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粒是怎样变成珍珠的示意图

沙粒是怎样变成珍珠的示意图,第1张

珍珠是由母贝的一次偶然事件而产生的。一颗沙粒或寄生物落入母贝体内,母贝感到很不舒服,但又无法将异物排出,它便分泌一种光滑的晶体物质包裹入侵物来减轻自身痛苦。这种晶体物质就是珍珠质,一层又一层地包裹异物,最后便形成一颗晶莹的珍珠。

珍珠是在几种软体动物中,由于在套膜里面或下面层层真珠质围绕不附着于外壳的外来粒子聚合而形成的稠密凝结物,具有各种形状,但最典型的是圆形和梨形呈现各种颜色,但通常是白色或浅色,且有不同程度的光泽,可做装饰或入药。

天然珍珠呈圆球形、椭圆形、不规则的球形或长圆形,直径1~6毫米。表面类白色、黄白色、浅粉红色、浅蓝色等,具美丽的彩色光泽,平滑。作过装饰品的珍珠,中央多数有穿孔。质坚硬,难破碎,断面呈层状。用火烧之有爆裂声。气无,味微咸。

扩展资料:

珍珠形成原理:

外因:

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处的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成珍珠。以异物为核称为“有核珍珠”。

内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后,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而后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而后形成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无核珍珠”。

人工养殖的珍珠,就是根据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从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细胞小片(简称细胞小片),与蚌壳制备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植入的细胞小片,依靠结缔组织提供的营养,围绕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从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

人工无核珍珠,是对外套膜施术时,仅植入细胞小片,经细胞增殖形成珍珠囊,并向囊内分泌珍珠质,生成的珍珠。

-珍珠

1天然珍珠的形成

形成珍珠的软体动物有一对可开闭的壳,称为双壳类。双壳类贝壳外层是一种很薄的角质层,角质层的下部由文石组成棱柱层,内层由许多碳酸钙板状晶体组成的珠母层(珍珠层)。角质层、棱柱层和珠母层是由外套膜的不同部位分泌而成,其中角质层和棱柱层由外套膜边缘部位产生,珠母层则由外套膜的主要部位所产生。如图9-23-2 所示,图中 A 壳的外层相当于角质层和棱柱层,B为珠母层,C、D、E为外套膜。珍珠则形成于珠母层和外套膜之间,并由产生珠母层的外套膜分泌形成的。

图9-23-1 天然珍珠的横切面示意图

最有价值的天然珍珠是由海水软体动物产生的。如海水中的鲍、江珧、珍珠贝、牡蛎、贻贝、砗磲等。而产生珍珠最多最好的是珍珠贝。在珍珠贝中又分马氏珍珠贝、珍珠贝、白蝶贝和企鹅珍珠贝等。当某些异物,如小砂粒或小寄生虫侵入到这些软体动物的外套膜时,因受刺激,外套膜便不断地分泌出许多粘液(即珍珠质)把这些异物一层层地包裹起来形成壳基质层。在壳基层中间的空隙里充填了许多微小的文石晶体,围绕异物呈放射状排列,壳基质层与层之间互相分离。每一壳基质代表一个生长季节。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便形成了珍珠。

图9-23-2 珍珠在双壳类动物中的形成

珍珠的大小,取决于软体动物的大小,生活的水温,成活时间的长短。在较冷的日本海水中,珍珠的半径增长率每年为015 mm,在靠近赤道较热的水中,生长速度可能要加快20倍。

淡水珍珠的软体动物生长在江河及淡水湖里,能产珍珠的淡水蚌有三角帆蚌、褶皱蚌、留丽蚌。其珍珠颗粒较小,异形,无论药用或饰用远比不上海水天然珍珠。

2天然珍珠的产地

(1)波斯湾:是世界著名的珍珠产地之一,尤其是伊朗、阿曼、沙特阿拉伯的近海岸地带,这些水域生产珍珠已有2000年的历史。波斯湾的珍珠一般不大(小于12珍珠格令),呈乳白色,相对密度268~274。该地区产的珍珠也称“波斯珠”。

(2)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的西部、西北部和北部海岸处,珍珠呈银白色到**,相对密度267~278。澳大利亚的淡水湖中所产出的一种银白色珍珠,在国际市场上称“澳洲珠”颇具盛名。

(3)美国加利福尼亚湾:偶尔有珍珠发现,尤其呈粉红色的贝珍珠(产于贝壳中),具有非常特殊的火焰状表面花纹,相对密度283~286。

(4)塔希提:是黑珍珠的产地之一,南洋的牡蛎也出产一种罕见的黑珍珠。

(5)马纳尔湾:位于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是有悠久历史的产珠地。

(6)中国南海:中国南海的广西、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尤其合浦珍珠是南珠的故乡,采珠始于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珠城之称。

珍珠形成的原理

早期理论:早期人类对珍珠成形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当一滴掉进海里的露水,刚好被张开口的贝壳接住,便形成一颗闪亮的珍珠。当天气好时,生成的珠子会益发漂亮;如天气坏,生成的珠子会较暗色--好一个有趣而罗曼蒂克的理论!后来科学开始发达,便演绎成较真实的理论。1671年,科学家认为珍珠的形成是由沙子走进贝壳类体内而变成珍珠。19世纪中,研究学家将珍珠切成两边作观察实验,发现寄生虫及卵。1904年,法国科学家Boutane发现当一只寄生虫进入贝壳内,外套膜的一部分会分离而变成一颗珍珠。

形成过程:明白软体动物的构造后,便不难了解珍珠如何形成。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分两边或两页,将内脏包着。外套膜有能力分泌一种角质物体,叫贝壳底质(Conchiolin)和碳化钙(Calcium Carbonate)。这两种物质化为晶体而组成外壳。外壳分为三层,每层的形成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这三层分别:

外骨膜:是贝壳最表面的一层角质叫贝壳底质,由外套膜边缘部分生产。

碳化钙层:这层较厚,也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组成,有方解石及文石在内。

珍珠质:是由无数珠母层构成,由外套膜的其他部分分泌而成,含有碳化钙。

当一些刺激物如沙粒、寄生虫、珍珠核走进软体动物体内,皮膜层细胞便包围该刺激物,并开始围着它分泌贝壳底质,然后分泌珍珠质,很微小的珍珠质一层层地重叠,正如屋檐的瓦片一样,这个构造令它产生变幻色彩及绕射作用(Diffraction),形成我们常见到的珍珠光泽、伴色和天虹色彩,英文又叫Orient

珍珠层的生长速度因气候及水质而变化,也与产珠的软体动物有关。研究发现珍珠质只可以在摄氏15度以上才可生长,日本蚝每天平均可分泌3至4层,所以要约1年才可生出1000层。养珠的珍珠层最少应有035毫米,普遍应有04至05毫米;核子珠的体积是养珠的直径减1毫米的珍珠层(每边厚05毫米的珍珠层),所以一颗6毫米的珍珠层应有一颗5毫米的核子珠。珍珠质约有1000层。

养珠的培殖方法

培殖养珠,并非易事。需要技巧、耐心、时间、金钱,还要靠天后娘娘的庇佑才可,因为一场大风雨,可以杀掉很多蚝。一个红潮也可以令养珠的商人损失惨重,这些不可预料的事,间中都会发生。平均来说,每培殖16只蚝才有一颗有宝石价值的养珠。

繁殖蚝类:要经营出产养珠,只靠潜入海底打蚝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自己繁殖,才可肯定供应量。小型的养珠农最少都有10万只蚝,而大规模的可能有成百万只!在日本,每年由初夏开始,水质转暖,雄性蚝的精子和雌性蚝的卵子在水中结合,做出蚝婴,它们长大得很快,几个星期内便成形,喜欢抓牢水中的树枝、网绳子等东西做支持。在11月左右,工人便拿出蚝婴,将它们放入笼子里,再放下海中饲养。笼用网织成,目的是保护蚝,免受八爪鱼、星鱼等敌人入侵袭。这些蚝大部分的生命都在这些人造的笼中度过!每隔一段时间,工人便会将笼子升起,将网清洗,也会替蚝大扫除,将它身上附生的微生物刮去,好让它们健康地生活,也让水中的食物容易地流到蚝到身体内。繁殖蚝类的农夫,间中也会放入维他命、食物及消炎药,务求蚝儿身体强壮。可惜,通常只有一部分的蚝婴能活到"成人"的阶段,它们要长大到3岁,才可以接受养珠核子的种植。当蚝愈来愈大的时候,工人便把它们移到较大的笼,好让它们能呼吸无阻。有些急功近利的农夫,养殖蚝到2岁时便试做养珠手术,但大部分的蚝到会死掉,而成功的都是插入较细小的核子。

晶核形成:第一步骤是选择体型够大、年纪够的蚝来接受放入核子(Nuclei)的手术。手术的过程并不简单,而不同的软体贝壳对手术的反应也不一。蚝最喜爱在深海生长,所以未到手术日期,都不会将它们拿到陆上。在进行手术那天,蚝便会被带去较浅的地方,而在做手术半小时之前便拿出来放在空气中。蚝类在空气中因要呼吸,被逼将壳打开。不张开壳的蚝会被送回水中,等待一天再尝试。通常蚝壳都张开得不够大,技工便强行把壳张开1厘米阔,用夹子固定位置,用利刀在肉部割一个小伤口(通常在蚝的脚部,因为这部分最易康复,又不会影响它的生命),再在伤口上放入它牺牲了的同伴的一块外套膜时,要留意将它的外部向出(即在旧蚝体内对着内壳的一面),因为只有外套膜的外面部分才能分泌出珍珠质。接着是将核子放在外套膜上面,喂少许消炎药,放回水中休息一会,再移往笼里入住一个月,一个月过后,再拿出来检查,看看手术是否成功,不成功的蚝便会死掉,平均每3只蚝中只有2只康复。康复也不等于能生产养珠,普通只有25%的蚝会生珠,而4颗珠之中只有1颗具有可以出口的质素(Export Quality),所以说,平均饲养16只蚝才能得到一颗珍珠。

这手术需要一流技术,技工被称为插核者(Pearl Pusher),日文为tama-ire-san,在日本颇受人尊重。技术熟练的插核者可以在18至30秒内完成一只蚝的手术,手术的速度和技巧对蚝的痊愈有很大的影响,故必须审慎进行。因为蚝不能在陆上逗留太久,手术后要赶快放回水中休养。如将蚝强制张开两小时以上,会令它过度疲劳,导致手术后死亡率高,移植入蚝体内的外套膜几乎立刻生长,约7天后便做成一个珍珠囊(Pearl-sac)将核子包围,立刻开始分泌珍珠质,每天可以分泌3至4层之多,水温愈暖,分泌愈快。大自然协助护理受伤的蚝,整个过程都十分奇妙。

核珠(核子):培殖养珠的人,尝试用不同质地的东西来做核珠。研究发现成功率最高的是用做一种叫猪蹄蛤(Pigtoe Clam)。猪蹄蛤色白,所以在珍珠质包围之下,不易看到闪光(Blinking),如果用有色的核珠,在灯光集中照射下,可以看到核珠的反光及颜色,对于珍珠层薄的养珠,尤其不雅。猪蹄蛤的密度与天然珍珠差不多,比重接近。其壳也够厚,可以用来做较大的核珠(8至9厘米)。大部分的蚝对猪蹄蛤做出来的核珠都可以接受,可能是贝壳的质地相似吧!猪蹄蛤的外壳首先被磨滑,成长成条状,再分成四方形小粒,将小粒再磨成圆珠状,才可用来做核珠,核珠大小不一,由2至9毫米不等。美国的俄亥洲、Wabash、田纳西洲是出产猪蹄蛤最多的地方,而政府也立例不能出口或杀害大量的蛤子,因这种贝壳的供应近年一直下降,故现在的情形是供不应求。中国也有出产这种蛤,但产量不多。日本现正研究用其他的人造贝壳来代替愈来愈少的猪蹄蛤。

60年前,日本出产的养珠普遍只有3毫米的直径,现在的日本珠大至10毫米,其中的成功因素是适当地选择核珠。早期日本人用玻璃珠、胶珠、铅珠,都不为蚝类接受,后期才发现它们对贝壳物体的排斥较少。中国出产的淡水天津贝也能用来做核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人才选择猪蹄蛤做主要的核珠材料。

用料

木薯粉

100克

红糖

40克

65克

珍珠的做法的做法

在菜市买的木薯淀粉跟红糖~

把红糖放进水里融化烧开~

再把木薯粉倒进去稍微搅拌一下离火继续搅拌均匀~

把粉团取出来继续揉匀~

揉好的面团,接下来可以开搓啦~

揉好的面团容易风干,盖上保鲜膜备用~

接下来像搓汤圆一样开搓~

记得盘里放点干粉,防止珍珠粘在一块~

水煮开后加入珍珠开煮~

煮好后捞出来过下冷水~

哇~晶莹剔透,有木有~

加入鲜牛奶、奶茶、椰奶……任你发挥~

河蚌的人工育苗技术

我国用于培育淡珍珠的贝类最主要的是三角帆蚌。

1、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

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

2、从幼蚌培育到手术蚌有很多方法,但浙江的养蚌户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大水面小网箱培育手术蚌的方法,效果相当明显。将1厘米的幼蚌直接培育到8厘米左右的手术蚌,时间缩短到3个月左右。这项改革使当年繁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

这种木框小网箱一般规格为(40-45)厘米×(40-60)厘米×10厘米,用杉木(或毛竹)条钉制,杉木条规格一般在(15-2)厘米×(3-4)厘米。木框钉好后用2厘米网目的网片封闭,上部留缝合口。

网箱底部用塑料薄膜垫底,以放置肥泥。每只网相投放幼蚌150-200只左右为宜,这样在当年入秋有望60%以上幼蚌培育成手术蚌。

培育水体面积应在10亩以上,水位15-25米。稚蚌入箱前3-5天,应根据水体环境(新塘或老塘)、鱼类放养量(有一定比例的花、白鲢50-200尾/亩),先施基肥,培肥水质。

使水色呈淡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稚蚌在3厘米前,水质不能过肥,否则稍高的氨、亚硝酸根离子浓度就会抑制其生长。

3、培育过程中,应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变化及时追肥,一般每隔10-15天一次,每次150-250千克/亩湿猪粪,肥料必须经充分发酵腐熟。最好不要用鸡鸭粪肥,建议使用专业复合肥料(用量可按说明书),这样既安全,肥效又高。

稚蚌长到了3-5厘米时,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提高水体肥度(透明度30厘米)。另外,每隔10-15天应施生石灰一次(10千克/亩)。整个培育期间,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加时应及时追肥。但切不可让蓝绿藻繁盛,或透明度降至25厘米以下。

如能按要求科学管理,不到3个月60%的幼蚌即可达到手术规格。

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操作技术

采用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的方法,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工艺。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

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同时手术后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可有效地预防蚌病的发生。

扩展资料

蚌的养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场址的选择

1、池塘 

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都有,水深15~2米,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鳙、鲫鱼,放养密度为100~200尾/亩,不宜放养或极少量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链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

2、河流 

无污染的河流,氧气充足,水质清新,水体呈流动状态,物质交换充分,适合三角帆蚌的生长。

3、大水面 

如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较大,选择岸边或汊弯处水体较浅的水域进行珍珠养殖,水体流动性较大,水质清瘦,溶氧丰富。环境因子复杂,管理操作不太方便。

生态环境的选择

1、水质条件 

水深15~25米较为适宜。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培育极其重要。保持育珠水域的pH值在中性略偏碱的范围,以7~8为宜。

pH值偏低的酸性水体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可以通过在育珠水体中泼洒生石灰水的方法进行调节。pH值偏高又抑制了育珠蚌的生长,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的方法进行控制。

2、营养盐类 

钙盐是育珠蚌最需要的盐类。蚌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的合成依赖于钙的吸收,保持水体中Ca2+含量为15毫克/升以上,可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镁、硅、锰、铁等不仅是育珠蚌生长所需元素,而且也是其饵料生物生长所必需的,通过施加有机肥、无机肥来补充这些营养元素。

稀土能促进育珠蚌分泌珍珠质,加快珍珠的形成。在稀土营养源中,以硝酸型稀土效果为最佳,珍珠增长速度最快。在育珠蚌生长旺季每月施加稀土营养源一次,使池水呈01毫克/升的浓度。

3、饵料生物 

三角帆蚌最适的饵料生物为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有机碎屑。所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对珍珠养殖至关重要。水体的肥瘦、饵料生物的丰欠可通过水色来反应,水体颜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并且保持育珠水体“肥、活、爽、嫩”的状态。

-蚌

-珍珠养殖

3-5年。

珍珠层的生长速度因气候及水质而变化,也与产珠的软体动物有关,水温愈高,珍珠质分泌的速度愈快,沉积愈多,珍珠生成就愈决;反之,则慢而少。

淡水养殖的珍珠养殖1年到2年半可以采收珍珠。人工淡水养殖珍珠贝,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养殖了2--3年的珍珠颗粒大,圆整,富有光泽,质量高。养殖了3年以上的珍珠虽颗粒大,但光泽不好,质量并不高。

珍珠保养注意事项

避免让珍珠接触酸、碱质及化学品,如香水、肥皂、定型水等;不要佩戴珍珠首饰游泳或洗澡;请在化妆之后再戴上你可爱的珍珠。不要穿戴漂亮的珍珠煮菜,蒸汽和油烟都可能渗入珍珠,令它发黄。

每次佩戴珍珠后(尤其是在炎热的日子)须将珍珠抹干净后才放好,就能保持珍珠的光泽。最好用羊皮或细腻的绒布,勿用面纸,因为有些面纸的磨擦会将珍珠磨损。

天然珍珠形成的原因 当蚌在海床进食中,贝壳张开,受到外来物沙粒,寄生虫等异物偶尔掉进去,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亮润泽的外层。养殖珍珠就是根据此原理,运用插核技术将圆形珠植入蚌内,便形成了珍珠。 一般认为,蚌的外套膜表皮细胞受到某一刺激而急剧地分裂增殖,逐渐包围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并以刺激源为中心,渐次层复一层地分泌珍珠质,从而形成珍珠。因此,所形成的珍珠是圆球形或非圆球形,关键在于珍珠质能否均匀地在刺激源周围积累。 归纳起来形成天然珍珠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一种像砂粒、小虫或虫卯等异物,偶然侵入蚌壳内,与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一起陷入蚌的结缔组织,表皮细胞组织分裂增殖成珍珠囊,包围异物,分泌珍珠质,最终形成珍珠。这样形成的珍珠是有核的。 另一种为外套膜表皮细胞组织的一部分因病变或受伤等原因,脱离原来的部位,进入结缔组织中,分裂增殖形成珍珠囊而形成珍珠。这样形成的珍珠是无核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152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