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中亚国家的国名大多以“斯坦”为后缀,比如什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很多人都说,一般叫“斯坦”的国家都信仰伊斯兰教,但专家却否定了这一观点。近年来,随着中亚地区古文献的不断出土,“斯坦”的秘密也逐渐被揭开,而且专家们意外发现,中国在古代也被称为“斯坦”。
“斯坦”一词出自波斯语,“-stan”是其真正的后缀,在阿赫美尼德王朝时代,官方语言为上古波斯语;可是到了波斯萨珊王朝时代,官方语言却改为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与此同时,带“斯坦”的地名开始高频率出现在波斯史料之中。因此,专家大胆推测出,“斯坦”一词很可能来源于巴列维语。另外,波斯语“Stan”与英语“State”都指代地区,发音极其相似,难道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专家称,波斯语与英语都属于印欧语系,祖先都是远古时代亚欧草原上的印欧人,所以“Stan”一词很可能在远古时期就存在在印欧语系之中,经过数千年发展分化之后,才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词汇。此外,随着波斯帝国的扩张,波斯文化也对外辐射,“Stan”一词的使用也得到普及。另外,有一个神奇的规律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以“斯坦”为后缀的国家,基本都集中在伊朗的周围。
波斯帝国作为当年的超级大国之一,自然拥有给周边各国命名的权利,据波斯官方文献记载,伊拉克地区曾被称为“Asoristan”(亚述里斯坦);印度为“Hindustan”(痕都斯坦);希腊则是“junonistan”(玉努尼斯坦)。不过,尽管大多数“斯坦”指的都是某某民族居住的地区,但诸如巴基斯坦、达吉斯坦等少数地区,却另有一番规则。
巴基斯坦的名字由伊斯兰教概念中的“清真”(paki)与“地方”(stan)所组成,意思是“清真的土地”。而达吉斯坦也是如此,它是由突厥语“高山”(dage)与波斯语“大地”(stan)组合而成,翻译过来即是“高山之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Stan”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对外延伸、不断丰富,到了今天已经衍生出许多互有关联,却又不完全相同的复合词。
波斯诗人萨迪的名作《蔷薇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然而在最初的时候,《蔷薇园》却被翻译界直接译为《古丽斯坦》。为何?因为“古里斯坦”的名字是由波斯语“花”(gul)与“之地”(stan)组合而成,而“花之地”的另一个说法,便是花园。同样,“沙赫里斯坦”也是一个专属名词,它是波斯语“帝王”(Shah)与“之地”(stan)的组合,一般指的是皇宫。因此,古代伊朗的中央军队常被冠以“沙赫里斯坦军团”的荣誉称号。
可是,为何中国在古代也被称为“斯坦”?难道不是“秦”、“华夏”么?根据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显示,叙利亚称呼中国为“秦那斯坦”(Cinastan)。事实上,西方语系对古代中国的称呼多种多样,比如“支那(Cina)”、“秦(Cyn)”、“赛里斯(Seres)”等,不过“Cinastan”一词却是来源于梵文“Cīna”,发音近似于丝绸的“丝”字。
公元6世纪,在希腊人科斯麻士所著的《世界基督教诸国风土记》中,曾将中国称呼为“秦尼策”(Tznitza)、“秦尼斯达”(Tzinista)或“秦那斯坦”(Cinastan)。综上,中国之所以会被冠以“秦那斯坦”的名字,其实是“丝绸之地”或“瓷器之地”的意思,毕竟在古代,无论是丝绸还是瓷器,都是中国的形象代表。
不是,那时候好像技术没有达到可以生产钢的地步。
拓展:其他古代皇家匕首
春秋战国青铜匕首
可不要小看这把“没有名字”的匕首,它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当时正值青铜器时代晚期,这把匕首是重要的历史实证,可以帮助今天的我们更好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冶金工艺、兵器形制、装饰风格。整个匕首是用青铜铸造,工艺精制,保存完好。它的外观像一只大雁正准备展翅翱翔,剑的柄首像元宝形状。
东周嵌玉金柄匕首
全长33厘米,宽度只有长度的十分之一,也可以称之为短剑。刀身是用青铜铸造,柄里有铜茎,剑尖呈柳叶形。这把匕首的柄是用黄金打造,雕刻蟠螭纹。
蟠螭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多见于青铜器。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这种花纹盛行于战国时期,表现形象各有不同。
浮雕龙纹铜鞘匕首
具体制造时间不详,大约在清中期。柄鞘都是用铜制造。匕首上有龙纹,应该为皇家所有。
铜雕仕女匕首
整体形状像一个姿态优雅的仕女,出于清朝宫廷,刃长13厘米,可能是皇室佩戴赏玩之物。
乾隆青白玉柄嵌宝匕首
乾隆皇帝御用之物。据考证,这件匕首并非国内打造,产自痕都斯坦。刀柄用青白玉雕刻而成,温润通透。
“痕都斯坦”一词,出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为Hindnstan的译音,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及西巴基斯坦。清乾隆二十七年《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载:“痕都斯坦,在拔达克山(巴达克山)西南,爱乌罕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