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两岸架起绳索,再在绳索上套上竹筒以保证绳索笔直,接下来再就着绳索将之前的铁环,一个一个套起来。用了一年的时间,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具体答案如下。
泸定桥的本体全部是采用铁链的结构,桥体本身横跨两岸的高山。而且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工业机械设备,能够建成泸定桥完全是依靠古人们的智慧,勤劳和勇敢。泸定桥自身采用了13根铁链连接而成。十三根铁链连接12164块铁环。在加上两岸的桥引和桥墩约40吨左右。当时人们为了修建这座不可思议的铁索桥,聚集了许多工匠们,一起来商量该如何建立。最终他们决定先用绳索连接两岸。
然后在绳索上套上一个个的竹筒。将准备好的铁环,一点一点的放到竹筒之中。然后对面的人拉动绳索将铁链一点点迁移到对岸。但是铁链很重被拉到了对岸会在两岸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弧度。有这样的弧度不能在继续修建桥梁,更不能让人们通行。所以他们想办法在对岸修建一个很大的转盘。他们将铁链的一端固定在转盘上,然后找了十几个大汉一起推动转盘。每转动一次便将铁链拉近一环。直到满足桥梁通行的要求,然后他们才将铁链钉死在对岸。就这样13根铁链固定在了两岸。然后就是修建铁链间的道路。这样才建成了一座举世闻名的铁索桥。这就是卢沟桥的建立。
如此复杂的工序,古人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成。这不仅仅是时间的投入,更是金钱和精力的付出,还有源源不断的智慧的结晶。
一米石栏杆的价格在200-1000元左右,在一些人较少的地方用纯石材的栏杆造价过高,许多地方会选择木头的栏杆,不过木头的栏杆过几年就烂了,耐用性太差。于是这种的石材立柱和铁链子组成的栏杆就横空出世了,其耐用性好而且价格非常的便宜。下面我们以图中的临沭青雪花青石栏杆来进行分析。
space
铁链子的价格比较的便宜,一般一米的价格在30元左右,像这种的栏杆跨度在2米左右,以图中的临沭青栏杆为例,这段栏杆需要12米的铁链子,按照40元一米计算价格为480元。石栏杆立柱的雕刻难度一般,立柱四面均为机切面,在立柱上刻有一些简单的图案,立柱的柱头为传统的云头柱,其高度为12米,长宽为17厘米,每个立柱的造价为100-130之间。
我们按照最贵的130元一根的价格计算,一共是4跟立柱总价为520元。立柱加上铁链子后总造价为1000元,然后计算得出每米的价格为166元。而要是这种高大规格的石栏杆的即便是最简单的造型价格也要350元-400元/一米,可见这种类型的栏杆一米就能够节省200多元,非常的适合一些人流量较少的河边使用。
这种的栏杆只能起到警示和简单的防护作用,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美化周边的风景,如果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使用很有可能会发生意外情况,因此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充分的了解工程地的人流量。
中国历史上的铁索桥有很多,不过如泸定桥这般有名的铁索桥却是不多,而泸定桥之所以能够名扬于天下,除去它自身的原因,另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近代历史上的强渡大渡河战役,在这场大战中,其中有一段是飞夺泸定桥,22名战士英勇作战,最终成功拿下了泸定桥,而泸定桥也因此名动天下。
这一年是1935年,距离泸定桥的修建已经过去了整整230年,即泸定桥修建于康熙时期的1705年,泸定桥的修建在最初并不单单是为了连接大渡河两岸,方便百姓生活,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战事。古代很多的大型工程实际上都是如此,在最初都是为了军事的便利。
而康熙之所以修建泸定桥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即对西藏用兵,确切来说是就是更好的统治西藏,虽然当时准噶尔已经被平定,噶尔丹也已经去世,但是准噶尔部后来的首领依旧不安分,康熙还是要派兵进入西藏维持安定,而泸定桥就充当了这个桥梁,既能向藏区输送部队,还要输送军备物资等。
当然泸定桥的修建并不简单,虽然铁索桥早在汉朝时期就开始出现,而其修建技术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大渡河上修建泸定桥依然是一个难题。大渡河太宽,水流太急,而又太偏僻,这都让泸定桥的修建变得很困难,长达百米的铁索桥必然不是一个小工程,光这个铁索如何过河连接两岸就是一个大问题。
要知道修建这样一个用于运送部队和军备物资的大桥,其承重必然要求很大,那么铁索的重量就必然是很大的,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泸定桥用了十三根铁链连接,每根铁链在16吨左右,这样的重量,在那个年代,是很难渡河的,但是再难,泸定桥还是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修建完成了。
那么,当时的铁索又是如何从河的这一边到达另一边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说的是修桥的时候,工人们对于铁链如何达到对岸犯了愁,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无奈铁链太重,而河水太宽,始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噶达的藏族大力士自告奋勇要帮助工人们运送这些铁链,于是他将铁链夹在腋间,一边一个,然后乘船到了对岸。
就这样来回数次,终于将铁链全部运送完毕,而噶达在运送完最后一根铁链的时候,终于还是力竭而死,于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就在泸定桥的边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庙。
当然这样的传奇故事,听听就好,不用当真,这样的铁链,也就李元霸能一次拿两个,然后走个一百米,当初李元霸和宇文成都比举狮子的时候,宇文成都成功举起了三千斤(15吨)的金狮子,而李元霸则一手一个。
这个就说远了,再说回泸定桥,实际上铁链最初并不是在泸定县生产出来的,而是在铁量丰富的荥经县生产,然后在运送到泸定县建桥,我们知道陆上铁链的运输并不难,难的是河上的运输。不过,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即便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也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这个铁链到达彼岸采用的就是索渡原理。
这个原理说起来比较好理解,就是在河的两岸连接上很粗的绳索,绳索相对而言比较轻,所以很容易就能两岸连起来,然后在绳索上串上数个短的竹筒,可以在绳索上滑动,而铁链就拴在这些竹筒上,都一切准备就绪后,河对岸的工人就拉动绳索,然后竹筒就带动铁链到达彼岸,当然,说起来比较简单,真正做起来也是有难度的,至少是很费力气的。
铁链运输的问题解决后,就是铁链的固定问题了,如此重量的铁链,还要有一定的承重量,那么其固定同样是一个大工程,工人们在河两岸修建稳固的石桥头,然后挖出深井,再在深井中用铁浇筑成龙桩,而铁链就和龙桩连接在一起。这些龙桩的用铁量(20吨左右)几乎和铁链的用铁量(21吨左右)持平。
然后铁链和铁链之间用铁环扣起来,整个泸定桥用了一万两千多个铁环连接。铁索整好后,桥面上铺上木板,这就是泸定桥大体的修建过程。在湍流不止的大渡河上修建这样一座铁索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工人们还是做到了。
铁索桥修好后,康熙帝将其命名为泸定桥,并亲自写下“泸定桥”三个大字,从1706年泸定桥开始使用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泸定桥上也发生了很多大事,最著名的莫过于飞夺泸定桥战役了。而泸定桥在这三百年中也算是饱经风霜,上世纪出现了好几次铁链断掉的情况,不过作为中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泸定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不停的敲键盘,只为等会欣赏小编文章的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美文,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
泸定桥时铁链是如果架设的我倒不知道,但我的亲戚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这边说铁链是非常坚固的,与其他的铸造方式完全不同。他是铁环在火中铸造后,在非常热的情况下直接放入第二环。
环套环,环与环之间根本没有缝隙的,这也是桥非常坚固的原因
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泸定桥分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桥身由13根铁索组成,每根长10167米,重约15吨;13根铁索共有扣环12164个,总重21吨,加上桥台地龙桩、卧龙桩用铁,共重40余吨,“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铁桥
这么粗重的铁索是如何从一边拉到对岸的呢?要把每根重1.6吨多、粗如碗口的铁索,在缺乏设备的数百年前,在群山中,拉过礁石密布、漩涡丛生的大渡河,谈何容易!据了解,造泸定桥时先以小船载铁链由东岸运向西岸,由于链重水急,船还没有到达西岸就掀翻了,总是不能成功。
后来,有一位少数民族的僧人指教建桥者:先把巨绳系于两岸桥亭横梁上,将带有长绳的短竹筒套在巨绳上,把铁索穿挂在竹筒内,在河对岸用七、八个人牵拽长绳,带动竹筒使铁索沿着巨绳滑向对岸。
那么,铁索被牵引过河后,又如何把铁索拉紧并锚固牢靠?这是索桥成败的关键所在。泸定桥的铁索一端先在西岸固定,另一端围绕在东岸二个直径约为5至6米的大木辊上。木辊表面上挖了很多交叉洞眼,用木棒插入,扳动木棒,使木辊滚动,铁索随之慢慢拉紧。拉紧一段,用插销插在重叠的扁环中,紧到不满一个扁环时,就用铁板条作为楔子一片一片插入隙缝中,到拉紧为止。这一工作需要70至80个劳动力。
铁索拉紧后,把它锚套固定在桥台后面落井中的困龙上,困龙紧贴在地龙桩上。地龙桩埋置在离桥台顶面有5米多的地方,以便得到足够的压重。据估算西岸桥台自重约2300吨,铁索传给桥台总拉力仅210吨,安全系数较大。利用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来承受铁索的巨大拉力,是我国古代桥工的一个创造。泸定桥铁链曾断裂过多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铁索九条忽断,溺毙多人。今年春(1844年)新修焉。”照过去的规矩,三五年就要大修一次,一年小修一次。大修时须将全部铁链拆卸,收到一岸(一般是东岸),逐节检查整修,铁环若有裂缝损伤一律更换。泸定桥是劳动大众智慧的结晶。桥的用铁产自荣经,并在那里经炭火煅造成形;建桥工人从当地抽调,其中冷碛、沈村的两位土司最卖力;铁工掌脉师傅是来自陕西汉中府的金火匠马之常,监工是清军化林营参将杜汝昆和守备杨君强。当时的监工非常严厉,要求每个铁环必须打上铁工记号,若有差池,轻者打二百大板,重者丢命!用生铁锻打的铁环,极易氧化锈蚀。一环断裂,全链俱损。因此对泸定桥的维修,历来按古训采取三年一小修(换桥板和附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铁索逐环检查)的办法。“我来泸定这么多年,无数次见到大修,13条大铁索卸在河滩上,由最有经验的老铁工用小锤逐环敲打,发现有问题的环就作个记号,由专人更换新的。
300年来,最早的一批铁环已经基本换光了,现在桥西头还剩下几个。”王带记者来到桥西头,果然见到几只打着印记的铁环。“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个铁环,都凝聚着铁工的血汗。虽然不容易,但是和金字塔不能比。只建了1年多就是例证。!
泸定桥横跨大渡河,自清代以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又称铁索桥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亲题桥名“泸定桥”泸定桥桥长103米,宽29米,由桥身、桥台、桥亭3部分构成桥身由13条铁链组成,9根作底链,4根分作两侧扶手每条铁链重1300―1800公斤,分别由862至977个铁环组成,环环相套,很为结实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由熟铁铸造,全桥铁件共重40余吨桥的东西两边各建桥台,全用条石砌成,下设落井,并设有天龙桩与卧龙桩,桩子全用生铁铸造,用于锚固铁链落井之上建有桥亭,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是清康熙时期四川当地的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古朴大方桥头西边有康熙题写的“泸定桥”石碑,桥头东边有“御制泸定桥碑记”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模箱做好,铸好一环,将第一环埋于沙泥模中,用模棍连通一环,将模棍取出,再浇铸第二环,这样连续不断浇铸铁水,铁链环做好,用本环槽圆轮架放船上运至河岸,起吊,木架吊环滑轮。罗启斌写。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施工机械,象架设铁链这样的工程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虽然从技术上来看难度很大,但并没有难住聪明的古代工匠。在大渡河上架设铁链,古人又是怎么做到的呢?比较可信的方法是,在一支箭的尾端绑上一根很长的细线,然后又弓将箭射到对岸,这样一条细线就过去了,然后细线的尾端再连着一根稍微粗的细绳,对岸的人就这样把细绳拉过去,然后细绳后面再系着较粗的绳子,重复动作,粗绳子就拉倒了对岸,最后在粗绳子的尾端连上铁链,拉动绳子,铁链就这样被拉倒对面了。
这个方法看似十分简单,但包含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不得不佩服!
民俗传说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荥经、汉源、天全等县召开研讨会后,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挺符合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
应该是用船将细绳带到对岸,然后带上四川用竹子编的碗口粗那种竹缆绳,或是用粗麻绳将铁索连接用绞盘绞。(绞盘必须牢固固定)就像东北查干湖冬捕用绞盘一网可拉上几十万斤。绞盘的力量很大能够将铁索拉起架设,因为绞盘力量大,制作简单,当时的技术条件只能用此办法。
按我的想法古人修建这座桥只有一种方式,截流后筑坝,依次把铁链摆放到木架上,当然要拉紧后再固定。理由如下,当时没有大型延伸机械,更没有紧固机械,重力转换拉力是需要几十到几百倍效应。
中国人修建高塔,都要用土堆积如山,修建一层土埋一层,一座七层塔往往需要塌落度延伸几百米。所以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更多的是毅力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泸定桥的历史也是非常的悠久,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先后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泸定桥是康熙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特地批准修建了这座桥,并亲手写下“泸定桥”在桥头立牌。泸定桥是康熙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特地批准修建了这座桥,并亲手写下“泸定桥”在桥头立牌。
不仅平时是被宽阔河水隔开的人们通行的唯一选择,还在许多历史战役中的关键节点中,发挥着决定胜负的关键地位。有这些意义存在,很多人就都对泸定桥本身产生了一些兴趣,在了解到它是由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共重达40多吨组成的以后,就更好奇它在没有先进工业机械的康熙一朝,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呢?
铁索链在数百里外的泸定县铸好后,通过本环槽圆轮架装上船,然后运到泸定桥的施工地点,并准备引索过河。
后来,红军之所以选择“飞夺泸定桥”,而不是用船过河。一是用小船渡河时间不允许;二是水流湍急,小船很容易翻,风险更大。同时,石达开过不了大渡河的主要原因也是河水湍急。
当时用小船载运铁链过河应该是行不通的。大桥建成后,不仅方便了交通,也加快了贸易的发展。藏人和汉族人可以通过这座桥更好更快地进行贸易,同时带来一些文化交流和融合。
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在当地发生叛乱或地区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派兵支援,这对维护当地的安定团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红军战士以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赢得了泸定桥,也展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胜利精神和革命牺牲精神。
工农红军长征时期,曾飞夺泸定桥,从而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的通道,泸定桥自此闻名。飞度泸定桥因十分惊心动魄,被誉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战争奇迹,当时红军以二十二名战士为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踩着铁链在桥上匍匐前进,最终杀死守卫后,强行过河,此后它也因这一历史性事迹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泸定桥位于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之上,是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泸定桥没有之前,四川入藏都得渡河通过,这就使得来去一趟耗费的时间相当之长,容易延误事情。比如商业运货什么的阻力就很大。
康熙时期,由于要经常对藏用兵,军队频繁过河就更加不方便了,于是康熙为解决通往藏区路上的不便,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了桥梁,康熙皇帝取“泸水”与“平定”之意,将桥命名为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大渡河原来被叫做“沫水”,康熙错认为其叫“泸水”,“平定”则是平定藏区内的准噶尔之乱。
泸定桥这个铁索桥长达103米,宽3米,铁链确实是用了十三条,十三条铁链由小铁链连为一个整体,其中九条作底链,四条于左右两侧作扶手,还有12164个铁环相扣,所有铁件一起加起来重达四十吨。
泸定桥是由重达四十吨的铁链悬挂于崇山峻岭之上,难度可以说是相当的大,那么当时到底如何修建的呢?
首先是让人将娴熟工匠打造的上吨的铁链,用小船一条一条载到另一头去,但由于铁链太重水流又很湍急,小船很多次都被掀翻了,十分不便利。于是后来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们想了个办法,采用索渡的原理,用粗竹索用粗绳系于两边,每根竹索上穿上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竹筒上的绳索,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对面。
铁链被拉过去后,能工巧匠们又花了很大功夫将铁索拉紧并锚固牢靠,让桥能够承受足够重的压力,保持较强的安全系数。
这项大工程大约花了一年时间彻底完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此后泸定桥也曾氧化锈蚀,发生过断裂,不过后来的人们进行了加工加固,我们如今的铁环应该都是新的了,最老的一批已经都被换掉了。
泸定桥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小铁环,都凝聚着人们的血汗,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一个奇迹。
300年前,聪明勇敢的中国人只用13条铁链就建成了泸定桥,不畏大渡河的波涛。总共使用了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吨。冰冷的铁链在秋日的余晖中闪着寒光,让人不禁好奇,当年泸定桥是怎么建成的?看到它在冷飕飕的河风中摇来摇去,让人更加好奇。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这么强?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电缆桥,也被称为大渡桥。它是中国四川省泸定县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因夺取泸定桥的战争故事而闻名中外。
但是商人在搬运货物的时候难免会超重,绳索会断,掉进湍急河水里的人会消失。这种极其危险的交通方式让两岸人民苦不堪言。虽然他们多次向政府报告,提议修建一座河桥,这座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全长10367米,宽3米,历史悠久,但它的意义非常重要,因为当时泸定是中国西南茶马贸易的重要门户,也是边境贸易。当时中国大部分茶叶、布匹等物资都是通过康定地区出口到南亚的。
但大渡河水流湍急,不仅人划船过河困难,而且危险系数高。运输的材料很可能会在河里翻倒。因此,康熙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成为著名的泸定桥。从那时起,这座桥就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在交流和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泸定桥是一座悬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亭阁三部分组成。两边的桥栏杆分别由两条平行的链条和厚厚的碗组成。底九链并排铺木板,但木板不相邻,而是间隔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小风阻,减轻桥梁重量。此外,扶手和底链由小链条连接。
以上的回答,是我个人的想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