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青铜佛像有些什么特征

不同年代的青铜佛像有些什么特征,第1张

(一) 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三)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萨像特征

1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但不外飘。

2帔帛下垂交叉处多不再用环,而是发展成一个饰物,裙褶处细密流畅。

(四)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五)隋朝雕像特征

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征

佛像 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七)宋辽金时期雕像特征

宋辽金时代佛像具有浓厚得人间烟火气息。写实性较强。这时期石雕衰落,木雕则异军突起,尤其木雕观音最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辽代佛像特征

佛像肉髻较为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

1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2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3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圆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铺布中间呈半圆形,两侧下垂呈三角形,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

金代佛像特征

造像躯体壮硕,宽肩阔胸,写实性强,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八)元代雕像特征

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

3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

4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

5莲花台座的莲瓣肥大饱满,底沿外卷

6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具元代特征。

7元代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则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九)明代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十)清代雕像特征

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3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

4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5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

6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

7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教粗率。

(十一)藏传佛像佛像特征

藏传佛像主要以青铜像为主,佛陀头顶高肉髻,菩萨头戴花冠或三叶冠。他们都面相方圆,颧骨略显突出;躯体粗壮,肩宽腰细,高乳大臀,姿势呈三折枝式,衣着背光则显简洁。

整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是分别受印度与汉族地区陆探微画风的不同影响。

云冈模式时期,造像粗犷,气势雄浑,风格古朴,神态安静内敛,到后期的秀骨清像时期,

则面相较瘦,削肩体长,形象俊秀,风格飘逸。这与北魏后期的社会风气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过渡到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则风格多变,但整体由秀骨清像开始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以云冈石窟佛教艺术造像为例,说明魏晋南北朝这-时期佛身的造像艺术发展特点。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扩展资料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事情。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罗」文化的产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并未见有佛的雕塑像和绘画像出现。

在阿育王时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中,虽然可以见到不少雕塑图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无佛像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佛教信徒还遵从释迦牟尼的遗训,不行偶像崇拜之事。当然,也有可能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即他们以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一种亵渎神圣的罪过。

-佛像

金铜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宗教性。

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也就是造像仪规。

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等造像的造型。

二是它的社会性。

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须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这就使各个时代的佛教造像,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三是它的艺术性。

无论是宗教性也好,社会性也好,要体现出来,都必须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所以,对于金铜造像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

鉴定

佛教进入中国二千年了,佛教思想如一颗种子,落入土地后一禾三穗会结出诸多果实;一部佛典经过再三翻译,又经摘要、问答、论释后,会衍生出许多旁支学问,另立出许多宗派。

佛教造像也一样,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所以,要正确鉴定佛像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知识概念,这就是地理概念、历史概念、文化概念和宗教概念,这就是要了解中国和古印度的历史,了解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有关知识。

这样对我们正确判断和选择收藏是极为有益的。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其主题是一致的,即都为“人”像,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正确的鉴定了。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

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我们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

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再有就是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

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

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

而受尼泊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则多用红铜铸造,鎏金并镶嵌宝石。

最后是注意铭文和题记。

铭文与题记是造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文字鉴定内容。

一般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

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另外在鉴定中,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参照别的艺术门类。

比如藏传佛像,可以参照壁画、唐卡来辅助鉴定。

当然对文物爱好者与收藏者来说,尽可能地接触、观看一些藏品,比如参观故宫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陕西碑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有雕刻和佛教造像专门陈列的展馆,更是学习鉴定的好地方。

(2)辨伪

凡文物有鉴定就有辨伪。

清末以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和收藏者,对佛像艺术的研究与喜好不断升温,金铜佛像不再是纯粹的崇拜偶像,它也成为代表一种宗教文化的艺术品,特别是近年更是成为收藏者寻觅的对象。

因此作伪的佛像也如洪水般泛滥市场之上,这就要求收藏者高度重视,要收藏必先辨伪。

一般而言,伪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也是最易识别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一看就知道是作伪的。

这些佛像往往大批出现,价格低廉。

第二类,是按真品仿造的。

这些佛像的制作要考究些,而且还常常会经过做旧,所以较为难辨一些。

中还分以下几种情况:

(1)以真品翻模制造的。

这种用真品做模在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沉的感觉,铜质也很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

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不可比拟的。

如果再看细布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交代不清。

因为翻模之品,出模后在衣纹、手指、面部等处还必须进行细加工。

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对少对佛经所言的要求有些理解,再加上制作上的尽心,自然是现在那些对佛教教义一无所知,急功近利、以营利为目的的作伪者难以比拟的。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的。

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的。

因为是参考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有貌合神离的感觉。

所以,看器物更要注意器物的细处,才能不被迷惑。

(3)是以真品为范本综合创造的。

在制作前,作伪者找了一此真品和名品为参考,但制作时又不以哪一件为本,而是综合创作的。

这类佛像主要是清末民国时古玩行所仿的,仿唐以前的多一点,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审视了。

但作为“民国仿北魏”、“民国仿唐代”的造像收藏进来,用作参考,也末尝不可。

(4)按传统技艺制造的新佛像,这里主要是指 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

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以上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着古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

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明清以来几乎不变。

这些佛像原本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将这些佛像加工作旧,一奇货自居索取高价,这就另说了。

我们在收入这类藏品时需要特别小心。

第三类,比较容易迷惑人的就是所谓“移花接木”法作假的伪品。

1、数件拼合。

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

比如,明代的狮子放上清代的像。

2、真品加伪款。

比如将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来提高身价。

3、新旧拼凑的作伪法。

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配上新座子、或配上新背光,来充完整的旧品,这主要是卖家希望残缺的物品能以完整的面貌卖个好价钱。

以上几点需要用经验来仔细辨别了。

最后,是款识的辨伪。

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三种。

作为者总希望在作伪后能抬高物品的身价,比如,在明代早期佛像上加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实,这反而破坏了品相。

伪品伪款自然是无一可取,但还有一种伪品真款要注意观察,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东拼西凑”造成的,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佛像,像是伪的,可款是真的。

以上几点都要求我们看东西要具体、全面、不可拘泥于一点、一处、见小不见大。

同时,还可以从字体、字形来分析。

总之,还要综合判断,特别注意。

(3)收藏

金铜佛像的收藏和其他铜器的收藏基本相同。

金属品文物的收藏都要注意防潮、防锈以及修补、去锈等。

知识佛像具有宗教遗物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收藏中,要注意到它的宗教特性,多少应该带些对宗教的敬意,了解一些宗教仪规,从而区别于一般的金属文物。

接受请采纳。

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1大多是青铜佛像。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北齐时期雕像特征: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北周时期雕像特征: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隋朝雕像特征: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唐代雕像特征: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宋辽金时期雕像特征::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辽代佛像特征:1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2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金代佛像特征:造像躯体壮硕,宽肩阔胸,写实性强,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元代雕像特征: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3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 明代佛像特征: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清代雕像特征: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由于时代变革和佛教的兴衰演替,时至今日,许多佛像的制作工艺逐渐失传,而保存下来的工艺手法,也因为机械化的发展而有所消退。好的佛像制造者,在中国已为数不多。高仿古佛像,不言而喻,即和古佛像可以以假乱真。优秀的高仿古佛像制造者,其实力并不亚于真正佛像的制造者,甚至要超越前人的技术和智慧。如当代佛像制作大师陈国勇先生(福州琢一工艺品有限公司艺术总监wwwfzzhuoyicom),他的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叹为观止。其铸就的佛像,不仅在外表上能一一展现佛像的艺术魅力,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更能让佛像自身散发出庄严的魅力,佛光万丈。

记得采纳啊

明代观音造像尤为盛行,四臂观音市场尤其突出,成交率过半。从四臂观音像这一受欢迎的特殊观音像来反映普遍的明代老铜观音像的特点。

景湾阁藏品明代青铜四臂观音佛像体现了典型的明代观音造像特点。观音结跏趺坐,造像面部宽平,具有明显汉人审美特征。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

身材和面部均显丰满,面部短宽,长眉细目。观音的双眼微微俯视,守望下方的凡间,表情端庄祥和。胸佩宝饰,衣饰华丽,造型端庄大方。细部刻画精细入微,雕像整体线条优美流畅,质感极好。

观音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其前端两手合十于胸前,后两手分别持念珠与白莲,均为四臂观音的典型符号。

扩展资料

四臂观音像简介

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

当刻画于艺术作品中,四臂观音往往身着绸缎及缨络,前两只手合十胸前,抱着一颗如意宝珠,代表能满足所有众生的要求。后两臂高举至肩,右后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无止尽的救渡众生出离轮回;左手持一白莲,代表净化一切烦恼。四臂代表四种佛行。

即“息”、“增”、“怀”、“诛”等。“息”是平息所有的痛苦、障碍及困难;“增”是增加福报、智慧、长寿、财富等;“怀”是救渡众生、领导他们修行;“诛”是诛灭众生种种恶念、克服外界魔障等。

参考资料人民网—明代青铜四臂观音佛像特点

答案:当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并行大力发展的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中尤以石工艺的成就最为突出。笈多王朝的统治者们,提倡宗教,崇尚艺术,因而在这个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石工艺珍品,特别是石制佛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石雕作品已没有外来艺术的影响,在印度人自身的美学指导下,恢复了印度本土的那种柔和而轻软的艺术形式,呈现出灵活而流动的曲线美。《红砂石佛立像》即为优秀的一例,作品以精细入微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佛陀清秀而圆润的面庞,神态安详宜人,身上衣纹的表现更为精致,工匠们身后的雕刻功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6843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