结构最为完整、形制最为规范、工艺最为考究的缀玉瞑目,为我们探讨西周时期的殓玉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研究我国的玉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国宝级文物。

这套组玉佩通长约87厘米,由七件大小递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上部由一件人龙合纹玉佩、18件玉管与分别两行12组的103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下部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与纵向排列成双排四行相互对称的20件红色圆形玛瑙管、117颗红色玛瑙管形珠、108颗浅蓝色菱形料珠相间串联而成。这种大型的组玉佩在中国考古发现中也不多见,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的种类、用料、工艺和古代的礼玉制度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号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套组玉佩结构复杂、组合规整、饰纹精湛,是虢国君主虢季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代表着西周贵族的佩玉风格,是西周时期玉佩的典型的代表,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周代组玉佩中形制与联缀方式最为规范完备的一组,充分反映西周时期的佩玉制度,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玉的高超工艺水平,国宝级文物。

此壶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其腹部攀附着几条蜿蜒飞动的应龙,正缓缓向上移动。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的龙形构成铜壶的双耳,有花冠形角,体积较大较长,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圈足下有两条勾首顾盼的龙,身作鳞纹,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龙与壶体上所附饰的龙、兽向上攀缘的动势,相互应和,在视觉上给人以壶身轻盈的动感。1923年于河南省郑州新郑市李家楼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纹饰构图极为复杂,设计非常奇妙,铸造技艺卓越精湛,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风貌,同时也展现了春秋时期郑国工业 科技 水平特别是青铜铸造水平在当时独领风骚的一面,是全国已出土青铜器的稀世珍宝,国宝级文物。

此器身为长方形,通高28.8厘米,通长131厘米,通宽67.6厘米,重94.2公斤。铜禁整体由三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相互套结,纤细精致,似焊无焊缝,似铆无铆痕,通体镂空透雕云纹。禁为承置酒器的案,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 历史 向前推进1100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国宝级文物。

王孙诰编钟一组26件,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状,舞中有柱形甬,甬下部有环带形旋及长方形斡。钟腔正背两面共有柱形枚36个,口为弧形,内壁口边有调音所致的锉磨痕迹。这套编钟是王子午的儿子王孙诰为其父亲所铸造的礼乐之器,其充分体现了作为楚国皇室的威严、古朴、辉煌、凝重之大气。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套编钟铸铭17篇,长达117字,是目前所见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比湖北曾国墓中的编钟要早一百多年,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艺术魅力,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国宝级文物。

此鼎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匕长63厘米,为淅川下寺楚墓2号墓出土的7件列鼎之一。此鼎侈口,立耳外撇,束腰,鼓腹,平底,兽首蹄足,器身有六条怪兽,昂首卷尾,攀缘附壁,器表装饰浅浮雕蟠螭纹、窃曲纹和垂麟纹。器内壁及底部有铭文14行84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誓。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王子午”即文献所载楚庄王之子,字子楚,楚康王时为令尹。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2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器造型精美合度,气宇轩昂,其刚健挺拔的姿态,繁缛生动的装饰,反映出楚文化特有的艺术之风,是已知春秋中晚期最具有楚国风格的典型铜鼎,六条怪兽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鼎内鸟篆铭文,书体纤秀隽美,有明确的人名和纪年,为研究楚国 历史 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壶通高792厘米,颈、肩、圈足饰蟠虺纹和云雷纹。颈部附龙须双耳。盖饰镂空夔龙。从口沿到底座的整体线条收放自如,龙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壶盖饰镂空夔龙纹,颈部铸接双龙耳、下有双虎俯伏承托全器,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着生机和旋律感。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造型奇特,形体雄伟,与郑公大墓的莲鹤方壶一起,一南一北,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代双骄,此壶将楚人的极尽巧思彰显的淋漓尽致,堪称精品,是楚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目前市场上用于制作和仿制红木原料可划分出多个等级且不同级别间市场价格相差巨大。 第一等为黄花梨、紫檀木。 这里指的是我国海南黄花梨和印度紫檀。这两类木材已基本绝版,成器的家具几乎都已进入拍卖收藏市场。这类红木家具价格一般在几十万、上千万之间。 第二等为黑酸枝、乌纹木(也称黑檀木)、非洲紫檀木。由于东南亚紫檀木已经觅绝,市场上一般也把黑酸枝称为"紫檀木"。卧房(五件)黑酸枝、乌纹木成套家具,但数量较少,难得一见。这也是可以传世数代,增值保值的红木家具。这类红木家具价格一般在10-45万元左右, 第三等为红酸枝。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老红木"都是用印度、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南部、印尼等东南亚地区的红酸枝制成。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红酸枝(产地为东南亚)制成的卧房成套家具一般售价在8万-12万元人民币。 第四等为其他酸枝木。例如,东南亚的黄酸枝、白酸枝,包括市场认同度较差地区出产的红酸枝(非洲南部、南美南部)。这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主流产品,称为中档红木家具。卧房家具一套,其市场售价一般在55-8万元左右。 第五等为东南亚花梨木、鸡翅木、豆科类的"红檀"木以及南美、非洲白酸枝等。东南亚花梨木,其品质和价格都要优于南美和非洲的普通酸枝木。红檀是一个现代名称,不在红木国标之内。当然,木纹流畅(接近于酸枝木)、色泽均称的红檀木常用来冒充红木家具,消费者难以识别。 第六等为南美、非洲的花梨木。虽然也未列入红木国标,但它们能满足一般消费者"以实木家具的价格,拥有一套红木家具"的消费心理。南美、非洲花梨木家具经久耐用,但不具有传世收藏价值。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于1972横空出世,且一出世就广受国内外关注。尽管古代文物不断出世,但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绚烂名目。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东方的“庞贝城”,马王堆汉墓更是于2016年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千年女尸、素纱禅衣更是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之谜,至今仍未破解,而作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作品的素纱禅衣,甚至连现代科技都做不到!

马王堆千年女尸

1972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了东边土冢的挖掘,考古人员开棺后惊奇地发现,虽历经2000多年,然而棺内这具女尸保存完好。经易学家临床检验,其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软的弹性,皮肤细密而滑腻,部分关节可以转动,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清晰可见,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

据考证,此女尸为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汉文帝十二年,享年50。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妇道人家亡故后为何获得如此殊荣的隆重厚葬?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为稳固天下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后来这些诸侯随着势力的发展遂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危及了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刘邦以种种借口除掉了这些异姓王,以自己的亲戚代之。然而,对长沙国的异姓王却迟迟未下手,原因是长沙国南边有一个军事实力较强的南越国。为保住这个战略要地,刘邦既要笼络长沙国,又要防止长沙国叛乱,便施谋略派利苍到长沙国监督长沙王。利苍被封相且封侯,利苍死后他的儿子利豨继任爵位。据此推断,辛追之墓应是孝子利扶所修。

素纱禅衣

素纱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无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世人皆谓那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直至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墓中素纱禅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据悉,素纱禅衣长128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禅衣,几可谓“薄如蝉翼”。 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这件总重49克的素纱禅衣,而这一研究耗费数位专家十几年心血,方织成一件重495克的仿真素纱禅衣。

据统计,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出土物品多达上万件,刷新了我国多个记录,其在历史、医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均有极高价值。除却马王堆千年女尸、素纱禅衣,还有很多其它物品的制作同样美轮美奂,堪称国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920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